OB短評》#518來自遠方呼喊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遠東冰原的貓頭鷹

Owls of the Eastern Ice: A Quest to Find and Save the World’s Largest Owl
強納森.斯萊特(Jonathan C. Slaght)著,呂奕欣譯,知田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將北寒之地的超大貓頭鷹研究與保育,轉譯成書版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雋永生動的敍事塑造了豐富的畫面感,視線並未只是緊盯著罕見鳥類,追述探索過程也同時呈現了人們少有接觸的俄羅斯森林自然生態與人文樣貌。讀來兼具增長知識的充實與沉浸壯遊的樂趣。【內容簡介➤

大英博物館裡的東南亞史

Southeast Asia: A History in Objects
亞歷山卓.葛林(Alexandra Green)著,葉品岑譯,聯經出版,8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從大英博物館館藏看歷史系列有一定品質。這次除了透過文物與歷史背景的解說,了解區域歷史的穩定模式之外,所謂「東南亞」的形貌也在文物特質中逐步被勾勒出來。那些與我們熟悉的文化風格相似又顯見有異的文物,同時描繪出一道邊界並形成輪廓,虛虛實實,刺激我們對自我為何,以及他我關係的反思。【內容簡介➤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樹

從種子到古樹,探索自然界長壽之謎的朝聖之旅
In Search of the Old Ones: An Odyssey among Ancient Trees
安東尼.弗瑞德里克(Anthony D. Fredericks)著,蕭寶森譯,行路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一程又一程探訪諸樹先賢的取經之旅,希望了解時間的形狀與作用力。呈現為一部古樹誌,敍事帶著電影般的視覺與觸感,述說老樹的生命史與生態機制。老樹初生時空的人類歷史故事,具體連結了過去與現在,也為本書展開宏大的時間敍事格局。在溫柔與通達、過去與未來、知識與感性皆臻於平衡的寫作中,體現出古樹的底蘊。【內容簡介➤

美麗的書來自臺灣

近代臺灣的書物裝幀
林素幸著,衛城出版,7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知  
書本透過裝幀展現其物質性,也形塑書的美感。本書在精美的圖版中,依時代的刻痕帶領大家欣賞做為設計藝術品的書物。另外,也建立了臺灣書籍製造史重要的發展流變,且指出漢式線裝與歐式設計的混血所融混出的藝術現代性已成臺灣裝幀的特色,為臺灣文化與文明的樹立提出又一視角。【內容簡介➤

牛津植物學家的野帳

從IKEA到火山口,一趟勇往「植」前的全球採集之旅
Tremendous: The Life of a Comedy Savage
克里斯・索羅古德(Chris Thorogood)著,韓絜光譯,一卷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本植物採樣兼自我追尋的環球之旅,有探勘,有冒險,有知識,有人情,黏膜感的植物插圖尤其吸睛,詭麗妖冶,像異形。如果植物是我們身邊的外星生命,那我們就更有可能是外星人了。【內容簡介➤

黑潮尋鯨

遇見噴風的抹香鯨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張卉君、陳冠榮、余欣怡、莊慕華、蔡偉立、金磊、陳玟樺著,遠流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台灣民間團隊追尋鯨豚25年來,首次集結成書的人文與科學調查紀錄。此書不僅具備歷史重量,也有開啟世界的浩瀚視野。除了簡明呈現精要且珍貴的海洋生物科普知識外,書中收錄的圖像也是舉世難見,對於台灣在地的海洋生態提供了無法取代的重要紀錄。【內容簡介➤

東海岸十六夜

瀟湘神著,網路與書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樂   
翻開這部東岸神話傳説誌,忽然有種「熟成了!」的感覺。不論是取材、考據、腦補、鋪陳都串得妥妥的,出入幽冥,大器自洽,平衡感絕佳。道聽途說也好,浮想聯翩也有,皆有可觀之處。這是台灣鄉野奇談一次不小的豐收。【內容簡介➤

反美陰謀

諭示美國川普時代的警鐘之作
The Plot Against America
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著,徐立妍譯,木馬文化,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包裹在高度政治性的書名底下,是美國當代文學大家菲利普.羅斯以自身生命經驗,道出一段我們較少聽聞的美國歷史:二戰末期在美國的猶太家庭所經歷的心靈恐懼。透過虛構林白打敗小羅斯福當選總統後的社會情境,反思當代美國政壇民主與共和換位的真實困境,這部作品離我們不遠,提醒著世界共享的恐懼。【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大家經常忽略,易懂的語言有其極限——專訪芥川獎得主九段理江《東京都同情塔》

「沒有人發問,卻自作聰明地逐一解說,這種男性說教態度正是AI討人厭的地方。擺出一副得體的形象賣弄學問,只是為了掩飾它其實是個無可救藥的大文盲吧⋯⋯它對於人類在掌握『歧視』一詞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痛苦絲毫不感興趣。AI無法擁有好奇心。它沒有『想要知道』的欲望。」

——九段理江《東京都同情塔》

2024年芥川獎得主九段理江這趟來到台北,目標是盡可能多吃幾家豆花。

雖然日本也有豆花店,但她在出發前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吃到各式各樣的豆花才行。為國際書展而來台的行程,前三天她就跑了6家豆花店。「不過,雖然我很喜歡豆花,這次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小籠包。」

為什麼呢?隨口一問,原以為她會分享一些關於台灣美食的官方印象,想不到她這樣回答:

「自由活動那天我去了一間餐廳,想吃小籠包,但也很想吃牛肉麵。怕一個人吃不完,猶豫之後還是兩樣都點了,想不到最後竟然全部吃光。」

「在日本,大家習慣點一份小籠包一群人分著吃。所以,我以前並不知道自己體內原來有著那麼大的欲望。一邊吃、一邊想著,也許我一直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

欲望,以及覺察。專訪前一天,九段理江在國際書展和作家盛浩偉對談,提到這是自己第一次來台灣,「原因是我一直有著來台灣定居的夢想,所以就覺得不用先來也沒關係。」如今,芥川獎得獎作《東京都同情塔》在台出版,讓她有了拜訪台北的機會,對她來說也算遂了一點心願。

然而,這部作品帶著她去的地方,並不全都是她想去的地方。

➤Unbuilt / Building

「我被強暴過。一個孔武有力的男人推倒了高中生的我的身體,強暴了我。⋯⋯但強暴她的男人和聽她陳述的人都認定那『不是強暴』。他們舉證『不是強暴』的理由是,施以強暴的男人是少女的男友,是少女喜歡的對象,而且是少女主動邀請男人到家裡。少女沒有足夠的詞彙將喜歡的男人對她做出的行為描述成被世人認同的強暴,因此被認定為沒有被強暴。」

啟發《東京都同情塔》最深的,是知名建築師Zaha Hadid的作品。

說是作品,卻又並不精準:Zaha Hadid素來以「未建成作品」(Unbuilt Building)著稱,留下許多因建築難度或成本太高而未能實踐、只有設計圖卻在建築界留下深遠影響的「建築」。

對建築一竅不通的九段,在某次與編輯的聚餐上聽到Zaha Hadid的事蹟。

「我覺得,未建成建築和『小說』有許多共同之處:同樣是只存在於紙面上、同樣沒有實際建造出任何東西,但是卻能夠改變人們的想法。」

她決定寫一本將建築和語言結合在一起的小說。

語言究竟在人們心中建築了什麼?小說中,和書名同名的建築物「東京都同情塔」其實是一座監獄。在故事裡,社會學家認為「監獄」、「罪犯」這樣的詞帶有歧視,提議建造一座帶來改變的建築物。被關在同情塔中的罪犯不叫作罪犯,叫做「Homo miserabilis」(不幸之人);住在這座建築物裡的不幸之人不會遭受「刑罰」,而會「過著舒適的生活」。

故事主角牧名紗羅,正是一名在同情塔建造提案通過後,參與設計競圖的建築師。然而,牧名沙羅從一開始就覺得不對勁。

當建造發生時,縫隙隨之出現——監獄不再是監獄,罪犯不再是罪犯,當我們為了建造語言,而使得語言和現實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曲折,詞彙的意義究竟是更精準了,還是更失真了?反過來說,無法用詞彙精準指稱的事物,就不是現實嗎?

最先出現在九段腦中的,是這座虛構之塔的視覺形象:由Zaha Hadid所設計、已贏得全球競圖但尚未建成的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C塔(Tower C)。這棟包含辦公室、酒店、餐廳等多功能空間的雙塔的預覽圖,是九段心中同情塔的模樣:雄偉、前衛、所需一應俱全。然而,她一開始並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完成構想如此宏大的小說。

「一開始想到的名稱是『東京都共感塔』,但總覺得這個名字有哪裡不對。」她說,「後來,自己一個人在被窩裡認真想了一個小時,忽然,『東京都同情塔』這個名字出現在腦海裡。」

這個名字一出現,她就知道對了。「Tou-Kyou-To-Dou-Jyou-Tou(東京都同情塔的日語發音),母音全部都是O!唸起來的韻律就是OOOOOO——」

欲望,以及覺察。「因為想到這麼棒的名字,所以我一定要完成這部小說。」為了讓全世界都讀到這個名字,九段正式開始了這座塔的建造。

➤大家經常忽略,易懂的語言有其極限

「在此,我得先提醒那些不熟悉我的讀者。上述兩篇文章曾被批評為助長對日本人的歧視,此後,我馬克斯.克萊恩就被世人貼上了『種族主義者』的標籤。⋯⋯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世界的規則手冊就像死亡筆記本的第一頁,多了一句『讓別人不爽的人都去死』這行字。但無庸置疑,最讓我不爽的,正是那些批評我缺乏善良品性的垃圾讀者他媽的狹隘心胸。」

小說這樣形容主角牧名紗羅:「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想著數學、物理、建築,不知不覺就成了健康、未婚的三十七歲女強人。」

寫作時,九段研讀了許多Zaha Hadid的專訪。不知不覺,她的形象影響了主角的塑造,「強大,有一點權力,但還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這樣的設定,讓參與「同情塔」的競圖這件事情,足以左右主角往後的人生。為了自己不可見的未來,即使對同情塔的概念心存疑慮,牧名沙羅仍舊決定動筆。

故事中,牧名沙羅與一位年輕男性過從甚密。九段幽默地以「媽媽活」這個詞來描述兩人的關係。「構思這段關係時,我想到的是《塔爾》(TÁR)這部電影。電影裡的主角利用自己的權力來掌控別人,但同時,行使這份權力本身,也成為她的脆弱之處,她的弱點。」

曾被(語言的)權力所傷、逐步成為握有權力之人,最後變相被權力的得失所宰制。

「我想描繪的是,一個人獲得超乎想像的權力之後會產生什麼悲劇,藉此來呈現人的不完整性。」而權力是幽微的,恰如語言是幽微的。藉角色之口,作家呈現了各式各樣「不政治正確」的話語,但這些「不正確」的發言都試著指出語言與現實之間的灰色地帶,例如自詡為三流記者的馬克斯:

「我由衷珍愛她們如黃金般光亮絲滑的肌膚。自從與日本女子交歡後,我便發現自己只能藉著她們的形象來自慰,這真是個嚴重的問題。我會妄想全裸的日本女子雙手按住我的頭,以帶著濃重母音的日本腔英語嬌喊『搜固的!』『法斯塔!』『哀姆卡敏!』⋯⋯」

或者,牧名紗羅自己:

「誰的命名品味有問題?日本人的。STOP,小心別開地圖炮。OK,那就是『知識分子』——明明我那上了鎖的腦袋無人能夠入侵,文字小警總卻自動自發地忙碌上工。不知不覺間已獨當一面的小警總讓我感到疲累,為了給自己充電,我突然渴望起算式來。算式擁有唯一的正確答案,不必為了數字的立場瞻前顧後,修改正確答案。」

是語言被建築,還是語言本身成了建築?人們總認為話語是一種通道,九段理江則試著描述話語是一道牆時的樣子。而這道牆,正因為AI/大型語言模型的誕生,而越來越牢固:

「東京都同情塔逐步從女建築師的口中建構起來,但我完全不覺得這是出自牧名沙羅的話。我總覺得,她堆砌出的語句像是在哪裡聽過似的。當我試圖追溯記憶,突然想到,這不就像是AI生成的文章嗎?那是宛如濃縮了世人平均的願望,同時又將批判壓縮到最小的模範答案。和平,平等,尊嚴,尊重,同理,共生⋯⋯」

「對於政治正確,我是想要抵抗的。因為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和想法,依靠的不是語言或詞彙,而是覺察。」她說。

2024年1月17日,芥川獎記者會。剛成為新科得主的九段理江接受記者提問,記者問起小說中名為「AI-built」的系統所生成的語言是如何完成的?是否有使用AI協作?九段沒想太多,回答:「這部作品大概有5%的內容是AI完成的。」

讀過小說的話,就會明白這一點切合創作題旨,而且無傷作品主旨。然而,這句話卻是再煽動不過的新聞標題。霎時,媒體以「芥川獎作品使用AI」當作噱頭,大眾批評鋪天蓋地。有趣的是,為九段捍衛的聲音同樣存在,認為寫作者應該與時俱進、這樣的作法是未來趨勢。無奈的是,無論是哪一方,大多數人都未真正閱讀作品,只看新聞標題發表評論。

「那個毀譽參半的狀態,對我來講,就好像小說裡發生的事真的發生在我身上一樣。」九段說。Unbuilt Building。失真的語言。過剩的權力。

有人說,九段是故意的,這是一種炎上商法。九段說,自己那陣子想過引退,但不是因為受傷。

「我是一個對凡事都不會立刻做出反應的人。我認為,要真正了解一件事情,必須花費時間。」一年過去,她侃侃而談,「所以,我並不擔心當時對我的攻擊。不過,網路上、社群媒體上,每一個人對於『使用AI』都有不同的判斷和想像,彼此卻對這一點沒有意識,各自根據自己對詞彙的了解發表意見。這才是我擔心的地方。」

「大家常常忽略,『易懂的語言』是有極限的。如果純粹只是要把一件事情化作非黑即白的說法,那麼在社群上發文就足夠了,不用寫小說。我之所以要花費大把時間和經歷創作小說,正是因為小說可以經由藝術的處理,讓一個詞彙不只是一個詞彙。」

說到底,詞彙是殼,脈絡才是芯。她沒想到,許多人終究沒有看小說,一切討論停在殼的表面。「是的,我那時確實感覺到寫小說是一種傳統、過時的藝術,覺得看不到未來。這個工作是有辦法繼續下去的嗎?」

小說外的九段理江,彷彿與小說內的牧名紗羅重疊在一起——世人確實得知了東京都同情塔的存在,只是,沒有以她最初想像的方式。

➤獨處作為一種恩惠

巧妙的是,令九段釋懷的思考,其實早就存在於《東京都同情塔》之中:欲望,以及覺察。

⋯⋯「AI無法擁有好奇心。它沒有『想要知道』的欲望。」⋯⋯

「我是一個欲望很強的人。最一開始,只是為了讓多一個人知道OOOOOO這麼棒的押韻,完成了這部作品,這是我的欲望。⋯⋯藉由作品聯繫在一起、和他人溝通也是一種欲望。包含來台北這件事情,也是算某種目標達成,人生成就解鎖的感覺。我希望這不是最後的台北之旅,所以我會以此為動力,持續努力。」

為什麼能保有這樣的欲望?為什麼還對寫作和作品懷抱希望呢?「昨天我對盛(浩偉)先生也有提到,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一個人獨處的時間。一個人獨處不代表孤獨,你可以看書,看電影,聽音樂。對我來說,獨處也是一種溝通的過程,無論是跟自己對話,或者透過作品和作者對話,因而感到心靈富足。」

她說,自己從小學時代開始,就夢想著一個人獨自生活。不想和爸爸媽媽姊姊住在一起,被別人管教。一路到了22歲終於實現了獨居的目標,第一個居住的地方就名為「九段大廈」,這正是她筆名的由來。

「我一直覺得這個時代是備受恩惠的,我們可以完全不與人相處,一個人過上一年半個月也不會死。在人類的文明成形之前,假設有人要去狩獵,你在家裡睡覺,就一定需要同伴幫你守夜,不然就會死掉。那時跟人相處是一種生存需求,但這個時代不是。」

在這樣的時代裡,作為溝通工具的語言,得以成為更重要的事物:「集合大家的智慧,然後利用這些智慧去發明工具,來輔助我們的生活。人類是這樣的一種生物,而語言一點一點地累積這些,讓人類變得富有。這是我認為語言真正的使用方式。然而如今,有些不好的語言限制了我們的可能性。這不是一件好事。」

何謂不好的語言?「你知道我最討厭的社群使用方式是什麼嗎?是當有人過世的時候,有些人可以在一天之內,就立刻把和死者相處時所度過的一切用一篇貼文總結。說這個人是一個多好的人,過去曾經和他發生過什麼事⋯⋯這是個很悲傷的用法。明明相處的回憶是非常寶貴的,明明這些東西需要時間去沉澱和緬懷,對故人悼念是需要時間的。但有些人可以在一天之内,把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公開在眾人的面前。」

「那麼短的時間,真的可以明白疼痛是什麼嗎?」

要真正了解一件事情,必須花費時間。這個時代正在失去這樣的時間。所謂不好的語言,是過度迅即地總結時間、總結意義的語言。這是這個時代的巴別塔,是語言阻卻「真正的溝通」的時刻——

我再次贊同地點頭,然後問出訪綱上的最後一題:

日本音樂人椎名林檎曾說過一段話:「我一直一直都很想變成30歲。我覺得自己最適合的年齡就是30歲以上。⋯⋯20歲的人不管到了哪裡,在作為自己這個個體之前,都會先被別人要求承擔起『年輕女孩』這個責任。」

原本只是想藉此問九段理江,30歲對她而言意味著什麼。想不到,她這樣回答:

「你最喜歡椎名林檎的哪首歌?」

「呃,」我有些措手不及,「椎名林檎的音樂生涯大抵分成另類搖滾和融合爵士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我分別⋯⋯」

「我知道!我都知道!」她著急地請口譯打斷我,「我也是椎名林檎的鐵粉!你隨便說出任何一首歌名我都會唱!」

語言不通,但我從她的表情中感受到了急切,霎時也忍不住用我唯一會的日語回答:「〈サカナ〉!早期的歌裡面我最喜歡「〈サカナ〉!」

聽見歌名的九段理江睜著發亮的雙眼,哼起了〈サカナ〉的旋律——而我也跟著她哼了起來。

「藉由作品聯繫在一起、和他人溝通,我為了這樣的欲望而創作。」她剛剛說的話又在我心中浮現。

我們又合唱了幾首歌。我一邊唱,一邊覺得,《東京都同情塔》想要表達的一切,好像真的發生在我身上。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東京都同情塔
Tokyo-to Dojo-to
作者:九段理江 
譯者:王華懋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九段理江
 

1990年出生於埼玉縣。2021年以作品《壞音樂》(悪い音楽)獲得第126屆文學界新人獎正式出道。同年發表向太宰治致敬之作《Schoolgirl》入圍第166屆芥川獎和第35屆三島由紀夫獎。2023年3月,憑藉該作獲得第73屆藝術選獎新人獎。同年11月,作品《寫詩的馬》(しをかくうま)榮獲第45屆野間文藝新人獎。2024年1月,以《東京都同情塔》獲得第170屆芥川獎殊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出版現實驚濤駭浪,做書做到懷疑人生?蘇拾平公開經營大數據,解析書市實況

出版產業衰退早已非一日之寒,但寒冬到底有多寒?面對閱讀市場的萎縮,出版社又有哪些辦法「自救」呢?

資深出版人、大雁文化公司董事長蘇拾平以「出版衰退這十年:變化、因應與困境」為題,用10年來社內經營變化的具體數據,分析出版業衰退的軌跡。這不僅是業界首度有如此翔實公開的營業數字,深具參考價值,其慷慨共享的態度,也獲得熱烈的讚賞與迴響。

➤出版營收大跌,電子書成長彌補紙書衰退

業界人稱「蘇公」的蘇拾平自1980年代投入出版,曾與陳雨航創辦麥田出版,出任城邦出版集團總經理、副董事長,於2006年成立開放性共享平台大雁出版基地。他長期觀察出版趨勢,著有《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技術》、《書業管道的十個走向》等書,近年亦多次獲邀在台北國際書展的出版力論壇舉辦相關講座。

蘇拾平表示,由於大雁文化並未經營童書、漫畫或輕小說,所有收入都來自圖書銷售,且10年來一直維持7個品牌及同樣的營運方式,因此,或許能以大雁的數據為框架,推估出版產業的總體輪廓,進一步解析業界的困境與因應之道。

那麼,從2015年至2024年這完整的10年,出版產銷變化的十大數據指標有哪些?

以大雁為例,年度銷售冊數從約82萬直接腰斬到35萬,減少了57.5%。營收從1.68億元跌至1.26億元,因2021年起圖書實施免稅,所以實際衰退達28.5%。首印量從約3300本減到1300本,大幅下滑60%。首發量(通路採購加經銷配發)跌幅更大達67.5%。平均定價與10年前相比,則上升近45%。

雖然營收銳減,但蘇拾平指出,出版長期經營的核心指標——平均毛利率,大雁仍穩定維持在50%左右。他坦言舊書和電子書占比越高,毛利就越高。尤其電子書不必印製、沒有庫存,毛利率高達75%,可謂舉足輕重,彌補了紙書的衰退。大雁的電子書營收占比從10年前僅0.21%躍升到13.2%,目前紙書、電子書營收比為6.6:1。


大雁文化近10年紙本書與電子書營收占比。(Openbook製圖。資料來源:蘇拾平)

因為銷售不振、退書率高,庫存壓力越來越大,庫存對比營收的「存貨周轉」從5倍降到2.3倍,可見獲利能力下降。面對這個趨勢,許多出版社祭出的「解方」是「以改版取代再版」,一來可調高售價,二來透過重新發行,可再次爭取新書的6個月黃金銷售期。

大雁的改版書種從原先每年不到10本,到了2023、24年大幅增加為超過200本。新、舊書種的營收占比也從過往的6:4或4:6,變成近年的3:7甚至2:8,由此可見出書結構的劇烈改變。


大雁文化近10年新、舊書種營收占比變化趨勢。(Openbook製圖。資料來源:蘇拾平)​​​​

就市場通路情況,蘇拾平坦承,4年前曾預測Momo將崛起成為第三通路,如今證明是「大錯特錯」。目前書市通路仍維持兩大龍頭,誠品、博客來在大雁的營收占比合計約45%以上,10年間變化不大。

意料之外的是,兩大通路再次「黃金交叉」。博客來於疫情期間業績反彈,占比一度高達29%,但疫後2023年首度被誠品「超車」,去年僅剩18.8%。誠品躍升至26.5%,推估與誠品海外店面拓展、網路書店重新開張帶來的銷售助益有關。


大雁文化近10年在誠品、博客來的銷售額變化趨勢(製圖、資料來源:蘇拾平)

蘇拾平以大雁市占率近1%,「大膽」推估2024年出版業總體產值為126.5至140.6億元。不過可能的誤差除了他所提醒的,出版端和通路端計算金額有所不同,還需考慮大雁以人文書為主,相對於其他書種衰退更多,以此推算恐有失準。

此外,業界所認知的一般圖書產值,也需扣除教科書類。同理,數據中所呈現的博客來、誠品消長,或許更精確來說,只能代表「人文書種」在兩大通路間的銷售變化。

➤定價年年調漲,折扣較報廢影響營收更高

「定價」與「折扣」向來是出版界熱議的話題,大雁的數據對此提出了什麼解釋?

蘇拾平表示,新書平均定價從10年前的370元一路飆漲到現今的536元,實際漲幅近50%。很多人或許疑惑:「既然書市冷清,為何不降價促銷,反而漲價?」

他解釋,降價是在「需求不變」的前提下可採取的手段。然而銷售冊數大跌,可推知閱讀需求衰退,印量因而大幅減少,進一步推高了單書的製作成本(包括翻譯、印刷等)。出版的供給成本上升,便只能以提高定價來維持利潤。


大雁文化近10年新書平均定價變化趨勢。(Openbook製圖。資料來源:蘇拾平)

蘇拾平從經營的立場說明,雖然消費者很容易把漲價視為書商「黑心」,但他回溯,數百年前書籍未能普遍流通時,買書屬於上流階層的消費,銷量少、價格昂貴,一本書的價格勘比當時工人一個月的薪水,「當社會改變了,對書的需求不再普遍,我不認為把書價調高是個不健康的選項。」

另一方面,新書上市79折、書展7折至79折已成慣例。蘇拾平表示,打折與否主要取決於出版社,隨折扣而來的「銷售折讓」原則上由通路、出版社各吸收一半。大雁這10年來並未因銷量下滑而主動提出更低折扣,因此折讓金額在營收占比也維持平均5.8%,無劇烈浮動。

除了折讓,營收的另一個損失來自「報廢」,亦即沒發出去,或者從通路退回的書。這些書若無法轉到二手拍賣(俗稱回頭書拍賣),便形同呆貨,除了部分可改版加工(如更換封面、版權頁、裁切)重新發行外,只能提列報廢。

大雁的報廢金額平均占營收3.9%,一樣與10年前相比變動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折讓的占比高於報廢的數據,足見折扣對出版社經營層面的影響。


大雁文化近10年報廢與折讓占比變化趨勢。(Openbook製圖。資料來源:蘇拾平)

➤出版不能只以獲利為導向:浪費不起、損失得起

市場低迷,書賣得越來越少,蘇拾平指出「規模紅利變成赤字」,隨著印刷規模縮小,每一本書攤提的成本變高。例如,翻譯書的翻譯費支付成本可能高過預付版稅,因此出版社更需精打細算,便呈現出「浪費不起,損失得起」這種看似矛盾的經營心態——亦即更謹慎管理成本,但有時卻又願意投入銷量有限的書籍。

「這是每個出版人都有的掙扎,」蘇拾平直言:「出版從來不是以獲利為導向。只能說獲利是一種結果,以支撐我們走下去,但純粹以獲利為導向的人,最好不要來做這行。」

以往出版社可能靠一本暢銷書養其他9本較難獲利的書,但現在每本書都承擔不起虧損,所以出版市場從過去的「機會取勝」變成「風險管理」。出版社必須設定承擔的底線,因應方式除了抬高定價,也會調整選題,可能是更廣泛或更集中在暢銷書、更保守,並以改版、舊書重發、回頭書拍賣等方式開源節流。

➤紙本書將走向精品化?電子書能否成為突圍的曙光?

出版的量變引起質變,對讀者來說,我們面對的是一幅什麼樣的閱讀圖景?一是過去台灣閱讀社會的多樣性正在消失,二是去脈絡化。

蘇拾平描述,光是走進書店就可發現,以前那個無國界、無政府、多元選題的書海已經消失了。書籍陳列曝光的時間與空間縮小,中間選題的書本大量減少。出版社不敢再版續約、通路不上架,許多書默默絕版,讓原本廣闊如海洋如星空的書世界,變成支離破碎的一個個孤島與孤星,閱讀無法串聯持續。

「於是台灣社會只剩當下,從不知有書,走向不曾有書、不必有書;從曾經有書,走向找不到書、讀不懂書。」蘇拾平語重心長地總結,這個宛如《美麗新世界》的預言,正是現今閱讀的困境。


紙本書會朝向精品化、成為收藏品嗎?(圖源:Pexels

這場提出精確數據、內容扎實的講座,會後持續在社群引發討論。論題包括電子書或非書籍的收入,是否會是出版突圍的新未來?紙本書會不會朝向精品化,成為一種收藏品?

儘管歐美日的電子書營收占比高達25%,個人自助出版電子書也蔚為熱潮,但蘇拾平認為,很難估量台灣電子書的成長空間,「紙電分離」目前實務上亦不可行,因為翻譯書無法單獨購買電子書版權,出版社也很難單靠電子書營生。

他認為電子書目前只是書的另一種形式,無法因此提振閱讀人口。而能夠與讀者互動、或具備更多功能的「電子書2.0」造價成本很高,「則屬另一種概念的電子書了,需另當別論。」

不過他也期待有一天,電子書平台若可做到脈絡清楚,那麼正在消退的閱讀海洋,便能透過電子書的互聯而留下來。

至於由出版延伸的多元授權、IP經營,例如改編影視作品等,蘇拾平提醒出版人得思考自己的重心與專精,否則容易「偷雞不著蝕把米」。若真有心投資發展IP,那則是進入另一個行業了。

蘇拾平將大雁文化的營業數據公開,以此作為「註解現實」的基準,但他強調不「預測未來」。畢竟未來充滿變數,而轉機也在於出版人的經營思維,如何在驚濤駭浪的現實中,調整掌舵的方向。在內容產業朝向多元發展的同時,重新思考書籍的意義,守住這個古老而雋永的產業發出的微光,並再次引領讀者感受,閱讀所能帶來的所有燦爛。


出版力論壇當日座無虛席。(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3-05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