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文學類 評審報告
【年度中文創作 文學類】
撰文:孫梓評(決選評審、作家)
本屆Openbook好書獎評選對象為2023年11月1日至2024年10月31日,在台灣出版或代理銷售的繁體中文著作。此時間區段之開端,恰是潘柏霖以性別重置主題〈媽媽說我是假的〉參賽獲獎,而掀起一波「散文是否可以虛構」的討論——或者,更準確一點說,「『抒情散文』在『匿名參賽的文學獎』中是否可以『代言』」的討論。
➤散文作者的在場與現場
當離開文學獎場域,具名出版的作品即一次次的回應。今年散文集泉湧豐沛,為數不少的生理男性交出好看作品。李達達寫盡機車生活的《小路昨夜對我說》與朱宥勳重新駕駛身體的《只能用4H鉛筆》,開挖了異性戀男生柔軟的內在。林楷倫揭開台灣Fine Dining後台風景的《廚房裡的偽魚販》與寺尾哲也聚焦科技業工程師生態的《努力是癮》,非置身其中者難以得見的現場,兩書不約而同聲明,書中人物經變造與模糊化,此當不是迴避「代言」爭議,而是企圖維護寫作倫理。
散文反映生活變動:陳志鴻《大叔旅韓記》、吳億偉《我的不是我的》、李時雍《永久散步》、白樵《莫斯科的情人》,都具現在全球化時代,由此至彼(或又歸返)的個人腳蹤。
也有一種移動是屬於時間的,馬世芳《也好吃》將時空中散佚滋味重現,舌頭除能品嘗美食,還能藉由言說傳遞故事。蔣勳《我的文青時代》和陳允元《明亮的谷地》皆以坦率流暢的敘述,回溯青春階段,文學養成之道。沐羽《痞狗》俐落拆解理論、文本與經驗,隱隱回應韓炳哲關鍵三部曲,並鏡照出香港抗爭運動來到此刻,一名青年寫作者如何持續「冒險」。
同樣在散文中處理性別、家族、地誌等主題的周紘立《夢時年》、馬翊航《假城鎮》、唐墨《臺北男神榜》,有截然不同的成色。《夢時年》彷彿耽溺的說話,重複回應愛與傷害。《假城鎮》有最警醒的眼神,關乎自身,也關乎自身所在。《臺北男神榜》酣暢淋漓愛說笑,笑中帶淚,將神的身世,一併整理收納入移民的城。
不與世人彈同調,童偉格《拉波德氏亂數》既是重返,又是臨在;既置身文類罅隙,又從中伸出一隻援手,牽握讀者走進霧中,感受「集體暴力的真實樣態」。
➤女性凝視歷史的方式
過去有《永別書》、《波間弦話》等佳例,今年諸出版品,生理女性創作者再次展現凝視歷史的獨到方式。仍是散文的例子,蔣亞妮《土星時間》是凝重且珍重的悼亡,房慧真《夜遊》將個人情感教育與台灣解嚴斷代雙線編織。
化為小說的,有利格拉樂.阿𡠄《女族記事》鋪陳排灣族母系社會四代女子生命史,道出台灣現代化過程中,原住民女性的榮耀與困境。許恩恩《變成的人》回應太陽花運動,炭筆描摹一群社會運動者(情感)樣貌。
一如學者邱貴芬所言,「作家如何把台灣的歷史人物或素材帶入創作之中,如何想像台灣歷史?寫什麼?該如何寫?這儼然已成為『台灣作家』的一個『試金石』。」平路《夢魂之地》藉「通靈」與「父子情結」反思島嶼命運(黃崇凱《反重力》則抹去真實人物名字易為代號,以小說介入1970年代台灣,探索「反重力」可能)。
馬尼尼為《故鄉無用》以強悍詩意風格撰寫私人史,重建故鄉馬來西亞一濱海荒村與許多遊魂般「廢人」。在這冊魔幻剪接著家族故事、馬來民謠、熱帶鬼魂的長篇中,故鄉是被嘔出來的。且經過不只一次反芻。因而帶有殘酷自剖。而書中,台灣是相對於「無用」的另一個座標。
久違的李佳穎交出《進烤箱的好日子》,透過「回憶錄」的設計,後設地回應著「書寫」,且靈巧帶出一段前青春期故事(傷痕?)——對於記憶(與書寫)的質疑,何嘗不是對於觀看「歷史」的謹慎?古乃方《香鬼》,寫女性調香師的情欲探索,如同氣味,欲望會記憶,會消散,會移動,會自我辯證與自我開脫,那些寄託於香水的思考,亦回應著「書寫」,這是一趟陰性的「奧德賽」。
陳雪短篇小說集《維納斯》觸碰跨性別,同志家庭,人工生殖,同志父母等主題,篇篇流暢好讀。林文心同樣設計精緻的短篇《滿花》,聚焦探討(不同性傾向的)女性身體做為孕育載體,孕的能力、性的遭遇、育的艱難。市川沙央以自身經歷寫成獲芥川賞《傴僂》,刻畫重度身障女子對生育執念就像對「平凡」的追求,很可以做為對照的閱讀。
➤風格紛陳的現代詩集
詩集方面,張詩勤《森森》再次展現她擅長以詩戳穿關係中的陰錯與陽差。鄭琬融《醒來,奶油般地》琢磨女性身體在當代社會中的處境。王和平《過動公寓》銜接來自夏宇的技藝,現代音樂般即興自在,短短長長,嬉戲於經驗,逃脫於詮釋的捕快。
羅智成連綴短詩組成《預言又止》,形容詩人面對創作的著魔喜悅忐忑,使人想起《夢中情人》。陳義芝力作《遺民手記》,600行組詩,重述以父親為主角的一代「移民」,說出戰爭荒謬,生靈塗炭,人亡家破,新婚有別,綰和主題相近的舊作,而有這樣一冊與父親對話的「家族簡史」。病中陳黎,終於再有《淡藍色一百擊》,不改頑童本色,多首圖像詩玩心無限,題材寬闊,事事關心。同名的〈淡藍色一百擊〉與33首變奏,像他經典《小宇宙》,三行短俳,春光乍洩,永不換季。
隱匿《幸運的罪》寫遷居台南的中年感悟,台語詩嘗試令人驚喜,剾洗當代網路用語如何浮腫令人莞爾。林禹瑄品質精良的《春天不在春天街》承載情感與身體的移動;楊智傑《第一事物》削減意象岔枝,使生活敘述更形清朗,都是具備良好現代詩教養的作品。吳懷晨在《神熵之島》試圖以詩磅礴重現的,恰似詹明儒在企圖恢宏的長篇《大島記》的努力。
做為首本詩集,林佑霖《哀仔》展現不同敘述聲腔的可能。黃璽 Temu Suyan《骨鯁集》則增寬了原住民議題詩作的地形,有怒有愛,有思考有行動,有死亡有生命。
➤台灣所擁有的出版自由
歷來Openbook好書獎都沒有遺忘精采圖文書,今年同樣有值得關注之作。吳睿哲自一句童言發想的《跳舞就是做很多動作》,以紅幕掀開紙上舞台,搭配高承胤曲譜,二維竟能肩負三維功能。藥島點描畫出《器官拼圖》,一則則驚悚極短篇。詩意靜謐的《我們如水流動》,是停格動畫導演劉靜怡與馬利的合作,試圖呈現「石頭像水滴一樣柔軟」。
且留意到吳明倫的《阮劇團台語劇本集》二冊,改編自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的《熱天酣眠》、改編自莫里哀《吝嗇鬼》的《愛錢A恰恰》,以及改編自台灣五大奇案並與奇士勞斯基《十誡》對話的《十殿》——當閱讀市場顯得積弱不振,出版社卻從未低估自身可能,就像也有評審大力讚賞以華文寫作的新加坡作家謝裕民《我的游離性遺忘》能在台灣出版,有其積極意義。
當伍軒宏必須以武俠長篇《尋隱劍》對話一個「支持暴政也是自由的年代」,李琴峰必須發布「被迫出櫃聲明」,公開自己是跨性別者。若死不由己,生可由己嗎?她自己翻譯自己的《生之祝禱》提出了尖銳的質問。
答案不在書中。閱讀提供了對話與思索。
【年度翻譯書.文學類】
撰文: 梁一萍(決選評審、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優聘教授)
2024是選舉年,全球許多國家舉行總統大選,從年頭台灣,中間印尼、印度、韓國、柬埔寨等,到年尾美國。選舉期間,充滿變數;選舉之後,動盪不安。加上俄烏戰爭、以哈對峙,龍翻雨捲,地震不斷,這一年狀況頗多。
儘管世局紛擾,好書不斷出爐。今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的文學類翻譯書共有22本,國家分布分別是美國6本、日本3本、英國2本、韓國2本,其他阿爾巴尼亞、奧地利、德國、西班牙、瑞典、加拿大、印度、泰國、越南各1本。
從地域分布來看,北美洲7本,歐洲7本,東亞5本,東南亞3本,這個分布似乎頗能反映台灣的國際地圖——長久以來我們總是對歐美較為關注,22本書中有14本來自這兩個地區,這也說明台灣讀者對歐美創作的翻譯閱讀傳統。
在這個脈絡之下,美國6本書作者清一色的亞裔背景值得一提。其中《前往天堂樂園》作者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我受傷、故而我存在》洪朴凱西(Cathy Park Hong),以及《Stay True保持真誠》的徐華(Hau Hsu)背景相似。他們的父母分別來自日本、韓國和台灣,他們出生於1970年代,都畢業於常春藤名校,也都在知名大學、媒體工作。
這批具有菁英背景、50歲上下的亞美作家中,以日韓混血、在夏威夷長大的柳原漢雅最為特別。她的格局宏大、語言飽滿,同時具備扎實的寫實功力與恢弘的歷史想像。
《前往天堂樂園》以男同婚姻貫穿美國歷史,用反烏托邦手法想像1893年就已合法的同性婚姻,1993年流落紐約的夏威夷出櫃王子和其家族已被推翻的夏威夷王國,以及2093年瘟疫橫行,同性婚姻已被廢止,噤聲櫃內卻因抗疫管控遭受絞刑的夏威夷病毒科學家。
這部將近900頁的小說,是柳原批判美國夢的史詩三部曲。另外兩位分別敘說1990年代亞美成長敘事,凱西憤怒,徐華徐緩。因為族裔身分,因為死亡暴力,凱西、徐華都曾受傷,但在回憶中,都能「保持真誠」。
另外3本——《黃色臉孔》、《餘興派對》和《寂靜風暴》——的作者群更為年輕,其中來自廣州的匡靈秀(Rebecca Kuang)今年才28歲。她4歲移民美國,迄今已經出版5部小說,揉合譚恩美、《哈利.波特》、東西文化差異等元素,在歐美奇幻文壇大放異彩。
《黃色臉孔》倒置亞洲人的黃色臉孔成為白人作家的扮裝,匡靈秀用俏皮機智的語言諷刺美國的「黃色」政治,眼光精準,佈局巧妙,令人印象深刻。
安東尼.維斯納.蘇(Anthony Veasna So)的父母來自柬埔寨,在加州出生長大,就讀史丹佛大學,於2020年意外去世時年僅28歲。《餘興派對》是蘇的遺世之作,他用小說圈的方式描繪加州柬埔寨移民如何在紅色高棉的回憶中變成亞美人。蘇是出櫃的同志作家,他的風格具有喜感,能夠運用黑色幽默,可惜英年早逝。
陳惠姍(Vanessa Chan)來自馬來西亞,近年移居紐約,於今年出版《寂靜風暴》,描寫1930年代英屬馬來亞在日本入侵時,一位家庭主婦變成日軍間諜和情婦的歷史小說。在全球移動中,陳惠姍和移居英國的歐大旭(Tash Aw)、定居南非的陳團英(Tan Twan Eng),以及落腳加州的朱洋熹(Yangsze Choo)一樣,都變成移居海外的馬來西亞華裔英語作家。
歐洲地區的阿爾巴尼亞、奧地利、德國、英國、西班牙、瑞典風景各異,其中德國著名女作家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為母親而寫的《她來自馬里烏波爾》,文體介於自傳與小說之間,藉此揭發二戰期間納粹迫害、奴役烏克蘭勞工,為戰後德國文學又一高峰。
奧地利的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水果賊:或前往內陸的單純之旅》,給予我們一段反後設的踽踽獨行,讓小說如哲學般展開一段內心獨白。西班牙大導演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首部短篇小說集《最後的夢》簡直就是電影的文字版,屢屢驚艷。
此外蕾雅.烏琵(Lea Upi)的《自由:在歷史的盡頭長大成人》,讓我們看到1989年前共產制度下的成長歲月,是當代難得的阿爾及利亞書寫。至於來自英國的兩部作品也各有特色,其一印裔英籍作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的《勝利之城》改寫梵文經典,慶祝女神的勝利;其二英國知名藝評家馬丁.蓋福特(Martin Gayford)的《藍圍巾的男人》則展現英倫名流的藝術品味。
從小就陪著我們長大的日本韓國是台灣最熟悉的外國,今年韓國入選的兩部作品——金英夏的《只有兩個人》和李有梨的《Punch! 青花菜的重擊》,正好涵蓋韓國文學光譜。金英夏標示理性之間的縫隙,李有梨代表完全脫離常軌的奇想,讓我們看到韓國近年激發的創造力!
日本有3部作品入圍,分別是台裔作家東山彰良的《怪物》,推理懸疑引人入勝;重度身障市川沙央的《傴僂》,反向操作令人驚悚;以及中島京子觀察入微的《體貼的貓咪》,寫出日本拒人千里之外的禮節。
今年東南亞有3本入選值得關注。其中泰國女作家威拉蓬.尼迪巴帕(Veeraporn Nitiprapha)的首部作品《迷宮中的盲眼蚯蚓》,於2013年泰文出版之後,在今年從泰文直接翻譯成中文出版,令人雀躍。威拉蓬用言情小說寫泰國政治,撲朔迷離有如迷宮,她的文字如泰國菜一般充滿感官味覺,甜酸帶辣。
《越南現代小說選》從越南文直接翻譯,譯者羅漪文介紹6位越南重量級作家,文字精煉,寫實內斂,讓人深刻感受到共產制度下的正襟危坐。另外印度的史瓦盧普(Shubhangi Swarup)寫出《寂靜的緯線》,在自然書寫和小說創作之間游移前進,成為改寫晚近氣候小說的新力軍。
整體而言,今年全球老中青三代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漢德克、阿莫多瓦、魯西迪、沃丁、威拉蓬等跨越60歲到80歲,回頭挖掘前現代,文字涓涓,想像奔騰。
40到60歲的中生代如柳原漢雅、徐華、東山彰良、史瓦盧普、蕾雅烏琵等,他們在柏林圍牆倒下之後,重新接棒丈量自由,提出強悍犀利的批判。年輕的匡靈秀、李有梨、和永遠青春的安東尼蘇,則為我們帶來俏皮活潑的新語言,具有高度的實驗性。2024綜觀之,世界很年輕,文學更多元。●
➤2024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胡慕情著,鏡文學出版
- 《女族記事》,利格拉樂.阿𡠄(Liglav A-wu)著,晨星出版
- 《末代女礦工》,戴伯芬著,春山出版
- 《好久.不見》,蔡政修著,麥田出版
- 《夜遊》,房慧真著,春山出版
- 《拉波德氏亂數》,童偉格著,印刻文學
- 《假城鎮》,馬翊航著,九歌出版
- 《進烤箱的好日子》,李佳穎著,自轉星球文化
- 《過動公寓》,王和平著,時報出版
- 《臺北男神榜》,唐墨著,九歌出版
➤2024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 《子彈歌謠》,佛瑞斯特・史都華(Forrest Stuart)著,鄭明宜譯,島雨出版
-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著,宋淑明譯,菓子文化
- 《她物誌》,安納貝爾.赫希(Annabelle Hirsch)著,劉于怡譯,麥田出版
- 《前往天堂樂園(上、下)》,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著,尤傳莉譯,大塊文化
- 《香港不屈》,林慕蓮(Louisa Lim)著,廖珮杏譯,八旗文化
-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著,邱振訓譯,時報出版
- 《寂靜的緯線》,舒班吉・史瓦盧普(Shubhangi Swarup)著,葉佳怡譯,麥田出版
- 《細胞之歌》,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著,莊安祺譯,時報出版
- 《監控國家》,李肇華(Josh Chin)、林和(Liza Lin)著,李易安譯,麥田出版
- 《Stay True保持真誠》,徐華(Hua Hsu)著,王凌緯譯,二十張出版
➤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 【文學類】決選評審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554/ping_shen_bao_gao_-wen_xue_-he_zhao__0.jpg)
- 李屏瑤(作家)
- 孫梓評(作家)
- 曹疏影(詩人)
- 梁一萍(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優聘教授)
- 楊小濱(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政大台文所教授)
2024Openbook好書獎獎座故事》除了書本,木頭也是可以被閱讀
今年度Openbook好書獎日前熱烈揭曉之後,贈獎典禮也即將舉行。連續幾年更換設計造型的獎座,今年又有什麼新意呢?
從好書獎元年開始,Openbook的獎座設計就聚焦於結合天然素材與在地職人。從2017年與建築師謝文泰合作的鵝卵石、2020年脫胎自廢金屬的鑄鐵鍍銅,到去(2023)年與雕塑家梁海莎合作、由石料製成的葉果造型等,都不斷嘗試翻新,創造驚喜。
今年,Openbook再度探索新的媒材,以紙書的源頭——「林木」為創作材質,邀請年輕藝術家「鯨湯匙」合作,打造出小巧、樸拙,充滿手工質感的全新獎座。
鯨湯匙創辦人張意為「非典型」創作者,他出身中文系,曾在書店工作,因為從小喜歡動手做東西,偶然踏入了木作領域。人生轉了個大彎,在背後默默引領他的,卻是他所熱愛的鯨豚。
他回憶當年因為同樣喜愛鯨豚的朋友生產,他想借用「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俗諺,做一支鯨魚尾造型的「鯨湯匙」當作賀禮,「因為陶瓷和玻璃易碎,心向鯨豚、海洋的人又不喜歡塑膠,想過一輪覺得木材最適合又安全。」
這個念頭萌生後,他開始摸索學習木工,包括曾到社大上家具木工班,但發現課程的訓練目標,與所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都和他的創作初衷大相徑庭。後來他主要透過自學,漸漸掌握現有的工作方法與概念,終於送出了那支延宕多時的「鯨湯匙」給已經長大的新生兒,並以此為名成立工作室。「鯨湯匙」以生活器物、小型木藝與複合媒材雕塑等為主,今年10月剛好滿8周年。
張意與Openbook的緣分,始自2021年起他曾在這裡兼職工作,一年半後離職時,他做了一隻棲息在書本上的白海豚作為離別禮物。當時他感性寫道:「Openbook閱讀誌、所有文字工作者,以及在出版與文化業界裡,還依然咬著牙默默地為閱讀與文化耕耘的一群人,在我眼中就跟白海豚在台灣海峽的這個族群一樣,應該在IUCN瀕危等級列為CR(極度瀕危)。」
出版、鯨豚、山林、書本,這不是一連串美好的呼應嗎?於是,今年的好書獎獎座便選用木材,並回到了「打開書」這個原始具象的設計,藉由張意之手,打磨出獻給每一本得獎書、每一個都獨一無二的獎座。
「鯨湯匙」的創作理念為不使用砍伐自天然林的新材,因此,走進張意藏身於台北老公寓內的工作室,可以見到架上堆滿了零碎的木料——它們的來源包括舊料行、工廠釋出的邊材角料,或者漂流木等。不限木材種類,形狀皆不規則,有的充滿風化、裂痕或節眼。若是建築舊料,則常見釘孔、榫接、切痕等人工痕跡。
這些在製作家具、或追求名材的人眼中被視為瑕疵的部位,卻會被張意當成創作的元素,「你能讀懂這些痕跡的形成,知道它曾經歷的事情,那就更加動人。」他表示,過去以來,他常使用「有傷痕的」木頭創作鯨豚相關主題,來呼應鯨豚的傷。
不僅使用回收木材,木作過程中製造出的木屑廢料,張意也都會收集送給種田的朋友用做肥料,以達循環利用與永續的目標。
這次他為Openbook量身定做的獎座,多少延續了他過去的作品「紋學館(木)質本刊物」,每本書都保有木頭原始特有的紋理和色澤,不限橫直曲折,木色有深有淺,甚至軟硬皆不相同。
他認為除了書本,木頭也是可以被閱讀的,書頁上各自殊異的木紋,正如同紙本承載文字,展現創作的多元駁雜。不過,也因為畸零木料無法統一規格化,製作過程中多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難題,這次的NG品高達將近50%。
張意解釋,基於不選用固定木材的原則,這次獎座所採的材質包含了亞杉、杉木、紅橡、栓木、黃檜共5種,底座則為杉木和鐵杉。
亞杉又稱台灣杉,近年由林業試驗所與民間團隊合作,分別在棲蘭和雪山山區所找到的「三姊妹」、「桃山神木」即屬於台灣杉。尤其後者樹高79.1公尺,為台灣第三高樹,被魯凱族稱為「撞到月亮的樹」。當時請來澳洲攝影師拍攝等身照製成海報,成為熱門新聞,也為「台灣杉」打響名號。
張意表示,製作獎座的這批亞杉紋路漂亮,但材質較軟,雖易於切割,卻也容易不小心碰撞留下刻痕。其它材質中,杉木來自台灣人造林。紅橡、栓木為來自某間台中家具行的剩料,其來源為通過國際FSC森林認證的北美人工林。因為栓木、紅橡硬度大,施作時阻力大,較為困難。最後的黃檜則為拆自舊建築的老料,材質帶點黏性。
在製作過程中,張意主要用帶鋸機切割出每本書的形狀,接著用手持刻磨機、砂輪機、雕刻刀等各種器械,刻畫側邊書頁的線條與細節。最後塗裝僅上一層植物性塗料,並不另上色彩顏料,「畢竟使用木材,就是想表現這個材質的樣貌,所以希望保留每一塊材料不同的狀態,賦予每一個獎座獨特的個性。」張意堅定地說。
事實上,鯨湯匙過去皆以個人創作為主,這是張意少數承接的大型商業製作案。他苦笑說這次最大挑戰是時間壓力,尤其做木工需要高度專注以免受傷。想必,這種身體的勞作與記憶,也都將刻進每一個獎座裡。
我們用木藝的創作,來呼應書寫的創作。相信透過這次的獎座設計,關於書寫過程的探索、渴望、焦慮,曾有過的鑿刻與傷痕,以及夢想達成那一刻的榮耀,皆已盡在其中。祝福每一位得獎者。●
【創作者簡介】
張意 Chang Yi
張意(Chang Yi),來自台灣的木雕創作者;喜歡鯨豚,創作也主要以鯨豚為主題,通常以「 Whale Dawn 鯨湯匙 」之名活動。關注創作與生活的永續性,創作時主要使用常常被視為「抾确」的木材,諸如舊料、剩料等畸零木材與疏伐材等,並順應每塊材料不同的形狀與特性,並搭配石灰、植物漆、生漆等自然媒材,製作成雕像或生活器物,讓這些邊緣材料化為鯨魚重生。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中華鯨豚協會志工,偶爾支援鯨豚相關活動,有機會就會出海觀察鯨豚。
個人網站:Whale Dawn 鯨湯匙/IG:whale_dawn/Facebook: Whale Dawn 鯨湯匙
得獎書單
年度中文創作
年度翻譯書
年度生活書
年度童書/年度青少年圖書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10場好書獎巡迴導讀講座
202本入圍書單
好書獎是怎麼選出來的?
超過200位讀者分享的年度好書!點擊查看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sites/default/files/u569/wen_hua_bu__0.jpg)
![openbook.jpg](/sites/default/files/u569/openbook.jpg)
主辦單位:
贊助:
合作夥伴: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