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在青春的漩渦中:讀淺野一二O《錯位的青春》

畫風無害、內容卻超乎想像寫實震撼的《晚安,布布》系列漫畫,2008年在台灣翻譯出版後,淺野一二O的獨特的風格便逐漸被讀者認識。《錯位的青春》改編電影去(2022)年底在台灣上映,讓讀者能用另一種觀看角度感受十多年前原作帶來的震撼,漫畫新裝版也在近日重版出來。

這十幾年來,只要是會播放另類搖滾、日本老city pop與lo-fi hiphop beats的文青咖啡店,總會有不小的機率在書架看到一、兩套淺野一二O的單行本。

淺野一二O,有人會把他的名字讀成「一二零」,其實數字後面那個O,是大寫英文字母O。對淺野作品如數家珍的讀者,就會知道這個筆名源自他的保險證編號。

淺野從高中開始玩樂團,漫畫分格具有音樂韻律感,是他的作品特色之一。印象中,淺野的漫畫總是把瞪鞋搖滾的吉他音浪視覺化,以細密的筆觸呈現在框格內。漫畫角色多以沾水筆繪製,背景、網點與效果則仰賴電腦,得以在作品中呈現栩栩如生又不突兀的構圖。

自從用電腦完稿以來,漫畫背景大多來自他親手拍攝的照片,後來導入3D造型與人工智慧算圖,更呈現出壯觀場面。淺野持續發表不同視覺風格的作品,例如:《Solanin/樂與路》(ソラニン,2005-2006,英譯版入圍2009年美國艾斯納獎最佳外國漫畫)或《晚安,布布》(おやすみプンプン,2007-2013)等。後來他以故事引人入勝的《Dead Dead Demon's Dededede Destruction惡魔的破壞》榮獲2021年小學館漫畫獎一般部門獎,以及2022年文化廳媒體藝術祭漫畫類優秀獎等榮譽。

本文要介紹的《錯位的青春》(うみべの女の子,2011)是他創作生涯進入第二個十年的中篇作品,篇幅約400頁。故事發生在閑散的漁村,角色不以漂亮可愛為號召,從手機款式變化可看出,背景時空約從2000年代到2010年左右。敘事主線是女主角小梅與同學磯邊發生性關係後的心境轉折。

縱使性描寫在本作品中佔去一定篇幅、也出現幾個打鬥場面,我們仍然很難像衛道人士一樣,為這部作品直接扣上「色情」、「暴力」的帽子。色情與暴力顯然不是《錯位的青春》敘事重心,最後兩人是否順利交往,並不是這部作品想要交代的主題。然而,故事設定在那個號稱「海邊到了夏天也人煙稀少」的破舊漁港,青春漫畫的場面彷彿也蒙上一層陰影。


淺野筆下的地方漁村,有著遼闊又疏遠的空間感。

➤破舊漁村裡,苦悶青少年的性探索

男主角磯邊父親從事遊戲產業,母親經常往返日本與台灣。他小學時代跟著父親從東京一起搬到這個漁村,算是外地人,哥哥在學校受到欺負而自殺,卻被警察以意外死亡處理。他心底不時浮現死去哥哥的身影,想為哥哥做些什麼事情以告慰其在天之靈,往往事與願違。

在父母經常不在家的情形下,磯邊接手哥哥生前管理的動漫懶人包部落格,並且與匿名網友、女主角小梅在網上對話。與磯邊一樣瘦瘦小小的、留著平頭的弟弟鹿島,與小梅從小學就認識,對小梅有點好感,結果小梅先跑去跟學長三崎告白,失敗被甩,又跑去跟磯邊摸來摸去。兩人在稀疏平常的漁村生活中偷偷地破處。

限制級描寫後的一連串對話,讓前面發生的畫面顯得「無足輕重」。小梅可以大方出入磯邊房裡打炮,但始終介意他用來當作電腦桌布的不明少女照片。

淺野在作品一開頭,安排磯邊在帶小梅回家路上撿到SD卡,記憶卡裡面有穿著泳裝的少女留下的許多照片,而這正是原日文書名「海邊的女孩」由來。但淺野並不解釋海邊少女「本尊」與作品意義的關聯性,而是讓陳悶的背景氣氛向讀者說話。


小梅發現磯邊SD卡,有著外型亮眼的泳裝少女照片。

磯邊處在思春期,除了嘗試性行為與手排,還嘗試後庭開發。看似可笑的畫面,作者卻不以成年人的道德高度進行批判。作品中的阿飛角色三崎,在上集先是對小梅始亂終棄,到了下集被磯邊報「殺兄之仇」後,在警察面前整個跩樣都不見了,變回鄉下苦悶青少年的樣子。

前面框格埋藏的伏筆,容易在細緻的畫工下被忽略,但到了後面一說明白,讀者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安排。台版書名的「錯位」也取得恰到好處:即使兩人肉體糾纏在一起並且說了真心話,最後青春仍然錯位。


三崎學長被事先報警的磯邊打斷牙齒後,雨中落魄坐在地上,執行復仇後的磯邊興奮地走回家。

➤視解轉換及重複背景:超越電影動態的漫畫手法

本作品令讀者印象最深刻的場面,莫過於單行本下集,學校文化祭當天突然颳起颱風,小梅冒著狂風暴雨去海邊找磯邊的過程,同時學校文化祭的學生電台播放日本搖滾樂團Happy End的名曲〈收集群風〉(風をあつめて,1971)。

淺野不僅從曲中汲取靈感聯想畫面,讀者好奇從網路上找到這首曲子以後,順著頁面順序一直看下去,還會得到一種不同於音樂影帶與「蒙太奇理論」的節奏感。

默片從娛樂變成嚴肅藝術以來,強調無機符號有機組合的「愛森斯坦蒙太奇」(例如愛森斯坦的《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1925)與用不同攝影機同時拍攝一場戲,透過視角轉換產生動態感的「格里菲斯蒙太奇」(例如黑澤明的《七武士》,1954),不僅用於電影與電視上,也回過頭來被應用在漫畫分格上。

不論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COM〉、《GARO》雜誌白土三平等「劇畫」志向的漫畫家,乃至於同一時期少女漫畫所謂「花之二十四年組」(青池保子、萩尾望都、竹宮惠子、山岸涼子、大島弓子……等,於1949〔昭和24〕年前後出生的新人),都致力於推翻既有連環圖畫書思維的分格方式與敘事節奏。不僅在故事、畫面表現上跳脫舊有漫畫的窠臼,也反映出對電影與音樂的愛好,其中包括電影語法的引用。

早年直接由暢銷漫畫改編的電影,常常直接以漫畫書的分格指示演員「站在這裡、站在那裡」; 漫畫呈現許多攝影機鏡頭很難擺出的角度與構圖,並且讓角色呈現真人也很難表現的動作。即使是靜止畫面,都能形成獨有的動態感。

劇情以外,另一值得觀察的元素,是框格內背景的重複。

這種手法相當於電影電視的長鏡頭,但未必用於角色的較長台詞。除了角色在畫面角落的動作,每一格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這種手法早在40餘年前,就曾經被大友克洋的短篇漫畫〈睡美人〉(眠れる森の美女,收錄於短篇集《糖果屋ヘンゼルとグレーテル》,1980)運用過:密林深處的城堡中,有位公主一直睡,讀者在看了連續幾格相同畫面後,公主突然在其中一格翻身。

以老太婆、排泄物等各種直球低級笑點見長的漫☆畫太郎(目前台北「唐吉訶德」賣場可以找得到由他繪製包裝的零嘴),只要遇到故事畫不下去,也會大量使用影印機複製單一原稿混稿費,讀者再怎麼喊罵也拿他沒轍,只能迎向最後的毀滅結局。淺野的重複背景,不再需要影印機,因為他意識到鏡頭擺位能營造更強烈的電影感。

以電腦檔案格式出稿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動態影像可以直接使用漫畫底稿的共通資料,節省轉換手續。他於2016年為日本Mynavi房屋租賃服務繪製動畫短片,雖以格數少的2D動畫與動態美工(motion graphics)的圖層移動變形為主,15秒動畫完全就是他的漫畫風格。

➤青春的窘境與淡淡餘韻

用文青喜歡的畫風,去描繪讀者即使身為大人,也難免會遇到的苦境窘境,是圖像文學值得經營的重點。同樣描寫少女複雜心境的日本成年漫畫作品,則首推《今日的貓村小姐》(きょうの猫村さん,2005─)作者星余里子的圖像小說《逢澤理玖》(逢沢りく,2014)。

同樣具有兩本單行本篇幅的《逢澤理玖》,完全以鉛筆與手寫字構成,背景也走極簡路線。描述嬌生慣養的都市少女,舉家搬遷至日本關西。如何在陌生鄉土卸除層層心房,真正為了內在心情──而非引人注意──而哭的歷程。儘管鉛筆與水彩繪製的頁面,通常簡潔到僅剩角色、話框與桌椅窗等線條,卻以獨到敘事手法贏得讀者與評論的肯定,並且榮獲2015年手塚治虫文化獎的漫畫大獎。

大概沒人會想到要把同樣以14歲少女為主角的《錯位的青春》與《逢澤理玖》放在一起看,但是經過社會洗禮的讀者,必能從這兩部作品中感受到青春淡淡的餘韻。

➤淺野代表作與改編

淺野代表作之一、搖滾樂漫畫《Solanin/樂與路》已經先於2010年被改編成電影,原作裡的同名曲也被Asian Kung-fu Generation改編成電影主題曲。台灣上映時的片名取作《手拉你》,電影海報也曾經出現在許多咖啡館裡。

在電影拍攝時期連載的《錯位的青春》,10餘年後也被音樂錄影帶導演上田篤司忠實地改編成電影版,淺野大方提供繪製本作背景素材的拍攝地點,需要大膽場面的主要角色,均由已成年演員飾演,配樂上又找來World's End Girlfriend製作與詮釋,淺野本人對於拍出來的成品也頗為滿意。

強調硬派懸疑元素的《零落》(2017)後來被演而優則導的竹中直人相中搬上大銀幕,由日活與Happinet Phantom Studios聯合發行,3月於日本上映。在本片的首映記者會上,竹中盛讚淺野是「現代版的芥川龍之介」。在淺野創作走向多元類型與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舞台集約在漁村少年少女身上,並且高度結合數位漫畫技術完成的《錯位的青春》,視為淺野前期的創作縮影。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錯位的青春 新裝版(1)
作者:淺野一二O  
譯者:涂博惟
出版:台灣東販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錯位的青春 新裝版(2)完
作者:淺野一二O  
譯者:涂博惟
出版:台灣東販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淺野一二O

1980年生,1997年在小學館的雜誌增刊號上刊載《普通の日》後出道,2001年在《SUNDY GENE-X》月刊,以《宇宙からコンニチハ》得到第一屆GX新人獎。2005年發表超越性別與世代,喚起真確共鳴的超話題作品《SOLANIN》(ソラニン),曾經被改編成電影《手拉你》(2010),表現出新世代的人們的愛情觀、人生觀。2007年開始於《YOUNG SUNDAY》上連載《晚安,布布》。《錯位的青春》亦改編成同名電影,由《櫻之雨》導演上田篤司忠實呈現作品世界觀,由石川瑠華、青木柚共同主演,2021在日本上映、2022年臺灣上映。

作品包括:《光之城》、《SOLANIN》、《多美好的人生》、《虹之原》、《世界末日與黎明前》、《Ctrl+T淺野一二O的漫畫世界》、《錯位的青春》、《晚安,布布》、《零落》、《淺野一二O短篇集》、《DEAD DEAD DEMON'S DEDEDEDE DESTRUCTION惡魔的破壞》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6-07 12:50
話題》少女暴行之死的根源,乃名為「母性」的重重業障:讀《八月之母》

「我也要勉強自己照顧母親,就像母親勉強自己把我養大那樣嗎?」美佐子這種想法就顯示出,母女關係的困難,有一部分是來自環境,亦即社會或一般大眾強加在她身上的。

──齋藤環《弒母情結:互相控制與依存的母女戰爭》

2014年8月15日凌晨,日本愛媛縣伊予市警方接獲報案,在一棟廉價集合住宅(俗稱團地)的三樓房間日式壁櫥內,尋獲一具被毯子緊緊包住的屍體。搜查人員隨後透露,死者的狀態不堪入目,臉孔腫脹發紫、口腔內僅存一顆牙齒,甚至被傷害到看不出性別,死因是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內臟破裂。「肯定每天都遭受私刑暴力對待!」

警方逮捕了36歲的女子,屋主窪田惠和幾名青少年,其中包含女子16歲的兒子。經過周邊調查,17歲的死者大野裕香與窪田一家同住,起初關係融洽,最後卻被暴力凌虐致死。起訴後法官對8名加害者中唯一的成年人窪田惠判下11年的有期徒刑,並強調沒有任何酌情減刑的餘地。其餘未成年則分處3至8年的不定期刑,「伊予市少女暴行殺人事件」在2015年的審判後迅速落幕。

➤你所不知的愛媛

愛媛是日本觀光勝地,有氣勢雄壯的松山城、古色古香的道後溫泉、安藤忠雄設計的坂上之雲博物館等景點。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絕景,許多經典動漫作品,巧妙將故事背景置入於此。宮崎駿《神隱少女》的油屋澡堂取景自道後溫泉本館、京阿尼《境界的彼方》與足球名作《青之蘆葦》出現具鄉愁存在感的下灘車站,今年上映的新海城大作《鈴芽之旅》,也幾乎原汁原味重現八幡濱港口、大洲城。


日本愛媛縣下灘車站(圖源:wikipedia

2016年移居愛媛縣的小說家早見和真,在松山市的居所度過了難忘的6年。他積極觀察、參與城市的活動,並結合進創作。他與繪本畫家合作,在《愛媛新聞報》連載的「悲傷的胖貓」圖文童話廣受歡迎,還改編成動畫版。故事藉由胖貓在愛媛的旅遊過程,呈現濃厚的在地人文風情。但是,前幾年遭遇新冠肺炎的疫情封城,早見陷入前所未見的寫作瓶頸。

「出道12年,這是我第一次無法寫出東西。世界改變了,我很想知道是否能夠找回以前寫作的感覺。」2019推出長篇小說《皇室》後,因疫情影響不再能好好寫出文字的早見,隔年夏天進行了採訪高中棒球員的記錄片工作。

努力打球,卻因為疫情停賽而喪失打進甲子園的夢想,但小球員並沒有因而頹喪,反而認為「就算沒有甲子園,打棒球還是很有趣!」這個回應也化解了早見的心魔,他決心趕快面對寫小說這件事,於是接下《野性時代》的邀請,開啟了《八月之母》的連載。這部作品採取與《悲傷的胖貓》截然不同的角度,揭開早見親眼所見所聞的,愛媛的陰暗面。

➤惡鬼藏身何處

日本的犯罪率很低,2020年法務省公布的《犯罪白皮書》統計顯示,近5年兇殺案發生率(以每10萬人為單位)僅有0.2件,比起歐美先進國家要少得多。若更進一步觀察47都道府縣的重大犯罪數據,愛媛縣在四國中更一向是治安良好的模範生。正因如此,「那起事件」格外銘刻於愛媛人記憶中。以描述女性犯罪的《無罪之日》榮獲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的早見搬到松山後,常被當地人問起的問題便是:「喔喔,你知道那個事件嗎?」

「伊予市少女暴行殺人事件」悲劇的發生早有徵兆,原來窪田家被鄰里視為麻煩的無法地帶。許多不良少年少女進出,半夜大聲喧嘩酗酒放音樂,甚至在陽台上放煙火,行徑囂張脫序。團地居民有人因害怕搬走,也有人多次向市府與警方報案,並反映看過(日後的事件受害者)大野裕香被毆打得鼻青臉腫。然而市府與警方相互推託、警方甚至回應「沒有發生案件就無法出動」,事後受到輿論嚴厲批判。因為這起無可挽回的悲劇,伊予市成立了市府、警局和兒福中心的跨部門聯絡組織,革新了防治少年、老人受虐的安全網。

日本青少年集團犯罪在20世紀末連續爆發:1989年女高中生水泥埋屍案、1999年栃木私刑殺人事件的殘酷性,酒鬼薔薇聖斗事件導致民怨,促使原先寬鬆的少年法修法。


酒鬼薔薇聖斗事件中的犯罪地點之一。這起未成年連環殺人事件引起日本社會高度關注(圖源:wikipedia

相較之下,伊予市少女暴行事件並沒有受到太多關注,除了地點偏遠,世人的心證更因加害少年們的供述而有顯著差異。據說,窪田惠在家中是絕對的權力中心。她從不自己動手,而是側面以話語煽動男孩們行使暴力。有少年說,「我想透過暴行取得惠的稱讚與認可。」法官與媒體也將猛烈的砲火集中在窪田惠身上,批判她如同尼崎事件的「鬼女」角田美代子、或福岡二手店連環殺人的「惡魔妻」中尾知佐的惡女再現。比起青少年犯罪,本案性質更被視為大人「教唆」無知小孩。

然而,幕後真相就是這麼一回事嗎?同為加害者,難道沒有人為了推卸責任而說謊?韓劇《少年法庭》曾出現青少女聯手謊稱收容中心虐待她們,只是為了教訓主事者,讓自己過得更輕鬆的案例。報導中的窪田惠確實外貌「不良」,領取生活保護金度日,不配合社區規範,法庭上也沒有多做辯解。她的人設很容易讓讀者聯想到《無罪之日》的死刑犯田中幸乃,是輕易為世人唾棄的對象。

早見因此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並親自造訪20名認識窪田惠的愛媛人,徵詢他們的反應,也取得廣泛認可的回應。這讓他確定了《八月之母》的方向:挑戰一個敏感的議題。

➤母之前是女

《八月之母》小說分為二部曲,並從序章開始,不斷穿插一位懷胎母親的第一人稱敘事。她在東京過著美滿家庭生活,心中卻懷抱著「沉入瀨戶內海的夕陽令人鬱悶」的無窮黑暗。她是誰?為什麼狼狽逃離故鄉愛媛、與母親斷絕聯繫?開頭就讓讀者好奇不已的懸念,直到小說中段才會被驚愕地揭開。

第一部「於伊予市」講述自1977年8月至2000年8月這24年間的漫長時間。家庭關係緊繃窒息的越智美智子,在小學六年級時隨著母親離家,兩度投靠不同的男人,最後落腳伊予市。年輕力壯的繼父一郎,肆意地在房內與母親交合,更對未成年的美智子露出虎視眈眈的笑容……對美智子來說,這間房子彷彿由沙子堆成,隨時都會崩塌毀滅。


Photo by Tim Foster on Unsplash

歷經一連串事件,25歲的美智子經營著小酒店,活得行屍走肉。孤獨感作祟與某次的心血來潮,她決定不再打掉孩子,把父親不詳的女嬰生下,以觸動自己心弦的花名「Erica」為她命名惠梨香。追求幸福,卻屢被男人、家人背叛的美智子,想要再活過來一次,和惠梨香一起幸福開心。

惠梨香在小學五年級、國中三年級和23歲時,接連發生不同的故事。沒有父親、母親也在特種行業中逐漸墮落,惠梨香得不到家庭之愛,一直都很寂寞。三名男性在這三個時間點,對不快樂的惠梨香展露了關心與協助。然而,男人們的關心總是伴隨著慾望,所有付出都期待女性肉體的等價交換,甚至在不可得時行諸暴力。男人們不約而同在面臨「非典型母親」美智子的壓力時選擇逃跑,留存在惠梨香心中的只有無奈與放棄。

第二部「於公宅」,時間點跳躍至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之間。女主角是16歲少女清家紘子,她偶然造訪男友越智麗央的公宅住處,被屋主惠梨香及她的小女兒所吸引。兩房兩廳的狹窄住家時常人滿為患,擠進一堆青少年。惠梨香是個熱情洋溢的大姊姊,總是一視同仁地慷慨供餐與照顧他們,公宅是個溫馨和樂的大家庭。紘子越來越喜歡與依賴這個安身處,然而事態卻逐漸失控……

➤狹窄、迂腐,所以恐怖

《八月之母》是一部深刻描寫母性,探索親子之愛、家族之愛及「人類的業障」的長篇史詩。惠梨香是貫穿全書的核心人物,也是早見試圖針對窪田惠描繪的假設形象。

惠梨香的背影,其實與踏上旅途的《悲傷的胖貓》重疊。然而胖貓走向寬廣的世界,惠梨香與美智子卻被禁錮在伊予市內,想逃離鄉下,卻沒有足夠的生活能力與金錢。兩部作品充分映照出愛媛的光與影,女兒繼承了母親的怨恨,仇恨她卻又無法割捨掉她——哪有人能輕易地拋棄說出「不要丟下我」的親生媽媽呢?

早見和真指出,搬到愛媛生活最初帶給他的文化衝擊,便是驚訝於此地民風是多麼地保守、男尊女卑的傾向又是多麼鮮明。每個人都是傳統家庭的「俘虜」,「因為我是父親,所以我就是這樣」、「因為我是母親,所以我就得這樣」……小說中藉由紘子離鄉的哥哥之口,犀利地描寫出作者的觀察:

久久一次回到這裡來,不論是好的地方或不好的地方,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好的地方就是這裡在石鎚山的庇護下,極少受到災害。還保留著古老文化的地方也很不錯,都是愛媛的獨特景色。不好的地方也是因為長久以來一直被守護下來,才會變成那樣。以負面的角度來說,這裡非常傳統。有時候真的會被嚇到,想說為什麼男人可以一副自己很了不起的態度對待女人?


以過時的傳統習俗或價值觀為主要驚悚點的日本創作不在少數,圖為漫畫《噬亡村》改編的同名日劇。(圖源:IMDB)

這種根深柢固的陳腐價值觀,其中一個面向就是「母性」的假象。早見認為,根據經驗,不只在愛媛,日本各地有太多熱衷於「當個好媽媽」的女性。她們被母性規則所束縛,大多認真安分,卻因此受苦。扭曲的母性,正是「伊予市少女暴行殺人事件」的根源。而悲劇的催化劑,更來自於整個社會,惠梨香(窪田惠)本身也是受害者,被錯誤的母性觀點所擺布。

所以早見需要以厚重的篇幅,寫下越智三代母女的人生。他所刻劃的是瀰漫於日本這個國家,尤其是盤據在伊予等鄉間的「沉悶空氣」。男性主掌的世界要求女人的母性,甚至老師認為自己做出任何事,小女孩都會原諒他,「因為女人從出生時即擁有母性」,以此來合理化戀童癖行為。

➤從母性逃離

倘若母親並不存在母性,該怎麼辦呢?就像美智子以「我自己也是啊,我的母親什麼也沒有教過我,我以前也幾乎沒有去學校上課」的說詞來肯定自我,惠梨香自小遭遇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虐待,導致她長大後變得極端渴求母性,想要成為好媽媽。她把自己沒有得到的愛,加倍地灌注給孩子,也因此打造公宅這座堡壘。

問題在於,為什麼保護與教養孩子的責任都落到女性頭上?因為她們被賦予了無條件為孩子付出的「母性」神話。美智子母女的男人運差,不是她們不想「正常」過活,而是嘴上說著好聽話、床上肆意發洩慾望的男人們,終究把她們棄若敝屣,丟下應盡的責任,把她們逼入獨力撫養孩子的困境。

筆者認為最驚悚之處在於,鄉下女性的悲哀已經不僅僅是出嫁從夫,而是連想要「組成家庭」的基本尊嚴,都被踐踏與歧視。

至於成為母親的鄉下女性,往往將沉重的鎖鏈繼續綑綁住下一代,因為她們只懂得這種生活方式。同樣處理母性議題的角田光代《坡道上的家》提到:「鄉下地方有著不可動搖的信念與原則。縱使再怎麼說明這是多麼偏頗的觀念,也無法改變當地人的想法。」出身類似的作家辻村深月也表達認同,鄉下的團結排外意識強,在地人一旦離開就被劃為異己,而造就出一種「年輕人嘴上說著要離開,卻沒有人是認真的」常態。居於男權家庭中最弱勢的「母女關係」,也跟著仰賴彼此為重重的「業障」。

惠梨香在家庭與愛情中絕望,所剩的選項就是拚命追求自己的樂園,只是人越來越多、群體消極「空氣」漸漸膨脹失序的公宅已日益失控。她的出發點是純然的善,結局卻落入絕對的惡。

早見想說的是,犯罪是層層社會結構失能破洞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只是人們太過輕易盲信與攻擊著自以為是的「罪魁禍首」。紘子無數次想返校學習,卻被學校的冷漠氛圍逼得走投無路,只能一直逃回公宅取暖。故事中沒有惡人,事件的所有加害者與受害者想要的,只是一處歸屬。沒有提供歸屬的我們,怎能事不關己地指責她們?


(圖源:naosuke ii/Flickr

現實中的大野裕香「學壞」了,那促使她退學逃家的理由是什麼?原生家庭沒有責任嗎?她的父親在隔年受訪時艱難地透露:「這意味著那裡(團地)更舒服,無論她做了什麼事都不會被罵。我們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所以我們會對她有要求。她在那裡感覺更舒服,就只是這樣。」

或許真相不只如此,窪田家二女兒在偵訊中回答了她的論點:為何裕香死命忍耐著被毆打的生活也不離開團地?因為她內心一直夢想著回到之前那段「幸福」的日子,原生家庭無法給予的日子。

《八月之母》尖銳地質疑了過時的家庭觀和鄉下縣市的陋習,看似探討一個舉世皆然的主題,但鎖定於愛媛真實事件後,卻又非常接日本地氣,精采至極。演員池松壯亮深深折服於本作的「筆壓」(氣場),辻村深月在體悟到結局關於神祕女主角的抉擇涵義後,以「渾身起了雞皮疙瘩」的震憾從頭再次閱讀一遍這部致鬱系傑作。

早見希望這本書能讓為母性所困的女人們活得更為自由,放下那份虛妄,並勇於相信與母性「訣別」後的希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八月之母
八月の母
作者:早見和真
譯者:林冠汾
出版:台灣角川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早見和真

1977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定居於愛媛縣。2008年以《108》一書踏入文壇。2015年以《無罪之日》榮獲第68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長篇暨連作短篇集部門)、以《ザ・ロイヤルファミリー》一書榮獲2019年度JRA賞馬事文化賞以及第三十三屆山本周五郎賞。而後,以《雖然店長少根筋》一書榮獲2020年本屋大賞第九名、《あの夏の正解》一書獲得「2021年Yahoo!新聞|本屋大賞紀實書籍大賞」提名。其他著作包括《スリーピング・ブッダ》、《95》、《ぼくたちの家族》、《笑うマトリョーシカ》、《かなしきデブ猫ちゃん》(插畫:加納果林)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6-06 10:30
話題》60年前甘迺迪留給臺灣讀者的話:談《甘迺迪:美國願景》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醜惡的時代,英國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於《雙城記》中如是說。甘迺迪所處的1960年代,對美國來說正是一個既美好又醜惡的時代。在此不久,美國才擊敗了納粹德國及日本,取得了二戰的勝利,並於戰後休養生息,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強國。而在文化藝術上,安迪.沃荷(Andy Warhol)開始嶄露頭角,推行普普藝術,而披頭四(The Beatles)則掀起新的音樂風潮。這是那一個時代的美好。

另一方面,美國性別平等及種族問題嚴重,在繁榮民主的表象之下,人民的憤怒蓄勢待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國際上核武戰爭的陰影揮之不去,民主共產陣營的對抗,隨時有失控的可能。越南及阿爾及利亞等地的民族獨立及反抗帝國主義的運動更是方興未艾,等著將美國拖入戰爭的泥沼。這是那個時代的醜惡。

今日的台灣,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既美好又醜惡的時代。一方面,台灣經歷白色恐怖、解嚴及民主化,成為中華歴史當中唯一真正自由民主的政體。經濟上,台灣挺過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次貸危機,及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最近更超越了韓國的人均生產總值。台灣更有傲人的高科技產業。世界經濟的巨輪,沒有台灣,很難運轉。同時,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先鋒。這是台灣所處時代的美好。

不過,台灣也面臨著種種嚴峻的問題及挑戰。政治上,常常是壁壘分明,黨同伐異,為反對而反對,為支持而支持。同時,政治開始「綜藝化」,「只要會作秀,何懼為草包」。政治紛擾之餘,台灣財富分配也愈加不均。昔日的黨國資本主義,華麗轉身為權貴資本主義。而在外部,北京文攻武嚇,兩岸開戰的風險不斷增加,台灣的繁華,可於一夕之間灰飛煙滅。這是台灣所處時代的醜惡。

對國家人民來說,面對一個既美好又醜惡的時代,最為困難。我們既不能因時代的美好而盲目樂觀,也不能因時代的醜惡而懷憂喪志。

甘迺迪以美國20世紀最年輕的總統之姿,帶領了美國進入那波濤洶湧的1960年代。歴史上,甘迺迪是唯一一位民意滿意度超過70%的美國總統。儘管他在位只有短短3年,卻成功推行了全方面的內政改革,處理了從種族平權、勞工權益,到性別歧視等棘手問題。國際上,他則帶領美國走出了古巴飛彈危機的核武戰爭陰影,並開啟美蘇之間的緩和時期。


在波士頓大學的聯邦兵工廠,1963年10月19日。和平解決了飛彈危機之後,甘迺迪進一步加大力度限制核子武器、減緩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攝影者不明©Bettmann Archive)

甘迺迪為何在今日的美國仍有崇高的聲望?而甘迺迪時代的美國經驗,對今日的台灣又有何啟示?《甘迺迪:美國願景》中譯本出版時間,正好是台灣的總統選舉年。下一任台灣的領袖,必須帶領台灣面對戰爭的威脅及國內的撕裂。汲取甘迺迪的教訓,我們對下一任總統又應該要有什麼期盼?

「直球對決」

當國家在繁榮之下潛藏危機時,指出問題,似乎對政治人物有害無益。一方面,一般民眾可能對複雜而隱晦的國政外交議題一知半解,指出問題也是白費口舌。甚至,指出問題只會令民眾不滿:我們的票都投給你了,為什麼還會有問題?這是不是因為政府的無能腐敗?除非是笨蛋,政治人物當然要粉飾太平。

可是,甘迺迪就是這種「笨蛋」。1960年接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時,他向他的聽眾尖銳地指出美國面臨的一連串問題,不管是核子戰爭的威脅或者是社會福利網的不足。甘迺迪不屑於向民眾開支票, 而是對民眾提出挑戰,並要求他們為美國做出更多犧牲。「不要問美國能為你做什麼,而是你能為美國做什麼。」台灣有哪一位總統候選人,會在接受提名時,向民眾指出台灣所面臨的困境,要求民眾為台灣流汗流血?

那麼,美國的民眾為什麼會吃甘迺迪這一套?甘迺迪的「笨」,背後代表了他的政治哲學:當政治人物對民眾有信心時,反過來民眾對政治人物也會有信心。美國民衆支持甘迺迪,是因為甘迺迪既不把他們當作政黨的信徒,也不把他們當作三歲小兒,而是一同為美國打拼的夥伴。甘迺迪儘管畢業於哈佛大學,又出身美國政治貴族世家,但他反對精英政治,認為領導人有跟民眾溝通,傾聽民眾,向民眾學習的責任。

今天,台灣民眾頂禮膜拜各式政治神佛,而政治人物也常十分享受民眾的崇拜,甚至有人自比為帝王。台灣在政治體制上已經民主化,但是民眾心理是否也已經民主化了呢?台灣的政治人物,有誰會將選民當作一同為台灣流血打拼的夥伴,而不是等著被操縱、玩弄、或欺騙的愚民?我們要如何摒棄傳統帝王體制下的「奴性」,成為真正的公民?《甘迺迪:美國願景》這本特輯,可以幫助台灣的讀者來思考這些問題。


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總統任期將滿千日的最後一天,和夫人離開德州卡斯韋爾空軍基地前往達拉斯。這次行程原是為期5天的巡迴競選活動,當日中午12時30分,甘迺迪便在達拉斯遭暗殺(攝影者不明©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Libraries, Arlington, Texas)

反對仇恨政治

有一個說法:玩政治,就是給民眾答案。政治人物能給民眾最重要的答案之一,就是誰是敵人,誰是朋友。而操作敵我,更是獲取權力的手段。政策既複雜又無聊,但是仇恨既刺激又精采。操弄族群的政治人物會說,國家的問題,都是由於敵對政黨的杯葛、無知,或是對國家的不忠誠而起。

進一步說,操弄族群也是政治人物粉飾太平的手段之一。凡事都不講對錯,只問黨派,民眾又怎麼會去了解太平盛世背後的弊端和不公?

在這點上,甘迺迪也是一個「政治笨蛋」,不操弄族群,並反對非黑即白,黨同伐異的世界觀。他當選後,組建「能人內閣」,不以黨派為念。他是民主黨的總統,但是他的國家安全顧問邦迪(McGeorge Bundy)及財政部部長狄龍(C. Douglas Dillon)都是共和黨人。現在的政治人物,可能黨內互打就來不及了,有誰願意來做跨黨派對話甚至合作?

摒棄非黑即白的世界觀,處理外交政治上也非常重要。古巴飛彈危機之後,甘迺迪在美利堅大學討論美蘇關係的演講,常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演講之一。演說中,甘迺迪指出:「沒有任何政府或社會體制,會邪惡到讓人認為就連那裡的人民也毫無美德修養的地步」。秉持著同理心,才能夠理解對手的思考及情感,也才能和對手一起探討和平及對話的可能性。就算是在美蘇雙方核子大戰一觸即發時,甘迺迪也從來沒有喊過「抗蘇保美」。操弄族群,對解決國際爭端有幫助嗎?進一步說,和平也不是一國一家的事。難道只有美國或蘇聯的人民才需要擔心核武所導致的全球毁滅嗎?


1962年1月11日,甘迺迪總統發表他的第2次國情咨文(攝影者不明© Bettmann Archive)

仇恨及歧視是最可怕的政治毒品。吸食的時候,民眾很亢奮,但是其副作用往往非常嚴重,小則阻礙國政的改革進步,大則導致戰爭。今天的台灣,深陷權貴資本主義,又處在戰爭深淵的邊緣,我們還有時間吸食政治毒品嗎?操弄族群,雞腸狗肚的政治人物,適合在這個時代帶領台灣嗎?希望這本特輯,也可以幫助台灣的讀者來思考這些問題。

我與甘家結緣,幫助家族在台灣出版此特輯,並擔任此書的審訂者,與有榮焉。也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對台灣應如何面對其時代的挑戰有所啟發。

當然,甘迺迪不是一位完人,花邊新聞不斷。但甘迺迪同時也是一位真正的民主政治家。他將公民當作民主治理的夥伴,而不是被操弄煽動的工具人。

同時,他對人性的尊重和期盼,不受黨派、族群、宗教、國家等門戶之見的影響。有些人可能會說,甘迺迪太有理想了。可是,沒有理想,我們就會被時代的醜惡所蒙蔽,陷入絕望。而今天,台灣並沒有絕望的空間。台灣作為亞洲社會價值最自由進步的民主政體之一,有其歷史的使命及責任。我們追求民主,不是因為民主很容易,而是因為民主很困難。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甘迺迪:美國願景
JFK: A Vision for America
編者: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Stephen Kennedy Smith)、道格拉斯.布林克利(Douglas Brinkley)
譯者:尚和平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880元
內容簡介

編者簡介:

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Stephen Kennedy Smith)

為珍妮.甘迺迪.史密斯(Jean Kennedy Smith)的長子,甘迺迪總統的外甥,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的董事會成員,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成員,及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講師。

道格拉斯.布林克利(Douglas Brinkley)

作家,萊斯大學歷史學教授,通曉20世紀60年代的政治與文化。曾圍繞甘迺迪在任時期撰寫多部著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6-05 1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