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代表SM的S,法國另類傳奇:評《薩德》

香塔勒.托瑪(Chantal Thomas)是法國當代傑出作家及18世紀自由精神文學研究專家,早年師從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書寫受其影響甚深,2021年入選法蘭西文學院院士。


1912年版《薩德選集》中的薩德畫像。(圖源:wikipedia

托瑪在巴特指導下開始研究薩德(Marquis de Sade),1978年完成論文。去(2022)年出版的《薩德》中譯本,依據的是脫胎於其論文的第二本薩德傳記,內容多了18世紀知識哲學背景、文體、多重觀點框架,以當代文學的研究方法,在法國學界傳統的文學檔案或書信檔案等客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論述。

薩德是18世紀法國情色文學的代表作者,向以顛覆、淫穢及邪惡聞名,但其作品一直是思想研究的重要課題,甚至被視為文學瑰寶。本書與一般文本分析或文學評論不同之處在於,作者是以薩德千變萬化的文體切入:家庭書信、旅遊文學、抨擊文體、私人警探紀錄的巴黎妓女社會史等,先客觀介紹這些文體,穿插薩德的文學檔案,並從薩德的模仿文體或創作,分析其個人哲學視點及美學品味。

➤跳脫時代的書寫

雖然閱讀過程中,讀者彷彿被帶入旅遊文學的地理描述、社會史的新聞描述、宮廷日常風流生活、抨擊文學方式書寫法庭、戲劇劇本場景等,如同萬花筒般遊歷不同領域,但每個章節最後仍會回歸薩德書寫的原創文學:小說、書簡、散文、旅遊文學、黑色小說、抨擊文學、戲劇。

薩德以18世紀百科全書手法創作各種文學形式,捍衛書寫的自由。而香塔勒.托瑪也創作了新的文學評論與敍事方式。

同樣出於托瑪之手的《一代妖后:潑糞刊物裡的瑪麗.安托奈特》解析媒體輿論如何影響公眾視野中的瑪麗王后;《回憶咖啡館》則以半自傳散文書寫個人記憶與社會的集體記憶。到了《薩德》,托瑪的創作形式更為多樣而複雜。

《薩德》全書架構延續《一代妖后》的多重主題,但沿著不同文類出發,以更複雜的觀點對話,先以社會史或司法面書寫,再以薩德或日常生活個人角度點出視角,擺盪在集體與個人之間。雖然經歷法國大革命,社會發生了重大思想與社會政治革命,但薩德仍留在舊制政權的思考模式,書寫創作不斷,絕對自由,以邏輯的古典語言結合違抗法律的幻想。

➤薩德在「薩德」之前

歷來的薩德專家很少研究他的父親薩德伯爵(comte de Sade),本書第一章〈父親之愛〉從薩德伯爵的書信直接取材,帶出他如何教育薩德開啟新視野,也打開了一些謎團。


薩德的父親Jean-Baptiste François Joseph de Sade(圖源:wikipedia

薩德伯爵是傳統普羅旺斯親近王室的老貴族,扮演朝臣角色。他是當時的宮廷時事報導者,以第三人稱方式敘述,優美的法文報導當時前線的戰爭新聞、巴黎戲劇、宮廷中的戀愛與失戀,及得寵與失寵的依附關係。

薩德伯爵的婚姻只是表面,實質上則是一名浪蕩子(libertin)。薩德的童年教育由父系家族承擔,在普羅旺斯的城堡度過童年,放蕩情感的成分多於宗教的教育,依循父親規畫的高層貴族教育,進入路易大帝中學。薩德是他父親大量文稿的第一個讀者,並負責校稿與出版,他的思想及行為深受父親影響。

第二章〈旅行者:古羅馬的壯麗〉提到,薩德走訪尼德蘭與義大利,這是當時知識分子必經的朝聖之旅。薩德手中拿著旅遊指南,以實證主義的精神對照遊歷的城市,以獨特文化之眼,去神聖化的重新書寫城市景觀及人事物。

18世紀的旅行文學帶來不同的地理、動植物及居住者風俗習慣的描述,而薩德選定的標題則是:

義大利遊記,或關於佛羅倫斯、羅馬、那布勒斯、羅雷托及與此四城毗鄰道路的評論性、歷史性與哲學性論文。在這本書中我們將致力於深入探討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立法形式等等,古今兼顧,以一種迄今為止從未有過的、更特別且廣闊的方式進行。

此標題顯露了,18世紀的標題比其他時代更長,此外當時的旅遊文學彼此複製,未有抄襲的概念。薩德對於旅遊指南的作者充滿批評意見,並指出指南作者缺乏個人觀點,因此他所寫的旅遊指南特別在羅馬的描述上,引用伏爾泰題詞,突顯出自身不信神的個人觀點。他以主觀視角談論羅馬,將城市看成戲劇的布景,他也以「一口壞牙且眉目可憎」敘述佛羅倫斯神父的肖像。後面的幾個細節,讓人想到班雅明的《柏林童年》,但多了薩德的批判之眼。

第三章〈書簡作家:懲罰的失敗〉延續上章的書寫,作者以紀年方式進入薩德獄中的書簡紀錄,從中可看出他對童年的懷念及對岳母的憎恨。薩德與太太聯繫的書信中要求寄送的日常必需品,包括巧克力蛋糕、鮪魚醬、刺繡上衣及蘇威火山的版畫,反映出他完全活在貴族生活講究細節的方式。作者特別挑出薩德書信中對於食衣住行的要求,這一段的書寫風格特別可見羅蘭.巴特的影響。


1777 年,薩德被關押在文森城堡 (Château de Vincennes),直到1784年被轉移到巴士底監獄(左);薩德在文森被監禁期間的想像肖像。(圖源:wikipedia

➤狂歡的開始

第四章〈風俗特徵:警探的散文〉以社會學方式,書寫巴黎的妓院如何滿足上流社會。當時的警察因參與者社會地位的高下,而對妓女的處置有巨大的差別待遇。警探同時也對王室提供完整的妓女社會報告,例如妓女生涯、健康報告及面容的描述。作者藉由此案例,書寫階級間的區隔。

警探散文從警察與高貴浪蕩子的關係,帶入薩德的醜聞。第五章〈專制的嗜好〉提到:「1772年7月25日。馬賽傳來的消息說,薩德伯爵,就是那個在1768年,因為藉口要測試藥效,對一個女孩子做出諸多瘋狂的恐怖事情而惹出很多議論的那個人……

薩德伯爵在這場邀約了許多人的舞會上,在甜品撒上添加了斑蝥(mouches cantharides)的巧克力糖片,「服過的人燃起淫蕩的烈焰,沉溺於極端情慾的狂熱引發的過度行為。」但薩德感興趣的並不是對於妓女,而是對於浪蕩子們的描繪。他的小說探索慾望的醜惡,也必然揭露了社會結構中不道德的背景。

菁英階級的寬容體制結合政治專制,意味著浪蕩子無視一切法律。第六章〈狂歡沙龍〉提到,從人民的角度來看,薩德踐踏了美德與宗教,但他也揭開了貴族的虛偽與內部權力隱密的串通。


《索多瑪120天》局部手稿(圖源:wikipedia

薩德在《索多瑪120天》(Les Cents vingt journées de Sodome)特別提到,路易十四時期,因戰爭帶來可觀的財富,豢養出一大群吸血蟲。在席林城堡的狂歡活動中,「受虐者遇到浪蕩子時需下跪並用第三人稱同他說話,尊稱他為閣下。」感官享樂從來不是免費的,而是由財富所限定。感官享樂的權力與社會階級的畫分密不可分,富有的階層注定走向「邪惡的富足」,而貧窮的階級則因遵從美德的教誨而導致災禍。

《索多瑪120天》小說推進中,穿插著「講故事的女人」(老鴇),加上薩德以社會學角度書寫的《茱麗葉特的故事》,呈現出對賣淫族群的廣泛取樣。老鴇的名字體現出乏味平庸的特質,姑娘們的名字很耀眼,成為警方的報告,也成為薩德的《專名學》。尋芳客的社會屬性則包含國王的指導神父、高等法院的庭長、高階公務員(鹽稅的收稅員),還有宮廷貴族的階級波尼福特公爵等。小說中女性的分級與工作分配,在在可以看出薩德對於社會階級的縝密觀察。

香塔勒.托瑪傾向於站在18世紀文學而非精神分析的立場,從18世紀情感地理學和愛情國地圖,描繪各種感覺的細微差別,就如同《索多瑪120天》提供一系列的人物肖像。

➤放蕩還要更放蕩

第七章〈欺壓的篇章〉談《朱斯蒂娜或美德的不幸》,兩姊妹一個天性浪蕩,生活幸福美滿且飛黃騰達;另一個極其貞潔,卻無數次受騙上當,最後以死亡為結局。薩德對黑色小說有特別的熱愛,對死亡葬禮情有獨鍾。他抨擊哥特小說家的想像世界,而傾向於理性邏輯建構的社會階級世界。

第八章〈同性戀女子〉談《茱麗葉特的故事或邪惡的富足》。年輕女孩原來注定成為受虐者要被除掉,卻發現存活的藝術。這是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故事,以動感及流浪漢小說來書寫,茱麗葉特在罪惡尺度方面更上一層樓。


拿破崙將《朱斯蒂娜或美德的不幸》付之一炬,他對小說內容的道德墮落厭惡至極(左);荷蘭語《茱麗葉特的故事或邪惡的富足》插圖(圖源:wikipedia

第九章〈大革命的插曲〉提到,薩德於1790年4月2日被釋放後,失去了忠誠的伴侶及作品手稿。薩德的個人造反與巴黎人民的造反結合在一起,革命與鐵窗內的哲學帶來劇烈的衝撞。他質問自己是誰,不清楚自己是貴族抑或是民主派。1792年10月薩德被任命為控訴陪審團,但他在性別詞彙裡又陷入了讓人懷疑的胡言亂語,面對任何黨派都成為邊緣人。

薩德與大革命的理念之間存在著矛盾,他對人民團結無感,嘲笑博愛的理念,對新體制的口號也不贊同。大革命慢慢走向恐怖統治,薩德堅定反對死刑則為他帶來麻煩。薩德是代表性的法西斯主體,其作品呈現不受他人指導的知性。

第十章〈薩德與抨擊刊物的世界〉談到法國大革命之下審查制度廢除,造成新聞業蓬勃及情色出版物大量出現。過去薩德的作品被禁止,如今他在《閨房哲學》(La Philosophie dans le boudoir)內硬生生塞進抨擊刊物。這類文字在舊制度下只能在地下傳播,但法國大革命帶出的出版自由,讓地下或非法傳播的東西暴露在陽光底下,多少有暴力的色彩。

不管在細節或整體幻想上,薩德與抨擊刊物都相當契合,都在勾勒有權有勢者享有的無罪豁免權。在《閨房哲學》中,薩德嘲笑一切價值,國家的所有價值都崩塌或顯得自相矛盾,平等為偷盜正名,博愛滋生亂倫,而誹謗、褻瀆、賣淫、通姦、強姦、雞姦、謀殺等等共和政府認為需要禁止之事,都屬於無止盡自由運動的一部份。薩德的文本所針對的國家,不是不夠共和,而是不夠放蕩。


《閨房哲學》(圖源:wikipedia

➤傳奇的尾聲

薩德的最後一本著作《法國王后巴伐利亞的伊莎貝拉祕史》依循抨擊刊物的慣用手法,以整本書的篇幅來獻給罪惡的國王和王后。薩德運用抨擊刊物的誇張、重複和偏執狂,揭發王后的罪刑,將伊莎貝拉描繪成所有罪惡的唯一原因。

最後一章〈精心佈局〉談論薩德對戲劇的熱愛,這是他的人格特徵之一,也與他的貴族身分緊密相依。薩德就讀耶穌會中學,戲劇是教學的重點,朋友間以此作為消遣的媒介,而在大革命的監獄裡,死刑犯也會運用戲劇的抽離效果,以面對走上斷頭台的前景。

戲劇是薩德在同代人中維持活躍的必要紐帶,在獄中,他藉著緊追戲劇界動態,從未遠離他的時代。即使最後在極度貧困時,他找到的唯一職業仍然與戲劇相關。薩德小說中也經常提到小說人物對戲劇的喜愛,他對舞台上燈光及布景劇本等等掌握極高的技術,也透過口音的描繪放入小說中。

夏倫敦國立收容所(La maison nationale de Charenton)是精神病院,也是薩德度過最後11年的地方。院長支持透過戲劇的方式治療精神病人,因此薩德寫的劇本得以在院內上演。全書最後以薩德日記的最後一頁作為終結,其中薩德與家人情感及醫療過程的描述,充滿日常生活感。

《薩德》的結尾帶有戲劇及音樂性,宛如樂章中最後一個音符嘎然而止。如同《一代妖后》結尾提到瑪麗王后最後不是以王后頭銜,而是如同一般女公民,以卡貝(Capet)遺孀身分判處死刑送上斷頭台,代表世界場景變了;《回憶咖啡廳》的結尾則描繪羅蘭.巴特作為其文學啟蒙與生命的亮光。香塔勒.托瑪這位18世紀的專家,著作的結尾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磅礡氣勢。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薩德
Sade
作者:香塔勒.托瑪(Chantal Thomas)
譯者:沈亞男
出版:無境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香塔勒.托瑪(Chantal Thomas)

生於1945年,法國當代傑出作家與18世紀專家。悠遊於學術及文學創作間,深受早年師從羅蘭.巴特的影響,托瑪的書寫聯繫了知識與想像。

學術著作以關於薩德、瑪麗.安托奈特以及18世紀自由精神之書寫最為知名。如《一代妖后:潑糞刊物裡的瑪麗.安托奈特》、《薩德》。

小說則多次被改編成電影與戲劇,如2002年獲得費米娜文學獎的《再見吾后》。近年出版了多部半自傳體的散文,膾炙人口。如《我的老師羅蘭.巴特》,《回憶咖啡館》,從二戰戰後海邊的童年,1968年5月學運,到與羅蘭.巴特的師生情誼……在含蓄的文字中具有詩性的韻味,細膩的描繪中處處顯露思辯的睿智,自成一家。

香塔勒.托瑪於2021年獲選為法蘭西文學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成為法國最高文學榮譽殿堂的「不朽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李招瑩(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系副教授)
2023-05-25 11:00
OB短評》#426 拉開地方抽屜取得故事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茶室女人心

李玟萱著,陳珮淳繪,游擊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台北市萬華區是都會的繁華與破敗之地,流鶯流民的居所,更是人生故事百寶箱。一位新加坡人在此一待14年,出入茶室收集故事,不只是記下萬華的邊緣生命,更帶出一個世代女人的經驗核心。這些曾有歌星夢、做過車掌小姐與女工、為家庭奉獻青春與人生的女性,身上也帶著被社會遺忘的勞動史。閱讀此書有如拉開阿嬤衣櫃的一道抽屜,你不知道會遇上什麼樣的祕密。【內容簡介

報導者事件簿002

神木下的罪行
報導者、張子午、林慧貞、森森、余志偉著,蓋亞文化,299元
推薦原因: 議 
1993年政府宣佈全面禁伐天然山林,至今30年間盜伐事件仍從未消失,而海拔2000公尺高的山上究竟發生著什麼事?在這樣的歷史背景與提問下,報導團隊深入山林與人性,呈現深邃難測的林木景觀,以及深埋在盜木市場與慾望的毒瘤。與第一期事件簿一樣,此報導合集亦呈現不同的視角與聲音,彼此撞擊,在山頭留下批判餘音。【內容簡介

訣離記

鍾文音著,大田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益 
從濃烈的、形而上的、告解般的自剖,到此作鬆開的文字和溫柔哀悼,作家與母親陪病、告別的三部曲似乎迎來終章。閱讀此書時會讓人想到多年前羅蘭.巴特記憶母親的《哀悼日記》,以無法歸類的詩文札記寫下母後的日常,也許一陣暖風也會吹寒思念之心,一小段記憶就讓平淡生活坐立難安,讀來深感兩人間的羈絆依舊牽動著作家的每日每刻。【內容簡介

白晝之花

楊瀅靜著,聯合文學,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本詩集就像同名詩作標題給予的意象,在白日下坦蕩盛開、乾淨無欲地溫柔。詩人大多時候抒情,即使有多首詩指向還在進行中的、剛剛經過的,以及歷史尚未忘記的暴力,依舊有股安定能量。那或許來自於將生活擺在暴力或無力之前,以提問抵擋定論。抒情並非因為輕易,而是對於文字與生活的理解,熟稔餘裕。【內容簡介

台南甜不甜

米果著,日出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台南在台灣當代飲食甜度中似乎已被公認有甜,那麼這本散文集還要談什麼呢?除了認真討論台南甜的多種層次以外,此書更搜羅了常見的飲食元素,輕點其來頭脈絡,深刻的是味覺系譜。在這看似難有新意的主題裡,作者流暢的敘說能力、包容力十足的飲食嘗試/常識,依舊讓人讀來津津有味。【內容簡介

為什麼非蒂芬妮藍不可

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色色故事
Pink Flamingos & the Yellow Pages: The Stories behind the Colors of Our World
巴柏.漢布利(Bob Hambly)著,田立心譯,典藏藝術家庭,480元
推薦原因: 樂  
此書收集了各類與顏色相關的有趣故事,橫跨生活、政治、物理、生物、心理、語言、飲食等多元領域,凸顯顏色的影響力無所不在,卻不一定讓人有意識察覺色彩帶來的效應。書中大部分篇章都可以直接應用(或印證)在日常生活,讀完會讓人想要重新觀察一天當中會遇到的顏色及其原理。【內容簡介

生命的非選題

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
The Inevitable: Dispatches on the Right to Die
凱蒂.恩格爾哈特( Katie Engelhart)著,吳煒聲譯,寶鼎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安樂死的議題書看似已經不少,卻未能與法律相關的推動進度成正比。此書是對於「死亡權利法」的辯證與挑戰,以報導文學筆法,直接討論「非法」的案例,並凸顯精心安排自己死亡的人們,就是因為無法從現有法律、醫學、教育等體系獲得協助,其意志與意願更值得被正視。此書讀來或許只是個別案例的觀察,但其中共享與刺激讀者的,是我們對於生命意義的積極思辨。【內容簡介

火光

楊書軒著,聯合文學,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飄忽而穩,纖巧不溺,這部詩集胸有成竹,完成度也高。理智與感性張力飽滿,像座透明外殼的自鳴鐘,不怕你看清楚內裡精密的齒輪系,有示範的居心。詩人大約是木星卦的,視野一圈圈外擴,打不敗的樂觀,喃喃自語就能喚來宇宙性的流光溢彩,有new age風,讓人依稀想起李商隱。【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從手工排版到電腦萬能,我們走過的裝幀設計師之路:楊啟巽X蔡南昇

投身平面設計迄今已30年的楊啟巽,向來以素雅且精準傳達文本意象為特色。近期他出版作品集《素直設計》,從歷年上千件書籍設計作品中精選出200件,每篇都附上自我評析的文字說明,分享設計理念。

日前,楊啟巽與同樣擁有豐富平面設計經驗的設計師、薄霧書店店長蔡南昇對談,兩人分享初入書籍設計領域,從手工照相排版時代至今日AI時代的經歷變化,以及彼此在書業設計現場的第一手觀察。


《素直設計》收錄楊啟巽30年來的書籍裝幀代表作。

設計是手的挪移加上個人想像

進入平面設計領域之前,兩人都是愛畫畫的少年。美工科系出身的楊啟巽自陳從小熱愛繪畫,剛退伍準備謀職時,本想找插畫相關的工作,「可是一個剛退伍沒名氣的人,案子什麼時候來都不曉得」。後來他在報紙分類廣告上看到出版社應徵美術編輯,就此進入出版產業,成為設計工作者。

「我跟你的經歷有點不一樣,」蔡南昇說:「我小時候就想要當漫畫家,所以我還沒退伍、還在軍營的時候,翻《寶島少年》看到裡面有個應徵漫畫助手的小欄位,就把我的作品寄過去,然後中了,我就馬上上台北!」

楊啟巽進入出版社時,還是極為仰賴手工照相拼版的時代。他秀出《EQ》的書封說:「這應該是我做過最賣的書。」當時這部暢銷書再版時印量已高達40萬冊,以現今來說的確難以想像。蔡南昇也回應:「現在翻回以前出版的書,有時候看到版權頁上寫60、70刷,都會嚇一跳!」


《EQ》於1996年首次出版,提出情緒智商(EQ)對生活影響廣大的論點,是至今仍具影響力的著作。

回到《EQ》書封上顯眼的兩個英文字母,揚啟巽提到其中設計的眉角:「當時非常流行在書名下面襯一個陰影。這個陰影是特地先把照相的字型做好,請版廠出陰影的網片,然後做在手工稿上面。」兩人感嘆「前電腦時代」手工完稿的繁複,一開始就從電腦軟體入門的年輕一輩設計師恐怕難以體會。畢竟現在想在字體上製作陰影效果,只需要打開Photoshop、點選陰影效果,3秒之內就能完成了。

蔡南昇歸結,在手工完稿的時代做設計,其實挺有手工業的感覺,設計全憑剪貼與挪動,只能在有限的版面上想像成果。「我們必須買一張方格紙,把照相打字的東西剪下來、黏貼上去。然後照片不是直接黏上去喔,要拿描圖紙在上面畫一個框,畫一條斜線,標示幻燈片照片的指定位置。要刷淡或其他效果也要標注上去,一切都憑想像。」

但過去不表示過時。蔡南昇以日本設計師立花文穗的作品集《LEAVES 立花文穗作品集》為例指出,立花雖是日本當代平面設計師,但擅長以類似剪紙的手法,回應過去的手工排版思維,創造出獨具個人魅力的文字layout,韻味十足。


立花文穗作品集《LEAVES 立花文穗作品集》,右為曾入圍TOKYO TDC賞的設計作品。(圖片來源:TOKYO TDC

從手工業時代邁入電腦時代

在排版軟體問世以前,書籍的編排設計沒辦法「所見即所得」。如今透過電腦製稿,不管是字級放大、扭曲,照片疊加特效、濾鏡,或各式各樣的筆刷效果,自由至極。兩人在經歷這段轉換階段時都意識到,設計已不再受紙張版面和手工剪製的方法限制,設計創作的手法也逐漸鬆綁了。

楊啟巽提到:「《台灣:戰後50年》是我開始用電腦做的第一本書。」當時任職的出版公司開始推行電腦化,找來資訊公司的工程師,手把手教學排版軟體QuarkXPress的使用技巧,所有人都是邊做邊學。正巧《台灣:戰後50年》內容匯整了二戰結束50年來,台灣在政經、社會、文化等各層面的變遷,資訊量跨度非常龐大。楊啟巽拭汗表示,製作過程中真的深刻感受到電腦的便利性。


《台灣:戰後50年》書封,是楊啟巽首次以電腦排版執行的書籍設計。

蔡南昇回想起自學設計的歷程,無奈笑道:「當時我剛接觸排版,用的也是Quark,但讓我很吐血的是,Quark不像InDesign是可以一直undo(復原)、undo、undo。Quark只能undo一次……

電腦剛普及應用於設計工作時,就如同現今剛起步使用AI繪圖的使用者,讚嘆科技在轉瞬間大幅進展之際,卻仍有相對受限之處。楊啟巽心有戚戚焉的附和:「沒錯,工程師都告誡我一定要隨.時.隨.地存檔。」

蔡南昇翻起桌邊的參考用書,攤開美國平面設計師David Carson的作品,說明設計業從手工時代進入電腦時代的面貌。上世紀90年代,Carson以前所未有的排版風格席捲設計圈。他使用破碎的照片以及解構的文字段落,極盡所能的使用電腦特效。當時的設計師深受影響,開始模仿這種風格,電腦彷彿無所不能,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市面上的設計也可以普遍看見這類風格的影子。「不誇張,就是全球性的大現象,設計師開始發瘋似的用電腦做實驗一樣。」


美國平面設計師David Carson作品在90年代極具前衛性,影響無數設計師。

➤用紙的變遷,設計師與他們的好夥伴

除了編排軟體,兩位設計師也談到印刷與用紙轉變的觀察。楊啟巽說:「以前為了合版省錢,書摺口很少能超過10公分。而且以前的封面只有銅版紙一個選項,只有亮P、霧P的差別。現在封面不管是紙種選擇,或者『後加工』上都豐富了許多。」

回顧剛進入設計領域時,自身對紙張、印刷的知識尚不完備,出版社編輯、印刷廠師傅和印務都是設計師們最好的請教對象。楊啟巽說,「出版社的印務可以算是我的印刷小老師,有問題我都請教他們。」

蔡南昇也打趣提起,他在書籍設計行業上貌似「升等」的瞬間:「記得我剛入行幫某家出版社做書封設計,那時候編輯會規定我說,那個紙你只能用銅版紙喔。終於到了某一年,好像是2007或08年的時候,我終於可以用到美術紙了!當時我超感動的。」

相較以往,現今的出版頻率與流通速度趨緩,書籍選紙的耐用度及連帶的倉儲成本都成為營運的一大考量。在書市規模相對縮減的現在,為什麼出版社反而採用更好的紙張、更精緻繁複的設計印刷呢?

楊啟巽解釋,現在書籍的珍藏性更高了,實體書籍「透過觸覺提供的閱讀感受」成為當今讀者注重的購買動機。「書買回去不僅是為了獲得資訊,你還可以觸摸它、感覺到它的印刷質地,享受書帶給你的快感。」因此,出版社在新書宣傳的精華時段,為了在實體及網路書店吸引到更多讀者目光,設計及印刷裝幀上無不費盡心思。

蔡南昇也觀察到許多獨立出版社「很敢用紙」,裝幀、編排也十分精緻。他說:「這可能是有點弔詭的現象,本以為出版社花更多成本或心力做書,書的品質上升,是因為獲利更高了,實際上卻好像不是這樣。」

書籍設計現場觀察

回顧歷年來的諸多作品,楊啟巽談起令他印象特別深刻的例子,其中也包含沒能被讀者看見的提案,譬如《紅房子》書封的第一版設計。

最初,楊啟巽以圓山飯店大廳柱子為直覺聯想,連結至「圓山」兩字,強調出直豎筆畫,營造出紅柱子的透視空間感,封面整體風格簡約俐落。沒想到寄出設計稿後,出版社回應,希望書封上能出現圓山大飯店的建築物主體。


《紅房子》第一版書封設計。


《紅房子》正式出版封面。

楊啟巽於是重新構思。他想起每回開車上高速公路,行經圓山大飯店時看見的風景。揮毫畫下占據山頭一角的圓山飯店,下方是氣勢磅礡的水墨山峰。攤開實體書封面,可以看見水墨筆畫橫跨正面、書背至封底。難以忽視的濃重筆觸,詮釋出圓山飯店在當時代重要的政經位置。這本書獲得了2022年第3季的博客來OKAPI書籍好設計。

蔡南昇則舉他為群學出版設計的《家鄉裡的異鄉人》,談到將自己的閱讀體驗融入設計的經驗。書裡描寫自由派的作者進入美國右派生活空間,嘗試理解他們的政治立場與情緒生成脈絡。蔡南昇以「不被理解的情緒」為題,在畫面上使用大量撕裂的紙張效果,同時在節省成本及營造觸覺效果的權衡下,使用覆蓋力強的網印印刷,再以單色白墨印於黑紙上,製造出強烈的視覺效果。


蔡南昇解說他為群學出版設計的《家鄉裡的異鄉人》裝幀。

從事書籍設計,也間接參與了社會當下的起伏與脈動。楊啟巽列舉太陽花運動3週年之際出版的《起初,是黑夜》,以及描寫西藏今日困境的《樂土背後:真實西藏》。與香港有關的系列書中,楊啟巽則以《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為例。

「《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是第一本書名沒有完整出現在正封面的設計。」做這本書時,香港青年仍在街頭抗爭,面對嚴峻的生存考驗。楊啟巽以街頭可見的噴漆標語作為發想,將書名一分為二,得要從書封延續到封底才能完整閱讀。字體的噴漆效果,同時也帶有灰燼燃燒不全的破敗意象。


《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書封,以文字的噴漆效果連結至街頭抗爭標語的意象。

以設計製造閱讀體驗,首先可以透過紙張或油墨印刷的選擇,來營造物理性的視覺與觸覺體驗。其次,兩位設計師都提到:將生活周邊的物件、抽象圖像、色彩作為設計元素,延伸文本的內容,藉由設計元素與讀者溝通,可帶來不同的感受。

兩人都表示,這也是他們熱愛書籍設計的原因之一。楊啟巽說:「可以很放肆的去想像一些有趣的、抽象的元素,也許旁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我覺得做這個很快樂。這是我們做書的樂趣。」

台灣書籍設計環境成熟,可以盡情伸展手腳

對談的最後階段,楊啟巽有些難為情的展示他在1997年接受雜誌專訪的剪報畫面,其中提到他對未來書店陳列的想像:「各種材質,各種形式創意的書籍都會出現在其中。」「就像超級市場一樣琳琅滿目。」

楊啟巽當初對未來書店的想像,如今已成為普遍可見的風景。相較於過往清一色使用銅版紙印刷的時代,近20年的書籍設計可說是百花爭鳴,「真的完全可以跟外國比拚。」

蔡南昇深表同感的說:「其他國家的書封設計通常做得大方、素雅,相對來說,材質和印刷加工細節略顯單調。如果有心想從事書籍設計的設計師,台灣是很適合發展的環境。」

問及對未來想從事書籍設計的新進者,有什麼樣的建議?楊啟巽說,其實就是多看、多嘗試,不要怕失敗。而且要相信自己會慢慢建立出美感,別人便會喜歡你的作品。

蔡南昇補充說,設計師都需要有點雜學。因為有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書籍,如果自己對內容都不感興趣,通常設計也難以捕捉到其中的趣味與靈光。

另一點則是樹立個人品牌。蔡南昇認為設計是一項綜合能力,也牽涉到自身能將案子引領向何種結果。如果影響力夠正面,便能超越很多規矩或成本的限制,趨向設計師想要表現的方向。

最後則是,設計師需要有敏銳感知社會變化的能力。蔡南昇說,想像未來設計的應用更加科技化,書籍設計師的角色會產生哪些新的變化?如果在多媒體時代,設計師也需要考慮到讀者閱讀內文的體驗呢?「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也許我需要對音樂或動態的專業有更多的了解。」

講座最後,楊啟巽表示,《素直設計》收錄的作品,可以看見他30年來設計歷程的變化,也都是自己很喜歡的書封設計。他謙虛地說:「不確定是不是可以供年輕創作者參考,但作為一份讀書的書單也是不錯,裡面的這些書都是非常好看的書。」

蔡南昇笑道:「對,我覺得留著會增值,有買有賺。還要麻煩大家多多支持有書讀的日子,謝謝,謝謝!」

➤番外:書籍設計師真的會看完手上這本書嗎?

Q:請問設計師要如何拿捏對於書籍內容的掌握度?因為自己在做書設計的時候,會覺得我永遠不夠了解內容,怕判斷不夠精準。我很好奇兩位會做些什麼設計準備?你們真的會看完這本書嗎?

楊啟巽:如果是好讀的書,我會把它看完(笑),但如果遇到比較艱澀難讀的書,我會建議:多跟編輯討論,聽聽他們的意見,找到一些應用在設計的關鍵字。

這是我比較取巧的做法。因為每個月的書稿實在太多了,不可能每本都看完。有些四、五百頁的書可能沒時間看完,就很需要多跟編輯溝通,因為他們一定是完整把書看完、最了解這本書的人。多跟編輯溝通,應該會給你很好的助力,這是我的經驗。

蔡南昇:我也要老實跟大家說,我不一定會把書都看完。我的另一個觀點是,我覺得設計師更應該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剛踏入書店的讀者。

陌生的讀者看到書架上的一本書,你會對它產生什麼感覺?這個感覺有沒有精準的對到這本書要給你的感覺呢?我多半會跟編輯討論這點:你希望我把這本書做成什麼樣的感覺?

因為一本書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詮釋角度。比方跟愛情有關的作品,你到底是要做愛情很痛苦的那個悲戀的部分呢?還是要做那個感動、快樂昇華的部分?這些做出來的感覺都會不一樣,所以我會問編輯這本書希望傳遞的感覺。這樣一來我會很自然的想,如果我是個完全沒看過這本書的讀者,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我可以感覺到它是在講什麼樣的事情嗎?

所以我覺得,設計師不用太糾結於這本書是不是一定要看完,而是我們的感覺有沒有被精準的傳達到對方那裡去。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素直設計 Book Design—楊啟巽作品集1996-2022:Yang Chi-Shun Collection
作者:楊啟巽
出版:大辣出版
定價:20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楊啟巽
1969年出生,射手座。基隆二信高級中學美術工藝科畢。曾在允晨文化、漢光文化、時報出版擔任設計,1997年成立楊啟巽工作室。從事平面設計工作已經30年。經手設計製作的平面出版品約上千冊。

獨特的設計風格總是能完美詮釋每一本書。無論設計概念、用色上的調度、印刷紙品的挑選,總是能在仔細消化書籍內容之後,展現出令人驚豔且餘韻長久的作品。目前與擔任設計助理的妻子邱美春兩人,繼續做著熱愛的設計工作。

曾以《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獲得第38屆金鼎獎圖書設計獎;《作家的書房》獲得台灣視覺設計獎印刷設計類鉑金獎、第39屆金鼎獎圖書設計獎,並多次獲得金蝶獎榮譽獎以及入選博客來OKAPI書籍好設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