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從母親的身上看見自己,諶淑婷評《因為我是女性》

這幾年我幾次以「逆媳」身分被媒體採訪,但我做了什麼?不過是決定孩子從母姓、自己留在家裡過年罷了,這些對男性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可見我們的社會仍深受父權文化主宰,太多習俗都是針對女性(尤其是媳婦這個身分)的打壓。正如《因為我是女性》作者所言,若是不把那些重男輕女的尖刺拔除,久了,連受傷的女性自己都無感,但唯有找到傷害的源頭,才有展現力量的可能。

這也是《因為我是女性》值得一讀的原因,作者以親身經歷及心理諮商個案的經歷,探討母親的養育方式如何左右女兒的生命發展,如何讓一名女性永久地被困住或活出自己。

「母親對孩子的人格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句話勢必讓人皺眉,對女性來說是十分嚴厲的指責與壓力。但作者不是為了譴責母親,因為不分性別與身分,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一定都會對其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程度造成影響,作者所探討的是「人格特點和創傷」如何通過養育方式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拿起本書的讀者即便不是女性,或者是沒有生育過的人,也能從中找到相似經驗。

作者會選擇母嬰關係為主題,是因為見到太多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女性,為人母之後,讓自己的女兒遭受同樣經歷,她期盼能減少強迫性重複的苦難,也希望讀者能看見這些女性的生活環境及遭遇,可能是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分攤繁重家務、外出工作賺錢養活弟妹,最後結婚生子,她們從出生至最後一刻,都以某些男性為生命中心。


Photo by Alex Pasarelu on Unsplash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媽媽,我們可以把她叫作內在媽媽。在成長的過程裡,媽媽對待我們的方式會被我們內化到心裡,成為人格的一部分。」

作者提醒,要與糟糕的「內在媽媽」進行分離,才能帶來自我的成長、劃清心理邊界。這中間需要四個步驟:「覺察、反思、拒絕、表達」,這些正是我這幾年努力的方向。

過去我常困惑,「像媽媽」是一種讚美還是批評?從小到大我一直沒有答案,直到結婚後,某次與伴侶發生爭執時,他脫口說出:「你和你媽媽一模一樣!」我瞬間暴怒,心中同時點亮紅燈:像媽媽為什麼讓我憤怒?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到底是欣賞媽媽,還是討厭媽媽?我是渴望她的愛還是得不到她的愛?

經過了10年的反思與自省,我這兩年才明白,以「現代女性」模樣活著的我,看似過得灑脫自在,擺脫了童年和成長中因性別受到差別待遇的痛苦,但苦悶的記憶沒有被化解,那成了我生命裡的疙瘩,我只是刻意忽略了,冷冷淡淡地對待自己。

在我生下女兒後,我很快覺察媽媽與我的互動方式,已經影響了我對待小孩的型態。我重新思考與母親的關係,決定設下底線,退出家庭群組、不接媽媽電話、將互動降至最低,以實際行動表達內心的拒絕感。這段過程並不容易,有必要和媽媽鬧僵嗎?媽媽再過份也是生下自己的人,沒有她也沒有我啊?我的內心非常煎熬。一位同樣因母女關係受苦的朋友點醒我,要先承認得不到母愛,為自己哀悼,才能放下過去,活在當下。誠實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一旦開始檢視母女關係,就讓我有機會看清楚這個社會如何把「家庭內的重男輕女」擴大成「社會中的父權主義」,最顯而易見的實例,就是男性在社群網路握有更強的發言權,輕易就能冠上專家的身分,即便那份權力與現實不符。例如在台灣明明女性育兒時間更長、與子女更親密、負責更多家務管理, 甚至還能有不錯的職涯發展,但知名的育兒專家往往是「XX爸」、「XX奶爸」、或是各科別的男醫師突然都能指點媽媽怎麼帶孩子(就算是小兒科醫師,難道就比較懂育兒?),這種展現教導權慾望的「Mansplaining」,如今仍吸引許多媽媽粉絲,歡喜受教。

過去我常幫許多媒體、網路平台撰寫人物採訪文章,察覺了這個問題後,我開始在採訪現場坐立難安。我發現許多男性受訪者的能耐被過度讚美與誇大,忽略了他能專心經營事業與個人形象的原因,是背後有人(通常是女性)為他打理一切。而女性受訪者的過分努力與堅強,也讓我感到痛苦,她們甚至沒意識到,或是不願意提及,自己經歷了太多不公平,才能達到今日成就——那可能包括要同時兼顧完美母親的形象。

台灣看似趨近性別平等,也有不少男性批評「女權至上」,但只要讀過行政院每年的「性平圖像」,就會知道「男權為尊」這道牆根本還未擊破,我們絕對不能就個人經驗去否定當前社會文化所塑造的「厭女環境」。


2022行政院性平圖像報告仍顯示「男權為尊」(圖源:行政院性平圖像)

我很感謝,能在準備踏入與媽媽的和解階段前就先讀到這本書。我並不打算重建健康的母女關係,但我知道了一件事:放棄對媽媽的期待,憤怒、悲傷、絕望都是正常反應,無法原諒也是。因為我也是一名母親了,我不能容忍過去那些自己被忽視與傷害的時刻,但我還是願意去看見媽媽活在重男輕女家族裡的苦,而且我要為自己大力鼓掌,因為走過這段歷程,我終於能成為自己原本該有的模樣了。

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母女關鍵字——可能是「共生關係」,媽媽藉由各種愛的方式控制孩子的所有決定;有「分離創傷」的媽媽可能以拒絕、威脅的方式,讓孩子和自己產生強大的依賴關係;還有喜歡下指導棋的「自戀型媽媽」,表面為了孩子好,其實她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沒有顧慮過孩子的狀況;「情感混亂」的媽媽既提供孩子生存的需要,也是讓他們恐懼的源頭。

當你讀完這本書,請嘗試從母親的身上看見自己,不管你們之間的關係好壞,都該仔細審視與母親的關係,或許是修復創傷,也可以阻止創傷的代際傳遞,更可能是感謝母親沒有將任何的傷害延續到你的身體和大腦所記憶。接下來,請相信,未來的生命經驗可以由你自己創造,你與孩子、伴侶間的關係,仍有機會獲得完全不同的展開機會,你絕對有力量,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好好生活。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因為我是女性:即使受傷,也能溫柔對待世界
作者:侯玉珍
出版:好人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侯玉珍

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中國艾利克森研究院註冊催眠師,精神動力學取向諮詢師。

從業12年,擁有6000+小時的臨床諮詢經驗和600+小時的團體帶領經驗。

致力於「女性」議題的發展和研究,專注於幫助女性實現從內在開始的成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諶淑婷(作家、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
2022-11-06 20:00
開箱》繪本新型態?生動演繹的AR兒童讀物:《病玫瑰:AR原聲帶立體繪本》

【故事大綱】

這是一個發生在疫情肆虐年代的故事,所有生物都陷入危機。人類的小女孩帶著一朵注入魔法的玫瑰,要穿越充滿病毒和冷漠的城市,將這朵玫瑰獻給在第一線醫院拼命守護生命的媽媽。

其中,她遭遇惡魔生物的詛咒也收到被人歧視的灰鼠族的援手,這一路就像全世界的抗疫之戰,顛顛簸簸、充滿挫折,但從未喪失希望。

➤開箱試玩

打開《病玫瑰》精美的外盒,裡面包含一本成人手掌大小的互動繪本,以及一組六塊的立體拼圖積木。此次試玩的主角念念看見立體拼圖,馬上就伸手拿起來把玩,不斷轉動觀察每面的圖案。

4歲的念念熱愛遊戲、最喜歡卡通是《彩虹小馬》與《冰雪奇緣》。古靈精怪的念念,曾經反問志元「唉唉叫有什麼問題嗎?!」,被勸要洗澡不然會臭臭,直回「不一定!」,讓人捧腹。志元與伊涵說,念念平時也會玩拼圖,家中也有立體拼圖,但畫風跟《病玫瑰》很不同。

《病玫瑰》遊玩的過程需要依照繪本場景拼好立體拼圖,再用APP掃描拼圖去生成互動AR場景。一開始念念還不熟悉繪本的運作方式,加上有些場景的主色調彼此過於近似,造成辨識上的一些障礙,在爸爸媽媽的誘導下,終於搭出第一個場景。(不過根據後面念念拼圖的速度,也可能是因為剛到OB辦公室有些怯生。)

透過平板掃描之後,故事的第一幕出現主角玫瑰與媽媽的動畫,口條清晰的配音讓小讀者也看得懂劇情:故事發生在疫情肆虐年代,小女孩帶著一朵注入魔法的玫瑰,要穿越充滿病毒和冷漠的城市,將這朵玫瑰獻給在第一線醫院拼命守護生命的媽媽。

故事中的每個章節,除了動畫還有對應的互動遊戲,例如塗色、節奏點擊、穿越障礙物等等。原先對拼拼圖愛不釋手的念念,玩了幾章之後反而更期待故事裡的遊戲。其中她最喜歡的遊戲是用火把幫助主角驅趕骷髏蝙蝠,在場的大家都很驚訝,因為念念一開始有先預告她會怕骷髏頭。

操作體驗上,這是一套可以親子共讀或獨自遊玩的互動繪本,對4、5歲的小讀者來說,要一邊拼圖一邊操作APP會有點手忙腳亂,尤其手機/平板的鏡頭如果沒有對準拼圖,動畫就會消失。如果能讓家長協助操作APP,小讀者玩拼圖、聽故事、玩遊戲,會是較理想的體驗過程。

APP除了有些點擊靈敏度的小瑕疵外都十分順暢,故事進入結局動畫時,念念還點著畫面中可互動的氣球,顯得有些意猶未盡。

有些朋友原本擔心,將互動繪本特地設計成實體拼圖及APP有些多此一舉,何不都以APP呈現即可?作為家長的王志元則認為,能夠動手與實物互動,像拼拼圖,對小朋友來說很有趣,比起單純的程式有更多互動性。至於《病玫瑰》頗具特色的捏麵形式美術風格,家長買不買單?蘇伊涵覺得視覺有提姆波頓的風格,滿特別的。

疫情背景的劇情,讓家長能藉機進行一些機會教育,小讀者也很好理解。但「小女孩帶著魔法玫瑰去醫院獻給照顧病人的媽媽」這個劇情設定似乎有點拐了個彎。相比之下,念念的版本「小女孩帶著玫瑰去探望生病的媽媽」,似乎也不失為一種動人的解讀。

初遇OB團隊時還有點害羞的念念,在大家一起體驗過《病玫瑰》的小小冒險後,開心地說:「下次還要來!」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病玫瑰:AR原聲帶立體繪本
發行:HTC VIVE ORIGINALS
定價:150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397 酣暢淋漓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風流浪子的男友

晚明到清末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魏濁安(Giovanni Vitiello)著,王晴鋒譯,時報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在西方概念的「同性戀」成為知識與認同主體之前,東亞(中日朝鮮)文化中長期存在著「男風」、「男色」等行為群體,但似乎尚未有系統性地分析。此作補上了研究缺口,將1550年代至1850年代的晚期中華帝國社會文化中的「男性氣概」(風流)與男男間的友誼(同性友愛)歷史化分析後,提出令人說服的論點:「同性情誼/情慾」並非如現代社會所認知的、屬於「邊緣『性』(sexuality)」,而是帝國的男性氣質想像與建構的重要元素,這也為帝國研究與性別研究累積了重要成果。【內容簡介

零廢棄大廚

邁向蔬食生活的食譜!如何打造永續發展的廚房與地球
The Zero-Waste Chef:Plant-Forward Recipes and Tips for a Sustainable Kitchen and Planet
安妮-瑪莉.博諾(Anne-Marie Bonneau)著,李家瑜譯,知田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樂   益  
這本環保料理書有超級阿嬤的味道,物盡其用,用盡其極,所有食材的所得部分都能成為佳餚美饌,雖說力行撙節,卻是一派物阜民豐,令人想起過年過節的童年。【內容簡介

死亡是一個小會客室

李屏瑤劇本集
李屏瑤著,時報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喪禮、疾病、社運、生存,此書以會客室為容器收錄了4部劇作,取材自多種日常經驗,雖各有主題,也似乎都朝向與死亡對話,但這裡的死亡並非以往的同志憂鬱或性別創傷的終點與逃逸,而是活著的驅力與抵抗力。雖然劇本一直是個極小眾的文類,其內涵在於演繹而非閱讀,但這本劇本集十分具有「可讀」性,在閱讀時不經意唸出台詞對話,也讓書籍有了不同的媒介意義。【內容簡介

誰是外來者

在德國、臺灣之間,獨立記者的跨國越南難民探尋
黃文鈴著,聯經出版公司,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身在柏林的台灣人,深入訪談移居當地的越南人,稀奇,用心,別開生面。這份拐了個大彎的南進調查報告,詳實披露了移民的血淚與甘苦,以及德國移民政策的理想與現實,不時還令人憶起當年的黨國奇幻宣傳劇——《南海血書》事件。【內容簡介

禁斷惑星

從肉蒲團、漫畫大王、完全自殺手冊到愛雲芬芝⋯⋯禁忌的舊時代娛樂讀本
高苦茶著,木馬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如果「書」也有像電影一樣的「B級片」、「靠片」,這本書大概就是其大全。從經典作品到地下傳播物件,從老少皆宜的漫威到禁斷情色出版,此書是一本另類的台灣出版文化史,也是某幾個世代讀者的集體記憶。全書不僅收錄了諸多少見、幾乎搜尋不到資料的出版物,也有經典作品的歪讀,呈現作者獨特的文化視角與品味。【內容簡介

我的戰場在產房

無國界醫生在阿富汗、伊拉克迎接新生命的熱血救援記事
王伊蕾著,大塊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無國界醫生的資料與相關經驗著作並不難尋得,但印象中較多是男性外科醫生的記錄。此書加入了「女性」經驗,不只是作者的性別身分、也包含其專業(婦產科)所帶來的戰場風景(戰地女性與生育經驗)。從作者如何(與為何)前往中東中亞的出行筆記,到描寫戰場上的驚險時刻,以及對於異地的文化觀察,讓此書讀來豐富且發人深省。【內容簡介

南方浪潮

印、太海洋民族對抗帝國暴力、驅動現代史的革命年代
Waves Across the South: A New History of Revolution and Empire
蘇吉特.希瓦桑達蘭(Sujit Sivasundaram)著,葉品岑譯,時報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斯里蘭卡裔的劍橋學者,以南亞海域觀點重新審視現代史的進程,突破歐美學界的既定框架,清新剴切而有撞擊力。一章一海的結構經營出堅實的整體感,夾議夾敘的行文穿梭自如,酣暢淋漓,在在教人深感海洋史觀的無可限量。【內容簡介

化城

劉梓潔著,皇冠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本散文有唸經的企圖,且行且走,茅塞頓開,忽然間想起了什麼,又不願意了,寧可再回頭且行且走。經書原本就不是教人開悟的,是要人繼續流轉生死海的。【內容簡介

印度美食史

盛宴與齋戒的國度
Feast and Fasts:A history of food in India
珂琳.泰勒.森(Colleen Taylor Sen)著,柯松韻譯,天培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談到印度美食,想必許多人腦海裡會馬上浮現香料的色彩與幾道特定料理,但「印度」其實是複雜的氣候型態、土壤環境、種族與語言、宗教與教派、種姓與階級、習俗文化的代名詞,「印度美食」也就絕非我們經常接受的簡單樣態。因此這本書對於台灣讀者來說更是一道「知識饗宴」,光是開篇的「語言」就同時帶來閱讀挑戰與資訊強度,讀畢全書更也如重新、且真正地多認識「印度」一些。【內容簡介

台語現代小說選

郭頂順、蔡秋桐、蘇德興、楊逵、賴和、陳明仁、陳雷、王貞文、胡長松、胡民祥、陳正雄、藍春瑞、林美麗、王羅蜜多著,前衛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台語」作為一個內涵不斷隨歷史變動的複合體,若不論口語的多音多域差異,光是在書寫實驗與實踐上,就至少有羅馬字(白話字)、台灣話文、漢羅台文等系統。此選集自日治時期開始選文,因此呈現了上述的歷史轉型與變革,同時也保留了各時期的書寫實驗與語言的歷史痕跡。而各篇小說因其語言的特殊性,也帶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記憶,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屬於當代台灣的小說選集。【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