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羅玫玲的台灣書店史閱讀筆記1895—1989

書店是時代之鏡,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對應該時代在人文與知識上需求的書店。台灣尚無完整的書店史,但從坊間相關書籍和學術論文中,已約略勾勒出台灣書店百年發展歷程。本文參照《台灣書店歷史漫步》書中每10年為一斷代,來回顧曾經(或至今仍)存在的重點書店,摘要並補充個人觀點。

一、1895-1919年 現代書店的興起

  • 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雖是殖民統治,但開啟了日治時期的全島現代化建設。因應教育所需,由日本書商引進大量日文教科書供應學校和圖書館,松林書店、太陽堂等各家日商書店,多集中在延平北路、艋舺一帶。
  • 1911年,「台灣書籍株式會社」成立,專門印製教科書,光復後改為「台灣書店」,轉為華文教科書的編印、發行與銷售。
  • 1912年,「瑞成書局」創立於台中,專賣宗教、心靈、五術等漢文書,服務台灣讀者。是台灣至今最老的百年書店。
  • 1917年,「蘭記圖書部」(1937年改為「蘭記書局」)在嘉義設立專門銷售舊漢文書的小書攤。
  • 台灣雖被日本統治,原有的漢文化、宗教信仰和生命禮俗,仍靠著書店與閱讀延續著。

1910年代台北榮町(今重慶南路、衡陽路)的書街已然成形。位於重慶南路東方出版社原址的「新高堂」成為全台最大書店。


圖源:wikipedia

二、1920年代 文化協會的年代

1920年代是台灣人文化自覺、社會運動興起的年代。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大稻埕,台灣本土政黨創立,農民運動與台灣議會請願運動等各式人民權益訴求與抗爭發生。書店扮演了啟蒙、新知、聚集的功能。

  • 1926年,蔣渭水創立「文化書局」,銷售知識推廣與普及教育的漢文書與日文書。
  • 1927年,文協台中會員與當地仕紳設立「中央書局」,創辦人親赴上海精選引進漢文出版,也進口日本岩波文庫等經典譯叢。
  • 1929年,謝雪紅開設「國際書局」,專售左翼書籍,存在時間雖僅兩年,卻是台灣第一家現代的人文專業主題書店。

同時期在台南,有一家標榜「五不主義」,即不穿和服、不講日語、不讀日本書、不改日式名、不經售日文書的「興文齋」,專賣漢文書。如此激進現代的「公民不服從」主張,遙遙呼應著當今獨立書店的精神。


中央書局於1998年曾因財務困難結束營業,後於2020年1月重新開幕。

三、1930年代 社會繁榮、漸趨皇民化的跳舞時代


圖源:鴻儒堂

書店已達百家以上的高峰

  • 1936年,「鴻儒堂」創立,專營日文書藉雜誌和教材,其後代理《文藝春秋》月刊。
  • 1938年,「大陸書店」創立,專賣樂譜與音樂相關專門書店。

走過80年歲月的這兩家老書店,現今仍安靜佇立於台北街頭與巷弄裡,穿越時代榮光來到數位新時代,面臨後續接班和音樂專業書店陸續加入的經營挑戰。

四、1940年代 百萬遷徙的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1949年頒佈戒嚴令,人民的自由與基本人權,包括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權利被限縮,開始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

日治時期已繁榮起來的重南書街上中國老字號書局來台設分館經營,日人離台,書街房產多數轉為上海幫書商持有。

  • 「四大」來台:中華書局率先來台設分部(1945)、商務印書館(1947)、正中書局(1949)、世界書局(1949)。其他知名出版社來台的尚有啟明書局、開明書局等。
  • 配合著政府推行國語教育和發揚傳統中華文化口號,以中國大陸編印之書先供應社會需求,之後陸續整理遷徙帶來的書目,重新出版,將台灣的華文出版帶入第一個高峰。
  • 接手日治時期第一大書店新高堂的「東方出版社」,是台灣本土成立的第一家大型出版社,承接教育廳中小學教科書出版之餘,也陸續出版了「東方少年文庫」、「世界少年文學選集」、「世界偉人傳記」、「福爾摩斯全集」等少年經典書目,影響了往後數十年的兒童閱讀。

五、1950年代 緩步出發的歲月

白色恐怖籠罩上空的噤聲社會,出版審查嚴密,書店以教科書、民國時期編印的圖書、中國古典小說、外國名著、學人文集與實用書為出版主流。

  • 新的重慶南路書街形成,大陸來台的「文化幫」書商,如正中、商務、中華、開明、啟明、大中國、遠東等自編教科書。1953年因過度競爭,中小學教科書開始限價,國文、公民、歷史、地理四科統一用標準課本。
  • 重南書街的書局,生產、經銷、銷售合一,編印圖書在自己門市販售,也經銷到書店、學校等處,出版是獲利來源。

1952年,「三民書局」開業,除編製出版大學教科書,其後陸續出版三民文庫、三民叢書,製作《大辭典》等多種工具書。重慶南路三民書局的門市部曾是台灣圖書最豐富的新式書店,迄今仍是購買教科考用書的主要書店。三民網站仍被譽為考用書分類最精細、書目最齊備的網路書店,新入行的大電商通路如momo,仍難以望其項背。


圖源:三民書局

  • 升學主義興起,中小學參考書出版蓬勃發展。1957年南一書局開始出版中學參考書。
  • 周夢蝶書攤,自1959年在書街擺攤到1980年生病開刀止,共21年。簡陋書架上僅陳列文學雜誌與詩集,不及一坪的空間,經營著台灣最早也最小的「詩與文學」專業書舖。
  • 重南書街不僅各書局門市部林立,另一道風景則是散落在每家書店外轉角街口的書報攤,最盛期達兩百多攤,販售書報雜誌、月曆、命理占卜等實用出版,生意興隆,一位難求。在黨外抗爭年代,重南書攤是地下雜誌流通的主通路,對台灣民主發展做出貢獻。
  • 1949年,日人陸續返國留下大量日文書刊、文物與用品,不少大陸來台軍公教人員也會拿出家中藏書來變賣換取生活費,牯嶺舊書攤街因勢興起,最盛期達200多攤,直到1974年多數商家遷入光華商場,牯嶺街逐漸沒落。
  • 戰後台灣的舊書店文化在北中南持續發展,多數以二手書、舊書為經營主力,少部分兼營古書、珍本書,如百城堂、舊香居。除了國際拍賣行定期舉辦古書拍賣,90年代的誠品古書拍賣會、2017年茉莉二手書店在國際書展上的珍本古籍公益拍賣,以及其後的春風似友(現改名為「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都帶動了收藏有價值舊書、古書的風潮。


茉莉二手書店舊貌(圖源:茉莉二手書店)

  • 光華商場起家的「茉莉二手書店」,經營20年後慢慢轉型成現代化經營的二手連鎖書店,在網路書店飛速發展的數位時代,二手書依舊有相當利潤空間(收書平均成本每本約20~30元),成為能對抗網路書店折扣競價的圖書新通路。在日韓等國,具規模、高效率經營的連鎖二手書店已開始威脅實體書店的銷售與獲利。
  • 成立於2009年的「讀冊」網路書店,因經營二手書,成為台灣網上最大的二手書平台,在電商激烈搏鬥的時代,擁有自己的利基。

六、1960年代 海盜王國、通俗小說、知識青年啟蒙的時代

1950年,韓戰爆發,美軍顧問團在台成立。60年代越戰期間,台灣成為美軍的度假中心,大量西書翻印書(盜版書)興起,中山北路西書街形成。

  • 東亞書局於50年代開始翻印外文書,其後,敦煌、新月、虹橋、文星、雙葉、金山等加入,翻印之書除自銷,也賣入學校做為教科書參考書使用。
  • 1952年成立的敦煌書局,慢慢從翻印西書,往語言學習教材轉型,如今已是台灣供應英語學習教材最重要的書店。數十年的專業圖書經營和扎實的教學體系業務推廣,敦煌書局在數位閱讀和網通折扣廝殺的書市中,仍擁有自己的藍海。
  • 虹橋書局取得美商授權翻印《英語九百句型》,全套6冊,數十年來學子人手一冊,可能是台灣西書出版銷量最大書目。書店至今仍佇立於重慶南路,銷售綜合書目,亦提供圖書代訂服務。
  • 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國中小教科書統一編印,由台灣書店開始有價發行。高中職則除了國、公、史、地四科,民間出版社(如正中、遠東、東華、復興、環球等)可自行編印其他各科教科書。
  • 文星書店,1951年蕭夢能從街角路邊攤起家,之後在衡陽路17號成立店面,小量進口外文書與雜誌,以販售翻印西書教科書為主,獲利頗豐。1957年創立《文星》雜誌,延續《自由中國》的精神,打破禁忌,是當年引領風潮的文化刊物。後因雜誌言論過激,不時遭警總查扣,最終被停刊,再以「不宜復刊」斷其生路。文星書店也出版101冊的《古今圖書集成》、「文星叢刊」等圖書,創造新的流行。其後,人人文庫、三民文庫、水牛文庫、新潮文庫等四十開圖書接續而起,普及國民知識。文星書店二樓設有「文星藝廊」,是書店複合式經營的早年範例。但因被搜出與匪相關小冊,1968年結束營業。
  • 長榮書局(志文出版社)成立於1963年,初期以舊書買賣和出租為主,幾次搬遷,最終在重慶南路與文星書店為鄰。後以「新知書店」印行林語堂作品,以及西洋翻譯流行書,賺到不少。1967年,以志文出版社名義推出「新潮文庫」,為台灣讀者引介西方現當代經典,啟蒙了一代代的青年讀者。
  • 瓊瑤小說盛行,70年代後陸續改編成電影。

    新潮文庫陪伴過許多人的成長歲月(圖源:竹風書苑)

七、1970年代 書業蓬勃的年代

石油危機、中美斷交、蔣中正逝世、十大建設啟動、文學鄉土論戰,台灣面臨內外局勢的劇變,來到新時代的轉折處。70年代,台灣出版社成長到1000多家,新書總數提升到每年八、九千種,彩色書封也提高了書價。戰後第一批在台讀完大學的畢業生進入出版,相對於40年代外省來台的第一代出版人,70年代第二代更具行銷概念的出版人誕生。九年國教畢業生也擴大了閱讀人口。

  • 1974年遠景出版社成立、聯經出版社誕生,緊接著時報出版創立於1975年。「文學五小」的純文學出版社成立於1968年,大地出版1972年,爾雅1975年,洪範1976年,九歌1978年。台灣出版轉而耕耘本土創作與在地作家,打開出版新視野。
  • 新成立的出版社不再如之前重南書街以出版加門市方式運作,70年代,皇冠、遠景等5家出版社聯合在西門町租下千坪地下室,創辦「中國書城」,以百貨公司專櫃概念設立各專區,成為新興出版社的推手,也是不少四、五、六年級生的閱讀回憶。
  • 台灣仍缺乏能容數萬種書目的大型書店,「國際學舍書展」提供了集體打折的市集賣書方式。新的行銷方式出現,報紙廣告,書店公關經營,善用報紙副刊和專欄書評影響力,如,彭歌寫一篇書評至少可增加書店2000本銷路。(王榮文,1990)
  • 出版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新書店的成立。以大學外文書起家的「書林書店」成立於1977年,45年歲月一路走來,書林依舊以專業外文書店和優質出版的定位活躍於書店圈。書店設有舉辦講座活動的空間,書林書店是台灣少數僅以圖書經營就能獲利生存的書店典範之一。
  • 以台灣文史為專業選題的「南天書局」,成立於1976年,兼營出版和書店門市。多年累積,自有出版品與精選台灣一流出版社的書目已近千種,以嚴謹專業著稱,兼具學術價值和多語種著作特質。銷售網絡遍及全球各地,是一家深耕台灣文史出版和學術交流平台的長青書局。

    圖源:南天書局

八、1980年代 消費時代的來臨

經濟起飛,台灣晉升為亞洲四小龍。產業轉型,新竹科學園區揭幕。餐飲與服務業創新。中學生髮禁解除。政治上解嚴,開放黨禁報禁。無殼蝸牛運動。全民炒股,「台灣錢淹腳目」,文化人倡導富而好禮的社會。

現代化明亮寬敞的大型綜和書店出現,1983年,「金石堂」開出第一家明亮舒適、產銷分離、現代化經營的大型綜合書店。新書區、大量平台陳列、非文學暢榜將扣緊時代所需的財經、勵志書推到第一線,培養出更多非文學作家與白領階級購書,拓寬了閱讀領域與受眾。


第一家金石堂為如今台大店(圖源:wikipedia

  • 1983年,以小學參考書起家的「新學友」在敦南圓環開了結合書與咖啡的「書香園」,引領時代風潮。新學友全盛期擁有70多家連鎖書店,2001年納莉颱風淹水重創,轉移經營權後重整再營業,時空環境越加困難,2011年結業。
  • 新式連鎖書店紛紛成立:光南唱片圖書(1984)、光統圖書百貨(1985)、諾貝爾圖書城(1987),日本紀伊國屋書店(1987)、何嘉仁書店(1988)、墊腳石書店(1994)。
  • 便利商店成為新的店銷通路,有助雜誌、生活書、實用書與漫畫的銷售。
  • 新世代出版人因產銷擴張失衡,也受書報社、書店連鎖倒閉影響,破產出局。如,河洛(1982)、四季(1983)、環華、出版家(1984)等等。
  • 盜印《讀者文摘》叢書產生的價差,加上上述出版社倒閉品等,上千種出版品淪為地攤3折書在各大校園附近販售,威脅正規出版品與出版人(1979−1983)。
  • 1989年「誠品書店」創立,此後十多年重新定義了台灣書店的內涵與風貌。

現代獨立書店發軔之始:在台灣尚無「獨立書店」這名詞的1982年,唐山書店開張,從翻印外文書的出版生意,到專賣人文社科書目,左翼思潮、關懷弱勢,協助發行小眾圖書刊物,為教授們出書……,唐山40年來一路實踐現代獨立書店的精神,堅守初心。
1987年,水木書苑於清大校園創立,前身是「學府書苑」(1983)。


唐山書店位於大安區羅斯福路的一處地下室。(圖源:唐山書店)

本文參考了《台灣書店歷史漫步》(台灣獨立書店協會出版)、《台灣出版事業產銷的歷史、現況與前瞻:一個台北出版人的通路探索經驗》(王榮文)、《書街舊事》(黃開禮),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書店觀察》走過台灣書店30年,接下來的路在哪?資深書店人的回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12-26 12:00
童書評》性格有異,卻包容到底的祕密:讀《褐砂石屋的新房客》

假設你得選擇一位即將與你住在同一空間的人,你會開出怎樣的「室友條件」?

  • 「要會幫忙做事,最好我不想做的事他全包辦。」(徵求工具人。)
  • 「安安靜靜就好,不要打擾到我。」(就是空氣人嘛。)
  • 「要氣味相投,要跟我有相同的興趣,要聊得來。」(複製一個你?)
  • 「喔不,最好不要有這一天,我只喜歡一個人住。」(抱歉,沒這個選項!)

哇,挑選室友可不簡單啊!故事中的主角、岩石科學家獾,正面臨了這樣的苦惱,更慘的是,他不能列出室友條件,因為這位不速之客已在門口;他也不能拒絕,因為房子的主人已經答應;他更無法抱怨,因為屋主多次來信徵求他的意見,他卻忘了看信。

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之下,這位近乎孤僻的岩石科學家,該怎麼和不請自來的室友臭鼬相處呢?


Text copyright © 2020 by Amy Timberlake
Illustrations copyright © 2020 by Jon Klassen

給你一張比較表:請列出這兩位室友十個不同的特質。相信你一定能輕而易舉的列出:「獾——冷靜、理性、科學、隨便吃、專注、神經質、宅、住石頭房間……」、「臭鼬——熱情、浪漫、藝術、美食家、好奇、大剌剌、好客、住月亮房間……」。

兩位個性迥然不同的室友相處,會擦撞出怎樣的火花呢?這是全篇故事精采之處。獾因為臭鼬的到來,被搞得心神不寧,重要的岩石研究也幾乎停擺;臭鼬一廂情願的創造驚喜,讓原本這間褐砂石屋研究室多了各式各樣的聲音,還有各式各樣的顏色,這對獾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何況臭鼬在那次情況下還噴了獾一身臭液!


Text copyright © 2020 by Amy Timberlake
Illustrations copyright © 2020 by Jon Klassen

然而,磁場不合的他們,最終竟然和好了,這當中的轉折最值得細細品味。

是臭鼬的美食打動了獾的胃?是月亮房間的氣氛柔軟了獾的心?是臭鼬到處被排擠的故事悲情奏效?是因為臭鼬對硬石頭的話題感興趣?還是獾對說出傷害臭鼬的話感到內疚?……故事慢慢醞釀、推升,從抗拒到衝突,從閉門到傾聽,從排斥到理解,獾和臭鼬的互動有許多有趣、幽默好笑又能引發思考的地方。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藏在童話故事裡的科普知識呢!像是獾第一眼見到臭鼬時覺得對方真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傢伙」,這是符合生物性的,因為獾體重可達十至十二公斤,而臭鼬不過三至六公斤。而獾在和臭鼬劃清界線時說「我們才不是一家人」,還說「科學上已經得到證明」,此話也不假,魯拉阿姨是松貂,如果你查科學分類,會發現獾、貂、黃鼠狼等都是「鼬科」,而臭鼬則在一九九七年被兩位科學家透過基因序列的比對,把臭鼬從鼬科獨立出來,成立了「臭鼬科」呢!

讀好看的故事,又能自然而然認識主角的「真面目」,真是太有意思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褐砂石屋的新房客(臭鼬和獾的故事1)
Skunk and Badger
作者:艾米.汀柏蕾 (Amy Timberlake)
繪者:雍.卡拉森(Jon Klassen)
譯者:趙永芬
出版:小麥田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艾米.汀柏蕾

作品曾榮獲紐伯瑞銀獎、愛倫坡文學獎、金風箏獎,以及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她在威斯康辛州的哈德森(Hudson)長大,目前定居在芝加哥。她以身為霍利奧克山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的校友為榮,在學校時主修歷史,並且曾在伊利諾大學的創意寫作系研讀,獲頒英語碩士學位。在涼爽清新的秋日,你會看到她在芝加哥的湖濱步道上散步。

相關著作:《琥珀牆裡的蛋(臭鼬和獾的故事2)》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林玫伶(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前臺北市國語實小校長)
2022-12-25 10:30
OB短評》#407 癲狂想像佐以安穩實踐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育兒百景 Slice of Life

育児百景 Slice of Life
窪彩子著,林宜柔譯,遠流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以母親為主體,記錄育兒生活的切片,同時呈現的是母親與育兒緊密相連、卻又經常拒斥母職的複雜狀態,也凸顯了母職與育兒的性別分工、育兒與照護工作的私有化問題。例如背著幼兒的女性去到各種消費場所,或許已能發現設立在女廁的哺乳、照護空間,但回到女裝部門時,卻因為身上的孩子而無法試穿衣物。這本圖文小書掌握了種種生活中俯拾即是、也即瞬消逝的片刻,讓母職育兒的難言之隱,以圖像為媒介透出紙頁。【內容簡介

半農理想國

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賴青松、楊文全著,遠流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當社會轉型變遷遇上生態危機與食安威脅,農?或不農?是個大問題。但這本務農實驗記錄,給出了「半農」這樣的實踐身分與可能,以順應時勢(技術、網路媒介、消費)的方式提出生活實踐的激進性。全書文字質樸而簡明,以「社群」為發言位置,而非個人道德倫理辯證,為讀者提出一種生活的參照與想像。【內容簡介

跟生命時鐘一起跑

活到老跑到老的生物學家對時間節律與老化的自然觀察和省思
Racing the Clock: Running Across a Lifetime
伯恩.韓瑞希(Bernd Heinrich)著,陳岳辰譯,商周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曾經的超級馬拉松紀錄保持人、打算80歲時再跑超馬締造新紀錄(但未果)的作者,本業其實是生物學家。結合這兩種身分與知識經驗,作者透過跑步的身體觀,討論「老化」、「生物時鐘」、「環境倫理」等議題,精彩融合運動、人類學、森林學、生物學等領域知識,將「老化」議題的討論推向另一個高度與深度。【內容簡介

潛水艇河童族

増訂版 はたらくカッパ
Children of Paradise: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Iran
逆柱意味裂(逆柱いみり)著,高彩雯譯,鯨嶼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繼《紅色褲襪男》(2004)的移動搞怪,作者隨即於次年出版這部奇幻羅曼史,吾道一以貫之,卻又噴了大量的粉紅泡泡,怪物也有浪漫少女心。故事裡對各種經典的指涉,癲狂又微妙,好事者完全可以寫一本小紅帽級的心理分析,然而逆柱的世界觀卻遠遠大於理性的邏輯,像潛意識,更像超意識。【內容簡介

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

李志銘著,蔚藍文化,6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從書籍、唱片、報章雜誌這些文化表層的波動,細探台灣精神面貌的演化,駁雜而精準,清淺而入骨,四兩撥千斤,頗能挑逗讀者的腦補慾望,讓人想知道得更多更多。文明的積累,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細節的製造與再發現,這本文集不只是大觀園,還把一草一木都化為穿越的門戶。【內容簡介

F的故事

張紋瑄、廖海廷著,獨立印製出版,20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這本小書對「性別化的賦格」提出不同解釋,原搭配展覽製作,可以藝術家小說獨立閱讀,但與作品音檔一同閱聽更完整。聲音與聲線、音頻可以單純是物理問題,卻被性別化為聽聲辨人、指認性別的元素。F在成長過程中受女聲、男聲的分類感到困擾,想辦法以聲音的赫茲理解性別規範卻仍不解,在發現一首「古怪的巴哈」後,領域賦格的逃走意涵,F猶疑抵抗非規範性的人生,就是一首賦格。【內容簡介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龔卓軍、許遠達、陳水財著,李俊賢繪,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888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益  

跟著俊賢去旅行

龔卓軍、許遠達著,我己文創公司,888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獨   益  
已故藝術家李俊賢的創作充滿獨特的地方感,他為島嶼重新命名、創造群島連結,為方言造字、重構文化地理,這些創作觀雖然在其藝術作品《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中保留,但其人、其聞還有更豐厚的記憶與創造力。《跟著俊賢去旅行》則跟隨藝術家生前的腳步,在其身後重訪各個鄉鎮村落、山林與港口,並搭配與藝術家相交、或與在地連結緊密的引路人之語,成就一本超越文字的記憶居所與地方學。【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內容簡介】【跟著俊賢去旅行 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