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書櫃無法容納更多書?整理師讀繪本,陪你整理人生 ft.《提奧菲爾和他找不到的那本書》

在《提奧菲爾和他找不到的那本書》中,大衛.卡利(Davide Calì)與羅倫佐.聖吉歐(Lorenzo Sangiò)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奇妙的世界——痴迷於書本的收藏家提奧菲爾,因為對知識的渴望,收藏了大量稀有的書籍,甚至塞滿了公寓的每一個角落。然而,當他想找的書不見時,這場尋書之旅卻成了人生的轉捩點,也帶給讀者一份關於整理、斷捨離與內在自由的深刻啟發。


圖源:《提奧菲爾和他找不到的那本書》/大塊文化

➤心愛之物難以放手,反成負擔?愛書之人的兩難困境

作為曾經擁有上萬件物品、擁有千本書籍的購物狂,我深深理解提奧菲爾的處境:對心愛物品的眷戀往往令人難以放手。然而,當物品過多時,最初的喜悅會被混亂與壓力所取代。提奧的故事正是對這種矛盾的詮釋。他無法找到一本重要的書,意識到自己被書籍「俘虜」,從而開始了清理藏書的艱難過程。這不僅僅是空間的整理,更是心靈的釋放。

提奧菲爾面對的不只是物理空間的壓迫,更是一場內心的對話。他對書籍的熱愛是純粹的,但當這份熱愛演變成對擁有的執著時,它不再僅僅是快樂的來源,而變成了一種負擔。這種心理狀態,其實反映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對物品、對金錢,還是對成就的追求,適度的界線是我們能否感到幸福的關鍵。


圖源:《提奧菲爾和他找不到的那本書》/大塊文化

➤物品的價值並不在於擁有,在於使用:斷捨離的智慧與價值

提奧後來的選擇:拍賣、捐贈以及與朋友分享書籍——與我在實踐整理鍊金術中的理念如出一轍。透過為物品找到新主人,我們賦予了它們新的價值,同時也讓自己從「擁有的重負」中解脫。就像提奧將書籍捐贈給學校,幫助孩子們探索知識的世界,我常鼓勵學員將不再需要的物品捐贈或轉售,既能回收價值,也能讓物品繼續發揮作用。

這則故事提醒我們,物品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擁有它,而是在於它如何被使用。每一本書、每一件物品都有其生命的軌跡,而我們可以選擇成為它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或者將它們傳遞給需要的人。這種過程,不僅讓物品找到它們的新主人,也讓我們以更輕盈的姿態,邁向更豐盛的生活。

➤整理的終點:重獲自由

提奧的轉變令人動容。他最終清空了公寓,只留下了一本書,並重新感受到空間的寬敞與生活的輕盈。這種「Less is more」的理念,正是整理鍊金術的核心:當我們放下執念,騰出空間,才有餘力去追求更重要的事物——無論是心靈自由、時間自由,還是財務自由。

然而,這份自由並非一蹴而就。對提奧而言,放下書籍的過程充滿掙扎與不捨。這正是許多人在面對物品時的心情——我們害怕失去,害怕空間變得空蕩,甚至害怕失去某部分的自我認同。但正如提奧在捨棄後感到的輕鬆,我們也會發現,擺脫了外在物品的束縛後,我們更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圖源:《提奧菲爾和他找不到的那本書》/大塊文化

➤重新愛上閱讀與選擇

當提奧在街角書店駐足時,他不再是被藏書「困住」的收藏家,而是重新掌握了與書本相處的方式。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擁有少量真正熱愛的書,比追求大量卻未曾翻閱的藏書更有意義。這也提醒我們,整理並不是拋棄所有,而是學會選擇,留下我們想要帶到未來的事物。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的結局——提奧找回了失落的那本書,但他的心態已經發生轉變。他不再執著於擁有,而是能夠以開放的心態,與書本建立新的關係。他走進書店的那一刻,並非回到了從前的收藏癖,而是帶著對未知的好奇,尋求真正觸動心靈的閱讀體驗。這種心境的變化,值得每一個愛書人深思與借鑒。

➤從提奧到自己:整理的延伸意義

整理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在我自己的整理經歷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學員們的轉變——他們不僅擺脫了雜物,還學會了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與目標。《提奧菲爾和他找不到的那本書》用輕鬆幽默的筆調,講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遠比想像中少。

如果你曾因物品過多而感到壓力,或在斷捨離的路上徘徊不前,《提奧菲爾和他找不到的那本書》是一本值得一讀的繪本。它以詼諧而富哲理的方式,啟發我們重新審視物品與生活的關係。就像提奧菲爾一樣,我們每個人都能透過整理,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與自由。

讓我們從提奧菲爾的書香旅程中,學習如何將整理的力量運用在生活每個層面,為人生寫下更豐盛的篇章。


圖源:《提奧菲爾和他找不到的那本書》/大塊文化

➤大衛.卡利書展活動

  • 新書發表會:從販賣幸福的鴿子到愛書成痴的提奧菲爾
    時間:2/7(五)13:00~14:00/主題廣場
  • 故事誕生之處
    時間:2/9(日)15:00/義大利主題國館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提奧菲爾和他找不到的那本書
Théophile le bibliophile
作者:大衛.卡利(Davide Calì)
繪者: 羅倫佐.聖吉歐(Lorenzo Sangió)
譯者: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大衛.卡利(Davide Calì)

才華洋溢的全方位創作者。

1972 年出生於瑞士利斯塔爾,成長於義大利。他曾在兒童圖書館及兒童文學月刊編輯部工作,並於1994年正式以漫畫家的身份展開創作生涯。從1988年起,他轉向兒童文學創作,擅長經營故事的結構與節奏,為讀者帶來豐富且多層次的閱讀體驗。迄今已與100位插畫家合作,出版作品超過200本,包括童書、漫畫與小說,作品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深受全球讀者喜愛。其作品兼具娛樂性、哲理性和獨特視角,雖然以童書創作為主,但經常引發成人讀者的深刻共鳴。

大衛.卡利興趣廣泛,創作領域豐富且多元。他不僅是作家、插畫家和漫畫家,還涉足音樂創作,並策劃過多場線上藝術展覽,甚至將自己的暢銷作品改編成舞台劇,在戲院上演。他的作品曾榮獲多項國際大獎,包括 IBBY 國際青少年文學獎、法國巴歐巴童書獎、比利時兒童文學獎等。

此外,大衛.卡利經常舉辦創意寫作工作坊,並擔任由巴卡拉里奧創辦的英語文學經紀公司Book on a Tree的藝術總監。

大塊文化已出版多本他的繪本作品,包括《白花之愛》、《毫無來由的那日》、《作家和他的狗》、《影之島》及《我的海盜父親》等。

繪者簡介:羅倫佐.聖吉歐(Lorenzo Sangió)

義大利插畫家,1993 年出生於米蘭。

羅倫佐來自一個充滿創意的家庭,從小便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並在布雷西亞美術學院(Brescia Academy of Fine Arts)學習視覺藝術。2014年,他與幾位同學共同創立了專為年輕藝術家設立的展覽空間「The House Art Project」,致力於展示創新的藝術作品。

完成學業後,他決定專注於插畫創作,並積極參加義大利各地的插畫工作坊。2016年,他的第一本出版作品榮獲蒸汽船獎(Battello a Vapore)的首獎,這是他職業生涯中的重要突破。隨後,他再度獲得了童話之夜獎(Notte da Fiaba),並與知名插畫家費班恩.納格倫(Fabian Negrin)合作,替Orecchio Acerbo出版社重新詮釋經典角色夏洛克.福爾摩斯。

2018 年,羅倫佐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藝術視野,進入了馬切拉塔的Ars in Fabula學校,修讀編輯插畫碩士課程。他的畢業作品於2019年由米蘭的Carthusia出版社出版,隔年,出版社再次發行了他的另一部作品,此書榮獲太陽城年度插畫家獎(Città del Sole)。

除了插畫創作,羅倫佐也熱衷於參與國際展覽、教學和創作交流,他曾於 2018 年在薩爾梅德和巴黎展出作品,並擔任Domestika平台的插畫教學講師,與更多插畫愛好者分享他的知識和經驗。

他的創作風格深受大自然、貓咪與城市的啟發,擅長用柔和的線條勾畫出可愛且表情豐富的角色,並巧妙地將細節融入畫面,呈現出對生活的敏銳與細膩觀察。他的作品充滿情感和生動的想像力,每一頁都具有故事性,吸引各年齡層的讀者。如今,他與法國、比利時及義大利的多家出版社合作,持續在插畫界閃耀光芒。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2-06 11:00
人物》向傳奇致敬,也向自己的青春走去:專訪劉克襄《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

一直以來,劉克襄在讀者心中樹立的形象始終是「在路上」,除了早年的詩集及少年小說之外,後期所寫的每本書幾乎都是腳走出來的。2024年底,他交出了30萬字的最新著作《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把醞釀近40年的心願付諸實現。寫作過程宛如一場朝聖之旅,也像朝著自己的內心深處挖掘。

用劉克襄自己的話來說,「近40年前,我第一次在圖書館邂逅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日文原著,感覺像是被一顆子彈打到,但是我挖不出來。現在,我終於可以把這顆子彈挖出來,挖掘的過程充滿無以名狀的快樂。」

➤立傳,是最高的致敬

自然科學少年和臺灣郊野山巒的交會,乍看如初戀的一見鍾情,卻也是最終。而此一完整轟烈的甜美邂逅,像詩,像俳句般的開始,誠乃此遠征壯遊的序幕。

—劉克襄,《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

鹿野忠雄生於1906年,成長於日本東京市淀橋區(今東京新宿區),從小喜歡爬山、採集昆蟲。1925年,鹿野來臺就讀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的高等科,從此展開對臺灣山岳與各種自然科學的探索。他的論著範圍包含昆蟲學、地理學、人類學、考古學乃至高山文學。1941年,鹿野以臺灣次高山(雪山)的動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京都帝大理學博士。

1945年時值戰爭末期,鹿野受日本軍方指派,前往印尼北婆羅洲從事民族調查,不久便失蹤於熱帶叢林,後人稱為「忘記回來的博物學家」。二戰後,臺灣學術界繼承了殖民時期日籍學者的研究遺產,其中鹿野忠雄對臺灣的民族學與考古學研究貢獻良多,對紅頭嶼(蘭嶼)的長期蹲點調查更是無可取代。


學生時期在臺灣四處踏查的鹿野忠雄。(圖源:聚珍臺灣)

「立傳」是劉克襄對所仰慕者的最高禮敬。雖然近20年來,隨著登山與自然觀察風氣日盛,已有愈來愈多人知曉這位傳奇博物學家,但對劉克襄來說,過往論著缺乏臺灣觀點,也還有許多歷史謎題有待拆解。

在《流火》中,劉克襄想問的是:「假如臺灣的自然風物是一門課,鹿野忠雄如何從臺灣這塊土地上淬鍊出廣博的學養,又如何轉變?」同時,他也描繪青年冒險家對山岳、對原住民文化的深情,藉此叩問現代的我們,如何面對臺灣山林?

➤踏入迷宮般地圖,爬梳史料成魔

從2019年開始提筆寫作,完稿於2024年底,沉甸甸近30萬字的《流火》,是對傳奇博物學家的博物學式書寫。全書章節井然,精心設計的每個單篇都親切、易讀,串聯起來又有連峰縱走的暢快。

然而寫作之初,劉克襄為了解讀鹿野忠雄手繪的「著者踏查線圖」而挫折不斷。「這張圖顯然有對照1:300000(三十萬分之一)或1:500000(五十萬分之一)的臺灣全圖,線條簡單但精確,幾乎畫出日治時期所有受日人監控、治理部落的警備道,」劉克襄解釋:「困難在於,鹿野忠雄把自己在不同年份、不同主題的踏查路線疊合,並且有許多岔出的小線頭,是他未曾在報告中提及的,像是留下一道道謎語。」


劉克襄解讀鹿野忠雄手繪的「著者踏查線圖」再根據自己踏查細畫的路線圖。

對劉克襄這樣長年縱橫山林的人來說,這張圖讓人既興奮又驚嘆,「必須像凝視古董器物般,不斷地把玩、凝視,方能悟出門道。」執著於解析這張圖,劉克襄不僅讀遍鹿野的上百篇踏查報告與論著,從中彙整年份、日期、地點、路線,也比對同年代其他探訪者的踏查報告,「連鹿野忠雄自己有時都會誤記日期、地點!」

劉克襄同時也親身踏查路線,印證心中想像。「像人骨拼圖一樣不斷套疊,推敲每條線蘊含的意義。每次讀懂一點就很快樂,從這張地圖發展出全部的文章架構。」他說。

➤跟著鹿野忠雄去旅行

嚴謹考究加上親自查訪,營造了《流火》的閱讀樂趣——不論是搭乘糖業小火車、伐木索道、輕便鐵道等現已不存在的代步工具,跟著原住民嚮導踏入未知山徑;或是在駐在所留宿避風雨,就著昏黃油燈攤開地形圖,估量隔日行程;或是在南北走向、現已成荒煙蔓草的「中之線」警備道路快意來回,深入昔日郡大溪附近的布農族生活文化⋯⋯彷彿回到昭和年代,跟著鹿野忠雄一起上路。

《流火》也描述鹿野如何一步步受到原住民文化吸引,進而理解與試圖融入,譬如主動學習族語、在高山上順應原住民的狩獵與飲食方式,記錄物種學名時並列族語稱呼等,這些也有賴他約僱的原住民嚮導指引。

在題為「酋王豔花天牛」的章節,劉克襄提到1929年鹿野在內本鹿採集此種罕見天牛的經歷,除了對斑爛的天牛詳加介紹,也勾勒拉荷・阿雷這位布農族領袖人物的事蹟——當時日本軍警與他們心目中的「本島最後未歸順蕃」持續對峙,進入此山區的人都備感壓力,「鹿野忠雄其後卻以拉荷・阿雷之名替新種天牛命名,顯示出對這位族人的敬重。他的許多文字也顯示對臺灣原住民抱持著人道主義的同情。」劉克襄說。


劉克襄參考Metalloleptura virescens天牛照片,並根據鹿野忠雄的文字描述,手繪出酋王艷花天牛。

鹿野忠雄原本為採集昆蟲來到臺灣,而後轉向生物地理學,23歲起明顯對民族學與考古學燃起興趣,劉克襄的解讀是:「一來昆蟲學領域的研究者眾多,他自知贏不過別人,二來他對臺灣高山上癮,沒有人像他跑得那麼兇,爬山速度那麼快。取捨之下,就放掉昆蟲,投身民族學、考古學調查。但在雪山山脈進行長達50天的研究,冰河遺跡、鳥類、各種動植物,乃至先民遺跡,一個都沒有少看。」

➤「臺灣主場意識」的養成與啟示

《流火》全書側寫了不少與鹿野忠雄同時代的臺籍菁英——包括林獻堂、陳澄波、辜振甫、高一生等,也寫出一般讀者較不熟悉的陳湘耀、王雨卿等臺籍自然研究者的事蹟。一方面點出殖民體制下,臺灣人在受教權、政治權乃至親近山林的權利受到差別待遇,同時也呈現不同的理想典範,有如星星彼此輝映。

書中也比較與鹿野同時期交會的在臺日本人,例如與鹿野年紀相仿的小說家西川滿。西川兩歲來臺後,在臺灣生活了半甲子,文學創作泰半以本地為素材,擅長描寫臺灣景物和風俗。他同時崇尚浪漫主義,後世認為其筆下的臺灣帶有異國情調視線。而西川滿也是日治皇民化運動時期臺灣文壇的領導人,旗幟鮮明地支持軍國主義。

對照之下,劉克襄認為,鹿野忠雄雖不是明顯左派,但「總在能力所及下,實踐人道主義」。例如,霧社事件後,鹿野為文暗指日本的蕃地政策有問題;又或身在戰爭現場,仍努力協助西方人類學者營救文物。

書名《流火》典出《詩經》的「七月流火」,指火星隨著季節遞嬗位移,也暗喻青年博物學家的個性。「他是高調的天才,甚至有點急躁,」劉克襄指著鹿野學生時期的照片說:「從眼神、穿著就看得出來,跩跩的,在家裡資助下有辦法持續登山,僱請嚮導揹工,卻偏愛穿草鞋、繫綁腿,投入狂野的探險,『臺灣主場意識』非常強大,對日本來的山友一再提醒——臺灣的高山比日本的山色壯闊。」

《流火》的時間軸刻意框在鹿野忠雄少年至1933年底,「之後他成為臺灣總督府理蕃課和警務課囑託,身分轉換,也從穿草鞋改為穿皮鞋。」劉克襄說:「年輕讀者讀到這裡就夠了,知道百年前有位博物學家這樣壯遊臺灣,相信對未來會有所激勵。」


大甲溪最上游的羅葉尾溪,鹿野忠雄初見櫻花鉤吻鮭之地。(圖源:《流火》)

➤勤奮寫作者的報償——痛並快樂著

正因為年輕時受到鹿野忠雄撞擊,讓劉克襄成為今天的樣子。

劉克襄1957年出生,成長於臺中,在海軍服役時愛上鳥類,退伍後如願成為副刊編輯。那是臺灣經歷民主轉型與經濟起飛的1980年代,他急切搜羅跟臺灣本土風物地理的資料,撞見了鹿野忠雄經典著作。1988年他在《自立早報》創刊號副刊推出「探險家在臺灣」系列,鄭重向讀者推薦這名大探險家,「那時能取得的文獻資料片斷、殘缺,自己能力也不足,播下小苗,也期許自己向這位博物學家看齊。」

從此劉克襄每一步都奉守誓言,原本只愛鳥但開始涉略昆蟲,在家附近小綠山蹲點3年,「一度幻想自己可以成為珍・古德,鳥會自己向我走來,結果是野狗向我走來。」——從那時起,他更有自信與能力解讀山林環境,持續走向更廣的現場,讀史料、訪談各行各業,自我鍛鍊博物學的能力。

在公視「藝術很有事」的紀錄片《岳人的愛情絮語:劉克襄致鹿野忠雄》中,劉克襄站在日本燕岳這處少年鹿野多次採集昆蟲的地區,「來到這裡,看見、知道這些,是一種不可言說的美好,比談戀愛都更快樂。」劉克襄對著鏡頭,傻傻地笑著。

然而,龐大而複雜的書寫計畫,帶來的喜悅有多高,伴隨的痛苦就多強。

「中間我都不敢告訴別人自己在寫這本書,」劉克襄說:「因為我怕到時候寫不出來。」2024年初,劉克襄跟出版社正式簽約,設定年底付梓,那時初稿已改了20幾遍,之後又改了20幾遍——「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人物傳,自然科學的知識也是正確的。」自然科學的部分可以請專家協助審視,解讀文獻則靠內功。

《流火》出書後不到一個月旋即再版,愛文史、愛山者的熱情迴響,接連的專訪與講座通告,是對作家最好的報答。然而作家心底悄悄襲來另一種痛苦,「去年底出書到現在,我連續生了兩場病,」1月初接受Openbook訪談時,劉克襄為了服藥而歉意地暫停訪談——「人一空虛就會生病!書寫完後,我反而好像失去了人生目標?」

當然,讀者不用太擔心,這位最懂走路奧義的作者,此刻或也正在路上,用素樸的裝束、好奇的心眼、低碳的理念,叩問土地來歷,咀嚼生之滋味。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
作者:劉克襄
出版:玉山社
定價:7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劉克襄

素樸行腳人。偏好利用大眾運輸和雙腳,從市場起步,一路走訪鄉鎮、農田、果園或荒野。近年在中部地區摸索出上百條路線,累積徒步超過3000公里。

博學行山人。難以記得家電的簡易按鍵操作,卻滿腦子多國錯綜複雜的山徑,各地自然志和人文風俗。植物、昆蟲、鳥獸、舊屋殘垣等,皆是行旅上的觀察目標。

勤勞寫作者。時刻掛念書寫,睡醒或返家第一要事便是敲鍵盤,電腦裡永遠有新建的文書檔。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2-05 11:00
報導》呂佩謙與其譯作《莫泊桑短篇小說選集2》獲2024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文學類首獎

台灣法語譯者協會宣布,呂佩謙以譯作《莫泊桑短篇小說選集2》奪得2024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Prix de la Traduction ATTF–BNP PARIBAS)文學類首獎。

本屆決選評審團由五位專家學者組成,分別是作家黃崇凱、輔仁大學法文系系主任何重誼(Jean-Yves HEURTEBISE)、國立中央大學副教授林德祐、資深譯者邱瑞鑾,以及作家朱嘉漢。

邱瑞鑾認為這部譯作「文字端莊,風格清新,尊重了莫泊桑的時代感。」林德祐則表示:「《莫泊桑短篇小說選集2》詳實呈現諾曼第外省風情及奇聞軼事,譯者尤其掌握了人物對話、景物描寫、心理分析不同的語言層次,不僅是語言的翻譯,更是一種文化的再現。我們也得以理解為何在二十一世紀莫泊桑的小說依舊極富閱讀魅力。」

「這部莫泊桑的譯作具備敘事客觀的特質,將故事紮根於現實,描繪出一幅不帶政治幻想、不帶空想主體性的真實人性畫像。它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既直接又易於理解的閱讀方式,認識這部同時具備時代感與永恆價值的作品。」何重誼如此評價。


2024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文學類首獎《莫泊桑短篇小說選集2》與評審團
(左起:何重誼(Jean-Yves HEURTEBISE)、黃崇凱、朱嘉漢、林德祐,以及線上參與之邱瑞鑾)

最後,黃崇凱提到:「莫泊桑的小說聚焦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市井生活,時有關於居家建築、器具、行旅和裝飾等種種物質層面的精描細寫,故事往往也展示著不同社會階級、職業間的差異、矛盾和戲劇性。要能參差展現時代氣氛,且轉運到華文語境當中,不能過於當代也不能過於古典,而呂佩謙譯本穩健地完成了艱鉅任務。」

邁入第十年的【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見證法語譯作無論是現代作家或是經典重譯,水準皆為上乘。朱嘉漢表示:「本次評選相對困難,展現出台灣文學翻譯的高品質。《蕭邦的傳聲者》忠實處理譯文的難解處,《德國幻想曲》以優美文句重現了作者的細膩氛圍創造,《嘔吐》展現對法文的掌握與原汁原味感,《夜裡的花香》則猶如中文作者寫出般自然,《莫泊桑短篇小說選集2》如同標題,乍看中規中矩毫無花俏,實際上要將莫泊桑風格以當代語言說出,需花費非常大的苦工。評選過程中,翻譯的苦勞與創造力,一直在天枰中來回。但無疑的,呂佩謙以令人佩服的極小錯誤率,在眾多優秀的譯本中,獲得最大的肯定。」


2024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文學類五本入圍作品

2024【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頒獎典禮在2025年2月4日於台北國際書展法國館開幕式舉行。獎項的獨家贊助單位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台灣區總經理寶森(Bruno Boussard)先生將出席典禮,親自頒發獎金五萬元及水顏木房魏榮明總監設計打造之獎座。


合照(左起:ATTF理事長尉遲秀、BNP Paribas 巴黎銀行台灣區經理Bruno Boussard、法國在台協會主任龍燁Franck Paris、本屆翻譯獎得主呂佩謙以及其親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