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書籍與音樂編織的回聲之網:敘事藝術家楊雨樵談《坂本圖書》

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逝後最新著作《坂本圖書》近日推出中文版,從電影、文學、當代哲學到音樂,以書為介,呈現教授的閱讀世界與創作心法。大塊文化與重本書店Weight Books日前合作舉辦「坂本圖書」展覽,展示教授選書以及美國導演空音央(Neo Sora)的攝影作品,同時舉辦兩場活動,邀請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小樹和敘事藝術家楊雨樵,與大家分享閱讀《坂本圖書》的所思所想。

10月25日晚間的第二場分享會,由長期從事音樂史與口頭傳統研究的楊雨樵主講。他以「書籍與音樂編織的回聲之網」為題,帶領聽眾深入《坂本圖書》的篇章,俯瞰坂本龍一的時代之網。在這張網上,楊雨樵帶我們聆聽來自四面八方的動與靜,一窺晚年的教授是如何接收了世界音樂的聲響,又是如何透過創作給予回聲?


photo credit:重本書店

➤沉默的回聲

日語中,「木靈」(こだま)一詞被用來指稱回聲,因為古人認為山谷、樹林中延遲的回聲,其實是寄居於樹木中的神靈在回應我們所發出的聲音。楊雨樵說,就像此類過去的口頭傳統依然留存於現今的日語詞彙當中,音樂與文藝的影響史也是如此,坂本龍一與同世代、前世代的文藝創作者其實是以動態的網狀交織在一起的。

楊雨樵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複雜的網狀圖像,坂本位列其中,與一系列的人名交錯連結——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作曲家艾瑞克.薩提(Erik Satie),還有小說作品如夏目漱石《草枕》,或音樂類別如巴洛克音樂、家具音樂等等⋯⋯各類不同的人物、作品、文化以複雜的網狀錯雜在一起。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正中心的「沉默」二字。

沉默之於坂本龍一與這些音樂家、學者的關係何在?這個概念又如何把他們串聯在一起?楊雨樵在分享會之初,即邀請全場聽眾共同體驗了15秒的沉默。15秒內所有人都不發出聲音⋯⋯在突然收斂的沉默之中,店外的聲音、店內咖啡機運作的聲響變得格外明顯,就像重力把周圍的聲響吸納進來。這個「包含了一切非預期聲響的沉默」正是20世紀音樂的一大主題,楊雨樵說。

1950年代,凱吉著名的曲子〈4分33秒〉橫空出世,音樂家坐在鋼琴前一顆音也不彈——這樣的沉默,凱吉自言不是他的發明,而來自法國作曲家薩提提出的「家具音樂」,透過簡單的、不斷循環的曲章,讓音樂如同家具或壁紙一般化作背景,而進入沉默⋯⋯

楊雨樵帶著聽眾們一路爬梳著由「沉默」召喚而來的音樂與音樂家,推究至中世紀的教育:「自由七藝」(即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占星),當時人們已經推究出韻律,其實來自沉默。這種思考也影響到其後教會複音音樂的佩羅坦,又一路影響到巴洛克音樂,到後來的德布西、拉威爾。

琳瑯滿目地,楊雨樵的博學濃縮了音樂史,帶我們認識了各形各色的「沉默」,這屬於人類的連續且奧妙的思索,不中斷地抵達了坂本龍一的20世紀。

➤坂本龍一與文藝史的互文

回到影響教授最甚的凱吉,他追尋薩提,提出了聲音的4個特徵:頻率、震幅、音色和時長。而當中唯有時長,是沉默與聲音共享的一個特徵。凱吉曾試著將薩提的家具音樂從法國搬移至美國演出,但遲遲取得不了授權,所以他臨時譜了新曲,更改了薩提曲子中的所有音高,只保留每顆音同樣的時長,因為時長是沉默與聲音唯一共有的特徵。透過這種作法,凱吉成功地把薩提的沉默帶到了美國。


photo credit:重本書店

改變音高、保留時長,這與凱吉發明預製鋼琴(Prepared piano)時的做法相同:他在琴弦間塞入螺絲釘、栓子,讓彈奏時的聲音全然改變,同樣只保留了時長而突出了沉默。

就在坂本龍一錄製《Async》這張專輯的前後,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連帶引發海嘯倒灌進入內陸,宮城縣農業高中的體育館內,一台鋼琴浸泡於海水中,直到災後數日才被發現。

找到了這台海嘯鋼琴(つなみピアノ),坂本龍一以此受損的鋼琴完成《Async》的錄製,「這是被大自然調過音的鋼琴」,坂本龍一說。其實,這就是大自然的預製鋼琴,當坂本龍一彈奏這改變了原先音高的鋼琴,楊雨樵說,凱吉的沉默,也來到了坂本的音樂之中。

所以《Async》中的第一首〈Disintegration〉,這個曲名就讓人想到凱吉,其基調又是6個音不斷地重複,仔細聽,你會注意到這首曲子如何與薩提,與20世紀的音樂史發生關聯。

楊雨樵於講座中細細解剖出坂本龍一與文藝史的互文之處。夏目漱石小說《草枕》當中一幅一幅圖像,其片斷與不連續的描寫,如何影響到顧爾德《郭德堡變奏曲》的變化。與之相同的,俳句瞬發的圖像性影響到提出「蒙太奇」概念的電影理論家艾森斯坦。

凱吉也為了創造出瞬間的偶發性,以易經卜卦的方式創作了〈Music of Changes〉,而成就了所謂的機遇音樂(Chance music)。1993年坂本龍一在向凱吉致敬的專輯中,也是用同樣的方式納入了廣播、電子訊號的雜音,隨機遇拼湊出了〈Haiku FM〉。

每一個音樂家、藝術家,其實都在一張網上發出漣漪,漣漪在每個地方製造回聲,影響彼此。在講座最後,楊雨樵如此總結:坂本龍一接收了什麼,如何進行創作?這是《坂本圖書》最可貴之處,讓我們看見坂本龍一在這些網狀結構——這些漣漪與回聲當中的位置。


photo credit:重本書店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坂本圖書
作者:坂本龍一
譯者:高彩雯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坂本龍一

音樂家,1952-2023。曾為日本前衛電子樂團YMO的一員, 一九八三年樂團解散後開始個人音樂生涯。參與演出及配樂的電影《俘虜》(1983)獲得英國影視學院最佳電影配樂,以《末代皇帝》(1987)電影配樂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

著作甚豐,目前台灣已出版:《skmt 坂本龍一是誰》(大塊文化出版);《音樂使人自由》、《我還能看見幾次滿月?》(麥田出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1-11 11:30
童書書房》張友漁、陳致元與劉旭恭首度入圍林格倫紀念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首度入圍林格倫紀念獎的三位台灣作家】

瑞典政府設立的國際兒童暨青少年文學獎——林格倫紀念獎(Astrid Lindgren Memorial Award),日前公布2025年入圍名單,本次入圍的三位台灣作家張友漁、陳致元與劉旭恭,皆是首度被提名,他們長期耕耘創作,為讀者帶來豐富寬廣的心靈世界,亦是台灣讀者十分喜愛且熟悉的創作者。首次入圍國際大獎,對於這份來自兒童文學的肯定,三位作家均表示深感榮幸,並感謝提名機構背後眾多人的協助與努力。

長年耕耘兒童及少年小說、童話、兒童電影劇本,創作文類多元的張友漁,曾以《我的同學是一隻熊》、《江湖,還有人嗎?》、《壞學姊》、《悶蛋小鎮》、《小頭目優瑪》、《蘭嶼、飛魚、巨人和故事》等書,橫掃台灣各大獎項,亦創作出令人驚豔的繪本《吃胡蘿蔔的七種方法》。

寫作30多年的張友漁坦言,「我的寫作有兩位老師,美國作家約翰・史坦貝克與瑞典作家阿思緹・林格倫。史坦貝克的《珍珠》、《憤怒的葡萄》和《伊甸園東》讓我了解人性、小人物們在生活裡遭遇的困境與掙扎,林格倫教我想像力及幽默的對白是讓故事好看的關鍵。」

張友漁在專職寫作的第4年買了林格倫名作《強盜的女兒》,此後每年重讀,每年都有林格倫的陪伴。她告訴自己:「我要成為像林格倫這樣的作家,把虛構的奇幻森林寫得如此真實。隆妮雅和強盜爸爸鬧彆扭、和最愛的朋友柏克吵架的情節,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沒有一句對話是做作的,這讓我努力追求作品的『自然』與『不做作』。每當陷入低潮或對自我產生懷疑,我就會再次閱讀《伊甸園東》和《強盜的女兒》,精讀可以讀到更多東西。」

談及創作近況,張友漁表示青少年犯罪及臨終關懷是她接下來的寫作重點,「史坦貝克在《伊甸園東》寫過這樣的句子:『一個偉大而不朽的故事是論到每個人的,否則它就不能不朽。』」並透露明年年中,她將有一本「論到每個人」的長篇小說將會出版。她感性分享,「寫作兒童文學讓我的童年到現在都還沒有結束,我每一天都還在玩耍、探索、理解這個世界。世界上所有獎項的提名,背後都有一群很努力的人,他們需要很多的討論及繁複的送審過程,真心感謝他們。」

以《GujiGuji》享譽國際的繪本作家陳致元,2015年曾獲頒瑞典「彼得潘獎」,作品亦被改編成兒童舞台劇,深受讀者喜愛。陳致元的幽默感貼近孩子,在故事和畫面上的經營都非常用心、節奏輕快,令人覺得美好。繪本《想念》、《小魚散步》、《很慢很慢的蝸牛》、《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等書,均能感動無數讀者,而《沒毛雞》系列更讓人感受到繪本帶來的單純與快樂是多麼的難得。

首次入圍林格倫獎的陳致元表示,「很榮幸開心,非常感謝老師們慷慨的幫助,心裡不斷地感謝,希望能有愈來愈多人一起加入創作繪本的行列。」然而,創作過程難免會感到苦惱,陳致元有感而發分享:「最近的創作修改了好幾回,於是把重心放在每一次與孩子們相處的活動中,像是去幼兒園念故事、分享故事,或是教孩子們簡單的畫畫,希望孩子們喜歡上閱讀和畫畫,是我現在覺得快樂美好的事。」

2019年,繪本作家劉旭恭以《橘色的馬》獲頒瑞典彼得潘「銀星獎」(Silverstjärnorna),本書亦入選2017年瑞典兒童文學經典選集《我們的寶藏》(Vår skattkammare),兼具顛覆性童話和幽默基調的繪本《到烏龜國去》在瑞典出版後更獲得許多好評。

劉旭恭說故事和繪畫風格均獨樹一幟,作品屢屢追求自我突破、創新又蘊含哲思,繪本《好想吃榴槤》、《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誰的家到了?》、《愛睡覺的小baby》、《雨》、《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小紙船》、《一粒種籽》、《煙囪的故事》、《五百羅漢交通平安》、《只有一個學生的學校》,均擄獲無數讀者的心。首次入圍林格倫獎的劉旭恭表示,「之前我以為獎項提名都是主辦單位找的,現在才知道,每一位入圍者的背後都有默默努力的人們,真心感謝他們無私的付出!」


《雨》內頁,水滴文化提供

談及創作近況,劉旭恭說,「暑假期間和小孩一起畫漫畫,創作的過程十分開心,有人可以討論的感覺很棒!漫畫的細節很多,和繪本不太一樣,可以有更多搞笑情節,對我來說很好玩!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多畫一些漫畫。」此外,他表示也想針對關注的議題來創作,「最近想到一個『車子』和『人』的故事,台灣有『行人地獄』之稱,道路的設計以車子為主,不太顧及行人,其實背後代表了價值觀的選擇。我喜歡畫搞笑故事,也希望可以自由地做感興趣的主題。」

但凡創作的每一步都不容易,跨出去,入圍即肯定,林格倫獎將於2025年4月1日揭曉,期盼台灣兒童文學作家好看的作品,持續感動更多讀者。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童年閱讀】

「我和書一起長大。」
——韓江(Han Kang,1970年生於韓國光州,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瑞典兒童文學家林格倫的多層次傑作《獅心兄弟》(Bröderna Lejonhjärta),探討兒童面臨疾病與死亡時分的內心恐懼。這部建構在兄弟之愛與生死約定的兒童冒險童話,描繪出一個隱密且神祕的奇幻國度「楠吉亞拉」(Nangijala),一場令人驚心動魄的成長冒險。

故事中為了守護自由與邪惡對抗的哥哥獅心喬納森,激勵了身形弱小仍奮力策馬前進的弟弟卡爾。這對兄弟心地善良、精神清明,他們在死後的世界相遇,再度展開了一場永生難忘的冒險。

在韓江眼裡,《獅心兄弟》不是普通的童話故事,而是不可思議的美麗故事。1983年,12歲的韓江全神貫注於這本書,多年後她意識到,她將這本書與1980年發生在韓國光州的事件聯繫起來。當時有數百名抗議獨裁統治的學生被軍方殺害(《少年來了》即是韓江以這段歷史為背景而寫的小說),「在那個小鎮,那些從未經歷過秋天的少年們,他們的靈魂與我心中經歷了第二次死亡與重生的男孩們,在書中相連。」

回想童年閱讀經驗,韓江認為,「林格倫的痛苦一定來自於她對人類的愛,這是《獅心兄弟》的暗示。當年12歲的我,跨越了遙遠的時空,隱約地感受到愛與痛苦,我想我可能有一瞬間接觸到了林格倫的愛與痛苦。有時候,我們會以幾乎不可能的方式經歷某些遭遇,那段經歷將銘刻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喉嚨和眼淚裡,成為不可抹滅的印記。」(

《獅心兄弟》是一部對死亡有深刻洞見的兒童文學作品,探討兄弟情誼、人性,追尋自由與美好生活的希望,涉及恐懼與勇氣、傷口與治癒等生命及文學的永恆命題。

【韓國出版新訊】

■每年一度的「韓國圖畫書大獎」(대한민국 그림책상)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及韓國出版文化產業振興院(KPIPA)共同主辦。該獎項設立於2023年,宗旨在於發展韓國本土圖畫書產業、獎勵本土圖文創作者,並促進韓國本土圖畫書的國際版權輸出而設立的年度大獎。

2024年「韓國圖畫書大獎」小說類首獎得主為作家박현민(暫譯:朴賢民)《如何成為真正的朋友》(진정한 친구가 되는 법),本書透過野性的「雪人」(yeti,傳說中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區,形如人類),以及試圖將雪人融入人類社會的「國際雪人協會」研究員之間的對抗關係,展現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故事一開始就令人感到諷刺,想要捕捉「雪人」的研究員提著米粉爬雪山,為了馴服「雪人」於是教他識字和餐桌禮儀,這些景象都讓人覺得荒謬不已。

我們能與大自然成為真正的朋友嗎?人類總是輕易的把動物和自然稱為「朋友」,但現實中卻又經常不小心就將它們物化,聲稱合乎科學的研究方法,實際上卻疏遠了自然。在實驗室後方的山景中,可以看見雪人母親的臉,乍看之下就像山的影子。如果自然有表情和情緒,或許仔細閱讀它們就是與自然的共存之道。

《如何成為真正的朋友》以傳說中的「雪人」為主角,探討人類是否有可能與不同於自己的生物共存。這是一部揭露出理性背後藏有人性慾望的黑色喜劇,以人與自然關係的獨特隱喻指出文明的虛偽,也是打破人類中心思維的難得作品。

■《爸爸,我的海》(아빠, 나의 바다)為韓國新銳作家이경아(暫譯:李慶雅)以童年成長經驗創作的繪本,生於釜山的她主修兒童福利並創作繪本,本書從7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頒第一屆창비는出版社圖畫書首獎。故事描繪一位小女孩,等待著長期出海工作的爸爸回家。爸爸每年只回家一次,每次想念爸爸的時候,女孩就會拿出爸爸從海上帶給她的禮物,看著爸爸的畫,排解心中的孤單。

「海浪起舞的地方,一直延伸到很遠、很遠的海洋。我跟隨著父親,走向了廣闊的世界。」這本書在孤獨的孩子心中點燃了一盞溫暖的燈,作者清新素樸的手繪風格更為故事增添了情感的深度。在父親像大海一樣無邊的愛之下,女孩勇敢的探索自己的世界,用溫暖的想像力撫慰了眾多孩子們的心靈。


《爸爸,我的海》內頁,圖片來源:yes24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致童年,那純真的往事與追憶:繪本《我會曉》繪者黃海蒂

台語啟蒙繪本《我會曉》是藝術家黃海蒂首度與童書作家海狗房東合作的成果,稚嫩明亮的童趣畫風,溫暖了所有讀者的眼睛。同時具有藝術家與母親的角色、創作者與讀者的身分,要如何在藝術與生活中找到平衡?又如何從生活中去找到回應文字的視覺靈感呢?透過專訪,讓我們一窺《我會曉》圖畫藝術家黃海蒂的創作思路。

Q:《我會曉》是你首度與海狗房東共同創作的台語繪本,妳本來就對台文繪本有興趣嗎?

黃海蒂:我的母語是台語,小時候在家裡跟阿公、阿嬤都講台語啊,可是到小學突然發現不能講,講了還會被告狀。當時慢慢覺得講台語好像是錯的,講台語好像代表沒有文化,講台語好像很粗俗。當年我們就是這樣被教育的,可是台語是留在記憶裡面的,我現在都還聽得懂。

國高中之後,忽然發現怎麼講台語變得那麼難?明明小時候很會講,為什麼長大就不會了?母語就是要回溯你自己的成長脈絡,有些語言真的是要用母語,才能抓到精髓。

我自己的小孩是阿美族,從小我們就讓他在母語的環境裡成長。阿美語有很多詞是無法翻譯的,必須要用阿美語講才能真實地表現。我認為透過繪本讓讀者認識台語或其他母語,是很好的方式。因為繪本容易親近的特性,讓母語更容易被看見、被保留、被流傳。


(聯經出版《我會曉》,文/海狗房東,圖/黃海蒂)

Q:妳什麼時候開始「會曉」畫圖?

黃海蒂: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在畫圖了耶,真的。

我從幼稚園開始就很喜歡畫圖,然後一直畫到現在。小時候為升學考量,讀的都是普通班。但唸書實在太痛苦了,所以到了高二,我感受到自己強烈想畫畫的意念,就跑去考美術班的轉學考。回到美術的路上,就比較開心了。

Q:妳的畫風有鮮明的特色,柔和明亮的色彩、童稚的氣息、手感的筆觸,結合起來還相當時髦感。聊聊這樣的風格是如何演變而成的呢?

黃海蒂:《我會曉》是使用油性粉彩創作的。我覺得「如何創造風格」其實滿直覺的,我一直很喜歡色彩繽紛的東西,但是不想要太過強烈,我更希望畫面呈現溫柔的情感,而「風格」是逐漸在轉變的。

我早期的作品較常使用壓克力顏料,像之前的《貓咪旅館》就是壓克力,顏色我用得較輕柔,筆觸是渲染式的。然而生了孩子以後,時間被切割得很零碎,另外,我也想要呈現出更大幅度的自由感,所以開始嘗試使用油性粉彩。剛好它讓我可以很快畫完作品,也符合我想自由地去玩、去揮灑的需求,所以就成為我現階段創作最合適的媒材,這或許是我目前風格產生的原因吧。


(聯經出版《我會曉》,文/海狗房東,圖/黃海蒂)

Q:《我會曉》從確定合作到完成花了多少時間?

黃海蒂:我畫得滿快的,因為題材比較輕鬆,也是我自己滿喜歡的內容。當時一看到文字稿,就出現想像的畫面了。後來跟房東、副總編輯彥彤討論的時候,他們也有提出幾個希望出現在書中的元素。例如彥彤提到除了文字陳述的東西之外,希望畫面中有豐富的細節,可以讓小讀者去找,我就會去思考我要怎麼進行。

比如說,在第一個「我會曉畫圖」的段落,有露螺(蝸牛)出現。海狗房東希望露螺可以在最後跑出來畫圖,我想到露螺爬行通常會留下一條濕濕的痕跡,所以就讓露螺把大家原本畫好的圖畫都擦掉。

「擦掉」也是一種畫圖的形式。大家看到圖被擦掉,一開始或許有點錯愕,後來也覺得好像很好玩。彥彤覺得「破壞就是建設」的想法很有趣,就保留了這個跨頁的創意。

Q:《我會曉》出現許多動物角色,是海狗房東先有想法?還是你有自己想要畫的動物呢?

黃海蒂:因為我有養鵝,所以把原本是雞的地方改成了鵝。因為更貼近我的日常生活,鵝的姿態就能表現得更細膩生動。

Q:《我會曉》據說原本設定只有一位小主角,但最後作品裡有三位,妳的想法是?

黃海蒂: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大家「會曉」的東西、節奏都不一樣。從很多孩子出發,才好去展現各自的優點,知道自己是最棒的。


(聯經出版《我會曉》,文/海狗房東,圖/黃海蒂)

Q:《我會曉》不是傳統的故事型繪本,更接近歌謠式的韻文,每個跨頁搭配短短的句子,感覺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當初妳接到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感覺?

黃海蒂:我很喜歡接這種自由度很高、文字比較詩意的繪本。之前合作過故事性較強的繪本,會有比較多考量,要配合故事線去安排畫面,對我來說難度會高一點。

Q:繪本之於妳來說是什麼?有了孩子以後,有什麼變化嗎?

黃海蒂:我從大學開始就很喜歡繪本,某次系展就創作了一本繪本。我覺得繪本是很親民的藝術展現,可以讓大眾很簡單輕易地接近藝術,是很棒的媒介。我也很喜歡寫故事,想透過繪本把自己心裡想的故事表達出來。

有孩子之後,還滿常跟小孩一起看繪本。我們家有很多繪本,我有孩子之前就會收集各式各樣的繪本。繪本不一定要讓孩子看得懂,或者非得要從中學到什麼,跟孩子共讀繪本,就是很單純的陪伴。


(照片提供:黃海蒂)

Q:妳的作品往往讓人感覺被撫慰了,好像被一雙手輕輕地捧起。溫暖是妳的天性嗎?

黃海蒂:可能因為求學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是很辛苦的。我爸爸經商失敗,家人沒有辦法住在一起,那段時間我很孤單一個人在台北讀書生活,也不知道他們去哪裡。那個階段是我生命中很大自我成長的過程,我必須要去跨越,讓自己變得更堅強。我同時要花很多力氣去安慰自己,讓自己知道其實世界沒有崩壞。

很多人都說覺得我的作品很療癒人心,其實我都是在療癒我自己,只是剛好跟讀者之間產生連結與共鳴吧。

Q:影響妳最大的國外繪本創作者?

黃海蒂:我很喜歡五味太郎,他影響我滿深的。他的作品很簡單,故事很單純,可是常常讓人讀完就會心一笑,有種淡淡的幽默感。他的繪本,我應該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接觸了。我很喜歡《春天來了》,開頭和結尾接得非常好,看到最後又會笑出來,我覺得很可愛。

Q:現在定居在花蓮,有為你觀看世界、回應世界的方式帶來什麼轉變嗎?

黃海蒂:滿多人問我,搬到花蓮會不會刺激太少,然後就沒有創作靈感?對我來說,我很能從生活周遭、自然環境中找到靈感,因為靈感本來就存在生活裡,並不會因為搬到花蓮就減少,而是會變成新的輸出方式。

在花蓮的生活讓我獲得更豐沛的創作能量,大山大海的環繞,讓我感受到天地之寬廣,進而去思考自己跟世界之間的關係。

Q:向讀者說的話。

黃海蒂:看繪本最重要的就是,看完的瞬間有沒有快樂、難過或是各種情感的回饋。如果有,那對你來說就是一本有共感的繪本。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跟讀者之間產生像這樣很純粹的對話關係,讓讀者也找到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聯經出版《我會曉》,文/海狗房東,圖/黃海蒂)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會曉
作者:海狗房東
繪者:黃海蒂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海狗房東
 

著有繪本《阿媽的果子園》、《佮阿公踅菜市仔》(以上為台文繪本)、《媽媽是一朵雲》、《發光的樹》、《他們的眼睛》等,與談及許多繪本的散文集《也等雨停也在雨中行》。喜歡說故事給不同年齡的讀者聽,一起笑或一起哭,當作交換禮物。
 
繪者簡介:黃海蒂
 

1982 年生於台北,自由創作者。

喜歡自然,喜歡動物,喜歡動手做每一件事,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最愛的是畫畫。現居台東長濱山間,出版繪本有《星星不見了》、《歪歪兔》、《啄木鳥女孩》、《貓咪旅館》、《孩子》、《喵喵》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何聖理(「文青聊繪本」版主、雪儂盒出版總編輯)
2024-11-09 2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