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7EP3》沃時蔡雨辰、作家劉揚銘/自由工作者如何談酬勞、兼顧理想? ft.文化快遞

Openbook閱讀誌攜手台北市文化局的藝文資訊刊物《文化快遞》,推出「閱讀台北二三事」,用4集的節目,介紹發生在台北市的各種藝文大小事,有自由工作者、藝文場館、還有藝文節慶揭密等等。

隨著產業型態的轉變,疫情刺激遠距工作、在家工作的盛行,近年越來越多人成為自由工作者,而在大大小小的藝文活動中,更可以看到許多季節性的活動,並不設置完整的正職員工,而是在特定時間召集人力。本集邀請經常倡議自由工作者權益的沃時文化蔡雨辰與自由工作多年的作家劉揚銘,思考人與工作應該是怎樣的關係?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中取得平衡?

《文化快遞》自2000年刊行至今,以文化局轄下藝文館舍及辦理的藝文活動為出發點、涵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電影、空間、人物、藝文活動,從不同角度記錄文化臺北,是臺北極具代表性的藝文資訊刊物。在臺北各捷運站點、藝文館所、臺北市立圖書館等都可以免費索取獲得,也可以支付郵資免費訂閱。

【精彩內容摘錄】

自由工作者真的自由嗎?

劉揚銘:「自由」是需要學習的,不可能一開始就自由。開始自由工作後,我體會比較深的是,以前不論是求學或上班,其實很少自主決定……

主持人:對,我們都是被決定。

劉揚銘:我們都是。比方說,當員工時,下一期雜誌要做什麼題目,或下一位客戶的要求,老闆都是直接把案子丟來,我們的責任是執行到好。這樣的過程中,其實是沒有學習到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時間做?用什麼的節奏做完?但這些都是當自由工作者必須學習的。

還記得我剛踏入接案的生活時,一開始心情是非常緊張的,完全不知道能不能這樣生存下去,有什麼案子我全都接啊,後來就想說:欸?這樣跟上班時一樣忙欸……

主持人:可能還更忙。

劉揚銘:對,那這樣就沒有離開公司的意義了。上班時,我已經把自己搞砸,以前還可以怪老闆,現在沒有人可以怪,只能怪自己,這就有點可怕了。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工作量到底可以到怎樣的程度,如果量沒辦法這麼多的話,收入夠不夠生存?如果接很多、節奏很趕,感覺還是像加班一樣累。若節奏放慢的話,那收入怎麼辦……


圖片來源:2649771Pixabay上發布

蔡雨辰:那也像「自我認識」的過程:認識「工作」在你的生命中比重為何?在工作裡,你想達到什麼自我實現?跟工作維持怎樣的關係與距離?這都影響後續接案時,你想接怎樣的案子、用怎樣的費用接那些案子,案子除了錢以外,還可以帶來什麼這一類的原則。剛開始時,會一團迷霧,因為我們還在正職工作時,你是受雇嘛,所有的方向、目標都是老闆訂的。

「自由」代表的是,你必須為自己做各式各樣的選擇:選擇何時工作、怎樣的工作、做多少。我覺得我們在學習的是,在台灣現在這個時刻,要用什麼樣的原則、準則做每一項選擇?如果失敗了,怎麼承擔?我可以承擔多少?這都是很重要的。

得先在公司上班過,還是可以直接當自由工作者呢?

劉揚銘:有個很知名的商管作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他比較贊成的是,先有在公司上班的經驗再獨立出來。但我覺得現在時代比較不一樣,互有利弊,我可以分析一下。韓第這樣建議,是因為在正式的企業組織工作過,當你獨立出來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你會比較知道如何跟別人合作。

主持人:比較能夠滿足案主的要求,因為你知道他們的成本結構。

劉揚銘:對的,也比較知道怎麼談價錢。我有一位朋友,他是影評人,他其實沒有在藝文產業工作做過,但他也可以成為影評人。我認為每個人的狀況不太一樣。他投入大量的時間看電影,然後開始寫文章,在網路上被注意到,當然他也去學校上了一些課,剛好認識這個行業的人,所以開始找他做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地變成一位影評人了,他自己跟我分享,他其實從來沒有想過當個「影評人」。

主持人:所以也沒有所謂的生涯規劃?

劉揚銘:對,但這樣的機遇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所以我也一直在想,自由工作到底需不需要有公司的經驗?有的話,會有一些優勢,沒有的話,有時候我也很羨慕沒有公司體制包袱的人,尤其在這種比較需要靠創意的工作環境。

主持人:組織有時候會造成創意的障礙?

劉揚銘:對,就像我寫文章還保留了我一開始受到訓練的架構,我看到很多作家朋友,他們就沒有這種包袱。

寫信看似小事,其實也需要有人手把手教你

蔡雨辰:我認為還是要看工作的性質。的確,如果是純文字工作的話,好像可以不用有組織的經驗。可是如果要接的案子比較偏向行銷類或活動執行這種,還是會需要公司裡的訓練,這是很難在學校裡靠社團經驗學到的。比如大型活動的眉角、執行上的KPI、溝通跟協商等等很基本的工作,再比如,如何代表一間公司寫信跟別人溝通。

主持人:這個很重要。

蔡雨辰:我們可能都收過一些很很莫名其妙的email。這些細節我覺得是絕對不會在學校裡學到,都要真的待過一間公司,有個小主管會告訴你,怎麼跟外面的人溝通,我覺得那是滿重要的、組織裡才學得到的經驗。

自由工作者一定得很有紀律嗎?

劉揚銘:我並不是一個非常有紀律的人。

主持人:因為你比較要求品質?

劉揚銘:不是,但大家好像都覺得我是一個很有紀律的人……

蔡雨辰:有欸!我真的有這種感覺

劉揚銘:可能是因為我知道自己太沒有紀律了,所以才規定自己有某些工作的規則吧。

蔡雨辰:譬如怎樣的規則?

劉揚銘:比如我每天會記錄自己到底做了什麼,我接每一個案子花了多少時間。因為這樣才能換算這個案子的價值,花了多少時間做,划不划算。

主持人:你是按碼表開始記?

劉揚銘:沒有記到那麼細,我是用「天數」,以工作日來計算,這樣比較輕鬆一點。但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也有人是用小時來記的。一個案子多少酬勞,我會算大概要花幾天做,規定自己在這個時間內把它做完。


圖片來源:Gerd AltmannPixabay

理想與現實如何兼顧?

劉揚銘:說俗氣一點,賺錢的案子非要講效率不可;但如果比較偏創意、創作,或者我真的想跟這位朋友一起合作,我不會計較效率。我會有所區別,賺錢歸賺錢,興趣歸興趣,創作就是放在興趣那塊,那方面就會完全放開,我真的想寫到好,不要計較了。

主持人:錢也不計較嗎?

劉揚銘:不計較啊,你都已經把它當作創作或興趣,就不要計較錢了。但錢就要用賺錢的案子賺到足夠。

談酬勞仰賴更高明的溝通能力

蔡雨辰:講到報價,我們之前跟朋友或比較年輕的工作者聊時,都會有一些建議,因為談價錢其實需要比較高明的溝通能力。尤其以「稿費」來說,在台灣現在的藝文環境裡,「稿費」這個概念基本上已經落伍了。

主持人:真的嗎?不就是以一次多少錢來算嗎?

蔡雨辰:其實不能這樣算。比如,我今天接了一篇需要5000字篇幅的專題稿,我可能要採訪3個人,就算1個字給我3塊,其實我都覺得不太夠。採訪需要時間,每採訪一個人都要事前做準備,可能要讀過他的書,找歷史資料等等。

其實我們現在是公司嘛,我們可以跟公部門或機構,也就是「甲方」報價時,基本會全部拆開來,讓甲方知道,做出1篇5000字、採訪3人的稿件,要先做研究,那就要有研究費;採訪也需要花時間,如果需要跑到屏東,那一整天都是時間,所以會有採訪費;那車馬費、住宿費也是絕對要的。這樣一個一個累積下來,才會是做這樣工作的費用,而不是只能用稿費計算。

在溝通時,我也碰過一些很好的經驗,也許對方當初開價,真的只用稿費概念計算,可是解釋過後,對方恍然大悟,也會知道真的給太少了,他會再溝通預算。

我覺得這件事不是做不到的,只是我們有沒有能力把工作說明清楚,為什麼這些東西需要費用、酬勞,這樣就有機會談到更多酬勞。


沃時文化2020年開始推出一系列給自由工作者的課程,圖片為過往活動舉隅,近期活動請留意沃時文化臉書

堅持酬勞的底線,比較像是,為了可以在台北生活

蔡雨辰:我們這群人滿常倡議,接案的藝文工作者,大家應該將彼此視為一體,一起在這裡生存,不要用價錢貶低自己。這件事情一個人很難做到,它是一個集體。

主持人:因為貶低別人時,你也糟蹋自己。

蔡雨辰:沒錯,應該一起被這個社會重視。

主持人:這樣會不會形成一種壟斷?

蔡雨辰:這應該比較像「工會」的概念。無論如何,那些酬勞、利潤都很難高到哪裡,而這個底限比較是,我們可以在台北生存吧!

對我來說,拒絕一些比較不合理的預算,以前只會回信說「謝謝」,現在有時候會多嘴(或者雞婆),向對方說明為什麼這個預算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因為希望我們公司出去的東西,可以達到某個水準,所以必須堅持預算的底限,我們會囉嗦、多講一點。

➤閱讀台北二三事:文化快遞X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特別攜手臺北市文化局的藝文資訊刊物《文化快遞》,用4集「閱讀隨身聽」節目,介紹發生在臺北市的各種藝文大小事,訪問自由工作者、藝文場館、還有藝文節慶揭密等等。本週起連續4週刊登,請別錯過。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國外愛這味,類型》類型文學是邁向世界的捷徑?ft版權人譚光磊、鏡文學董成瑜、秀威喬齊安

近年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各類型文化內容及資訊都呈爆炸性成長,台灣也不例外,除了影視、音樂之外,文學作品、漫畫等出版品,都出現了相當多元的類型以及題材。類型文學作品更容易站上國際嗎?如何打造成功的類型作品?

➤說好故事是一切的基本功


光磊國際版權負責人譚光磊(攝影:王志元)

光磊國際版權負責人譚光磊認為,要能站上國際舞台,故事的品質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說好故事就是一切,故事沒有弄好,真的沒有人想看的,台灣人都不看的話,為什麼老外要看?」他也坦言,好的作品曝光度會相對高,可能反映在銷售量,或反映在獲獎帶來的知名度,「持續有國際曝光,絕對是有幫助的。」

譚光磊舉例,像是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三體》出現之後,市場都在期待會有更多中國的科幻作品出現,「但是三體之後其實中國並沒有大量、或同等級的長篇科幻小說出現。」他指出,如果要在國際上引爆潮流,首先需要一部現象級的作品,「大作出現,等於開了第一槍,但是後面要有一批能夠跟上的創作。如果沒有,就是曇花一現,就是單一事件。」

對於台灣目前的類型文學與創作,譚光磊說已經有一些很好的作品在國際上曝光,「譬如作家吳明益的作品《複眼人》,去年入選柏林影展Books at Berlinale單元十本推薦書之一,是第一本入選的亞洲小說。」

➤實際的生活經驗才是創作能量來源


鏡文學總經理董成瑜(鏡文學提供)

當前台灣的類型作品,從作者到出版社,整個產業該向哪個方向前進?鏡文學總經理董成瑜表示,需要給創作者空間,讓創作者能夠有餘裕觸碰到社會的多元層面,才能增加作品本身的豐富程度。

董成瑜以作家吳曉樂的作品《上流兒童》舉例,當時鏡文學開發了這套主題,委託吳曉樂撰寫,期間鏡文學提供媒體資源,讓吳曉樂去進行田野調查。作品推出後,因為議題的精準及行文的風格,在海外成功售出影視改編版權。董成瑜說,「台灣有很多作家都專注在創作,因為現實的因素,可能很難觸碰到社會其他階層,但是實際生活的經驗才是創作的能量。」

➤獨特視野和世界觀有利類型作品的成功


秀威資訊的主任編輯喬齊安,秀威提供

秀威資訊主任編輯喬齊安說,目前在市場上,懸疑、推理、愛情與恐怖小說的反應最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去年文策院提案報名之後,懸疑偵探小說《沙瑪基的惡靈》入選電視劇集展會「法國里爾 Series Mania」「Book-to-Screen」單元。喬齊安說,這部作品帶有驚悚的氣氛,行文中的台灣氣息也很濃厚,是非常能表現台灣特色的懸疑類型作品。

基於過去與海外版權代理交流的經驗,喬齊安指出會被國外注意到的作品,都有獨特的視野,「這些作品都很容易讓讀者進入他們的世界觀,故事本身也都具備高度娛樂性,讓讀者有豐富的情緒體驗,這是成功類型作品的特點。」

➤類型文學要成功,故事要先說好

譚光磊說,過去很多人談「越在地越國際」,「這句話本身成立的先決條件,就是基本功要有國際水準,甚至超越國際水準,在地化才會變成特色,才會是加分的。」而基本功,就是說好故事的技藝。

董成瑜認為,類型文學之所以容易被注意,是因為故事的轉折、戲劇性,本身就會對讀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也因此有很大的跨領域合作空間,這樣的作品才容易被海外注意。「職人、懸疑與推理類型的作品越來越熱,就是因為那樣的故事相對熱鬧,而且都有明顯的衝突。」

對於台灣類型文學出版的未來,三人都感覺還有努力的空間,但依然得要回到如何將內容做好,把故事說好。

董成瑜強調,不能只是憑空想像,創作者要走入社會,貼近真實去打造人物、故事,才會讓整個作品更為豐滿。喬齊安則認為,與國外交流的經驗很重要,政府、業界若能頻繁參與國際展會,將國外的經驗帶回來給創作者,「讓他們知道如果要寫出國際能夠接受的作品,應該可以朝著哪個方向進行,不能只是悶頭在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台烏相挺!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新書《我們如此相信》台灣將全球首發獨家上市

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戰爭尚未休止,國際仍密切關注未來走向。Openbook閱讀誌於這段期間也不曾缺席:4月,Podcast閱讀隨身聽特別製作烏克蘭主題單集節目;5月推出「一段給母親的錄音」專題,初衷來自希望向返家途中,遭炮火波及身亡烏克蘭母親致意;6月,台北國際書展開跑,OB特派員獨家專訪烏克蘭館代表——烏克蘭最大圖書銷售平台Yakaboo的國際事務主任,年方19歲的華倫堤娜.布坦可(Valentina Butenko),用文字及影像記錄她留給讀者的勉勵。

台灣社會對戰爭的關切,可見於各家媒體傾注心力實地訪查報導外,也反映於出版界。半年間,已有8本與俄烏相關的主題書籍上市:從藝文引介烏克蘭作家、俄烏歷史爬梳與地緣政治分析,到台灣媒體飛往當地第一線採訪內容的彙整,在在顯示出台灣讀者對於烏克蘭議題的求知若渴。

上週(8/26)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於個人臉書公告,9月3日將出版第一本由台灣和烏克蘭共同企劃的書《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烏克蘭為全世界捍衛的信念、勇氣和價值》。內容收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50篇演講內容,哈佛政治學博士尹麗喬分析澤倫斯基國際政治策略的文章,還有郝明義訪問烏克蘭民間人士、側寫俄烏戰爭與其影響的台灣觀點,並加入拍攝於烏克蘭當地的攝影圖像、烏克蘭大事記作為輔助。

大塊向烏克蘭總統府提出申請,得到出版同意後,與烏克蘭國營最大網路平台Yakaboo攜手合作,短短25天內就讓跨國提案實際成書,簡直迅速到令人吃驚,其中,8位皆來自《風傳媒》國際中心的譯者群可說是功不可沒。Openbook在新書上市前夕,整理郝明義分享於臉書的出書源由,也線上簡訪本書主要譯者、《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閻紀宇,與讀者分享本書特色及希望藉由本書傳達的重要訊息。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第一本書在台灣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取自澤倫斯基官方臉書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

郝明義:2022年2月,我和世界上其他人一樣,目睹了2個驚異:俄羅斯的軍隊當真堂而皇之地全面入侵烏克蘭;在澤倫斯基的領導之下,烏克蘭沒有如普丁所以為的,在96小時內倒下。

澤倫斯基從開戰第一天深夜,便出現在基輔街頭,拿著手機自拍對世界說出:「我需要彈藥,而不是搭便車。」讓大家了解他不是落跑總統,更接著用一場場演講激勵民心,也得到世界各國的支援;烏克蘭在他的帶領下,守住首都基輔,打退了俄羅斯北線,擊沉了黑海艦隊的旗艦,還一路來到南線,準備發動反攻。

戰爭爆發前,在新聞媒體上看到的澤倫斯基,一身筆挺西裝,白秀清淨,非常符合他影視娛樂圈出身的背景;但從那場手機直播起,他不只留鬍鬚、露出他襯衫底下多年堅持運動而鍛練出來的結實肌肉,更在一場場對國內外的演講中,展露兼具感性與理性的雄辯。他要求世界各國支援烏克蘭武器、制裁俄羅斯,同時坦率又不失節制地指出袖手旁觀者的虛偽。

2015年,澤倫斯基在諷刺政治的影集《人民公僕》中演出總統要角而走紅,紅了之後又當上真正的總統。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內的許多人,都知道他喜劇演員的出身,以為他是誤入政治叢林的小白兔。戰爭爆發後,澤倫斯基卻蛻變成一頭雄獅,結結實實地展現他身為烏克蘭總統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的能量。

澤倫斯基到底是怎麼辦到的?他,以及他領導的烏克蘭的蛻變,給同樣面臨對岸巨大威脅的臺灣什麼啟示?我開始讀他的資料、讀烏克蘭和俄羅斯歷史相關的書、追起劇來看他主演的《人民公僕》,但我看不到他內心真正的動力是什麼,神奇蛻變的根源是什麼。我也等待能有機會出版澤倫斯基的書,但一直沒有適合的。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取自澤倫斯基官方臉書

今年5月中旬,澤倫斯基應邀在坎城影展演說,一如既往得到滿堂采。我很想知道他對全球的演藝世界說了些什麼,但新聞報導很零碎。那幾天晚上,我一路搜尋,找到了澤倫斯基的總統官方網站,看到當時大約有180篇演講。瀏覽後,我突然想:何不我自己來編一本澤倫斯基的書?有什麼可以比得上從澤倫斯基的演講中認識他,透過他自己的言語,來看進他的內心世界?如果要明白他想傳達的訊息,體會臺灣可以得到的參考,出書不才是最直接的途徑?我寫了一本書的編輯構想,寄信給澤倫斯基。

接下來,我一直並沒有得到肯定的答覆。6月,臺北國際書展期間所認識的烏克蘭國營最大圖書平台Yakaboo協助聯絡,到6月下旬,應要求提出整體版面規劃與補充說明後,直到8月3日,裴洛西來臺,我表達臺灣海峽也風雲密布,希望能及早出版,8月4日終於得到了回音。澤倫斯基同意了,並且就由Yakaboo和大塊文化共同策劃出版這本書。

我的構想經過補充之後,是這樣的:

  1. 從180篇演講中挑選涵蓋各個面向的50篇:有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的,之後的;對國內的、對國際的;對歐洲的,對亞洲的;對國家領導人的、對學生和社會團體的;有激勵人民奮起作戰,也有邀請人民共同思考重建未來的。我希望這樣綜合起來的50篇演講,能回答一些問題:澤倫斯基到底是怎麼面對這場戰爭的?他內心深處的動力是什麼?他對烏克蘭戰勝俄羅斯的信心何來?他想把烏克蘭引領到什麼樣的未來?他對全世界,包括臺灣,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最後,身為一個人,他到底是怎麼產生蛻變的?
     
  2. 除了讓讀者能讀澤倫斯基的演講、看進他的內心之外,我希望讀者能對他的成長過程、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關聯、紛爭根源也有所了解,因此寫了一篇題目是〈澤倫斯基的蛻變和他要傳達的訊息〉的導讀,整理我個人的體認和讀者分享。澤倫斯基讓我們清楚地看到雄辯的力量。所以我想再邀請一位專家,能就西方社會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來解讀。後來,我很幸運地找到對國際政治、地緣政治有獨到研究的尹麗喬博士,寫了一篇〈澤倫斯基的演講外交與地緣政治〉,深入分析澤倫斯基的思路、修辭與其意義。
     
  3. 整理〈烏克蘭相關大事紀〉年表。把烏克蘭的歷史起源、和俄羅斯的關係整理出來:時序從古羅斯時代到莫斯科崛起,從帝俄時代經歷蘇聯時代,到獨立建國後,終止於自2014年到2022年烏克蘭發生過的重要戰爭。同時加上和中國、臺灣政治關係的歷史時間點互相對照,以便簡明掌握其脈絡。
     
  4. 我相信圖像語言,所以我會針對今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的事件,挑選出共16頁的攝影,讓讀者能透過文字以外的途徑,來了解烏克蘭遭受的打擊和破壞、烏克蘭人民對未來懷抱的信心與希望。我相信這也能為本書帶來更豐沛的生命力。

在此推薦本書給所有讀者,希望每一個關心時勢與國家命運的人,都能從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體會到整合彼此信心、勇氣和智慧的力量。(以上文字段落編輯自郝明義臉書公開貼文


《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內文彩色頁(取自郝明義臉書

彰顯烏克蘭軍民抗戰精神的精粹之作

OB特派員本次也特地訪問到《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譯者群中的關鍵人物閻紀宇,與讀者們分享他與《風傳媒》國際中心同仁們,一起接下本書翻譯的機緣。現為《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的閻紀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跨領域翻譯與國際新聞報導、評論工作,對於俄烏戰爭也持續關注至今。(他最近也公布自己其實是魯西迪《魔鬼詩篇》繁體中文版的譯者,勇氣讓人敬佩!)快來一起閱讀他的分享吧。


本書譯者、《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閻紀宇

Q:起初您是在什麼樣機緣下,加入本書譯者群?

閻紀宇:我已多年未從事書籍翻譯工作,與明義兄則是文字之交。8月上旬,在台灣社會熱烈討論「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或「今日俄羅斯、明日中國」議題之際,接到翻譯邀約,感到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能讓台灣讀者了解面臨霸權鄰國侵略的小國(烏克蘭相對俄羅斯可算「小國」),其領導人如何在國際社會上呼群保義,爭取到攸關國家存亡的外交、軍事、經濟與人道支援,因此答應加入。

Q:籌備出版的時間想必很緊迫。想請教譯者之間是如何合作與分工?您在這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閻紀宇: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仍在進行,戰況變化迅速,台灣又剛經歷了中國報復性、封鎖性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因此出版此書自然應打鐵趁熱。

我帶領《風傳媒》國際中心7位同仁李忠謙、簡恒宇、蔡娪嫣、陳艾伶、劉俞妗、王穎芝、廖綉玉,利用公餘時間全力投入。雖然時間緊迫,但同仁因為職務關係,對相關人事時地物都非常熟悉,因此都能夠勝任愉快。我自己除了親自操刀翻譯,還負責分配工作、制定SOP、緊盯進度、修改與潤飾文稿,希望成果能不辱使命。

Q:當初接下翻譯任務的心情為何?是否能向我們分享本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演說篇章?

閻紀宇:如前所云,對台灣社會而言,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非常重要的工作,能深入參與當然是與有榮焉,也感謝明義兄與大塊文化有「識書之明」。澤倫斯基總統是喜劇演員出身,原本國際社會對他並不看好,甚至懷疑他會淪為「落跑總統」(有如去年5月的阿富汗末代總統賈尼)。然而戰爭爆發之後,澤倫斯基卻化身為「抗戰總統」,而且是為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而戰。

這50篇演講可謂斑斑血淚,今年3月8日對英國國會演講就是代表作。讀者對照新聞中、螢幕上的烏克蘭戰場光景,廢墟、難民、傷患、集體墳冢⋯⋯對照中國對台灣蠻橫粗暴的文攻武嚇,應該會為之感動、受其撼動。

Q:能不能請您談談本書此刻出版的重要性?您認為台灣讀者閱讀本書後能有怎樣的收穫?

閻紀宇:烏克蘭遭俄羅斯侵略以來,澤倫斯基總統幾乎每天都發表談話。這50篇演講更是精粹之作,可以看出他與幕僚的用心:除了聲討俄羅斯的戰爭罪行、反人道罪行,彰顯烏克蘭軍民堅苦卓絕的抗戰精神,更針對不同國家的不同對象,設計能夠打動對方的內容,突顯烏克蘭與對方的歷史淵源或命運共同性。

從烏克蘭獲得的回應與援助看來,澤倫斯基可以說是為「演講外交」樹立典範。我們自然也期望台灣的領導階層也能擁有這樣的能量與聲量,未來在台灣迫切需要國際社會支援的時候,登高一呼(希望不會有這一天,但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Q:最後,有沒有什麼想對Openbook 讀者想說的話?

閻紀宇:俄烏戰爭已跨過6個月的里程碑,戰事依舊膠著拉鋸,從地緣政治到全球經濟都大受衝擊,台灣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如果要更深入瞭解這場改變歷史走向的戰爭,不妨就從澤倫斯基這50篇金聲玉振的演講開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In These, We Believe:烏克蘭為全世界捍衛的信念、勇氣和價值
作者: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y)
譯者: 閻紀宇、李忠謙、王穎芝、廖綉玉、簡恒宇、蔡娪嫣、陳艾伶、劉俞妗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

現任烏克蘭總統、烏克蘭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1978年生,大學讀法律,但是從17歲開始和同學組成一個叫「95區」(Kvartal 95,從小他生長的街區名字)小劇團開始,從業餘走上專業發展出自己的娛樂事業。從演員橫跨了編劇、導演、製作人等多重身份。2015年推出《人民公僕》政治諷刺影集,飾演一名高中歷史老師,意外當上了總統,改革政府和國家。影集推出後立刻爆紅。

2018年底,宣布參加總統大選,4個月後,經過兩輪投票,澤倫斯基當選烏克蘭總統,以73.22%的得票率刷新了烏克蘭總統選舉的紀錄。支持者視他為烏克蘭政壇的一注活水,反對者則認為他是個毫無政治經驗的作秀傀儡。然而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澤倫斯基不但沒有從首都基輔撤離,反而走上街頭以手機直播的方式宣示抗戰到底的決心,從此以對國內、國外各方的演講激勵人心,也爭取世界各國的支持和支援,成為烏克蘭的英雄,也成為全球矚目的人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9-02 2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