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02將自我解放在時空中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東京八平米
吉井忍著,印刻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在居住正義的議題下,「蝸居」、「鴿子籠」、極端小坪數的居住狀態如何影響人的身心?已成重要的權益問題。此書另闢蹊徑,透過不到3坪的居住空間思考身心的侷限以外,也帶出城市作為延伸的硬體居所的可能。沒有浴室、洗衣機,因澡堂和投幣洗衣而建立鄰里關係;沒有冰箱廚房被迫外食,才看到他人的生活感受。這些尋常經驗,透過作者以「小」望「大」的生活哲學而有了韌性。【內容簡介➤】
●解放時間
打破金錢主宰的時間觀,走向內在幸福的智慧思考
Saving Time: Discovering a Life Beyond Productivity Culture
珍妮.奧德爾(Jenny Odell)著,呂玉嬋譯,平安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此書將現代化後、資本主義生活裡的「時間」,重新理解為人類生命經驗的重要組成,即使在制度化的時間表(生活按表操課)、線性的進步史觀(朝向進步未來)中,我們與時間依然有著更多元彈性的關係。作者透過精巧的知識整合,從藝術、心理、醫學、社會、環境等各路並進,擘畫出充滿哲思與能量的時間感,同時也是重新檢視人類生命的一趟閱讀旅程。【內容簡介➤】
●樹木收藏家
愛樹成痴者的故事
The Tree Collectors: Tales of Arboreal Obsession
艾米.史都華(Amy Stewart)著,黃珮玲譯,鷹出版,54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一部樹人群傳,不只是樹的知識與人的溫情,敍事中更具有記憶特殊性的新鮮感。50段與樹木的因緣,溫柔而寬濶,同時又帶著人生中的酸楚與難以抹滅的遺憾。於是樹不再是外在客觀的環境或他者,而是將生命、群體彼此連結,且帶有輸送無盡能量的臍帶。【內容簡介➤】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世界でいちばん透きとおった物語
杉井光著,fusui繪,簡捷譯,皇冠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這部小說近期在閱讀社群中討論度極高,此書創造的獨特閱讀體驗,不只是平穩推進的懸疑推理故事,而是加入翻譯、編輯、印刷、排版才得以成就,甚至連書腰都變成創造力的一部分。書名上的關鍵字「透明」,在小說與紙本中或許可說意味著「穿透」與「看見不可見之物」,對於故事執迷到穿透紙頁,又讓紙頁上常被忽略的可見處成為主角,是一部挑戰既有閱讀框架的靈巧之作。【內容簡介➤】
●明亮的谷地
世界でいちばん透きとおった物語
陳允元著,時報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文 議 樂
以往散文中常見的家族/飲食/情感/記憶,似乎大多由女性作家透過書寫累積與發光,《明亮的谷地》加入這道寫作風景,也有著自己的亮度與色澤。永和與台南連結著一個男子與男孩間的逆向成長,在學業搬家戀情(還有螃蟹)總是如沙上造屋般沒有把握的十數年間,與母親、父妹的關係與記憶有如一道安全網,沙漏下後該在的還都在,在文字中鑄造結晶,在谷底處發亮。【內容簡介➤】
●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
米製點心、澱粉類點心、原型食材&糖製點心、麵粉類點心、涼水甜湯、冰品,在地惜食智慧與手工氣味,作夥呷點心!
莊雅閔著,幸福文化,9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翻開此書讓人充滿感官的滿足,一道道米麵食為原料的在地點心,輻射出族群文化、時代感受、鄰里風情、習俗節慶、季節色調、食材觸感。其中有多道點心已漸漸消逝或難以取得,此書記錄下豐富的資訊與細節,圖文兼備,不僅是一部常民點心的圖鑑,亦成為飲食記憶的賦形。【內容簡介➤】
●她物誌
100件微妙日常物件裡不為人知的女性史
Die Dinge. Eine Geschichte der Frauen in 100 Objekten
安納貝爾.赫希(Annabelle Hirsch)著,劉于怡譯,麥田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在近代史觀中,女性在歷史上是被噤聲、被抹除、被遺忘的群體。然而此書透過各種物件的重讀,不僅證明女性的身影、聲音從未缺席,同時也修正既有史觀將女性邊緣化的問題。全書收錄一百則物件的故事,在多重交織的資訊與思考面向上展開知識饗宴,作者娓娓道來卻又不失批判力道,讀來精彩爽快。【內容簡介➤】
●鬼獵人
the specter huntsman
譯寫/圖:馬尼尼為,玉山社,398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馬來傳說的巫風,馬尼尼為的鬼氣,天雷地火,也太一拍即合。忽忽幾筆,就把一個執念不化的故事烘托得酣暢淋漓。就像書中的獵人,仰望既久,後腦勺和背脊最終黏在一起,太驚人,也太華麗。【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閱讀隨身聽S11EP6》山岳探險作家崔祖錫、雪羊(上)/從荒野裡尋找祕境,到世界高峰踏勘冒險
「登山」是近年日益流行的休閒活動,登山相關的爭議事件或意外也愈來愈常見。究竟我們對於「山」的認識是什麼?應該用什麼態度面對「登山」?今年兩位知名的山岳作家、登山教育講師崔祖錫與雪羊,分別出版了《島嶼裡的遠方:探索台灣中級山,尋找荒野裡的最後一片祕境》,以及《道拉吉里的風》。一本是資訊豐富兼具自然與人文書寫的台灣山岳踏查導覽,同時也是非常實用的攀爬參考工具書;一本是在世界第7高峰的踏勘冒險紀實,精彩生動。本集節目同時邀請到兩位作者,暢聊山林地貌、歷史文化與產業變遷,還有怎麼爬山與寫山。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中級山比高山還遠?
主持人:《島嶼裡的遠方》講的是中級山,中級山的定義是什麼?
崔祖錫:大家都覺得中級山沒有很難爬,但它是我們台灣三大山岳類型裡平均來說最困難的。難在哪?主要是,它沒有像高山百岳的路徑或是設施,健行步道的系統沒有這麼完善,也不像郊山離我們這麼近。為什麼書名叫《島嶼裡的遠方》,就是它雖然在我們這個島嶼裡,但它有點像一個遙遠的地方,去的人也少。
台灣的地形其實變化非常劇烈,也有很多溪谷、險峻的地形。這些山有很多是比較少人去、路徑比較不清楚,需要的技能跟經驗也要比較多。所以它是冷門而又有難度的山。
崔祖錫:我建議大家可以先把這本書中的12個分區,前言與照片大概看一看,然後直接跳到第3、第4章。第3章是一些很經典的中級山路線,雖然稍微困難一點,到了第4章就會介紹入門的中級山路線。
➤書寫的定位
主持人:崔祖錫在書寫的時候,是想成一般讀者看了就可以照著書去登山?
崔祖錫:台灣的郊山其實有很多的資訊,高山、百岳也都很受歡迎,但比較沒有人關注中海拔、在台灣其實占了45% 左右的中級山──它是最冷門的山。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做到統整的功能,雖然書中很多部分,像古道、舊部落,或是森林,都有其他相關書籍,但把它收在一起做成一本書,來做整體的論述,是比較少的。
另外,我在這本書裡畫出了12山區的地圖。因為很少找到專門為這些區域畫的圖,也很難交給美編做,所以我從GIS開始學起,然後再學習繪圖軟體,自己畫這些圖。
我花了滿大心力,但也覺得滿有趣的,希望地圖可以對讀者有幫助。最重要的是,用一個概覽的概念去了解,原來這些沒有人去了解的山域,它是什麼樣子?有什麼古道、有什麼舊的部落 ,或是哪些山和水。
主持人: 那雪羊的《道拉吉里的風》寫的是我們很陌生的山,這本書也是工具書嗎?
雪羊:這本是一次登山行程的完整紀錄,所以我把它當作山岳文學在寫。在那些沒有辦法拍紀錄片的瞬間,我們能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它帶回來?那些攀登過程的細節、精神,以及心中的糾葛,或者是思想的碰撞,不管是不是登山者,我覺得這都是值得被知道的事情。文字可以把它從山裡的世界帶回人間,跟所有人分享。
➤如何邊爬山、邊寫山?
主持人:可是在登山的過程,想必有很多艱辛的時刻。當你在專心克服眼前的困難時,還要打開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嗎?例如去描述現在的天空是什麼樣的顏色?身旁的同伴怎麼樣?環境有什麼細節?
雪羊:當注重在現場細節的記錄時,我們就必須要保留體力的餘裕。所以走在很極限的路途上時,其實當下留下的文字是少的,有些敘述是之後補記的。
主持人:大部分的人沒辦法去走那一趟,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寫到讓我們沒有去的人也覺得,好像有風吹在臉上?
雪羊:一直以來我習慣的寫作方式,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去敘述,著重感官的刻畫,並且舉很多相似的生活體驗來比喻和形容。例如可能風這樣吹是什麼感覺,當去踩雪的感覺是什麼,或是面對在冰河谷中間的雪崩落,一整天都有各式各樣聲響的熱鬧感。
主持人:我想這是山岳文學的魅力之處,讀者坐在家中,透過閱讀這個相對登山而言很簡單的行為,可以接觸到遠方的事物跟經驗。那你怎麼發展這類文學的技巧,有參考國外的山岳文學?
雪羊:關於「表達感受跟觀感」這件事,是平常在網路自媒體書寫時,慢慢培養起來的。國外山岳文學像是《自由的技藝》、澤木耕太郎描寫山野井夫婦的《凍》,都是滿驚心動魄的作品。我最近很喜歡的是《餵鼠》,這本書也是第一人稱,作者寫登山家Mo Anthoine的故事,以及他跟著Mo去攀登的過程。這跟我寫《道拉吉里的風》的視角類似,我是觀看阿果(呂忠翰)、元植兩個人。有時候不看任何人,只是專注在我自己跟環境的互動。我邊讀邊覺得,原來這樣子寫也是可以的啊!
➤對彼此新書的評價?
主持人:雪羊與崔祖錫會如何描述或推薦對方的書呢?
雪羊:崔祖錫這本書我覺得很好看,可以買來擺著!除了擺著很好看以外,當你到台灣的任何山區,都可以翻開這本書,查到更多資訊。
崔祖錫:我覺得像我們這樣的登山人,多少還是有登七、八千米的夢想,但不見得能實現。而雪羊這本書就寫得非常具體,讀的時候可以感覺到那個很冷的風,還有原來基地營那麼嘈雜,不只是自然環境,還有登山的人們聚在一起的氛圍。而且也讓我們看清,現在登七、八千米的商業登山狀況是怎麼樣的。
我覺得很棒,即使不能去,也覺得看這本書就很享受。其實文字想像的空間很大,所以它延伸的東西,跟眼睛看到的是不太一樣的。所以比起影像,我想文字紀錄與書本還是有存在的必要。●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閱讀隨身聽,聆聽導引:
➤線上聆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