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不必看懂,但帶來強烈感受的漫畫:評逆柱意味裂《紅色褲襪男》

近年由於外文書譯者能考據資料的管道更多,使得過去顯得不好閱讀的外國文學,能夠附上更好的註解與說明。一些超現實的文藝作品,也隨著市場的需要或出版商的冒險精神,得以被引進台灣市場。除了卡夫卡、貝克特或拉美魔幻寫實小說,市面上還出現不少其他作家的荒謬、超現實或與黑色幽默作品。

荒謬劇、超現實與黑色幽默的類型,已經成為文學、戲劇、電影或漫畫的受歡迎類型。但是到了逆柱意味裂的漫畫作品上頭,縱有情色、獵奇血腥與不知所云,卻都緊緊遵守漫畫的語法與說故事的原則。他的漫畫只負責闡述一句話,甚至幾個字組成的片段,內頁框格卻塞滿任何他想畫的人事物,即使有對話,往往也逐漸與故事無關,到了結尾,也就是一句話闡述結束的當下,作者更可能整個消失不見。


逆柱意味裂《紅色褲襪男》內頁(鯨嶼文化提供)


逆柱意味裂《紅色褲襪男》內頁(鯨嶼文化提供)

他不是不在乎,他至少把最後一格也畫完,但整個呈現出來的根本就不是一般漫畫讀者期待的結果。縱使如此,他的作品不僅被歸類於漫畫或圖像文學,還更接近「純文學」、「純藝術」的形而上範疇。然而逆柱自己就一直秉持著「畫就對了!」的精神,在日本非主流漫畫圈持續創作。

在逆柱的創作背後,自然有一個讓他不致飢寒交迫的背景。但是他的老東家「青林堂」,卻是一家為了推出優質冷門漫畫,從新人、作者到編輯員工都願意靠一點點酬勞——甚至兼差所得——也要幹下去的克難出版社。

這家出版社發行的漫畫雜誌《Garo》(ガロ),不談主流漫畫的熱血、友情、勝利,創刊以來新人競爭的程度,甚至不亞於集英社、小學館、講談社發行的主流少年漫畫雜誌。事實上《Garo》從1964年創刊以來,經過公司轉手、原班人馬另組的「青林工藝舍」發行新雜誌《AX》至今,連載作品帶來的娛樂性,通常與日本的主流漫畫背道而馳,也以日本「另類漫畫」的代表格型態,在海外漫畫愛好者間緩緩傳開。

日本的另類文化起源於浮世繪偶爾出現的「春畫」。17世紀中期,京都的出版商開始發行大眾讀物,並在江戶發展成文字書「地本草紙」,其中包括浮世繪版畫插圖。18世紀末,江戶幕府第八代將軍松平定信雷厲風行所謂的「寬政改革」整飭社會風氣,浮世繪師兼滑稽本作家山東京傳(1761-1816)也成為掃蕩對象之一,著作被禁,本身也曾被幕府罰戴50天手枷。

江戶幕末至明治時期的畫家月岡芳年(又名大蘇芳年,1839-1892),繪製許多羶色腥的「無慘繪」,屢次被政府查禁。報人宮武外骨(1867-1955)曾經因為在雜誌上刊登把天皇畫成骷髏的漫畫入獄,出獄後他再接再厲發行《滑稽新聞》挑戰明治、大正時期禁忌……從幽默與情色出發,或挑戰言論自由邊際的圖像與大眾文學,都是日本另類文化的重要基礎。

不論是春畫、無慘繪或是對既得利益階層的嘻笑怒罵、低級趣味,其實都帶有一定的訊息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大約在1928至1935年之間,色情暴力成了大眾讀物的賣點,又因為經濟大恐慌帶來的蕭條,自然形成了「色情.獵奇.荒誕無經」(erotic-grotesque-nonsense)的時代風格。出版審查視這種時代風格如洪水猛獸,相對也使得江戶川亂步或夢野久作等人在暢銷刊物上連載的推理小說受到波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統治日本的7年內,雖然宣稱恢復出版自由,卻也出現許多粗製濫造的短命雜誌。這些大部分只出兩三期就停刊的地下雜誌,也因為水準粗糙有如黑市私酒(可能是真酒也可能是甲醇混製物),而被戲稱為「酒撈雜誌」(カストリ雑誌)。被官方沒收或私藏保存至今的善本,內容充滿了色情獵奇,後來也出現了類似戀物癖、SM調教與同性戀的內容,成為日本性少數文化的重要命脈。

撐過地下時期的酒撈雜誌,則逐漸發展成發行量穩定的八卦刊物,或是特定通路販售的色情書報,更小眾的刊物成為「自動販賣機本」,不斷被家長會、教會等團體追殺。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在二戰後走紅,讓漫畫成為兒童讀本的主流;到了出租漫畫盛行的50年代,辰巳嘉裕、齋藤隆夫(《骷髏13》作者)、石川文康等寫實風漫畫家,又在1959年透過創作集團「劇畫工房」的成立,宣示漫畫可以表現出更寬廣的世界。

《文藝春秋》從1954年起發行的別冊《漫畫讀本》,刊載以成年人為對象的「大人漫畫」,但尚未達到實驗層次。《Garo》發行初期的招牌漫畫,白土三平的《神威傳》,以日本的不可觸民「穢多非人」階層為主角,講究忍術的科學合理性,也詳盡描寫了江戶時代的階級關係,被「全共鬪」世代視為聖經(但作者並不樂見讀者過度解讀);手塚為了與《Garo》分庭抗禮,創辦實驗漫畫雜誌《COM》,這部雜誌雖然短命,讀者投稿專欄部分也持續提供新人舞台。

讀者自主發行雜誌的交流活動,更在該雜誌停刊後,經過持續發展,形成世界最大的同人誌展售會「Comic Market」。《Garo》在《神威傳》連載結束後,便以柘植義春、瀧田祐、永島慎二或是蛭子能收等人的「非娛樂性」、「低訊息性」、「反高潮性」、「突兀性」、「拙劣而有神」作品為主軸,即使出版社付不出稿費,還是吸引許多不見容於主流漫畫市場的漫畫狂帶著原稿去應徵。

同刊物的忠實讀者櫻桃子,代表作《櫻桃小丸子》主角小丸子的同學「丸尾末男」與「花輪和彥」,名字也取自《Garo》雜誌的代表性漫畫家丸尾末廣與花輪和一。


〈螺旋式〉圖像,出自《柘植義春漫畫集》柘植義春/大塊文化 © Tsuge Yoshiharu. All rights reserved.

逆柱意味裂受到柘植義春荒謬漫畫邪典《螺旋式》感召,開始嘗試創作漫畫。他以本名望月勝廣的名義在《月刊漫畫Garo》發表短篇,時代背景正是泡沫經濟正在逐一破滅的平成初期。他的作品不搞笑,沒有黑色幽默,卻處處充滿不按牌理出牌與荒謬的成分。

與前述的青林堂代表性作者相比,逆柱更不在乎漫畫的起承轉合、笑點出現時機、伏筆回收。讀者只能一直盯著主角被各種陳舊、陰暗甚至帶著霉味的背景包圍,不同文字標記的看板海報不斷往前逼近,盯著主角一直往前跑,直到最後一格莫名其妙地結束,剛才看到的那些不斷逼近讀者的圖像符號,卻好像還在繼續朝著讀者的方向湧進。


逆柱意味裂《紅色褲襪男》內頁(鯨嶼文化提供)


逆柱意味裂《紅色褲襪男》內頁(鯨嶼文化提供)


逆柱意味裂《紅色褲襪男》內頁(鯨嶼文化提供)

逆柱如果只是為了「把一些圖像符號放在一起,看看會是什麼感覺」而畫,還不至於呈現這種錯亂感,但很明顯地又和「我的精神有問題,看看我」的創作路線不一樣,因為他到最後還是維持了一貫的筆調。所以在此仍以「漫畫」而非「劇畫」、「連環圖」、「圖像小說」歸類。

在網路輕小說、條漫、手遊或搞笑短片追求快速、追求大量刺激的媒體平台上,很難容下逆柱的視覺語法。在漫威等超級英雄漫畫改編影視作品的大量影音轟炸下,許多美學表現都被屏蔽。逆柱或他所屬的那種徹底反敘事、反娛樂漫畫,閱讀時帶來的衝擊與讀後心得,只會在讀者心中緩緩發酵。功夫巨星李小龍生前說的「不必去了解它,感覺它。」可以成為閱讀逆柱漫畫的一種參考。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紅色褲襪男
増訂版 赤タイツ男
作者:逆柱意味裂(逆柱いみり) 
譯者:高彩雯
出版:鯨嶼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逆柱意味裂(逆柱いみり)
日本靜岡縣人,本名望月勝廣,最早在日本知名另類漫畫雜誌《Garo》(ガロ)以逆柱いみり(逆柱意味裂)做為筆名發表作品。在日本民間習俗中,「逆柱」指的是「逆木の柱」,也就是「逆樹木生長方向而立的柱子」,據說如此立柱會導致家道中落,或招來火災等禍事,而在妖怪傳說中,這根柱子本身就會化為妖怪;いみり則為靜岡方言的「裂縫」的意思。逆柱意味裂1989年於Garo出道以來,累計多本漫畫單行本,但大部分作品均已絕版,即便如此,他在日本及國外仍有為數甚多的死忠狂熱粉絲。也曾在加拿大、法國推出過他漫畫作品的英法文版本。

逆柱意味裂的創作風格獨樹一幟、作風大膽,常常是夢境與現實交錯,時空動線飛躍,在癲狂意境中充斥各種異想,人類、怪獸與奇幻生物雜處其中……可說是日本另類漫畫的奇葩,更是少見的日本怪奇繪畫天才。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8-04 14:42
書・人生.洪萬生》在數學系讀《純文學》算課外讀物嗎?

或許再過幾個世代,所謂的「課外讀物」這個名詞終將被人所遺忘。所謂「課外」,當然是相對「課內」來說的,是被審定教科書所規範內容之外的東西。從教育觀點來說,竟然有所謂「課外」,且因為無關考試就可以不用「聞問」的知識內容,實在非常不可思議。

然而,在聯考定終身或九年國教實施的年代,國中課外讀物可是教育現場必須嚴格「看管」的對象。教育當局曾經為了遏止課外補習歪風,規定高中聯考試題一律不准超出課本範圍。如此,教科書之外的「課外讀物」(包括升學參考書以及漫畫連環圖,甚至小說等文類)對學生學習來說,既是一種額外負擔,同時也會迷惑他們的幼小心靈,當然也就變成不准攜帶入校的「違禁品」。

課外讀物在制式教育中淪落到這種「處境」,考試文化當然難辭其咎。試想在那個大學窄門的年代,「公平的」升學聯考似乎被推升成為一種社會流動的「安全閥」,而課外讀物的閱讀禁制,顯然成為一種「文化共識」。影響所及,從西元1980年代開始,科學文化人前仆後繼地為青少年出版科普雜誌,但始終攻不破家長的「心防」,因為即使只是閱讀科普雜誌這種課外讀物,也一定被認為會影響孩子未來的聯考表現。

以上有關國中校園(教育)文化的現實素描,西元1971-1985年間有許多跟我一樣的見證者可以複按。我的論調當然不無批判與無奈,因為我自己從高中階段開始,就是課外讀物(尤其是文學與哲學類)的愛好者,而且自認為從課外學到的更多。

我曾經擔任一年的國中數學教師,後來,在數學研究所畢業之後,也應邀為青少年科普刊物編輯與撰稿。為青少年書寫科普的課外讀物,其實是我年少的夢想。課本知識內容再怎麼精熟,無非有利於考試罷了,對於數學知識活動是否獲得更多面向的反思,恐怕還是仁智互見。更何況,課外讀物對於課內教材單元,往往可以啟發其他面向的切入點,而有利於更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藉由課外讀物的知識呈現,來檢視課內相關教材是否已經有所理解。

基於上述的科普經驗,除了撰稿之外,我也開始嘗試翻譯歐美的數學普及書籍。其成果是:我從中獲益良多。譬如,我正是在翻譯《偉大數學家的想法》時,才真正認識到「無限大」可以區分大小,也就是說,集合有第一階的無限大、第二階的無限大等等,至於其概念工具,則是再尋常不過的「集合」。說來十分慚愧,集合論是我們數學系的主要課程之一,但顯然我在大二選修時並未讀通這一門學問。

不過,就讀大學數學系期間,我還是肆意接觸各種「課外讀物」,花費頗多時間瀏覽諸如《純文學》等雜誌,算是對文藝世界的一種嚮往憧憬。不過,這種本質上「類休閒」、完全隨心所欲,但卻看得津津有味的經驗,還是不無可取。

譬如,我記得夏志清教授針對「文學評論」的實作時,特別指出文學評論者應該要有的一種修養(或「胸襟」或「OO」?忘了他用哪個名詞),也就是,要「暫時」接受或認可被評論的文學作品之「設定」,然後,基於這些設定,再考察該作者如何讓敘事或論述「自律發展」。我想夏志清當年如此提醒,或許由於不少文學評論作者的「泛道德」傾向相當濃厚,於是,一旦被評論的作品之主題偏離所謂「官方正統」時,就無法尊重作者的「設定」所引伸的敘事或論述。

這段插曲留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儘管我的記憶可能失真。夏志清的論點呼應了數學的「公設化」進路,也就是說,給定一組公設,然後,吾人根據演繹邏輯推論,導出盡可能多的結果(或命題或定理),最後,建立(或「重建」)一個理論系統,譬如,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就是絕佳典範。如此,一組公設是否優於另外一組,就取決於它是否比另一組推演出更多的結果出來。這種建構一個數學理論的公設化進路,恰好是數學系訓練的主題之一,因此,我對夏志清的論述有了相當奇特但始終未曾言宣的共鳴。

這種數學與文學的跨界互通有無,在20年來方興未艾的「數學小說」文類之中,卻有了更深刻的連結。以《鸚鵡定理》(中譯首版2003年)這部數學小說為例,作者就將《幾何原本》比喻為一部劇作。他說:「就像戲劇一樣,《幾何原本》的前幾行首先敘述幾何學的十三幕偉大故事中的角色,這是歐幾里得定義的角色。」其中的十三幕,是指這一部經典共有13冊,至於其概念(譬如點、線)的定義則比喻成角色。於是,定義之間的連結就成了角色之間的關係,從而在閱讀這一部數學經典的內容與形式,敘事面向的引伸自然會為我們增添了些許理解的想像。這是閱讀者的紅利之一,值得我們鄭重推薦!

《鸚鵡定理》的編輯當年邀我審訂譯稿,她的考量或許是因為我儘管投入數學史專業研究,但還是積極參與數學普及的相關活動。此外,由於該書主要運用小說敘事來介紹數學史,因此,它既是數學普及作品,也可更精細地歸類為數學小說,由我來先睹為快,看來也相當名正言順。

總之,我從高中階段開始多方閱讀課外讀物的經驗,誠然有得有失,大學階段在堅持探索數學知識的意義時,多少也付出學習表現的「失敗」代價。不過,由於始終不忘普及初衷,儘管最終走入數學史的專業行列,卻總還是記得不時回頭,省視各種課外讀物——尤其是結合數學史敘事的作品——的價值與意義。這個「自慢」的一世懸念,看來略有兌現,但是,如果將來的閱讀文本不再有課內、課外之分,那就更是善莫大焉了。


作者簡介:洪萬生
1949年出生於彰化農家。目前已經從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職退休,擔任臺灣數學史教育學會理事長。在臺灣師範大學接受數學系所的基礎訓練之後,他藉著數學普及書寫的自我鍛鍊契機,將學術專業逐漸轉向「人跡罕至」的數學史進路。為了學得比較正統的科學史學功夫,他曾在國科會贊助下,前往美國紐約市立大學(CUNY)攻讀博士學位,以數學(社會)史為專業領域,並尋求將它轉化為數學教學之助力。同時,他還戮力延續年少推動數學普及之宏願,多方關注科普的出版與閱讀活動。由於這些因緣際會,他有幸成為國際數學史與數學教學關連學會(HPM)的資深推動成員,並獲選為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洪萬生(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2022-08-04 11:00
OB短評》#380 一目入魂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紅色褲襪男

増訂版 赤タイツ男
逆柱意味裂(逆柱いみり)著,高彩雯譯,鯨嶼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這本漫畫集結了3部風格強烈的中、短篇,出自性格突出、總是待在自己一道創作裂縫中的繪者,讀來充滿奇想、蠱態、超現實。與其要在每部漫畫中尋找意義,不如暫時擱置解釋的衝動,這樣開始閱讀會發現,每個篇章、每一格畫作都成為奇觀,不僅充滿深具時代背景的豐富細節,亦各自具有超脫常理窠臼的世界觀,是一目入魂的獨特作品。【內容簡介

現代身體的再現

十九世紀西方藝術中的運動文化
Picturing the Modern Body: Sports Culture in Nineteenth-Century Western Art
曾少千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6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運動是現代生活的重大課題之一,本書分析19世紀西方的運動圖像,是臺灣藝術史研究少見的題材。除呈現一個多世紀前「運動」逐漸成形的模樣,圖像中所對應的身體展示,也反映「現代人」的身體姿態是如何被期待與塑造。既擴展了我們對藝術史的認識,也可從其中的身體觀反思今日個人看待身體的眼光與身體的流行文化。【內容簡介

東京空間人類學

踏查現代東京形成的脈絡
東京の空間人類学
陣內秀信著,林蔚儒、鄒易儒譯,遠足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以雙腳雙眼溯源,勾勒今日東京與昨日江戶在基因與容貌上千絲萬縷的關係。層層剝開覆蓋表面的時間之土,令東京的蛻變之痕逐步顯露。論說中所流淌的人與空間的緊密連結,別於書成之時的90年代一意追求「都市化」的氣圍,加上標題「空間人類學」一詞,皆在在寓含了作者當年欲為都市研究與規畫投注人文視角的努力。【內容簡介

植物芬芳的日常異想

一棵樹的氣味光景
何欣潔(Poky)著,堡壘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實   樂 
書體本身細膩的設計,舒朗的色調,讓人不知不覺置身被植物獨有氣息包圍的世界。而這個世界並非憑空而降,乃是札根萌生於你我所處的土地、文化之中。作者安穩逸致地抒展開他的了解,使得這些芬芳的植物如老友,在另一位益友的談論中,我們多了幾分了解,更能把握與其相交之道。【內容簡介

喪屍腦科學

從神經科學來解答,喪屍的腦袋怎麼了?
Do Zombies Dream of Undead Sheep?
提莫西.威斯坦恩(Timothy Verstynen)、布萊德利.沃特克(Bradley Voytek)著,鍾沛君譯,遠流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喪屍梗已經濫到令人厭煩,忽然就出現了這本突變種,認真研究起屍屍們的腦神經異常,舉科學之光,遍照陰屍路。以生人解喪屍,再以喪屍解生人,物極必反,循環而生,進化路上還是驚喜無限的。【內容簡介

賣書成癡的真心告白

The Bookseller’s Tale
馬丁.萊瑟姆(Martin Latham)著,胡洲賢譯,時報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益  
本書有如雲霄飛車,書人書事飛砸而來,完全沒在考慮你的腦神經耐受度。作者的資料庫浩瀚駁雜,說起書來卻又順理成章,有迷魂功效。自詡為書人的讀者很可以拿這本來檢定一下自己的級別,看看知道多少作品。輕知識分子慎入!【內容簡介

囚徒

天母河傳說之二
李銳著,麥田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作者未曾忘情前作《張馬丁的第八天》中的芸芸眾生,夢回庚子之亂,續寫後繼發展,有招魂之感。筆法依然悲憫,轉折依然奇情,衝擊力或許不再,卻蘊含了作者的宗教感悟以及對中西碰撞的反思。這是工筆派的歷史小說,也是尋道者的冥想錄。【內容簡介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

우리가 빛의 속도로 갈 수 없다면
金草葉(김초엽)著,胡椒筒譯,聯經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韓國近來出現了一批科幻女作家,以纖細直白的日常小風景,對壘男性科幻的終極大敘事,素手拂柳,頗為曼妙。這部作品堪稱樣本,一票女眾含蓄而立體,輕輕叩問生而為人的樣貌,潤物細無聲,宛如凝視時空的暗能量。【內容簡介

俄羅斯美食史

包心菜和魚子醬
Cabbage and Caviar : A History of Food in Russia
艾利森.K.史密斯(Alison K. Smith)著,杜蘊慈譯,天培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樂 
如何認識俄羅斯歷史?作者從「食物」角度帶領讀者進入。俄羅斯的食物與風味深受地理環境與民族喜好影響,伴隨著歷史演進,食材與人們的品味也有新的變化。書中從魚子醬、包心菜等入手,從政治、社會、經濟等視角,開展俄羅斯食物的歷史討論,示範了美食的歷史不只美味,也可以十分深刻。【內容簡介

第一響禮砲

美國首次獲得外交承認的獨立故事
The First Salute: A View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W. Tuchman)著,鄭煥昇譯,廣場出版,6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美國獨立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如何理解與詮釋這段歷史,則是史家重要的本領。作者從當時的國際關係與海洋視角,論述美國如何在動盪的局勢中,脫離英國而獨立建國。書中可窺見活躍於18世紀的英、荷、法等歐洲強權大國,在當時歐洲、大西洋與海外殖民地的競逐,是美國邁向獨立建國的重要歷史背景與因素。作者擅長捕捉人物韻味,今日讀來仍有可觀之處。【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