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好看的角色會在你的身體裡游泳:評《開放水域》
人與人可以輕易同時擁有一首歌,一部電影,但共同擁有一本書或一個故事,對我來說始終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我只能與作者同行,學會和角色待在同一片水域,聽他的音樂,看他的世界,跟著划行。
聊《開放水域》這本小說,勢必得提到作者的身分。迦勒.阿祖馬.尼爾森(Caleb Azumah Nelson)是還未滿30的英籍迦納裔攝影師,光頭,皓齒,壯碩,愛聽爵士與饒舌。這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全篇採用「第二人稱」視角。

故事發生在倫敦。那裡的夏天極短,偶而還伴隨著吝嗇的陰灰細雨。有陽光時還在工作,根本就是一種犯法的行為。
倫敦短暫的夏日,他與她散步、吃炸雞、窩在沙發上聽音樂,逍遙度過一整晚什麼也沒做。是戀愛的徵兆,我們都熟悉過。「什麼也沒做本身就是某種意義,一種親暱。不把與某人相處的時光填滿,就是信任。信任是讓時間充滿彼此。」這是在冬季埋下的種子,夏季終於發芽。儘管他們不時攪動翻土,依然沒有扼殺這顆頑強的果子。是一種宿命,是註定,他們一見鍾情。
關於第二人稱書寫,作家謝凱特在書裡的導讀已有非常完整的分析。我必須坦承一開始看的時候,有種矯情之感。早年創作時,不管是為了解除書寫的包袱、營造親密真實感,或是從敘事裡脫身等原因,我用第二人稱完成很多作品。但很快的就發現這種手法,有「霧化」自己感受的嫌疑,讓那些真正想表達出的東西好像在塗滿油的坡道上滑來滑去,甚至還會誤導別人這正是我的企圖。
《開放水域》的第二人稱更為巧練一點,宛如尼爾森的「相機」視角,不過再加入一些當代藝術的自拍元素,在擺拍與紀實之間模糊主題。它能輕易決定讀者的「看見」與「注視」。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句反覆出現的句子:被注視是一回事,被看見是另一回事。若把這概念與書寫技巧串解推演,再搭配上書中提到大量的饒舌歌手的背景音樂,那矯情的感覺慢慢變成了「機巧」。
「有時你拍出的影像,與你感覺的一切相比,是如此薄弱。你把你的想法寫下來,希望建構一篇敘事,記下那些在你心裡汩汩沸騰的衝突。你希望那如同隨機暴力一半直接。可惜不是,沒有那麼簡單。」
若音樂是方言,寫作與攝影都是尼爾森努力創建的官方語言。因為黑色的皮膚,因為流在身體的血液,因為鬈鬈的頭髮,他們的每個動作、眼神、舉動被狠狠注視著與死亡危險不斷擦身而過。從來不可能那麼簡單。
故事裡的「你」摯愛英國小說家Zadie Smith的《西北》,他不斷重讀,拿著破破爛爛的小說給她簽名。她問他:你家人來自哪裡?他說,迦納。她說,我媽媽曾嫁給迦納人,你們是很好的人。Zadie Smith有一半的牙買加血統,膚色把他們放在「一種注視」的共同單位裡。他們一定會看見彼此。

「幸福的結局絕非普世一致。總是有人被拋在後頭。而我長大的倫敦,一如今日,那個人多半是年輕黑人男性。」
這是Zadie Smith對尼爾森最溫柔的凝視。至於小說裡這對年輕戀人的熱烈與狼狽,倒是被詩人與理髮師奇異地盡收眼底——詩人看見你,看見她,看見漣漪和那顆沉沒的石頭,叫你倆遠離煩惱。理髮師透過鏡子看見她與他,一開始就點出他們的「瓜葛」——一種不該被定義為友誼、情愫,或是簡稱為關係的共振。她滑動手臂,他踢足前進,他們在同一片水域裡渴望共情,我在一旁拍浪叫好。
讀過《西北》的讀者,多少可以辨認出這本小說對《開放水域》的影響之深,那種每天都在上演的同儕「錯死」怎麼牽動另一個無辜的靈魂,以及種族源頭在肚子深處那渾然天成的律動有時擾人又痛苦。
Zadie在《機巧的感覺》裡談到對羅蘭.巴特與納博科夫的重讀,我想尼爾森不僅是巴特認為的一名理想的「製造型」讀者(不斷閱讀並產出攝影與文字),也會是納博科夫心中那種「蝴蝶收集者」,兼具對文本美學的細節與自我經驗。
《開放水域》如詩般的文字敘事,強烈建議搭配經典的嘻哈饒舌樂,才不會失準(譬如探索一族的《底層理論》或是《Moonlight》的原聲帶也不錯)。那是一種在開放水域被大海托住的極妙感受。●
|
作者簡介:迦勒.阿祖馬.尼爾森(Caleb Azumah Nelson) 迦納裔英國作家、攝影師,第一本小說即贏得與布克獎齊名的科斯塔最佳新人小說獎。2019年,由於接連失去數位親人,在悲痛中,他感到自己彷彿失去實際形體,於是動筆寫作,試圖以此為錨,留住當下的意志。 對尼爾森來說,寫作與攝影是攜手並行的,兩者都要求創作者必須坦承表達自我,真實呈現你看世界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中的一切舉動。面對空白稿紙就像面對自己,叩問自己是誰,寫下所有組成自己的微小事物。 本作受多個書評譽為最令人期待的新人作品,亦是英國黑人文學新浪潮的強力一員。其文句如詩,讓黑人文化舉重若輕的點綴其中而不過分自溺,卻又以鋒利一刀劃破在英國的黑人族群的複雜議題。他談種族、談男人氣概、談愛情與藝術和社群的排他。少見的第二人稱敘述更有一種親暱的談話氛圍,猶如一位親近的朋友,坐在你對面,娓娓道來這一次夏日邂逅。 |
東亞書房》芥川獎《願能嚐到美味料理》以食物意象構築職場與戀愛關係,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第167屆芥川獎及直木獎評選於本月20日公布,高瀬隼子以《願能嚐到美味料理》(講談社)奪得本屆芥川獎,窪美澄則憑藉著《夜晚星光閃耀》(文藝春秋)拿下本屆直木獎。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芥川獎自1935年創設以來,第一次全由女性作家囊括入圍作的一屆,就連直木獎亦是5部入圍作品中,有4部來自女性作家,以《爆彈》入圍直木獎的吳勝浩,成為2個獎項、10個入圍作家中唯一的男性作者。
高瀬隼子在2019年以《犬型之物》奪得昴文學獎並踏入文壇,本次得獎作《願能嚐到美味料理》,是一部集結職場、美食與戀愛3個元素的小說。高瀬巧妙地透過食物的意象,構築出在同個職場工作的二谷、蘆川及押尾3人的生活日常及人際關係。
另一個得獎者窪美澄,則是第3度入圍直木獎。她在今年5月底出版的短篇集《夜晚星光閃耀》中,透過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卻仍渴望與他人交心的男女的故事,描摹人心溫柔的光輝。5個短篇中登場的角色,各自懷抱著傷痛和祕密。窪美澄在刻畫傷痕的同時,亦透過角色的互動呈現希望的燈火,捕捉人心如星光閃爍的瞬間。
【業界新聞】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今年以《瓢蟲》(英譯名Bullet Train《子彈列車》)獲得英國推理作家協會頒發的「金匕首獎」翻譯部門提名,但6月29日評選結果宣布後,遺憾敗給德國作家西蒙尼.巴克霍茲 (Simone Buchholz)的《卡塔赫納旅館》(Hotel Cartagena),未能抱回大獎。
■譯有日文版《82年生的金智英》、《保健教師安恩英》、《薩哈公寓》等作的韓文譯者齋藤真理子,7月推出個人著作《韓國文學的核心內涵》(イースト.プレス出版),深度解析現代韓國小說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根基。齋藤從《82年生的金智英》所呈現的社會結構及男女角色、世越號後的文學作品與燭光革命、亞洲金融風暴及光州事件的後續效應、朝鮮戰爭與南北韓關係等,論述「戰爭」的概念,如何成為韓國世代創作的養分,以及新近的韓國文學作品,又是如何回應世界變化的潮流。
【作家動態】
■2016年以出道作《我想吃掉你的胰臟》一砲而紅的日本小說家住野夜,將在本月底推出新作《肚子破了也不過就是流血罷了》(双葉社)。就讀高中的茜寧,每天過著被朋友及戀人圍繞的充實生活。殊不知,她只是被「想要被愛」的感情所綁架,日復一日地扮演著虛偽的自己。活得有如虛構人物的她,某天卻在街上邂逅了一名與她喜愛的小說中角色極度相似的對象。住野在新作中透過不同人物彼此交錯的人生,譜寫精彩的青春群像劇。
■著有《火喰鳥》、《第八支長槍》、《人間》、《討伐幸村》等暢銷歷史小說的今村翔吾,於本月中出版新作《踢吧,彥五郎》(祥傳社)。今川義元在桶狹間之戰戰亡後,其子彥五郎臨危受命成為駿河今川氏的家主。即便如此,今川家仍在家臣德川家康的背離、甲斐武田的壓迫下,逐漸走向沒落。低潮期間,彥五郎在近江的寺廟遇見了一群孩童,並成為他們的老師。然而世事無常,這群為他帶來希望的孩子,卻被想將天下收入掌中的織田信長以叛亂者之名斬殺。公認昏庸無能、但在蹴鞠與和歌等文化領域造詣非凡的彥五郎,將如何回應命運的捉弄呢?除了書名同名作〈踢吧,彥五郎〉外,本書亦收錄其他7篇精彩的歷史短篇,從不同人物的角度呈現梟雄與英雄輩出的日本戰國時期。
■以《三千日圓的使用方法》突破60萬冊銷售紀錄的小說家暨編劇原田日香,繼前作描寫的節流式消費後,於月底推出這本聚焦開源方法的長篇小說《錢包在跳舞》(新潮社)。平凡地與公司同事步入婚姻、生了一個聰明的兒子、過著安穩日子的家庭主婦葉月美津保,為了實現某個夢想而省吃儉用,每個月偷偷存下2萬日圓。經過2年多的努力,終於要快樂地實現夢想的她,某天卻驚覺丈夫居然背了超過2百萬日圓的貸款。原田藉由各式各樣的生活插曲,描寫平凡人真切的金錢需求、生財之道,以及面對未來的希望。
年森在故事中,淋漓盡致地描寫出對圓滑社會性及定型化遣詞用字感到焦躁、急欲掙脫束縛的靈魂,在文學界新人獎評選中獲得評審們全場一致的好評。作家村田沙耶香評述:「對主角、以及對小說而言至關重要,卻無法簡單地被語言所描述定義的事物,透過故事的力量,在這部小說中真實地呈現出來。」
然而,此時卻發生了意料之外的悲劇。某天開始,一切「能動之物」,都無法再被大家看見。在這樣的世界中,瑪拉的「活畫」將會失去生命力嗎?遊牧遭遇困難的阿格爾人民,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呢?台籍作家東山彰良評述:「現實即便凌駕想像力,藝術也並非孱弱無力的。」作家辻村深月則認為,這是一本讓許多讀者能從中看見當下的自己的小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