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被故事餵養長大,從一年之中最好的那天談起: 林俊頴《七月爍爁》

從春日起頭,延續清明的雨水,林俊頴新作《七月爍爁 》從「一年之中上好的時日」開始,小說中的台語底蘊,為小人物的光彩加厚。通篇鏗鏘的語感以及節奏,是他耗費數年時光一路轉折,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語詞聲音——這點,或許是台語文學書寫最難解,同時最耀眼的地方。

難是難在有諸多語詞仍舊尋不著最對的那個字,但耀眼也是如此,既然沒有既定的答案,那麼就讓小說家以其自身背景、故事情感、角色設定,一步步讓語詞走進字的含義之中。

「歸根究柢,你可以把台語文書寫當作是我自己的強迫症,我創作上一種正經的玩笑。」林俊頴說。他當然知道在創作之初,就以台語確認書寫方向會是一種限制,此執迷的結果必然會創造一種美學,同時也會帶來限制。可是「我父母兩邊都生長在彰化,台語也是我的母語,倘若欲書寫過去時代的角色,則必然要從這一步開始寫起。」

因此,對於《七月爍爁》我們可以這樣認識:此書並不聚焦鄉愁了。這本長篇小說起源於日光清明的斗鎮,一位「傳說中」的七舅公回到家鄉,一屋子的「莊腳人」迎接他。像是某種時代的匯聚,一方是家族的期待,凱旋而歸;另一方是佇留原地的人,裹足等待。這兩句話,幾乎便是台灣的斷代史,為我們捕捉大家族的影像切片。

➤被祖母餵養故事長大的孩子

林俊頴的確是大家族的孩子。但講得更清楚一點,應是:他是大家族出生的孩子。他的外祖母是家族的老么,生在名門望族,是彰化北斗鎮的大戶人家,光是哥哥就有9個。

至於大家族,從來不缺故事材料。

林俊頴回憶:「我出生的時候,祖母才45歲。」這樣的年紀差距,使他和祖母之間的交流毫無問題,沒事就往她那跑去。而祖母經常掛在嘴上的「了不起的哥哥們」,幾乎變成林俊頴兒時「想像的玩伴」。

「祖母的哥哥就是我舅公嘛。從前有錢人家裡會盡其所能讓孩子去留學,我的舅公即是如此。經常聽祖母提說哪個去日本唸書,哪個當了醫生、哪個經商。」林俊頴笑說,聽祖母談及這些哥哥們,語氣中都沒有惆悵,盡是光芒與喜悅,好像家人之間的功成名就都是綁在一起的。

而當時年幼的林俊頴也沒有意識到,祖母餵養給他的家人之事,會成為他小說的重要依托。

「我確實有個舅公去日本讀書,且當舅公的醫生起碼就兩個。其中一個舅公甚至是彰化的大人物,還被記載在北斗鎮的地方誌上。」林俊頴說,世上能有幾個人,看地方誌如看自家家族史?望族的後輩看史書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總而言之,那個讓祖母心心念念、希望也能行醫的這個孫子,後來成了小說家,並將他耳聞的舅公們好好揉捏,形塑成小說中的角色原型,化作集各種光彩於一身的七舅公。林俊頴想知道:「這個角色幾乎可以說是家鄉人一輩子的心願與美夢。而這樣的人回到原生家庭、看到這個被殖民過的家鄉,重新走到自己的起點,又會是怎麼樣呢?」

➤台語之於創作者的餘裕

既然都回到原生家庭,則必然也得回到原生語言。

事實上,林俊頴對於台語文的意識啟蒙得很早。在政大中文就讀期間,受教於文字學名家簡宗梧教授,課堂上簡宗梧便曾經提醒,台語在文字學上公認是保留最多古漢語音恣意的語種,循著音聲慢慢追本溯源,多能夠找到每一個字的源頭。

「但我承認我就是個寫作的人,不是文字學者。」林俊頴說,他創作的意志,帶來了語言思考上的自由與靈活,卻不代表他沒有費苦心在這條路上。

起初,創作《我不可告人的鄉愁》,那是他台語文學創作的第一步。如今想起來,他自嘲那是「瞎子摸象」。如同他給自己設下的文字實驗,雖說他研究得樂在其中,但仍時時感受到折磨。「我甚至覺得不只是折磨自己,也折磨讀者。回想起來,那時候的創作必定造成很大的閱讀障礙。我的想法還不是那麼成熟,多憑著一股魯莽的勇氣跟衝勁去執行它。」

相隔十多年,重新啟動台語書寫,面對《七月爍爁》,此刻林俊頴想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如何用台語和讀者靠近,而非如何拉著讀者一起靠近台語。

他說:「這幾年我也擔任一些文學獎的評審,看到以台語文書寫的小說,都是憂喜參半。一來是喜見這樣的形式越來越多人嘗試,但二來是,文章的用字連我這種母語是台語的人讀來都很辛苦,有不少甚至要用猜的,那其他讀者怎麼辦呢?」換個角度思考,他清楚意識到書寫最終的目的仍是與讀者交流往來,倘若一開始就構築一個閱讀的高牆,那麼有多少人能夠爬過?

「所以,這一次我決定要放輕鬆,用比較寬裕的心來走向我的理想國。」林俊頴說。

對創作者來說,台語書寫可以是個挑戰,但也不妨將它當作是本然的利器——借力使力,憑靠語言的古老底蘊,清清淡淡就能夠帶出一種意味深藏的歷史感。

林俊頴的「寬裕」之說,旨在讓看不懂台語的人也能夠望文生義,以上下文脈絡推斷字裡行間的意思。當然最後的結果未必「精準」,不過這畢竟是小說,小說的終點永遠只存在讀者的腦中,即便最後與原創的想像不盡相同,那或許也是創作的迷人所在。


林俊頴的筆記本是一個神奇的巧合:入手後才發覺該筆記本以地方誌的形式收錄許多老照片,其中許多是他的家族。

➤讓小說乍現的那道光

又是台語書寫,又是原生家族,這些關鍵字往往離不開苦情的想像。然而綜觀整本《七月爍爁》,又是那樣熠熠生輝。箇中道理,須繞回觸發林俊頴創作的那道閃電。

他記得非常清楚,2019年5月,台灣的同婚專法通過。在此之前台灣各家媒體對於民法、專法,或者同志是否需要異性戀的專制婚姻,種種方向早已討論得鞭辟入裡。林俊頴回憶,當時看著這一系列討論,忽然有種很奇異的光彩照入心間。

他是這樣形容的:「不知道為什麼,使我想到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新聞畫面:英國黛安娜王妃出車禍死掉的時候,葬禮上她的兄弟姐妹都站了出來……這應該是一個很尋常的畫面,可是讓我情不自禁連結到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的《我們都是食人族》,裡面提到一段話:『遠方照耀了近處,近處也能照亮遠方』。而彼此照耀這件事情,套用在家庭結構上,讓一切連接起來的支點就是婚姻。婚姻本身就是一個建制,連結到家庭結構、人民關係、宗族的成立。讓沒有王室血統的人能夠出現在王室葬禮上,也讓遠方的兩人連結起一道光。」

這就是林俊頴的閃電。

他想起祖母說給他聽的舅公們,如何因為婚姻而建構起其他的枝葉。想起生為望族的祖母當初自由戀愛嫁給佃農祖父,一度引發的話題與衝突。想起台灣從過去的大家族傳統,到此刻不婚不生,其它遠看殘破,近看或可說是小巧精緻的各種婚姻狀態。

於是,林俊頴知道此刻的台灣切片他要從哪裡入筆——綜看這幾十年來台灣人對於婚姻的想像及其變化,投身其中,那也像是掉進一層又一層的多元宇宙,從大至小的家族場域中看待社會與人的連結。重新書寫他的鄉鎮,將北斗幻化為斗鎮,為無法復返的鄉土也照進一道新的雷電。

因此,一切才這樣合情合理。故事必然得從那一天說起:「一年之中上好的時日,春寒才消解,清明的雨水亦未來臨……此時,傳說中的七舅公取著傳說中的日本妻後軫來故鄉。」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七月爍爁
作者:林俊頴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俊頴

1960年生,彰化北斗人。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紐約市立大學Queens College大眾傳播碩士。曾任職報社、電視台、廣告公司。著有小說集《鏡花園》、《善女人》、《玫瑰阿修羅》、《大暑》、《是誰在唱歌》、《焚燒創世紀》、《夏夜微笑》等,散文集《日出在遠方》。

《我不可告人的鄉愁》獲2012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與金鼎獎,並於同年獲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IWP);《某某人的夢》獲2015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與金鼎獎;《猛暑》獲2018年台灣文學獎之金典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21 12:00
話題》區塊鏈關出版什麼事?數位出版2.0—絕版經典共榮再生計畫

Web 3.0從概念提出迄今已逾20年,如今國際上的法規日見完善,歷經多年的技術改進,參與門檻也逐漸降低。以NFT來說,去中心化與數位內容產權是其中的兩大特點。應用在出版面上,讚賞公民基金會(LikeCoin)創辦人高重建,以及《Matters》平台暨飛地書店負責人張潔平,可謂華文圈的兩位先行者。

2022年高重建的NFT書《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 in在法定貨幣》,是第一個意圖將書籍從中心機構解放的革新實驗(據說出版一個月的銷售所得,就有相當於傳統出版模式兩年的收益)。

緊接著在隔年(2023),讚賞公民基金會背後的Liker Land團隊拓展出Web3出版與線上書店,張潔平也進一步創辦專注於NFT的飛地出版社,計畫以絕版經典、原創新作、特色內容的數位出版為主軸,用NFT、分散式存儲等技術記錄知識,期能解決當前電子書的缺點與不足。

新創的飛地出版社,首發作品為香港小說家董啟章2005年小說《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此舉為華文的絕版經典,刻下了第一道永久流通的紀錄。

取得相當經驗後,飛地出版社在113年「文化部輔導數位出版產業發展補助」推出引人注目的新計畫「數位出版2.0—絕版經典共榮再生計畫」,期許大舉攪動業界,揪更多出版同行一起將更多珍貴的華文絕版經典解除封印,使它們有機會重新活躍於讀者眼前,以數位形式再度流通起來。

➤用區塊鏈改革電子書

過去高重建曾撰文指出,相較於Web 3.0下的原創新作,此前的出版品都是未來NFT的新移民,而且即便是電子書普及的時代,也仍有99.9%的數位原生內容,並沒有存放於區塊鏈。

尤其許多在讀者心中耳聞已久的書,早已在市場各種流通管道緣慳一面、無能親睹。儘管有些書本曾經是影響幾代人的時代經典,卻仍因紙本書市各種因素的限制,而成為「被封印的傳奇」,在數位的世界裡只見來者,不見前人。

因此,飛地發起的「數位出版2.0—絕版經典共榮再生計畫」,就是希望成為出版進行數位轉型的新橋樑。張潔平表示,相較於過去電子書平台的階段,透過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電子書,可視為Web3.0時代下的「數位出版2.0」。

早期台灣的數位出版,只是將紙本內容直接轉為電子書檔,屬於單純的載體轉換。然而數位內容消失的問題比紙本停售還要徹底百倍,後者是不再有未來,前者則是連過往都被抹煞。高重建就提到,譬如香港《蘋果日報》累積30多年的內容,一夜之間隨著關站就完全消失了,彷彿不曾存在過。台灣人或者感受不深,但對香港人而言卻是切膚之痛。

倘若能透過NFT將內容遷往元宇宙,其分散式儲存的特點,就能有效地令審查和全面下架變得極度困難,大幅幫助文本留存。此外,NFT除了保存內容,也能降低絕版書重出的門檻,減少印刷、倉儲,以及實體流通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能針對傳統書籍電子書平台隱含的問題,進行革新。

➤傳統電子書並非「擁有」

據博客來2023年全民閱讀報告指出,有38%的讀者喜歡閱讀電子書,攜帶方便與節省收納空間是最大原因。去年(2024)該平台電子書的業績也獲得雙位數成長。此外,讀墨電子書的年度閱讀報告也顯示,2023年業績較前期成長13%;而去年的電子書閱讀時間更直逼2億分鐘大關。此消彼長反映出,數位閱讀正在逐漸成為讀者的選擇。

然而電子書也有它的問題。以2022年Kindle退出中國市場為例,當地的Kindle用戶,若未在規定時限內將已購買電子書下載,此後便無法再閱讀自己購買的書籍。因為web2.0時期以中心化儲存的電子書,讀者只有近用權(accessibility),沒有擁有權(ownership),這是傳統電子書並不真正由讀者擁有,所產生的怪現象。

而在Web3.0世界中的電子書,元資料(ISCN)如同國際書號(ISBN)一樣,是NFT書籍的出版證明,也是讀者擁有一本書的憑證。它擁有不可改寫與刪除的特性,能為作者與讀者,重新把書本的擁有權取回來。

標準的閱讀軟件就能讀取,加上限量發行的版本號(利於收藏),讓Liker Land的電子書構成,同時擁有紙本書和傳統電子書各自的優點。飛地認為,這是非常值得同業們一起來嘗試與探索的方向,也是數位出版1.0轉向2.0關鍵的一步。


與傳統電子書不同的是,讀者擁有存在於鏈上不可磨滅的購買證明。(本圖為高重建新書《每天買一百元比特幣》區塊鏈交易資料)

➤線下的實際行動

「數位出版2.0—絕版經典共榮再生計畫」現階段對外發布的執行內容,包括有出版工作坊、論壇,以及成果發表。其中「Web3電子書出版工作坊」預計邀請專家親自指導生成NFT電子書的操作細節(包括書籍檔案製作、ISCN申請、數位版權說明、密碼錢包申請等等)。透過工作坊,手把手教導出版者如何生成一本電子書。

「數位出版圓桌論壇」是面向公眾的論壇,預計邀請長期探索數位出版的同業、科技界的人士,以及作家、內容編輯、設計師等,擔任參與嘉賓。活動將以跨界形式,交流討論數位出版1.0如何在區塊鏈、NFT等新科技的催化跨向2.0,在出版界進行革新實驗。

「絕版經典.數位復刻」則安排在工作坊結束後,每家參與的出版社都將正式推出至少一本絕版經典數位復刻電子書。飛地會策劃線上書展,聯合發佈展出計畫成果。除了數位出版物,也會詳細展示促生的過程,以引介更多出版人士後續參與。

➤讓書也能成為社群中心

飛地表示,區塊鏈出版並不僅復刻「一本書」,更期望喚起每本書背後的「社群宇宙」。無論出版人、作者、編輯、設計師或通路,都是參與者及持份者,且可從中獲得相應的分潤。電子書的「二手市場」,也能持續增加出版物的流通性與再生可能。

協助此計畫工作坊與圓桌論壇的Liker Land網路書店,近期推出的新功能,就包括了與書店的結盟。書店只要在Liker Land開設帳號,Liker Land就會無償提供電子書,書店(甚至網紅等任何人)僅需經由連結,每銷售一本書就可獲得30%的分潤,且即時到帳。

讀者也可以額外透過自訂金額的打賞功能,進一步支持作者。對於作者、協作者,也有彈性分成機制。作者能透過開放數據得知誰是自己的讀者,讀者之間也能發現彼此,建立社群進行交流。


Liker Land的說明頁面。

目前台灣出版業尚未有其他出版社做出Web3的相關案例和公開宣示,飛地則樂意以自身經驗提供範本,與更多出版社共同合作。張潔平與高重建均曾表示,Web3的出版實驗,並非試圖取代傳統出版,而是彼此並行。未來的出版模式可以完全包含在傳統出版之中。更吸引人的是,它能讓文化商品獲得長期價值,也能短期套現。

飛地出版社希望透過這項共榮計畫,讓更多人了解其價值所在,為華語世界的數位出版帶來全新的發展契機,也使經典知識跨越時空疆界,得以永久保存。

電子書不是Web3出版實驗的終點,也不是目標,而是幫助大家在數位出版革新探索之路上的手段與工具。共榮計畫期待將書從原本封閉、靜態的內容載體解放出來,變成一個由作者、讀者、編輯、設計師和所有參與持份者、關心書的人,所共構的社群宇宙。這也是飛地所堅信數位出版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


飛地出版前往其他出版社舉辦說明會與工作坊。

「數位出版2.0—絕版經典共榮再生計畫」執行期程已開跑,面向各間出版社的工作坊陸續舉辦,並將陸續推出公開講座。詳細時間與活動內容,可關注飛地出版社最新動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20 18:30
書評》當語言和現實脫節:讀九段理江《東京都同情塔》

九段理江的新作《東京都同情塔》,在2024年獲得芥川獎之後便引發議論——九段表示這本書有5%的內容由ChatGPT生成。不過細看小說內容,便能理解九段想使用生成式AI的意圖。一方面,小說多次描繪人與AI的對話,而這些對話若以AI生成則更有說服力。另一方面,《東京都同情塔》圍繞著語言的權力,而生成式AI產出的語言,也必須在這個科技當代社會仔細檢視。

《東京都同情塔》是一本交雜事實與科幻想像的小說。小說描繪建築師牧名沙羅正構思「東京都同情塔」的競圖。此建築將蓋在曾舉辦東京奧運的國立競技場旁,並用以收容犯罪者。東京都同情塔的興建引發爭議,並非因為這是一座蓋在市中心的監獄,而在於這座監獄讓犯罪者更名為「悲慘之人」(homo miserabilis),並在其中過上衣食富足、閒暇無事,宛如桃花源一般的生活。

小說中的「幸福學家」主張,罪犯不應該被稱為罪犯,因為他們並非有意犯罪。犯罪者是因為出生的階級、環境、不好的機遇,才讓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幸福學家認為,要改變社會對犯罪者的觀感,第一步就是要從語言著手。「悲慘之人」這個詞彙才真正描繪了這些前加害者的真實處境,也才能改變「犯罪者」這類詞彙與現實脫節的現象。

➤語言的隔靴搔癢感

詞彙與現實脫節正是《東京都同情塔》的母題之一。小說最開始,牧名沙羅在思考東京都同情塔的命名時,就點出了語言與權力的關係。在最初「東京都同情塔」是以英文「Sympathy Tower Tokyo」被命名。牧名沙羅認為,這種明明蓋在日本卻要用英文命名,以及日語當中「足以包容任何國家語言」的片假名,彰顯的是日本人想要拋棄日語的慾望。對於總是寫不好片假名的牧名沙羅而言,片假名是一種和現實脫節的語言。

語言和現實脫節也發生在牧名沙羅的生命史中。牧名提到自己曾被男性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侵犯。然而,當她說出自己被強暴時,沒有人同意這是一個強暴案件——因為該男性是牧名的男友。少女時期的牧名沒有足夠的詞彙將伴侶對她做的行為描述為強暴,而「強暴」一詞也無法描述牧名在關係內經歷的性別權力不對等。

這類語言上的性別關係,不斷發生在牧名的生命中。例如從小就有數學天分的她,在國中時為了爭取參加「全性別組」而非「女子組」,因為花太多心思說服大人而輸掉比賽。少女的牧名在那時便了然於心:「在運用數學公式之前,我得先精通如何運用語言。」

或許與現實最脫節的語言,正是來自AI生成的語言。儘管弔詭的是,AI的語言卻是來自最新的資料庫、最當下的人類社會用語。《東京都同情塔》多處呈現了AI講著一切政治正確的話,卻讓人覺得搔不到癢處的時刻。一開始,牧名沙羅在AI軟體輸入「悲慘之人」時,AI在她還沒發問時就不斷地輸出「悲慘之人」的意涵及此概念的發展脈絡。這時牧名便提到,AI侃侃而談「悲慘之人」這一概念,是為了反轉社會大眾對犯罪者的歧視,但是「它對於人類在掌握『歧視』一詞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痛苦絲毫不感興趣。」


東京晴空塔,非當事塔。(圖源:wikipedia)

➤另一種巴別塔

AI能按照它被設定的演算模式,無止境地生成政治正確的語言,但是這些語言,卻與人類活生生的經驗完全脫離。藉此,《東京都同情塔》也對政治正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牧名沙羅設計的同情塔最終成功落成,但當她的情人東上拓人聽著牧名闡述著同情塔種種強調同理、尊重與共生的設計理念時,他說這些話語彷彿就是AI生成的「濃縮了世人平均的願望」且「積極正向卻貧乏的文字」。

小說中的同情塔無疑是政治正確的終極顯影。東上拓人看著落成的塔,提到這些強調多元、共生的概念固然美好,但當這件事走向極端,卻成為一場「不容認錯,拒絕任何異議的壓倒性破壞」——只要每天看見同情塔,就會「被迫同情」。而東上拓人認為,被迫同情就是一種暴力。

這些對於政治正確以及左派理想的省思,其實也回應到當今全球右派崛起的一大原因:左派強調的多元平等共生,終究沒有如這些政治語言所宣稱的那樣讓所有人幸福快樂。在《家鄉裡的異鄉人》一書中,霍希爾德(Arlie R. Hochschild)指出,美國右派的極端右傾,部分原因正是不希望被規範「應該如何感受」——為同婚感到愉悅,為戰爭感到憤慨——這些左派強調的博愛理念,與右派的生命經驗深刻脫節。政治正確望向了人類社會的光明可能,卻遺落了人性的暗影:人的某些愉悅根源,悄然地來自不正確的思維、不正確的語言。

小說中,東京都同情塔的所有收容者和管理者都帶著慈祥無憂的微笑,且被禁止使用任何「比較」的語言,彷彿從此世間再也沒有痛苦與醜惡。然而,這樣看似光明美好、沒有污名的世界反而讓人不寒而慄。

如果說巴別塔象徵的是人類社會中語種的分歧,那麼東京都同情塔呈現的是語言的另一種層次的分裂:在概念與現實之間、在不同政治立場之間、在機械與人類之間,語言分裂成截然不同的意義與效果。在小說最終,牧名沙羅預見塔終將坍倒。或許這正是這本書對於當今兩極化社會的期許:但願那些讓我們彼此分裂的,終將煙消雲散。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東京都同情塔
Tokyo-to Dojo-to
作者:九段理江 
譯者:王華懋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九段理江
 

1990年出生於埼玉縣。2021年以作品《壞音樂》(悪い音楽)獲得第126屆文學界新人獎正式出道。同年發表向太宰治致敬之作《Schoolgirl》入圍第166屆芥川獎和第35屆三島由紀夫獎。2023年3月,憑藉該作獲得第73屆藝術選獎新人獎。同年11月,作品《寫詩的馬》(しをかくうま)榮獲第45屆野間文藝新人獎。2024年1月,以《東京都同情塔》獲得第170屆芥川獎殊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20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