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為母語而戰!羅斯・裴林《語言城市》獲英國國家學術院全球文化理解圖書大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楊双子《臺灣漫遊錄》(Taiwan Travelogue,金翎譯)再傳捷報,躋身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名單,最終評選結果將於11月20日頒獎典禮公布。英文版《Taiwan Travelogue》將於11月12日於美國發行,英國則於12月中旬的聖誕節檔期出版。

與《臺灣漫遊錄》同時入圍翻譯作品決選名單者為以下4本:《The Book Censor’s Library》、《Ædnan》、《The Villain's Dance》、《Where the Wind Calls Home》。相關書介請參見:英美書房》首位上榜的台灣作家!楊双子《臺灣漫遊錄》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書籍(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書卷獎官網

■《南方浪潮》、《看得見的世界史》均曾榜上有名的英國國家學術院全球文化理解圖書大獎(British Academy Book Prize for Global Cultural Understanding)本月宣布得主,譯者暨語言學家羅斯・裴林(Ross Perlin)的《語言城市:為保存消失中的母語而戰》(Language City: The Fight to Preserve Endangered Mother Tongues)脫穎而出。

《語言城市》生動地描述紐約的移民史,以及隨著數百年大量移民到來的700多種語言和文化衝擊,其中當地原住民和少數族群的語言正面臨佚失。讀者跟隨書中6位生活在現代紐約的瀕危語言母語者,聽見他們的個人故事,認識族群的韌性以及語言保存與更新兼容的存續之道。《語言城市》不僅是紐約市的故事,也探討多元語言和文化對大都市的重要性,具有迫切的當代意義。

■美國專業書評網站《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本月公布3名年度柯克斯圖書獎得主。青少年文學獎得主為肯尼斯・M・卡多(Kenneth M. Cadow)的YA成長小說《Gather》,講述偏鄉男孩伊恩在狗狗「Gather」的陪伴下,努力賺錢維生和協助媽媽克服鴉片類藥物成癮問題。故事真摯動人,也揭露城鄉發展不均下的教育困境。


(圖片來源:Kirkus Reviews官網

小說類由帕西瓦.埃弗烈特(Percival Everett)翻案《頑童歷險記》的《詹姆士》(James)拿下,非小說獎得主則是亞當・希金柏坦(Adam Higginbotham)的《挑戰者號失事事件》(Challenger: A True Story of Heroism and Disaster on the Edge of Space)。

1986年1月,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後兩分鐘內爆炸解體,機上7名太空人全數罹難。《挑戰者號失事事件》爬梳新出現的解密檔案和史料,循線追索政治推諉、虛浮與美國英雄主義如何交織造成災難性後果,同時呈現災難大敘事下,被忽略的幕後人員和太空人的生命故事。

【新書快報】

■曾出版《見樹見林》(The Forest for the Trees)和回憶錄《橋牌女子俱樂部》(The Bridge Ladies: A Memoir)等非虛構作品的資深編輯暨文學經紀人貝絲・樂納(Betsy Lerner),今年首度踏足小說領域,推出《史瑞德姊妹》(Shred Sisters),探索在心理疾病陰影下的家庭關係和姊妹羈絆,帶來苦甜交織、專屬大人的「青春後」成長小說。

「沒人能比姊妹更愛你或更讓你受傷。」本書由史瑞德家妹妹艾米平穩自持的語氣娓娓道來。大姊奧莉亮眼、狂放又難以捉摸,相較之下長相普通、內向沉默的艾米,似乎總是被忽略。隨著奧莉情緒愈來愈失控,數度失蹤,因偷竊進出身心治療機構,史瑞德一家也衝突不斷,終至分崩離析。

「那我怎麼辦?」艾米在家庭風暴中度過青春期,在職涯和感情上都跌跌撞撞。一心渴望平靜安穩的生活,卻發現自己怎麼也放不下那些痛苦憤恨、親密難忘,只屬於家人和姊妹間才能擁有的珍貴回憶⋯⋯

■曾帶領讀者探索樹冠之上、宇宙之外的理察・鮑爾斯(Richard Powers),最新小說《Playground》潛入海中探求。入圍2024年布克獎長名單的《Playground》,探討了關於轉變、失落與再生的主題。故事情節乍看圍繞著各方勢力對大溪地這座小島的爭奪戰,實則是一首讚嘆海洋與自然力量的頌歌。小說女主角Evie以海洋生物學家Sylvia Earle為原型,她對海洋的熱愛滲透整個故事,帶領讀者探索這未曾征服的世界。

Playground》的敘事如同大海,隨著時間與視角變幻莫測,將人類與自然的深層連結展現得淋漓盡致。結局如海浪,暗流潛伏,帶著讀者繼續沉入那無盡的海洋深處展開探索。

■《深夜小狗神祕習題》作者馬克・海登(Mark Haddon)推出新作短篇小說集《狗狗與怪物》(Dogs and Monsters: Stories),帶來8篇想像力豐沛、充滿人文哲思的奇異故事。

書中部分轉寫古希臘神話,以嶄新角度詮釋黎明女神厄俄絲、牛頭怪米諾陶等耳熟能詳的角色,部分翻玩基因改造、多重宇宙和反烏托邦的設定,探討永恆與有限、肉體與靈性,以及人性中的愛與殘暴,如書評Erica Wagner所評:「無論神祇還是凡人,都少有被善良天性主宰的時候。」

■已故俄羅斯反抗領袖艾列克塞・納瓦尼(Alexei Navalny),其獄中日記於本月22日在遺孀尤莉雅・納瓦娜亞(Yulia Navalnaya)協助下出版成冊,題名《愛國者》,包含俄文在內等22種語言的譯本也同步發行。納瓦尼曾於2020年中毒病危,在德國進行緊急醫療,康復後仍決定於2021年1月返回俄羅斯,隨即遭到逮捕入獄,直至今年2月中由俄羅斯官方宣告他在獄中猝逝。

納瓦尼的手記在生前即透過親友和律師探望或開庭逐段流出,充滿對抗爭和民主理念的堅持,也記錄了獄中單獨禁閉、惡劣氣候和勞動的折磨。平時出庭和媒體上總是幽默以對的納瓦尼,在日記中透露出身為父親和丈夫的憂懼,但仍不退縮地批判普丁及其政權。納瓦尼過世後,尤莉雅延續丈夫遺志,擔起反抗運動的主導角色,也試著讓納瓦尼的文字繼續在俄羅斯人心中迴盪,誓言反抗專制、創造改變。


艾列克塞・納瓦尼及其遺作《愛國者》(左圖來源:instagram@navalny

【產業消息】

■讀者於愛爾蘭國家圖書館發現百年前失傳的「德古拉」故事前身《絞架山》(Gibbet Hill)。故事由第一人稱視角鋪展,敘事者在英格蘭絞架山的山腳偶遇3個奇異的孩子(包含2個印度人),四人一起邁向山頂卻走散,再次相逢時敘事者發現孩子們竟能與蛇溝通。故事高潮終結在敘事者的死亡,蛇從他的胸口鑽出並滑下山坡。

這篇由德古拉作者布拉姆・斯托克(Abraham "Bram" Stoker)所寫的短篇小說,首次於1890年刊載於愛爾蘭報紙上,而奠定今日吸血鬼哥德式恐怖的《德古拉》則於1897年才出版。經斯托克的傳記作者Paul Murray考證,他已發現3篇類似的故事,皆發表於1890年代、出版《德古拉傳奇》前。《Gibbet Hill》與《德古拉傳奇》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哥德式的意象、三個惡意角色的三位一體設定、描寫「帶著黑暗不祥光芒的眼睛」(德古拉的角色設定),以及對於「反向殖民」的恐懼。

這篇短篇故事即將由Rotunda Foundation出版(本篇故事發現者Brian Cleary服務醫院的基金會),相關收入將捐贈給以斯托克之母Charlotte Stoker為名的基金——Charlotte生前積極為聾人爭取權益,這筆基金也將用於資助新生兒失聰風險因素的研究上。相關展覽正於都柏林展出,本故事將於都柏林市議會舉辦的「布拉姆・斯托克節」首次朗讀對外公開。


布拉姆・斯托克及其作《Gibbet Hill》(左圖來源:wiki


劍橋大學出版社暨考試院(圖片來源:wiki

■生成式AI正推進工業5.0的時代,帶來前所未見的便利與驚奇,許多平台商品為了搜集發展AI的養料,半強迫用戶授權或是以低調的方式修改使用者條款,也引發用戶反彈出走及智財權爭議。劍橋大學出版社暨考試院(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簡稱CUPA)一反其道,近日聯繫2萬多名作者,請求授權著作內容用於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訓練及開發。

相較於其他平台強制性取得授權的手段,這家學術出版機構採用讓創作者「主動選擇同意(opt-in)」的作法,表面上確實增加更多溝通成本及簽約的等待時間,但是與作者間的關係經營對他們來說更為重要,也收到不少來自作者的正面回饋,例如「看到AI能幫助他們作品傳播的潛力」,僅有少數作者拒絕。

CUPA總經理Mandy Hill表示,高品質內容能為大型語言模型提供良好的訓練,且強調讓作者知情並給予選擇權是非常重要的,也希望這種標註貢獻來源的做法,在不久的將來就能顯現其好處,為AI發展及創作者帶來雙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圖書免稅上路3年爭議未歇,公平會開罰8大圖書經銷商,出版各界意見分歧

文化部推動的圖書免徵5%營業稅上路3年多,原為嘉惠出版產業,然而近日,公平交易委員會(簡稱公平會)針對經銷業者在圖書免稅後, 仍與下游通路維持交易折扣的「聯合行為」開罰,引發業界震盪。

公平會於10月23日決議,聯合發行、大和書報、楨彥、紅螞蟻、創智、易可、旭昇、吳氏等共8家圖書經銷公司,於政府實施圖書免稅,透過出席會議、同業聯繫等方式,達成對下游通路於免稅後交易折扣不變的共識,並作成聯名函發給各書店;函中舉例,「如原7折含稅者,免稅後為7折免稅;7折稅外者,免稅後即為7.35折,以此類推。」以此影響圖書市場供需,構成違法的「合意聯合行為」。因此令八家業者停止違法行為,並裁處聯合發行80萬元、大和書報20萬元、楨彥及紅螞蟻公司各10萬元。

其中,被裁處最重的聯合發行公司總經理林建仲無奈表示冤枉。他解釋,因應免稅,業界的共識就是維持批發的折扣不變,只是應稅改為未稅,出版社供貨給經銷商也是如此,免稅的利益才能由出版、經銷、書店三端共享。但即使不服,公司幾經考量仍放棄與政府打官司,決定認繳罰鍰。

除了受罰業者喊冤,時報出版社董事長、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趙政岷也說重話:「這對江河日下的出版產業,無異是情感上的重擊!」他認爲政府不夠重視出版業長期整體的發展,更在傷口上灑鹽,已造成出版業反彈,「不排除有積極抗爭的集結。」

文化部則回應,身為圖書出版產業主管機關,將持續與公平會溝通協調,說明圖書出版產業現況與困境、圖書免稅政策,以及文化事業的特性等,盡力提供出版業者相關協助。

➤圖書免稅,小型書店未受嘉惠,產業鏈之間的對立,如何化解?

文化部於2021年3月1日起推動圖書免稅,政策推行前夕,即有獨立書店對免稅利益如何分配而不滿,如今爭論又因公平會的懲處再起。然而業界咸對公平會的處分不認同,對因此加深產業鏈之間的對立,更不樂見。

這也是自2012年,公平會因天下遠見出版社與下游通路協議《賈伯斯傳》一書的售價不得低於599元,對其「限制轉售價格」違法行為開罰20萬元後,首見對出版業者的集體懲處。

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理事長李再星也憤慨喊:「匪夷所思!」協進會擬於10月31日發表聲明,表達抗議。

他還原這份遭罰的「聯名函」,源起於2021年1月,業界得知圖書免稅制將由原本5月提前於3月施行,為緊急因應相關作業,因此1月底,出版產業公協會邀集上中下游共30多家業者開會協商,之後8家經銷業者根據當天結論,發函給下游通路。

李再星強調:「那份函最大目的是告知書店後續的作業流程,折扣的舉例只為便於理解,實務上,每間經銷商都是個別和通路議定圖書折扣和條件,並無聯合行為,沒想到這竟成開罰的依據。」他說,當初發函對象包括博客來等大通路,也已從2021運作至今,「如果有問題,大通路不都跳腳了?」

此外,公平會的處分書上,指責8家經銷商的行為「使免稅利益留置於圖書產業鏈上,而非以圖書降價方式回饋予消費者。」尤引起強烈反彈。業界咸認這並非免稅政策本意,李再星補充,影響消費者購書價格的兩大因素,一是出版社的定價,二是書店的折扣,公平會怪罪於經銷商「是搞錯方向」,「且將經銷業者形塑為對書店的壓迫者,令人痛心。」

時空回到3年多前,當時獨立書店圈便對此函所列的交易條件不滿,邊譜書店店主廖英良曾發聲明抗議「政府圖書免稅,厰商變相漲價」(聲明原文連結),指經銷商的折扣算法強橫,小書店毫無議價空間。

不過,業界也有人解釋財會算法,若原本供貨折扣是7折「稅外」,在5%免稅後改為7.35折,經銷商才能同享到免稅的利益。因此爭點其實在於,5%的免稅利益應以何比例,合理分配給產業的上中下游。為解決爭端,2021年2月底業界再度召開協調會,文化部亦列席,但仍無共識。

➤三大議題:5%如何分配?經銷聯合行為有達壟斷嗎?通路折扣自律的利弊

此次公平會裁罰延伸的議論有三——首先為最直接的,圖書免稅5%的利益應如何歸屬和分配?再者,其凸顯了出版業過去較少被討論的「經銷」環節,其生存處境與心聲;最後,公平會認定業者的「聯合行為」而開罰,對未來推動書市折扣秩序穩定、期盼大通路折扣自律,有何影響?

尤其公平會指稱,經銷業者未以圖書降價方式回饋給消費者,業界難以認同,認為文化部當初推行免稅政策,不正是因書市不景氣而協助減輕出版業者負擔,目標豈是讓反其道而行,在書市面臨折扣過低的困境時,再讓書籍降價嘉惠消費者?有人因此認為,公平會高舉「保護消費者」旗幟,實則毫不理解出版產業運作模式,對未來推動圖書折扣限制,將持續是一大阻礙。

文化部對此重申,圖書免稅的立意,是為了「減輕產業上中下游的營運壓力,將免稅實益投入圖書的質量、服務提升,以多元行銷方案和閱讀推廣等方式回饋讀者,帶動整體產業發展。」盼業界能彼此充分溝通,求取共好。

➤政大書城李銘輝:推動圖書免稅,反遭經銷商提高折數

友善書業合作社理事、瑯嬛書屋店主陳詠安肯定圖書免稅的美意,也認同免稅利益應讓上中下游「雨露均霑」,但就市場現實,大出版社、大通路對免稅的利益比較「有感」,「中小型經銷商和小書店,因整體營業額小,都是產業鏈中毛利較少的環節,所以對免稅所優惠到的金額,相對地感受低,但仍不無小補。」

以書店立場,雖然她對經銷商的折扣計算也有不滿,但因公平會罰的是「聯合行為」而非「折數」,她不免感到是「弱弱相殘」,期盼藉此契機,文化部能召集業界,對免稅後的「配套」作業重新商討修正。

政大書城創辦人李銘輝則直截了當地說,當初他是代表業界向文化部倡議圖書免稅的成員之一,但他的書店卻在免稅施行後,被經銷商提高進貨折數,憤感權益受損,「希望經銷商能恢復原本折扣。」

➤趙政岷:8家經銷不足以左右市場秩序

面對經銷和書店的爭端,出版社如何看待?

時報出版社董事長趙政岷表示,出版界尊重法律,但就整體產業來看,台灣不論圖書經銷商或出版社,相對於大書店通路都是弱勢——即使大型出版集團城邦,在圖書市場市占率都不到一成;加上目前中大型出版社與圖書主要通路如博客來、誠品、金石堂等書店,多採「直往」(不透過經銷商,直接和書店往來供貨)模式,因此遭罰的8家業者所經銷的圖書總額,在書市占比應沒過半,不算大,並不足以左右市場秩序。

他認為公平會以這8家經銷商所經銷出版社的總家數,做為他們壟斷市場的判定,並不正確。「縱使『聯合行為』違法,但他們的聯合也許對小型單一獨立書店影響較大,在出版供銷市場上仍處於相對弱勢。」

➤自由競爭脫離書業現實,經銷去中間化難獲利,經銷商與小書店爭利、對立

書業觀察人士羅玫玲也為經銷商抱屈,「書市萎縮,產業的利潤越來越低,上游出版社多在微利或損平中苦撐;下游書店除了大通路獲利,小書店則延伸經營非書產業或接案,來增加收入。而中游持續有小型、區域經銷商結束營業,未來可能只有規模大的經銷商,才能在薄利時代生存下來。」

她認為公平會長年訴求的自由競爭,實則脫離圖書產業現實,而台灣出版問題源頭在於產業結構不健全、各環節互不夠了解,且缺乏如美國《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這類專業的出版媒體與公正的產業第三方數據中心,可提供書業即時資訊,造成大家有如「瞎子摸象」看不見全貌,更易生誤解。

針對經銷業者的處境,專研出版業的學者李令儀表示,經銷商和小書店間應共榮互利,尤其在大通路多都和出版社改直往的「去中間化」趨勢下,經銷的生意緊縮,所以能理解經銷商想保有一定利潤,但和小書店爭利,未免短視,「若再不照顧好小書店,市場的大餅只會愈縮愈小。」

➤折扣自律違法嗎?公平會懲處成關鍵,對圖書售價規範,是打擊還是推進?

回顧去年,網路書店殺低折扣的議題延燒,2023年4月立委陳培瑜邀集業界與文化部、公平會等公部門舉辦公聽會。當時公平會出席代表便提出,雖《公平交易法》禁止不正當理由限制價格、聯合議價的聯合行為,但業界可透過具體的說明,申請「聯合行為例外許可」。同年5月,文化部也邀請公平會向業界闡明相關規定和申請程序。

趙政岷認為,這次公平會的裁處,或許刺激出版界,真的該來嘗試申請聯合行為,若獲公平會核准,對於台灣穩定折扣秩序也將推進一步。

不過,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直言,公平會透過這次懲處,等於是政府向業界表明:「以後不要再談折扣限制了!」未來若出版社與連鎖書店達成書價折扣自律,也將會被判定為違法的合意聯合行為,將不可行。

李令儀指出,就天下遠見和這次公平會開罰的兩個案例可見,公平會認為打折是消費者的福利,「若不修法,《公平交易法》可能是業界推動折扣規範的『緊箍咒』。」陳詠安、羅玫玲也認爲,此事件對圖書折扣規範的推行,絕對是個打擊。

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則持平說,這次爭議起點在於小書店認為進貨折扣不公平,對圖書折扣規範的影響不大,「因為出版業本身的結構問題存在已久,很難撼動,但可見業內有更多環節需要檢視,例如這次凸顯的『經銷』問題。」

因應公平會懲處風波,文化部表示,後續若出版業者有申請聯合行為例外許可的意願,將適時給予協助,也會就圖書折扣秩序議題的研究結果,研擬立法/修法或其他政策推動。

此外,文化部持續規畫多面向的出版扶植政策,包括支持圖文創作產製、協助實體書店營運及串聯辦理創新書市、推動多元類型閱讀推廣計畫、圖書銷售收入免徵營業稅、優化公部門圖書採購、試辦公共出借權、常態化發放文化幣等政策。文化部強調所有的資源都得來不易(尤其免徵營業稅措施仍屬試辦階段),將持續與相關部會溝通,為出版業者爭取更多元、實質的協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30 17:37
書評》一個不小心,就被算了一命:百無禁忌的顏訥《假仙女Faux-cul》

「妳有每天吃B群嗎?」

這是我最近聽過最充滿愛的一句話。

先是我的手機裡傳來女性朋友這樣的問候,然後我也用同樣的方式傳給其他女人。就連婆婆都會定期傳訊息問我,「要不要幫妳買B群?」

這份愛很複雜,卻因為時間永遠都倉促,無法一一關懷與道盡,有時更是出於體貼故不便明問和道破,最後簡約為短短一個問句。而這當中難以一言以蔽之的複雜,在顏訥的散文集《假仙女 Faux-cul》被清楚詳列,如同一本身體、情感與關係的檢視清冊,只差沒附上一份由1到5依序代表疼痛/幸福指數的表格供大家勾選。畢竟加加減減的總分結果,早就瞭然於心。

但誰都懂得有苦有痛就是要說出來,就算被人嫌棄不懂惜福、無病呻吟,還是要大喇喇地「該該叫」讓自己爽快,痛就隨之活生生減去大半。每一種痛背後都有曲折的故事,像條條通向羅馬的大路,通向靈魂中的靶心,那永無可治癒的痛點。這樣說來有些絕望,因此要笑著說,最好是笑出眼淚來。該怎麼做呢?且看顏訥示範。

顏訥啊,她百無禁忌。例如她寫內褲、胸罩,談女人身上的四團肉是大是小是挺是垂,舉凡色澤、彈性、質感都是女人的軟肋。當我們走到了女性主義一年到頭被高喊不知多少次,廣告商也已經知道母親節不可以再叫孩子買吸塵器送媽媽的時代,但一場婚禮的前期籌備,彷彿將女人打回原形。

我們仍舊是需要一些戲法來替自己加點什麼的女人。雖然沒有人明著說,但穿上婚紗禮服後,身上空蕩蕩的衣料會告訴妳,讓妳知道自己的不足。顏訥以「幻肢痛」來形容這種詭譎的感受:妳以為妳該有,但是卻沒有,因而感到空虛。她更以「帶著一種赴死的美感奔忙」來指出這番狼狽。慘的是,這種奔忙只有程度之分,難有停止的時刻。

好不容易大膽拋開罣礙(提臀內褲和加厚胸墊),顏訥又狠狠將妳領到那處幽暗的入口,且先踏過衛生棉條的大抉擇,再爬上看診檯,張開大腿。顏訥直接將其呈現在舞台上,像是魔術師的切割表演,上半身與下半身的掙扎,最後終於分裂,這時候妳才正式進到女人身理與心理的密室裡。

而溫泉與針灸台上,都是身體內裡與外表的展示場,想避也避不開,眼神等同於針尖,直搗心窩。顏訥不厭其煩揭露各種假裝,甚至以身示範兼自嘲,逼我們正視。

就這樣,身體痛完了心裡痛,心裡痛完了靈魂痛,靈魂痛完了全部一起痛。在我的朋友群裡,此時會捎來的就是一句,「妳有每天吃B群嗎?」而在顏訥的世界裡,則是,「走,去算命吧!」

這時再回頭看全書的第一輯,一篇篇讓人笑破肚皮的算命記,雖號稱是出於寫作計畫的行動,但算的可是實實在在的人命一條啊。

有些算命仙的話是痠痛貼布,哪裡痛往哪裡貼,但藥效短,而且貼完還會皮膚癢。另有些算命師專門剝皮扒骨,把妳的命拆解得像命案現場,重新拼湊四肢還原真相。有些則看準荷包重下毒手。

但是當我們因日久的傷痛已藥石罔效,除了定期往診所報到外,就只能算一算這未來的命將如何。只是,妳願意信嗎?顏訥既戲謔又虔誠地寫下五花八門的算命場景,道出在科技即將取代人類之際,算命仍穩坐其位,是千年破不了的迷信,也是支撐薄弱人心的最後防線。

顏訥筆鋒尖銳,文字卻Q彈有嚼勁,句句點出人心的硬傷,又不失幽默地化解尷尬。在AI席捲而來的今日,她以排山倒海之姿回頭殺去,翻轉出一個新的寫作視野,哪怕AI再會演算也算不過天,而天地造人,造化弄人,歹誌哪有可能被算得這麼清楚。未來誰輸誰贏,走著瞧!

讀到後來,我彷彿見到顏訥的臉孔從書中映現,嘴上帶著一對八字鬍,背後升起光芒萬丈的八卦旗,手執籤筒還是兩顆轉呀轉的能量石之類的道具,一面嘿嘿嘿地笑著瞅著我們。而我們一路讀來的狂笑與驚恐都被她看在眼裡,且偷偷地算上了一把。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假仙女 Faux-cul
作者:顏訥
出版:寶瓶文化
定價:39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顏訥

來自花蓮的客家人。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學者,現任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研究香港、台灣文學與唐宋詞、筆記中的性別文化,最近開始注意跨物種與嶺南海洋。得過一些文學獎。入選《九歌106年散文選》,散文創作計畫獲國藝會創作補助。著有散文集《幽魂訥訥》、合著有《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她們在移動的世界中寫作──臺灣女性文學的跨域島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30 1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