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30在不同文化中共鳴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紙上煙雲

南北顛著,漫遊者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當古畫成為藏寶圖,清帝國的國政與歷朝留下的書畫神品們竟然產生了連結。流暢、緊湊的情節,裝裱、修復、買賣、考掘、收藏織成另一類江湖。在不見血刃,筆墨過招的奇情中,為藝術史知識做出合理的安排,獲取推理解謎與涉險江湖的樂趣。【內容簡介➤

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

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特寫
陳靜宜著,季風帶,49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在以比較文化的角度追尋臺灣飲食文化複雜的基因之後,作者將自己浸潤在馬來西亞,左顧右盼,調製出各色飲食田野筆記,再佐以臺灣各地的餐食,烹調出馬來西亞飲食的風貌。不只是品項,甚至是冰品糖水、送飯入口的方式都吃出了不同文化。也在這些酸甜苦辣、色香氣味中,團出一個融混的特筫,與馬來西亞自身互相詮釋認同與定義本質。【內容簡介➤

等到下一代

香港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史備忘 1970s-2000s
李照興著,二〇四六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這部港流黃金盛世的備忘錄,簡直是四五六七八年級的同樂會,熱鬧繁華,霓虹閃爍,鬼馬創意橫空出世,璀璨群星如過江之鯽。在扣問何為香港性的同時,卻又有些異樣的感覺,失語的焦慮揮之不去,隱隱令人悵惘。書名「等到下一代」是深情的期盼,而下一代總是會溢出期盼之外的。【內容簡介➤

南都物語

物件裡的臺南史
蘇峯楠著,時報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臺南因其歷史地位向來是了解臺灣史的重要探針,而本書則以物件做為窺探臺南大歷史的窗口。大的歷史敍事雖已耳熟,但能詳的細節其實仍需要真情實況的血肉填充。全書選件卅,從新娘服、畫像、盤子,到判決書、馬桶,這各式各樣超出常識範圍的「東西」,與它們身上所背負的故事,正讓我們在歷史的曲徑中得到通幽的機會,提供新視野去豐盈腦海中的臺灣演義。【內容簡介➤

天涯總有相會時

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
卓庭伍著,遠流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在戒嚴時期拍攝黑電影,是一種以狠勁衝撞狠禁的魄力,在當代來看,依舊能感受蔡揚名作為教父的魄力。此書雖然是一部傳記,但也能透過一個人的武林窺探戒嚴江湖的險惡,以及被官方歷史抹除的社會議題與險惡之處。這部一個人的電影史,更從電影屬性的陽剛性中記錄下多元女性樣貌,讀來精彩生猛。【內容簡介➤

那麼,香港人⋯⋯

無名著,小畫家繪,二〇四六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那麼,香港人現在還好嗎?這部作品集以非常安靜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那些被遺留在街頭、佈滿抗爭現場、隨著個人流轉、由時代生產出來的各種物件,代替多重的港人之音,重新以插畫的方式呈現,留下物件與宣言最溫柔剛毅的姿態,那是來自、也是面向香港人的問候。【內容簡介➤

另一些俄羅斯

Other Russias
維多利亞・洛馬斯科(Victoria Lomasko)著,糜緒洋譯,害喜影音,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藝術作為行動所彰顯的「社會性」不只在於記錄或轉化,其自身就有一定的「事件性」。這部圖像報導作品,繼承19世紀俄羅斯的「圖畫報導」傳統,注重在場性與人物狀態,從而留下歷史事實、事件資訊以外,與社會歷史息息相關的情緒、氣味、肢體、色調等事件檔案。是近年台灣讀者能接觸到的圖像作品與俄羅斯議題出版品中,最震撼人心的一部。【內容簡介➤

乘客二部曲:《乘客》、《海星聖母》

The Passenger, Stella Maris
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著,葉佳怡譯,麥田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參與核爆的家族陰影,知識菁英的自我放逐,神祕失蹤的陰謀論,手足間的張力牽引。《乘客》設局詭異,《海星聖母》對話迷離,潛入探索知識的侷促與道德的曖昧,挑戰腦力的氣魄之作。作者在《長路》十多年後,以這套苦心孤詣的二部曲終結他的人生,宛如神諭。【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射計畫》臺灣棒球漫畫的時光隧道:1966 ~1987年從紅葉、金龍少棒,到劉興欽《金球棒》

棒球漫畫在運動漫畫中占有重要地位,臺灣原創的棒球漫畫,更是具有獨特風格,呈現出社會對棒球運動的熱情。1960年代末紅葉少棒與金龍少棒的三級棒球旋風,帶動棒球漫畫發行,出版量達121部,占運動漫畫近半數,顯示大眾對棒球運動的喜愛,以及觀看棒球運動的休閒娛樂需求。

然而,1966至1987年間,臺灣漫畫發展受到「審查制度」(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限制,除了漫畫創作自由受到極大影響,漫畫出版商在高額審查費的壓力下,必須確保作品能獲得市場青睞,以降低風險。加上著作權法尚未有明確規範,因此,早期棒球漫畫的出版,大多是以日本棒球漫畫進行描抄及翻印後出版。


1960-80年代臺灣漫畫的格式多為一頁2-3列。圖為《中華金龍》第1冊(左)內頁,及《中華金龍》第3冊(右)內頁。圖片提供/李華(翻攝自臺北市立圖書館中崙分館)

➤早期棒球漫畫出版形式

這段期間臺灣出版的棒球漫畫,除了本土創作,主要有描抄重製、直接翻譯及剪貼創作等幾種類型。其中,描抄重製和直接翻譯的出版量居多,原著大多來自日本,臺灣漫畫家創作及剪貼創作的數量相對少。

「描抄重製」的棒球漫畫主要發行於1974年以前,製作方式是以日本漫畫為樣本,由臺灣漫畫家重新描繪內容,並調整畫格。由於日本漫畫是一頁多格,臺灣當時的漫畫則多是一頁二或三列,因而在描抄重製的過程中,臺灣漫畫家會將畫格的呈現方式,改繪為臺灣的漫畫文法結構,以符合閱讀習慣。

1975年後,隨著影印技術進步與政府開放日本漫畫審查,臺灣棒球漫畫的出版形式轉以「直接翻譯」為主,但會修正不符合審查標準的部分,比如過於裸露的畫面,或將具有日本文化的內容進行塗改。


《紅葉大勝世界冠軍隊》及《中華金龍》,兩本漫畫皆是由「剪貼創作」的方式,剪出日本漫畫中的分鏡,加上臺灣漫畫家創作,以及資料照片等素材混合編輯而成。圖片提供/李華(翻攝自臺北市立圖書館中崙分館)

➤經典重現!紅葉少棒與金龍少棒

「剪貼創作」是當時較特殊的生產形式。首先由日本漫畫中剪出部分畫面,再加上臺灣漫畫家的創作而成。以該形式出版的漫畫,目前查知有《紅葉大勝世界冠軍隊》及《中華金龍》兩本漫畫。

這兩本漫畫的內容,是根據1968年紅葉少棒與日本關西聯隊的比賽,以及1969年中華金龍少棒隊參加世界棒球錦標賽的真實過程。運鏡的方式,與棒球投、打、跑壘等過程的技術展現,多參考日本棒球漫畫後加以描抄。真實賽事中所發生的特殊經典事件畫面,則由臺灣人創作。例如紅葉少棒在第六局比賽,接連打出好球時,觀眾將值錢物品投入場中,還有「漫畫家的話」。


《紅葉大戰世界冠軍隊》第80~81頁,臺灣漫畫家將真實賽事中發生的特殊事件畫進漫畫中(左上及右上),還搭配「漫畫家的話」及歷史照片(右下)。圖片提供/李華(翻攝自臺北市立圖書館中崙分館)

➤《金球棒》,劉興欽筆下的棒球運動

在那段時期,臺灣本土創作的棒球漫畫數量雖少,但獨具本土棒球文化特色。目前已知有劉興欽的《棒球迷小安安》與《金球棒》,以及小林的《球迷成功記》。

《金球棒》講述大山國小學童熱愛棒球,卻因設備不足與校規限制無法練習,最終在棒球教師的幫助下成立球隊,克服經費困難,並在中日少年友誼賽以17比0擊敗日本隊。故事取材自紅葉少棒,描寫球隊資源匱乏與參賽困難,反映1960年代末臺灣棒球環境的現實。

有趣的是,《金球棒》以「時髦」形容棒球運動,劇中學童為了吸引同學加入,積極宣傳並示範動作,強調棒球隊員可戴大手套、穿長襪,甚至能四處觀光,藉此激發興趣。故事亦描寫大山國小獲勝後,民眾爭相購買棒球用品,並在街頭巷尾打起棒球,棒球運動成為流行。


劉興欽《金球棒》(聯經出版,1989年)中,描述一群小學生從不知道什麼是棒球,到組成球隊贏得比賽,為地方帶來棒球風潮的故事。圖片提供/李華

➤漫畫記錄了對棒球的共同熱愛

我們搭上時光機,簡單回顧了連環圖畫審查期間棒球漫畫的發展。綜觀而言,源自日本的棒球漫畫滿足了當時大部分大眾的休閒娛樂需求,而本土漫畫如《金球棒》描繪1960年代末臺灣偏遠山區的生活樣貌,也呈現棒球隊成立後面臨的困境。還有當球隊在比賽中獲勝後,各界常以捐贈球具作為獎勵,緩解物資短缺等的時代記憶,更貼切地展現當時代的臺灣棒球運動環境。

臺灣讀者之所以能夠無障礙的閱讀這些混合了日本漫畫和臺灣漫畫的棒球漫畫,是因為臺灣的棒球文化乃自日治時期開始,便與日本在同一個歷史脈絡下,共同形成、交融一氣。而如今透過這些漫畫,我們得以窺見當時社會大眾對棒球運動的熱愛。


本文轉載自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同意刊登,原標題與連結為「漫言堂》臺灣棒球漫畫的時光隧道:1966~1987年從紅葉、金龍少棒,到劉興欽《金球棒》」。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李鳳然(敏實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兼體育教育中心主任)
2025-05-29 09:00
人物》可book可以放過自己?騷夏的《人生喜事》

這天陽光好到有事,我時間掐太緊,最終得小跑步到咖啡廳。當我為壓線暗自歡呼,作者卻是晚來了,見她穿著三花亮色塊襯衫翩然駕到,腋下液化狼狽的我不禁疑心:我,為何要跑?

然而千萬別誤會,這開場不是要講我落漆仍保持敬業有多好,怨懟受訪者姍姍來遲云云。真相是這樣的:今天訪問的對象是作家騷夏,她的新書是本散文集,叫做《人生喜事》,頭號文案是「放過自己就是件喜事。」從我們悲情與法喜充滿的情貌對照,便可略窺兩人練成「放過自己」段數的差異。

➤第一段:禮數

《人生喜事》從求神問卜的迷信婦女行跡寫起,轉入喪葬祭儀與病榻邊上正對阿嬤陰唇的獵奇,過境買房斡旋的話術眩暈,最終論及貓與花草,收束於寫作編輯。作家潘家欣在推薦序中稱騷夏的語言如「落語」(らくご),所謂的落語,原來是稱說笑話的人,其後演變為故事人講漫長的滑稽故事,每段演出最後都會有名爲「落下」或「灑落」的包袱,在結尾處以情理之中的形式收場。雖然騷夏抗拒說教,卻藉散文叨念瑣細,笑裡藏道。而此笑與彼道,盡是自己陷入各種人生夾縫,所鑽繞出的,奇詭的生存之道。

「放過自己」四字一出,貌似又是端出一碗雞湯新品,然而只消捧翻兩頁,便知內容物不為滋補養氣。設若與雞湯文同為療癒,騷夏不好端正心念,特喜以偏方歪理書寫帖文,供人茶餘服用。訪問現場,騷夏未正襟危坐為遲來致歉,卻轉身拿出包裡預藏的阿里山茶葉分予編輯、訪者,更稱從其他文章已遠端感應「你應該是會泡茶的類型吧?」只見騷夏此番小小心機,使雙方從拘謹對坐姿態,迅即搖身共構互相作揖、笑納,喜氣洋洋的圖景。

➤第二段:人貴自知

「人可能不一定每天都會遇到喜事,但很多事如果你抽遠一點來看,會有不同的解讀,」騷夏開場把文案複誦如在誦經,「啊這,就是一樁喜事。」她的語氣沒有大愛風的尾音綿長悠揚,卻更像她的襯衫,平整中時有具破壞性卻歡愉的小音符揚起。一個人要能將各種喪事轉成喜事的落語藝術/譯術,諒非朝夕之間。歷練不自雲端空降,往往踏著沙土而來。

這就要說到騷夏過去最為人知的,是她2009年所書、被稱臺灣「第一本女同志詩集」的《瀕危動物》。當時她無畏也無謂的出版行動,至今仍被看作「石破天驚」。《瀕危動物》前她的首本同名詩集《騷夏》,其實就因寫身體情慾而被指認「風月無邊」。但騷夏其實對這些貼上來的各種誇飾文案、褒貶,或她自己挑揀的「掀開」二字,俱看得很開。

比方問起出書揭露身分後的影響,「身分曝光?那個沒怎樣。」聊起10多年前的前塵往事,讓騷夏當年放不下的,居然不是在同志平權尚未被全面關注前常見的「現身」困擾,而是最接地氣的民生大事。「錢啊,」她從來不怕把自己弄得俗氣,「欸我畢竟是從高雄上來打拚的小孩。」她切換成南部腔追加爆料自己,「啊當年我因為補助沒拿到說好的足額有抗議,妳查新聞就查得到。」一路以來,她不再寄望補助,而是做了20餘年正職編輯工作,偷空寫作。

騷夏自嘲她的落地,「我不是什麼仙氣飄飄的作家,」她笑:「有管理員當時看到我出書拿包裹,還跟我說,妳怎麼長得比較像業務?」當年的散文自有文長與抒情的書寫傳統,直率的騷夏在此文類苦尋不到容身之地,「老師也跟我說:『做人貴直,做文貴曲。』」騷夏説她為人常幹些小奸小惡,不以正直善類自居,但她的文章倒是迂迴不起來,「誠實是很好的寫作策略。」她說。

除了經濟,感情自是眾施主煩惱大宗之另一。騷夏自認年輕時有顆戀愛腦,寫情詩的對象真有其人,收整在集冊裡。當我愣頭愣腦問,妳詩真的給她們了嗎?她好氣也好笑地說,當然啊,啊不然是要燒給她們嗎?我遂明白,寫作對騷夏而言,除了畢業作《瀕危動物》—— 雄心壯志地把家族血源身世、同性愛與自己一併處理,情書、短詩、日記、散文等複合體裁傾出身家的搏命演出。照她自己的說法是蓄意「展演肌肉」而顯得「比較用力」——此外包括這本新書,她其實都不愛浪費篇章內耗。

騷夏的樣子我是不知道長得像業務與否,但論及她為文的動機,恐怕還真有某種罕見的「務實」。

➤第三段:促狹的回馬槍

這些感情性向、寫作文類的非典狀態,外加藝文產業「要飯」、低薪與創作上的窘迫夾擠,雖她老說沒怎樣,畢竟是構成了生命中大大小小的飛砂走石。但,正是這些砂石撲面教人非得含淚務實,也讓騷夏練就「鳥事」當下能落語生成,轉譯傷痛為樁樁荒誕喜事的絕技。

訪問現場亦然,騷夏會突然如《人生喜事》書中,開始丟出各種「前世占卜自己中箭所以今世駝背」,或「喪葬祭儀紙紮費用任意喊價」等夾帶冷知識的體驗怪奇;或每天通勤在捷運上聽一些長輩談自己泡湯旅遊過很爽,她卻每天得掐指精算上班與轉乘車廂,而「被剝奪感很重」的社會與自我觀察。她擅長以這些微幅岔題,以輕馭重作為每段的落下包袱,展現使正經顏面鬆脫滑開的美技。

我搖頭讚她幽默,她反問我此話怎講?我說好像是妳會描述事件,這我不會,她說啊那可能你們還年輕,她說她寫作其實就是「把事件寫盡」。何謂寫盡?她說她會在情緒高點自由書寫,再從中圈出關鍵字(約莫也是所謂的關鍵痛點),針對那點開寫,反覆一再回頭修整事件而非情緒,直到來龍去脈釐清為止,如此這般就是在「照顧自己」。

騷夏對自己與他人的非典善意,原來是將愁雲慘霧,轉寫成一帖帖由個人可笑踵事所連綴而成的落語。她說她愛找麻煩,其實究其根本是有其自律,供人笑玩同時把自己顧好,謝絕「情勒賣慘」,防堵自己焦慮散擴的負面外部性。

訪談最後,不免俗也問了她,究竟什麼放下了什麼沒有,「放下的嘛……」騷夏神情促狹地說,「就好比『遲到』。」我忍俊不住,彷彿話題兜繞了一整圈,都是為了今日晚到緩頰似的。但說起「放不下的」,她先是閒說些養貓種草云云,這些她稱患有「彼得潘症候群」的中年人大玩具,但也從騷夏嘴裡聽見了她正經在意的東西:

「《人生喜事》就像是我創作登頂中途的一座小涼亭。」

P.S. 這篇文章我拖延交稿時間一週,幸好編輯和作者都大人有大量,讓此文能活著走出來——雖然中間仍給編輯跪等,放得不若騷夏優雅伶俐,倒也假騷夏「放過自己」之名,行使小奸小惡的一樁練習。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人生喜事
作者:騷夏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騷夏

騷夏saoxia,高雄人住在台北,雇主是貓,不想分析數據報表就會說自己是詩人。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東華大學駐校作家。

榮獲2024優秀詩人獎、2018年吳濁流詩獎正獎。作品多屆入選台灣詩選、九歌年度散文選。並為《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2000~2020)」現代詩得獎人之一。

著有詩集《瀕危動物》、《橘書》,散文集《上不了的諾亞方舟》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入圍。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5-28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