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為了關注書店的故事:訪《深夜圖書館的宵夜》原田比香

Q:《深夜圖書館的宵夜》打造了一處充滿香氣(書香、食物香氣、人情滋味)的場所——圖書館。為什麼會設定「圖書館」,而不是連鎖書店、出版社,或獨立書店呢?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喻意嗎?

原田:謝謝你們的問題,非常感謝能夠像這樣,給我和台灣讀者直接說說話的機會。

透過這部小說,我想寫出在某個封閉的場所裡,受過傷的人們安靜生活的氣氛。因為這個設定,我想比起很多客人出入的書店,似乎很少人上門的夜間圖書館比較好。

Q:《深夜圖書館的宵夜》裡的「夜間圖書館」,從所在位置到建物外觀、各樓層介紹、館內的動線和擺設布置,甚至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館員年紀和長相,都詳述得栩栩如生。老師是否有參考哪些心目中理想的圖書館或空間?

原田:大阪有一間司馬遼太郎紀念館,那裡收藏了已故司馬遼太郎老師的藏書,是非常棒的圖書館。它的建築和書架,都給了我寫作這部小說的重要靈感。另外,我小時候常去的神奈川縣立圖書館,以前地下室有間食堂,咖哩飯很好吃,大受好評。所以我心想,我筆下的圖書館一定要有食堂、餐廳或咖啡館。


司馬遼太郞紀念館外觀(攝影:高彩雯)

Q:在一般禁止飲食的圖書館裡加入美食的橋段,是您對閱讀空間可以享用美食的期待嗎?或者老師本身是喜愛被美食療癒的人呢?

原田:就像前面提到的,以前神奈川縣立圖書館也有食堂,圖書館裡面有那樣的空間,是極自然的事。而且,如果要把小說裡出現的食物放上菜單的話,我覺得沒有比圖書館裡的咖啡館更適合的地方了。

Q:《深夜圖書館的宵夜》出現了向經典作品致敬的5道美食,書裡沒有附上食譜,但已引起許多讀者好評和仿作熱潮。這5道料理,老師有試著自己仿作過嗎?

原田:這次在動筆之前,我試做了所有的料理,也都試吃了喔。試做了以後,我明白了很多事,也才能將這些料理放進小說裡。

Q:書中出場的圖書館員們,共同的特質是「受過傷的人」。這是原田老師想要透過本書療癒的讀者對象,而設定的嗎?

原田:不知道台灣的圖書館員和書店店員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狀況,不過最近幾年,日本越來越多書店關門了,而長年以來,圖書館員的雇用環境也很不安定,持續著讓人覺得很遺憾的狀況。明明日本的小說和漫畫在世界各地受到歡迎,國內的情況卻相當嚴苛。

「我的書店倒閉了」「明明是熱愛的工作,但是因為太辛苦,只好辭掉書店工作」……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類似的po文。

就算只是在小說裡也好,我希望能創造出一個能療癒這些人的空間。所以,想療癒的對象,與其說是讀者,或許是和書籍有關的從業人員吧。

另外,小說裡的某位「登場人物」,雖然也有「想療癒」受傷的人的心情,但他心裡也有完全相反的心機。他認為如果是受過傷的人,就更容易言聽計從,容易掌控。人類絕不是只有「好人」的單一面向,我也想在故事裡表現出這一點。

Q:書中登場的人物,老師最在意哪一位?

原田:篠井弓絃和圖書館的老闆。這兩個角色充滿了謎團,小說裡雖然揭示了「答案」,但是對作者本身,他們依然還是有點看不透的存在。

Q:這本書出版後,許多日本讀者期待真實人生中,真的存在一間「夜間圖書館」。請問是否有媒體或讀者方面的有趣反應,可以跟台灣讀者分享呢?

原田:我聽到很多書店店員和圖書館員說,想在像是「夜間圖書館」這樣的空間工作。另外,小說裡我寫到一段對白,是館員們說:「《小婦人》的喬如果能跟羅禮結婚就好了。」很多人說他們也心有同感。

在同樣的時代,用類似的心情,閱讀相同的小說名作——如果也能和台灣的讀者分享這樣的閱讀連結,我會非常開心。

Q:本書在日本備受好評,而台灣版也已上市,可否請原田老師跟台灣讀者分享心得。

原田:很感謝台灣讀者閱讀我的作品。我因為觀光去過台灣3次,去了台北和花蓮。接下來,我還想去台中、台南和高雄。前一陣子聽到花蓮又發生了大地震,我很擔心。

我覺得台灣的食物都好好吃,我想吃台灣早餐、胡椒餅和芒果剉冰。想在茶藝館悠哉喝喝茶,還想再去鼎泰豐本店,也喜歡花蓮的小籠包。我尤其熱愛鳳梨酥,經常去東京的微熱山丘。

因為疫情影響,已經好幾年沒去國外了。我希望近期還能前往台灣,到書店看看自己的書陳列的風景。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深夜圖書館的宵夜
図書館のお夜食
作者:原田比香
譯者:高彩雯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原田比香(Harada hika)
 

1970年生於神奈川縣。2005年以《小王子2號》獲第34屆NHK創作收音機日劇大獎。07年以《無法開始的紅茶時間》獲第31屆昂星文學獎。以《三千圓的用法》獲得宮崎書大獎。尚有《老人旅館》、《錢包起舞》、《古書食堂》、《一橋桐子(76)年的犯罪日記》《午餐酒》系列、《三人屋》系列、《先從這個開始吃》、《口福食譜》等諸多著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23 10:30
漫畫收藏.小島》上下對半的分鏡形式,拉長時間感,科幻文類地球記憶體與佛典的對話,讀《回憶愛瑪儂》

十幾年前,曾在租書店瞥到東立版的《回憶愛瑪儂》,由於當時很排斥封面不透明的上色方式,便錯過了這本書。幾年前,漫畫店「貓草里」的老闆向我大推此書,表示和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有著相似的主題。貓草里歇業後,《回憶愛瑪儂》成了聯想貓草里的記憶點。今年更生文化設計再次代理在台灣絕版已久的《回憶愛瑪儂》,印刷精良、值得收藏。

《回憶愛瑪儂》講述動盪的60年代,熱愛科幻小說的男主角在船上邂逅了愛瑪儂,於溫存中,揭示愛瑪儂作為地球記憶載體的祕密。漫畫改編自梶尾真治的小說,由鶴田謙二繪製。結尾附錄了兩篇無字漫畫,一篇全彩一篇黑白,後日談般隨筆出愛瑪儂的旅程。

➤以高領毛衣牛仔褲的不羈形象,呈現科幻角色的神祕光暈

「愛瑪儂」為「no name」的顛倒拼音,女子「無名」的設定,自然在登場時打上一層神祕的光暈。外型上,鶴田謙二賦予愛瑪儂瞳孔明晰的大眼,夾著鼻側的眼窩若影若陷,潔白的臉中央撒著雀斑,烏黑的長髮由乾促的筆觸拖出,偶爾會特別以直切格垂落瀑布狀的髮絲,抑或以直切格拉出女子修長的身形,佐以高領毛衣、牛仔褲的輕便裝束,與老菸槍的設定,愛瑪儂不羈、滄桑的形象躍然紙上。

彩稿的上色筆法也恰好貼合此形象,彩稿主要媒材應是水彩,鶴田謙二選用不透明的方式替角色疊色,令色澤混濁出飽經風霜的感慨。

相較之下,男主角的形象就很平凡,除了愛好科幻小說,外型上就是隨處可見的窮酸學生,作者甚至使其無名到結局。然而正因兩人來了場不具名的邂逅,方能卸除彼此防備、釋放真我,混淆平凡與不凡的界線,遁入超凡的維度。

漫畫開頭為整面漆黑,再緩緩向左波動出水紋與水泡,翻頁後,則是蜷在水泡中、如被卵孵育的愛瑪儂,仿若象徵著生命始於一潭幽冥。構成幽冥的黑與水,帶出本作的玄幻基調,此後畫面上,將不斷穿插平沉的墨與寂冷的水,對應開頭意象。

➤在上下對半切的形式中,展現多重時間線與視線路徑

本作的玄幻感,也體現於一些「散焦」的安排。

例如第二章的開頭,用旁白帶出男主角青澀的學生時光,畫面上卻漸漸出現一位制服上別著池田氏的女學生,之後甚至用一整頁,刻畫蓊鬱的黑圍著側身回眸的女學生,其蹙眉的神韻近似愛瑪儂,臉蛋卻淨白得了無雀斑,對照旁白,似乎是從男主角失戀史中晃悠出的女性,然而一翻頁,則是一樣襯著樹影、同女學生姿態、叼著菸的愛瑪儂,女學生與愛瑪儂的身份好似隱隱重合,下一頁愛瑪儂便出聲喚醒男主角。追憶疊遞夢境,恍若愛瑪儂的女子穿梭其中,短短幾頁攪糊了實景與虛象,令流光也彷彿不再單純地線性游淌。

切格上,通篇方正,畫格中常稠密著一片黑或過曝出茫茫白,偶以網點提色,顯影出一股老照片的味兒,鏡頭卻聚焦於年輕人無所事事地曖昧,懷舊與新潮便惺忪於方格間。

走格上,鶴田謙二會運用一些伎倆模糊線路。本作很常在一頁中,用上下對半切的分鏡,讓上半部的氛圍轉過中線後,添了點其他韻味,再搓合成下半部的氛圍。

鶴田謙二有時會接連兩頁,皆為上下對半切的格式,形成猶如被座標軸平切四區的跨面。例如第16頁,上半部兩格可看作男主角漫步於船中的見聞,下半部則用一大格靜謐著愛瑪儂下樓的背影,而第17頁,上半部則一大格轉場到可遠眺雪海、空間開放的船廊,欄杆間隱約倚著愛瑪儂,可推敲第16頁愛瑪儂下樓後前往了船廊,下半部則轉鏡到路過樓梯的男主角,接著用兩格聚焦愛瑪儂抽菸與男主角凝視,將兩人的情緒層疊一塊。


《回憶愛瑪儂》(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由於第16頁與第17頁皆是對半切的分鏡,兩頁中間橫切的水平框線,可相互對齊,如此便能調換出另一種推演次序——第16頁上半部為男主角在船內遊蕩,直接對比第17頁上半部愛瑪儂在艙外抽菸,然後回到第16頁下半部愛瑪儂走下樓梯,進而接續第17頁下半部男主角經過樓梯,雖然第17頁下半部倒數第二格愛瑪儂仍叼著菸,但由於船內也可抽菸,因此無法明確此格處於室內還是室外,編排也就有了彈性。


《回憶愛瑪儂》(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動線分歧的技巧,也搬用於第38、39頁,這兩頁場景皆在樓梯間,第38頁上半部愛瑪儂笑完,可接到當頁下半部的調侃,也可先跨到隔頁的對話,閱讀方向能是右上右下左上左下,也能右上左上右下左下。此處想吐槽一下翻譯,第38頁的「直男」應是近幾年流行的詞彙,出現在以60年代為背景的漫畫中,略顯突兀。

第44、45頁,兩人晃到甲板又縮回船艙的橋段,同樣也搬演了上述手法。並排的兩頁,皆是跨過中線就有些微轉折的工整分鏡,佐以場景、情緒遞進緩和,致使走格不再依循單一軌跡,而能岔出更多路徑。

以上論述可能過分解讀,或許均切的分鏡只是為了平穩氣氛,然而通常為了使並排的兩頁,閱讀順序相互獨立,作者理當會刻意錯開兩頁切格、避免次第混淆,加上本作後續,對半切的分鏡有了延續性形變,才會推測本作為了路線分枝而有精心佈局。

➤在翻頁動態間,拉長時間感:呈現今/昔、虛/實、剎那/永恆

上下對半切的兩頁分鏡,明確收束到僅能以跨頁形式「先上後下」的走格,則是始於第64、65頁,此處愛瑪儂興起坦白的念頭,兩頁上半部聚焦於餐廳內的對話,下半部則瞬間切到室外、融成一大格,以橫亙在黑夜中行駛的輪船。


《回憶愛瑪儂》頁64、65​​​​​(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接著從第80頁到第91頁,形式皆為橫截成上下兩部分的跨頁。其中一半的時序,為愛瑪儂與男主角共處的當下,愛瑪儂在多格間傾訴著30億年的記憶與反思;另一半則是跨過兩頁的大橫格,鮮有台詞,甚至默然倒映著愛瑪儂追思中的情景。


《回憶愛瑪儂》頁82、83(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回憶愛瑪儂》頁90、91(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上下均等的劃分,平衡今昔、虛實之流轉,沉寂的橫格則拖緩了時光流速,讓30億年的演進在短短十幾頁內,具體地綿長。

➤融於跨頁:以科幻對時間的想像,展現哲思與佛理

愛瑪儂自述前身時,以八百比丘尼的典故作為開端。當深究到愛瑪儂的存在意義時,分鏡仍常用上下對半分的模式,但逐步回歸一頁式走格,而非跨頁式融合。

男主角認為地球記憶載體的使命,或許是人類進化成究極精神體的關鍵。談到「昇華為精神體」時,畫面連結著遠古的神話圖騰,畢竟許多神話與宗教皆有對「精神體」的探討,佛學也不例外。佛學除了有超脫時空、以八識田儲存經歷的概念,更有頓悟後捨身化作精神體的論調。

或許可說是兩人的對話始於佛典,也在冥冥中,終於佛理。當然,就像鶴田謙二的分鏡走向模稜兩可,男主角的結論是否就是謎底,也曖昧不明,好在愛瑪儂有著近乎永恆的時間,來論證這個大哉問。

這晚流逝的分分秒秒,確實在男主角的胸窩涓滴出穿心的淌痕,也令浮沉於迷海中的愛瑪儂有了點定錨。因此即便這晚的時光,在愛瑪儂30億年的歷程中,必定如露如電地閃逝,本作卻用章節名,銘記每刻每分。恍惚歡愉後故事臨近尾聲,愛瑪儂逐漸釋懷,分鏡也跳脫了對半分的形式,幻化出更多元的分格,最後甚至融成整面跨頁。在星河燦爛的夜幕下、在瑩雪紛飛的車站中,暢開愛瑪儂的心——那超脫軀體、擺脫定義的心。

空了心結方能廣納萬物,也就破碎了時間軸、跳脫出輪迴圈,無盡的追憶終將輕飄飄成剎那的思念,致不滅的你。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22 13:29
閱讀隨身聽S11EP4》教學藝術家、作家楊雨樵/民間譚、AI與古典樂 ft.《音樂史暗處的金曲》

在漫漫的時光河流中,你是否想過有多少深刻的創作者,與時代失之交臂了呢?近期,教學藝術家楊雨樵出版了新書《音樂史暗處的金曲:來自民間的古典音樂》,帶領讀者深入古典音樂史中鮮為人知的角落。藉由古典音樂對民間文學的提煉,思考創作、個人與時代之間的不同音樂光景

Openbook閱讀誌特別邀請楊雨樵到節目中,分享他以教學藝術家的身份,將繁複的藝術知識轉化為易懂的教學活動與文章。話題從敘事學、民間故事,甚至與AI一起創作。節目豐富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教學藝術家,作為一種專業

主持人:你其中一個身分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家,請跟我們聊聊這份工作

楊雨樵:近年來,許多藝術場館發現藝術推廣非常重要,不僅需要面向一般社會大眾或成人,也必須從學童開始,從學齡前或國小開始。若等他們長大才開始,恐怕觀眾會流失。

一開始,我們通常稱 Lecturer 為「講師」。但後來發現,同樣是講師,不同領域的講師在教學時,會慢慢發展出一套與「教藝術」有關的技巧。純粹授課或分享知識,不一定能有效推廣。所以「Teaching Artist」教學藝術家,近年慢慢興起。

衛武營先前出版了一本《把藝術變成動詞:教學藝術家塑造美好世界的神奇魔法》,專門講述教學藝術家在做什麼。我們的工作內容是把當代藝術表演,例如衛武營這一季可能有一些當代臺灣戲劇、國外的戲劇、或音樂作品邀來演出,我們擔任教學藝術家,到校園做導聆,將學生帶來衛武營看表演。我們會做一些牽涉專業技術和術語的討論。

當我們把各式各樣的作品,例如普契尼歌劇、威爾第歌劇,或當代21世紀的歌劇作品,甚至是更新的融合式作品,以易懂的方式讓小朋友體驗,讓他們從小習慣原來表演藝術的世界的遼闊。

跟《音樂史暗處的金曲:來自民間的古典音樂》的寫作策略一樣,當一位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的人要接觸,他需要夠明確、簡單的路徑。我認為教學藝術家,必須把繁雜整理成更容易理解的形式。

主持人:困難之處在於,單純從音樂系畢業的學生沒有能力做你剛剛說的這件事,從文學系畢業的人也無法做到。

楊雨樵:這也是為什麼教學藝術家會成為一項專業。最初衛武營在挑選人才時,從各種領域挑選能教的人。

主持人:衛武營目前有幾位像你這樣的教學藝術家?

楊雨樵:有七、八位,我們的領域也不太一樣。

➤對讀者的信任與等待

楊雨樵:先繞遠一點來講。因為我本身主業是民間譚的說書人。民間譚在說故事時,是談民間故事,例如虎姑婆或小紅帽。人們在聽故事時,會覺得很順,但請聽眾再講述一次,你會發現有困難。

實際上,故事承載的訊息量遠超過他的想像,只聽一次,無法記住所有細節。民間譚對於人們心中記憶的發酵,是有很大信賴的。書寫這本書時,其實也是這樣思考。我把內容寫清楚,敘事調得很順暢,不用強求讀者必須記得,而是留下各種不同的小小印象,一開始看完好像沒有痕跡,希望某個時刻,他的大腦就突然覺得,好像在哪看過?我覺得光是這樣其實就夠了。

教學藝術家教學時,有些老師也會有點心急,希望小朋友上完課後,立刻理解。實際上,那是不可能的。我國小第一次接觸民間文學,有些時刻也是在我長大後回想,才赫然理解。我覺得這本書某種程度上也是奠基於對讀者的信賴。

主持人:你講了一個滿重要的重點,對人的信賴和等待。你面對AI也需要等待。你的工作跟AI有關係嗎?

 楊雨樵:回到所謂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裡通常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面向,敘事學。通常民間文學或者說口傳文學的這些故事,虎姑婆、廖添丁、小紅帽、睡美人等,故事雖然乍看只是有魔法、神奇、引人入勝的情節,其實它的敘事是有程式性的。

在1960年代,帕里、洛德兩位專門研究史詩的學者,就用了「程式」形容為什麼史詩的歌者可以把一整段五、六千行的史詩,不用記誦當場唱出來。其實是因為他使用了程式和腦中的計算。

這件事和故事的講述策略有關,也就是裡面所有的東西,其實是按照程式運算。當然某種程度上,他深藏在我們話語的核心裡面,和數學裡的語言邏輯有關聯。

當我們利用故事裡的敘事方法,所謂敘事的程式,和AI對話時,我自己慢慢發現這樣的溝通比較順暢,它更能理解你要說什麼。

其實敘事學在這一點上,出乎意料地發揮了作用。本來我一開始設AI時是隨意丟關鍵詞,一陣子之後發現,我竟然可以講故事。我就把整段小紅帽全部打進去,它會嘗試理解這麼長一段500多個英文字,還是會試著整理出一張圖,或四張圖出來。這時你就會發現,如果更細緻地把每一個情節,用更小的敘事單位……

➤馬蒂努像織毯,蕭士塔高維契如漏斗……

主持人:你書中有寫到作曲家馬蒂努,他魅力在哪裡?因為他橫跨歐洲和美國兩地,可能兩邊都不太注意他。

楊雨樵:馬爾蒂努自己有覺悟。他在寫《吉爾伽美什》並準備首演時,向首演的指揮保羅.薩赫說:「我的作品既不要像歌劇,也不要像清唱劇,不要像任何既存的作品。演出的時候彷彿不是在演出,而是裡面諸神在彼此對話。」結果指揮拒絕他,他說:「不,我們不能這樣演,觀眾會受不了,你不能一次嘗試這麼多事情。」

馬蒂努在創作過程中,準備做很多冒險,知道可能不會很快成名,甚至一直都不會太紅,但沒關係,因為他要做這件事。

我覺得,必須尊重這個作曲家的意願,讓作品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也希望不以傳統方式直接理解文章的構成。

主持人:你在書中採取的敘述方式,和很多談歐洲音樂史的書不同,選擇的作品也很不同。你這樣描述馬蒂努:「回顧馬蒂努身為作曲家的生涯,可以發現馬蒂努一路以來的作品,很像在編織一塊非常大的織毯。正如奧維德在《變形記》中描述的雅典娜與阿拉克聶競賽時所編織的花樣那般。整塊織毯上的主題是由數個獨立子題構成,但每個子題又彼此相關。」

我讀這段文字時,第一,好像在說一個謎語;第二,謎語的措辭其實滿華麗的;第三,如果把馬蒂努換成巴哈,成立嗎?我覺得好像也成立。這是怎麼一回事?

楊雨樵:在書寫作品時,我認為必須對自己誠實。我聽了馬爾蒂努的作品,感覺到什麼樣的景象和感受。

楊雨樵:因為我是五感連結比較發達的人,我聽音樂會產生觸覺、味覺、視覺。

主持人:這是一種祝福耶。

楊雨樵:很多作曲家都有這個特質。當我聽到時,我就想,先對自己誠實,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就寫出來。如果今天是巴哈,不會用雅典娜和阿拉克聶,可能用約翰與耶穌對話的過程。因為巴哈在創作時,對創作有他的後設意識,他知道或要求自己的音樂聽起來要像什麼,才能獨立於當時代所有的清唱劇創作者。

➤創作者為何被特定的民間故事吸引,是有原因的?

主持人:你不僅是在聽聲音的表達,也是在讀內心的活動。

楊雨樵:當然還是要綜合他的傳記和作品分析,不能一廂情願,因為那樣就太超譯了。有時候先做一些假設,找文獻支持這個想法。如果找不到任何支持,我可能會在寫作過程中放棄這個猜想。

這也是我寫作時很大的樂趣,先做一些假設再求證。求證過程中會發現,你看,他真的是這樣想的,當時他的傳記或信件真的提到這件事,這時我就覺得有共鳴。所以乍看之下這個謎題好像適用於所有作品,但更仔細分析後,發現原來不是。

每個畫家對於神話主題是有選擇的。他會選擇與自己創作的後設意識最相關的神話創作,當然有些人是接案子另當別論,但有時候你會發現,他是細緻地去選擇,呈現自己的創作意識。

可以延伸閱讀巴塔耶、晚期的羅蘭.巴特、或安伯托.艾可這些研究者,他們同時也是文學家。他們在書寫民間故事的分析時,為什麼挖掘某些引人注目的特點。

例如巴塔耶關注「藍鬍子」裡不可以打開的門。我們回到民間故事或民間譚,為什麼今天蕭士塔高維契為何針對蘇聯猶太作家馬夏克的俄羅斯童話故事創作音樂,因為堆疊式的敘述在俄羅斯音樂或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