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文學獎頒給譯自法文的小說《Winter in Sokcho》,作者Elisa Shua Dusapin與譯者Aneesa Abbas Higgins共享獎項與獎金。《Winter in Sokcho》故事發生在南北韓交界的束草市,一間衰頹而毫無生氣的旅店,在寒冷的冬日迎來一名尋找靈感的法國漫畫家。法韓混血的旅館接待員帶著法國旅人認識「異國」,走過雪山與飛瀑,逐漸深入北韓,在日夜相處中也逐漸顛覆彼此對自我和他者的認知。
非小說獎頒給哈佛大學美國史教授Tiya Miles《All That She Carried: The Journey of Ashley's Sack, a Black Family's Keepsake》,Miles透過170年前黑奴Ruth在離別前送給女兒Ashley的包包內容物,追溯奴隸史和美國史研究中鮮為人道的手工藝和女性生命史。雖然包包中只有破洋裝、一把胡桃、一縷髮辮,以及「my Love always」的繡字,但其中的故事和回憶代代相傳。Miles的研究結合口述史、社會史和物件史,帶讀者看見人們在最艱困的時代仍展現驚人的創意和智慧,評審稱本書既是最傑出、也是最令人心碎心疼的學術研究。
典禮壓軸的小說獎頒給《紐約時報》暢銷作家Jason Mott的最新小說《Hell of a Book》,透過三條故事線探問黑人在當今美國的生存之道。在小說中,巡迴全國宣傳新書的暢銷作家、鄉下黑人少年、作家在巡迴途中遇到的「小子」(很可能是作家想像出來的),以各自的步調發展,情節最後交織成出人意表的轉折,既富有窺探名作家生活的娛樂性,也有家庭、親子關係等永恆的命題,暖心而充滿驚喜,評審高度讚揚其原創性和突破性。(美國國家圖書獎本屆青少年文學獎介紹請參見Openbook童書書房11月號。)
非洲文學今年在國際文壇大放異彩,繼上個月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坦尚尼亞裔作家Abdulrazak Gurnah,與布克獎同日頒發的法國龔固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也將獎項授予塞內加爾作家Mohamed Mbougar Sarr的小說《La plus secrète mémoire des hommes》。
■傳奇搖滾巨星、前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出版個人歌詞精選輯《The Lyrics: 1956 to the Present》,從一甲子創作的超過400首作品中精挑細選156首,在每首歌詞旁添上個人對於音樂及人生的註解,加上本人手稿、手繪插圖、從未公諸於世的照片,再經由愛爾蘭詩人Paul Muldoon的編輯,展示麥卡尼從少年就嶄露鋒芒的高超才華與源源不絕的靈感。
■中國異議藝術家艾未未於美國出版回憶錄《1,000 Years of Joys and Sorrows》,由漢學家白亞仁(Allan H. Barr)翻譯成英文。本書書名取自其父知名詩人艾青的詩句:「千年悲歡,無跡可尋」,艾未未為了挽留關於父親的記憶,也為了讓年幼的兒子未來能有途徑認識自己,別像他一樣懊悔還來不及理解父親就天人永隔,所以動筆寫下父親與自己的故事。這本回憶錄以父親艾青被流放新疆的經歷作為起點,往後記錄自己的成長及藝術創作、與中國政府的幾度交鋒,談父子兩代人對自由的追求,詰問自由的代價,深度剖析形塑當代中國的多種力量。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出版回憶錄《1,000 Years of Joys and Sorrows》(左圖取自flickr)
企鵝蘭登書屋旗下的One World書系向來以出版突破框架、創新思想著稱,今年在「1619計畫」的基礎上推出兩本書,其中一本為文集《The 1619 Project: A New Origin Story》,集結18篇文章探討奴隸制度在當今美國社會所留下的痕跡,以及36篇關於壓迫、掙扎與反抗的詩作和小說。另一本則是寫給青少年的童書《The 1619 Project: Born on the Water》,由漢娜瓊斯與紐伯瑞銀獎得主Renée Watson共同創作詩句,以一個小女孩的家族史作業為引子,配上Nikkolas Smith情感豐沛的插圖,創造出這部充滿生命力的繪本詩集。
【產業消息】
■正當種族、性別等多元議題在美國出版業逐漸受到重視,圖書館裡的相關主題館藏卻成為政治行動的標靶。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本月初曾有學校教育委員對圖書館員提起刑事訴訟,抗議館藏中的酷兒YA回憶錄《All Boys Aren't Blue》不該出現在學校圖書館裡。無獨有偶,今年夏天,懷俄明州也出現類似緣由、針對圖書館員的控訴。美國的圖書館員和教育學者指出,近年來美國出現愈來愈多「組織性禁書行為」,政治人物動員家長或學校高層檢舉書籍,希望讓他們主張的政治思想成為教育場域和社會的常規,而被檢舉的書籍往往與性教育、多元性別認同、種族身分議題有關。
話題》打開博物館的抽屜,蒐藏家史隆的萬花筒:讀《蒐藏全世界》
人類的歷史上,博物館出現「公共」概念的時刻很晚。《蒐藏全世界》一書填補了私人蒐藏邁入公共博物館,這個幾近奇幻轉變的時刻。透過閱讀大英博物館最重要的蒐藏貢獻者漢斯.史隆的一生,我們能快速地走入史隆龐大的蒐藏迷宮。
嚴格來說,史隆的出身並不顯赫,在講究階級的時代,他不是當時英國社會真正的「貴族」。他的愛爾蘭人身分使他必須隱藏自我的政治、宗教傾向,成為寄望在倫敦安身立命及求取名望的醫師。因緣際會之下,他成為牙買加總督的家庭醫師,特殊的牙買加經驗令他累積財富,當然更重要的是,他也累積無人能望其項背的牙買加採集者群和相關物件。這些經驗使他的自然史視野大增,成為與他人有極大區別的蒐藏家。在本書出現重要篇章其分析的牙買加經歷與相關物件收藏,至今仍是大英博物館分立出來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最重要的蒐藏品。
在這本書中,我特別著迷作者描述史隆蒐藏各式各樣物件時,與之相關的人物及方法。這些細節勾勒出人與物之間的琥珀時光,又猶如柴火摩擦畫出的一道道烈焰,但稍縱即逝。有視覺,有氣味,也有恍惚的嗔癡嘆息。五花八門的人會前往史隆的大宅叩門兜售物品,反之,也有史隆苦求而不可得的蒐藏。史隆精挑細選攜回的活體生物,在回程船途中死的死,逃的逃,全數失去,他只好平靜默然地寫下感想:「就這樣,行旅至此,我失去了所有的活體生物,這是多數人都經歷過的。」
另外,自然史的書頁長廊上,大量缺少女性的敘述,即使現今已是為數眾多的女性擔任科學家的時代,但各式各樣的女性自然史家的紀錄仍是匱乏的。每多一個字,不論在研究或擴展智識的廣度上,都是極為貴重的珍珠。
不過,史隆死於1753年,本書中出現的女性們,比《花神》研究的時間更早,是故這些女性在書中的身影更加珍貴。看得出作者盡可能地描繪了當時自然史相關的女性與史隆之間的往返。例如,臺灣已有譯著的《蘇利南昆蟲之變態》的自然史家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壯闊的生命經驗與勇氣自不待言,她的自然史畫作是史隆指名收購的作品。成功收購梅里安的作品,使得史隆得到了相應的名聲。梅里安甚至能在大部分女性難登自然史研究之堂,或往後大英博物館成立,女性前往參觀仍被處處刁難的時代,就得以參觀史隆的其他蒐藏,將其放入構圖中。
史隆有時也介入蒐藏者逝世後,不知所措的寡婦處理遺品的事件。有別於後來我們更熟知的植物學者林奈,約翰.芮(John Ray)是當時英國最知名的植物學者,也是一位獻身宗教的侍道者。他的自然神學思想深深的影響史隆,史隆大量仰賴芮的判斷與建議。然而芮並沒有史隆的生意頭腦。芮逝世後,家族貧困,史隆出手協助芮的遺孀瑪格麗特(Margaret Oakley),以她希望的價格售出芮的蒐藏。
在女性經常面臨以「精神失常」作為法律控訴,被強取財產的時代,史隆也曾為熱心蒐藏蝴蝶的寡婦,在第二任丈夫想掌握她財產時,作證「她並沒有精神失常」。更別提熱愛植物的波福公爵夫人瑪麗(Mary Somerset),在丈夫逝世後「得到解脫」,史隆介紹她與當時的植物界通信、討論植物,重拾了波福夫人對生命的熱切,並在公爵家族爭奪亡夫留下的產業時,提供夫人道德支持。往後,這位公爵夫人為了報答史隆,將切爾西莊園(Chelsea Manor)不遠的波福樓(Beaufort House)高級宅邸賣給史隆。直到今日我撰寫此文時,正是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歷經13年法律控制,父親的監管終於被法院宣判終止,重獲自由與人生主導權的時刻,看得我心有戚戚。
史隆必須在蒐藏界建立自己的名聲與人脈,並且「品格出眾」,讓中介商認為自己是個「出手大方的人」,如此他才能比別人更快得到風聲,洞燭先機,優先蒐藏到自己感興趣的物件。但另一方面,他自然不想當個「盤子」,被敲竹槓。各式收購策略及衍生相應帶來的名聲效應,伴隨著史隆炫技炫富、目光閃閃精明,每一樣物件幾乎都來自與史隆相距遙遠之地,每一個都令他好奇。
當然,也不是一切都能靠財富和策略解決。當時英國科學第一紳士牛頓,與史隆不合,這不僅是私人恩怨,也是長期以來盤旋於「物理至上」的爭論下所衍生的價值判斷。牛頓詆毀史隆,並提醒自然史「別忘了自己是誰、身分如何低下,還妄想登上寶座、擅取科學之后的頭銜。」這一段鮮活的句子,至今仍在科學討論「物理主義」(或「物質科學」)和「生物學」到底是不是「同一種」質性的科學時,時而盤旋交錯。
不論如何,透過本書,編寫目錄成痴的史隆,彷彿正站在我們面前,思量著自己的下一個策略。史隆很清楚體認到,自己不可能每個領域都是專家,不可能什麼都蒐藏。他與其他同時代的貴族蒐藏家達成協議,將自己的重心放在醫學和自然史物件上,而歷史手稿則讓給財力雄厚的對手。但即使如此,自然史和醫學的範圍如此之大,委託的代理人或者他自己,仍必須擁有高度的鑑賞能力和好奇心,且背後有大量的苦勞:史隆得經手大量講價、物件品相、傳聞及其他各式各樣討論的往返信件。
綜觀史隆的收藏中,有三分之二是大批購買而來,包含我們現在在大英博物館看得瞠目結舌的部分埃及文物。史隆有一項絕活,是購買逝者釋出的珍藏品。書中寫道:「死亡是收藏家的好朋友,不論敵對或者友好關係,都能被死亡轉化成相當的收穫。」幾句話道出了蒐藏者世界的「死亡觀」。他人的殞落,是在世者眼中甫誕生的新星,閃閃發光的寶藏,靜候發動。
看似與臺灣無關的大英博物館,其實與臺灣博物館史有些關連。19世紀中葉,來臺採集的英國博物學者史溫侯(Robert Swinhoe),其蒐藏後來存放於大英博物館分立出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1908年,當臺灣設立第一個自然史博物館「總督府博物館」(今臺灣博物館)之初,大英博物館的史溫侯蒐藏,成為總督府博物館羨慕,甚至希望仿效的目標。1930年代,總督府博物館面臨檢討,引起學者討論。當時任職於臺北帝國大學的動物學者青木文一郎,又以大英博物館及倫敦自然史博物館馬首是瞻,大書特書總督府博物館的未來走向。
至今,大英博物館仍重要,但重點已非她持續刻出的「偉大功名」。該館面對過去帝國主義「黑歷史」蒐藏的指控,必須不斷做出反思與努力。作者在這本書不避諱點出,史隆蒐藏成功的背後,乃因史隆身處世界的中心,以剝削者的角度,累積大量財富,加上因身分地位所帶來的有效網絡及訊息交換,始能得到世界各地珍品。
最後,本書有許多「三名法」與怪絕的物件,呈現出二名法及現代科學統一世界「前」的豐富滋味。套用書中的用法,這些蒐藏是萬花世界下的藏珍閣。除了上述恢弘的歷史外,細細品味書中紛紛落下神壇的人們,他們是名人,也是凡人;他們編織出強而有張力的蒐藏世界,人性與幻想也涉入其中,未嘗不是另一種閱讀的樂趣。●
Collecting the World: Hans Sloa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Museum
作者:詹姆士.德爾柏戈(James Delbourgo)
譯者:王品元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8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詹姆士.德爾柏戈(James Delbourgo)
哈佛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專長為科學史、近代早期跨大西洋史。因為本書榮獲英國科學史學會Hughes Prize、美國十八世紀研究學會Louis Gottschalk Prize和Annibel Jenkins Biography Prize、美國歷史學會Leo Gershoy Award。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