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11飽含生命能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我的怪物日記

Eyeliner: A Cultural History
艾彌兒・菲利斯(Emil Ferris)著,穆卓芸譯,鯨嶼文化,12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設  
非常震撼人心的作品。即使媒材多元、議題龐雜、時代稍遠,但對於台灣讀者來說,創作者的生命能量、詩意的視覺性、豐富的敘事,都超越了閱讀界線。透過10歲小女孩的視角,1960年代美國芝加哥城市邊緣的各種奇異存在,有如「怪物」般遊走於歷史邊界。屠殺暴力、戰爭創傷、性別越界、黑幫爭鬥、藝術地景,這些時代氛圍混合成怪物元素,形成一場炫奇的夢,等待作者帶來這部作品,召喚、解封,並除魅。【內容簡介➤

地下街的透明少女01

丁柏晏著,原動力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樂  
中國古代將畫像稱為「寫真」,後來日語則將照片稱為「寫真」。而至21世紀的今日,對擁有各式影像、虛擬工具的我們來說,何者為「真」?丁柏晏透過一個青春的故事,科幻又懷舊的場景,向時光考掘記憶的麟光片羽,講述著科技為人帶來的困惑。即便成相如真,心思幽微處仍然指向對溫度與觸感的渴求。【內容簡介➤

記事與隨想

周志文著,聯合文學,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一部自在吐納的散文,寫生平之事與思。詩歌、書畫、人物、見聞、寫作,信手拈來,視野平等。俯瞰天地,不卑不亢,沉靜自潛卻又輕盈而瀟灑。貫穿其間的傳統文學賞析,穿引起一代時空、社會,看人物千秋,也看生活哲學。如此的老派蘊藉,乃由歲月、學問與人格融鑄而成,渾然天成,實非人造可至。 【內容簡介➤

魔術師

The Magician
柯姆.托賓(Colm Toibin)著,陳佳琳譯,時報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托賓版的托瑪斯.曼,不是那個被供起來的文豪,而是一個傲嬌而負責、敏感有野心、求名而得名、耽美而半自宮的淺櫃。這部不炫而技的傑作,細細推敲,共情滿滿,總算讓托瑪斯做了一次坦蕩蕩的自己。【內容簡介➤

走進中世紀的世界

一本寫給過去、現在、未來旅人的歷史指南
A Travel Guide to the Middle Ages: The World Through Medieval Eyes
安東尼・貝爾(Anthony Bale)著,蔡耀騰譯,馬可孛羅出版,59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這本穿越之作特別像穿越,考據扎實,有梗有料,加上作者精心設計的腦洞和腦補,讀來興味盎然。有時空跳躍的驚險,卻沒有追劇的狗血強迫性,你完全可以設定自己的漫遊時間軸。A great bang for your buck and time。 【內容簡介➤

pink

岡崎京子著,謝仲其譯,臉譜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議   獨   設  
這本在泡沫經濟高峰期問世的日漫經典,物慾的物慾,不倫的不倫,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理直氣壯,看似崩壞,實則解放——倒過來說也完全成立。今天看來,這簡直是豪氣的預言,只是當年的多巴胺已經不再了。 【內容簡介➤

夜鶯眼中的惡靈

A.S.拜厄特童話作品集
The Djinn in the Nightingale’s Eye
A.S.拜厄特(A. S. Byatt)著,李函譯,奇幻基地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本堪稱經典的童話集,展示了拜厄特舊瓶裝新酒的功力,不只是當代議題和人事物的俏皮代入,更有趣的是情節轉折的各種飄。彷彿敘事本身就是個不大穩定的變形怪,不斷地逃跑,又不斷地被捕獲。【內容簡介➤

支配與抵抗的藝術

潛藏在順服背後的底層政治,公開與隱藏文本的權力關係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著,黃楷君譯,麥田出版,59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一本談權力的支配和抵抗的書籍,怎麼可以沒有繁體中文的譯本。台灣譯本處處可見用心,流暢的譯筆還原了作者文字應有的魅力,何明修教授的導讀更詳盡呈現了詹姆斯.斯科特的學術世界,立體而完整。這當然是不容錯過的學術著作,但在威權甚至極權在世上橫行無阻的年代裡,重新正視支配和抵抗之間幽微難明的複雜關係,不只是知性的探求,更是為著正在遭受或行將面對脅迫的人們最大的鼓舞。如同那首今日已然變調的歌曲所唱:「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 全靠我們自己!」【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屬於東亞各國的冷戰經驗:《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講座側記

關於冷戰,教科書裡標準的版本是這樣的:二戰後美國蘇聯兩大集團對立,但並未真正爆發軍事衝突;普遍認為,這樣的狀態在1989年前後結束,指標性的事件包含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東歐各國獨立並加入北約等等。

但是,這符合東亞國家的經驗嗎?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川島真不這麼認為。來台參加新書發表會的川島指出:「1989年以後我們的狀況怎麼樣?70年代後越南問題可以說是解決了,但台灣海峽、朝鮮半島的狀況呢?1989年前後雖然有變化,但並沒有歐洲那麼大的變化。」

單從這點便可以看出,即使在東亞,人們所熟悉的冷戰歷史,很多時候其實太過以西方的經驗為中心。川島提醒,在這樣西方中心的觀念引導之下,連帶地,人們理解自己國家、自己所在區域歷史局勢的框架也就有所偏誤。

那麼如果要好好談論東亞各國的冷戰經驗,又該從什麼方向談起呢?川島真和日本學界同僚聯手主編新書《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美國戰略與東亞方針》,邀集12位來自台灣、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者,選擇從文化與知識的角度出發,理解冷戰下的東亞局勢。舉凡新聞人才的培育,乃至學術圈內對日本、中國等的研究方式,再到農業技術的輸出,通通都涵蓋在本書的討論範圍之內。

➤台灣、馬來西亞等外圍國家彼此互動,回過頭形塑美國決策的後果

文化這個切入方向,非常適合用於修正太過美國或西方中心、太過強調軍事力量的冷戰觀點。在講座上,參與此書撰寫的台灣學者、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藍適齊進一步提到,美國確實以其強大的力量成為該陣營的「核心」,但對他影響很深的觀點是:談論冷戰歷史不一定只能看核心如何影響個別的外圍國家,也可以回頭討論外圍國家如何反過來影響核心?外圍國家之間又是如何互動?

「那個觀念是hub and spoke。過去的架構中,我們只看美國對中華民國、對日本、對南韓、對菲律賓的關係,比如菲律賓就會成為一個輻射出去的軸點。」藍適齊說:「但我意識到有兩個很重要的面向——

第一,影響力不是從中心到輻射點而已,這些輻射點的政府或社會的回應也會影響美國這個中心再來會做的決策,美國也會評估它的政策是否有效,這可以說是一個雙向的影響。在此之外,輻射點之間也有互動:中華民國跟日本,菲律賓跟中華民國,韓國跟越南等等,這是spoke跟spoke之間的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看,冷戰可以很不一樣:冷戰不再是以美國為中心,冷戰其實可以是中華民國跟越南等的關係,只是背後有美國的影響。」

在《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書中,藍適齊貢獻的章節即呈現了這兩個重要的面向,既看見中華民國政府在接受美援後究竟做了什麼,也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台灣又如何和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社會發生關聯。

藍適齊研究的是美國為了培養友好的新聞從業人員,遂大量資助政大新聞系,而學生的來源則是大量來自各地的「僑生」,其目的在於爭搶東南亞華人的支持,阻止他們大量赴中華人民共和國就讀大學。在幾個年度裡,僑生占新聞系學生的比率甚至超過半數。藍適齊在文章中指出,在此,中華民國政府既是美援的接收者,卻也是援助東南亞僑生的提供者。

然而,這些僑生媒體人之後卻也有相當比率立場傾向中共,或者至少批判中華民國政府。在此同時,也有些人逃離了意識形態鬥爭的前線,並未投入媒體,選擇進入學術界,反倒成為各自社會內華人、華文新聞教育的關鍵推手,而這也超出了美國原先的設想。

➤看見「小寫的衝突」:國民黨的內部鬥爭,扭曲了美國援助的原意

同樣的觀念,用本書共同主編小林聰明的話來說,就是要看到「小寫的歷史」。日本大學法學部教授小林聰明在講座中指出,「以大寫的政治為主的冷戰史」是不足的,不能只看到美國對日本的安全保證等等軍事力量作用。相反地,即使在日本、台灣等國家內部,也會有「很多小寫的衝突,很多內鬥、很多心理層面。」這些衝突也經常是「在知識、文化的領域表現出來」,同樣必須注意。

針對小林聰明強調的內部衝突觀點,川島真也分享他自己的研究,恰恰展現了中華民國的黨政鬥爭如何形塑、扭曲美國政策的實際效果。

1961年起,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從事中國研究,但屬於國民黨內自由派的所長郭廷以卻遭到黨內保守派鬥爭,「被嫉妒得很厲害」,動輒指控郭廷以在海外學術交流時接觸費正清等「親共」、「台獨」人士。郭廷以晚年赴美不歸,有些人認為是為了避禍,也有人懷疑他根本被列入中華民國政府的黑名單,進而左右了台灣和美國華人研究者的研究取向。

這樣的案例,又進一步證明了《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這本書的取徑價值何在。「美國給他那麼、那麼多錢,卻引起那麼、那麼多問題,這也是以軍事為主的冷戰史無法說明的。」川島真總結。

「台美之間也有雙向的影響,台灣國內複雜的政治、國民黨內的『小』政治、中研院內的『小』政治,都會發生作用。」——而這些動態,也正是必須藉由以東亞為本位、以文化為切入方向的研究策略才能看見的。


在提問環節中,小林聰明回應一位讀者時提到,寫文章時,選擇用哪些文字、詞彙表現,往往也會帶有權力性、政治性的意味。因此,他也在思考如何透過不同形式表現,例如攝影也是其中一種可能。(攝影:小林聰明)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美國戰略與東亞方針
文化冷戦と知の展開 - アメリカの戦略・東アジアの論理
作者:森口(土屋)由香, 川島真, 小林聰明, 金嵐(Miriam Kingsberg Kadia)等臺日作者
譯者:周俊宇, 陳柏傑, 蔡傳宜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69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09 11:00
話題》「雪」如何作為文學/抗爭的主體:韓江文學中的抵抗宇宙

去(2024)年10月10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奪得桂冠的是年僅53歲的亞洲第一位女性得主韓江。從那一天起,韓國各大書店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熱潮,不到一週韓江的作品累計售出上百萬冊,海外的文學評論、講座、書市熱度也不遑多讓。

台灣在得主公布後也維持了連續好幾天的新聞熱度,但對於韓江文學的評論與研究,其作品在韓國接受的狀況,什麼樣的韓國文學史脈絡催生出這樣一位作家,少有較深度的討論。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圖源:維基)

筆者從事台韓參照研究,得知長年合作的韓國學者、釜山東亞大學「性別與情動研究所」的老師們將在線上舉辦維持一個月、每週一場的韓江座談,便一場不缺的按時到課。

四場講座首先由東亞大學韓文系教授權明娥開始,先較全面地以文學性別理論深度討論韓江主要的三部作品:《素食者》、《少年來了》、《永不告別》。其後三講則各自聚焦上列三本書的主要議題,分別討論《素食者》的翻譯政治、《少年來了》的記憶政治,以及《永不告別》的在地性,為韓江作品提供了深刻的學術性討論。


釜山東亞大學「韓江四講」座談(左),深度討論韓江的三部作品。

權明娥教授正好在此之後預定訪台,我便商請他為台灣讀者提供一場演講,並很快獲得台灣女性學學會、女書店、政大亞際學程的奧援,以及文化大學林文玉教授的口譯協助。2024年12月21日週六傍晚,透過中韓文直譯,將上述的第一講精華,以實體及線上同步進行的方式,呈現給台灣讀者。

➤「눈」的政治

權明娥教授的演講主題訂為:「『雪』如何作為文學/抗爭的主體」,這裡的中譯是我權衡的結果。原文中的「눈」主要確實是指韓江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雪」,但權明娥一開始即表明,「눈」也是「眼睛」,並以「視線的暴力」開啟對於結構性暴力的討論。譬如《素食者》中的父權凝視(有時以同理為名義)、《少年來了》中人類與非人(如鬼魂)之間的界線、《永不告別》相關評論呈現的小說再現(也是一種視線)的暴力。

但對權明娥來說,「結構性暴力」已有諸多討論,他更想聚焦於暴力主體,特別是韓江作品中「非人」主體(靈魂、雪、植物、粒子等)的文學能量。


講座現場(攝影:柯昀青,台灣女性學學會提供)

權明娥指出,在韓江的作品世界裡,這種人與非人之間的流動有如轉化為植物(《素食主義者》)、被非人存在纏繞的靈體狀態(《少年來了》)、粒子以及無限的抵抗連結(《永不告別》)等等不斷變化,而又不斷與他人連結的抵抗力量。

這種力量並非指向人文主義,而是試圖質疑「人類」與「非人」本身的界限問題,同時超越此界限,將議題帶到殖民暴力、大屠殺遺緒、冷戰邏輯,以及酷兒女性主義對上述世界論題的情動(affective)批評。

➤「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

在2014年《少年來了》出版前後,世界各地正在就仇恨煽動和仇恨政治的蔓延問題展開緊急討論。美國和歐洲圍繞仇恨言論的法律規範和理論批評,源自於1990年代所謂後冷戰和全球資本主義化所造成的流動性問題。因應《少年來了》、《永不告別》中,以光州、濟州屠殺事件為背景的寫作主題,權明娥將討論引向西方中心與冷戰體系中的「大屠殺」研究與史觀。同時也引介台灣早有譯作、但不常被提及的重要作家朴婉緒(1931-2011),一併討論韓江作品的複雜性。

權明娥提及,西方視角中的「冷戰」,實質上是非西方國家的一系列殺戮和內戰;而冷戰雙邊陣營及其代理人,參與了非西方國家將屠殺合理化的過程。這段歷史發生在二戰後,正是許多區域的後殖民時期,也是其國家形成的歷史。

(《芝瑟:未盡的歲月2》是少數以濟州島四三事件為背景的電影之一。)

以韓國為例,戰後社會內部發生過持續的屠殺、非國民化歧視。韓國民主化後雖然逐步清算過去的歷史,讓受害者成為國家紀念的對象,但如日韓政府將慰安婦問題定義為「歷史阻礙未來」的態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狹隘的時間觀,並助長了暴力的延續。

權明娥帶入美國的種族議題,來凸顯上述問題。他先提及「歐巴馬都成為總統了,美國現在哪有種族主義?」或「種族主義只是奴隸時代的產物」等論點,再指出抗爭者的駁斥,強調美國在2020年代與奴隸時代相比,並沒有任何變化。因為在當代世界各地,那些受困於過去、無法繁衍繼承者的人,就永遠無法來到世上,而是會成為觸發不幸的人。

這也如酷兒女性主義學者Sara Ahmed指出的,「繼承的時間性」(進步的、線性的時間性),是一種使生殖自然化的「生殖未來主義」,驅動著一種只面向未來的生命觀與社會規畫。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陷入「過去」或「過去的創傷」的人,總是被「繼承的時間性」描繪成不幸的人。

➤對「生殖未來主義」時間觀的批判

權明娥強調,曾經發生屠殺的時代與歷史,不是可以繼承或清算的「過去」,也不是可以傳承的「遺產」。那些無法成功實現「過去被現在繼承、並作為遺產傳遞給未來」的時間性的人,將「不會來到這個世界」。

從這一點來說,朴婉緒和韓江筆下的人物都是未曾來到世間的人——當世上其他人都已經忘記了過去,並且生活得很好,那些緊緊抓住「過去」而生活的人,卻無法走向未來。他們不快樂,而且這種不快樂會傳染給其他人。

權明娥舉例,在朴婉緒的《裸木》中,母親像幽靈一樣在街上徘徊;其《近佛》、《母親的木樁》系列與《那麼多的草葉哪裡去了?》等文學作品中,都有個終其一生獨自忍受著被死亡吞噬的女兒的存在。這類似於韓江《少年來了》描寫的東浩,其靈魂被表現為患有精神疾病的倖存者的「病態身體」。


韓國作家朴婉緒(左,取自維基)及其小說作品中文譯本。

論者或將此狀態解釋為「創傷」,但這個觀點亦將倖存者的戰爭狀態視為病態,並將它置於封閉的治療和恢復系統中。當然,創傷的概念長期以來使我們將這種「病態身體」的痛苦理解為社會暴力問題,而不是個人的身體狀況,但作為理論,其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傾向將身體病理化。

在韓江的《不要告別》中,仁善的母親把剪刀放在毯子底下睡覺,因為她一輩子都在做被剪刀壓著的惡夢。仁善認為母親的生活是不幸福和可憐的,因此一心想逃離她和濟州家鄉。然而,當母親失蹤、見到數具在屠殺中受難的屍體後,仁善終於意識到母親的生命充滿了反抗的力量,直到她去世的那一天都沒有停止戰鬥。

這也是一個過程,仁善像母親一樣,受到失踪的屍體影響,此後也始終與其共存。就如故事中的小說家慶荷與1948年的時空相連,被暴風雪困在乾涸的河流中;也如攝影師仁善製作的紀錄片,將越南和濟州的屠殺現場描繪成一個相連的時空,這不是「過去—現在—未來」或「進步」的時間。

權明娥強調,只有當生殖未來主義的時間性(繼承的時間性)被打破,並引入不同的時間性(酷兒時間性)時,這些不幸的存在才能從這樣的情感政治中解放出來。然而《少年來了》出版當時,韓國評論界的反應大多是負面的,認為光州事件已有一定的歷史討論,這部作品沒有什麼新意。主流觀點也不理解在2014年討論光州事件,對於思考韓國社會當前的矛盾有什麼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將韓江的作品解釋為繼承過去或過去的遺產,就是對韓江作品本身的否定。

➤重鑄「抵抗的時間性」與「抵抗的宇宙」

權明娥認為,《少年來了》、《永不告別》這些以所謂「歷史事實」為背景的作品,並不試圖全面再現光州和濟州四三事件。這兩部作品並非要傳達這個時代的人們所不知道的歷史細節,或者對這些事件引發的社會結構問題提出整體認識。相反,這兩部作品可以說是在向宇宙傳達了光州和濟州四三事件中,永存的抵抗力量。

在這些嘗試中,文學被轉化為一種非再現的,語言被轉化為一種細微的力量,傳播和滲透到幾乎無意識的、亞知覺的事物中(而不是傳達事實的細節或意義)。這是數十年來酷兒女性主義批判思考、試圖重新將其理論化為情動或非再現的。而韓江正是透過寫作,打破了繼承的時間性和生殖的時間性(基於性別二元的生殖時間性),帶來了「無限的抵抗」。


酷兒女性主義學者Sara Ahmed及其著作(圖源:Sara Ahmed個人網頁

但也正如Sara Ahmed所說,「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繼承它」(《希望的承諾》)。這個「繼承」當然不是既有的「結構性的繼承」,而是如落在那些被屠殺者臉上凍成藍色的雪——

仁善的母親為了尋找家人而必須用手擦去的雪,進入了仁善母親的身體,繼續改造著她的身體。之後那些雪滲入地底,停留在地表深處,揮發掉,在太空大氣中游走,與別的東西相遇、結合,再結合、再結合,變成了無限不同的東西,落到了這裡。

如此,韓江的作品塑造了一個抵抗的宇宙,在那裡「世界不斷地以壓倒性的力量對你說話」。即使人體消失了,那個身體也不會停止變成雪、水或更小的粒子,與其他粒子結合到達這個世界。

➤「過去幫助現在,死者拯救生者」

韓江在諾貝爾授獎典禮演說中提及,她二十幾歲時,在每一本日記的第一頁寫下:「現在能否幫助過去?活著的人能否拯救死者?」之後她為了撰寫光州事件而開始研究,過程中讀到一位年輕教師的日記中寫著:「爲什麼我必須有如此刺痛我的良知?我多麼想活下去。」韓江自陳讀到這句時如同雷殛般領悟,也意識到上面兩個問題必須反轉:「過去能否幫助現在?死者能否拯救活著的人?」

而在12月14日的尹錫悅彈劾案中,共同民主黨院內代表朴贊大引用了韓江這段演講內容,並表示:1980年5月的光州引領我們走向2024年12月。過去幫助了現在,死者拯救了生者。

權明娥認為,若《少年來了》是一種傾聽死者的形式,以靈魂的形式延續語言,那麼《永不告別》則超越了語言,將羈絆轉變為紐帶,訴說粒子無限抵抗性的故事。

《永不告別》中,落在被屠殺者屍體上的雪,與他們的屍體殘跡和血滴結合在一起,揮發成空氣粒子,然後再次與其他粒子結合成水滴,溫度反應形成小水滴,再變成冰粒,後以雪的形式落下。因此,2023年的某一天落下的雪,是1948年落下的雪的粒子,不斷轉化變形。

這種轉變和到來、成為非人,也是《素食主義者》中獨特的世界。在那裡,樹化為雪,來到《永不告別》中。這是韓江文學中的抵抗粒子,也是我們身處其中的抵抗宇宙。


(權明娥攝於女書店門口,攝影:陳佩甄)


本文匯整自權明娥演講內容,以及下列文獻:

  • 권명아, “‘눈’은 문학/항쟁의 주체가 될 수 있나:사건 이후의 인간학과 항쟁의 비인간학”, 《문학인》, 2024년 겨울호。
  • 권명아, “‘꼴페미’, 빨갱이, 퀴어, 책:전파매개체적 신체화의 역량과 항쟁”, 《여성신문》, 2024년 11월 23일。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08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