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韓良憶》帶我去遠方

從前有個「中國書城」,在台北西門町。彼時,我應是小學三、四年級,星期天或假日,爸媽領著我和大姊與小弟,從北投搭車,在中華商場下了車,上天橋,過鐵道,下天橋,來到現今台北捷運西門站六號出口邊上的大樓前。倘若是褥暑日,一行人會停下來,先在一樓冷飲店喝一杯楊桃湯或鳳梨湯,解解渴,消消暑;天涼時,則過店門而不入,拾步下樓,到地下室,那裡才是此行的目的地——中國書城。爸爸通常在門口就跟我們暫時告別,他要去「紅玫瑰」理頭髮,稍後再來會合。我們家只有爸爸不是書蟲,他除了武俠小說外,別種書都沒有興趣。

一下樓,母子便解散,各自前往自己的目標,記得那裡有好多不同出版社的攤位,亦即「專櫃」。媽媽從不擔心孩子會亂跑,我肯定守在國語日報出版社的書架前,而弟弟多半在看他圖多字少的繪本,主題不是機器人就是恐龍。媽媽自己往往待在皇冠出版社那頭,至於大我5歲、已上國中的姊姊,不是跟媽媽一起在皇冠看小說,就是到水牛書店或志文出版社的攤位上,翻閱那些書封多半是黑白照片、有很多國字的翻譯作品。

我讀的書也有不少字,只是每個字的右邊必定標著注音符號,書封則是彩色繪圖,每一本都屬於國語日報的「兒童文學傑作選」。此系列的書我讀了不少,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曾被改編成歌舞片的《保母包萍》、以中國山水畫瓷盤為書名的《柳景盤》,還有描繪荷蘭有史來最嚴重洪災的《海堤》。三個故事的背景分別設於20世紀初的英國倫敦、經濟大蕭條時代的美國內陸和50年代的荷蘭鄉間,內容描述的時、地和人物生活經驗,與我這個生於60年代的台北孩子,差距何止千里,我卻讀得津津有味。

這會兒想想,這些泰半譯自英文的兒童小說堪稱我的啟蒙作,開啟了我對西洋文化和生活的初步興趣與理解。它們就像《綠野仙蹤》(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的黃磚道,而我恰似小女孩桃樂絲(Dorothy),在翻開書頁時便上了路,從位於台北卻名叫「中國」的書城,一步步走向我的「奧茲國」——島嶼以外那遼闊的世界。當然,不論是我的父母抑或我自己,皆未曾預料那個長於70年代的小學生,在西門町找到《海堤》並將它帶回家的多年以後,竟遠嫁荷蘭,而她的丈夫在洪災發生的那一天,應已蜷伏在母親的子宮中。

話說回到親子同赴中國書城的那些日子,通常在下樓看書的四、五十分鐘以後,媽媽就會在店裡逛一圈,先找到我姊,接著來到國語日報攤位,和她的么子和小女兒會合。「今天想買什麼書?」她會問,我和弟弟早就收集了好幾本書,各自摞成一疊,如果媽媽說可以買兩本,我就把擺在最上面的那兩本拿給她,她要是說三本,那便是前三本。書的冊數雖有限制,但是要買什麼,媽媽從不干涉,總是隨意瞧一眼書名,便將書拿去結帳。

我在成為所謂作家後,有一回和母親閒聊,提及兒時她給我買書時,何以從不建議或反對我買什麼,這才從她口中得知,什麼主題正不正確、有沒有教育意義這些的,在她看來都不是重點,「孩子自己喜歡讀什麼就讀什麼,看不下去的書硬逼著看也是白看,大人下再多指導棋也沒用。」回首前塵,不能不深深感謝我的母親,她說不定遺傳其母系的文學基因(我的曾外祖父是台南府城的漢學先生),不愧是咱家最資深的愛書人,太明白閱讀的樂趣有多麼重要,讀來沒有「趣味」的書,勉強自己去讀,或許讀得進腦裡,卻讀不進心底。

說起來,我媽並不大符合吾輩對「慈母」的刻板印象,記憶中幾乎從未見到擔任教職的母親下班後在廚房中揮汗煮炊,或伏首僂背於縫紉機前,給一家人裁衣製衫的忙碌身影。不過,我家媽媽其實也挺忙,忙著坐在客廳扶手椅中或半躺半臥於臥室大籐床上,手捧著當期的皇冠月刊或張愛玲、馮馮、瓊瑤的小說,一頁又一頁地翻著,頭都不抬一下。這般影象令我從小就覺得,看課本以外的書絕對是很有意思的事,要不然,何以我的母親一旦拾起書就放不下呢。

因為父母完全不排斥孩子看「雜書」,加上我又有個會寫詩且很早就在讀新潮文庫、水牛書店和遠景出版社讀物的早慧文青姊姊,在一般稍有資產的中等人家在客廳擺設酒櫃和電視的時代,我家便請木匠在姊姊的臥房一面牆上釘了書架。國高中時期的姊姊,除了有一櫃子的衣服,還有滿滿一書架的各種書籍,有的是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的,其中也有不少是她接收自母親的小說。我可以自由進出房間,隨意取書來讀。我喜歡看文學書,不是小說就是散文,至於什麼齊克果、沙特還是尼采,看半頁就沒興趣,根本看不懂。

還記得有一天,白先勇的《台北人》吸引了我的目光,「台北人,那就不是我?」我當時或曾暗暗作如是想。然而一讀,書中的主人翁並非像我這樣土生土長的台北囝仔,而是二戰後從中國大陸來台的形形色色人等,換句話說,他們都是「外省人」,一如我來自於江蘇的父親。當中有些人,我似曾相識,好比說,〈 一把青〉中的朱青。

她讓我聯想到一位同學的母親,這一對母女倆都有水汪汪的大眼睛,長得都好看,媽媽比女兒還更美。我去同學家玩或寫功課,有時會看到一位留著西裝頭、長相清秀的青年,我曉得那不是同學的父親,因為大家都知道同學是遺腹子,父親「摔飛機」過世了。同學稱此人為叔叔,但是其姓氏同她的不一樣,她既然從不提這位叔叔究竟是誰,我也就不盤問,所謂囝仔有耳無嘴,這道理我已明白。

同一本短篇小說集中還有《歲除》,故事中的退伍軍人賴鳴升有一點像我爸砂石廠負責燒伙食的「老芋仔」。我寒暑假在家無聊,偶爾會纏著爸爸,要跟他去位於青潭的工地「上班」,其實主要目的是為了中午的那一頓員工餐。我很愛吃廚師伯伯當天現蒸的老麵饅頭,既有麥香又筋道,至今仍是我心目中最美味的饅頭。聽爸爸說,嗓門特大的這位伯伯是他當連長時隊上的伙伕,退伍後就到了爸爸與同鄉合夥開的砂石廠管廚房。除此之外,有關其人的身世,我別無線索,讀到小說時卻不由得將書中人與他連在一起。這位常年穿著白汗衫、講話帶著山東口音的彪形大漢,應也是有故事的人。

後來,我在書架上又摸到黃春明的小說(如果沒記錯,應是《莎喲娜啦.再見》),書中刻畫的人物與生活背景與當時才小學五、六年級的我,相差不可說不大,然而有一個短篇,卻令我格外有感,那就是〈看海的日子〉。原因無他,兒時北投住家附近一條巷子裡,有一間應召女郎的宿舍,我打小便經常看到鶯鶯燕燕側坐在摩托車後座,個個濃妝豔抹,手腳皆塗著大紅蒄丹,在馬路上呼嘯而過。

看慣歸看慣,我對這些女子的生活和內心世界一無所知,難免好奇。〈看海的日子〉中的白梅是在娼寮營生的娼妓,與應召至溫泉旅館賣笑陪宿的歡場女子工作型態雖不盡相同,卻仍填補了我生活經驗與想像力未及的空缺,使得我對那些生活中尋常可見的女郎多了幾分同情,似乎也增加了一些了解,體會到她們與其他人一樣,都該擁有做人的尊嚴——只不過,我當時實在還太稚嫩了,根本搞不懂白梅在接客前為何要先去打水並備好衛生紙。

無論如何,喜愛閱讀委實是我一生的福份,只因昔日的兒童故事書也好,至今仍愛讀的文學作品也好,始終在為不願受到時空禁錮的想像力,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舖成一條又一條的路,引領著我,前往遠方。


韓良憶
作家、譯者、電台主持人。年少時愛電影、音樂和文學,成年後寫飲食、旅遊,近年特別關注「無常」與「日常」,最新三本著作《浮生.半日.里斯本》、《最好不過日常》、《好吃不過家常菜》寫旅遊、寫飲食、寫生活,然而核心皆落在「無常中的日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1-25 11:00
2021Openbook好書獎》世界上最偉大的武器是愛,閱讀大使Ku心中的十大好書

2021年Openbook好書獎代言人Ku,從一個在台外國人的角度,向讀者們推薦他生命各個階段經歷過的10本好書。就像他最喜歡的芋頭一樣,「芋頭教主」希望邀請大家一起享用這些書的美味之處。

■Book 1:被卡繆燃起的閱讀火花

「在法國上國中時,學校老師推薦的書單裡面,卡繆的《異鄉人》(L'Étranger)是第一本我覺得好看又不無聊的書。」

大概全世界的小朋友都一樣,只要是學校要求的,就當成是功課,書都還沒打開,就像紅蘿蔔一樣拒吃。不過《異鄉人》雖然是學校指定的閱讀書目,但Ku翻了幾頁,就嘗到了閱讀的豐富滋味。

「這本書的主角完全生活在跟我不一樣的世界。故事的第一頁主角的媽媽就死掉了,很快地,他就殺了人還被判刑。我那時覺得,哇,這超酷的!」卡繆讓Ku推翻了對閱讀的刻板印象,也讓他至今難忘:「不是每一本老師要你讀的書都無聊。」

所以,對於很久沒看書、想重新拿起書本的朋友,Ku推薦這本為自己重建閱讀興趣的《異鄉人》:「我是讀法文版的,不知道中文版翻得怎樣,但這本書一點都不難,不會有太多艱澀的字,而且容易消化,很快就可以看完。」

Book 23面對負能量,每個人都該有療癒他的那一本

熟悉法、英、韓、中4種語言的Ku,本次分享的書堆中有一本韓文版《위대한 상인의 비밀- 오그 만디노》(The greatest salesman in the world,中譯版《世上最偉大的推銷員》)。這本書是有「銷售大師」之稱的奧格.曼狄諾(Augustine "Og" Mandino II)所寫的暢銷書,描述一位牧童幸運得到神祕的羊皮卷,他遵循卷中的原則,成為偉大的推銷員,最終建立了一座浩大的商業王國。


《世上最偉大的推銷員》韓文版(左)與中譯版書封

這是Ku的韓文教授送給他的書。他一邊摸著已經褪色、書角捲翹的書封,一邊回憶:「在韓國時,我住的是老闆提供的宿舍,有很多室友,但不是我自己挑的,成員非常複雜。有人會酗酒,喝醉就發酒瘋;有人得了憂鬱症,常常跟我們說『不然我去死好了』;也有人從不洗碗,卻老是指責我洗碗的方式不對。我一邊讀書、一邊兼三份工作,當家教、在motel當清潔員,要面對很多別人的負面情緒,自己也有很多很多煩惱,都是靠這本書幫助我撐過來的。」

這本在台灣可能會被錯誤歸到商管類的輕巧小書,內容分成十幾個章節,每一章節約3、4頁,不是教你如何叱吒商場,而是談最偉大的武器是愛、如何開啟新的人生等等。教授將自己翻譯的這本書送給Ku,是禮物,也像指派作業,叮囑他要像背誦聖經、佛經一樣,每天反覆重看。

Ku覺得這樣的內容以及反覆閱讀的習慣就像宗教,給你一些道理、叫你去奉行。Ku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如果不是教授送書,他應該不太有機會讀到它。在法國,人們對宗教敏感但疏離,法律也規定不能用宗教干預他人,所以他承認這本書不一定適合推薦給每一個人。

「但我仍然必須說,這本書對那時的我幫助很大。在我最需要時,剛好就在我身邊,適時為我補充正能量,讓我有耐心、用愛來面對。看書封這麼舊,就知道當初我有多常翻閱它。」

書不僅是人生低潮與克服挫折最好的良伴,也像一位良師,在精神與行為準則上提供安慰與鼓舞。衷心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需要的時刻,找到最能療癒、提供力量的那一本書。

Ku的好人緣讓許多人都喜歡送書給他,接下來要推薦的《少年小樹之歌》,就是韓國的朋友千里迢迢寄到台灣來的。「我很喜歡這本書描述大自然的方式,裡面阿公阿嬤講的話雖然是比較老派,但很有哲理。」

阿公阿嬤會很明確地教導孩子,要好好去觀察樹為什麼會在這裡長大?動物的行為代表什麼?如何跟大自然互動等等。Ku說:「住在台北的人可能很難有相同的體驗,但是裡面有些段落感動了我,好比一段土地被剝奪的情節,都會讓現代人有些思考,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Book 4、5、6最有共鳴的是少年成長漫畫,還有全球暢銷書

來到台灣時,Ku最先落腳在淡水,所以他特別推薦一部以淡水為舞台的漫畫,就是巴西旅台漫畫家盧卡斯(Lucas Paixão)的《檳榔美少女》。「我覺得他畫得非常像,是我所認識原汁原味的台灣,所以一定要介紹這本《檳榔美少女》給大家。此外,在webtoon上連載中的條漫《프리드로우》(台譯:青春白卷),也是我很喜歡的漫畫,一併推薦給大家。」

《檳榔美少女》是「比台灣人還台」的盧卡斯第一部作品,沒想到華麗性感的森巴風格竟然與熱情台灣如此對味,在靦腆的盧卡斯筆下綻放著青春洋溢的冒險與成長故事。韓國條漫《青春白卷》則是熱血的校園漫畫,記述國中暴力的小混混升上高中後,如何一點一滴尋找人生的方向,追逐自己愛畫漫畫的夢想。

小說方面,最近很受歡迎的《正常人》也深得Ku心,「這本書我覺得很棒,我又很喜歡心理學,看到作者把對話處理得很有深度,內心就很有共鳴。」

Ku與巴西旅台漫畫家盧卡斯為好友,曾拍攝影片介紹漫畫家盧卡斯的一天。

■Book 7、8、9自我感覺良好也沒關係,重點是積極向上

Ku也分享了自己的「每個人都要看」書單,其中之一是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寫的《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而且不只每個人都要看,甚至「最好是放到學校裡教!」

Ku說:「這本書讓我了解人從哪裡來,並且從此對世界改觀--人為什麼是最強的動物?跟其他動物最大的差別是因為我們會聚在一起,形成很大又很複雜的社會。這本書讀起來並不輕鬆,要撐下去才能看完,但對我來說,是很值得學習的一本書。」

另一本Ku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看」的是《拆解人性的四色溝通術》。它的英文原名Surrounded by Idiots直譯是:被笨蛋包圍。Ku笑說自己先是被原文書名吸引的:「對啦,我就是常覺得旁邊的人都是笨蛋。但這本書告訴我,其實那只是你跟別人說話溝通不良。反過來說,應該也有很多人覺得我很白癡。」

瑞典行為科學家埃里克森(Thomas Erikson)認為,人的行為模式不外乎紅、黃、綠、藍4種特質,他獨創「DISA四色溝通術」,教你判斷自己具有什麼顏色的特質,以及與其他顏色的人相處之道。


左起:《人類大歷史》與《拆解人性的四色溝通術》英文版、中文版書封

舉例來說,個性較直接的Ku是「紅色人」,工作上的夥伴剪接師則是偏藍色的個性。紅色人個性急,遇到慢條斯理、謹慎的藍色人,很容易理智斷裂。但根據書中建議,紅色人只要給藍色人一個deadline(截稿期限),對方就會在時間內交出成績,而且不必講兩次或反覆確認,因為藍色是很重視規則的人。

「這本書讓我更了解自己與身邊的人,學著從別人的立場想。我講話太直、動作太快,不小心刺傷別人,就必須強調『我不是對你個人,是就事論事』,然後要學著道歉。」Ku說:「我跟我朋友和工作夥伴用這本書實驗過了,真的很有用,聊天的時候有時還會說『欸你這個人超藍耶!』『你超綠耶!』但請不要誤解,我們沒有在聊政治,不然我超紅耶!那就誤會更大了(笑)。」

透過書籍剖析認識自己,Ku還推薦一本與心理建設有關的書:《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他拿起書未說先笑:「呵呵,這是會讓你覺得自己表現得還不錯的一本書,所以我很喜歡。」

在這本書中,Ku領悟到其實很多成功者未必比你厲害,是各種因素造就了天時地利人和,成功有時也只是在剛剛好的時間,做了剛剛好的事情。「我想這本書會讓人覺得,不要對自己太過嚴格,自我感覺良好一點不是錯。但作者在另外一本書也講過,運氣來了,你必須要有能力去接那顆球,如果你沒有經過努力與練習,不會接球也沒用。」

成功並非偶然也沒有必然,Ku珍惜自己與台灣、與芋頭的相遇。「我認為我像書上說的,運氣很好,在剛剛好的時間來到台灣,剛剛好拍了大家喜歡的內容,剛剛好大家也滿喜歡我。當然我自己也很努力,但是所有的『剛剛好』加在一起,才讓我成功地被大家認識。」

■Book 10:喜歡電影,更要去讀原著

Ku拿起最後一本要推薦給讀者的《魔戒》說,他看電影版《魔戒》時說不上喜歡,但讀了原著後卻讓他完全改觀。「看書才發現好多電影看不到的細節——佛羅多的角色在書裡就寫得比較帥,更有勇氣,也會打架。在哈比人當中,他其實算是比較年長,故事開始就已經50歲、是個大人了,但電影卻讓他完全是個沒用的人,也感覺不出他跟其他哈比人的區別,這些都必須看書才會懂。」

即使看了電影,還是可以透過閱讀原著重新認識中土大陸。「而且托爾金的世界觀超厲害的!」完全為作者托爾金(J.R.R. Tolkien)折服的Ku從此認知到,如果一部電影改編自一本書,那麼最好也回頭去找書來讀。

「你一定要找書來看!畢竟電影只有兩小時,無法講太多,而且看電影的時候眼睛一眨,細節就漏看了。所以我推薦《魔戒》的原因是,如果你喜歡這部電影(或任何電影都適用),就去看它的原著小說,除了獲得更完整的原版故事,也有比電影還深入還精彩的情節,你會得到更多。」

身為專業影音創作者,今年又肩負了Openbook閱讀大使使命的Ku,認為看書跟看影片的感覺是非常不一樣的:「在我們這個世界,youtube、抖音、IG……像我們年輕人都一直在看手機,一直被很多照片、影片影響,就很多都是用已經拍好、已經消化好的內容給你吃。」不同於影片觀看的直接、不容分說,閱讀是可以自己掌握節奏、觀看角度。「有讀書習慣的話,你想要怎麼去看它,怎麼去想像它,都是靠你。」

閱讀對Ku來說,既紓壓又能催發想像力:「我自己認為看書會刺激你的想像力,然後會讓你快速地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在一整天都窩在電腦前面工作、剪片之後,我很喜歡離開電腦,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用我的想像力,去刺激一下我的創意,我覺得很紓壓啦!」

■Ku推薦的十本書

  • 《異鄉人》, 卡繆(Albert Camus)著,2019,麥田出版【內容簡介
  • 《世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曼尼斯著,2013,文經閣出版社【內容簡介
  • 《少年小樹之歌》 ,佛瑞斯特.卡特(Forrest Carter)著,2000,小知堂【內容簡介
  • 《檳榔美少女》,盧卡斯(Lucas Paixão)著,2021,遠流出版【內容簡介
  • 條漫《青春白卷》,田善旭著
  • 《正常人》,莎莉‧魯尼(Sally Rooney)著,2020,時報出版【內容簡介
  • 《人類大歷史》,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著,2018,天下文化【內容簡介
  • 《拆解人性的四色溝通術》,湯瑪斯.埃里克森(Thomas Erikson)著,2020,商業周刊出版【內容簡介
  • 《異數》,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著,2020,時報出版【內容簡介
  • 《魔戒》,J.R.R.托爾金著,2021,聯經出版【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1-24 14:13
話題》《書評書目》睽違40年,線上復刊,今昔推手齊聚,風華重現

由洪建全基金會所創辦的《書評書目》是台灣戒嚴時期相當重要的文化雜誌,至今仍被許多文化人所懷念,為慶祝基金會成立50週年,在停刊40年後,洪建全基金會特別授權聯合知識庫將100期《書評書目》數位化,設置「台灣文學知識庫—書評書目檢索系統」,並宣告由作家楊照主持的新匯流文化基金會,策畫製作「書評書目網站TAIWAN REVIEW of Books」,正式於2021年11月線上復刊。

近日舉辦「我們都記得這個名字:書評書目」座談會,邀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須文蔚教授主持,與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新匯流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楊照,及掃葉工房主持人傅月庵對談,論《書評書目》對社會、當代書評,與閱讀推廣的意義與期許。

洪建全基金會於1972年9月創辦《書評書目》雙月刊,邀請作家隱地負責編務,將作家丶出版品,及各種類別的書分門別類,並介紹書及評論書。1979年榮獲新聞局金鼎獎雜誌類獎項。80年代報社、學報與各類雜誌興起,紛紛投入書評與評論,《書評書目》於1981年停刊。

日前甫獲文化部文協獎章的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簡靜惠提到:「講者們的分享勾起我許多回憶。創辦《書評書目》讓我真正進到文化圈。嫁到洪家以後,成為最會花錢的媳婦,第一件花錢的就是作《書評書目》。」

▇《書評書目》的幕後推手

在經營企業的家族中,發展文化事業和非營利組織,需要花很多時間解釋和說服。簡靜惠分享,她純粹以一個讀書人的身分辦《書評書目》。她邀請作家黃春明和家族成員互動,精彩的故事觸動了家人的心,說服洪家資助基金會推動藝文工作,包含創辦《書評書目》雜誌、成立視聽圖書館,贊助音樂研究者許常惠採集民間音樂等。

《書評書目》創刊推手,除了簡靜惠,還有她的先生──臺灣松下電器前董事長洪敏隆,與姐姐簡宛。簡宛注意到臺灣的書籍在美國圖書館沒有受到充分的薦購,為讓臺灣的書籍有機會在國外被典藏,方便留學生掌握臺灣出版最新狀況,推動《書評書目》誕生。


簡靜惠(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當時文化圈流行一句話:「如果你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簡靜惠在甫出版的《植栽一座文化森林:洪建全基金會50年》中提到,當時要辦雜誌,心中相當忐忑。計算辦理雜誌的成本後還缺很多錢,請先生洪敏隆在封面內刊登廣告補足差額。洪敏隆並擔任《書評書目》發行人。楊照特別提到,在那個年代擔任雜誌發行人,要為雜誌的言論負起刑責,甚至可能面臨牢獄之災,洪敏隆擔任雜誌發行人意義深遠。

▇楊照至今仍記得《書評書目》的匯款帳號

楊照分享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國中時在國際學舍書展中發現《書評書目》後,自此迷戀上。他說:「《書評書目》是我離不開書的關鍵原因。」

楊照分享自己愛書成癡,很小就近視,父親看到他搬書回家就生氣,並控管零用錢限制買書。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楊照笑說自己跟簡靜惠一樣很會找經費,每年到了《書評書目》劃撥繳費時,就找疼愛他的大姊贊助。為了躲避父親的稽查,更商請同學代收書籍。國三時,《書評書目》推出1至8冊合訂本,楊照故技重施,在同學家收到書後,興奮地搬回家藏起來,穿過對街就要進家門時,被臨時返家的爸爸逮個正著,讓他印象深刻。直到今日,楊照都還清楚的記得《書評書目》的劃撥帳號。


作家、新匯流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楊照

傅月庵提到:「楊照提倡認真讀書,我推動快樂讀書。但不是快樂讀書就很輕鬆,讀書認真才會快樂,如果讀過就算了,那不是真正的快樂。」傅月庵就讀台北工專時,唯一的消遣就是逛光華商場的舊書攤,買各式各樣的舊書。但這期間,他卻沒有買過《書評書目》,因為《書評書目》一本十元,在當時可以買兩至三本舊書。傅月庵說,沒有目的卻認真快樂的大量閱讀,讓他有信心從木工轉進文史領域,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就讀歷史系,並找到人生方向。

傅月庵退伍後在光華商場帶回一套《書評書目》,參考雜誌目錄與評論,陸續加購超過一萬本書。傅月庵分享他最喜歡的內容是讀書隨評,其中亮軒〈一個讀書的故事〉寫了很多不疾不徐、溫文儒雅的書話,影響他寫作甚深。傅月庵說,買書和讀書重要卻沒有了不起,「但一套雜誌、一套書,可以改變人。我就是讀了這些書,人生就不一樣了。」


作家、掃葉工房主持人傅月庵

楊照也分享,《書評書目》提供讀者許多意料之外的體驗。國中時閱讀《書評書目》贈送美術家林惺嶽《神秘的探索》,開啟現代藝術的接觸,雖然當時還看不懂,但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第一幅收藏的畫作就是林惺嶽的作品。

▇初代編輯陳芳明,人生從此改變

《書評書目》創刊主編隱地對《書評書目》角色定位是「使喜歡看書的人,看了這本雜誌更愛看書;使不喜歡看書的人看了它變得有一點喜歡看書。」須文蔚說,隱地有熱情也有銳氣,讓《書評書目》成為一本批評很坦率、不假辭色的雜誌。隱地擔任第1至49期的主編,邀請許多知名的文化人,包含陳芳明、覃雲生、張伯權、浩正,以及王鴻仁等,加入編輯群。

陳芳明提到:「書籍出版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市場,而是有沒有人閱讀你,讀後還留下文字。」陳芳明是《書評書目》第一代的編輯,回憶起當時稿件真的很多,「可見很多人讀完書後,有忍不住要說的話。」陳芳明在《書評書目》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針對詩人楊牧《燈船》詩集的詩評〈燃燈人──論「燈船」時期的葉珊〉。


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

人在美國的楊牧看到這篇萬字評論,1974年返臺時,特別邀陳芳明碰面。聽到他準備去日本留學,楊牧問:「為什麼不去美國?我幫你寫推薦信。」自此改變陳芳明的人生。陳芳明受楊牧邀請到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留學時,仍擔任《書評書目》通訊作者,幫忙推薦國外的讀物。

陳芳明說,他年少時讀洛夫詩作〈石室之死亡〉,因無法體會詩中意涵,憤而在《書評書目》作文批評,年歲增長才讀懂作品中的沉重傷痛,因而對洛夫的批評後悔不已,發表〈秋夜赴約而來〉作為懺悔。

文章發表後,收到洛夫從溫哥華寄來的信件表示原諒,才讓他放下心中的愧疚。陳芳明說,有些作品和讀者都需要時間沉澱。閱讀有很多細節不是一看就懂,必須探索到生命的底層和生死交關的美學,讀者才能知道創作者付出多大的代價,才創作出作品。

陳芳明說,自此他不敢隨意貶低任何人,儘管與新世代的文字有距離,但還是要讀,因為從中可以看見臺灣文學未來的發展,從新世代的創作中,看到新的世代正在崛起。

楊照表示,「文章千古事」,若沒有認真的讀者,作者對待作品也容易鬆懈下來。因此,《書評書目》創造作家與讀者互相督促與鼓勵的正向效果。須文蔚補充,重要的評論對寫作者來說至關重要,如作家黃春明曾一度不知道要怎麼繼續寫下去,讀了《書評書目》中學者針對他小說中的人物造型分析,讓他有熱情繼續寫下去。《書評書目》刊登的評論,也為臺灣文學作品確立經典,如作家歐陽子談白先勇作品《台北人》,也使之成為台灣文學的代表作品。

▇書評雜誌是亂世中扶持出版的重要文化力量

傅月庵表示,1960至70年代,是臺灣戰後第一代出版人冒出頭的時候,遠流、遠景、聯經、時報、天下、爾雅、九歌、洪範,與大地出版社紛紛成立,當時著作權還不被重視,外文書有多種譯本,熱門出版主題也一再被抄襲,《書評書目》作為「仲裁者」,護持著這些出版社長大。

1970年代也發行許多著名的雜誌,如《自由中國》、《文星》、《大學雜誌》、《中國論壇》及《南方》、《思潮》、《音樂與音響》、《婦女雜誌》,及《書評書目》,但因「中美斷交」等重要政治事件,讓讀者將目光集中在政治雜誌。

傅月庵表示,《書評書目》記錄了臺灣出版發展歷程,成為培育他成為編輯的沃土。他認為《書評書目》是時代中安靜的力量,守護了臺灣剛萌芽的出版業,也用知識安定人心。

▇警總關切,《書評書目》急流勇退

呂秀蓮、邱義人與吳乃仁等政治人物,都曾在《書評書目》發表過文章,展現兼容並蓄精神。須文蔚指出,臺灣的1970至80年代是文學喧囂的時代,「聯合報」與「中國時報」開始舉辦文學獎,一時間紙上風起雲湧,《書評書目》在亂世中有成為梟雄的機會,卻在階段性任務完成時選擇停刊。

楊照認為,臺灣1970年代是大編輯時代,黨外雜誌興起及《讀者文摘》進入臺灣,讓臺灣本土出版的雜誌重新發展生存模式。「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對新聞和閱讀的強大影響力,也壓縮《書評書目》與其他雜誌生存空間。

簡靜惠回憶《書評書目》雜誌第46期,因發表香港評論家清淮〈於梨華的新書〉一文而受到警總的關切。身為洪家的媳婦,必須考量洪家的事業,不能冒險。後因雜誌虧損,加上已有越來越多報刊與期刊投入書籍介紹與評論,因而停刊《書評書目》。但也因為《書評書目》的成功,帶給她信心發展視聽圖書館。

▇復刻《書評書目》的時代精神

楊照指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書評書目》出版的時代,是臺灣文化與精神的高峰時期,那是一個大家認真讀書的時代。書評書目的發刊詞中寫到「我們將提倡知性的評介,同時也不忽略感性的讀後感」讀者認真讀書後發表文章分享延伸的想法,這是「認真對待事物的態度與能力」,也是《書評書目》發行的十年間,流傳下來的態度與精神。

楊照提到,在這個時代認真讀好一本書如此困難,不能認真的讀一本書代表我們失去了認真對待事物的態度跟能力。《書評書目》提倡的是認真讀一本書,更是對待事情應有的專業和嚴肅的態度。


1972《書評書目》創刊號內頁,截自書評書目

楊照認為「長文」也是《書評書目》的傳統之一。長篇文章也是書評書目的傳統,因為文章長才能講道理與意識問題。若沒有耐心把話說完,也沒有耐心聽人把話說完,社會將變的粗暴。《書評書目》是培養讀者,將閱讀長文的耐心發展成習慣與能力的基地。

楊照進一步指出,在《書評書目》出版的年代,學術研究者用淺顯的文字將知識與大眾分享,這也是為什麼1970年代出版界和知識界會大爆發。當時知識傳播的目的不是為論文審查或升等負責,而是為了社會福澤。

楊照強調,「書評書目TAIWAN REVIEW of Books」網站針對最新出版書籍與文化觀察提出評論,不僅要復活《書評書目》的精神,並要成為台灣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實踐讓「知識走出學院」的理想與抱負。

點圖可進入書評書目TAIWAN REVIEW of Books網站

▇植栽一座文化森林

須文蔚說,簡靜惠是文化界的水土保持者。她創辦的《書評書目》作了許多精彩的文學企劃,如日本殖民時期台灣文學作品,也培養許多評論家如詹宏志、季季和沈萌華等。並樹立了臺灣小說評論和選集的典範。豐富的資料量更提供臺灣文學研究重要養分。

須文蔚說:「《書評書目》不僅是書評,更是嚴謹的學術著作。夏志清與齊邦媛等文學研究大師,都曾在《書評書目》發表學術論文,是臺灣文學研究的起點與平台。《書評書目》共100期,豐富的資料有助資料檢索並帶動新的研究議題。」集結學術界文學評論系統的《文學評論》,也因為《書評書目》支持,三年間發行五冊。


作家、台師大文學院副院長須文蔚教授

須文蔚指出,研究材料對人文學科很重要,前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盧瑋鑾(筆名小思),多年來研究和整理的香港文學及文化史料,帶動海內外研究香港文學議題,但臺灣期刊跟報刊資料庫的建構腳步有點慢。一年前,他建議聯合資料庫上架《書評書目》。

須文蔚說,基金會50年是一個適合重新審視知識量巨大,且烽火連篇的《書評書目》的時間點。在簡靜惠著作的《植栽一座文化森林:洪建全基金會50年》有更多書評書目的故事。也期待研究者從《書評書目》挖掘更多議題,帶動臺灣文學研究風潮。

洪建全基金會50週年

洪建全基金會由國際牌創辦人、前臺灣松下電器洪建全創辦,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於1971年設立。簡靜惠以「播種、開創」心,開展洪建全基金會風格與型態,是臺灣第一個有長期規劃深耕教育文化的非營利組織,奠基在人文藝術傳統上,積極回應時代所需,有計劃地長期耕耘臺灣歷史、文學、音樂與藝術等領域,開創國內許多藝文盛事先河。洪建全基金會在1985年獲新聞局金鼎獎的「獎助出版事業及出版有功獎」,是創造臺灣社會和產業「原創文化」養分與動力的重要場域。

基金會即日起,推出為期一年的各項紀念活動,涵蓋出版、藝術、音樂、文學,及線上資料庫不同領域內容,向基金會各個時期里程碑致敬。各紀念活動資訊可關注「洪建全基金會」官網,或電洽(02)23965505。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1-24 13: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