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還原歷史鏡像——《終戰那一天》的生命殘影與記憶重構

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讀《終戰詔書》,隨著「玉音放送」象徵著「終戰」的到來。然而,終戰那天之後,就真的「終戰」了嗎?「今日的我」,有可能斷開「昨日的我」嗎?在二戰結束80年後的今天,重返歷史現場,特別具有反思意義。

戰爭席捲的陰影,從來就不止於子彈落下,投降或戰勝那一瞬間。從戰場前線及其後的平行時空,每個個體生命無法跨越的隔閡與時差——戰火,無處不在。

我們如何能看到,那些完整而真實的人生?《終戰那一天》透過1945年前後,歷經時代滄桑所實存遺留的歷史檔案、報導、座談、回憶錄、口述史、物件、聲音、照片、圖像的搜羅、揀選及鋪排中,逐一拼湊出當時的場景:那是二戰烽火下被史傳遺忘的真實臺灣。

鏡像是虛的,但鏡中的世界必然有現實的人與物折射,才得以顯像。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也是這樣,在進入材料編輯與敘述的歷程之前,必須仰賴四處蒐羅的史料作為重返歷史現場的基礎。

全書像一部尋訪紀錄片,以戰場為核心,首先挺進戰場前線,觀察台籍日本志願兵、少年工與醫護人員,如何在戰爭存亡的危急時刻,為自己所受的日本教育理念及職業訓練而投身戰火。然而,奮不顧身響應戰事的背後,卻有難以化解的族群與認同矛盾。在「國與國」之間、在「國與我」之間,看似直線順向發展的時間軸之中,夾藏著無數陰暗皺褶。在帝國之間的縫隙底下生存,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所歷經的,無非是不斷地被馴化與自我馴化,以度過必須無止境「自我證明」的「戰爭時刻」。


​台籍日本兵於出征前在攝影社內合影(圖源:wikipedia)

書中一句「島上不曾作戰的士兵,成為了自己軍隊的戰俘。」令人警醒。對於台籍日本兵而言,真的有代表「我」的「我方」嗎?天皇是誰的天皇?「我」又是「誰的子民」?是戰敗的一方,或是戰勝的一方?是享有「戰勝紅利」的「勝利者」?還是「國際法庭」咎責的「肇事者」?從這個「國」到那個「國」,台灣人歸屬的轉移之間,命運又曾眷顧了誰?

一張張歷史照片裡看似榮耀出征、技術訓練和志得意滿的少年兵,卻在歷史翻頁之後,成為困守戰俘營和澳洲審訊台的階下囚。一句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深沉探問,不僅縈繞在終戰之後的台灣人內心,造成自我認同難以跨越的迷障。他們對於人生的困惑,或許不亞於一位台籍日本兵的母親內心的疑問:為什麼僥倖在沙場存活的兒子,最終卻命喪國際法庭制裁?為國捐軀的英雄,與凌虐俘虜的戰犯只在一線之隔。在夾縫之間如何能安身求存,似乎是台灣人永恆的命題。

戰爭與國家體制無情絞殺微弱個體,唯有隨著一篇篇記憶故事,讀者才得以逐一拾回這些,曾努力在這片土地掙扎生存的生命遺跡。才知曉,原來在我們熟悉的地方,有些人的一生,像一紙隨烽火捲燒的照片,瞬間被自己所長年所信仰的君主與教育,隨手拋擲在時代洪流裡,成為一孤獨流離的裸命、世界的孤兒。

曾把一腔工藝熱情與航空技術投注於製造轟炸機「櫻花」的少年工,以及熱血響應「從軍看護婦」的少女,當他們目睹投奔「神風特攻隊」自願送死的同齡人,見證「玉音放送」後絕望的自縊者,也不禁要嘆問:「為了上一個國家死去,是不是值得?」


「櫻花」特別攻擊機與其說是轟炸機,倒不如說是一枚自殺飛彈,僅能滑翔、沒有起落架,駕駛員也無法從內側打開艙門,需要由轟炸機攜帶至投放處。(圖源:wikipedia)

這是一段扭曲人性的歷史時空。鏡頭隨即從前線轉向戰火後方,那些還懷抱著夢想的人們。

殖民帶來殘酷與悲傷,但也曾攜來過現代性的文明與文化發展的希望。終戰之後,對於長期受日本現代教育成長的台灣文化人而言,荊棘之道才正要展開。生長在台灣的記者、老師和音樂家們,積年累月的知識與學養,在文人無用武之地的戰場之外,仍掙扎著如何讓理想續存。在戰事逼近之前,還差一步,出生大稻埕的傑出音樂家江文也,就要讓台灣人的音樂躍上國際舞台。然而戰爭與國家政策扼殺了即將綻放曙光的台灣音樂界。

1940年代,由鄧雨賢作曲、家喻戶曉的〈望春風〉和〈雨夜花〉也被改成了戰爭進行曲〈大地は招く〉(大地的召喚)和〈譽れの軍夫〉(榮譽的軍夫)。在總督府的動員政策下,多元豐富的文化樣貌不復存在。音樂為國家服務,演出也成為勞軍節目。砲彈不僅炸毀曾經繁榮的街道與盛極一時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也燒盡台灣流行樂早已萌芽的黃金時代。第一位台灣女記者楊千鶴,正走向摩登職業新女性的道路。好不容易脫離家庭主婦的女性枷鎖,卻在終戰之後失去了利如兵器的語言與書寫能力。


台灣作曲家鄧雨賢(圖源:wikipedia)

從一個「國語(日語)」轉向另一個「國語(中文)」之間,他們成為了政權轉換交接之間,失語的一群,也是文化失落的一代。「こうぶく、こうぶく!臺灣是光復或是降伏?」擺盪在兩者之間的師範生與文化人,也不過是在這個有限的世界,窮極一生努力追尋自己的未來而已。這些對理想追尋不懈的身影,都在史料與照片裡,留下了隻字片語,被《終戰那一天》重新立體化呈現。

畫面最終落在戰場外圍的政治家、在台日人及海外台灣人,那些不在場的在場,卻都還是透過了文字記述和物件、照片留下了昔日的痕跡。沒有誰能免於這場時代歷史災禍的大規模波及,尤其聚焦在那些終戰「之後」的故事。

永恆對立於國家統治者的左翼知識分子,無論在戰時或戰後都堅定地選擇站在人民一方,持續的抗爭著。而偏向右派的知識分子,仍舊為了更好的政治願景而持續為這塊土地努力著,在反對國家與獨立建國之間,兩股看似不同立場的力量,都投射出一種烏托邦的追尋,彷彿這是一場仍在持續進行的戰爭。而那些在日本出生、台灣成長的日本人,或者「內臺通婚」政策下的「灣生」,則在戰後面臨被迫選擇國籍、在留與返的時刻,被逼迫直視自我身分認同的雙重矛盾。

還有那些被「戰爭」帶離島嶼,散落在東南亞的台灣人們。他們在泰國、印尼、越南、海南島,以及香港,被一批批送進集中營,等待從來不掌握在手中的命運審判。幸運的吳振輝和郭啟彰從新加坡集中營被遣返,途中夾帶細小的魚苗成功回台養殖,第一代吳郭魚就此誕生,也像台灣人逆境中堅韌求存的生命力,流傳至今。

全書通過3個距離、9種不同立場的人們,從各自的觀點呈現他們在終戰時刻所面臨身份轉換的遲疑與抗拒。在生命危機時刻,誰的認同不是歷經不斷變動、毀壞與建構的過程?現實絕非什麼非黑即白的世界,人性也極其複雜。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苦難中尋找一種更理想的可能,好好生活。非虛構寫作的核心價值在於逼近真實,在這裡,文字存在的意義是為了透顯每個曾經真實努力存活的生命軌跡。而《終戰那一天》讓我們看到一種文學承擔歷史責任的可能性,透過敘述他人的生命故事,重新拼湊、尋回台灣歷史裡本來就存在的那些記憶與聲音。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
作者:蘇碩斌、江昺崙、吳嘉浤、馬翊航、楊美紅、蔡旻軒、張琬琳、周聖凱、蕭智帆、盛浩偉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李筱涵(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2025-08-15 18:30
人物》繪本是玩具,帶著讀者在想像世界噗泥!噗泥!訪日本幽默系繪本作家赤川明 ft.書店裡的手製繪本展

每個創作者都有各自獨特的道路。今年65歲的日本童書創作者赤川明,自認是起步甚晚的繪本作家,過程曲折,花了10年才找到風格定位,正式走上商業出版的道路。

➤寫過小說、踢過足球,懷抱動畫夢

赤川明說,「我從小就喜歡說故事」,小學三年級時,好友家中有許多偵探小說,常去玩的赤川明因此愛上閱讀。當時江戶川亂步的少年偵探小說很熱門,小學生赤川明讀了也想自己寫故事。小四暑假,他用400字的稿紙寫出兩萬字的偵探故事《骷顱頭怪人》。好友的媽媽用油印機印了10份,裝訂成冊,送給老師和他們的朋友。

這件事大大鼓勵他,發現自己是會說故事的人。打鐵趁熱,他開始寫第二部小說。但是小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轉移,小說還沒完成,他就迷上了足球,「我從沉迷偵探小說的孩子,轉而成為足球少年,也不太讀書了。」他曾經夢想成為足球選手,後來發現,這件事情並不容易。

上了大學,茫然的赤川明參加動畫社,再次點燃熱情。他受到動畫的藝術形式吸引,想窮究動畫的表現手法,尤其喜歡俄國動畫大師尤里.諾斯坦(Yuri Norstein),日本動畫師岡本忠成、川本喜八郎的作品。當時日本動畫產業蓬勃,他看到兩種路徑,一條路是進入電視動畫的製作團隊,當團隊的小螺絲釘;另一條路是成為個人創作者,主導個人創作風格。他曾經短暫嘗試當個小螺絲釘,卻發現需在產業底層熬很久才能出頭,不適合喜歡自由的自己,於是斷然離開。但他也自忖個人創作難以存活,無以為繼。

➤進入繪本專門學校,畢業遇上失落年代

正當不知該何去何從的時候,赤川明偶然在書店看到繪本,眼睛一亮,「不論畫風或故事創作,應該都不難吧,我可以用這種方式說故事。」看來這似乎是條可行的路,於是他報名兩年制的講談社繪本專門學校,興致勃勃朝向專業繪本作家的路線前進。

當時正值日本經濟成長期,繪本出版潮流興盛,不只小孩讀繪本,也有大人系繪本。出版市場百花齊放,繪本載體的潛力被看好,「後來才發現,是我誤解了。」赤川明猛然反轉故事。原來,他就讀繪本學校時正值日本泡沫經濟高峰,消費力強勁,出版市場蓬勃。然而經濟衰退後,出版業受到衝擊,市場萎縮,創作者要靠著出版作品出道的門檻提高了。

以為畢業就可以成為專業作家,但現實沒那麼簡單。繪本學校的指導老師高橋宏之鼓勵學生組成創作者團體,「創作路上,不要一個人孤單走,組一個團隊,大家一起前行。」他和同班同學組成「繪本探險隊」,每年找畫廊場地辦展覽,也會邀請繪本編輯看展,讓創作者努力創作的作品有曝光機會。「繪本探險隊」至今仍持續進行中,今年已是第35屆。


2025年「繪本探險隊」邁入第35年(赤川明提供)


2025年「繪本探險隊」作品展(赤川明提供)

➤打破創作框架,多方投石問路

過去即使同行的夥伴已經有人先獲得出版機會,還沒被出版社認可的赤川明仍將之視為打氣與鼓勵,相信「有一天,我也可以的。」曾經懷抱動畫夢的赤川明,一開始畫繪本時還沒辦法放棄對動畫的喜愛。那時他的畫風偏向奇幻世界,仔細雕琢,一張畫得畫上兩周,一年只能畫出一本,是連自己看了都會讚歎的作品。他意氣昂揚地想用系列作品在繪本界揚眉吐氣,進而成為專業作家,可是作品沒有得獎,編輯來看展覽也沒有結果,住在老家的赤川明,只能邊打工邊創作。

年過30,赤川明想和在繪本學校認識的女孩結婚。求婚時,女孩的父親說:「我不反對你畫繪本,不過,這條路如果走不下去,就去找別的工作吧!」當時一心想結婚,即使心裡不認同未來岳父的建議,卻也滿口答應。婚後,在生計壓力下,作品還沒獲得出版機會,要放棄畫繪本嗎?赤川明不甘心,決定捨棄之前堅持的創作風格,不再執著畫奇幻世界的系列故事,打破對故事樣貌的既定框架,「不要想那麼多,就先創作、多創作吧!」累積作品後,他推著放了原畫的大推車到各出版社投石問路,被拒絕就再回家修改,下次再拉著推車去拜訪。

➤繪本是玩具,讓孩子開心享受故事

1995年,35歲那年,赤川明的作品《烏龜公車》獲得出版社認可。出版社的總編輯說,「這本書很好,畫面很有力量,請務必在我們這邊出版。」他很開心作品被肯定,只是當時完全不懂,蠟筆加油畫溶劑,以手指沾顏料塗鴉,畫面髒髒的,「到底好在哪裡?」

確定詼諧無厘頭的故事情節,以塗鴉風格呈現,是從《大叔和道路》這本作品開始。這本書的出版社很重視孩子的反應,會把繪本直接帶到幼稚園和小朋友共讀。小朋友們往往被故事情節吸引,專注進入故事氛圍。赤川明終於找到自己喜歡、小讀者也喜歡的路線,發現「我可以這樣說故事,可以這樣畫。」

曾經不了解出版社總編輯的肯定,赤川明後來懂了。小孩的反應很本能,喜歡就笑,不喜歡就坐不住,繪本不需要背負大人的價值觀,可以單純直覺地讓孩子享受故事。「無厘頭故事是個想像的世界,讓人沉浸在想像世界裡,對世界有柔軟的看法,有活潑的想法。」赤川明喜歡這樣的自由,也喜歡創作這樣的故事。他意識到,當初在書店看到著名的繪本、畫風精緻的作品,抱著「我也想畫出這樣的繪本」,是種錯誤的認知。繪本就像玩具,要讓孩子開心,不是為了大人認為的價值觀,即使故事有教育的意涵,那也是其次的。


赤川明的「大叔」系列

➤奇思妙想:一條路愛上大叔,飯糰與怪獸打架

中文世界中,還未能窺見赤川明的作品全貌,請他推薦曾在日本出版的作品,他覺得太難選擇了,只分享特別有感情的幾本著作。

前面提到《大叔和道路》(おじさんとみち),是一條路愛上大叔的故事,他很喜歡這個無厘頭的角色,已經發展成系列作品。《拉麵河》(ラーメンのかわ)這本雖然不是銷售最亮眼的作品,卻是能打中小朋友笑穴的佳作。《隔壁是天空》(おとなりはそら)是本充滿童趣,讓人耳目一新的奇幻故事。《我是飯糰》(私はおにぎり)讓飯糰與怪獸打架,非常受到小讀者喜歡。


《隔壁是天空》內頁(圖片來源:絵本ナビ

➤被軟綿綿雲朵踩一腳,會發出甚麼聲音?

近日,赤川明的作品《被雲踩到了!?》在台灣全球首發。這是個幽默感爆棚的故事,雲朵長出各式各樣的腳,被軟綿綿的雲踩到是甚麼感覺?會發生甚麼有趣的事情?怎麼有人會想被「踩到狗大便」的雲朵的腳踩踩看?!作品最初在日本的「繪本探險隊」展出,後來拿給台灣的朋友看,於2023年在台灣創作者團體「書店裡的手製繪本展」展出。展出後被大塊文化相中,經過兩年的籌備與調整,在2025年夏天發行上市。


《被雲踩到了》© 2025 赤川明/大塊文化

和其他創作一樣,這本書最初的靈感是從信筆塗鴉而來。赤川明平常習慣很輕鬆自由地塗鴉,某次畫出雲朵長出腳的畫面,覺得這個點子很酷,就繼續衍生出相關的畫面,然後寫出這個《被雲踩到了!?》的故事。「因為多年的創作經驗,我知道角色要怎麼安排才有趣,這裡放一個阿姨,那裡有一隻河童,角色配置就很豐富吧?」現在的他在創作上更加遊刃有餘,甚至有種鬆弛的舒適感。

《被雲踩到了!?》的中文翻譯是「滷漿饅戰隊」,隊員共有4人,包含赤川明本人和台灣友人陳和凱(阿土)及他的兩個孩子。「滷漿饅」是赤川明自己取的中文名字,都是他最愛的台灣食物,「滷」肉飯、豆「漿」,加上「饅」頭。他學習中文多年,抱著「也順便學中文」的心情,先嘗試自行把《被雲踩到了?!》翻譯成中文,再加上台灣友人協助修改,多次討論後,完成了這本有許多可愛「狀聲詞」的繪本。

➤以自由的頭腦與心靈,持續創作

當年勸他改行不要畫繪本的岳父,前幾年已經過世,赤川明猜想,他可能還是不瞭解女婿在堅持甚麼事情。雖然身為繪本創作者,生活並不算富裕,但是會有很多自由的時間,就像他在繪本扉頁的自我介紹,散步時一小口一小口啜著罐裝咖啡,覺得很自由且幸福,可以用自由的頭腦與心靈來面對創作。

赤川明住家附近有保留自然地貌的公園和小山坡,現在為了身體健康,他一周會散步三次,爬上爬下鍛鍊體力。尤其這幾年身邊朋友陸續從地球登出,他更珍惜把握時間與體力,繼續創作有趣的故事。

訪問結束後,赤川明的下一個行程是參加「2025書店裡的手製繪本展」分享會,發表今年提交的新作品《怪獸出沒的村子》。問他想對台灣創作者說些甚麼?他說,其實很羨慕台灣的創作者,「書店裡的手製繪本展」在獨立書店巡迴展出,創作者都很有活力。聽說這兩年,文化部給予繪本創作者許多鼓勵創作的機制和獎項,身為日本的繪本創作者,聽了實在很羨慕。「創作這條路,可以像我一樣掙扎,但不要放棄,要繼續創作,多多創作,從中摸索出可以自信向讀者說故事的姿態。」

◇橫跨30年的台日繪本創作探險之旅◇


圖片提供:黃郁欽

這張珍貴的照片,是1998年4月初,台灣「圖畫書俱樂部」成員在東京的合影。這趟日本行,是為了與日本「繪本探險隊」攜手舉辦手製繪本聯展。細看照片,可以發現黃郁欽、陶樂蒂、鄭淑芬與吳嘉鴻等創作者的身影。當時,他們都還是一群投石問路,等待出書機會的年輕創作者。台灣「圖畫書俱樂部」與日本「繪本探險隊」,迄今仍保持聯繫。

2017年開始,每年在台灣不同繪本空間舉辦的「書店裡的手製繪本展」,許多成員正是當年台日聯展的參與者,日本繪本作家赤川明也無役不與。

這段從彼此默默無名,走到各有所成的台日創作探險之旅,晃眼已過30年。

◇2025書店裡的手製繪本展◇

今(2025)年第9回的展出,集結了台、日31位優秀的繪本創作者,共有31件手製繪本作品展出。

作品內容豐富多元,包含各種有趣的故事、寓言、詩歌、人生俳句、歷史故事⋯⋯等各類型的創作。使用的媒材更是廣泛,從最簡單的中性筆、基本的色鉛筆、水彩、壓克力顏料、水墨,到拼貼、版畫、攝影、電腦繪圖、布偶製作⋯⋯等創作素材,做出獨一無二的作品。雖然無法誇口説適合0~99歲來欣賞,但相信不管是小孩或大人(當然還有青少年),都有機會找到喜愛的作品。

不過不論現場作品裝幀有多精美、多像市面販售的書籍,這31件作品都是非賣品,是屬於創作者與讀者之間一期一會的相遇。不確定未來哪些作品可能會被出版,只能請讀者們親自來書店裡欣賞、閱讀。

  • 【台北】雄獅星空
    台北市中山區南京西路9號2樓
    展期:7/26(六)-8/24(日)
    (無需報名,自由入場)
  • 【台中】梓書房
    9/2(二)-10/4(六)
    分享會:9/20(六)15:00~17:00
  • 【高雄】洋洋本屋
    10/10(六)-11/09(日)
    分享會:10/25(六)15:00~17:00
  • 【嘉義】勇氣書房
    11/19(三)-12/14(日)
    分享會:12/06(六)15:00~17:00
  • 【宜蘭】嶼伴書間
    12/26(五)-1/26(一)
    分享會:1/17(六)14:00~16:00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8-15 13:26
童書短評》#159陪孩子在失去與選擇中獲得成長

再見!奇普

Chip
文、圖:腓烈德里科・加斯塔迪(Federico Gastaldi),黃亭蓉譯,小光點,35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一早起來,男孩心愛的金魚奇普不見了,儘管大人的安慰話語裡沒有出現「死亡」二字,但那逐漸失了光亮的背景,反映了男孩心中的不安猜想。他隱約知道有些事情按下了休止符,他希望奇普真的去了更好的地方。這本書用極其溫柔又簡短的文字與圖像,接住孩子失去所愛時的心碎神傷。那些無法言說的想念與想像,都在故事裡被傾吐了、聽見了,安慰了。內容簡介➤


《再見!奇普》內頁,小光點提供

藏在心底的願望

De liefste wens
敦.德勒根(Toon Tellegen)著,祖敷大輔繪,林敏雅譯,未來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麻雀渴求平靜,白蟻希望數完沙漠中最後一粒沙,蟑螂決心辦一場選美大賽,獾想要一棟專屬小屋……不管多離譜、多羞恥、多虛幻,多糾結,那些埋藏心裡卻又不吐不快的願望 ,就全說了吧。而側耳聆聽的讀者你我,不只為每隻動物的內心話而發笑而心疼,更為故事裡的人性隱喻而驚心而動魄——這一則則極短篇,這一句句肺腑之言,何嘗不也是人類心底最真實最赤裸的願想嗎?美妙文字尖銳如刃,清脆劃開層層捆綁,那毫不設防最後現出原形的,原來是自己的一顆心。內容簡介➤

小紙團

Propje
瑪麗特.寇可(Marit Kok)著,海狗房東譯,水滴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小紙團被扔進空無一人的街道,舉目望去,四周都是和他一樣被丟棄的破爛東西:沒了嘴的茶壺、少了腿的凳子、落單的足球鞋,整個世界盡是失落與孤寂。穿過光影、透過想像力,細節與物件重新組合起來,活力與奇蹟又回來了。作者手巧心細,結合實物攝影與手工場景,一格一格,一頁一頁,剪貼串聯出一場如夢又似幻、安靜又激昂的紙上電影。內容簡介➤


《小紙團》內頁,水滴文化提供

橡樹森林的秘密

C. C. 哈靈頓(C. C. Harrington)著,達姆繪,黃筱茵譯,有樂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說話結巴、內心封閉的小女孩瑪姬,以及遭惡意遺棄的小雪豹朗帕斯,在英國西南部最後僅存的一片古老橡樹森林相遇。在充滿原始陌生力量、雪花輕飄飛舞的大自然間,兩個生命相互救贖,展現堅強姿態,捍衛所愛所依。作者用溫柔細節琢磨出這個跨越物種的友誼故事,視角對話不停精彩交替,召喚讀者一同踏訪林間,感受那散落日光枝枒間、無聲勝有聲的悠長感情。內容簡介➤

紙片男孩

Le garçon de papier
尼可拉.狄迦(Nicolas Digard)著,凱哈斯寇埃特(Kerascoët)繪,江灝譯,小漫遊,36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如一張薄紙,脆弱,易碎,旁人吹一口氣就灰飛煙滅了。如一張薄紙,輕巧,柔韌,可以摺出任何形式,到達所有想去的地方——如此不可思議的心情轉變,在這本故事書裡實現了,讀者跟著書中男孩一起乘著想像力翅膀起飛,跨越不安,迎接蛻變,眼神生出自信的光,望向藍綠湖水中慢慢清晰的自我倒影。內容簡介➤


《紙片男孩》內頁,小漫遊提供

小羊阿理到市集買東西

まいごのモリーのおかいもの
小松申尚著,秦好史郎繪,米雅譯,小天下,35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小羊阿理又迷路了,露天市集人這麼多,要怎麼找到媽媽呢?且看隨身攜帶的鱷魚包包再次發功,以臨危不亂又令人噴飯的方式化解危機。秦好史郎把阿理那帶點倔、帶點不耐煩,卻又純真可愛的模樣畫得傳神極了,舉手投足間皆是兒童特質與魅力。不管是主角、配角或是場景,都處理得極有特色且藏著細節意義,率領故事淘氣前進,看好幾遍還是笑不停。內容簡介➤


《小羊阿理到市集買東西》內頁,小天下提供

兔子小姐魔法秀

神奇讀心書
Lady Rabbit Presents: The Book That Can Read Your Mind
瑪麗安娜.科波(Marianna Coppo)著,黃聿君譯,小天下,380元
推薦原因: 趣 
適讀年齡:小學全年級(7−12歲)
打開書,登上舞台,跟隨兔子小姐的指示翻頁再翻頁,不管重來多少遍,不管多小心翼翼,她總能讀穿你的心,知道你的心底現在藏了誰,實在太不可思議了!據說這個「神奇讀心術」從17世紀就開始流傳了,作者將之畫成繪本,讓孩子成為紙上表演秀的一員,身歷隆重又驚奇的遊戲氣氛之中,享受滿滿的互動與驚奇。究竟這個復古又典雅的舞台有什麼祕密?觀眾席裡又藏著什麼玄機呢?小讀者們一起來燒腦破解看看吧。內容簡介➤


《兔子小姐魔法秀》內頁,小天下提供

寶貝玩瑜伽

幼兒的第一本瑜伽書
Little Yoga: A Toddler’s First Book of Yoga
瑞貝卡.惠特福德(Rebecca Whitford)著,瑪蒂娜.賽爾韋(Martina Selway)繪,麥維譯,維京國際,28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0−3歲、學齡前(0−6歲)
對幼兒來說,模仿可愛動物伸展肢體,練練小肌肉與柔暖度,是多麼愉悅自然的事情。對爸媽來說,花個幾分鐘,與孩子玩著同手同腳的遊戲,也輕輕鬆鬆不費力。這本書讓大人小孩用「玩」的心情做瑜伽,圖像鮮明大方,動作簡單易學,非常適合親子共讀一起動起來!內容簡介➤


《寶貝玩瑜伽》內頁,維京國際提供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