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如何讀一本經典好書:談《愛的藝術》
愛是給予,是人身上的主動力量。在給予的過程中,人體會到強壯、富饒與能力。這種豐盈高漲讓人生氣勃勃,滿心快樂。
——佛洛姆,《愛的藝術》
佛洛姆《愛的藝術》出版於1956年,迄今已超過半個世紀,被翻譯成34種語言,全球銷量高達3,000萬冊。這樣一本跨時代的經典,不只是立足於作者佛洛姆(Erich Fromm)深厚的知識與論述能力,也源於這本書的正能量——《愛的藝術》對所有為愛所苦的人說話,誠懇地指出愛的唯一道路。
不過,在愛與被愛中徬徨的你我,拿到一本跨時代的經典,心中徬徨依舊。佛洛姆的著作思慮縝密,旁徵博引,是大師之作;但好書之難不在書,好書之難在於我知難而退。
明知眼前的書是好書,但就是沒辦法靜下心好好讀完,或者反覆讀了卻什麼也記不住。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之後看到這本書心裡就有創傷,想起自己曾經雄心壯志,卻無疾而終。又悲又憤,自憐自艾,在愛中徬徨的自己果然無藥可救,連一本為愛指路的書都讀不完。
如何閱讀一本經典?讀經典,心態也像是戀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先不限定自己非得讀完,尤其不妄想可以一次讀完。《愛的藝術》這樣精實的書,雖然頁數並不厚重,但每一章節資訊密度極高。最適宜的讀法是掌握兩個原則:一則少量多餐,量力而為,二則用個人生命去讀,用自身經驗去印證。
愛是一種付出,付出的最終都成為你的;讀書也是,付出自己的生命與意識去連結,讀一小段,寫一行日記,發一則動態。付出的都不會忘記,書的智慧才與自己合而為一。
何謂少量多餐,量力而為?首先要鳥瞰,心中有清楚的地圖,分清楚哪些章節是要讀的,順序怎麼讀;再來才是一路掃蕩,一天讀10頁、20頁,穩定前進,維持專注能量不渙散。
攤開目錄,本次繁體中文版花了不少功夫幫助台灣讀者與佛洛姆對話,包括4篇推薦序,又有3篇附錄。我先從推薦序、導論以及附錄下手,先讀讀別人怎麼介紹佛洛姆。人總是喜歡八卦勝於知識,喜歡看別人的人生勝於投入自己的人生(故社交媒體盛行);於是,先認識佛洛姆的生平,尤其是他的戀愛與婚姻,也看看其他作家喜歡佛洛姆的什麼,如預告片般引起閱讀的興趣。
目錄計有四章,第一章開場,第二章談愛的理論(特別長),第三章談西方社會裡的愛,第四章是愛的實踐。我自己是爽快地跳過第三章,因其牽涉較生硬的政治經濟學,我得焚香沐浴才有能量好好吸收,等待之後再享受。
第一章是提問,是全書設定討論範圍的起始點,可以速速翻閱抓重點;第二章與第四章顯然是主角,列入正面對決的篇幅,分割章節以每天20頁的速度推進。每天能讀幾頁其實取決於個人生命狀態,凡人如我,狀態好時可讀30頁,狀態不好時讀3、4頁。無論讀多讀少,只要有前進,生命之流就不停滯。經典的生命力強,無論讀多讀少,總能支持到讀者。慢讀不輟、量力消化,是與經典合一的最適方法。
第二個閱讀經典的原則,是用生命閱讀。例如,這週我正讀到第四章〈愛的實踐〉,佛洛姆提出實踐愛的基本要求:紀律,專注,耐心,與無上的關注。每一個要求,佛洛姆都進一步細細闡述,而我最有感覺的段落是討論專注:
「學習專注最重要的一步是學習獨處。獨處時不要閱讀,不要聽收音機,不要飲食。事實上,能夠專注意味著能夠獨處,而這種能力正是愛的能力的前提。如果我只因為無法自己站立而依戀別人,那對方就會成為我的救生員,但我們的關係不會是愛的關係。弔詭的是,獨處的能力乃是愛的能力的先決條件。任何努力過要獨處的人,都會知道這有多麽困難。她會覺得煩躁不安,甚至感到相當焦慮,她會為自己不願意繼續獨處找藉口,說這樣沒有價值,根本是傻事或浪費太多時間。」
我想起兩年前的夏天,我剛開始上瑜珈課,每週三早上7點,做完一整套練習才出發去研究室。瑜珈課後搭捷運,是我第一次沒有滑手機的慾望,可以安安靜靜搭完15分鐘的板南線。我如大夢初醒,終於感覺到何謂獨處,而生活中絕大多時,我是多麽混亂焦躁。不斷滑手機的我,不斷從一個念頭逃避到下一個念頭,用更多更快速的資訊,轉移我疲於奔命而索性放棄的專注力。
我從未經驗過真實的獨處,如何可能經驗真實的自己?我從未專注認識過自己,罔論愛過自己,又怎可能愛人?愛於我,竟是如此陌生的實踐。
一本經典之書的奇異之處在此,經典隨著讀者的生命變化而變化。真理如流水,流淌過每個開放的心靈,解不同的渴。在我不曾體驗過清明的心境之前,佛洛姆的提醒早已存在,但要在我有過專注的體感後,佛洛姆的文字才貫通我對愛的理解。短短幾行字,我可能視而不見,但時機到來,我選擇用自己的生命閱讀,映照出新的內在之路。

***
《愛的藝術》雖是知識密度極高的經典,但絕非一本難以親近的經典。佛洛姆的文字風格親切,像是坐在大師的研究室裡,聽他娓娓道來。任何願意抱持著開放心胸的讀者,都可以配著咖啡(或任何手搖飲),一頁一頁地跟隨下去。對於現代習慣網路資訊的我們而言,《愛的藝術》也多有適合拍照打卡的段落。
例如,關於自愛,這一段就很適合標籤 #愛自己:
「愛自己和愛他人不是只能二擇一的選項。正好相反。能夠愛他人的人對自己也具有愛的態度。愛就『對象』與一己的連結而言是不可分割的。」
而這一段,或許適合標籤 #情緒勒索不是愛:
「自私和自愛不只大大不同,還是完全對立。自私的人不是愛自己太多,而是愛自己太少。」
佛洛姆是一位有愛的知識分子。他的博學多聞,與他的人文關懷相互輝映。他雖然以嚴謹論證與廣博資料寫作,但他是為所有追求愛的人而寫。因而與大師同行滿有收穫,是由作者對智慧的愛,引發了讀者的開悟,生成專屬於讀者自己的智慧。一本經典之書,是充滿愛的能量體——《愛的藝術》尤其如此——每一次閱讀都是一場愛喚起愛的奇妙之旅。
愛的藝術,也在專注的閱讀當中默默展開。●
|
作者簡介: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人類的破壞性解析》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建立影響深遠。 |
閱讀隨身聽S5EP7》Openbook理事長莫昭平+常務監事李金蓮+總編周月英/時代改變,書評媒體也必須進化
前一集節目中,我們邀請到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書評媒體《開卷》的三代主編:莫昭平、李金蓮與周月英,分享了開卷和Openbook時期媒體環境的不同,聊了年度好書獎對時代的意義。本集將延續話題,從回顧報紙增張、年度好書獎百家爭鳴的盛世,到書評文化的保存與延續,從功能面和經營面,一述媒體經營的樂與苦,相當難得,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精彩內容摘錄】
➤閱讀的太平盛世
李金蓮:從書評媒體的面向來看,1987年解嚴是一個指標,第二年報禁解除、報紙增張。那真的是輝煌、永遠回味不已的時代。增張前台灣報紙只有三大張,增張後則是厚厚一大落。報禁解除那年1988年,「開卷」成立,第二年誠品書店成立,1992年《聯合報》成立了「讀書人版」,接下來幾年,《自立早報》推出「讀書生活版」,編得非常好,《中央日報》也推出「中央閱讀版」,1991則有《誠品閱讀》(《誠品好讀》前身)。那是知識大爆炸的年代,我們真的是躬逢其盛,幾乎每個讀書版面,比如開卷、讀書人、中央閱讀版,到了年底就公布各自選的年度好書,那是閱讀的太平盛世。
1900年開卷十大好書選出了李筱峰的《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那時二二八事件開始有很多相關書籍出來。這本書被選為年度好書,光在7-11就賣到將近一萬本,這是玉山社魏總編告訴我的。誠品的朋友也告訴我,開卷每週推出的書評,大概4、5篇吧,一推出誠品就備書了,書從地上堆起來,堆半個人高——如果賣得不好,他們也不會這樣子去賣。
我們是這樣走過那個時代,但時代終究會改變,即使在90年代末我擔任主編時,我也必須有所調整,因為讀者已經不會走到你面前來了,所以我們必須調整姿態,走到讀者的面前去,我們將好書端到讀者面前,讓讀者品嚐。因此,我跟月英開始拍年度好書的BV,效果非常好,像高雄醫學院圖書館的同仁告訴我,學生在圖書館年度好書書展的螢幕前,站了一排,都在看BV,醫學院學生課業雖然忙碌,但書都被借光了。
➤我們失去過很多重要的文化資產
李金蓮:大眾媒體的讀書版面有幾個功能,首先是通報性,將書訊告訴大眾,另一個是公共輿論。我們所受到的訓練來自於開卷,也許我們沒有辦法說自己包含了一整個複數,但我們的經驗是這樣傳承過來的,通報性和建立公共輿論,事實上也是所有書評媒體的工作,只是每個版面方法上不一樣。
「開卷」是報媒書評版中最後一個結束的,28年,開卷所承擔的功能,比如書評等等這些功能也結束了。在《中國時報》中也許版面還在,但書評的功能已經結束了。
在過往的時間河流裡,我們失去很多重要的文化資產,比如《人間雜誌》,我認為「開卷」是社會很重要的文化指標,它從「開卷」過渡為《Openbook閱讀誌》,我們責無旁貸,讓歷史有所接續。
莫昭平:「開卷」的核心精神就是公正、嚴謹評選書籍,而且不遺餘力地推廣好書。《Openbook閱讀誌》傳承了開卷的核心精神,但是它走出一條更開闊的路。就表現方式來說,以前是很簡單的,一週截稿一次,現在則沒有截稿時間,也沒有篇幅的限制,表達的方式也相當多元,除了文字,更有影像、聲音、實體活動等等,也要辦活動、接地氣,這些都非常重要,比以前辛苦非常多。
➤不同階段的困境
周月英:我們從平面轉移到數位平台後,也面對了很多過去不需要面對,或難以想像的困境。首先,因為品牌轉移了,雖然過去開卷有很多讀者,但進入到《Openbook閱讀誌》後,很多讀者並不知道我們的前身是開卷,所以我有一個任務,就是必須將過去的讀者找回來,同時開發更多新的讀者。
另一個比較大的困境是面對社群經營,它受限於當前的媒體生態,應該說「平台」的生態。過去有很大一群讀書人,曾在臉書上活躍的,因為臉書營運的策略,對新聞性粉絲專頁的限制與演算法等等作法讓人心生不滿,很多讀書人自發性離開了。如何經營社群,或如何將報導傳遞給讀者?也是我們一直在尋找解方的問題。
當然,最大的困境來自經費,我們必須時時面對的運營的現實壓力。
莫昭平:是,贊助的部分,多或少不拘,多多益善。我們都提供不同的案型,比方小額的捐款,或每月一、兩百,三百或五百都很歡迎,細水長流,聚沙成塔。當然,如果一口氣捐很多,也非常歡迎,很希望大家都能來參與、支持這樣一個專業書評媒體,讓它成長、茁壯。
➤為了等待我們報導的讀者
周月英:Openbook創刊週年時我們曾經向讀者發出問卷,問了幾個跟閱讀相關的題目,最後補問了一句:「還有任何想和我們說的話嗎?」有一位當時還在就讀國中的讀者留言,說當初他在找資料時,無意間發現了開書(他將Openbook稱為「開書」)。他形容我們為「聚集了好多嗜書者的平台」,並提到看到Openbook時,「當下萬分的感動無法言傳」,因為他還是個國中生,身邊的朋友沒有什麼人會看書,所以他平常只能跟國文老師聊閱讀,自從發現了Openbook後,他在這裡找到很多共鳴,心裡非常得開心,他甚至開始寫起閱讀心得了。
這位讀者的留言,這幾年來一直鼓舞著我,每當我們要往前進時,都會想到有這樣一位讀者,正等待著我們的報導。前陣子我寫了一封信給這位讀者,跟他提起這件事。我問他:「你還繼續在看Openbook的報導嗎?」寫這封信沒有任何特殊目的,只想告訴他:非常感謝他曾留下這個訊息,這幾年過去,他現在可能已經是高中生或是大學生,無論如何,我們都希望他繼續閱讀,在書的世界得到愉悅的感受。●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閱讀隨身聽,聆聽導引:
➤線上聆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