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5EP7》Openbook理事長莫昭平+常務監事李金蓮+總編周月英/時代改變,書評媒體也必須進化

前一集節目中,我們邀請到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書評媒體《開卷》的三代主編:莫昭平、李金蓮與周月英,分享了開卷和Openbook時期媒體環境的不同,聊了年度好書獎對時代的意義。本集將延續話題,從回顧報紙增張、年度好書獎百家爭鳴的盛世,到書評文化的保存與延續,從功能面和經營面,一述媒體經營的樂與苦,相當難得,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精彩內容摘錄】

➤閱讀的太平盛世

李金蓮:從書評媒體的面向來看,1987年解嚴是一個指標,第二年報禁解除、報紙增張。那真的是輝煌、永遠回味不已的時代。增張前台灣報紙只有三大張,增張後則是厚厚一大落。報禁解除那年1988年,「開卷」成立,第二年誠品書店成立,1992年《聯合報》成立了「讀書人版」,接下來幾年,《自立早報》推出「讀書生活版」,編得非常好,《中央日報》也推出「中央閱讀版」,1991則有《誠品閱讀》(《誠品好讀》前身)。那是知識大爆炸的年代,我們真的是躬逢其盛,幾乎每個讀書版面,比如開卷、讀書人、中央閱讀版,到了年底就公布各自選的年度好書,那是閱讀的太平盛世。

1900年開卷十大好書選出了李筱峰的《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那時二二八事件開始有很多相關書籍出來。這本書被選為年度好書,光在7-11就賣到將近一萬本,這是玉山社魏總編告訴我的。誠品的朋友也告訴我,開卷每週推出的書評,大概4、5篇吧,一推出誠品就備書了,書從地上堆起來,堆半個人高——如果賣得不好,他們也不會這樣子去賣。

我們是這樣走過那個時代,但時代終究會改變,即使在90年代末我擔任主編時,我也必須有所調整,因為讀者已經不會走到你面前來了,所以我們必須調整姿態,走到讀者的面前去,我們將好書端到讀者面前,讓讀者品嚐。因此,我跟月英開始拍年度好書的BV,效果非常好,像高雄醫學院圖書館的同仁告訴我,學生在圖書館年度好書書展的螢幕前,站了一排,都在看BV,醫學院學生課業雖然忙碌,但書都被借光了。


2019Openbook好書獎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圖書館


2020Openbook好書獎在紀伊國屋書店

➤我們失去過很多重要的文化資產

李金蓮:大眾媒體的讀書版面有幾個功能,首先是通報性,將書訊告訴大眾,另一個是公共輿論。我們所受到的訓練來自於開卷,也許我們沒有辦法說自己包含了一整個複數,但我們的經驗是這樣傳承過來的,通報性和建立公共輿論,事實上也是所有書評媒體的工作,只是每個版面方法上不一樣。

「開卷」是報媒書評版中最後一個結束的,28年,開卷所承擔的功能,比如書評等等這些功能也結束了。在《中國時報》中也許版面還在,但書評的功能已經結束了。

在過往的時間河流裡,我們失去很多重要的文化資產,比如《人間雜誌》,我認為「開卷」是社會很重要的文化指標,它從「開卷」過渡為《Openbook閱讀誌》,我們責無旁貸,讓歷史有所接續。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

莫昭平:「開卷」的核心精神就是公正、嚴謹評選書籍,而且不遺餘力地推廣好書。《Openbook閱讀誌》傳承了開卷的核心精神,但是它走出一條更開闊的路。就表現方式來說,以前是很簡單的,一週截稿一次,現在則沒有截稿時間,也沒有篇幅的限制,表達的方式也相當多元,除了文字,更有影像、聲音、實體活動等等,也要辦活動、接地氣,這些都非常重要,比以前辛苦非常多。

➤不同階段的困境

周月英:我們從平面轉移到數位平台後,也面對了很多過去不需要面對,或難以想像的困境。首先,因為品牌轉移了,雖然過去開卷有很多讀者,但進入到《Openbook閱讀誌》後,很多讀者並不知道我們的前身是開卷,所以我有一個任務,就是必須將過去的讀者找回來,同時開發更多新的讀者。

另一個比較大的困境是面對社群經營,它受限於當前的媒體生態,應該說「平台」的生態。過去有很大一群讀書人,曾在臉書上活躍的,因為臉書營運的策略,對新聞性粉絲專頁的限制與演算法等等作法讓人心生不滿,很多讀書人自發性離開了。如何經營社群,或如何將報導傳遞給讀者?也是我們一直在尋找解方的問題。

當然,最大的困境來自經費,我們必須時時面對的運營的現實壓力。

莫昭平:是,贊助的部分,多或少不拘,多多益善。我們都提供不同的案型,比方小額的捐款,或每月一、兩百,三百或五百都很歡迎,細水長流,聚沙成塔。當然,如果一口氣捐很多,也非常歡迎,很希望大家都能來參與、支持這樣一個專業書評媒體,讓它成長、茁壯。

➤為了等待我們報導的讀者

周月英:Openbook創刊週年時我們曾經向讀者發出問卷,問了幾個跟閱讀相關的題目,最後補問了一句:「還有任何想和我們說的話嗎?」有一位當時還在就讀國中的讀者留言,說當初他在找資料時,無意間發現了開書(他將Openbook稱為「開書」)。他形容我們為「聚集了好多嗜書者的平台」,並提到看到Openbook時,「當下萬分的感動無法言傳」,因為他還是個國中生,身邊的朋友沒有什麼人會看書,所以他平常只能跟國文老師聊閱讀,自從發現了Openbook後,他在這裡找到很多共鳴,心裡非常得開心,他甚至開始寫起閱讀心得了。

這位讀者的留言,這幾年來一直鼓舞著我,每當我們要往前進時,都會想到有這樣一位讀者,正等待著我們的報導。前陣子我寫了一封信給這位讀者,跟他提起這件事。我問他:「你還繼續在看Openbook的報導嗎?」寫這封信沒有任何特殊目的,只想告訴他:非常感謝他曾留下這個訊息,這幾年過去,他現在可能已經是高中生或是大學生,無論如何,我們都希望他繼續閱讀,在書的世界得到愉悅的感受。

https://www.openbook.org.tw/SupportOpenbook

點圖查看加入「Openbook之友」的方法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如何讀一本經典好書:談《愛的藝術》

愛是給予,是人身上的主動力量。在給予的過程中,人體會到強壯、富饒與能力。這種豐盈高漲讓人生氣勃勃,滿心快樂。

——佛洛姆,《愛的藝術》

佛洛姆《愛的藝術》出版於1956年,迄今已超過半個世紀,被翻譯成34種語言,全球銷量高達3,000萬冊。這樣一本跨時代的經典,不只是立足於作者佛洛姆(Erich Fromm)深厚的知識與論述能力,也源於這本書的正能量——《愛的藝術》對所有為愛所苦的人說話,誠懇地指出愛的唯一道路。

不過,在愛與被愛中徬徨的你我,拿到一本跨時代的經典,心中徬徨依舊。佛洛姆的著作思慮縝密,旁徵博引,是大師之作;但好書之難不在書,好書之難在於我知難而退。

明知眼前的書是好書,但就是沒辦法靜下心好好讀完,或者反覆讀了卻什麼也記不住。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之後看到這本書心裡就有創傷,想起自己曾經雄心壯志,卻無疾而終。又悲又憤,自憐自艾,在愛中徬徨的自己果然無藥可救,連一本為愛指路的書都讀不完。

如何閱讀一本經典?讀經典,心態也像是戀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先不限定自己非得讀完,尤其不妄想可以一次讀完。《愛的藝術》這樣精實的書,雖然頁數並不厚重,但每一章節資訊密度極高。最適宜的讀法是掌握兩個原則:一則少量多餐,量力而為,二則用個人生命去讀,用自身經驗去印證。

愛是一種付出,付出的最終都成為你的;讀書也是,付出自己的生命與意識去連結,讀一小段,寫一行日記,發一則動態。付出的都不會忘記,書的智慧才與自己合而為一。

何謂少量多餐,量力而為?首先要鳥瞰,心中有清楚的地圖,分清楚哪些章節是要讀的,順序怎麼讀;再來才是一路掃蕩,一天讀10頁、20頁,穩定前進,維持專注能量不渙散。

攤開目錄,本次繁體中文版花了不少功夫幫助台灣讀者與佛洛姆對話,包括4篇推薦序,又有3篇附錄。我先從推薦序、導論以及附錄下手,先讀讀別人怎麼介紹佛洛姆。人總是喜歡八卦勝於知識,喜歡看別人的人生勝於投入自己的人生(故社交媒體盛行);於是,先認識佛洛姆的生平,尤其是他的戀愛與婚姻,也看看其他作家喜歡佛洛姆的什麼,如預告片般引起閱讀的興趣。

目錄計有四章,第一章開場,第二章談愛的理論(特別長),第三章談西方社會裡的愛,第四章是愛的實踐。我自己是爽快地跳過第三章,因其牽涉較生硬的政治經濟學,我得焚香沐浴才有能量好好吸收,等待之後再享受。

第一章是提問,是全書設定討論範圍的起始點,可以速速翻閱抓重點;第二章與第四章顯然是主角,列入正面對決的篇幅,分割章節以每天20頁的速度推進。每天能讀幾頁其實取決於個人生命狀態,凡人如我,狀態好時可讀30頁,狀態不好時讀3、4頁。無論讀多讀少,只要有前進,生命之流就不停滯。經典的生命力強,無論讀多讀少,總能支持到讀者。慢讀不輟、量力消化,是與經典合一的最適方法。

第二個閱讀經典的原則,是用生命閱讀。例如,這週我正讀到第四章〈愛的實踐〉,佛洛姆提出實踐愛的基本要求:紀律,專注,耐心,與無上的關注。每一個要求,佛洛姆都進一步細細闡述,而我最有感覺的段落是討論專注:

「學習專注最重要的一步是學習獨處。獨處時不要閱讀,不要聽收音機,不要飲食。事實上,能夠專注意味著能夠獨處,而這種能力正是愛的能力的前提。如果我只因為無法自己站立而依戀別人,那對方就會成為我的救生員,但我們的關係不會是愛的關係。弔詭的是,獨處的能力乃是愛的能力的先決條件。任何努力過要獨處的人,都會知道這有多麽困難。她會覺得煩躁不安,甚至感到相當焦慮,她會為自己不願意繼續獨處找藉口,說這樣沒有價值,根本是傻事或浪費太多時間。」

我想起兩年前的夏天,我剛開始上瑜珈課,每週三早上7點,做完一整套練習才出發去研究室。瑜珈課後搭捷運,是我第一次沒有滑手機的慾望,可以安安靜靜搭完15分鐘的板南線。我如大夢初醒,終於感覺到何謂獨處,而生活中絕大多時,我是多麽混亂焦躁。不斷滑手機的我,不斷從一個念頭逃避到下一個念頭,用更多更快速的資訊,轉移我疲於奔命而索性放棄的專注力。

我從未經驗過真實的獨處,如何可能經驗真實的自己?我從未專注認識過自己,罔論愛過自己,又怎可能愛人?愛於我,竟是如此陌生的實踐。

一本經典之書的奇異之處在此,經典隨著讀者的生命變化而變化。真理如流水,流淌過每個開放的心靈,解不同的渴。在我不曾體驗過清明的心境之前,佛洛姆的提醒早已存在,但要在我有過專注的體感後,佛洛姆的文字才貫通我對愛的理解。短短幾行字,我可能視而不見,但時機到來,我選擇用自己的生命閱讀,映照出新的內在之路。 


(取自faircompanies

***

《愛的藝術》雖是知識密度極高的經典,但絕非一本難以親近的經典。佛洛姆的文字風格親切,像是坐在大師的研究室裡,聽他娓娓道來。任何願意抱持著開放心胸的讀者,都可以配著咖啡(或任何手搖飲),一頁一頁地跟隨下去。對於現代習慣網路資訊的我們而言,《愛的藝術》也多有適合拍照打卡的段落。

例如,關於自愛,這一段就很適合標籤 #愛自己:

「愛自己和愛他人不是只能二擇一的選項。正好相反。能夠愛他人的人對自己也具有愛的態度。愛就『對象』與一己的連結而言是不可分割的。」

而這一段,或許適合標籤 #情緒勒索不是愛:

「自私和自愛不只大大不同,還是完全對立。自私的人不是愛自己太多,而是愛自己太少。」

佛洛姆是一位有愛的知識分子。他的博學多聞,與他的人文關懷相互輝映。他雖然以嚴謹論證與廣博資料寫作,但他是為所有追求愛的人而寫。因而與大師同行滿有收穫,是由作者對智慧的愛,引發了讀者的開悟,生成專屬於讀者自己的智慧。一本經典之書,是充滿愛的能量體——《愛的藝術》尤其如此——每一次閱讀都是一場愛喚起愛的奇妙之旅。

愛的藝術,也在專注的閱讀當中默默展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愛的藝術: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跨時代不朽經典, 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The Art of Loving
作者: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譯者:梁永安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20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以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人類的破壞性解析》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建立影響深遠。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0-04 10:00
話題》非洲跑者的謳歌:讀《跑出巔峰》

近十年來,跑步成為台灣的熱門運動,比起籃球、棒球類觀賞型運動,不限年齡、性別及身材之分的跑步成為人們自我實踐的途徑。認真喜歡上跑步的人,從一開始有目標,為了減肥、健康或社交的興致勃勃,到後來發展出自己的跑步目的,就像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跑步姿勢,跑得越長,終究會找到持續跑下去的理由。

在數位時代之前,擁有共同生活圈、彼此扶持的人們會組建生命共同體。而在數位時代,人們互動聯繫迅捷且普及的世代,擁有共同興趣與專長的人往往會覓得同溫層。

人以群分,熱愛跑步的人們會聚在一塊,他們談的多半是路線、訓練、比賽跟活動,還有幾個長跑大國的話題:2018年肯亞跑者埃利烏德.基普喬蓋(Eliud Kipchoge)以2小時01分39秒贏得柏林馬拉松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隔年衣索比亞跑者肯納尼薩.貝克勒(Kenenisa Bekele)在同場地跑出2小時01分41秒,只差兩秒就平了世界紀錄。這是跑者的行話。

▇揭開衣索比亞跑者的神祕面紗

談起長跑大國有幾個名單:美國、日本、肯亞與衣索比亞。美國有跑者殿堂波士頓馬拉松,日本有箱根驛傳接力賽,兩者都凝聚了百年以上的跑步文化積累。而衣索比亞與肯亞的跑步文化可以說是自1960年羅馬奧運,由兩屆奧運馬拉松金牌得主阿比比.比基拉(Abebe Bikila)寫下起點。


1960年羅馬奧運,衣索比亞跑者阿比比.比基拉衝過終點線之畫面(取自Store norske leksikon

相較語言普及、資訊流通快速的美國與日本,人們對肯亞與衣索比亞的文化較為陌生;參加過路跑賽事有概念都知道,在世界各地的馬拉松賽事,率先跨過終點往往是纖瘦的非洲跑者。儘管非洲跑步文化發跡得晚,卻崛起得相當快速,這也使得各地的人類學家、運動科學家以及文化研究人員對非洲抱持著另一分想像。

2012年英國記者亞德哈羅南德.芬恩(Adharanand Finn)在台出版《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書寫了他與肯亞跑者的訓練記事。相隔近10年,2021年7月,人類學家兼馬拉松參賽者的麥可.克羅利(Michael Crawley)的著述《跑出巔峰:越慢越快,從衣索比亞跑者的逆境思考術,學習如何戰勝自我、改變人生》也推出中文版,揭開衣索比亞跑者的神祕面紗,帶領讀者理解他們的思維與生活哲學。

▇潘朵拉星的納美人

麥可.克羅利是有底子的人,2018年在法蘭克福馬拉松最佳成績2小時20分53秒,曾代表蘇格蘭與英國出賽國際賽事,實力有目共睹。在跑步成績之外,他是杜倫大學的人類學助理教授,兩種身分的混搭,為這本書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蘊。他不抱既有成見,透過訪談與實際觀察,幾乎可以把《跑出巔峰》視為他田野調查與跟蹤採訪、訓練日誌的紀錄。無論以文化觀察、運動愛好者或視為休閒讀物的哪個角度來看,都能有所得。

一般想像中的衣索比亞跑者應該是遵循科學化訓練,怎麼吃怎麼睡都有規矩。然而,在克羅利筆下的跑者也有大啖披薩、執著傳統迷信、凌晨三點練跑的瘋狂行為。他們不像是科學研究下的跑步機器,反像是潘朵拉星的納美人,原始卻又具生活經驗。大家以為瘋狂的事情,在衣索比亞跑者眼中都很合理;一般認為不合理的事情,在衣索比亞跑者心中都有其道理。


作家、人類學家麥可.克羅利曾是代表蘇格蘭與英國參賽的馬拉松選手(取自flickr/Marc

跑者喜歡往高海拔地方訓練,原因不是為了刺激紅血球生成進而提高攜氧能力,而是他們認為「越高的地方有越多的氧氣」,可以從空氣與樹林間獲得能量,下山之後憑藉這分能量跑得飛快──彷彿只要能跑得飛快,過程的科學細節就沒有爭議的必要。

凌晨三點,克羅利強忍著倦意在上下坡來回奔跑,跑完之後洗個冷水澡再回床上補眠。一切看來似乎不合理,卻是打造「狀態」不可缺的要因。

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寫著,他每次比賽都反芻哥哥的箴言:「痛是難免的,苦卻是甘願的。」表現受苦的意願,持續受苦不埋怨,得以在心裏設置強悍的城牆。這與衣索比亞跑者打造「狀態」之說不謀而合。

▇人類學家所為何來


《跑出巔峰》英文版書封

文明不普及的國家地區,人們藉由口傳言談、繞圈火堆分享傳承知識與文化。要深入理解一個族群的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是習得他們的語言。

語言不只是關於表達,也影響文化與思想方式。克羅利暫離妻子待在衣索比亞15個月,雖稱不上時間充裕,他仍花費心思學習衣索比亞的阿姆哈拉語,從諸多諺語中理解衣索比亞的文化:「當許多細線集結在一塊,就可以綁住一頭獅子。」強調跑者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在馬拉松賽中,非洲跑者總是跑在一塊,彼此互相配速,那是基於戰術考量,更多的是隨文化累積的合作行為。他們信奉團體合作,而不求單打獨鬥。如同作者獨自單飛跑步,被朋友勸說:「自己訓練只是為了健康好,想要有所改變,你必須跟別人一起跑,去適應他們的配速,而不是用自己的配速跑。」1年3個月的日子,他得到訓練紀錄、人類學研究資料,還有更多心底的東西。

身兼跑者暨人類學家的克羅利,前往衣索比亞寫下第一手紀錄、文化研究以及唱頌跑者謳歌。對每一位跑者來說,這15個月的紀錄意義深遠,對作者、許多跑者以及筆者個人來說,跑步不只是跑步而已,跑步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跑出巔峰:越慢越快,從衣索比亞跑者的逆境思考術,學習如何戰勝自我、改變人生
Out of Thin Air: Running Wisdom and Magic from Above the Clouds in Ethiopia
作者:麥可.克羅利(Michael Crawley)
譯者:陳卓均
出版:墨刻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麥可.克羅利 (Michael Crawley)
人類學家兼作家,也曾是代表參賽的馬拉松選手,個人最佳紀錄2.20。他住在英國愛丁堡,於2019年接受ESRC贊助研究到衣索比亞和跑者一塊生活、訓練,而後由愛丁堡大學授予人類學博士。除了曾經為《衛報》撰文外,也參與熱門的馬拉松談話podcast。2018年曾受邀於IAAF年會進行閉幕演講,在人類學工作之外,他還獲得2018年本田基金會獎金,展開一個專案計畫來幫助受挫的衣索比亞跑者轉向跑步相關的職業。本書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鄭匡寓(運動媒體〈動一動〉總編輯)
2021-10-02 17: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