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世界革命之前,你得先燒灼有罪靈魂:《V怪客》是上演「轉型正義」的公共劇場

柏拉圖有個著名比諭:缺乏哲學思考,就如同自小被鐵鏈鎖在昏暗洞穴中,只能看見影子在石壁上扭動。這時,人類會以為世界僅有牆壁,自己是牆壁上的黑色投影。可是如果某天,有個人掙脫鎖鏈,跑出洞穴看見藍天白日,也看見自己飽滿身體,那麼當他回到洞穴,必定會興奮告訴同伴,世界有顏色、有厚度,並非牆壁上的影子──可是其他「不懂哲學」,或者說從未離開洞穴的居民並不相信,甚至威脅要殺死這名異端。

已出版30週年的經典漫畫《V怪客》,就透過拆解極權國家謊言,去「重現」了柏拉圖的洞穴。當書中主角艾薇因「叛國」被拷打、被剃光頭髮、被宣判「拖到化學倉庫後面槍斃」之後,她發現整場審判只是錄音機和塑膠假人的舞台場景,兩個月「黑牢」則是精神導師V自導自演、極度逼真的一齣「戲」,被最相信的人欺騙,艾薇陷入了崩潰。

但「哲學家」V卻理直氣壯。他的解釋如此殘酷:「所有罪犯都被狹窄囚籠、沉重鎖鏈、不公判決壓的駝背變型……我沒有把你關進監牢。我只是讓你看見了鐵柵欄」、「你在牢籠中出生。你在牢籠中待了太久,不再相信外頭還有其他世界」。V懇切地說:「快樂就是一座監牢,艾薇。快樂是世界上最隱密無法察覺的監牢。」

《V怪客》內頁

▇連鬼才都無法駕馭的怪才

《V怪客》的編劇艾倫.摩爾(Alan Moore),是歐美漫畫的一代宗師。摩爾思想恢弘、博學多才,信手拈來盡是莎翁、尼采、榮格的經典段落,其創作每每迴盪著今日的政治危機和哲學辯論。而其敘事的憂鬱詩意,更可以上追希臘悲劇──軟弱而充滿缺陷的個體,在末日時鐘倒數、反烏托邦夕日的絕望中,仍願意堅持人性底線。

摩爾多部作品,都留下深遠影響。比如二戰後本是青少年讀物的蝙蝠俠漫畫,原本角色扁平,但經過了他的《蝙蝠俠: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高壇市的英雄惡棍「獲得」存在主義荒謬與童年心理創傷,到了今日系列電影叫好叫座,摩爾的改造居功厥偉。《守護者》(Watchmen)更不用說,該作在美學上是超級英雄漫畫的高山絕壁,美國霸權和超級英雄一同遭逢禿頂陽痿等中年危機,他們放棄理想主義,委身於資本或國家,同時該作還交織時間悖論、囚徒困境、自由意志等等元素,更對「世界警察」這個現實存在的「美國超人」提出最尖銳批判。


英國漫畫家、小說家艾倫.摩爾(取自Flickr/Andy Miah

至於早期代表作《V怪客》,在導演華卓斯基姐妹(The Wachowskis)的電影改編後,主角V臉上「蓋伊.福克斯面具」、多句台詞如「人民不該害怕政府,政府應該害怕人民」成為全球流傳的符號,不管在阿拉伯之春、黃背心運動、佔領華爾街、香港雨傘革命,都成為反抗精神的正字標記。

不過,摩爾的作品,豈有那麼容易被大眾文化工業收編。對摩爾的鐵桿粉絲來說,電影版《V怪客》不無媚俗之處。因為電影刪除關鍵角色、過於著重武打動作,也簡化了反派複雜人格(漫畫中,「領袖」對超級電腦「命運」有接近信仰般的愛意,是偏執扭曲的理想主義者)。連好萊塢鬼才華氏姐妹,都無法在大銀幕上輕易駕馭本書,可說《V怪客》的真正精神,還得回到原著探詢。

細讀這部漫畫,電影強調「人民覺醒、大眾革命」恐怕多少是一種誤讀。因為反抗國家極權其實非常孤獨,V唯一「同夥」,是偶然救下的流鶯艾薇,哪來什麼人民跟大眾?通常我們說到「革命」,概念上是指政治結構在短暫時間內的根本重塑,然而原著卻很少觸及政治過程,反而是一次「內在審判」──自認無垢無辜的平凡人,要如何去認清漠然與旁觀所造就的「平庸之惡」?


電影版《V怪客》劇照(取自IMDb

▇只有「虛構」才能喚醒「真實」

且讓我們先從角色功能來解讀這部漫畫──不妨把從集中營倖存的V,看作試圖保存歷史真相的政治受難者,那麼,艾薇就是對往日邪惡不明究理的年輕世代。這是當代許多告別威權的後進民主國家都得經歷的「轉型正義」問題,到底要如何去召喚那些,滿足於今日和諧幸福,對不可原諒的歷史錯誤沒有任何感覺的廣大群眾?漫畫版《V怪客》本質上是一個從政治冷感通向深刻啟蒙的故事。

若依照這個觀點,就需要去思考,漫畫中兩個重要角色,平民艾薇還有任職「鼻部」的芬奇探長,他們各自的「轉變」是如何達成。

艾薇從一個膽怯懦弱的少女,最後戴上福克斯面具,自願接棒死去的V,那是經過了極為艱苦的內心鬥爭。故事中,艾薇一度離開V的藏身處,回歸有甜蜜戀愛、有熱鬧夜總會的日常生活,這時卻被秘密警察再次「逮捕」。在昏暗監獄裡,她被虐待刑求、被疲勞訊問,身心遭強烈摧殘。就在這時,她收到了「隔壁獄友」寫在衛生紙上的信件。獄友自稱瓦蕾莉,她是女同志,當過電影明星,但隨著英國快速法西斯化,瓦蕾莉被控腐化年輕女性,深愛的靈魂伴侶也在刑求中屈打成招,因此內疚自殺。

僅管瓦蕾莉遭遇如此悲慘,但在信中她鼓勵艾薇,不要放棄心靈「最後一寸」,仍然要相信人性,仍然要親吻其他人類同伴。艾薇被這封信徹底感動了,於是,她拒絕在審判官安排好上的自白書簽名。她咬牙說:「我寧願死在化學倉庫後面」──突然一個熟悉聲音響起:「那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威脅你了,是吧?你自由了。」


《V怪客》內頁

原來這場黑牢完全是V的設計,一切只發生在那個彷彿劇院的V的藏身處。不過,瓦蕾莉的信件並非憑空捏造,那是當年V關押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然而和艾薇過去一樣,多數自溺於日常小確幸的英國國民,卻從來不願意去「記起」極權統治所引起的無數慘劇。所以V自導自演,安排了一齣強迫艾薇深掘良知的逼真戲劇。

作為對照組,年齡較長、效忠黨國的芬奇探長為了追捕V,也為了給情婦報仇,依照各種線索找到了廢棄的集中營(該場景參考現實德國集中營作畫)。芬奇隱隱知道情婦被V獵殺,與過去她在集中營的作為有關。但那些「作為」是什麼?芬奇自稱沒有頭緒,自稱不知情。

所以,芬奇服下違禁取得的迷幻藥物,他才看到了「幻覺」。他首先想起曾經的英國,異見者、同志和有色人種都可以過著幸福普通生活,但在「單一民族、單一國家、單一意志」的法西斯政黨掌權後,「異類」被送進集中營,被串在鐵絲上,無數屍體在焚化爐中燃燒。

「看見」往事的芬奇流淚問自己,如果早知道會發生這些事,自己還會入黨嗎?(不幸的是,會!)

於是芬奇承認,迷幻藥物只會放大記憶,不會無中生有──如果他真的對國家犯下的反人類罪行一無所知,這些幻象怎會栩栩如生?沒錯,芬奇並不無辜,他跟所有默許集權體制的人一樣,雙手都染滿血腥,他們對淨化屠殺一直都知情同意。在藥品催化下,芬奇終於理解了自己的道德責任,此時他高舉雙手做出V字,並高喊「我自由了」。在漫畫結尾,法西斯餘黨想要糾合部眾鎮壓反抗群眾,但芬奇冷漠離去,決定不再繼續擔任獨裁者走狗。


《V怪客》內頁

漫畫中這兩段非常精彩的「自我救贖」,都來自於一種「虛構」,無論虛構的根源是做戲或是藥物。《V怪客》提出了倫理學上真正深刻的問題:浮淺的政治正確,其實很難感召大眾(正如台灣民眾對這幾年轉型正義工程的淡漠)。納粹很壞、獨裁很壞,沒人不知道,不過多數人也不會對「很壞」這樣的字面描述有特別感受──然而艾薇與芬奇卻經過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虛構」,這種虛構幫助她們真正地回到了過去,所以她們才得以在黑牢中閱讀受難者的絕筆、在集中營裡目擊種族屠殺與人體實驗惡行。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喚起一種深刻的「歷史記憶」,因循苟且的我們,通常沒有契機去反省人類在集權體制下的沉默或縱容。

▇「公共戲劇」才能推動歷史變革

《V怪客》引用不少莎翁台詞,沒有看戲習慣的台灣讀者,多把莎士比亞當成「文學」來讀,但我們要知道,它們原本是戲劇作品。與其他敘事文類如小說漫畫甚至電影都不同,劇場的特性是身歷其境,讓觀者在最大程度上「參與」、「進入」一處特定場景,這是閱讀文字所無法比擬的體驗。「戲劇」正是本書的關鍵隱喻。

這也是為什麼,V所發動的「革命」,其實都是面向公共領域的「表演」。故事開始時,V炸掉中央刑事法院、然後佔領電視台、又在故事結束時暴破國會大廈,這些地點都有其「象徵」意義。攻占並且重新詮釋被統治者意識型態所壟斷的象徵物,或說將旁觀者轉為政治議題的在場者,那就是促成人心開始騷動的文化條件。細看V的藏身處,有化妝鏡、舞廳燈、鋼琴和點唱機──這裡是壯麗歌劇的「後台」。V始終在策畫一場足以顛覆現狀的公眾大戲。

社會學家Richard Sennett指出,劇場與公共生活密切相關,近代以來,歐洲都市居民透過觀賞劇院表演,學習到適宜的「公開形象」、意識到他人目光之後進行「自我展演」。政治學家Charles Tilly更說,歷史上所發生的政權交替,都需要從傳統或文化的蘊藏中取得指導社會變革步驟的「腳本」,也就是一套宣傳主張、交流意見、形成訴求,從而能夠聚集群眾再到發起衝突的「集體行動該如何進行」之草稿。

所以《V怪客》的第二卷標題叫做〈惡毒的卡巴萊〉,所謂卡巴萊(Cabaret),是一種用餐時觀賞的,同時具有喜劇、歌曲、舞蹈等元素的歐洲戲劇。在第二卷開頭,V一邊彈奏鋼琴,一邊吟唱自己的計畫。仔細看畫面細節,V的身旁就是監控螢幕,無論是黨國高層內部的勾心鬥角、艾薇沉迷於藏身處中的違禁電影、芬奇警長對於當前秩序的不以為然、領袖對於超級電腦「命運」的無條件服從……都在V的嚴密監視中,他正在依照這些行動者的弱點來譜寫一則足以顛覆結構平衡的精密劇本。這幾個角色接下來果然成為提線木偶,按照劇本發生大小衝突,從而加速了法西斯英國的裂解。


《V怪客》內頁

當然我們要承認,為了追求出實質的正義,V同時也放棄了程序正義。革命不是請客吃飯,V對集中營參與者動用私刑、袖手旁觀艾薇男友被腐敗警察殺害、為了「啟迪民智」而綁架監禁平民,當然還包括他侵入遍佈全國的監視裝置……如果在民主法治的社會,這些過激行為本身便是犯罪。不過這個故事需要矯枉過正,人將權利讓渡給政府的「社會契約」既然已經被獨裁體系摧毀,那麼沒有道德只餘強權的英國就需要全新律法。顯然,V認為這一過程無法免於暴力與憎恨(V看似彬彬有禮,但復仇意志無比熱烈)。

但這也是為什麼,V的「革命」,在漫畫中被具象為骨牌效應。這種把戲的原理是,每一張倒下骨牌的動能,都要足夠推動下一張骨牌。所以V安排了交纏的因果懸絲,逐漸公開被隱藏的歷史真相、動搖參與者共謀者的信念、挑戰統治者的權威,然後在最後一刻給予暴發和碰撞的空隙。

這裡要說的也許是,正義從來不懂得自我揭露,反而需要「真相委員會」、「轉型正義推動者」的精心安排,甚至是「過度詮釋」。正因為對於渴望安逸的大眾來說,去意識到統治者的橫暴、自己附庸苟且的軟弱、被犧牲者的巨大痛苦之類議題未免太過沉重,所以V精心安排了一齣史詩級爆料,強迫不願睜眼的人看見「真實」如此汙穢。

▇轉型正義並非廉價寬恕

儘管牴觸善良風俗,但V很早就對「觀眾」辯解了自己的獨特正義觀。V曾經帶著艾薇來到倫敦中央刑事法院,在此演出一場對空氣說話的獨幕劇。他面對正義女神雕像,嚴正地控訴她的不貞、她與國家暴力暗通款曲。然後V承認自己已經移情別戀,如今深愛的是「無政府主義」。

不過V沒有說的是,「正義」這個概念,本來就有「報復」含義。現代西方法律的奠基者《漢摩拉比法典》,很早就明文規定「你若毀壞他人眼睛,自己的眼睛也要受損」,而V作為一個無政府主義信徒,他不相信公權力,也不相信國家組織可以比人類良知更好地來行使審判,所以,故事中V自行起訴跟處決那些曾經參與集中營的責任者。

《V怪客》共有近40章節,所有章節標題都以字母V開頭。摩爾運用一個輕巧文字遊戲來回答漫畫根本問題:所謂「V」字到底代表甚麼?V是暴力(Violence)是毒液(Venom);是價值(Values)也是幻覺(The Vision);是審判(The Verdict)更是復仇(Vengeance)。這就要回到英文書名,V for Vendetta,V字意謂血海深仇。所有的V都是復仇的V,復仇恰好是正義概念最古老、最原始的核心。

這種素樸而原始的正義觀,當然連繫於古典希臘悲劇。V非常類似反抗宙斯的普羅米修斯、違逆神諭的伊底帕斯,即便命運如此不公,他們仍然展現不屈的自由意志。如此壯闊的「復仇」啊,通向死滅卻留諸永恆。

然而「復仇」並非只有暴力懲罰,實現正義所不可或缺的是,責任者發自內心的懺悔。在那些必須為「英國法西斯化」、「種族滅絕集中營」負責的角色裡,只有芬奇探長的情婦、曾在集中營進行人體實驗的迪莉亞醫師,在審判臨頭時坦白認罪。

故事中V逐一殺害那些參與過集中營的官員,迪莉亞就已經明白自己在劫難逃。當V現身床頭的一刻,她說自己不再害怕,反而「感到解脫」。她多年來把集中營裡受試者的尖叫哭喊藏在心中,她甚至懷疑,自己當時是否隱隱感到愉悅?所以迪莉亞沒有反抗,只有一個要求:「我可以再看看你的臉嗎?」,然後她沒有抵抗交出性命。V的臉孔在當年集中營大火中被徹底燒毀,所以想必迪莉亞在醜陋五官上,看見的是自身過錯、還有復仇女神的剛毅公正。


《V怪客》內頁

至於迪莉亞是否得到寬恕?我們不必把原諒窄化為赦免。雖然V確實用毒物注射取走其性命,但迪莉亞也是所有加害者中,唯一在平靜安詳中死去的一位。無論如何,私刑正義在此得到了最有力的背書──加害者的認錯、悔過,以及試圖補償的努力(雖然枉死的生命、被奪走的人生,永遠不可能得到補償)。

身為一位作品內總是充滿道德哲學思考的藝術家,摩爾透過《V怪客》表達的想法並不「政治正確」,甚至徘徊於善惡的懸崖邊。關於革命,摩爾談的不是歷史和社會條件,而是革命的倫理和心理條件。而關於正義,摩爾認可的也不是當代流行的修復式正義(以平復衝突為目標),反而是古老的應報式正義(以回應罪責為目標)。

而促成這一切得以可能的,正是V在公共領域中,帶有暴力色彩卻直擊人心的悲愴道德劇。摩爾的想法或許是,所有的「革命」,都得起源於人的認知轉換、起源於對陳規流俗的徹底反思,因為只有人本身願意改變,才是社會變革的絕對前提。《V怪客》的繪畫者大衛.洛伊德(David Lloyd),他在本書的序言同樣意味深長。洛伊德寫道,某個晚上,當他坐在勞工階級酒吧中點了一杯啤酒,然而老闆卻把談論納粹的新聞轉台,換成低俗笑鬧綜藝節目──沒有錯,最沉重堅實的枷鎖往往來自那些正在受苦的人,也許因為生活太苦太澀,最下層被壓迫者常常對現實、歷史、政治顯出事不關己的冷淡。


《V怪客》繪者大衛.洛伊德(取自wiki

如何讓習慣了現狀、習慣了體制的人,看見今日承平社會下頭白骨煢煢的慘酷地基?或者用柏拉圖的問法,哲學如何讓人看見世界的真實樣態?《V怪客》提出的答案是一場能夠革新靈魂、喚醒記憶的盛大悲劇,就如同艾薇與芬奇,他們願意把蒼白的自己浸入他人的痛苦,而不是旁觀或者遺忘。當然「直面邪惡」會是巨大心靈負擔,然而也因此,真理才得以去搖撼被習以為常所掩蓋的猙獰體制。且讓我們再次引述V的箴言:「快樂就是一座監牢,艾薇。快樂是世界上最隱密無法察覺的監牢。」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V怪客:英文出版30週年紀念豪華版
V for Vendetta 30th Anniversary Deluxe Edition
作者:艾倫.摩爾(Alan Moore)
繪者:大衛.洛伊德(David Lloyd)
譯者:Quiff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12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艾倫.摩爾(Alan Moore)

英國漫畫作家、小說家、電影劇本作家、音樂家。

艾倫.摩爾稱得上是圖像小說界最備受讚賞的創作者,他以《守護者》、《 V怪客》、《開膛手》、《奇蹟超人》和《沼澤異形》獲獎無數。同時也是「美國最佳漫畫」(ABC)出版社的創辦人,而他在此(跟許多才華洋溢的畫家)打造出《天降奇兵》、《普羅米希亞》、《湯姆.史壯》、《明日故事》和《第10警局》。

身為漫畫界自80年代初期以來最重要的革新者之一,艾倫.摩爾深深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漫畫創作者,而他的作品至今仍持續啟發日益增長的讀者族群。他定居於英格蘭中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2-19 22:00
童書書房》韓國繪本《I Am the Subway》,地下鐵訴說對萬千旅客的觀察

【得獎消息】

■到了年底,各家評選的好書名單紛紛出爐,《紐約時報》選出2021最佳童書,共計25本。此外紐時也和紐約市立圖書館共同評選出2021最佳繪本,獲選作品共計10件,以下節選部分作品為讀者介紹:

韓國繪本作家Hyoeun Kim的《I Am the Subway》(我是地下鐵),大膽採用地下鐵當作敘事主角,讓穿梭在漢江底下的交通工具說出它對萬千旅客的觀察。每天擦身而過的路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一旦知道了之後,面目模糊的人立刻變得立體。繪本的色調也跟著每一位乘客故事的開展,從開頭的灰暗轉為明亮活潑。用顏色配合故事調性轉變,展現Hyoeun Kim的敘事技巧,也牽動了讀者的情緒。本書亦獲得《柯克斯書評》和《出版者週刊》的星級評價。


《I Am the Subway》內頁(取自scribble

The Little Wooden Robot and the Log Princess》(機械木偶與原木公主)是漫畫家Tom Gauld的第一本繪本作品,結合了他跟孩子的床邊故事以及妙趣橫生的奇幻想像。書中的國王與王后沒有孩子,兩人設法求子,發明家回應國王的請求做出一個機械木偶,女巫應王后要求將一塊原木賦予生命變成了小公主。但是礙於魔法限制,公主在入睡後會變回木頭,需要念咒才能讓她恢復人形醒來。但是,不了解這個規定的王室女傭將還沒醒來的小公主當作普通木頭扔掉了!如果不趕快把她救回來,她可能會被當作柴薪燒掉⋯⋯小木偶為了搶救姊姊踏上旅程,書中的手足之情令人感動,簡單帶過的冒險故事雖然沒有完全畫出來,但大大刺激了讀者的想像。Gauld的簡單線條不但創造出樸拙的人物造型,也能勾勒出精細複雜的圖案,書中的地圖、發明家的工作室再現中古世紀的手抄書風格,這是一本內容和畫風都深深吸引人的傑作。


《The Little Wooden Robot and the Log Princess》內頁(取自Tom Gauld官網

■各位讀者有試過全家人在深夜一起摸黑散步嗎?在一片黑暗中是否會感覺更親密?Marie Dorléans的繪本《The Night Walk》(夜間散步)中,原本正在熟睡的孩子被媽媽喊醒,接著全家人在一片漆黑中走上山路,媽媽拿著手電筒為大家照亮眼前的小徑。一夥兒最後來到山頂,他們會看到什麼樣的景色呢? Dorléans用細膩的筆觸和濃郁的深藍,再現層次分明的黑夜。讀者可以試著透過畫面上出現的微弱光源,尋找躲在黑暗中的小動物,帶來閱讀上的樂趣,並且感受山徑的環境肌理。

■著有《少女三劍客》的紐伯瑞獎得主凱特.狄卡密歐(Kate DiCamillo)9月推出的《The Beatryce Prophecy》(碧翠絲預言)獲選為紐時最佳童書。修道院風格的封面、充滿自信的光頭女孩和山羊的組合在童書界頗為少見。在本書中,修道院的修士撿到孤女碧翠絲,她喪失了記憶,只記得自己的名字,最令人感到不尋常的是,碧翠絲竟然具有閱讀與寫字的能力,修士推測她可能是貴族之後,後來更發現碧翠絲或許就是預言中推翻國王的天選之人。碧翠絲的性命因此受到威脅,但依然決定和夥伴們前往城堡,迎接她的命運。閱讀是本書的關鍵主題,作者狄卡密歐對小時候學習認字的受挫經驗印象深刻,她在母親過世之後產生創作靈感,用此作來紀念耐心陪伴她讀書寫字的母親。


《The Beatryce Prophecy》內頁(取自amazon

【名家新作】

■繪本作家石黑亞矢子在本月15日推出新作《ねこまたごよみ》(貓又行事曆), 結合她的拿手主題動物和妖怪,以日本傳說中的貓又(尾巴分岔成兩條的貓妖)為中心,描繪貓又家庭多采多姿的一年。讀者可以在她充滿日本風的作品中發現屬於現代的元素:例如在「2月」主題中,貓又們看似在參加日本傳統活動,仔細一看慶典卻揉合了巴西嘉年華風格,還有穿著比基尼的貓勁歌熱舞;到了「3月」,眾妖怪為了慶祝女兒節打扮成雛人偶,卻在台座上扭打成一團,或是在一旁拿相機自拍。石黑亞矢子筆下的貓又七口之家在每個月份認真玩鬧,讀者捧著這本彷彿貓妖版本的清明上河圖繪本研究其中細節,一定能得到許多趣味。


《ねこまたごよみ》內頁(取自ddnavi

■曾著有童書《小狼不哭》以及散文《鳥、藝術、人生:觀察自然與反思人生的一年》的加拿大作家Kyo Maclear,將童年回日本探親的泡澡經驗化為文字,在繪本《The Big Bath House》(大澡堂)中以詩意筆法回味與外婆和阿姨一起上澡堂的愉快時光。插畫家Gracey Zhang用她的招牌水墨作品將澡堂時光渲染為熱氣蒸騰的畫面,在脫衣處把衣服放進籃子裡、入浴前先沖澡並且幫其他人搓背等等這些進入澡堂後的一連串動作,為Maclear一家女眷帶來幸福的儀式感。Zhang罕見地在繪本中大方畫出各式各樣的女性身體,不帶偏愛、厭惡、惋惜,女性的身體在澡堂裡不分年齡或狀態,一起泡在浴池裡溫暖解放。


《The Big Bath House》內頁(取自amazon

■知名繪本作家刀根里衣筆下的白兔六兄弟又有新活動了!先前在《好大的胡蘿蔔》書中,六兄弟找到一根巨大胡蘿蔔,不知道該拿它怎麼辦。這次的新書《うさぎじかん》(兔子時間)封面上,六兄弟圍繞著一個大鬧鐘,但這本書並沒有複製前作的劇情公式,而是透過充滿季節感的畫面讓讀者看見兔子兄弟如何度過每一個季節:秋天的時候沐浴在銀杏紛飛的黃金雨中,春天的時候把自己洗乾淨晾在曬衣繩上用春風吹乾。本書邀請讀者成為第七隻、第八隻兔子,和書裡的六兄弟放慢腳步,欣賞每一個季節。

【跨界合作】

■著有《下雨天去遠足》、《歡迎光臨小兔子咖啡館》的繪本作家松尾里佳子(まつお りかこ)和寶可夢攜手合作,推出寶可夢的第一本繪本《ピカチュウとはじめてのともだち》(皮卡丘和初次見面的朋友)。書中的皮卡丘坐船來到寶可夢之島,在島上遇見許多新朋友。故事情節不複雜,除了熟悉的角色如伊布和咚咚鼠之外,還有其他角色躲在畫面上等待讀者發現。松尾在受訪時表示,她小時候熱衷於寶可夢的遊戲,在遊玩過程中移動到新地點、遇到新角色時,她深深體會到,原來世界上的人們是如此不同,正義與邪惡無法截然二分(就像火箭隊偶爾會做出一些好事)。松尾希望這本跨界合作的繪本可以將她小時候對於寶可夢的熱愛傳達給下一代的孩子,讓一樣的寶可夢角色帶領不同世代的孩子出發冒險。

■已故作家羅伯特.喬丹的奇幻鉅作《時光之輪》系列改編為影集,登上影音串流平台,由知名演員羅莎蒙.派克主演,她在劇中飾演兩儀師沐瑞(Moiraine),前往伊蒙村尋找「轉生真龍」。在預言中這位轉世者身上具有極端的能力,可以拯救或者毀滅世界。經過調查,村中有5名年輕男女符合預言,為了躲避暗帝的追殺,青年們和兩儀師沐瑞踏上旅程前往白塔,尋求其他兩儀師協助。影集前兩集由《怪奇物語》的導演執導,迅速引導觀眾進入《時光之輪》的奇幻世界。書中只有女性才能安全使用魔法,男性要是使用,最終會導致自己瘋狂。從現代的角度回頭來看這項設定,特別能引發性別議題的討論。不過全系列共有14冊,還有許多更為細膩的設定等待讀者探索。《時光之輪》是羅伯特.喬丹的代表作,在他逝世之後由《迷霧之子》的作者布蘭登.山德森續寫,為全系列畫下完美句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評》從時間調度科幻世界觀:讀常勝《閻鐵花2》

2000年上映的《驚心動魄》(Unbreakable)是導演奈特.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拍攝的超級英雄電影,前一年才推出影史經典《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一炮而紅的這位印度裔美籍導演,以本片乘勝追擊,果然也好評如潮。後來,當沙馬蘭陷入創作低潮,在評論和市場都備受打擊時,他以《驚心動魄》打造出的世界觀,於2016、19兩年接連推出《分裂》(Split)、《異裂》(Glass)兩片,「東鐵177班次三部曲」重新受到世人的矚目。

雖說是「超級英雄」(Superhero)電影,但《驚心動魄》一片的成功,在於扭轉了一般超級英雄的敘事格套——談的雖是超級英雄的崛起,但藉由層層的析理,以及沙馬蘭早期註冊商標的劇情反轉,直指真正促成超級英雄誕生的,竟是身處英雄對立面的「超級惡棍」(Supervillain)。

超級反派的誕生

或許更確切的說,《驚心動魄》以隱喻的方式,道出傳統超級英雄片中不曾直言的邏輯:英雄和惡棍就像太極的陰陽,兩者因為彼此而存在,沒有邪惡就無法彰顯甚或界定良善,反之亦然。同樣戴著奇怪面具、有著一樣「中二」代稱的英雄與惡棍,本是一體的兩面,是天秤兩端缺一不可的平衡。

所有的超級英雄故事都圍繞在英雄和惡棍的誕生經過,試圖解釋擁有強大力量的英雄為何選擇隱姓埋名,行使私刑般的正義?擁有對等能力的惡棍又為何大費周章謀畫著末日規模的殺戮?這些深藏大量動作場面的複雜情結,是超級英雄故事的吸引力所在。也只有在感官刺激之外,能提供更深層的思考,才能在同類型作品中出類拔萃。


《閻鐵花2》內頁圖(大辣文化提供)

如果說《閻鐵花》第一集是在引介女主角閰鐵花及其夥伴的出場,那麼第二集就是將焦點放在超級反派的誕生。這樣一前一後的安排,如同沙馬蘭在《驚心動魄》的顛覆,顯示作者熟諳超級英雄故事的箇中三昧。

常勝一向專注於廣義的科幻題材,以臺灣漫畫少有的穩定性,在科幻漫畫已經開墾了十多年的時間,以每年至少一冊的速度持續產出。在臺漫主客觀環境的條件下,如是不間斷的延續,幾乎可以視為奇蹟,是對創作者個人意志和決心的莫大考驗。

因為有長期的鑽研與積累,常勝不只在畫技上不斷成熟,更對科幻作品的內在理路具有深刻的探索和理解,不僅掌握了類型創作的特色,又能在既有的框架上另闢蹊徑,開出新意,實可稱為臺灣漫畫(甚或不只是漫畫)SF的巨匠之一。


《閻鐵花2》內頁圖(大辣文化提供)

➤對公司的控訴

2019年開始連載的《閻鐵花》,可以看出常勝在科幻文類的老練。他深知如何運用不同元素吸引市場的目光,並賦與更深一層的思考。

第一集在描述閻鐵花的誕生時,以京劇臉譜作為象徵,呼應超級英雄無法以真面目示人的悔恨情結。開場的滅門殺戮,承繼著超人、蝙蝠俠、蜘蛛人……等超級英雄失去至親的傳統,痛失親人的傷痛成為他們走不出的心結,將強大的力量埋藏於劇服般的造型中,隱去真實面目和姓名,用贖罪的心情實踐對親人的承諾,甚或某種極為扭曲的,以處決惡人為獻祭的贖罪。

第一集的敘述中也留下未解的伏筆,既承繼又另開新局。諸如不曾交代滅門血案的原因,閻鐵花為何被體制荒謬地視為兇手,為何歷時30年之後仍以不老少女之姿出現在世人面前,並擁有超乎常人的特異能力?

同樣既承繼又創新的手法,也出現在反派角色的現身。在第一集留下的劇情線索中,故事的反派似乎是某種類似「公司」的存在,這種安排本身也是科幻內行人常見的門道。綜觀1980年代科幻電影的開拓時期,「公司」總是最終極的邪惡,一方面反映80年代人們對經濟巨頭的恐懼,另一方面則顯示科技發展和財團之間千絲萬縷的糾纏。

經典的《異形》可說是對公司控訴的代表,比起那完美殺戮的外星生物,公司或許才是女主角雷普利擺脫不了的死敵。但在《閻鐵花》第二集中,對主角的死敵有了更進一步的刻畫,在常見的托拉斯惡形惡狀之外,加入了個人層次的情感,也加深了集中於閻鐵花身上的謎團。

然而,第二集對於反派最大的反轉是,人工智慧在進化之後逆襲,產生了和主角一行人平起平坐,甚至更為強大的超級惡棍。如前述,唯有惡棍存在,英雄才算真正誕生。常勝在超級惡棍生成的過程中又再度埋下意外的轉折,也是伴隨《閻鐵花》劇情不斷開展的劇情主軸:複雜的時間軸。

從「時間」調度科幻推理

從閻鐵花的夥伴能看見未來5分鐘、穿戴著能進行時空跳躍裝備的「兔子」何洛克,皆隱隱暗示環繞著女主角的種種未解之謎,必然與這紊亂的時空序列有所關聯。這項既龐大又精巧的謎團設置,以及解謎過程中劇情的推進,彰顯了《閰鐵花》在各式各樣宏偉的動作分鏡下,作為一部科幻推理劇的本質。


《閻鐵花2》內頁圖(大辣文化提供)

以時間軸的交叉錯雜進行敘事,讓人忍不住聯想起常勝的前作《時之輪迴》,這部以阿推經典《九命人》為發想的故事裡,打造了一個類似「銜尾蛇」(Ouroboros)的時間線,一個接著一個故事,不只用全新的角度看待「輪迴」,更暗藏著對宿命論的抵抗。雖然精彩,但以一冊單行本即告完結,難免有些意猶未盡。

《閰鐵花》目前的規模,可說進一步試圖駕馭更為繁複的時間軸,這也說明了積累對於創作者的重要。不只是時空跳躍的設定,無論具象者如女性主角的運用、巨大機器人的對決、中年男子的懊悔,或者抽象如謎題劇情的舖陳……零零總總不同的元素,都曾出現在常勝過去的作品中。也唯有一次又一次的深化和演練,才能積存對類型的嫻熟,乃至對類型的突破。

在《閻鐵花》第一集的〈後記〉裡,常勝寫道:「我一直很相信,一部作品,通常源自於一個簡單到不行卻強而有力的核心概念(點子)。」這當然是他的肺腑之言,和國劇女伶結合的超級英雄,也確實在一開始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在在都證實了「點子」的重要。

然而,好的點子不等於好的作品,要如何將「點子」置放適當的創作文類,給予應有的結構和意外的轉折,讓點子最精彩的一面得以綻放,是創作者最大的考驗。要能達到這點,除了本身的才氣,更需要的長期磨練產生的經驗。

我們相信常勝十數年練功的苦心和毅力,有機會讓《閻鐵花》的點子發光發熱,也只有在厚實的基礎下,才能吸引來自影集等不同媒介的跨界合作。期待《閻鐵花》未來劇情的發展,也期待漫畫家精心設計的世界能不斷向外擴張,不只打造一部臺漫的經典,更開拓出一個全新的宇宙。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閻鐵花 YAN 2
作者:常勝(Chang Sheng)
出版:大辣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常勝(Chang Sheng)

1968年生於台灣台北,復興商工西畫組畢業,曾任職於廣告公司15年,2002年離開廣告公司,開始漫畫創作至今。漫畫作品《夢境大飯店》、《BABY.》、《OLDMAN奧德曼》、《隱藏關卡》、《九命人》等;參與羅浮宮漫畫計畫,創作合輯《羅浮7夢:台灣漫畫家的奇幻之旅》。作品海外授權有日文版、法文版、韓文版、英文版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1-12-14 11: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