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導讀》小小藝術家的成長課題:巴布與每個小孩的故事
英國藝術家瑪莉安.杜莎(Marion Deuchars)以一隻會畫圖的鳥「巴布」為主角,創作了三本圖畫書,涵蓋兒童成長發展的三大課題:自我概念(自我發展)、情緒調節(情緒發展)、人際關係(社會化發展)。杜莎以自己擅長的藝術方式闡釋小孩的成長經驗,獨具風格的創意和幽默,為成長的挑戰增添繽紛趣味。
▇美術館的啟發
《大藝術家巴布》是關於「我是誰?」的故事,描繪巴布被嘲笑之後,如何認識和肯定自己的價值而重建自信。許多小孩都有被嘲笑的無奈和煩惱,而且是因為名字或身體特徵這類無辜的事情。那些以為開玩笑取樂沒什麼關係的小孩,從巴布的感受應可明白,嘲弄的語言有很大的殺傷力,甚至使人完全否定自己而每天活在痛苦中。
幸好,巴布有一個特質,就是積極的想辦法,一次又一次嘗試解決問題。他運動、注意飲食,或者設法用服裝造型掩飾自己被視作缺點的特徵。巴布採取的這些行動基本上若對身體健康有幫助,都是好的。從生動的圖像(例如做運動的各種姿勢)可看到他的認真努力,值得稱讚。
問題是,他努力的動機和目標,其實落入了嘲笑者的陷阱。他想要迎合他們的偏見,用別人的眼光看自己,所以再怎麼努力也不能解決問題。然後,「巴布走了一段很長的路。」
這句話意味深長,暗指摸索、嘗試需要時間和耐心,而每次的掙扎和挫折其實是邁向目標的過程。巴布來到一個轉捩點——美術館,危機變轉機的關鍵是他「大受啟發」。對兒童來說,受到藝術的啟發,從自己心裡產生真實的感動和力量,應是在美術館裡最重要的體驗。

接下來,圖像裡有了多元的色彩、線條和形狀,彷彿打破之前單一的歧視觀點。巴布這回有了「聰明的」主意,用藝術的創造力形塑自己的意義,表現自己的才華。起初他一邊學習一邊模仿,最後的結尾顯示,經過多次練習之後,他已經不再受制於別人的看法,而能肯定真實的自己了。
巴布在美術館裡看到的藝術家作品,除了馬蒂斯和波洛克的,還有像畢卡索、蒙德里安、米羅、康丁斯基等人的風格,可延伸介紹更多這些藝術家的創作給小孩欣賞。鼓勵孩子想一想,巴布看著這許多藝術作品時,想到或感覺到什麼?文字說他大受啟發,是什麼意思?作者在這兩頁留了很大的想像空間,讓每個讀者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認識和肯定自己的好辦法。
▇看世界多美麗
《巴布的藍色時期》是關於失落和悲傷的故事,描繪巴布的好朋友蝙蝠突然離去,失落難過的巴布如何從情緒泥沼裡找回生活的動力。情緒的困擾會降低學習意願,破壞自信心和人際關係。因此,認識和分辨情緒,以及找出適合的方式去調節或處理情緒,是小孩必學的功課。
麻煩的是,處在情緒漩渦裡的小孩,常根本不明白自己怎麼了,也不懂得尋求幫助,就像這個故事裡的巴布。小孩閱讀巴布的故事,可像照鏡子一樣看見自己。讀者藉由認識角色的感受和行為而理解自己的內心,在情節中抒發並梳理自己的情緒,在故事的解答得到鼓勵和安慰。
蝙蝠從上一本書裡就一直陪伴著巴布,這個故事一開始講述他們是最要好的朋友,巴布在起始頁面上的動作也強化了文字的敘述。接下來兩頁生動的圖像,顯示他們不僅有友情,而且形影不離。可是後兩頁,蝙蝠卻突然離開,而且沒有說明原因。後來我們知道,此時的蝙蝠可能有情緒問題,覺得自己必須「離開一陣子」,但他無法說明,恐怕因為他自己也不明白。

這樣不明不白的情形對小孩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好友的分離並不只是形體的分開,也可能造成情感的撕裂,感覺自己某個部分也被帶走了,「破了一個藍色的大洞」具體形容了巴布心裡的傷口。這樣的破洞使人如落深淵,並可能引發對友情、自己或甚至人生的負面聯想,逐漸喪失正確的判斷力,以負面的眼光建構出負面且不斷縮小的世界,然後,整個世界只剩下憂傷。當其他鳥疑問「顏色怎麼都不見了?」既像暗指蝙蝠的離去使巴布的生活失去色彩,也像在隱喻真正的巴布不見了。
幸好,雖然巴布畫的全是憂鬱的藍色,他畢竟沒有放棄畫畫,仍一直為其他朋友畫圖,因此他不是完全孤立的,有機會被看見、理解和幫助。朋友們知道巴布需要重新看見什麼。大家跟他一起在黑夜裡走了很久,直到「太陽正好升起來」。所謂重見光明,其實是重新想起自己原本擁有的美麗色彩。畫面上色彩與明暗的表現,真的讓人感受到說不出的複雜心情。從興奮、疲累、睡夢到醒來,巴布彷彿經歷一場蛻變成長。理解蝙蝠和理解巴布同樣重要,而在情緒困擾時「看見」寬廣與美麗的世界,真的值得慶祝和感謝。
故事的結尾點出顏色在繪畫藝術裡的多重意義,而「藍色時期」的典故來自著名藝術家畢卡索。大約1900到1904年間,他受到好友自殺和生活因素影響,作品多以陰鬱的藍色為主,因此被稱為「藍色時期」。大人可以引導小孩欣賞藝術家們如何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情緒感受,無論喜不喜歡畫圖,小孩或可因此受到啟發而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

▇為最好的自己奮戰
《巴布的藝術大戰!》是關於人際間競爭與合作的故事,描繪巴布與另一位藝術家不斷較量作品,要證明自己是最棒的藝術家,在一場混戰後,他對於藝術創作與人際關係都有了新的領悟。
從前兩本書裡我們知道,巴布喜歡並擅長繪畫,他的作品也很受歡迎喜愛。這些好事帶來自信,也可能產生驕傲。他認為自己是最棒的藝術家,而且是唯一的,因此無法忍受新來的羅伊也受到大家的關注和讚賞,這使他在還不認識羅伊之前,就開始嫉妒他了。
這種事很常見,就像白雪公主的壞皇后一心想當世上最美麗的女人,就像許多小孩在追求卓越、第一名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落入人性的陷阱裡。「驕傲在敗壞以先,嫉妒使人瘋狂」,這兩項人性的弱點是小孩必須學習警醒克服的心理障礙。孩童之間惡性的比較和競爭,其實常來自於教養環境的壓力或成人的評價方式。他們有時就像巴布,外在表現強悍兇狠的競爭姿態,其實只是因為脆弱的內心非常害怕失去別人的肯定和喜愛。

巴布懷著不友善的想法去見羅伊,根本無意好好認識羅伊的作品,只想證明自己比對方更棒。他批評羅伊的作品很平常,被攻擊的羅伊自然還擊,批評巴布的圖畫很無聊。藝術批評是嚴謹的學問,但這兩位藝術家受到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影響,像無賴般互相叫罵。
繪畫和雕塑是不同的技藝。巴布從來沒有做過雕塑,但他似乎在焦慮激動中忘記自己的才華、強項是什麼,進入一場註定要輸的比賽。比較兩人的作品,巴布的主題偏向表象的平面陳述,羅伊的概念意涵與隱喻顯然更立體豐富。這樣的結果讓巴布更慌亂焦急了,於是他偷偷做了很糟糕的事。果然驕傲與嫉妒使人敗壞瘋狂,使明明有才華和創意的藝術家忘記自己是誰,忘記藝術家該做和不該做的事,忘記藝術創作的意義。
一心想贏的巴布,輸掉了自己。震撼的爆炸結束了一切紛亂,也將他震醒了。痛悔的眼淚洗滌人心,他真心認錯道歉,願意彌補傷害。恢復正常的巴布想起自己的才華,想到以合作取代對抗的好主意。兩位藝術家一起發揮各自所長,創造出更豐盛的美好。

貓頭鷹所謂的不尋常,不只誇獎作品,也讚嘆人性終究有美好的可能。巴布最後的領悟對小孩很重要:再優秀有才華的人也必須學會和別人和平相處;更重要的是,跟自己和諧相處。每個人有獨特的恩賜才華,懂得欣賞別人是成長的能力。如果成長是一場奮鬥,努力的目標應是今天的自己有沒有比昨天更成熟,有沒有成為更好的自己,對世界有更好的貢獻。
書中呈現的藝術作品以「普普藝術」(Popular Art,簡稱Pop Art)為主,運用大眾流行的商業文化元素符號為素材(如棒棒糖、漢堡、黃色小鴨),賦予不同的含義,特色是具象且通俗易懂。如著名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以食物為題材,或傑夫.昆斯(Jeff Koons)創作了巨大的氣球狗,許多普普藝術作品幽默詼諧,小孩會覺得很好玩。作者不僅玩圖像創意,也巧妙安排設計文字的趣味,希望讀者都能享受藝術創意的美好樂趣,不執著於「誰是最棒的藝術家」這種蠢事。
瑪莉安.杜莎在一場對青少年的演講中,送給孩子們四點建議:「不要停止學習、要勤奮努力、跟隨自己的熱情、對人友善。」我想,這三本圖畫書文圖並茂的傳達了她的心意。●
|
|
|
作者簡介:瑪莉安.杜莎(Marion Deuchars) |
OB短評》#316 將木頭雕成琴箱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臺北來信
一匹魚著,慢工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透過一頁頁平實的敘事,一幅幅藍白色調細緻的畫作,擘劃出巨幅的時代色調與主角微觀的內心風景。細節極強的畫面,讓整體閱讀感受層層疊加,最末讀者與書中前人的身影重疊,就如同作者透過此作和一封家書,牽起與家中故老共享的歷史羈絆。這樣的作品成就的不只是一部「他人」的故事,也讓創作成為一種情感傳遞,閱讀也參與了傳承。【內容簡介➤】
●葉有慧
張西著,三采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樂
葉有慧很平凡,也沒那麼平凡。她和所有90年代出生的台灣女孩聽一樣的歌,看一樣的電影,關於流行和長大,有一樣的疑問。有一天,她發覺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這讓她瞬間失去了平凡。葉有慧迷惘、彆扭、摸索、我行我素,放出了本我試圖描清楚自我。我們可能有過或見過好多個葉有慧,或近或遠,可能會被葉有慧搞得有點煩,摸不太清她究竟想怎樣,卻又覺得有些情有可原。張西想為讀者說清楚「一個葉有慧」,知道葉有慧原來正走在探尋「我是誰」的旅途上,這樣的旅程對我們來說,其實也並不陌生。【內容簡介➤】
●美麗的愚者
美しき愚かものたちのタブロー
原田舞葉(原田マハ)著,劉子倩譯,時報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樂
日本首座專業西洋美術館——國立西洋美術館的藏品主幹,乃是日本實業家松方幸次郎的「松方收藏」。習讀美術史出身的小說家原田舞葉,在前任館長的建議之下,調查了「松方收藏」的細節經緯,趁著美術館成立60週年的時機,寫出了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成立背後的故事。「松方收藏」大名鼎鼎,松方幸次郎是莫內、羅丹的知音以及大買家。故事實中有虛,讀來沉穩靜謐,描說實業家的經濟實力與文化悲願,美術品由勢不由人的流轉,以及美術館戲劇性的創成。是時代小說與美術文化史美好的結合。【內容簡介➤】
●政治檔案會說話
自由時代公民指南
陳進金、陳翠蓮、蘇慶軒、吳俊瑩、林正慧著,春山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益
檔案研究一直以來被框限在某些學科的專業範疇,一般人極少思考自己與檔案史料的關係。而轉型正義論述與政策促成了社會大眾與檔案對話的平台,如白色恐怖檔案公開與否就成了每個人都能參與判斷討論的議題。但無論全數公開與否,遇上需要查找資料時,一般人或許會先經驗到開啟此書的例子:一位年輕人不經意在展覽物件中看見自己家人的名字,下一步能做什麼?本書正是為此而生。這是一本實用指南,從認識政治檔案的議題與類型、哪裡找、怎麼讀,到附上解讀示例,手把手告訴讀者如何處理檔案,以及如何面對歷史。【內容簡介➤】
●審判的人性弱點
Blind Injustice
馬克.戈希(Mark Godsey)著,堯嘉寧譯,商周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書名已預示了全書論點: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冤案,改革刑事司法系統。作者觀察到美國司法這一發展趨勢,投入解讀過去發生過的冤案,並在書中開展清楚行進的案例分析,並提出「認知失調」、「確認偏誤」及「記憶汙染」等3種心理問題常見於冤案的紀錄,從而導致案件難以平反。最末,作者針對司法從業人員提出的建議,就在於最基本的人本態度:不害怕承認錯誤,接受人是有侷限的。面對司法與人命,這樣的態度再怎麼重申也不為過。【內容簡介➤】
●麗茲波頓的謀殺審判
直擊美國史上最駭人聽聞的世紀懸案
The Trial of Lizzie Borden
卡菈.羅柏森(Cara Robertson)著,徐立妍譯,臺灣商務印書館,55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透過重新追溯1892年的懸案,搜集、爬梳案件主角未被談論的人生細節與親筆信件,此作意不在冷案(cold casea)熱炒,而是以當代視角,剖析案件發生當下的各式紀錄與說法,觀察性別、階級、種族等因素如何交織其中。解析被控為兇手的中產階級女性如何被當時社會輿論凝視、物化、建構後,作者呈現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社會偏見,絲毫不亞於案件本身的殘酷。【內容簡介➤】
●寫給庇里牛斯山的情書
蠻荒與瑰麗、澎湃與抒情,一個歷史與想像中的野蠻邊境
The Savage Frontier: The Pyrenees in History and the Imagination
馬修.卡爾(Matthew Carr)著,林玉菁譯,馬可孛羅文化,499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封長長的「情書」看得出作者對庇里牛斯山的深情。從長居的山民、牧羊人、勞工、學者、朝聖者、吟遊詩人、軍隊乃至近來的登山者,各種身分的旅人與住民出入這片山區,多樣的人跡和活動為本是自然存有的「野蠻」山川注入豐沛的生命力。作者爬梳材料,也長年親身入山,在意象變遷間築起庇里牛斯山厚實的歷史地層,正是作者深刻愛意的表達。身為庇里牛斯山情深義重的可靠情人,作者當之無愧。【內容簡介➤】
●中國西征
大清征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著,葉品岑、蔡偉傑、林文凱譯,衛城出版,900元
推薦原因: 知
本書抽離後設的民族主義,將17、18世紀的草原爭霸還給當年風起雲湧的人事往來交織。本書是清史研究轉入新向度的名著,濮德培打開了18世紀「中央歐亞」清帝國、準噶爾蒙古汗國、俄羅斯帝國三方角力的視野,不再只是從北京單向出發的眼光。既著眼於幾股政治勢力間的往來與衝突,亦考慮生態環境的型塑和支持,同時還留意到清廷以歷史書寫鞏固新收疆土的手段。藉由轉換過的視角,我們可以理解古代中國與今日中國無法劃上等號的關係,並釐清中國何以至此的變化。【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