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10 回韻不絕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畫電影的人

手繪海報的美好時光
簡嘉誠著,蓋亞文化,240元
推薦原因: 樂  
漫畫家讓手繪電影海報大師的故事走出了偉人傳記的格局,為這門如今已逐漸佚失的手藝工夫,構築了富傳奇色彩的武俠故事。民國50年,斑斕的西門町化身明暗相間的江湖,兩代人物的設定默默聯繫起歷史的推展。畫風不採常見的日系風格,也不走文藝感十足的歐陸筆觸,素樸地召喚出一個時代裡,曾經實存的一門工夫、一種人生,令人不禁想起早年那些俠義又純粹的台港漫畫故事。【內容簡介

踢銅罐仔的人

黃春美著,聯合文學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樂  
家鄉、童年、飲食、旅遊、育兒……隨著一幅幅日常景象的展開,將生命中的參與者刻畫於其中。輕描淡寫地勾勒台灣一隅女性的日常,也含蓄道出了凡人的不易。宛如清心的音樂,氣氛沉穩沒有劇烈起伏卻有餘韻。書中所擬喻的景物、述寫的生活,不帶浮誇氣息且無華美姿態,澄清柔緩帶著風味,映現著一個時代裡,處處可見的常民女性身影。【內容簡介

流浪巢間帶

徐禎苓著,時報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樂  
一部好看的租屋民族誌,特別是在第一部分以13次租屋案例、串連房東A to Z,寫下人生百態與租屋修羅場。常看租屋網頁的無殼族、北漂或離鄉的人們熟悉的屋況術語(可炊、不可寵等),都有了更具文化脈絡與人情倫理的理解,反映了當下青年貧窮與經濟正義、區域與空間想像、親密關係與飲食慾望等等諸多議題,亦記錄了屬於當下各世代的遊牧人生。【內容簡介

恐怖矽谷

回憶錄
Uncanny Valley: A Memoir
安娜.維納(Anna Wiener)著,洪慧芳譯,行路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益  
本書透過自身經歷見聞,看似旨在批判科技新創業的開放假象,實則不止於單調的產業文化分析或普遍主義式的道德批評,而是揭露了「矽谷」這一經濟文化想像、價值與樂觀主義象徵的細緻內涵。在觀察新創產業時,作者有其獨特視角:原本文科女性身分、從出版業跳到科技新創的領域差異,讓整部回憶錄有如一份詳實精闢的民族誌。文字的機鋒與譏諷,更讓各種價值文化相互辨證,讀來饒富趣味。【內容簡介

怒海逆風島嶼行

台海戰亂世代的故事
To Reach the Refuging Island Trough Furious Sea and Gusty Wind
鍾堅著,燎原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軍眷出身的作者不願微史成灰,採集了各種戰事、軍隊的聞說故事,也整理了許多未收入正式檔案的資料,描繪出台灣邊陲孤嶼的情狀。軍事迷、軍史控可讀到許多傳說逸聞。身處這個看重經濟、民生、個人權益的現代社會,在軍隊將士們保護下,如常生活而不自覺的我們,可以藉本書了解這若遠似近的存在。而台灣所意欲建構的海洋國家觀,這些故事應該也是海相的其中一面。【內容簡介

觀滄海

青花瓷、鄭芝龍與大航海時代的文明交流
林梅村著,聯經出版公司,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考古學者透過器皿、地圖、石碑、錢幣、建築……等文物,加上實地探訪與諸般傳統文獻交叉解析,為讀者帶來海洋、島嶼的另一個觀察面向,也重組出意想不到的歷史面貌。作者聚焦15世紀以降的中國,述及早期中國南方海外的交流,視野廣及中國、印度、伊斯蘭、南洋,乃至與歐洲等諸多文明循海而來的衝突與交流。本書跨時空地再次審視大航海時代,肯定東西方諸文明在歷史推動中各有其位置。以章節區分主題式的討論,使個別問題的論說焦點分明,但也因為如此,讀者需要靠自己理解成一幅全貌。【內容簡介

被隱藏的眾神

一段在中東尋找古老智慧的旅程
Heirs to Forgotten Kingdoms: Journeys Into the Disappearing Religions of the Middle East
傑拉德.羅素(Gerard Russell)著,葉品岑譯,八旗文化,540元
推薦原因: 樂  
說到中東、北非,就會讓人想起伊斯蘭信仰及其引起的各種爭端。但這片土地其實是諸多古老信仰的誕生地。除了如今已成為世界性宗教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信仰等,長時間以來,當地其實還有許多其他宗教為人所崇信。熟習阿拉伯文化的作者帶我們踏進這些古文明的印記,訪查這些鮮為人知古老信仰的形貌與內容,並點出其處在現代世界秩序與價值觀夾縫中的困境。平易流暢的敍事,使得傳自遠古的文化,複雜的時局,都不再那麼難以親近理解。【內容簡介

設計好味道

おいしいデ
梅原真著,陳令嫻譯,行人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益  
著名的商品設計師回到家鄉,用眼睛觀察、用心體察,抓出地方物產的精氣神,重塑形體。身為設計師的作者以栗子、雞蛋、洋菇、海參等物產為各篇標題,彰顯其核心關懷仍是「物產」本身,而非經過設計包裝之後暢銷的「商品」。本書不僅可做為地方物產成功包裝的參考型錄,作者也一一道出他是如何與這項物品、與每一戶人家結下緣分,帶著關愛懇切地思索如何將土產變身成為特產,並於過程中賦予了它們生命。【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楊富民》尋找湯姆

三歲的時候,父母忙於工作,將我託給阿嬤照顧。阿嬤當時也一起撫養著我的表哥──我智能障礙的表哥。長大後才聽大人們說,表哥是因為發燒燒到腦袋壞掉才變智障。但對三歲大的我,十幾歲的表哥就是我最好的大玩偶。我們的感情很好,哪怕對兒時的記憶模糊,成年後再見到他時我有些膽怯,他卻依然用充滿著關愛和欲言又止的眼神看著我。

跟著智障的表哥一起長大,我也學著表哥說話,講話就像個智障,常也被人當作智障而欺侮。直到要上小學時,父母終於發現我說話有些微妙。從那時起,父親便常帶我去醫院的幼兒治療科,學習正音、說話,回到家後又拿起《論語》、《三字經》、《唐詩三百首》。他逐字唸,我逐字讀,在他的藤椅前。

重新學說話時,因為無法與其他同學們對話,那段童年沒什麼朋友,甚至常被大家學著講話來取笑。到後來也乾脆不說話,對上眼就直接打起來。改變這些的,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暑假。

暑期週二、三、四,學校開放圖書館借閱書籍。我的妹妹還小,姊姊自有她的朋友,哥哥大我六歲,更是不可能將我這拖油瓶般的弟弟帶出去玩。於是,在同學們騎著單車去溪裡玩時,我在午後一個人悄悄地來到學校的二樓。在7、8月縱谷的村莊,總容易得見海岸山脈一頭無雲浩瀚的藍天,中央山脈那頭卻是開始在午後堆積了陰雲。若只看向一面,心情仍會好得不行。

二樓深處的圖書館,靜謐得只有夏季的午後蟬鳴規律地叫,吵著櫃檯的老師昏睡在桌上,發出細細的呼聲;偶爾還有壁掛扇左右搖擺的嘎吱聲,交雜在一起。那時我已經把橫山光輝的漫畫版《三國志》看完,看到第60集,三國歸一統,蜀國滅亡,氣得我心情鬱悶,又無法找人說話憤罵姜維,只得每次經過《三國志》便捶它們的書背。

但暑假還長,我繼續在圖書館裡晃盪,看見了《湯姆歷險記》。老師很疑惑一個二、三年級的孩子為什麼借這本書?但我不好意思告訴他,第一堂英文課,英文老師讓我們抽籤選英文名字,我抽到了TOM──我不過是因為這本書的主角名字跟我的英文名字一樣罷了。

花了兩三天的時間,我便把那本兒童版的《湯姆歷險記》看完,看得心情激動,想像湯姆般在村子裡四處展開冒險。但還書時,發現圖書館竟還有其他不同的《湯姆歷險記》。有圖文版、世界經典名著版、少年版,五花八門,我全部借回去看了一遍。把書還回來,我寫了張紙條,遞給老師,問他還有沒有遺漏的《湯姆歷險記》?老師幫我找了一回,我自己倒是意外地發現還有《赫克歷險記》!

「馬克……吐溫……」我在書架上對著《湯》與《赫》兩書,確定都是那個「吐溫」寫的,又把圖書館有的《赫克歷險記》一一借回家中看。直到兩套書全部看完以後,暑假過了一半,我對圖書館再也沒有興趣。

我要嘛,就要成為湯姆或赫克,讀什麼書?無聊透頂。

那天之後,我不再每天去圖書館。家裡當時開早餐店,趁客人多時,我從工具間抄了一把鐮刀便往外跑。我在學校附近找到一處荒田,荒田上長滿高大的牧草叢,我用鐮刀開闢了一條小徑,直到深處,拓展出一塊小圓徑的平地,將所有砍下來的牧草鋪在中間小圓坪裡,順道也將鐮刀藏在草堆之中。

一週後,我的「基地」已經儼然成型,我偷著幾根插在附近農園的競選旗幟,立在我的基地之中,想像自個是《三國志》裏頭的軍隊。旗幟被曬得褪色的圓圈處,被我一一拿奇異筆寫上了TOM。不止如此,基地裡頭砍下來的牧草堆,被夏日的太陽曬得金黃又乾燥。雖然期間下過幾次午後的雨,躺在草堆上背會冒出陣陣的溼氣,卻仍然蓬鬆舒適、且令人滿意。

基地既成,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很明確了──像是湯姆一樣──尋找寶藏。我在基地裡這麼想。豐田過去曾經盛產豐田玉,長輩們常說山後就是礦坑,大家在山上賺了多少錢,於是我也就此往山走,要去尋那礦坑。

想當然爾,礦坑自然是找不到,那要翻過前山,從前山下到後山的山坳,再從後山的山坳走到半山腰。我沒這麼大的能耐,只好在山邊路閒晃,倒是遇到另外兩個不曾說過話的同學。一個叫謝、一個叫潘。他們倆在山邊路那一排的光臘樹下抓獨角仙。我便在不遠處看他們倆疊起羅漢,拿著捕蟲網撈著在樹幹上方的獨角仙。

他們顯然也發現了我,看我盯著,從透明盒裡拿隻獨角仙給我。要我閃遠點,不要跟他們搶這處抓獨角仙的地方。我本是想要問他們,要不要一起去尋找礦坑?但憋了很久,話怎麼樣都說不出口,只好一手捧著獨角仙,一手抓著牠的角,繼續看著他們。

我想著怎麼問他們要不要去找礦坑,想了一下午,我的獨角仙在半路不知不覺地失蹤。直到日頭落在中央山脈的另一廂,山邊路已經泛涼且舒適,不再那麼炎熱,但山林卻漸顯幽暗,有些嚇人;我只得隨著他們一前一後,騎著單車回到街上,敗興而歸。

隔天早上,我去整理完基地,回家吃過午餐,又在山邊路遇見了他們。反覆幾天,他們只能默許我跟著。我也在忘了哪一次的「巧遇」,終於開口,要他們跟著我,一起到我開闢的基地。

在基地裡,我終於問他們要不要去找寶藏?他們聽了以後,對我的提案唾棄得不行。「獨角仙才能賺錢!」潘這麼說。他有次跟家人看日本的頻道,發現日本有人專門在買特異的昆蟲標本,尤其獨角仙。

因為如此,他才跟謝兩個人,暑假的每天都來山邊路找特別的獨角仙。他們說,曾看過一隻閃閃發亮的巨大獨角仙,但被牠飛走了。「如果抓到,賣到日本的話幾萬元!」潘信誓旦旦的說。雖然我們不知道怎麼賣到日本,但大家知道怎麼抓獨角仙。於是之後的日子,我們把抓到的大隻獨角仙,通通帶回基地裡。謝家裡做辦桌,辦桌後剩下的水果,他東偷一點、西偷一點,帶到基地餵食那些獨角仙。

我也帶他們去了圖書館,讓他們看《三國志》,跟他們說看到第30集就好。但他們不要,偏偏把60集都看完了。但也好,終於有人跟我一起罵著姜維。後來我讓他們看《湯姆歷險記》與《赫克歷險記》,他們嫌字太多,翻了兩下就還了回去。

那一年的暑假尾聲,我們的基地被家長們發現。祕密基地早已不祕密,潘跟謝向同學們說,我有個很棒的基地。暑假的後半段,班上的同學都把在野外找到的寶物往裡頭藏,我也終於跟他們去過一次溪裡玩水。但孩子們基地跑得勤,我們終究還是引起大人們的注意。

有天同學的父母跟蹤著來到基地,我們的鐮刀、鋸子、自己做成的木槍、木劍、鬥扁,還有一堆我們可能認為是玉石的石頭,全部被沒收。獨角仙在那之前,我們早就失去了興趣,今日從記憶裡也找不到牠們的下落。

之後,家長們找到荒地的主人,放了把火,將田的牧草燒光。之後租給別的農人,開學後沒多久,種起了白蘿蔔。

但在開學前,潘跟謝跑來家裡找我。這讓我父母側目了一陣。他們倆從謝家裡的神桌偷了三支香,要我一起去土地公廟結拜,像是《三國志》裡的「桃園三結義」。按照出生的月份排,我年紀最小,謝是大哥、潘是二弟,我則是三弟。我本來想與他們爭論,我更喜歡《湯姆歷險記》,我們可以叫湯姆、赫克,以及喬。我當仁不讓就是湯姆。

但他們學著我講話「ㄌㄩㄝ、ㄌㄩㄝ、ㄌㄩㄝ、ㄌㄩㄝ」的嘴巴亂動一通。


楊富民
居住於花蓮,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過去曾經夢想當一名文字工作者。但後來發現拿筆可能不太適合自己,所以走向了社區工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4-22 12:00
話題》介於死亡與轉生之際的香港,生活在中陰:讀韓麗珠《半蝕》

許多年前開始,人們就說:「城市正在死去。」「此城已死。」「這裡已徹底地死去。」或許,這都是精準的觀察,而死和生,是一體兩面的事。所以,人們其實也在說:「城市正在重生。」「此城有了新的面貌。」「這裡快要真正地誕生。」

──〈中陰生活〉

也許,不管是《黑日》(2020)抑或《半蝕》(2021)──這兩部接續寫於前後兩年、其所敘之事幾乎和現實時間疊合的散文集,韓麗珠的書寫,毋寧都在一個陡然開展的亂世時空裡,展現了一種遠比現實政治更為曲折的縱深。對「散文」這樣慣習貼沿著地表紋理匍匐前進的文類而言,那實屬不易。尤其兩本作品的絕大多數篇章,皆來自她在反送中運動後的《明報》專欄。在先天的因素上,它們的物理性篇幅極為短小,成稿的物理性時間(週週見報)也極窘迫,然其所欲(也不得不)回應的,卻是香港近半世紀來最沉重龐大的政治現況。

這些種種並不對等的容積,使得它的寫作勢必是一種壓縮的工法:如同製作一種救難口糧,將急迫而猛暴的「經驗」(甚至還來不及成為「經驗材料」)盡可能先祛除水分,搾成乾燥粉末,以「封存」起來。這個「封存」,自有香港眼前政治現實的擠壓。故它的隱語其實是「留待來日」──如果還有「來日」,那或許也是一個解壓縮的過程罷。

來日裡,大疫終結,暴政或已幾番更迭。新世界的彼端若有一位陌地讀者,能為這乾燥封存的粉末重新注入活水,還原出一座佈滿瓦斯霧霾、黑衣面罩的城市──那會是幻影嗎?易言之,它的對話對象其實是時間本身──「來日」必將會來,如同時間,不待招喚,它即會湧來將我們覆沒。香港的現況會「過去」嗎?而怎樣,才叫做「過去」?香港的「現在」,莫不也是某種「過去」的「來日」嗎?在壓縮與解壓縮之間,《黑日》與《半蝕》,以一種接近日記的體例,看似直面「現場」,真正要叩問的卻其實是人與時間、人與歷史、人與他所在的「此刻」之間的千種綰結。

那或許也是令對此書抱持某種期待的讀者所不解的:為何發動於「政治」的一種寫作,其抵禦或對抗的對象,首先竟不是「政治」?為何驅動自一種「暴政」的寫作,其所欲反擊的對象,首先竟亦不是「暴政」?那還可能會是「什麼」?也或許,在當代「政治正確」彷彿早先於任何「政治」而先行「正確」的倫理情境裡,「香港」以它和極權暴力極為親近的距離,為我們示範了高樓地表底下那些錯綜盤踞的根莖,可能抵達地心的哪裡?那縱深像是這座城市遍地通天高樓的一個反語:樓有多高,往下崛深的地基就有多麼探底。

有朝一日,那些樓房裡一格一格被現實圍柵、切割與分隔的「房間」若一夕崩塌,首先壓垮的不是別的,而是自身靈魂的凹陷之處。這或許才是韓麗珠近三年來逐漸浮現的書寫圖像──如果2018年的《回家》延續著傘後的城市對家與空間的反思,2020的《黑日》則記錄了前此一年(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裡的各種激進現場;那麼,2021出版的《半蝕》所指向的,或許是疫情與國安法壟罩下、漸次進入一種永夜狀態的香港。是韓麗珠在《半蝕》最末篇章裡指稱的:一種「中陰生活」。

「中陰」是什麼?在普遍的認知上,這個詞彙典出佛家,泛指人死後到轉生之前的一種晦明狀態。在中陰裡,萬物蟄伏,因果並置。這是五色孔竅的暫歇之地。在現實的指涉上,它或也是香港此刻情境的一種隱喻:大量墜樓落海的死亡肉身,尚未渡化的亡靈,還未來得及等到一方自由新土的倖存的人……如果「中陰」已然成為一種日常常態,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這是只有介於死亡與轉生之際的「香港」,才問得出的問題。我私以為那也是韓麗珠這一系列寫作的最終收煞。這個收煞,支撐起整部《半蝕》的結構與意義──從輯一的「城影」、輯二「穴居時期」,延續著《回家》以降的主題,對個人與所處的城市空間反覆摩挲,不同的是外界的暴力與侵擾加劇了,現實較2018來得更為揣揣不安;於是,即使是「家」這樣充滿自我保護意味、人最後退守的現實生活場域,也不得不產生一種內向的暴裂。因此我們會看到如輯三「心裡有蛇」、輯四「吃人的家」這樣一種幾近自虐式的探問──「我想殺掉那個人」;「可是我可以殺掉的只有我自己而已。」這些看似從個人生命經歷裡發動的情緒,或從家庭、童年、感情生活等個體場域出發,最終所降落的,竟是一整個城市裡,關於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命運。

《半蝕》的不易在於:在「暴政」面前,先低頭反身凝視的,先是「自己」,然後才能是「他人」。正因為人所處的時間、空間與歷史是一個巨大而張開的網羅結構;在網羅的交織裡,善與惡終究同源,罪與罰可以鬆動易位。本該向外投擲的石頭,第一個先丟擲的對象,竟也是「自己」。

《半蝕》裡那些從窘迫的現實裡擠壓出的瑜珈時光,身與心的安放之處,其實都展現了一種雙頭蛇般的諦觀──在《半蝕》裡,被黑雲壟罩密布的世界理應陰翳。但韓麗珠筆下的白晝黑夜,卻仍有一所房子,一扇窗戶,一隻閉上半對眼睛的白貓,像是不忍,又像是忍不住窺看:細小的街道上有人行色匆匆;有窗台外千門萬戶的格子裡,彼此相連卻又萬象殊異的個體景觀。「香港」的專業讀者應都能敏銳地察覺到,那是「我城」自西西以來的定義被改寫──在暴力所為我們洞見的世局結構裡,「我」與「你」相連;「我」的病與惡,也與「你」的相連。


(取自flickr/HUDSON NG

在天象進入天王星主導的時代裡,香港其實是這波個體與共同體邊界被不斷反思、推移、解散甚而重組的前哨。而書中屢屢出現、接連起「我」與「你」、「我們」與「你們」的,是一個跟時間與歷史有關的詞彙:「業」──那即是來自於人在漫長的累世時間中為各種意志、選擇、決定的行動裡,所造就的結果。

《黑日》過後再讀韓麗珠的《半蝕》,那是一種類似隧道般的體驗。在隧道與隧道之間,短暫的光與白日轉瞬即逝。漆黑的隧道又淹過來吞滅了我們。人活於世上,那畢竟是一個太短太短的時間區段了。短到人即使死了,不會死滅的暴力仍像古老的植物孢子四處扎根蔓長。韓麗珠要說的或許是:暴力的歷史遠比我們來得更長更長。反送中或國安法,其實只是它的其中一站。而某些時刻,我們或許也曾在自己的身體裡,如同靈魂業力那樣,被他人或自己寄養過一株暴力的孢菌。它幾乎就是時間本身。2020,人人仰望過的日環食也是一種「黑日」。據說下次太陽再度環食,地球上今次看過它的人已全都死去了。人不可能活得比時間本身來得長,這是歷史的虛無與空妄。

那麼,「半蝕」又是什麼呢?半蝕是,在歷史的舞台上,兩次燈暗的幕與幕之間,緩慢幽微、卻又隱密增長的時光;在那裡,時間如莖藤蔓長,萬物與萬物接連──惡與惡接連。惡與善亦接連。如果我們曾在這「半蝕」的一半陰翳、一半昏暝的時光裡,打撈過一個漂來眼前的人,那必是因為這時空裡渺小的我們可能有過一瞬間的想望,從我們內在那深不可探的深淵,嘗試想要接連到名為永恆的微光。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半蝕
作者:韓麗珠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韓麗珠
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2018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2018藝術家年獎」得主。她的小說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行文往往安靜透徹,以文學凝視超越表象的真實,在華文世界擁有跨越區域疆界的讀者。

已出版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輸水管森林》、《寧靜的獸》、《風箏家族》、《雙城辭典》(與謝曉虹合著)、《失去洞穴》,長篇小說《灰花》、《縫身》、《離心帶》、《空臉》,與散文集《回家》、《黑日》。

其中,《灰花》獲2009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獎、第三屆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風箏家族》獲台灣2008年開卷好書獎中文創作獎、2008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獎,《寧靜的獸》第八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黑日》獲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首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4-21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