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年度漫畫與圖像文學書單!自由揮灑的視覺饗宴,及其他藝文短訊

【年度書單】

■漫畫與圖像文學

漫畫在畫面與畫格、圖與文之間製造意識流動,畫材和形式自由奔放,從各大媒體今年公布的年度書單來看,圖像小說、回憶錄/傳記和類型漫畫百家爭鳴,在視覺上也令人目不暇給。以下摘要彙整《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華盛頓郵報》、《富比世雜誌》和英國《衛報》的年度圖像文學書單,以饗讀者。

大衛・沃克(David Walker)和馬可・夸美・安德森(Marcus Kwame Anderson)合著的《Big Jim and the White Boy》,從黑奴吉姆視角重新描述馬克・吐溫《頑童歷險記》的冒險故事,似可和今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得獎小說《詹姆士》(James)互為參照。


《Big Jim and the White Boy》內頁(圖片來源:amazon

比利時作者奧立維・施勞文(Olivier Schrauwen)的《Sunday》則是成年孤獨的最佳範例。一如標題,時間是星期日,主角提柏特正等著女友從長途旅行返家。他偶爾看書、喝酒,卻突然擔憂兩人關係將走到盡頭。於此同時,提柏特的朋友正在祕密策劃隔天的生日派對,而壽星正是刻意迴避所有人的提柏特⋯⋯

擅長奇科幻故事的哈維獎漫畫家查爾斯・伯恩斯(Charles Burns),透過《Final Cut》講述一群青少年嘗試自導自製一部怪獸電影,卻發現沒有想像中容易。伯恩斯沉鬱濃厚的色彩與銳利的線條,渲染出充滿張力的懸疑感,故事中導演對女主角注定無果的戀慕與創作的艱難兩相呼應,也捕捉到青春期的不安與孤寂。

Vogue漫畫家模里斯・維樂庫(Maurice Vellekoop)的回憶錄《I’m So Glad We Had This Time Together: A Memoir》是個人編年史,從1970年代在保守的基督教家庭長大,逐漸發現自己是同志而遭家人疏遠,到成年後幾乎報復式地探索性和藝術。這本回憶錄畫出一個事業成功,但深受憂鬱、酗酒和愛滋病潛伏所苦的漫畫家,透過創作尋找與自己和解的方式。

情感的天線如何對接,戴許・蕭(Dash Shaw)的《Blurry》或許可提供解答。漫畫從一名為了參加婚禮而去試裝的男子開始,猶如俄羅斯娃娃般層層揭開不同角色的故事:人體寫生模特兒、考慮辭職的老師、開進濃霧的駕駛。在人生猶疑徘徊的片刻,也許正是與他人的相繫或擦肩錯過,決定了下一步。


《Blurry》內頁(圖片來源:nyrb

埃迷兒・費莉斯(Emil Ferris)的彩色原子筆日記漫畫《My Favorite Thing Is Monsters》在2017年轟動問世後立刻奠定經典地位,並於今年推出續集,讓10歲女孩凱倫的主線故事告一段落。自認為是狼人的凱倫,持續暗中調查猶太鄰居安卡過世的真相,以及她在德國經歷的一切,也挖掘出有關母親之死和哥哥狄茲的祕密。費莉斯透過兒童視角,描繪出在1960年代受政治反抗運動和經濟蕭條衝擊的芝加哥,結合驚人的畫技,交出一部毫不遜於前作的續集。

無論虛構小說或回憶錄,今年有多本圖像文學圍繞戰爭、傷痛、原諒和家族故事的主題,反映過去的事件和回憶仍在形塑當下。例如黎拉・珂曼(Leela Corman)的圖像小說《Victory Parade》穿梭在1940年代一群女性的生活中,透過海軍工廠的焊接女工、逃離納粹的猶太難民,看見家鄉後防的艱困亦是另一種戰場,死亡和痛苦的陰影纏繞心頭。珂曼的水彩漫畫細膩而誇張,描繪出戰爭和大屠殺激起的深遠餘波。

卡爾・夏奇塔諾(Carl Sciacchitano)的圖像回憶錄《The Heart That Fed: A Father, a Son, and the Long Shadow of War》同樣傳達出戰爭的可怕,透過大量對話和寫實的畫風,以自己試圖了解父親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為出發點,描寫父親輟學從軍,在越戰目睹戰爭殘害人性而受到的衝擊。

塔莎・豪斯(Tessa Hulls)的回憶錄《Feeding Ghosts》記錄了2006年與母親一同前往中國的尋根之旅,爬梳在1949年出逃香港的外婆、求學出逃美國的媽媽,以及從母親身邊逃走的自己,這三代女人因政治和心理因素而代代相傳的創傷和恐懼。豪斯透過漫畫道出心聲:「媽,我也許永遠無法用你需要的方式呵護你,但在書頁中,每一滴筆墨都是一次擁抱的嘗試。」

艾丹・柯赫(Aidan Koch)的短篇集《Spiral and Other Stories》則像是畫面實驗和圖像短文,透過如詩如謎的文字、簡單的分鏡和暈染色塊,營造獨特氛圍。《華盛頓郵報》評述:「柯赫將人類微小的渴望與思索,置於河流、山丘與森林那更為深邃而緩慢的時間節奏之中。」


《Spiral and Other Stories》內頁(圖片來源:nyrb

提姆・柏德(Tim Bird)的回憶錄兼傳記《Adrift on a Painted Sea》是獻給過世母親蘇(Sue Bird)的禮物。蘇喜愛用繪畫記錄生活點滴和自然花鳥,尤其是她最愛的大海,但從未將作品公開或以藝術維生。提姆用漫畫講述蘇的創作過程,描繪了她從少女時期到疫情期間與癌症抗爭的生命之旅。蘇的畫作穿插期間,彷如母子穿越時空的對話。


《Adrift on a Painted Sea》內頁(圖片來源:averyhillpublishing

■全球英語讀者最推書單登場!聚集超過1.5億名會員的Goodreads讀者書評平台揭曉第16屆「Goodreads Choice Awards (GCA)」年度票選結果,2024年獎項投票數再創新高,共有超過620萬票投給15個類別、300本提名書籍。串連Amazon商城,讀者還可順便把推薦書單一次掃進購物車。

GCA的分類細緻度反映這群熱愛在社群口碑相傳的讀者偏好。除了反映讀者聆聽需求的「有聲書」,及「非虛構」、「回憶錄」、「歷史書與傳記」、「小說」的文種分類,小說之下更被細分為「歷史小說」、「懸疑驚悚」、「羅曼史」、「奇幻愛情」(Romantasy)、「奇幻」、「科幻」、「恐怖」、「新人出道作」。GCA票選結果也可看出讀者忠誠度:恐怖大王史蒂芬・金奪下個人第11座GCA恐怖小說獎。今年的雙料冠軍Emily Henry也是第4度獲得GCA大賞,除此之外更有多位作家再次回歸榜首。

●讀者最愛的小說:《The Wedding People》,Alison Espach著。
這本出人意料的熱門小說講述一名情緒低落的年輕女子,誤打誤撞闖入在紐約羅德島豪華旅館中的奢華婚禮,展開一連串冒險。讀者除了欣賞Espach行雲流水、切換自如的敘事風格(從高張力的灑狗血劇情到輕鬆幽默的社交喜劇),也深深被這個故事流露的生活態度吸引:一切隨遇而安,未知的前方永遠有驚喜在等待。

●讀者最愛的歷史小說:《The Women》,克莉絲汀・漢娜(Kristin Hannah)著。
《風再度吹起》作者、公認最擅長描寫女性經驗及情誼的漢娜,今年推出這部以女性參戰視角的小說,深入探討勇氣、身分角色間的衝突。以理想主義的軍隊護士Frankie為主角,描述她於1965年志願前往越南服役的故事。更複雜的是,當她回到內部分裂的美國後,面臨新的挑戰。

●讀者最愛的懸疑驚悚:《The God of the Woods》,Liz Moore著。
故事發生在1975年,常惹麻煩的富家少女Barbara參加家族開辦的夏令營卻失蹤,而她的哥哥早在16年前也以同樣方式消失。作者將這個引人入勝的開端擴展為一部情感豐富的懸疑故事,融合了犯罪小說、心理懸疑及複雜的家族戲劇元素。

●讀者最愛的羅曼史:《Funny Story》,Emily Henry著。
言情小說天后Emily Henry第四度稱霸。這部小說以一位失戀心碎的圖書館員為主角,陰錯陽差進行了震撼式療法——與前未婚夫的新未婚妻的前任展開戀情。不負讀者熱切盼望,本書將改編電影,作者本人正如火如荼撰寫劇本中。

●讀者最愛的奇幻愛情:《House of Flame and Shadow》,莎菈.J.瑪斯(Sarah J. Maas)著。
這是「玻璃王座」系列作者瑪斯第8次在GCA獲獎,也是她首度在奇幻愛情小說類得獎。這本書是人氣系列「Crescent City」的第三部,描繪墮落天使與愛慕他們的凡人間的故事。

●讀者最愛的青少年小說:《戀愛修課(第5集)》,艾莉絲・歐斯曼(Alice Oseman)著。
《戀愛修課》系列持續引領青少年小說熱潮,第5冊繼續敘述尼可與查理之間的成長故事,探討愛情的永恆命題。Netflix改編劇集也為該系列吸引了更多粉絲。

● 讀者最愛的奇幻小說:《Somewhere Beyond the Sea》,T・J・克隆(T.J. Klune)著。
本書是2020年《奇幻生物孤兒院》的續集,作者再度帶領讀者回到馬西亞斯島上的神祕孤兒院。克隆探索何謂「愛」與「家人」的溫馨筆觸,吸引了一批忠實讀者。他還曾憑《In the Lives of Puppets》在去年獲得GCA科幻類獎項。

●讀者最愛的科幻小說:《The Ministry of Time》,Kaliane Bradley著。
這是Kaliane Bradley的處女作,帶著幽默輕快的筆觸重新詮釋時空穿越愛情故事。故事混合了職場喜劇、室友衝突、間諜行動與相對論的元素,甚至包含與19世紀極地探險家的浪漫情愫。

●讀者最愛的恐怖小說:《You Like It Darker》,史蒂芬.金(Steven King)著。
這部短篇故事集深入探討人性的恐懼,包括命運與死亡、悲劇與暴力,還有響尾蛇。恐怖大師同時以此書再度展現他對短篇小說的駕馭力,第11度獲得Goodreads讀者評選青睞。過往的GCA得獎橫跨恐怖、懸疑驚悚、奇幻與科幻等類別。

●讀者最愛的新人小說:《How to End a Love Story》,Yulin Kuang著。
這本愛情小說描述一對深藏悲劇過往的作家與編劇,在暢銷書改編的電視劇製作中重逢的故事。作者以雙重視角巧妙呈現情感的複雜,並探索人生如戲的情境。作者Kuang也是即將上映的Emily Henry小說《Beach Read》改編電影的編導。

●讀者最愛的青少年奇幻與科幻:《Ruthless Vows》,Rebecca Ross著。
繼去年的首部曲,Rebecca Ross以續集再次獲獎。《Ruthless Vows》結合敵人變戀人的浪漫情節、蒸汽龐克的世界觀與更深層的主題,為愛情與魔法編織出獨特的故事。

●讀者最愛的回憶錄:《The Third Gilmore Girl》,凱莉・畢夏普(Kelly Bishop)著。
凱莉・畢夏普在這本誠實而幽默的回憶錄中,分享了她在好萊塢與百老匯的非凡人生。書中既有她在經典喜劇《Gilmore Girls》(吉爾莫女孩,或譯奇異果女孩)中飾演家族大家長的經歷,還有許多精采的幕後故事。

●讀者最愛的歷史書與傳記:《The Bookshop: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Bookstore》,Evan Friss著。
Friss以深情的文字記錄了美國書店的發展歷程,並闡述書店在地方社區與文化上的影響力。他還幽默地提到,書店的貓總是對的。

●讀者最愛的有聲書:《Funny Story》,Emily Henry著,Julia Whelan朗讀。
Emily Henry的愛情小說《Funny Story》再奪有聲書獎。童星出道、出版過小說、至今配錄超過400本有聲書的Julia Whelan,如巫師般嫻熟操練各種口音,多樣化的旁白音色為故事增添深度與魅力。

●讀者最愛的非虛構作品:《失控的焦慮世代》,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著。
海德特深入探討現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機,並指出「從小被手機餵養的童年」正改變成長的本質。他還提出了針對父母、學校、科技公司和政府的建議,以迎戰這場心理疾病的瘟疫。

【產業消息】

■全美擁有600多家據點的大型連鎖賣場好市多Costco,今年傳出將縮減美國的圖書銷售業務。自2025年1月開始,Costco只會在100間店內保留固定的圖書櫃位,其餘據點僅在每年9月到12月的節慶促銷季才能見到書架。目前Costco仍未正式公布或回應消息,但出版業人士表示原因是大賣場中的書籍只能靠人力補貨,上架速度和效益不如其他商品。雖然Costco縮減業務對出版業並沒有全面性的影響,但由於該公司單次進貨可達上萬或數十萬冊,仍是系列作或低價平裝書的重要銷售管道和出版社收入來源。


邦諾書店總部(圖片來源:wiki

■美國最大連鎖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今年新店一間接著一間開,平均每個月多開5家書店。美國書市是否迎來春暖花開?我們來看看今年截至10月的整體營收表現。本數據引自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簡稱AAP)每月根據1,280間出版社直接提供的營收數字所彙整發布的「StatShot」報告。

今年1-10月美國整體書市的營收累計約121億美金(相當於3,958億台幣,大概是台灣去年1-10月整體紙本+電書產值的25.5倍),表現相較去年成長7.1%。

排除宗教書、高等教育教科書、專業書的一般出版品,今年已累計79億美金的營收。電子書營收8.6億美金、相較去年1-10月微幅成長2.9%。數位有聲書表現最亮麗,營收8.8億美金、成長26.1%。式微多時的實體有聲書(載體為CD等)重跌36.2%、營收僅剩740萬美金。

實體書整體也有明顯成長,且從各類消長可看出對於裝幀等收藏價值的重視:精裝書營收29億美金,相較去年1-10月成長7.5%;平裝書營收27億美金,成長3.8%;大眾版文庫本(Mass Market)是唯一退步的實體書,營收1.1億美金,下跌至16.2%;特殊裝幀書營收1.9億,成長4.3%。

■法國女子吉賽爾.畢立可(Gisèle Pelicot)遭前夫長年迷姦的集體性侵案震驚社會,亞維儂法院在12月下旬作出判決之際,美國Summit Books出版社也宣佈將出版本案的報導文學,由派駐法國的記者莫妮科・艾法依茲(Monique El-Faizy)執筆《在這陰暗的房間內:祕密、羞恥,以及法國法庭審判的清算》(In This Dark Room: Secrets, Shame, and Reckoning at a French Trial)。除了探討平庸的邪惡如何產生,也將詳細描繪勇敢公開案情的吉賽爾,以及因本案公開而必須面對羞恥感和罪惡感的加害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4-12-31 09:00
年度好書之外》2024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書籍銷售持續衰退,電子書戰局升溫,閱讀器市場欣欣向榮

本文架構【一、財政部統計數據整體分析二、各通路年度百大暢銷榜觀察三、市場動態與產業政策

一、財政部統計數據整體分析

➤整體書市:1至10月圖書雜誌零售衰退15%,為近年最嚴重跌幅

自2018年撰寫年度書市觀察以來,財政部數據的紙電出版(5813-11, 12)及圖書雜誌零售(4761-12)儘管互有起落,但總額落差大都在5%以內,今年卻與以往相當不同。


每一個點代表一個基期(雙月)/製圖:沈如瑩

由圖表可看出,出版(綠色折線)和零售(藍色折線)每一年的營收高峰都落在當年度的11至12月,隔年1至2月探底,3至4月有一波小的成長,「5窮6絕」又往下,下半年則逐期攀高,週而復始。

不過2024年一開始,出版的營收(31.5億)雖然仍比前一年11至12月低,卻比2023年1至10月這5期都還要多。過去幾年,每期營收都在30億上下震盪,但今年每個基期都超過30億。

我本以為這是文化幣帶來的效應,但看到圖書雜誌零售的曲線,顯然並非如此。原本單一基期通常都能超過30億的營收,到了今年直接摜破至25.6億,在這張圖裡僅次於疫情影響最大的2021年5至6月。3、4月雖有回升,但不僅5、6月往下,理應是旺季的7、8月暑假也未見起色,較去年跌幅近兩成。9、10月落差縮小至-12%,11至12月是各通路年度回顧的大型行銷檔期,並受惠於諸多話題書籍雜誌,有望止跌,但推估2024與去年相較,應該還是至少有10%的衰退。

***

近年書價持續攀升、2024年的出版量也未明顯減少(以國圖ISBN統計,1至11月新書較去年同期略降4%),這一年的衰退幅度顯得有些異常。是前兩年的折扣戰養壞了部分消費者的胃口?或者真的就是有10%的閱讀消費在這一年轉向其他興趣或娛樂?

在比較出版與零售銷售的近年整體差異之後,再以年度拆分,可看到書籍雜誌的銷售曲線位於近年走勢底端(圖2)。實體出版則相反,躍於歷年曲線之上(圖3)。電子書出版相較於往年,不僅直接越過單一基期1.5億的門檻,最近的9至10月首次衝上2億大關,今年1至10月累計占比為5.4%(圖4)。臺灣電子書近年歷經疫情居家閱讀的波段成長,以及2022下半年看似回落的趨勢,終於在2024年達到閱讀市場5%的占有率。

如果解讀的方向沒錯,出版業在今年的營收除了透過一般通路之外,也在自營模式中找到更多元的發展,例如直接對顧客銷售,或是數位內容如有聲書、課程等(但也可能是我尚無從得知的某種關鍵變因)。

通路則早就已經將圖書雜誌視為諸多商品的一環,採複合式經營的書店,圖書銷售如果達到營收占比的五成,就算是「以書籍為銷售主力」的店面了。電商的書籍營收比例則更低,比如momo不再積極經營圖書後,書籍銷售業績大幅縮減,但對這間千億企業而言可能只是零頭。由此角度觀之,在今年最明顯感受到落差的,大概會是以書籍雜誌、基礎文具為主的傳統書店,以及專注於圖書出版、未開發多元產品及銷售管道的出版社。

二、各通路年度百大暢銷榜觀察

➤年度暢銷排行:《原子習慣》終結連霸;下半年話題書紛至沓來

從博客來的總榜前十名觀察,今年入榜與去年重疊的只有4本。其中《原子習慣》於2019年中上市至今,終於從博客來的榜首退位,但也只略降至第三名,相信未來數年仍是榜上常客。取而代之的《我可能錯了》出版於2023年2月,曾是該年度博客來新書榜第一名(總榜第4)。

2024新書有4本入榜,席捲全臺的《排球少年》周邊就占據其中兩名,接棒《鬼滅之刃》、《SPY×FAMILY》成為動漫領域的年度超級巨星。今年股市相對震盪、交易量縮,《持續買進》成為在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加時,大多數人首要參考的投資指南。《抄寫英語的奇蹟》融合學英文和心靈勵志兩大重點,在眾多語言學習實用書中殺出重圍。這幾本書在其他通路雖不見得擠進總榜前10,但也在分類榜中名列前茅。


製圖:沈如瑩


博客來成人實體書總榜

唯一一本同時進入「三大通路」前十名的,是蔡康永睽違5年推出「情商課」系列新作《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年度銷售統計通常累計至10月底,等於此書只賣了3個月就超過大多數出版品一整年的銷售)。

蔡康永出書後積極接受自媒體採訪,在網路上掀起討論熱潮,更帶動年輕世代成為他的新讀者。姑且不論這幾年的書市變化,2019年《情商課2》出版至今,整個世界已然天翻地覆(那可是還沒有武漢肺炎的年代),並非所有創作者都能抵擋這股巨變,無怪乎金石堂將「年度風雲作家」頒給他了。

除了蔡康永,今年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出現不少話題書,讓略顯低迷的書市添了幾分熱鬧。首先是標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的《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出版後第一時間還沒有太大反應,但讀者紛紛在網路上發表「不爆雷」的推薦後通路一度斷貨,詢問度暴增、銷售亦直線上升。這種從重度讀者外溢的熱烈討論已許久未見,儘管銷量已遠不及翻譯小說的全盛時期,但看到讀者的熱情仍讓人欣喜。


製圖:沈如瑩

隨著獎季到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韓國作家韓江,帶動其作品在韓國熱賣超過百萬本,甚至讓網路書店股票漲停板(這真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事)。歷年得獎者雖然不乏在臺灣出版譯作,但像韓江這樣仍在創作旺盛期且作品容易親近的作家並不多,尤其他關注的議題對臺灣讀者而言並不陌生,實體書和電子書都因此有不錯的表現。

美國國家圖書獎(American National Book Award)則讓臺灣寫下大大的驚奇,將年度翻譯大獎頒給了由楊双子創作、金翎翻譯的《臺灣漫遊錄》。還記得此書在2020年出版時,曾因為宣傳方式一度隱去了此為虛構作品的事實(當成一部出土的紀實舊作),在讀者間引發正反看法,是個很有趣的行銷案例。本書在得獎後不僅帶動銷售,也吸引更多國家簽下翻譯版權,可說是近年推廣臺書外譯一個階段性的里程碑,除了創作者之外,背後還有很多人持續的努力。

11月底還有村上春樹睽違7年的長篇小說《城與不確定的牆》終於在臺灣問世,以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自傳下冊,也在上冊出版26年後付梓。受限於出版時間,11月以後的出版品並非各通路皆納入統計,不過已經在讀冊的新書榜分據一、二名。

近年盜版電子書問題日益嚴重,《張忠謀自傳》亦不能倖免,上市不到一週,就看到遠見天下發布官方聲明,要對侵權者追究到底[1],是否能藉此遏止猖狂盜版頗令人好奇。12月還有因為臺灣棒球首次奪下世界冠軍而瘋狂熱銷的雜誌《職業棒球》,據說平常一期銷量約3,000冊,本期一舉突破20萬冊,大量的讀者詢問更讓通路忙得團團轉。

由於雜誌並不在我的守備範圍內,很少在年度觀察文中提到,但一期雜誌銷售20萬冊,可能是我入行以來從未看過的數字。雜誌由於時效性強,和報紙一樣早就面臨數位轉型需求,相較於電子書發展多年的市占率有限(臺灣5%自不用提,美國電子書市占率至多3成),電子雜誌更為普及。

為臺灣通路供應歐美雜誌35年的「瑪蒂雅」日前宣布於年底停止營運,[2]可能也是受到紙媒衰退的影響。這則消息儘管沒有任何媒體報導,但對書店而言可說是歷史又翻過一頁的大事,在此略記一筆。

綜觀各家實體書暢銷榜,雖然前十名重疊性不高,但百大清單仍是大同小異。進一步觀察各類別,博客來百大在「商業職場」與「投資理財」類別的入榜品項合計達31種,「心靈勵志」22種,皆為統計以來最多,合計已過半數。其次為「漫畫」與「圖文書」12種,《吉伊卡哇》系列可說是「隱形冠軍」,雖然沒拿下榜首,但各集銷量加起來不容小覷。其餘主要類別包含:童書10種、文學、語言學習皆個位數。人文靠《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系列新作獨撐大局,生活實用書就更不用說了。

誠品年度十大仍反映讀者從書中尋求「療癒」的偏愛,除了黃山料之外,兩本以Snoopy為主題的《今天不會都是壞事》和《好事即將發生》紛紛入榜。新書分類榜則可一窺當年度閱讀微趨勢,人文社科中,宗教心靈、地緣政治仍是多數讀者關注的領域。華文創作有張西、不朽、Middle,也有馬世芳、連俞涵、彭菊仙等不同領域、年齡的散文書寫。翻譯文學幾乎是日、韓作家天下,以東野圭吾和迎來完結篇的《全知讀者視角》系列占據最多名次。


製圖:沈如瑩


誠品新書總榜

相對去年而言,今年的電子書榜單與實體書榜單比較貼近,不過讀墨的榜單中,2023年空前低迷的人文社科,今年品項回升不少,且以本土作品為主。讀冊今年不再列出電子書和二手書的年度榜單,倒是點選二手書時,會連結到歷年暢銷榜和百大清單等主題,反映出暢銷書在二手市場的高流通率。

至截稿為止,今年尚未看到有獨立書店發布年度排行,不過郭怡美書店在11月滿兩週年時,大方公布了年度銷售的本數為19,274本[3] 。印象中郭怡美的藏書在2至2.5萬冊左右,約略相當於一年賣掉一輪藏書。這樣的週轉速度儘管不能說快,但在少量多品項的經營模式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反倒顯得相當驚人。

三、市場動態與產業政策

➤誠品、金石堂各自重返商圈,何嘉仁變身「REEDS Bookstore」再出發

今年連鎖通路展店頻頻。誠品前幾年嘗試的「社區創新店」從6家剩下淡水、內湖兩家,並從誠品生活轉回誠品營運。不過誠品開設中大型店的腳步未歇,上半年為八層樓面的「台中480」、下半年則「重返」台北車站,在諾貝爾廣場地下一樓營運。

無獨有偶,金石堂「重返」天母大葉高島屋,更在下半年一連於台中、台南、高雄開了6間門市,落實去年「預計展店5至10間」的目標。這些新店面多半位於商場內,以中小型規模營運。


誠品生活站前店(沈如瑩提供)

統一在台北時代百貨隔壁的「Dream Plaza」預計2025年開幕,但旁邊的時代百貨已有蔦屋,面對媒體詢問,統一企業集團董事長羅智先表示:「蔦屋不是書店,它只是裡面剛好有一些書而已」[4],讓人格外期待其中備受矚目的「博客來實體書店」的營運規模。

蔦屋持續以「全台50家」的目標拓點,進駐台中和南投,目前有13家分店。目前僅兩間實體分店的何嘉仁書店,在下半年以新品牌REEDS Bookstore整裝再出發。何嘉仁全盛時期分店超過20家,後續以美語教學為主,店面陸續結束營業。

連鎖書店於80、90年代的展店模式,以獨立店型(或稱社區店、街邊店)和商場店型為兩大分支,前者自行承租、營運,後者則屬於專櫃性質。獨立店型受限於毛利結構,即使納入文具禮品、餐飲等銷售,也很難自給自足。商場店型則與業者談營運條件(包底/抽成),生意不夠好還是不划算。這兩者的限制,也是誠品走向大型百貨商場的原因。

書店一度是商場的必備專櫃,通常設在頂樓或角落,有帶客效應。但當百貨生意暢旺時,書店的獲利比不過其他業種,自然不容易繼續合作,到2010年代左右,書店已不再是商場的「標配」。看到金石堂這兩年重新進入商場設櫃,以及相關報導中,百貨業紛紛表示書店「即使非主要獲利組成」,仍是商場形象、業種組成、顧客服務等面向的重要指標。[5] 疫情改變了人的消費習慣,四通八達的網購對實體零售市場造成相當大的衝擊。物換星移,書店在不斷開幕的新商場中,似乎又被賦予了新的任務。

➤異業合作回歸常態,海外展店不再是大型通路專利

公部門這兩年不再高調宣傳與品牌書店的合作,不過圖書館、藝文中心等公共設施,仍一直都有「期間限定」的書店進駐。誠品在嘉義美術館、新港培桂堂、高雄衛武營、屏東圖書館的店面其實都已經營相當一段時間(嘉美店快滿4年了)。

這種「限定」的概念,可能對業主雙方來說都保留了多一點彈性,本月27日誠品又在屏東東港開設新的限定店。青鳥則在桃園兒童圖書館策劃了親子書店「青親書屋」,太平青鳥的3樓空間也於10月正式啟用(酒吧、展覽等多用途空間)。


全台最南端誠品書店屏東「東港王船限定店」(誠品提供)

曾一度掀起不小討論的「建商書店」其實並未消失,無論是開工之前當成行銷話題的短期書店,或是以社區或飯店圖書館為標榜的長期標案,都是品牌通路和出版社行之有年的常態業務,只是不一定會做行銷聯名。這兩年不停伸展觸角的「紅氣球」,目前在臺灣已有5、6個據點,除了長期營運的恆春、雙溪、華山之外,臺北信義區的「吉祥道」(心之橋)、老爺行旅的主題房型,都是類似的異業合作。

「到海外開店」以往認為是只有大型通路才做得到的事,但紅氣球近日在講座上卻提到即將在巴黎開設店中店[6] 。從開幕以來就不斷帶給讀者驚喜的飛地書店,則早在去年底就在泰國清邁開店,店內銷售臺、港書籍和中國獨立刊物,上個月甚至在荷蘭也有了新據點。這些嘗試或許最直接能觸及到的,是在海外閱讀華文書的讀者,但文化的傳遞總能超出我們的想像,很好奇書店會與當地居民碰撞出什麼火花。


紅氣球書屋華山店(沈如瑩提供)

➤從常規補助到創新書市,獨立書店不只需要「被看見」

另一方面,書籍銷售持續衰退,對小型書店的影響格外嚴峻,獨立書店、地區書店有不少老字號在今年吹熄燈號。儘管媒體對產業缺乏基礎認知,仍常以「網路衝擊」甚至「電子書競爭」為類似新聞下標,但書店營運艱難確是事實。筆者長期追蹤的書店之一,就曾於年中時在社群上發出書款即將週轉不靈的警訊,好在因為規模不大,在常客的支持下暫時度過難關。但如果這不是一時的危機,而是長期問題,是否能找到更完善的解方?

2024年度文化部的實體書店補助(「文化部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補助作業」)總款項為2,305萬元,受補助單位83間,絕大多數書店獲得的款項都在10萬至50萬之間。儘管有些申請只是舉辦一段時間的系列講座或專題企劃,但也有些案子是針對整間書店全年度的營運申請補助。

一項以書店為主要對象的補助案,是文化部去年推出、今年續辦的「創新書市」。相較於2023年的5,000萬預算、39件企劃(補助額30至260萬/件)[7],今年預算增加至6,220萬,獲補助企劃31件(補助額100至350萬/件)[8] ,可見舉行的活動規模普遍較去年提升。這裡並非想單純用金額去比較兩者,畢竟辦活動的開銷本來就與日常營運的需求不同,且補助也不是越多越好,畢竟經營書店本屬商業行為,自給自足還是最理想的目標。

其實早在創新書市之前,全臺各地的獨立書店就算沒辦過市集,也常常出去擺攤。店主運用長期在地經營的經驗,結合不同類型的店家(例如餐飲、文創)和音樂、講座等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閱讀文化,整體而言是件好事。

不過籌辦市集非常耗費精神與人力,最新一期獨立書店刊物《閱讀的島》主題「造市大會——燦爛與孤獨的書市集」,就邀請幾位店主分享舉辦市集的甘苦談。而當書店藉由市集「走出去」,用一、兩個週末的時間與讀者見面、大家開開心心玩耍之後,這些讀者是否真的認識了書店?除了在市集相遇,是否會主動走訪這些書店?這些短期活動,只是政策放煙火,還是能為書店帶來更多長久的讀者?這些問題或許沒有簡單的答案,但面對產業的永續發展,仍值得我們思考。

➤文化禮金常態化,近半數用於「書店及出版業」

「文化禮金」(文化幣)推出後,約有近半數金額使用在「書店及出版業類」[9][10],已經是所有類別占比最高的。2023年首次發放文化幣的使用期限至6月30日,6月底時不少書店湧入趕著消耗文化幣的讀者。但從財政部的數據看來,今年5至6月的零售銷售並沒有因此特別突出(去年「5至6月」較「3至4月」-5%,今年同期-5.2%),如果沒有文化幣的挹注,可能會更嚴峻。明年起13至15歲青少年也將能領到600元的文化幣,可再持續觀察。

誠品、金石堂也在年度報告中分析了文化幣的使用樣貌。誠品針對性別與年齡分析,發現年齡與消費成正比(22歲買最多,16歲最少),女性與男性比例則為6:4。這與文化部的統計「年齡越小,領用及使用率越高」,以及在書店類別的消費中,男性53%、女性43%的占比不太相同,可看出誠品的通路特性(根據以往資料,誠品會員也是女性多於男性,且比起青少年,成年人的比例更高)。

不過無論是誠品或金石堂,都發現這些年輕讀者的喜好貼合暢銷排行,並以文學小說、心靈勵志類為主。

➤電子書:誠品加入電子書戰局;借閱政策成為產業雙面刃;閱讀器市場欣欣向榮

誠品甫於12月20日宣布推出電子書應用程式,標榜結合AI機器人ChatGPT的查詢翻譯服務,正式加入電子書戰局。作為實體書店的最大通路,誠品近年已在部分店面銷售其他平台的電子書閱讀器,就筆者觀察,詢問度並不低。至於讀者、會員對電子書的接受度如何,以及對電子書市場的影響又有多大,值得持續觀察。

已推出電子書7年的博客來,於9月初發布的相關資訊[11]中提到,電子書持續以雙位數成長,其中漫畫受到影視化熱潮成長4成最多。讀墨提供的統計數據中,亦顯示漫畫銷售金額成長46%、數量成長32%,銷售冊數最多的前三大出版社,更由東立、尖端、角川包辦。至於吃到飽的「暢讀」服務,博客來相關業績較前一年增加7成。KOBO樂天也在今年2月推出訂閱制,令人好奇這類服務的營收占整體市場比例,以及會否影響讀者購買單本書籍的意願。


製圖:沈如瑩

在本土市場經營最久的品牌Readmoo,近期宣布推出「mooBiz」企業服務。[12]看起來有點像實體通路為企業建構圖書館的電子版,但更進一步提供建立帳號、館藏管理、數據統計等項目,看起來應該會是相當受歡迎的服務。

去年推行的「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服務」已滿一年,原意是讓想看電子書的讀者可以不必受到借閱次數限制,並讓作者、出版社和平台得到分潤。不過這也讓圖書館買斷電子書的意願大幅降低,甚至在讀者可以無限制借閱書籍後,「買書」變成沒有必要的花費,可能間接影響書籍銷售(但出版端亦缺乏具體的影響評估數據),這些缺口並不能從分潤充分彌補。

加上前述提到的盜版問題,讓立委在10月會期對文化部提出質詢,希望能建立檢討機制。更諷刺的是,可能有不肖人士以出版社為名利用機器人程式大量增加借閱數,獲得上百萬回饋金。[13]若此事為真,不免讓人感嘆,出版業努力尋求生存解方之際,竟還有邪門歪道來賺快錢。

或許因為越來越多人看到電子書市場的潛力,以及政府政策帶來的需求,電子書閱讀器似乎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專門銷售電子書閱讀器的網站「閱悅」成立於2022年,今年6月在大稻埕開設實體門市。這間門市與群眾募資平台「貝殼放大」合作,根據相關媒體《群眾觀點》報導,2023年各品牌閱讀器的群募金額達到6,300萬。[14]推陳出新的機種功能讓人眼花撩亂,單就閱讀器本身已是龐大商機,元太(8069)、振曜(6143)等「電子紙概念股」,近年股價亦不斷攀升。


閱悅於大稻埕開設實體門市

➤結語:無論最壞或者最好,這就是我們的時代

各通路的年度暢銷排行榜,最主要的用意是趁年底衝刺一波業績,但隨著生意難做,書展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從最早由次年1月開始,提前至當年12月底、月中、月初;展期從1個月、2個月,到現在長達3個月。[15]折扣數就更別提了,現在都是「雙書75折」起跳。(附帶一提:根據文策院的季報,2024年Q2的書籍平均定價是559元;暢銷榜品項定價中位數是400元。)

不過在銷售之外,我之所以每年能夠寫下這篇觀察,很大的原因是看到通路在面對業績時,還是願意留下一點點空間,讓從業人員以「書店人」的角度回顧這一年的閱讀現象。

金石堂的「影響力好書」、「年度風雲人物」邁入40年,以自己的方式為書業留下一頁歷史。博客來在行之有年的閱讀報告以外,嘗試更多讀者互動:例如開始納入讀者書評統計,今年以有聲書形式推出「書店員來聊書」,分享年度選書等。誠品在「誠品線上」改版後,這幾年的年度觀察也從實體記者會,轉化為帶有趣味性的專題網頁,同時今年第二度推出「用閱讀跨年」實體活動,邀請不同世代作家同台交鋒,還會在公視播出。讀墨的「年度華文大獎」已邁入第3年,互動人次超過5000名讀者。


由誠品主辦出版界實境秀「用閱讀跨年」,邀請10位名人交鋒對決,節目將在12/31晚間8點於公視播出

在這個產業越久,越會看到難以改變的沉痾。不過或許正因為是這樣充滿挑戰的時代,才特別覺得還留下來繼續奮鬥的,都是值得尊敬的同伴。書業的大家這一年也很努力了,明年請一起繼續前行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2-30 09:00
童書短評》#146陪孩子面對困境與變化,勇敢成長!

排隊買冰淇淋

GLASSKÖN  
文、圖:妮娜.布萊徹特(Nina Blychert),賴潔林譯,大穎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狀況一:禮讓老人、狀況二:拯救小蟲、狀況三:被插隊、狀況四:尿急上廁所……小豬排隊買冰淇淋,沒想到狀況這麼多,位置卡在原地不動,眼看鋪子就要打烊了,嘴饞的牠跟小讀者都要急壞啦!這段看似尋常排隊過程,恰如人生充滿不可預知的意外,也反映了或善良或自私的人性百態,看著禮讓善良的小豬最終獲得驚喜報償,書前的我們彷彿也一起嚐得了那冰淇淋的沁甜,感受人生某個限定片刻的美妙難忘。內容簡介➤

捨不得說再見:我家貓咪的故事

ぼくんちのねこのはなし
伊藤未來著,祖敷大輔繪,周姚萍譯,遠見天下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文   知  
適讀年齡:小學中年級(9-10歲)、小學高年級(11-12歲)
作者一定是噙著淚水完成這本小說的吧,書裡所寫的抱著老貓頻繁進出醫院、在各種延命療法與高昂醫藥費中迷惘,在好想留住牠與忍痛放手間擺盪,一邊祈禱著離別那一天不要來,一邊思忖著如何做才不留遺憾的種種經歷,皆來自他陪伴16歲愛貓走向生命盡頭的真實過往。故事中小男孩與媽媽的想法總是不一樣,甚至為了最現實的「錢」問題吵架,如此不虛浮於表面悲傷的真誠書寫,帶領讀者往更深層的生命課題走去,懂得接受不同立場的溫柔與考量。在不經意的動作、話語、表情間,家裡每個人其實都用力把握最後時間,用自己的方式與貓咪道別,這些文學細節都被作者妥妥靜靜藏在字句裡了。用文字直面死亡,用故事救贖悲傷,讓讀者也一下子濕了眼眶。內容簡介➤

我們的友誼那麼多!

記錄友情的12種圖表
FRIENDS BEYOND MEASURE
拉萊娜.費雪(Lalena Fisher)著,徐意筑譯,小天下,38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這本書的說故事方法很不一樣,把友情的多、友情的濃、友情的依依不捨,用12張圖表畫了出來——雙方興趣交集圖、萬聖節冒險流程表、探險空間地圖,還有記錄玩耍、搬家、分離心情的各種長條圖、示意圖、規劃表……每一張都畫得繽紛精巧,飽滿資訊與心思玄機暗藏其中,令人讀了屢屢會心一笑。科學量化概念巧妙融在故事裡,帶來一目了然的樂趣,小讀者在享受麻吉友情互動的同時,不知不覺也上了一堂親近有趣的圖表識讀課呢!內容簡介➤

星星滿口袋

A Pocketful of Stars  
文、圖:艾莎.卜喜比(Aisha Bushby)著,趙永芬譯,小麥田,42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這本小說熟稔描寫青少年成長的種種困境:衝突的親子關係、抓不住的友誼以及無可逆轉的生死別離。主角莎霏亞試圖挽回病危昏迷的媽媽,冰冷病房成了她的奇異孵夢所,在夢裡她變身電玩主角一關又一關蒐集媽媽的寶物記憶,每一回的登入登出、夢滅夢醒,都是一次情感與生命的拔河。作者採用大量「電玩」、「動畫」與「夢境」等元素串聯人物與支線,巧妙接起現實與虛擬兩個世界,透過年輕世代所熟悉的符號經驗去聆聽他們的暗語,感受他們的躁動,最後送上一把刻著溫柔的鑰匙,解鎖所有被隱埋的愛與難題。內容簡介➤

嗷嗚,我是大野狼!

Graou, c’est moi le loup
文、圖:維吉妮‧柯絲塔(Virginie Costa),吳愉萱譯,維京國際,320元
推薦原因: 圖   趣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三隻小豬、小紅帽、七隻小羊等童話角色,全都因為一位假扮成狼的頑皮男孩而聚集在這本書裡了,熱鬧滾滾的劇情絕對讓小讀者一邊感受驚嚇指數,一邊笑得不能自己。等到真正的大野狼出現後,被揭穿的男孩終於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勇敢、誰是真正的朋友,調整自己回到最自在、最可愛的樣子。明快的圖像節奏一路不停,迎來俐落的反轉結局,保證孩子讀得暢快又驚喜。內容簡介➤

兔老爹魔法湯

La zuppa Lepron
喬凡娜‧佐波莉(Giovanna Zoboli)著,瑪麗亞恰拉.荻.喬治(Mariachiara Di Giorgio)繪,楊馥如譯,步步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兔老爹的發財夢來得急也去得快,原本以為把好喝的湯頭做成罐頭,日以繼夜,大量生產,肯定會獲得世界級成功,沒想到某個關鍵配方卻出了包、偏了味,怎麼煮都不對,讓他連覺都睡不好了。作者用典雅魔幻並綴的畫筆將讀者帶進故事裡,在香料熱氣喧騰中跟著兔老爹一起回首從前,一起如夢初醒,曲曲折折後轉彎歸零,終於找回滋味與初心。內容簡介➤

老船長的木偶

The Puppets of Spelhorst
凱特.狄卡密歐(Kate DiCamillo)著,朱莉‧莫斯黛(Julie Morstad)繪,郭恩惠譯,東方出版社,26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一位國王、一隻狼、一個女孩、一個男孩和一隻貓頭鷹,五隻木偶在行李箱裡輾轉流浪,他們聽聞了世人心碎的戀情,震撼於耀眼變化的月影,眼底開始生出渴望,追尋起屬於自己的故事。凱特.狄卡密歐用三幕劇如表演般的手法,寫就這篇沉靜、優美、刷上童話色彩的寓言小說,精煉的文字對白透露奇思妙想,將每個角色的命運、相遇、個性巧妙編織在一起,有飛翔有炙熱,當然也有墜落有嘆息。不管是人的、木偶的、獨幕的與成篇的故事,都叫人陶醉深陷不已。內容簡介➤

空空的肉包

からっぽのにくまん
文、圖:松永萌(まつながもえ),彭懿譯,上誼文化公司,320元
推薦原因: 圖   趣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圓滾滾的肉包居然是個「空包彈」——因為師傅忘記放肉餡進去啦!面對這個晴天霹靂事實,空空肉包只得挨家挨戶求救,但是咖哩、煎餃、麻婆豆腐似乎都不適合他,怎辦是好?且看中華料理各個變身成滑稽又可愛的角色,上演一場餓到無極限、糗到最高點的絕妙喜劇,峰迴路轉的崩潰故事讓人一路發笑,肚子餓的時候看滋味更好!內容簡介➤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