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於新莊的藍領階級家庭,打從識字開始我就被父母寄與厚望:「期待早熟的女兒將來讀很多書出人頭地,改變家庭階級。」
這般誤會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上小學前我就識字了。沒念過幼稚園,不會ㄅㄆㄇ,卻莫名其妙先學會識字還開始讀報紙,讓媽媽以為家裡出了個天才兒童。
其實事實的真相是:「我只是個電視兒童。」台灣電視節目不管什麼都上字幕,熱愛看歌唱節目的我,跟著字幕一直重複唱,不知不覺認識了字。
那個是兒童綁架案盛行的年代。身為小女孩,沒錢上幼兒園自然沒能出門玩,只能整天關在家裡看電視,沒電視看時讀報紙。
但奇怪的小女孩卻總是讀社會新聞。我曾指著「撕票」或是「自殺」之類的字問爸爸怎麼唸、什麼意思。大人們意識到報紙要收好不能讓小孩讀了。某天,媽媽從菜市場買回了一堆盜版的格林童話給我讀,也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字。
很快地讀完一輪白雪公主、皮諾丘、睡美人跟穿長筒靴的貓。那些角色栩栩如生在腦海上演小劇場久久不散,我發現了比電視更有趣的世界。晚上沒事幹,我還會在陽台前看著對街公寓的每個窗景,幻想每個家庭會上演什麼劇碼,自己編故事給自己聽。
這應該就是我對故事著迷的開端吧。
沒有朋友一起玩,故事是我唯一的伴。總覺得自己就像被幽禁於高塔的長髮公主,等待王子來救。但故事結局當不會有王子,只會得到更多的菜市場童話細細啃讀。
上小學後,每天一放學就趕快寫完作業好看小甜甜跟小蜜蜂卡通。晚上沒卡通看了,開始偷拿媽媽藏在唱片堆深處的瓊瑤小說來讀。《幾度夕陽紅》、《船》、《一簾幽夢》……無一漏掉讀到心神蕩漾,在新莊生活好無聊,超想活進那個愛得死去活來的大時代。因為瓊瑤,還開始背唐詩宋詞,因為瓊瑤小說裡的主人翁嘴裡充滿那些字句。無法走進小說世界,唸一樣的台詞沾沾文藝風總可以吧。
小學二年級,跟爸爸要求的生日禮物是日記本。我每天打開那上了鎖的香水日記本,寫些自己幻想的愛情故事,搭配一些莫名其妙的唐詩宋詞,然後再謹慎地鎖起來放回硬殼盒子裡深怕別人看見。
如此這般看電視啃字不運動,小三就重度近視。暑假被媽媽送回台東外公家,說是青山綠水可以減緩視力衰退。但山上太無聊了,拿阿公包釋迦的舊報紙狂讀,讀到疼小外甥女的舅舅下山去買了《紅樓夢》跟《飄》給我讀。為什麼是這兩本書?因為那兩本磚頭最厚可以讀很久。
白天大人去果園工作,我讀磚頭書。晚上,阿公七點半上床睡覺後,我跟阿姨們溜到客廳偷開電視將聲音降到極小聲,靠讀字幕看著瓊瑤連續劇,跟著女主角劉雪華一起哭得死去活來。
那時,在螢光幕前的我,看到讀過的文字成為了影像,那些美麗的台詞被唸出來,好像明白了影像與文字兩者說出來的故事,是如何各具不同的震撼力。
暑假結束,下山回到烏煙瘴氣的工業鎮新莊,我的近視又上升了100度。但還是要求媽媽去錄影帶店租了《亂世佳人》一起看。「啊,原來郝思嘉長這樣啊。」回頭又翻開《飄》研究哪些細節是電影裡有或沒有呈現的。
回頭一想,如果那年沒有被送回台東,今日的我可能就不會有深度近視,也不會那麼著迷於用影像說故事。
隨著年紀與近視度數狂飆,課業壓力也是等比級數增加。畢竟,我是備受期待的孩子,連做夢都會夢見自己在考試或是念參考書。
喘不過氣的國中考生生活,唯一的喘息紓壓仍是閱讀課外讀物。除了每天偷逛漫畫出租店,我還喜歡上圖書館。進了圖書館,媽媽以為我在用功算數學,但實則都在讀《讀者文摘》裡的「寰宇蒐奇」。那些奇葩的超自然、異形的故事,讓我幻想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困在窮極無聊小鎮的女孩,而是遊歷世界看遍怪奇物語的驚奇人物。
就這樣,靠著讀各種亂七八糟的課外讀物撐過升學考,如父母所願考進北一女中,人生像是獲得了一半的解脫,也擁有了新的喜悅——下課後可以走重慶南路逛書店逛到飽,在學校可以跟其他文藝少女們交換小說。一直到進了高中,才開始認識世界各國小說名家的名字。然而,作為一個工人家庭出身、讀瓊瑤長大的少女,各類大師讀完一輪,至今我真正讀懂並深刻記得的,大抵只有張愛玲。筆下故事充滿戲劇張力,寫人性寫到酸透骨子裡,每兩三個句子就不時要提一下錢或珠寶……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好有共鳴。「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對人性透徹了悟,不時又灑上詩意的文字,太對我這種文藝少女的胃口了。儘管,那時的我還不太明白人生是什麼。
我也喜歡黃春明,他寫的人物活生生就是我的親戚與鄰居,故事沒什麼奇異,但讀著讀著卻浮現那些熟人臉孔而心酸起來。
從小就沒有什麼朋友,又是個各種古怪幻想滿腦袋的外星人,老是覺得自己很孤單。高二還是高三某天放學,跑去聽黃春明的演講,講什麼忘了,但記得自己問了黃老:「一直覺得很孤單怎麼辦?」黃春明回答:「妳喜歡讀小說對嗎?擁有一個嗜好陪妳,學會跟自己相處,去到天涯海角都不會孤單。」
後來,念了大學,遇到更多比我古怪百倍的文藝青年,不再覺得自己奇怪孤單。可能是賀爾蒙平衡了,也可能是人生來到必須面對徹底現實問題的階段,沒有太多時間再為賦新詞強說愁。「畢業、就業、賺錢、養家、養自己……」這類現實問題根本比升學壓力更大百倍。逃避現實人生課題的方法,仍舊是小說與電影。時間證明,黃春明當年說的話一點都沒錯。
當四周的人都在瘋迷村上春樹,我卻被吉本芭娜娜吸引。對於追求實際的我而言,村上太虛無了,實在無法體會他的故事到底要說什麼。芭娜娜那種對於超能力與吃食的喜愛,讓疼痛與悲傷自然流瀉的文體,才讓我感受到真正的療癒。
大學畢業後步入職場的人生,才是真正痛苦的開始,學生時期的壓力根本都只是小意思。幹著自己極度不喜愛的工作,在職場看盡各式爭錢爭權力爭名聲而顯露的人性醜陋,不是一個腦袋單純的文藝少女可以消受的。那時,我遇到了哈金。至今,每次受訪要我選出最喜歡的一本書,腦海裡第一個跳出來的總是《等待》。
沒有任何過多的裝飾文字製造氛圍,僅用簡潔的文字撰寫動作與對白,就能將一個寫實的故事說得無比惆悵,拋出「人生的等待,最終追求到底是什麼?」這種大哉問。在我心中,真是傑作中的傑作啊,而且是只有品味過人生殘酷才能欣賞的傑作。
離開那份我不喜歡的工作後,再也沒有過固定的工作,當然也沒有出人頭地成就父母期待。反而還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追尋與等待,最終成為一個用影像說故事的電影編導,成為現在的我。
回首來時路,突然明白我為什麼總是做出外人眼中奇特的選擇。例如,34歲才去唸電影學校;例如,唸的是真人劇情片編導,卻沒事搞了個動畫電影……。這一切應該都跟我識字開始的閱讀經驗有關吧。一路以來,支撐著我成長至今的便是我所閱讀過的那些故事,不管它們是童話、小說、漫畫還是寰宇蒐奇,在在撫慰了每個時期的我,也造就每個時期的我,最終變成我人生創作路上的熱情與養分。
雜食、喜歡曲折又洞悉人生的故事、討厭廢話;同情小人物角色,品味上喜歡戲劇性強烈的故事,莫名被奇幻元素吸引。我是這樣的一個讀者與觀影者,也是這樣的一個創作者。這是我花了幾十年打造而成的自己,但直到這幾年成為創作者才徹底明白。●
宋欣穎
台灣導演、編劇。人生的信仰與養分為「動人的故事」。
創作領域跨越劇情片、動畫、廣告、紀錄片以及文字,目的都是希望創作動人的故事。
曾留學日本與美國,做過各式各樣的工作。
2018年執導的首部動畫劇情長片《幸福路上》獲金馬獎、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肯定,橫掃世界各重要國際影展奪回大獎,也在日本、法國、韓國等地進行商業放映。
基於京都生活見聞而寫成的短篇故事集「京都寂寞 Alone in Kyoto」2015年於台灣出版,2019年也在日本發行,頗受好評。
基於多國文化生活經驗以及《幸福路上》的成功,目前正在籌備跨媒介的各類創作,橫跨劇情片、影集、紀錄片以及漫畫等。希望創作更多立基於台灣文化出發,但又具備國際擴散力的作品。
OB短評》#308 非關浪漫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小毛病
吳妮民著,有鹿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醫者翻弄觀察皮相,按住心頭,寫生命在時間線上的各種樣態。醫師既看診,也執筆,仍無法免除小毛病降臨自身。「小毛病」做為體感,逐步推動著思緒,對患病、死亡的想法蔓生至全身全靈。作者身兼醫療實施處置者以及接受者,將醫者的理性和對文學的敏感織成生命圖像。文末收錄了吳妮民、黃信恩兩位醫師作家的往復對談,彷如前半段隨作者長途旅行見過諸般風景後,走進溫暖的咖啡館歇腳,聆聽一場應和見聞的奇妙對談。【內容簡介➤】
●裝幀師
The Binding
布莉琪.柯林斯(Bridget Collins)著,張家綺譯,野人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樂
以19世紀的工藝藝術為背景,將「裝幀師」這個主題的技術描寫巧妙嵌合在魔幻敘事中,讓真實與虛構加乘、讓神祕充滿細節,是少見而吸引人的故事設定。書籍裝幀與匠人工藝的世界並非小說核心,更多篇幅聚焦在主角內心的塑造與轉變、回憶與情感的蟄伏和迸發、人性的黑暗與光亮之處,亦有19世紀英國社會階級與人倫道德間的矛盾辨證,充滿時代性,也跨越歷史邊界。【內容簡介➤】
●巷弄裡的台灣味
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
范僑芯(佐餐文字)著,時報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樂
「台灣味」、「台式」或「台灣小吃」作為想像的集合體,可以廣納南北冷熱、各式傳統、在地吃食,為台灣飲食系譜留下來自各地異質獨特的味道,卻無法道盡其中跨文化跨區域的庶民結晶。作者為台灣庶民巷弄間習以為常的食物補上身世,還有諸多極富趣味的豆知識。書中裝盛的菜色不僅有區域性,亦帶有世代特色,充滿滋味,也極富情感。【內容簡介➤】
●百年兒童敘事
從「二十世紀的兒童」到「兒童權利公約」
子ども100年のエポック―「児童の世紀」から「子どもの権利条約」まで
本田和子著,林真美譯,馬尼尼為繪,四也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獨 益
在20世紀初開始的現代化浪潮中,「兒童」成為科學知識大量挹注的場域之一,從進化、優生學,到心理、心性乃至權益,逐漸成為各種科學知識生產的匯集處,也成為社會現代化的衡量標準:身心健康的兒童等於健全發展的社會。本書細緻描繪此一過程中的重要事件與論述,為成人的「兒童觀」與「兒童觀點」間的辨證,梳理出清晰的系譜,讀來極具歷史啟發。【內容簡介➤】
●迷因
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
The Meme Machine
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著,宋宜真譯,八旗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當代數位文化中的迷因哏圖有一個極具爭議的身世,與達爾文競爭演化論合流的「自私的基因」論密切相關。受1970年代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啟發,本書嘗試從討論人腦、情緒、神經、行為與文化等領域的交織影響,並結合自私/利他基因的重複、複製、傳遞等特質來科學化「迷因」一詞,提供解釋人類文化發展的一種觀點。但就當代讀者而言,本書亦提醒了觀者,迷因圖如何模仿了人類大腦慾望的資訊,在轉圖的時候我們又如何參與了複製與演化。【內容簡介➤】
●萬物的價值
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
The Value of Everything: Making and Tak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著,鄭煥昇譯,時報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20世紀以降,在每次金融危機爆發又平復後,總是有人發問:我們要如何修正經濟體系?對此,作者提議從「重新衡量價值」著手。從這項清楚的命題出發,全書以數個經濟體、商業個案、金融系統為例,深究其中「價值」如何形成與演變,又如何走到最具生產力並「創造價值」的人卻非「獲得價值」者這樣的失控狀況。以「價值」檢視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點出經濟體系的問題核心,是為了重新定義市場與價值,也是全書疾呼的改革方向。【內容簡介➤】
●極端經濟
當極端成為常態,反思韌性、復甦與未來布局
Extreme Economies: Survival, Failure, Future –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Limits
理查.戴維斯(Richard Davies)著,林步昇、洪世民、劉道捷譯,拾青文化,560元
推薦原因: 議
作者離開書房,從現實世界來了解人在極端情境中的反應,以及從中形成的運作體系,希望為應對未來提供思考。本書考察的9個地區經濟體,是作者懷揣著自己關切的核心概念:韌性、未來、經濟體系,進一步刻意尋找的極端事例。不只寫成功、前瞻,也寫失敗,提供了該趨近之門道以及該迴避的地雷。於是,在如遊記般的閱讀氣氛中,收穫了借鏡與可能性,同時也敦促讀者反思——反思既有體制,也反思習於順從體制的你我。【內容簡介➤】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 The Solutions We Have and the Breakthroughs We Need
比爾.蓋茲(Bill Gates)著,張靖之、林步昇譯,天下雜誌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益
比爾.蓋茲娓娓分享自己為何將公益基金會的關注重心從改善貧困地區醫療,逐步投入氣候災難的防治。這樣的目標轉移,意味著這個問題已達無法坐視不理、有必要優先處理的狀況。氣候災難議題對今日的地球人雖說已十分耳熟,但若真要能詳,不妨一同看看這位指標人物所得到、分享的資訊。蓋茲以科技既得利益者之姿清晰言說,非官方、非學術、非極端環保主義者,不談浮誇的過去與未來,要與你我一起面對問題。大老闆如此,我們何以還能掩耳盜鈴?【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