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13歲開始「立志」成為一個詩人,購入的第一本詩集卻是屈原的《離騷》,從鄉下透過向台北書店索取的書目,以郵購方式買到。入手後的第一個反應是「嚇呆了」。那是「明刻本」覆刻的小書,以我從未看過的明代書版向少年的我宣示它的深奧,漂亮的明體字嚴謹地刻錄於直線隔行的書版上,一路列隊而來,沒有標點符號,更不可能注音,當然也沒有作者介紹、題解、注釋這一類方便現代人閱讀的欄目。儼然天書一般,那本《離騷》冷酷地等著我,說:「看你怎麼讀?」
年少時的我,在這之前已從家裡開的書店讀了不算少的書,鄉下稱為「閒仔冊」,學校稱為「課外讀物」,年少氣盛,自視甚高,不相信有我無法閱讀的書,面對這本明刻本《離騷》,非要弄懂它不可,因此展開了土法煉鋼的「攻勢」。先查字典,將書中所有生字查明、注音;再用逗點句點以紅簽字筆標示句讀,幸好《離騷》每句都夾帶語助詞「兮」字,如一開頭的「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不難區辨。
完成基礎工作後,還是無法真正理解這些詩句的意涵,於是我決定將《離騷》全詩共188行背下來,當時腦子軟,真的把這長詩背到最後三行:
亂曰: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爲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直到今天都還沒忘掉。但即使如此,還是無法通徹理解屈原此詩的內在意涵,似懂非懂,於是我自以為是地採用抄經的方式,用學校的作業本,逐字抄寫,以為這樣總該懂了吧。結果可想而知:還是無法真正通篇了解。
這樣的窘境讓當年帶有叛逆性的年少的我,發誓要成為像屈原這樣的詩人,將來也寫一本讓讀者背也背不懂,抄也抄不懂的詩。我的美滿人生,竟因為這位13歲少年的無知,走上一條人煙稀少的小徑,而成為今天雖然也出了幾本詩集卻乏人問津的「這個樣子」。
我讀的第二本詩集是《詩經》,同樣是明刻本,但這次是從就讀的竹山高中圖書館借出的,較諸《離騷》,《詩經》的閱讀經驗愉快多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些四字一句,詩意明亮的詩,容易理解,也容易吸收。讀來有感,也頗好應用。當然這階段,我聰明了,專挑有感的詩來讀,也才體會出讀詩的樂趣。
不過,初中《離騷》、高中《詩經》的詩閱讀經驗,並沒有讓我走上古典詩的創作之路──恰恰相反,我卻逐步成為現代詩的喜愛者。13歲讀《離騷》的同時,我已開始試寫新詩,第一首發表的詩是後來看了會臉紅卻無法後悔的少作〈愁悶,給誰〉,登在詩人古丁主編的《巨人雜誌.詩廣場》上;進入高中後,又和幾位喜愛現代詩的同學合創「笛韻詩社」,鋼板刻印出版《笛韻》詩刊,發表同仁詩作,直到大學時期,發行13期後停刊;也在大三那年,因為被選為「華岡詩社」社長,為了「領導群倫」,開始正式向報紙副刊和詩刊大量投稿,發表比較成熟的詩作,而以「台語詩」和「十行詩」建立了初步的風格。
我至今也仍然無法解釋,為何年少就接觸、背誦《離騷》和《詩經》的我,最終卻走上創作現代詩的路?唯一說得通的是,這兩部經典是我的詩心的啟蒙書,《離騷》的楚語楚調,啟發了我創作台語詩的心念;《詩經》的格律形式和它源自民歌民謠的音樂性,則支持了我自創十行詩新格律的信念。我從《離騷》和《詩經》的土法閱讀經驗中,感受到的不是它們的古典詩形式的跟隨,而是開創現代詩新格局的召喚。
從《離騷》發展出的《楚辭》,基本上無論屈原或宋玉,皆用楚語寫作,表現楚國的聲腔,書寫楚國的地誌、植物誌,我從13歲開始到20歲都浸淫其中,到我開始正式投稿之時,面對的是1970年代以《創世紀》詩社超現實主義詩風為主流的現代詩壇,雖然我也熟背洛夫、瘂弦,或者比較傾向古典主義的余光中、鄭愁予等的詩作,但《離騷》的楚語、楚聲,卻一直召喚我,無妨跟主流的現代詩壇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可以用我舌尖上的母語來寫作跟主流不一樣的、獨樹風貌的台語詩。
是這樣的精神召喚,讓我在1970年代最不利於當年只能名之為「方言詩」的詩壇,無所畏懼地展開了台語詩的習作和發表。
我從《詩經》這部經典,特別是來自民間所採集的《十五國風》的歌謠詩作中,得到的則是音樂性和語言節奏的訓練,以及以整齊的「四言詩」格律的欣慕和濡染;但我寫的既是現代詩,無論四言詩、五言詩或七言詩,都已與我處身的時代相去甚遠,現代詩以行為句式,要追求它的音樂性和新格律,必須重起爐灶。
開始現代詩創作的我,面對的現代詩壇還是反對押韻、格律,有「詩是詩、歌是歌」的主流「戒律」,彷彿用了固定格式、帶有音樂節奏或韻律的詩都是落伍的「非現代詩」。而我從《詩經》(乃至於唐詩、宋詞、元曲)的閱讀經驗卻告訴我,詩與歌難分難解,兩相拆開未必為好。在這樣的思考中,我決意以違反主流書寫的方式,開展十行詩的嘗試。
我有意識嘗試台語詩和十行詩的創作,始於1976年。從13歲開始的詩人夢,經過8年的學習、醞釀,直到21歲才終於成形,並且成了我在詩壇的「被識別標誌」。背誦《離騷》和《詩經》,居然成為我用來開創現代詩新風格的養料與福田,不能不感謝這兩本對我具有啟蒙意義的經典!●
向陽
本名林淇瀁,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著有詩集《亂》、《向陽詩選》、《四季》等多種。
OB短評》#298 串接斷裂記憶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少男少女見學中
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蔡淑君著,玉山社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台灣常民文化最大藏家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本次翻檢出阿媽、阿公、阿祖如傳說的回憶——遠足。循著準備、出發的步驟,踏著經典路線,走入景點,流溢出多少人的青春,也掬起了台灣的青春。既是穿越的法寶,也是臥遊的良伴。【內容簡介➤】
●被搶劫的人生
蘇炳坤從冤枉到無罪的三十年長路
陳昭如著,春山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擅於以筆將社會闇黑端送至你我鼻尖的作者,這次為台灣社會奉上的是傢俱店老闆的30年洗冤之路。詳細的訪查,揭開了一樁冤獄在體制的扭曲下逐步成形的過往,生動的筆觸以及圖說,重塑事態的發展,讀來讓人心驚,也令人對於平庸的邪惡再度心生警掦。主角蘇炳坤在作者筆下,也從一位遙遠的新聞人物,成為活生生卻也血淋淋的「人」。【內容簡介➤】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死後
西方行為藝術教母傳記
When Marina Abramovic Dies
詹姆斯.韋斯科特(James Westcott)著,劉雅郡、楊璧嫣譯,臉譜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傳記的書寫類型分許多種,本書涵蓋了自述、口述採訪與資料重建,融合藝術家口述、私人特助近身觀察、六十多位親友的訪談、檔案庫資料,加上主要博物館和藝廊的重要收藏回顧,鉅細彌遺地重構了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創作生涯與人生經歷。書籍的設計亦讓這部傳記充滿檔案性與行為藝術,內容與形式融合得堪稱完美。【內容簡介➤】
●傳染力法則
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The Rules of Contagion: Why Things Spread--And Why They Stop
亞當.庫查斯基(Adam Kucharski)著,高子璽(Tzu-hsi KAO)譯,行路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益
「傳染」一詞應該可以登上地球年度熱門語之榜。本書將這個本屬衛生醫療領域的詞彙,提煉為分析工具,觀察諸多社會現象與「傳染」的關係。論述由醫療出發,連結至網路、政治、金融、暴力……等領域,欲藉「傳染」解釋事態的發展、關係網絡、醞釀與坐大。本書概念具有啟發性,且提供了另一片理解各式「疫情」的視野。然而要跨越領域並不容易,也使得敍事銜接不甚流暢,「傳染力」與「傳播論」的區別亦有待更深入的論述。【內容簡介➤】
●話語權的世紀角力
從TED、論壇到智庫,公共知識分子及意見領袖面對「思想產業」的理念拉鋸與道德考驗
The Ideas Industry:How Pessimists, Partisans, and Plutocrats are Transforming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丹尼爾.德雷茲納(Daniel W. Drezner)著,翁尚均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知識與人、商業活動,乃至與整體社會的關係,在可攜式設備和無線網路普及的這20年間,無疑產生了莫大的變化。在討論過「專業之死」以後,確實應該更進一步地思索知識、概念究竟轉生為什麼樣的型態?它們如今的各種皮相為何?本書論及進入資本市場的知識本身、驅動市場的力量、徘徊在市場邊界的知識之魂:學術與學科,以及展演舞台上的知識明星們。跨足學院與知識平台的作者指出了現況之複雜,引人有所省思。【內容簡介➤】
●鐵路現代性
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像
李思逸著,時報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是一本寫鐵路卻不細談路線網絡、軌道規格、車廂款式、車站建築的書。鐵路建設為中國試圖由傳統向現代掙扎的重要表徵,本書以各種樣式的鐵路書寫回應「現代性」的問題。從語彙、時刻表、公告、畫報、文學作品……等相關材料,勾勒19至20世紀前期人們的新時空經驗、對人心靈的建設,更藉由物質史深入追問中國「現代性」的質地。除了豐富的鐵路素材,展現在理論銜接與方法論述的力氣,令整本書更顯緻密。【內容簡介➤】
●隔離與回歸
戰後東亞的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
范燕秋主編,巨流圖書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俗稱「麻瘋病」的漢生病曾經是歷史上令人聞之生畏的癘病,而為了收容/隔離患者所建的「樂生療養院」也因為其拆遷與否,牽連出病患的人權、歷史建物留存等問題,引發社會抗爭持續至今。相較於醫療技術本身的發展,本書的視角更集中在政策與「人權」上,視野則跨出台灣,並觀韓、日、沖繩。最後一部分關於「展示」的討論,更突破了社會、官方與學術的邊界。相關領域學者們深度的研究討論,有助於大眾穿透一則則的即時貼文或新聞,對於樂生之所以成為社會議題,可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內容簡介➤】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
咬手、拔頭髮、猛眨眼……從辨識警訊開始,讓孩子學會紓解焦慮,安定成長
王意中著,寶瓶文化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實 益
現代世界太繁複,社會的步伐太快,焦慮似乎隨時隨地都可能撲襲上任何人。帶著眾多親友師長期待成長的孩子也難以例外,卻無法自覺、自陳。本書作者為經驗豐富的心理師,成長於本土,由自身的少年經驗出發,淺顯扼要地行文,誠懇具溫度的口吻,整理出焦慮的情境、徵象與應對之道。既可供父母參考,教師或其他與兒童青少年較有接觸者,乃至擔心自身焦慮徵候的你我,都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內容簡介➤】
●我的野蠻室友
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
Never Home Alone
羅伯.唐恩(Rob Dunn)著,方慧詩、饒益品譯,商周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我們過慣了以自我/人為主的每一天,作者卻拿起放大鏡,讓我們看到自以為別無外人的家其實是個大雜院。就像使用了縮小燈,在冒險歷程中,一步步揭開這些室友的存在、他們與我們的關係鎖鍊,以及在人類生活中默默扮演的角色。既可了解這些隱士室友怎麼擔任我們的背後靈、守護靈,也促使我們反思所謂的清潔與居家環境。【內容簡介➤】
●解密印度廚房
香料、沾醬、調味料、印度餅,80道料理與飲食文化全詳解
印度安娜著,麥浩斯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益
本書的企圖心旺盛,想將親身體驗的印度文化透過飲食一股腦地帶給讀者,因此涵括了社會文化介紹、旅行記、飲食文化說明、食譜……對於少有機會在印度式餐館外了解印度飲食元素的讀者來說,是見識食物原型的好機會。然而豐富資料與第一手觀察的優點,卻也讓內容與編排在視覺上難免駁雜。【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