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498滿是奇幻與荒謬想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勝利之城

Victory City
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著,閻紀宇譯,雙囍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魯西迪遇襲後的復出之作,佈局宏偉,出入神話與史實,熔奇幻、宗教、諷喻、荒謬於一爐,頗有印度史詩的筆意。成住壞空如過往雲煙,繁縟華美,讀來毫無黏滯之感。這是作者的自況之書,也是獻給莽莽人間的曼荼羅。【內容簡介➤

王者歸程

「大博弈」下的阿富汗,與第一次英阿戰爭
Return of a King
威廉・達爾林普(William Dalrymple)著,鄭煥昇譯,馬可孛羅出版,8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延續對於東印度公司的關注,達爾林普這次走出印度,進入阿富汗。他將阿富汗本地的史詩、書寫與傳說翻騰,加入鮮活的故事力,梳理了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阿富汗入侵。在史識與敍事力兼具的重建中,提供19世紀東西戰爭的另一片視野,明白勾勒出英國勢力如何於內亞擴張,更讓人不禁產生今日世界其來有自的既視感。【內容簡介➤

人造怪物

Man Made Monsters
安卓雅.L.羅傑斯(Andrea L. Rogers)著,傑夫.艾德華茲(Jeff Edwards)繪,葉旻臻譯,燈籠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切羅基印第安的生活世界,忽然闖入了吸血鬼、喪屍、ET、鹿女等各種主流非主流的異形。天馬行空的想像,慧黠詭異的嫁接,精巧影射了美國的社會問題與原民處境,恐怖又搞怪,令人好生興奮。【內容簡介➤

紫馬

李世成著,印刻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小說描寫一名底層青年的生存經驗,及圍繞在他身邊的家庭、社會系統的失能。在社會寫實的框架下,作者以獨特的敘事(僅有人稱、無角色名)與時空感(交錯與誤置),讓角色的心靈不只有磨礪,亦帶有魔幻,讀來深具感染力,更創造出華文小說少有的閱讀經驗。【內容簡介➤

第一事物

楊智傑著,雙囍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文字發出清脆聲響,將生活直送到以詩為名的字裡行間,而在詩與詩之間,聲音卻消失得理所當然。這本詩集帶著許多尋常典故、共感的經驗,創造了直直前行的閱讀節奏,不留連殘響、餘味,亦如不斷推進的生活、持續翻動的書頁。【內容簡介➤

鳥的禮物

새의 선물
殷熙耕(은희경)著,簡郁璇譯,漫遊者文化,49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12歲的少女冷眼看人間,也看著自己,執意保持距離的目光有如藏鋒的小刀,深深劃開早年韓劇裡的女子處境,乃至於一切的平庸與變態。這本90年代的經典,也冥冥預告了日後的陰性書寫,從韓江、朴相映到歐膩科幻。【內容簡介➤

詛咒・封印版

呪詛・封印版
花輪和一著,黃鴻硯譯,鯨嶼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設   思   文   樂   獨 
從無慘繪走向民間怪談,這裡的花輪和一相對地平心靜氣,出入怨念與祈福,甚至飄出幾分侘寂感。圓滾滾的造型詭異而幽默,像極了靈界的住民,特別如影隨形。這部漫畫是因果的結界,到此一遊,你有一部分會一直留在這裡。【內容簡介➤

進烤箱的好日子

李佳穎著,自轉星球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遊走於回憶與虛構的青春記事,成長的惶惑,肉體的懵懂,斤斤計較的情緒沾黏,都被回望的小針刀一一刮解,鬆爽無比。有了此等剎那即永恆的魔法,不論什麼時候進烤箱,都是真金不怕火煉的。【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努力也是餘生:寺尾哲也《努力是癮》對談朱宥勳《只能用4H鉛筆》

寺尾哲也《努力是癮》的新書分享會,邀請同樣出版新作《只能用4H鉛筆》的朱宥勳對談。起初以為是當日的大雨,使現場相對乾爽的兩人看起來可親可愛,然而座談開始後才明白,讓這兩位雙雙變得可愛的原因,是因為這回他們談的是散文,而非小說。

一則是創作故事,一則是打造空間,散文屬於後者,他們創造了讓讀者能近距離靠近作者的空間。雖然筆觸仍然鋒利,但散文的自由讓作者本人也能稍稍放鬆肩膀。雖然如此,寺尾哲也在分享會一開始,似乎還是有些緊張,話一出口,直接口誤:「今天談的這本《努力是餘生》……」
「呃,『努力是……』?」朱宥勳忍不住詢問。
「啊啊不是啦,《努力是癮》才對。」
「你不要急著說出真心話啊。」

全場哄然大笑。

這大概就是當日蔓延整場分享會的氣氛,而最初無意之間的口誤,恰也可說是本場分享會的核心主軸。

➤乾淨的文字,且把自己藏得同樣乾淨的內容

無論是小說或者散文,寺尾哲也的筆觸的確都有股鋒利感。朱宥勳引郭松棻的話來描述:把文章白膩的脂肪剔掉,剩下的就是那個尋覓的筋骨。「你會發現整篇文章看下來,基本上無法多刪一句話。」他說。

那是寺尾的努力,即便是散文也要乾乾淨淨。

「不過一開始決定要寫這部散文的時候,我是一直處在撞牆期的。」寺尾坦白。

說起散文,無可避免談論長年以來爭執不休的論點,亦即其中的真實與否。只是,若論及真實,是否就得不斷自揭傷疤?

寺尾分享:「關於散文,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不想寫成什麼』的樣子。比方說,我不想要大量的自我揭露、不想太過日常、不想太過瑣碎。」他說自己一路刪減到最後,才發現內心其實有個理想的原型:「那就是李維菁《老派約會之必要》。她有一大章節不斷不斷在寫別人,各種奇怪精彩之事,但那本書仍被歸在一個廣義的散文框架之中。」

朱宥勳同意,但接著補充:「可是我覺得真正高明的散文,是擅長『蓋牌』的。」他解釋,不知是否源自長年以來的小說訓練,自己在回到散文面向的時候,也習慣用簡單特點來拉出人物的主線,「像是在《只能用4H鉛筆》中,有一篇我很少談論的、談到第一段婚姻離婚前的事情。看完以後你可能會覺得已經完全認識這個角色、認識我或者我的前妻,但其實不會知道我們真正離婚的理由。」

朱宥勳說,那是散文家的圓滑。三個特點就能連成一面,像是編織一張大網,能夠輕盈包覆住讀者,「我們不會編造完全不存在的事情,但也絕對能夠選擇性不說。」

在《努力是癮》之中,寺尾哲也瀟灑潑出了數十個篇章,其中包括同事、同學與家人。雖說本書開宗明義便下了一個警示語:「本書出場之人物特徵、性別……皆經過映射、變造與模糊化……」然而,入戲的讀者其實難以區別真偽。

雖說如此,善於轉換、雕刻細節的作者,其實也不真的「消費」了誰。畢竟散文之真情,其實在於作者便是自身田野調查的對象,看似在描述觀察其他對象,也都是從自己腦袋裡掏挖的場景重現。是的,即便散文,作者也能夠妥妥地把自己埋進文字裡。

➤身在主流預設的陽剛氣質中,我們是否還有另一個選擇?

至於,這兩本散文埋了哪些呢?二位作家找到其中的共同核心,那便是同樣身為男性作者,其陽剛氣質的存廢與否。

寺尾首先指出《只能用4H鉛筆》細膩剖析,男性在社會中許多隱而不談的事實。「例如宥勳寫到穿衣這件事情之於男性的意義。普遍男生到底有多討厭買衣服呢?這讓我想到我以前在Google的同事,幾乎都超討厭買衣服,大概三年進行一次採買,採買當天還會請假,請假原因說出:『我要去買衣服』的那個臉……好像收到教召一樣,非常不悅。」

然而這樣顯露在外表、對於衣服的不重視,其實隱於其後的,是陽剛氣質「對於無用之物」的反感。「除非我們會因為這個衣服,得到更好的工作或機會,才會開始慢慢注重打扮,否則通常對於外在的整理不會特別注意。這就是一種對於實用性的執著。」寺尾結論。

朱宥勳回應,反觀《努力是癮》,雖說通篇並無提及「陽剛」二字,但其實也像是手工縝密的縫線一樣,老早就縫在字裡行間。「寺尾表現的,是一種更隱性的陽剛氣質,就是『努力』這件事情。」

「男性長年以來,都是被放在『主流』的預設值,所以若是男性總統,我們會直接稱其總統,卻要在女性總統前方加上一個女字。這樣被擺在預設值的我們,其實很難知道自己到底長什麼樣子,甚至就連自己可能也看不太清楚。許多思考方式、形式邏輯恐怕就只得順著主流思維走動。」朱宥勳說,又如其中對於男性期待的「努力」、「撐起一個家」……此般意向,也往往是其預設的範疇之一。

因此,朱宥勳說自己在看《努力是癮》時,腦袋一直浮現出兩個關鍵字:一是「功績主義」,二是「倦怠社會」,兩者看似極端卻互為因果。前者以最高效率取得人生唯一的目標,「可是我們從來不問,自己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至於後者,則是「既然衝不到頂點,不如躺平吧。」

「確實如此。」寺尾哲也回應,他過去在大公司工作也有同樣的疑惑。當整個市場都不斷在宣揚「多元與包容」,「可是卻無法接受不聰明的人,好像把『用人唯才』這件事情當作是『唯一的標準答案』,只要你不夠強就理應被淘汰。這不是很奇怪嗎?」

巔峰或者最末,二者碰撞以後的狀態都不會快樂,卻是漸漸擴散在這個社會中的氛圍。

朱宥勳表示:「我不敢說散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文學本意就是提出問題的人。如果看完以後讀者覺得與書中描述有呼應,才能有意識的去知道,自己還有其他的選擇。」


圖片提供:聯經出版

➤接下來是像子彈一樣的好消息大放送

分享會尾聲,寺尾哲也同步公開一則好消息:《子彈是餘生》目前已售出全球英文版權給美國出版集團Harper Collins旗下的HarperVia,也就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英文版的出版公司,預計明年下半年問世。華語電影的改編計畫也正熱烈展開,寺尾透露他在改編計畫中也身兼編劇,和導演合作進行劇本開發。

說到這裡,朱宥勳提議:「如果我是美國出版方,已經知道要怎麼宣傳那本小說了:你們想知道台積電競爭的祕密在哪裡嗎?各種痛苦與哀愁都聚集在這本書了。想知道我們有多崩潰,就來看《子彈是餘生》吧?」

雖然是這樣玩笑的起頭,寺尾卻接住這話題,表示自己下一部長篇小說的構想,正是以台積電為出發。

「你真的要寫啊?」朱宥勳問。
「聽一些朋友講述裡面的經驗,就覺得我們這些資訊工程師其實過得還滿爽的,跟台積電真的沒得比,他們扭曲的程度絕對更勝一籌。」寺尾說。

接下來的談話,感覺二人已切換成小說家的人格頻道在交流。

實際上,分享會上朱宥勳亦曾詢問:「會不會擔心寫作主題過於重複?」畢竟無論《子彈是餘生》或《努力是癮》都直指工程師的痛點。寺尾坦承,當然偶爾會擔心,可是,「我後來覺得,讀者好像也滿期待作者重複鑽研同一個主題、重新站在你的主場,讓這個故事變成一個獨屬於你、既強大又能召喚共感的能力。」

因此,也請讀者們放心期待,寺尾哲也是不會那麼輕易放過工程師的祕辛的,他正繼續努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努力是癮
作者:寺尾哲也
出版:聯經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寺尾哲也 
 

昭和六十三年生,臺大資工系畢。曾任 Google 工程師八年,待過 MTV、臺北、東京。曾獲林榮三小說二獎。短篇連作《子彈是餘生》獲臺灣文學金典獎及蓓蕾獎。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只能用4H鉛筆
作者:朱宥勳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朱宥勳
 

台灣桃園人,一九八八年生,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曾獲金鼎獎、林榮三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台積電青年文學獎。
 
出版過:
小說集——《誤遞》與《堊觀》。
 
小說連作——《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用虛擬的未來口述歷史結構,以多樣觀點描述一場台灣近未來的戰爭,探索台灣民族共同體的想像。
 
長篇小說——《暗影》以職棒簽賭案來探索台灣社會的面貌;《湖上的鴨子都到哪裡去了》摸索學校教育體制的權力結構問題。
 
非虛構作品——《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作家生存攻略》與《文壇生態導覽》、《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與朱家安合著的《作文超進化》,教學生培養思辨能力,只要知道人們如何思考、大腦如何運作,就能把文章寫得又快又好。與黃崇凱共同主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介紹新世代的小說創作者。與愛好文學的朋友創辦電子書評雜誌《祕密讀者》,曾持續三年不間斷出版當下台灣僅見的文學評論刊物。
 
也在聯合報鳴人堂、蘋果日報、商周網站、想想論壇等媒體開設專欄。
 
個人網站:chuckchu.com.tw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定義城市的虛缺號:訪「2024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策展人李惠美與吳思鋒

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自2012年地方性的「鐵玫瑰劇場」,發展成如今有明確的策展主軸,及國內外優秀表演團體共聚一堂的大型藝術節,它所代表的不只是地方對劇場文化的重視,更是一座城市透過藝術反思與自我期許。

➤把觀眾拉回來,重新定位一座城市

自2023年起,鐵玫瑰藝術節由國家兩廳院前藝術總監李惠美擔任策展人。去年她以第三者的身分觀察桃園,藉著展演丟出疑問,摸索民眾的反應。今年,她繼續擔任策展人角色,並邀請長期深耕小劇場的吳思鋒協同策劃,借重他的專長豐富演出樣貌。

李惠美坦言,去年對於民眾的需求及他們對藝術節的期待都是未知,不過她發現桃園是個很年輕的城市,不只容納四面八方的人,同時又能看見傳統與現代的力量在拉扯。

「你可以說它躁,也能說它還很有活力,當下我看到很多的可能性。」李惠美說。

吳思鋒認為現代人的生活,很大一部分都在網路裡,每天睡醒就滑手機,食衣住行都能從小螢幕找到滿足。然而太過沉浸於虛擬世界,經營摸不到的人設,久了反而是一種自我的消失。於是,找回自我變成現代人的重要課題。

「重點是,劇場能不能辦到這件事?我們把人拉回來,回到這個當下。」吳思鋒表示。

兩名策展人從不同角度切入,最後發現「移動」這個詞,不管在生活的城市或虛擬的網路環境中都存在。兩人決定以「移人如梭」為題,邀請民眾從看表演延伸討論,也呼應他們選擇Nomadic為英譯:人遊牧於藝術節中,重新尋找自我定位。

➤城市不是孤立的一座島

藉由這次藝術節的契機,李惠美想提醒大家:桃園是個有趣的地方,很多外來人滋養了這座城市,讓它變得難以定義。如同臺灣這座島被大海圍繞,可是並不孤獨,反而因為人的到來,顯現出多樣的風情。

回應這個想法,音樂家陳明章帶領福爾摩沙淡水走唱團端出《2024陳明章撼山河音樂會》,以音樂會的形式,介紹臺灣東部散發澎湃生命力的海洋黑潮文化,豐富多樣的魚類宛如歷史小說《三國志》的多方勢力,譜出獨有的海上傳說。


陳明章&福爾摩沙淡水走唱團《2024 陳明章撼山河音樂會》 10.19(Sat.)14:30

而桃園在地的敦青舞蹈團及中壢青少年芭蕾舞蹈團,也攜手馬尼拉芭蕾舞蹈團,以世界知名的《仙履奇緣Cinderella》為腳本,用芭蕾舞提出「故事到此結束,然後呢?」的大哉問。促成這場演出的密切國際交流,也是這座城市的特色。


敦青舞蹈團 × 中壢青少年芭蕾舞蹈團 × 馬尼拉芭蕾舞蹈團《仙履奇緣 Cinderella》兒童古典芭蕾舞劇 10.26(Sat.)19:30

➤不只人在移動,表演的場域也是

李惠美希望人們想到表演時不要局限於場館裡,因此今年藝術節的表演活動不只在桃園展演中心,還包括桃園市立圖書館,甚至中壢中央公園。此外並延伸出實體書展及線上工作坊,打開觀眾接觸表演藝術的多重途徑。

兩位策展人也在思考劇場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尤其在市場分眾的時代,吳思鋒認為表演藝術跟其他領域最大的不同在於,透過現場的身體實踐征服觀眾,並且在演出中與觀眾形成動態的觀演關係。表演是活的,也會慢慢聚集受到它吸引的人。

以狂夢藝術《行走在未知的島嶼之森》的表演為例,這次特別選在桃園市立圖書館內外、周邊進行演出,就是為了讓觀眾成為表演的一環。

「圖書館是一個知識的集合空間,而劇場則是身體實踐的場域。狂夢藝術透過身體表演碰撞知識的空間,你會很直接地感覺到將表演放在室內與室外的差別。創作者這樣做的同時必須考慮到藝術進行的方式,是很不容易的。」


狂夢藝術《行走在未知的島嶼之森》 10.19(Sat.)16:00

➤移動的不只是空間,還有心靈

李惠美透過觀察發現城市裡的建築物蓋得很密,人們幾乎比鄰而居,可是身分認同的界線依然很清楚區隔你我。

桃園跟其他城市一樣,有許多新住民。不論是工作、唸書、短期定居或已成為移民第二代,只要是人,都有想被理解的需求。她認為劇場工作者的責任便是透過表演活動,為不特定的人群創造文化相遇的機會。

文化相遇的同時,我們正在重新定義一座城市。吳思鋒談到,沒有一座城市原本就是城市,它是在各種日常生活的軌跡磨痕中疊出現在的樣子,那就更不需要用族群去分類總體。

「我們對一個議題感到陌生,那是很正常的。要是有機會就走進去看看吧,好的壞的都有可能發生,在觀戲的撞擊中感受心靈的移動。」吳思鋒解釋。

回應心靈移動這個議題,聚合舞Polymer DMT帶來表演《我的名字,Kim》,所有的聲音、影像及口述記錄都包圍著表演者。身兼文本、創作及演出的Khuê Phạm ,本身是德籍越南裔第二代,透過作品檢視自我的認同與價值,尋找屬於自己的歸宿。


聚合舞Polymer DMT《我的名字,Kim》 11.16(Sat.)14:30|11.17(Sun.)14:30

➤透過表演,我們把文字帶得更遠

今年的鐵玫瑰藝術節為了讓議題延伸出去並被看見,自9月30日起至11月3日止,在合作的圖書館、誠品書店及獨立書店舉辦書展。

兩名策展人也都是愛閱人士。吳思鋒分享年輕時閱讀張愛玲的《半生緣》,讀到欲罷不能;李惠美在閱讀《哈利波特》時經常會想像書中的畫面和表演方式。他們都同時提到,文字看似靜態,其實蘊含著獨有的「身體感」。而表演藝術與文字閱讀看似不同的表達方式,可都動靜皆宜,可見它們存在共通之處。

表演工作者透過閱讀汲取靈感,最後成了創作的養分。吳思鋒舉漂鳥演劇社的作品《兩個月亮》為例,作品部分參考威廉.格林的童話繪本《親愛的小莉》,將這本描寫8歲女孩如何面對離別的作品融入創作,轉化成獨立的表演舞臺。


漂鳥演劇社《兩個月亮 Walk Two Moons 》穿越時空版 11.1(Fri.)19:30|11.2(Sat.)14:30、19:30|11.3(Sun.)14:30

或是李鋭俊從接觸澳門製衣業女工開啟的紀錄劇場《離下班還早-車衣記》,演出中有大量口述訪談穿插,營造出真實的感覺,當然也包括虛構性的內容。


李銳俊 × 紀錄劇場《離下班還早──車衣記》 10.26(Sat.)19:30|10.27(Sun.)14:30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跟連續劇沒兩樣。但是表演要有劇場性,將想像放到視聽感受,讓人看了會感動。」

或許我們應該問,文學與表演藝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李惠美談到日本表演團體亞細亞的骨帶來的節目《奇蹟的歌舞伎町》。編劇原作林孟寰及導演山崎理惠子在創作過程中,參考了《台灣人的歌舞伎町: 新宿,另一段日本戰後史》,呈現二戰後生活在東京新宿的臺灣人自我認同的掙扎,以及穿梭在黑市討生活的行為。

林文中、張堅豪及君舞蹈劇場藝術總監謝宜君創作的《軌・跡》,則引用三位編舞家的生命經驗進行創作,雖然沒有明確的參考文本,但是文字的影響是一種綜合表現。


林文中 × 張堅豪 × 君舞蹈劇場《軌.跡》 11.8(Fri.)20:00|11.9(Sat.)14:30

閱讀的影響力有如滴水穿石,不會立刻作用,而創作必須經過想法的發酵慢慢醞釀,最後兩邊終將相會。如同後世改編莎士比亞的作品,核心概念被留下了,呈現的卻是當下社會環境的氛圍。

「我覺得對創作者來講,不管如何,他都會去想『如何用劇場把文字的想像帶得更遠』。」吳思鋒指出每一位創作者心中漫長等待靈光乍現的一刻。

➤讀劇其實是很私密的體驗

表演的方式本來就有很多種,讀劇是一種結合表演與閱讀的形式。吳思鋒認為多數人習慣「看」書,但其實用唸的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他建議大家試著去唸一段文字並細細地聽,就會發現文字不單是視覺的產物,它也蘊藏著身體感。

李惠美附和這項說法,談到自己小時候讀詩,光是閱讀文字其實抓不到音律的感覺,直到用唸的才知道押韻的魅力,才發現文字其實很美。朗讀更能幫助表演工作者帶入角色的情感。

「所以它其實是很私密的體驗。」

冉而山劇場帶領的《路・Lalan》讀劇行為工作坊,在這次表演清單中獨樹一幟。阿道・巴辣夫・冉而山(Adaw Palaf Langasan)是從90年代至今持續投入劇場的阿美族創作者,協同marang aly李杰設計工作坊內容,結合讀劇、部落文化的分享以及行為藝術的課程。劇本裡面其實也提到許多原住民都市化的現象,都市跟部落、現代和過去以及原民身分的認同,所以參與者在演繹劇本的時候,會有非常多的可能性。

➤藝術節是創造更多合作的媒合平台

不過,更大的挑戰在於,必須想辦法接觸更多潛在觀眾。現今娛樂的選擇眾多,表演藝術雖然可與觀眾現場互動,可是在即時性上仍比不上數位影音或更快的直播。李惠美直言,這簡直是表演工作者的一場惡夢。運氣好的時候,票迅速賣光再加場,運氣不好時找不到觀眾,必須負起票房失利的壓力。

對此,吳思鋒坦言創作者不應完全承擔這些事,唯一能做的就是選擇適當的媒介和表演方式。而藝術節就像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基礎建設,搭起一個可以持續經營的空間。它是觀眾進入劇場的入口,同時也是表演者反思的觀察點。把握這一點,促成更多的跨界合作與實驗,或許是一注活泉也說不定。

李惠美分享太魯閣族藝術家瓦旦・督喜帶領TAI身體劇場跟吳庭寬、藍雨楨合作的《遷徒之歌》。印尼移工的歌謠或是原住民的林班歌看似沒有關聯性,但創作裡面都有大量人群移動的痕跡存在,歌謠代替文字透過口傳去延續文化,林班歌是即興創作的歌曲,保存了某段時間原住民工作的心情、生活的樣貌及傳達情感,因為這次藝術節有了合作機會。


TAI身體劇場 × 吳庭寬&藍雨楨《遷徙之歌》 11.17(Sun.)17:00

➤由你來定義一座城市的虛缺號

兩位策展人最後都不約而同地提到,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作的《虛缺號》。

虛缺號(□)本是用來表現無法辨認或無法查明的字所留下來的格子,可以看成資訊不完整的告示,但也能當成可以自由填入的空格。

一個藝術節能不能回應一個城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實是表演者與觀賞者一起互動的結果,而且是不斷提出疑問的過程。正如新馬戲在臺灣的發展,從早期的雜技到現在與身體舞蹈的結合,甚至結合戲劇表演,其實也是一個虛缺號,是一個空格,它跟城市一樣都存在著無法預料的特質。

如何利用這個符號,去表現現代社會的意象和景觀,並且做出回應,便是創作者的責任。

表演藝術工作者透過劇場帶著觀眾前往沒有想過的地方,透過想像與實踐讓文字符號變成劇場的肢體表演,而最後要為這個城市填上什麼符號和圖像,所留下來的那個空格是所有觀眾的自由心證。

或許可以這麼說,定義一座城市的虛缺號,不如就從參與藝術節開始。

➤2024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集結13個團隊,製作共10檔節目及1場讀劇工作坊,將在桃園展演中心、桃園米倉劇場、桃園市立圖書館總圖、中壢區中央公園等地點連續上演精彩節目。藝術節官網FacebookInstagram購票連結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09 12:5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