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11 共享孤獨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消失的字母J
布克獎得主、當代諷刺大師反思猶太處境的轉型正義小說
J
霍華.傑可布森(Howard Jacobson)著,陳逸軒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此作的主題與設定,看似有如卡夫卡、赫胥黎再加上歐威爾,但傑可布森不以獨裁者為恐懼的來源、或制度的化身,而是透過精心設計的小說情節:一個意見一致、乾淨的社會中的平凡人物,來訴說真正可怕的從來都是群眾,控制恐懼與暴力的核心,就是人們自身的反面。這也是一部為猶太人與玩笑(字母J們)而寫的小說,前者一直是籠罩在黑暗歷史與流離身分的族群,後者則是嚴肅小說藝術的不入流者。這些寫作動機,讓小說讀來有如同時發出冷笑與熱情。【內容簡介➤】
●孤獨
Tout Seul
克里斯多福.夏布特(Christophe Chabouté)著,劉厚妤譯,木馬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樂
被先天條件與後設價值觀禁梏的主角,因著定期遞送的物資和隨意翻閱的詞典,與外在世界維持了物質與精神上的聯繫,終究萌生了希望和動力。作者藉此暗示,字詞如何協助人們理解世界,世界又如何為字詞所定義,形成人們所嚮往依存的大千世界。人物、相貌、空間、作為、對白等圖像小說的表現,無論是設計或留白都有許多可詮釋的空間,隨人投射出無限意象和省思,領讀者直面自己心中在意之處。【內容簡介➤】
●孤獨世紀
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The Lonely Century: Coming Together in a World that’s Pulling Apart
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著,聞若婷譯,先覺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議
將「孤獨」視為問題與危機,並在全球經濟與文化範疇討論此現象的成因與解法,是本書的核心宗旨。作者挑選的案例十分有趣,如1970-2010年的中國流行歌曲中「我」出現的頻率一直增高,「我們」則相反;2018年英國正式成立的「寂寞部長」乃為解決生產力下降、醫療照護需求越高的孤獨危機。而在諸多作者描述的個案與現象中,「孤獨經濟」或許是最有趣的篇章,從作者的經濟專業來看,孤獨現象也是重整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可能性,呼籲讓高度個人化與私有化的財富累積、生產競爭重回集體利益的追求。【內容簡介➤】
●片斷人間
貓、酒店公關與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關於孤獨與相遇的社會學
断片的なものの社会学
岸政彦(Kishi Masahiko)著,李璦祺譯,聯經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益
社會學家叨絮著人間百態的各種片段,如灰階糊去的掠影。某個人物,某個時刻,某段對話,他們存在於畫面的背景或角落。社會學家轉身格放了這些邊邊角角的時刻,歪歪斜斜的人生,咀嚼了這些飄散的對白,吐出的囈語,如咒術般,將難登學術殿堂而散落一地的丁丁豆豆,織就一張寶珠無量、重影顯映的因陀羅網。【內容簡介➤】
●女僕的祕密生活
黑衣、圍裙、白緞帶,揭開英國上流底層的隱藏真相
図説英国メイドの日常
村上理子著,洛薩譯,創意市集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非常好看的英國女僕文化史專書,內容以淺白清楚的解說文字、生動有趣的八卦軼事,搭配大量圖像資料,為隱身於日常、噤聲於歷史的社會角色提供了系統性的資料整理。書中討論的資料對象集中於19世紀後半至20世紀初英國上層階級家庭中的女僕,彰顯工業革命後英國中產以上的家庭生活文化、情感教育、性幻想、科技物質發展、勞動性質與薪資結構、階級衝突、現代化女性角色等豐富面向,為主流歷史加入多元視角。【內容簡介➤】
●器物的象徵
佛教打造的中國物質世界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柯嘉豪(John Kieschnick)著,趙悠、陳瑞峰、董浩暉、宋京、楊增譯,遠足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本書從佛經對物質的態度出發,透過舍利、佛經、橋樑……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椅子、茶、糖,觀察它們的歷史以及與佛教文化的關聯。自教義中的物質概念、經典中的物質世界,討論跨向現實對物質的處置與追求。關注焦點雖然是傳統中國,但視野廣及世界其他古典文明。宏觀的眼光細緻地落實至個別之物,在道出這些物品的身世之餘,也說明了我們今日習以為常的生活風貌,其實蘊含著長遠而複雜的內裡,單箭頭的擴張傳播論或吸收轉化論,都小看了歷史的複雜度。【內容簡介➤】
●地球深歷史
一段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一部地球萬物的歷史
Earth’s Deep History: How It Was Discovered And Why It Matters
馬丁.魯維克(Martin J.S. Rudwick)著,馮奕達譯,左岸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相比於據信存在超過45億年的地球,人的一生渺如一瞬,但也正是為了理解這樣超乎人類界限的存在,從紀錄可及開始,人類不斷嘗試理解地球、建立又翻新自然觀,隨之而來即是科學方法的演進、以及相關人文宗教文化論述的消長。本書以淵博的知識、細緻的討論辯證呈現上述人與地球的漫長認識與人類社會自身的衝突、演化。作者凸顯了地質科學與人文思考的相輔相成,共構了地球深長的歷史。【內容簡介➤】
●有植物的美好日常
在尋找自我的路上陪伴我的花草,以及不小心種死的盆栽
My Life in Plants: Flowers I’ve Loved, Herbs I’ve Grown, and Houseplants I’ve Killed on the Way to Finding Myself
凱蒂.瓦茲(Katie Vaz)著,蕭寶森譯,遠流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作者心微思細,關照自己的生命是如何在植物的參與、陪伴下走到今日。39篇短文搭配插圖,每篇談一種植物,五花八門,任意端起一棵,彷彿推開一扇門,門後的各色生命風景,在融融花草的連綴下,柔和了也輕巧了。看著這些風景,閱讀作者與植物相陪的心念流轉,不由自主地回頭細察體會自己與周遭的關係吧。無論是否具有綠手指才能,藉著這本色彩豐富卻柔潤的圖文小冊,我們都有機會被植物撫慰如斯。【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漫畫評論》孤獨如何被解救:馬尼尼為讀《孤獨》
我跟你一樣,對「圖像小說」有點反應不過來,這不是「漫畫」嗎?也對,「漫畫」的地位可以說被「圖像小說」提高了,一切全拜漫畫祖師爺像是Will Eisner、Art Spiegelman等的作品一洗全人類對「漫畫」的印象。漫畫變「高級」了、漫畫家晉身為藝術家。也的確,漫畫處理主題的深度、漫畫語彙、技法,視覺藝術性的突破,已經不得不稱之為藝術了。不信你可以看法國漫畫藝術家Christophe Chabouté的《孤獨》。
書中的主角,一位沒有名字的「他」,先在兩位船員的對話中被提到:
——他應該很不幸吧……
——要看你所謂不幸是指什麽吧,自作聰明傢伙。
——那你說說看?
——他除了他的這座石頭塔和地平線以外,什麽都沒見過。至少,他在那座塔裡,沒有人會去騷擾他。
一位不愁吃住的孤獨者,是「幸」抑或「不幸」?
作者安排了一部貫穿全書的舊字典,放大了我們似曾相識的字典。這部字典是「他」所有對外面的認知、想像來源。「他」或許早就翻爛了那本字典吧,才會去留意到那些特別難,又足具想像空間的字。或是除了釣釣魚,借由文字來想像外面世界,已經是他每日單調的生活中唯一的樂趣。
書中第一個「他」想像的字是「足科醫學」。我們要怎麽想像「足科醫學」的圖像詮釋?全書有這樣不斷的、由字典的字面解釋、由他轉譯成的畫面。單單一條長形的字典放大定格,接續就是好幾頁的「圖像詮釋」。小時候我們以圖卡認知字彙,會配以一個圖示;可在這裡,單一個圖沒辦法,得是好幾頁、連續好幾頁的「戰爭」、「迷宮」、「真菌」……圖解,一個個單字像閃電那樣擊在他腦裡,每個字一點點炸開了他的世界。
那些看似沒有關係的字,卻又在作者的安排下構成獨特的詩意,像是他生平第一回收到外人的關心,那晚他翻開字典,第一個字是「競走」、第二是「孤單」、結束於「單子葉植物」。我們好像由一群人、到一個人、到大自然一棵形影孤立的剛發芽、還只有一片初生葉的意象轉換。這三個單字轉化成圖像的份量,強化的是「孤單」,或是「孤單」是被其它兩個字強化的。
在作者巧思下,「他」只有在幾個單字下會以自己為想像對象。第一個是「迷宮」、依序是「怪物」、「孤單」、「旅行」、「惡作劇」、「仙女」、「常規」(routine),最後一個如雷轟頂他的是「監獄」,我不能在這裡破梗。單字能激動的、能啟發一個人的能耐在這裡到達高潮。
我們幾乎聽不到「他」的聲音。獨居者沒有說話對象。因此,絕大部份的頁面是沒有文字的。「他」就像啞巴一樣,我們只能由他的視線、還有那些單字想像出的畫面(還有作者的全知視角)來瞭解他。主角的戲分,或說他的孤獨,完全是由圖像撐起來的。相反的,配角,那兩位船員的對話就顯得很搶眼。作者安排了一位「6個月沒有說超過10個字」的手下船員,和一位「鬼吼鬼叫」的船長同台。語言的稀有在這裡達到了聚焦效果,書中還穿插一小段兩位年輕人誤闖小島,他們的語言,作者也選擇了「暴力、謾罵」。似乎意圖反諷人類世界動輒以語言施暴是如此頻繁常見;相對於邊緣者沉默、沒有聲音的圖像世界。
書中頻密的海景令我想起了詩人顧城的悲劇,他也住在無敵海景的房子,他說過大致如此的話:再美的風景,看久了也會膩。這一年來因為無法出國,我經歷了一些線上課。再回到面對面實體課時,我內心其實很激動,這比對著電腦說話好太多了。再美好的孤獨,也無法一直孤獨下去。
最終,誰解救了孤獨?
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裡有句:「整體而言,小說不過是一個長篇的質問。」或者是James Wood《小說機杼》(how fiction works)裡的:「小說家不提供哲學解答(如契訶夫所言,小說家只需要問對問題)」。我在訪問荒井良二時,他也說了類似的話:繪本就是一種「不需要這麽急著去尋找答案」的過程。
任何一本好書,不是提供讀者單一答案,因為那最好是自己腦補才是自己的。不過大部份人還是習慣「有答案」的書,像吃飯馬上有飽足感。但好書的關鍵是讓我越看越餓,對文學藝術的飢渴越來越大。●
TOUT SEUL
作者:克里斯多福.夏布特(Christophe Chabouté)
譯者:劉厚妤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克里斯多福.夏布特(Christophe Chabouté)
1967年生於阿爾薩斯地區,先後就讀於安古蘭美術學院和斯特拉斯堡美術學院。
他因擅長改編文學名著,描繪複雜細膩的人性,被業界譽為「漫畫家中的詩人」。
畫風乾淨有力又不失細膩。作品曾獲1999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阿爾法藝術大獎、2002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評審特別獎」、2006年RTL廣播電台漫畫大獎、2008年科涅克偵探作品文化節「漫畫獎」等眾多國際獎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