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風景走過我:路跑台北,塔悠路、水路(遺跡)等文史所見
▉先民的髮夾彎是我的跑道
去年底,落腳台北市的松山區。初來乍到,好奇松山名字由來。附近有象山、虎山,沒有一座山叫松山。地名何來?之前文史工作的訓練,可以猜到這地名與日本人有關。日本時代之前呢?
剛來的第二天,就跑台北馬拉松(全馬組:42.195公里)。主要路線邏輯如下:北市府廣場出發,仁愛路直直往西,幾乎繞一圈舊時台北城,中山路直直往北,接下來在基隆河兩岸繞,最後回原點。我對一條路印象深刻:「塔悠路」。路名有點特別,沒有忠孝節義,不是中國地名。這兩個中文字放在一起很妙。「塔悠路」又大又直,且跑到這裡大概是37公里左右,全馬最容易撞牆的里程數,大腦裡的痛苦指數儀表板快破表,對這段體感印象深刻。
賽後查路名的由來。這條路原來是基隆河截彎取直後,陸地填出來才開的路。是基隆河岸,唯一筆直南北向的長路。它原本要叫「新撫遠街」,經熱心人士爭取,才用「塔悠」當路名。以前在這生活的平埔族名,用漢字寫是「塔塔悠社」。這是台北市唯二用平埔族命名的路(另一條是「凱達格蘭大道」)。塔塔悠的意思,有一說是少女頭上的髮飾,也有人說是項鍊,都在形容原來蜿蜒曲繞的河道之美。
楊慎絢醫師的《廢河遺誌》提到:「也不知道這裡以前叫『塔塔攸』,意思就是項鍊。我們這一輩,腦裡還有點印象,以前站在北邊的那座金面山,遠遠看下來,河流是彎曲的ㄩ字型」老蒲伸手在胸前畫個半弧形,說:「就像是大地配掛的項鍊;太陽出來,河面曬滿亮晶晶的翠玉;但是河道填土拉直之後,項鍊已經不見了⋯⋯」
我每週都會在基隆河岸跑步,主要範圍就是以前的塔塔悠社。有時候看到路邊草叢竄出的螃蟹穿越自行車道,邊跑邊想著,他們的祖先,應該是塔塔悠社日常的食物吧。
▉時間在水溝中
在城市中日常跑步,不想停等紅燈,發展出沿著水路(岸)跑的習慣。就算在熟悉的空間,換成6分速(時速約10公里),也會看到不同的風景(速度影響角度)。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比起馬路,水路可以快速看到這地區的時間感(歷史演變)。為何馬路不是棋盤狀?為何某地區的土地公廟密度高?該老街當年因何繁華?這些答案,通常放慢速度,沿著水路走,答案隱約會浮現。
有些馬路(的路型)其實就是水路(遺跡)。松山區彎曲的路,像:松隆路(日本時代的松隆大排)、林口街、虎林街。虎林街細長蜿蜒,從象山腳到基隆河。以前是水圳道,也曾是輕便車軌道,將象山群挖到的煤炭,運到河邊,再走水路運到他方。
中坡北路與南路,後山埤連到基隆河的舊水路。雖然這些路線要等紅燈,但有時穿越傳統市場(虎林街)、夜市美食(林口街)的人潮,另有樂趣。沿著水路,到後山埤附近東新陂,現衛福大樓旁,有一棟修復的古蹟: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松山療養所是日本時代收治肺病患的專門醫所,1947年鍾理和曾在此治療肺病,3年住院期間,構思小說《笠山農場》。

關於舊水路,舒國治的《水城台北》,勾勒老台北人記憶中的水路。這一年我則經常翻閱謝海盟的《舒蘭河上》。這本書以前讀不下去,不過當自己用跑步、走路,穿梭水岸與馬路,對於這本用一步一腳印觀察記錄,深度考究比對舊水路的書,很是敬佩。獨自一人耐住孤寂與枯燥做這件事,有過於常人的熱情隱藏在心底。

▉路在腳下
沿著基隆河,往上游,我曾跑到七堵。往下游,最美好的路線就是「環島」──社子島。
我還想繼續這樣聊下去,光基隆河就講不完。你我生活周遭的水路,甚至小地方更是。3年前開始跑步,起先為解決失眠問題。跑了幾個月,就發現跑步的美好之處(不是減肥,跑步其實不太有減肥效果)。現在用手指滑手機,就可以看到全世界,但只是眼睛看到風景照片,身體原地不動。當跑步距離變長後,會發現生活中的各種情緒,問題不在他人,不在外面,是因為自己原地不動。即便人去旅行,即使出國,還是原地不動(慣習)。身體移動,跑遠了,會發現原先自以為的觀點,現象全貌未必如此,還可以用很多不同的速度、角度、距離去看。

以前無法想像自己有一天會跟馬拉松有什麼瓜葛。3年前剛開始一趟跑3公里,當跑步距離逐漸增加,到10公里那天,才知道大腦常騙自己(自欺欺人),腦袋「認為」做不到的事,其實身體未必做不到。當身體做到了,反饋也會強化心裡所形塑的那個我。
即便到今天,每趟跑步前,我還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跑完。跟生活一樣,充滿未知。用身體把未知變成已知,經常做這樣的練習,對未知就不會經常抱持莫名的恐懼。每次抵達終點那一刻,就會摸到一個連自己都無法想像的自己。
跑步跟閱讀非常相似,邁開腳步,打開書本,這趟旅程,都想要遇見更好的自己。書裡的時空,跑步的風景,將穿過我,成為我的一部分。我與過去的人們連結著,我閱讀著土地,當下眼下腳下,一步一步,左右踏步,路一公尺一公尺開展著。從過去連接到未來。
只需要調整呼吸,勇敢呼吸。跟著書頁呼吸,跟著風景呼吸。●
(本文出自《閱讀的島》vol. 10:讀力運動,原篇名〈風景走過我〉,預定11月初發行)
《閱讀的島》│第44屆金鼎獎人文藝術類優良出版品推薦刊物│
運動和寫作都是一種心智鍛鍊。如果我們把熱愛運動的作家排成一排,不知道可以繞地球幾圈?本期〈讀力運動〉我們試圖把書籍的類型拉得更廣,此外我們邀稿的作者,也都希望他們不只是運動迷和球評,而是親身經歷這項運動,透過身體深入運動的靈魂。
本期精彩內容:
- 作家運動員│連明偉、栗光、張以昕、林育德
- 運讀販子│謝一麟、尹顯玲、龔心怡、林虹汝、鄭書婷、蘇淮、蔡文力、本多繁之
- 文自秀談半世紀前的奧運紙本風情
- 新書店注目:苗栗竹南.起點書房/南投埔里.貿易風書旅/屏東市.七木人文空間書房/臺東蘭嶼.在海一方
韓國影視改編III.劇作》高競爭下的內容改編:以《非常校護檔案》為師
今年9月甫在台灣推出新作《五十人:得到與失去,始終會成為一種平衡》的韓國作家鄭世朗,是目前Netflix熱映中的《非常校護檔案》(原著譯名《保健教師安恩英》)的作者和影視改編主筆。鄭世朗曾任出版社編輯,多部長篇作品皆以獨特的想像力塑造出個人風格,2013年《如此地靠近》獲得創批長篇小說大獎,《五十人》則獲韓國日報文學獎。她如何以作家身分參與影視化?對影視改編從業人員和工作環境又有什麼樣的觀察?請看Openbook的特別專訪。
問:韓劇在台灣相當受歡迎,光是台灣Netflix排行前10的作品就有許多部韓劇。您在參與這次Netflix的製作過程中,對韓劇的製作運作有什麼感受嗎?您認為韓劇受到全世界觀眾喜愛的祕訣是什麼?
韓劇在台灣很受歡迎,我想這和台灣觀眾開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關。因為如此,大家才會對近鄰、文化較相似的韓國作品更加喜愛吧。
過去我主要創作小說,執筆寫電視劇還不到3年的時間,所以不敢妄自推論有什麼訣竅。韓國整體影視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從積極的角度來看,製作競爭激烈勢必會帶來好的產物。
以電視劇為例,同一個播放的時間段,通常會有平均4部作品參與競爭,選定一部電視劇播放後,其餘的3部就會往後推遲,或乾脆中斷製作。
雖然這樣的競爭是為了在觀眾面前呈現高品質的作品,但工作人員在這種極具攻擊性的氣氛下往往疲憊不堪。所以如何創造健康的結構,一直都是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們努力思考的問題。
跟Netflix合作,不必像在電視台一樣,同時得跟多個劇組競爭播放時段,這讓我能更輕鬆地投入工作。我也很好奇台灣的影視環境,最近看了一部台灣Netflix的原創劇《極道千金》,覺得非常有意思。
問:《非常校護檔案》目前熱映中,看預告片非常夢幻、有趣。可以請您談談,以原著作者的身分參與這部電視劇的契機和製作過程嗎?我們知道一般電視劇都會有主筆劇作家和輔助劇作家,不知道您在參與的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我從2017年開始就著手改寫這本小說的劇本,所以當製片公司決定將這部作品影視化的時候,自然把優先權給了我。在尚未決定拍攝導演以前,我就已經完成了劇本的基本設定、深化角色、選擇和編排細節等內容。
完成這些之後,製片公司才定下了導演和劇組等其他的細節。等於是我自己完成了劇本的60%,扮演了主筆劇作家的角色,當然製作公司也請了幾位輔助劇作家幫忙。
問:以日本的情況來講,電視劇和電影非常依賴小說IP。韓國的情況也是這樣嗎?除了《非常校護檔案》以外,接下來如果有機會,您希望自己的哪部小說能拍成電視劇或電影跟大家見面呢?
我覺得韓國與日本略有不同,除了小說以外,很多網路小說和網路漫畫,以及沒有原著的原創劇本,都在大量影視化。小說在其中所占的比例還不是很大。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希望能將《地球上唯一的韓亞》(지구에서 한아뿐)和《想念虎牙》(덧니가 보고 싶어)拍成影視化作品,這兩部小說也非常具有想像的空間和視覺感。
問:最近台灣劇作家所處的勞動環境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不知道韓國作家的勞動環境如何?在您看來是否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呢?
從出版的角度來看,書市的銷量正在減少,但稿費卻始終追趕不上物價上升的速度。網路小說的情況則是,連載內容過長,企業與作者簽署不公平合約的事情比比皆是。
我認為只要圖書館存在,作家和作品就具有公共財產的性質。提高最低稿費的標準、使用標準的合約、強化藝術家的福利、設立維護藝術家權益的團體等等,韓國正在從各個角度來解決這些問題。
至於劇作家,我覺得只有縮減一部電視劇的總集數,才能保障所有工作人員的健康和安全。韓國的電視劇一般拍攝16集,太長了,如果不能像美國那樣投入多名劇作家共同創作,至少也應該像日本那樣減少為10集。這樣一來,故事會變得壓縮緊湊,才會更吸引觀眾。
問:想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工作環境也很重要吧?在您看來,什麼樣的工作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呢?
工作環境當然很重要,我認為沒有權威的環境最為重要。不以年齡和經驗去評估、衡量對方,不無視對方的想法和意見,只有在互相尊重的氣氛下,才能誕生出好的作品。
從外部看來,台灣應該是一個脫離權威的社會,這點很令人羨慕。
問:最後您有什麼想對台灣讀者講的話嗎?
聽聞我的最新長篇小說《五十人:得到與失去,始終會成為一種平衡》也會在台灣出版,我感到很高興,非常感謝台灣的讀者朋友。希望大家會喜歡即將播出的《非常校護檔案》,也請大家代我向101問聲好!●
【出版轉影視.韓國篇】
企劃:文化內容策進院、Openbook閱讀誌/撰稿:胡椒筒/責任編輯:周月英、吳致良/視覺:林鈺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