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書在日本3 譯者》民主與女性議題超越日本,令人嚮往:三須祐介、倉本知明、及川茜專訪

2012年1月,筆者在東京成立工作室,走入日譯推廣台灣書籍的未知領域。當時移居日本已三年多,也曾在版權代理公司兼職過一年。以自由接案翻譯日文書長達十數年的自由工作者身份,我平日即常留意書市,也常逛書店,然而來到日本生活後,深感接觸到中文書的機會很少。

當時身邊的日本朋友常問道:「有推薦的台灣作品嗎?」「哪裡可以買到台灣書的日文翻譯呢?」這些問題進駐腦裡後,走進書店我總會特別留意是否有台灣作品的日譯本。相對於在台灣書店裡外國譯本經常占據平台的大半或整櫃的現象,日本書店裡台灣作品難尋,此文化不平等輸出的事實雖然早有所聞,實際感受發酵後,成為我投身台書推廣的遠因。

至於在異鄉做此決定的近因,其實也沒有想太多,只是剛好在東京結識了一心想翻譯台灣書的天野健太郎。既然身邊難得出現一位現成且熱衷台灣書的譯者,何不趁著311後台灣知名度漸廣的時機試試看呢。


天野健太郎(左)與黃碧君曾合作成立「聞文堂」,將台灣作品譯介至日本(黃碧君提供)

真正投入台灣書籍的日譯工作後,才漸漸得知:其實過往30至50年間,日譯的台書已累積了兩百餘本,近年來平均一年約有10本台灣文學被譯成日文,除了選集及知名文學經典外,原住民文學及詩集是另二大類別。

然而,這些日譯本在日本的一般書店幾乎看不到,進一步理解才發現,這些書的譯者幾乎都是學術界人士,主要以研究為目的而翻譯,出版方以學術出版社為多,因而只在學界和圖書館流通。

在日本推介台灣版權時,譯者問題是不可跳過的重要一環。在網羅蒐集現下的譯者名單過程中,筆者深深感受到台灣書譯者的匱乏,以及市場的困難。

在日本,懂中文的人其實不算少,但多從事商業或新聞媒體的翻譯。當書市長期低迷,書籍及文學翻譯無法撐起商業規模,以稿費維生更不可行時,自然無法吸引有志者投入。以下專訪的3位兼職譯者,他們都已譯過2至3本台灣作品,主要工作仍為教職。藉由3位譯者的現身說法,來看「台灣文學在日本」的發展及困境,並尋找問題所在。

被動接案為主,無法期待稿費收入

1970年生,現任教於立命館大學的三須祐介,專長領域為近代戲曲、同志文學,譯作有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色的》(太陽の血は黒い),現正翻譯徐嘉澤《下一個天亮》,將於夏季出版。三須表示,1980年後半開始,台灣譯作有一定程度的存在感,數量也穩定增加,但因文學市場持續萎縮,海外文學更顯小眾。他認為海外文學的翻譯很重要,可說是認識世界的窗口,能接觸不同於日語的品味及世界,有餘力仍希望推動台灣書的日譯。


《朝日新聞》報導胡淑雯日譯作品《太陽的血是黑的》(黃英哲提供)

1984年生的倉本知明,目前任職於台灣文藻外語大學,譯有蘇偉貞《沉默之島》(沈黙の島)、伊格言《零地點》(グラウンド・ゼロ 台湾第四原発事故)、王聰威《生之靜物》(ここにいる)等書。倉本指出,獨特多元卻小眾是台灣文學的特色,因而難有發展成為暢銷書的大眾市場潛力。要在日本推動台灣文學的發展,必須投入資金及人力,如保障譯者基本收入、舉辦各式活動,以及善用媒體廣告等,才有可能拓展讀者群。

目前任教於神田外語大學的及川茜,譯有《郝景芳短篇集》、鯨向海《A夢》等書。1981年生的及川對於台灣有非常多的文學活動感到驚訝,覺得作家和讀者的互動十分密切且熱絡,是日本出版市場沒有的現象。針對此點,三須回應表示,台灣長久以來舉辦各式各樣文學營的傳統,確實吸引並培養出下一代的年輕讀者,他對此感到欣羨。

由3位譯者口中得知,在教職之外,他們能挪出從事翻譯的時間有限,且由於稿費收入低,要維持翻譯品質實為困難。言下之意,要以翻譯維生,專注在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根本不可能。他們會接的翻譯案件,多半是因研究相關及出版社的邀約。一年最多只能翻譯1至2本書。行有餘力,他們會參與宣傳活動,協助新書推廣活動的口譯或主持等工作。

在這些出版後的活動中,和讀者的短暫交流見面會上,譯者們可以獲得一些共嗚和成就感,感受到翻譯的苦心沒有白費。此外,倉本每隔3個月會在網路上推薦自己選的書,但若要主動促成版權交易,則又是另一個專業,即使花費一番心力,大多也很難談成。

台灣書的魅力,在日本的機會點

3位譯者都認為,台灣文學的魅力和機會在於其多樣性。然而台灣的多樣性,也同時反映出翻譯上的難度,並且可能成為日本讀者難以進入,或不易引起共鳴的原因。

比如談到作品的多語言性,除了主要的正體中文外,台灣文學作品時而夾雜台語。及川表示:「台語部份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憾,難以重現原文的神韻及味道」,更遑論還有客語、原住民語、馬華甚至新住民文化。

倉本則表示:「台灣文學和日本文學相對單一的音調極為不同,要顯出原著的層次非常不容易。」而三須更明白指出,「對很多日本人來說,台灣仍是被消費的南國,不理解過去的歷史及日台關係的人很多,他們對台灣雖然有親切感,認知卻很表面,甚至有許多誤解。」

不過,三須也認為,台灣書及台灣文學所具有的多樣性,應該能發揮啟蒙作用。誠如倉本舉例說明,「同志文學及LGBT、民主表現及廢核問題等,台灣都走在日本前面,是日本人嚮往及缺乏的部份。」

另一方面,倉本也提到,台灣文學裡的強勢女性形象,不易引起讀者共嗚。「這也說明了為什麼《82年生的金智英》裡被社會默視及對女性的潛規則,能在日本引起廣大的共嗚,成為大賣15萬本的暢銷原因。追根究柢來說,將女性太強勢視為弱點,才是日本社會的陋習吧。」

未來想翻譯的作家及作品

專長領域為馬華文學、台灣現代詩及日中比較文學的及川茜,剛譯完陳志鴻《幸福樓》裡的一篇〈佛往深山求〉。最近兩年,她斷斷續續翻譯李永平的《朱鴒書》,希望明年能順利付梓。目前及川手上還有兩本待譯書籍,未來希望能譯賀淑芳的小說集(其中兩篇已在雜誌上發表,網路上可以讀到)。近期作品中,她最想譯的是張亦絢《性意思史》和連明偉《藍莓夜的告白》。

專門研究近代演劇的三須,未來希望有機會能翻譯林懷民的早期作品集《蟬》。

倉本目前正在翻譯的是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及張渝歌的《荒聞》。他希望接下來能搭上目前在日本正熱的華文推理小說風潮,有機會翻譯台灣也正不斷進化的推理小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黃碧君(太台本屋 tai-tai books 代表)
2020-06-22 10:20
台書在日本1 現況》這些年,日本讀者看的台灣書

那些年我們錯過的愛情,沒錯過的小說與電影

十多年前,以日治時期為背景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等台灣電影,在日本聲名大噪後,接連帶動電影小說《海角七號》(海角七号 君想う、国境の南,2009德間書店)、漫畫版《KANO》(KANO 1931 海の向こうの甲子園,2014翔泳社)在日本相繼出版。

因著對電影的喜愛,日本粉絲們甚至動手把導演魏德聖的靈感來源都挖了出來。邱若龍費時5年完成的歷史漫畫《霧社事件》(霧社事件—台湾先住民(タイヤル族)、日本軍への魂の闘い,現代書館),日譯本早在1993年即已出版,是第一部日文版台灣原住民調查報告。

這本上世紀出版的書不只感動魏德聖,也感動了日本讀者。被肉搜出土後,有網友留言表示:「雖是二十多年前的老作品,畫風也早已過時,但完全無損它是一部傑作」、「永遠不要忘記我們對台灣做過的種種,看完就能了解他們為何要起義」、「這是避免錯誤再犯的必讀之書」、「絕版了,真是殘念,希望看到它重新出版」。

650px_books.png

行銷跟著影視走,一直是市場上的硬道理。法台合作的青春電影《藍色大門》,繼2002年坎城電影節之後,旋赴日本上映。堪稱第一部來自台灣的電影小說「藍色夏恋」(2003角川),也同步發行。

過了兩年,挾在中國創下最高收視率的餘威,瓊瑤電視劇《還珠格格》,也別於過去在台出版的模式,改換包裝以電影小說「還珠姫」(2005德間書店)的面貌在日出版。

接著又過兩年,侯文詠的《白色巨塔》於NHK二台改編成電視劇,上映期間新書搭配出版(ザ・ホスピタル,2007角川),為了與山崎豐子的《白色巨塔》區隔,以The Hospital的音譯為書名。

2018年,九把刀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拍成日版電影,原著的日譯本當然不會缺席,《あの頃、君を追いかけた》由講談社推出。

na_xie_nian_wo_men_yi_qi_zhui_de_nu_hai_800px.png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拍日版電影(左圖取自映画.com)及原著日譯本

去(2019)年陳耀昌的《魁儡花》在日出版(フォルモサに咲く花,2019東方書店),並創下「台灣大河劇」先例,公視投以旗艦規格,斥資1.55億台幣拍攝,由電視劇《孽子》、《一把青》導演曹瑞原執導,預計將於2021年正式播出。消息一出,引發日媒關注,預計上映時,可推動原著小說在日本書市重新登場。

公視另一改編自吳明益原著的重頭戲《天橋上的魔術師》(歩道橋の魔術師,2015白水社),亦將於2021年上映。劇中充滿楊德昌、侯孝賢電影裡令人懷念的中華商場畫面,有望在瘋迷過新浪潮電影的日本讀者之間,再造一波話題。


電視劇《斯卡羅》劇照,改編自陳耀昌《魁儡花》(取自斯卡羅臉書專頁

華文推理小說拎著獎盃,直搗亞洲推理蛋黃區

日本是亞洲推理小說的中心,而2009年舉辦第一屆的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則可視為台灣推理小說在日本發展的開端。在此之前,僅有藍霄的《錯置體》(錯誤配置 アジア本格リーグ 1,2009)曾獲選入講談社「亞洲本格聯賽」系列,由於多數台灣作品的日譯本仍作用在學術圈,市場未有能見度,因此這個獎項的設立,為台灣圖書直面日本大眾,帶出了一套頗為見效的參與模式。

以「日本推理小說之神」島田莊司為名的這個小說獎,最早是台灣皇冠文化主推的華文地區推理獎項,獲獎者可於中、日、台、泰四地出版,兩年舉辦一次,至今已第6屆。

歷屆的首獎作品,包括寵物先生的《虛擬街頭漂流記》(2010文春),香港作家陳浩基的《遺忘.刑警》(世界を売った男,2018文春),胡杰的《我是漫畫大王》(ぼくは漫画大王,2016文春),與文善的《逆向誘拐》(2017文春),皆已在日本先後出版。

目前以台灣為出版地的華文推理小說中,成績最亮眼的陳浩基,也是史上第一個真正打入歐美主流市場的華人推理小說家。話題傑作首推《13.67》(2017文春),不僅在台港日得獎無數,還賣出12國版權。陳浩基的最新日譯作品為出道10週年紀念的中短篇小說合集《第歐根尼變奏曲》(ディオゲネス変奏曲,2019早川)。

另外,由台港日作家薛西斯、夜透紫、瀟湘神、陳浩基、三津田信三跨界聯手,以怪談過招的《筷:怪談競演奇物語》,近日亦已售出日文版權。

比小明更愛教科書,日本的歷史控、地圖控

雖無證據證明日本人具有「無所不控」的體質,但台日過去在政治上有50年之久的重疊,日本出現鎖定台灣來愛的「歷史控」、「地圖控」,應該不是什麼太難理解的事。不過,打著台灣國立編譯館的旗號當賣點,還是頗令人大感意外——「台灣的國、高中教科書,居然在日本也有市場?」

台灣直到1997年,國中教材才首度有自己的本地史,且光是日治時期的篇幅就占了1/4。《認識台灣:台灣國中歷史教科書》(台湾を知る—台湾国民中学歴史教科書,2000雄山閣)最大的特色,除了所有台灣青少年都要讀之外,也為日本長久以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史觀,提供另一個讓台灣自己來言說的角度。

今年,又有一本《細說台灣史: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詳説台湾の歴史—台湾高校歴史教科書,2020雄山閣),打著「市占率排名第一的教科書」在日本問世,銷售果然也不令人失望,截稿前已在日本Amazon亞洲歷史類暢銷榜中排行冠軍。


《認識台灣》(左)與《細說台灣史》書籍封面

入選「東亞出版人會議」的「當代東亞人文經典100」作品中,也有一部難得深入淺出的作品。有日本讀者認為,這部《台灣歷史圖說》(図説 台湾の歴史,2007平凡社,2013增補版)「很適合做為台灣旅遊的行前功課」,也有讀者呼籲:「內容只寫到1990年,希望增修版趕快出來」。除了是台灣各級學校的輔助教材之外,也已翻譯成英、日、韓語版行銷海外。

國立編譯館作品能行銷日本或許是無心插柳,但近年中研院的作品,則絕對是有意栽花。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製作的《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台北歴史地図散歩,2019 Hobby Japan),不單用200張珍貴老照片和12張歷史古地圖介紹台北,還結合行動APP,供讀者直接上街比對今昔,是台灣導覽書前所未有的創舉。

其他以具特色的圖像、地圖為號召的歷史書,近幾年在日也出版頗豐,包括:《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日本統治時代の台湾,2014 PHP研究所)、《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台湾少女、洋裁に出会う—母とミシンの60年,2016紀伊國屋)、《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躍動する青春: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学生生活,2017創元社)、《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地図で読み解く日本統治下の台湾,2019創元社)。


《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內頁(取自amazon


《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內頁(取自amazon

人人都有自己的心頭好,村上春樹也不例外

光書名在日本就已經是絕對正義的《制服至上—臺灣女高中生制服選》(2014 Mynavi),是台灣插畫家蚩尤第一本商業畫冊,至2016年為止已連續出版至第3集。憑著成功的人氣,蚩尤於2019年受邀至東京銀座舉辦「Bunny Bunny Bang!」個展,最新的大開本兔女郎殺手軍團專輯《BUNNY BUNNY BANG!》(2020,德間出版)甫於5月中旬熱騰騰上市。

750px_zhi_fu_zhi_shang_.png

然而說到最早在日本占有一席之地的台灣插畫家,肯定不能漏掉陳淑芬與平凡這對夫妻檔。自2000年於小學館出版第一部畫集《戀色》至今,兩人作品的日譯版已累計了20部左右,唯美純愛歷久不衰。

而繪本方面,外譯版本最多的無疑是幾米。扣除掉多不勝數的歐美譯本,自《向左走.向右走》(君のいる場所,2001小學館)至《同一個月亮》(おなじ月をみて,2018ブロンズ新社),幾米在日本已出版約15部左右。

村上春樹最新紀實性散文《棄貓:關於父親,我說的其實是⋯⋯》(猫を棄てる 父親について語るとき,2020文春)近期出版。特別的是,封面首度與台灣新銳插畫家高妍合作,村上表示深受「畫面中不可思議的懷念感」所吸引。隨著《棄貓》的面市,出版社也同步發行高妍的個人創作集《間隙》(間隙.すきま,2020文春),並打上「村上春樹插繪擔當」的頭銜。

提到貓,近年還有畫貓畫出高人氣的台灣膠彩畫家陳珮怡,連日本當紅畫家池永康晟也讚不絕口,還邀約一起在東京舉辦聯展,並同步推出《陳珮怡畫集:唯貓所在》(陳珮怡画集 猫さえいれば,2018青幻舍)

台灣漫畫家柯宥希(顆粒),以其細膩清新的作品《許個願吧!大喜》(あの頃、僕たちは天使が見えた。~ベッドの上の彼女に恋した365日~,2019雙葉社)拿下第5屆日本國際漫畫大賞優秀賞,日譯版也終於在年初於日本電子書平台上架了。


台灣膠彩畫家陳珮怡作品《陳珮怡畫集:唯貓所在》(取自amazon


台灣漫畫家柯宥希(顆粒)作品《許個願吧!大喜》

而台灣漫畫家MAE的BL作品《記憶的怪物》自2016年開始於《花漾》與《星少女》連載,2017年榮獲第8屆金漫獎少女漫畫大獎,至今單行本暢銷突破萬冊。2019年起,在日本筑書房《QPA》電子雜誌連載,2020年4月日文版第1、2集單行本同步上架。

用雙腳走出類型風格,在台、在日都有市場

相信許多人都同意,日本人除了「無所不控」,還十分「擅長走路」。隨著台日雙方國民彼此俱增的好感與對旅遊的喜愛,近5年來,無論是台灣人到日本走路,或日本人來台灣走路,似乎都明顯地在出版市場走出各種風格類型的出版機會。

《左京都男子休日》(台湾男子がこっそり教える! 秘密の京都スポットガイド―左京区男子休日,2017エクスナレッジ)、《京都寂寞》(いつもひとりだった、京都での日々,2019早川),就是台灣男孩與女孩,分別在日本京都走路所寫下的旅遊及生活故事。曾被英國選入The world’s 10 best bookshops的日本惠文社,店長堀部篤史對《左京》一書便如此形容:「他們似乎比日本人更精確地理解真正京都的精神與樂趣。」


《左京都男子休日》(左)與《京都寂寞》,分別為台灣男孩與女孩在日本京都走路所寫下的旅遊及生活故事

《遙遠的冰果室》(台湾レトロ氷菓店 あの頃の甘味と人びとをめぐる旅,2019グラフィック社)、《書店本事:在地圖上閃耀的閱讀星空》(書店本事 台湾書店主43のストーリー: 台湾書店主43のストーリー,2019サウザンブックス社),則是不約而同地成為全台首部踏查及見證冰果室與獨立書店文化的專書。對日本讀者來說,前者充滿昭和懷舊氣氛與南國情調;後者則是日本沒有的產業型態,讓人感覺新鮮又有個性。

yao_yuan_de_bing_guo_shi__0.png
《遙遠的冰果室》內頁(取自amazon

歷史在建築身上留下了台日混血的表情,因此《老屋顏》(台湾レトロ建築案内,2018エクスナレッジ)、《再訪老屋顏》(台湾名建築めぐり,2019エクスナレッジ)也成為吸引日人來台進行文化散步的指南。與此相關的《街屋台灣》(2019遠流)亦業已售出日文版權。

從歷史探看未來

翻開台灣圖書譯介至日本的歷史,從1945年日治結束到1980年代來臨之前,這段期間的日本書市裡,除了吳濁流以日文書寫的作品之外,源自台灣的出版品可說一整個付之闕如。在這段漫長的35年時間裡,只有黃春明的《莎喲娜啦.再見》,在70年代結束前的1979年倏乎閃爍了一下,在日本書店架上,台灣書才終於破蛋而出。

.1980-2000:文學改編電影,電影拉抬文學

經過35年的空白,時間跨入80-90年代,台灣新浪潮電影不僅享譽國際,也風靡日本,《冬冬的假期》、《殺夫》、《孽子》、《嫁粧一牛車》、《魯冰花》、《悲情城市》,不少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與羅大佑的音樂,都深得日本文青的心。


《悲情城市》電影劇照(取自IMDb

文學豐富了電影,電影也拉抬了文學。1980-2000年,白先勇、李昂、朱家姊妹(天文、天心)的作品,約占台灣圖書日譯本出版總數的35%。此外,言情、武俠等大眾讀物,如瓊瑤、古龍(金庸為港書故不計)作品日譯本也約占30%。這些作家都有作品改編成影視,是不爭的共通點。

不過在這段期間,台灣文學在日本主要由學術界出版,透過研究者引進的台灣書,這20年間至多只有四十餘本,且只在學院間流通,不僅一般坊間不易得見,民眾對台灣文學亦不熟悉。

.2001-2010:中書外譯補助,書系崛起

1999至2008年間,在文建會(文化部前身)的補助下,任教於日本愛知大學的黃英哲教授推出「新台灣文學系列」12輯。新詩方面,2003年有日文學者林水福促成「台灣現代詩人系列」,迄今已出版至第16輯。

2002至2009年,首位獲台灣頒贈「一等原住民族專業獎章」的日籍人士、曾任成功大學臺文所客座教授的下村作次郎,編著「台灣原住民文學選」共9輯,是日本翻譯的世界原民文學領域中,規模最大的書系。(延伸閱讀:下村作次郎專訪


下村作次郎(張震洲攝)

2008年,黃英哲又與現代文學學者白水紀子、垂水千惠兩位教授合作,主編「台灣性少數文學」4輯;2010年,再與台大高嘉謙教授推出「台灣熱帶文學」4輯。(延伸閱讀:白水紀子專訪

依據政府補助中書外譯的資料統計,截至2011年為止,受補助的135筆各語種單行本中,以日文66筆為最多,幾乎近半。其中黃英哲可說是最大推手,成績斐然。

.2010-2020:學術書系不再,各類單書百花齊放

最近10年,由於政府修改舊有的專案補助形式,改向產業開放並鼓勵業者廣為申請,過去的大部頭書系出版模式不復出現,取而代之的是迎合市場導向的各類單書蓬勃發展。

有別於過去專營學術書的小型出版社,大型的綜合出版社諸如文藝春秋、河出書房新社、岩波書店、小學館等,也開始投入台書的日譯與出版。近10年來,在日本出版的台灣書超過150本,幾乎可以說每個月都有1至2本面市。

不只如此,有些台灣作家在日本也逐漸經營出個人的文學識別度與粉絲讀者,例如甘耀明、吳明益、巴代、夏曼.藍波安、龍應台等,甚至蔡英文總統的兩本書,也成一時話題。此外,近5年有各式各樣生活風格、旅遊、圖像等書種繽紛登場,不讓文學書專美於前。

走過拓荒時期,台灣圖書進軍日本市場來到了各自爭妍的時代。儘管目前成功登日的作品仍未豐富,但一步步踏出的腳印,已積累了不少值得參考的經驗。在以下各篇章中,Openbook將從學者/譯者、出版人、版權代理、書店通路及讀者等不同角度,蒐羅匯整專家意見,提供台日雙方出版業參酌思考的基石。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6-22 10:00
童書書房》饑餓遊戲推出前傳,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 曾改編為賣座電影的YA經典《饑餓遊戲》系列作推出前傳《The Ballad Of Songbirds And Snakes》(暫譯:鳴禽與蛇之歌謠),將時間拉回到饑餓遊戲發生的64年前,告訴讀者當時年僅18歲的Coriolanus Snow在成為反派大總統之前,經歷過什麼樣內心掙扎,最後讓他放棄愛情,選擇權力。年輕的Snow曾經是指導少年少女參加饑餓遊戲的導師,由於他出手幫助女主角Lucy Gray Baird贏得第十屆的比賽,使得Lucy和他自己都被反將一軍,遭到饑餓遊戲規則發明者Dean Casa Highbottom的陷害。在反擊與奪權的過程中,Snow逐漸變成了現在的模樣。雖然從讀者評價看來前傳情節不如《饑餓遊戲》緊湊,但也將由獅門影業改編為電影。
     
  • 5月底發生在明尼亞波利斯的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之死,讓全美各地的人們不分種族走上街頭高呼「Black Lives Matter」(黑人性命很重要)。這場示威行動從抗議警察執法過當,演變成各地開花的全美抗爭。家長要如何跟孩子討論種族歧視的敏感議題?如果孩子因為種族而成為被欺凌的對象,或甚至反過來霸凌別人,成人要在什麼時機、採取什麼角度涉入呢?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排名,能看出家長和孩子都關心種族歧視的議題。在「青少年精裝書」項目中,前三名有兩本作品與美國非裔人士有關。
    第一名為兩位作者合寫的《Stamped:Racism, Antiracism, and You》(暫譯:印記—種族歧視、反種族歧視與你)。作者之一的歷史教授Ibram X. Kendi曾以《Stamped:From the Beginning》(暫譯:印記—從一開始就被標註)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他爬梳美國歷史,探討針對非裔人士的歧視如何形成。另一位得獎常勝軍作者Jason Reynolds則將Kendi的作品轉寫為青少年能理解的文字。從讀者迴響看來,此書在師長以及成年讀者群也獲得一致好評。

    同項目第二名是已經在台出版的《致所有逝去的聲音》(That Hate U Give)。故事主角為非裔少女星兒,她坐上朋友的車離開派對,回家途中負責駕駛的朋友遭遇警察臨檢,在試圖釐清狀況時不但遭到無辜槍擊,事後還被抹黑成意圖襲警。星兒想要說出真相,卻害怕被輿論攻擊。本書出版後蟬聯暢銷榜170週,並改編成同名電影,而這本三年前的著作在今日讀來依舊依然發人深省。
    前兩本書適合青少年閱讀,至於學齡前的孩子,或許可以從克里斯汀.羅賓森(Christian Robinson)的作品入門。羅賓森曾以《市場街最後一站》(Last Stop on Market Street)獲得紐伯瑞獎和凱迪克銀獎,他過去的舊作《You Matter》(暫譯:你很重要)在今年6月推出精裝版,書名正巧呼應了最近的活動口號「Black Lives Matter」。
    「You matter」這句話來自養育羅賓森長大成人的祖母,她不僅是《市場街最後一站》的靈魂人物,也是羅賓森成長過程中的典範。從小就意識到自己膚色的羅賓森,因為經常聽見祖母重申「You Matter」,找到生命的定位,進而用畫作和想像力為自己在世界上騰出一個不受干擾的空間,「騰出空間」(make space)的概念也呈現在他的作品中。


    克里斯汀.羅賓森及其作品《You Matter》、《市場街最後一站》(取自ALA

    在《You Matter》這本書中,羅賓森畫出一個大城市裡的小小人物,例如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的小女孩,等待太空人媽媽回家的小男孩,發光發熱的大太陽以及從恐龍尾巴偷偷吸血的小蚊子。不管書中描繪的物體是大是小,或遠或近,都在畫面上占有一個空間而存在,也因為存在而重要。


    《You Matter》內頁(取自amazon

  • Alex Gino在2015年推出作品《喬治女孩》,書中主角喬治是一名跨性別少女。本書因為涉及性別認同議題,自從問世以來不斷受到有心人士抗議,遭到美國圖書館協會列為十大爭議書籍之一。書中主角喬治透過班級公演《夏綠蒂的網》滿足自己成為女性的願望,也形同公開自己的性別認同,巧妙的情節設計和故事內容都獲得出版界和讀者的正面評價。
    在《喬治女孩》中,主角後來改名為梅莉莎,雖然出現在Gino近期新作《Rick》(瑞克)中,但《Rick》並非《喬治女孩》的續集,只是相關作品。瑞克看到梅莉莎參加學校的「彩虹光譜」社團,活出她心中真正的模樣,不但心生羨慕,也愈來愈不能忽略自己心中的不安。瑞克最好的朋友是個性陽剛的小霸王傑夫,每當瑞克看到傑夫欺負別人或聊起怎樣跟異性約會,心中都會感到更加不快。儘管心裡徬徨,還好瑞克還有心胸開闊、喜歡玩cosplay的祖父來支持他。書中的成人並非一般的模範樣板角色,雖然會給予關懷但他們也會犯錯,所幸之後還會檢討自己錯在哪裡。瑞克在經過一番摸索之後,最終能夠確定自己的性向認同。
    在寫作技巧方面,柯克斯書評認為作者「透過瑞克的觀點描述了多種性傾向和性別認同」,在呈現精采故事性的同時,不忘讓年輕讀者認識性別/性向的多元性。
     
  • 由日本NPO法人童書總決選事務局(NPO法人こどもの本総選挙事務局)主辦的「小學生票選童書總決賽」(小学生がえらぶ!「こどもの本」総選挙)結果出爐。來自日本各地的選票高達25萬3399張,票選出十大最受歡迎童書。上榜的不乏《鬼滅之刃》、《屁屁偵探》等時下最受歡迎的作品,最特別的是《ざんねんな  いきもの事典》(怎麼會這樣—生物百科)系列包辦了包含第一名在內的4個名次。

    (取自小學生票選童書總決賽官網

    「ざんねんな」叢書在2016年由高橋書店推出,累計銷量超過380萬冊,介紹許多跟動物有關的奇怪冷知識(有時也有植物)。「ざんねん」在日文帶有「遺憾」的意思,在本系列則代表「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控制所以很遺憾的動物特性」。例如鵲鴨在求愛時非得採取面向天空這種姿勢不可,還有松鼠蓬蓬鬆鬆的尾巴看起來很可愛,其實只要輕輕一碰就會整根掉下來,而且不能再生,仔細想想真是又可憐又可怕。

    《ざんねんな  いきもの事典》第2系列

    「ざんねんな」系列替小朋友補充了豐富的動物知識(可能連大人也不知道),插圖精美,並且推出動畫放上Youtube讓更多觀眾可以吸收「奇怪的」知識。另外,小學生票選童書總決賽的第二名為《什麼都有書店》,第三名為《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喔》,皆為吉竹伸介的作品。


    「小學生票選童書總決賽」票選前三名書籍

  • 說到動物繪本,恐龍是一個絕對不能錯過的主題,而且這並不是一個男性專屬的創作或閱讀類別。例如韓國的繪本女作家慶惠媛擅長畫恐龍,結合了知識和趣味的作品《恐龍X光》獲得2018年Openbook好書獎。日本的五十嵐美和子將在6月25日出版《きょうりゅうのずかん》(恐龍圖鑑)。書中收錄具有代表性的56種恐龍以及同時代的16種動物畫像,特別的是五十嵐美和子一筆一筆畫出的恐龍羽毛質感逼真,讓人看了忍不住想伸手撫摸。

    《きょうりゅうのずかん》封面(取自五十嵐美和子臉書專頁

    五十嵐美和子擅長圖鑑系列,另外兩部圖鑑作品《でんしゃのずかん》(電車圖鑑)和《はたらくくるまのずかん》(專業車輛圖鑑)屬於銷量超過30萬冊的kodomoe圖鑑系列,筆觸同樣精細但不失溫暖。她在去年推出的作品《くもとそらのえほん》(雲和天空的繪本)雖然故事性淡薄,但是看見書中各色形狀的雲朵和亮麗的天空插圖,在陰天心情也能舒展開來。

  • 台灣麥當勞從今年4月起推出新活動,購買快樂兒童餐加10元就能加購中英對照的雙語繪本。有心想透過閱讀學習英語的小朋友除了閱讀實體書以外,也能上網收聽收看書中內容。
    麥當勞早在2001年就配合快樂兒童餐讀者計畫(The Happy Meal Readers program)推出買餐送書活動,在世界各國送出超過4億本童書。贈品書籍經常是與當地繪本作家合作的成果,或是濃縮版的經典作品,例如羅德.達爾的《小魔女》。比較特別的是日本麥當勞的讀物贈品除了繪本以外也有圖鑑,並且會配合季節推出適合當季閱讀的主題,例如在夏天推出夏季星空圖鑑,讓小天文迷一邊吃雞塊一邊研究晚上能看到什麼星座。
    至於台灣麥當勞的雙語繪本,今年都將會是《馴龍高手》作者Cresslda Cowell的樹冠雙胞胎(Treetop Twins)系列。6月份繪本主題為搶救粉紅海豚,呼應了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

    呼應6月8日世界海洋日,麥當勞「一起樂讀趣」6月份繪本主題為搶救粉紅海豚(取自麥當勞官網

  • 英國知名兒童文學大獎日前揭曉,安東尼.邁高文(Anthony McGowan)創作的《百靈鳥》(Lark)摘取了卡內基文學獎(CILIP Carnegie);陳志勇自寫自繪的《大城小傳》(Tales from the Inner City)則獲得凱特.格林威獎。兩本書都以迷人的文字和圖像探討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及生存的議題。
    《百靈鳥》講述Nicky和Kenny兩兄弟準備到北約克郡荒原冒險,但因天氣遽變,兩人陷入一場不穩定的暴風雪中。故事中兄弟倆表現出對自然的深刻尊重和理解,也因此在等待救援時不致驚慌。邁高文將大自然描繪成奇蹟和歡樂的源泉,同時也蘊藏著危險。
    陳志勇畢生熱愛動物,《大城小傳》中25篇配有全彩圖畫的動人故事,談的多是自然與人類世界間的疏離與緊張關係。他以沉痛的筆調揭露人類的自私與貪婪,呈現動物在現代文明中面臨的生存威脅,同時也以繽紛的想像力,賦予動物與人類共生的全新可能。

  • 擁有27年歷史的澳洲兒童文學環境獎(Wilderness Society Environment Award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在5月底公布決選名單。得獎項目共分成繪本(Picture fiction)、虛構(fiction)、非虛構(nonfiction)類別。入圍項目中不乏奧立佛.傑法的《福斯多的命運》等知名作品,其中《One Careless Night》(暫譯:一個不小心的夜晚)主題罕見:澳洲塔斯馬尼亞的袋狼(Thylacine)如何走上滅絕之路。
    書中的袋狼母子從棲息地被捕捉到動物園中圈養,卻因為飼育員把動物放出來後忘記關回去,不但讓動物們暴露在外而死,也讓塔斯馬尼亞的袋狼從此絕種。哀傷的故事、少見的主題、充滿飄渺霧氣的畫風都令人印象深刻。另一本入圍作品《Birrarung Wilam: A Story from Aboriginal Australia》(暫譯:畢拉容.威廉—澳洲原住民族的故事)故事靈感來自雅拉河(Yarra River),這條河的下游就是大城墨爾本。在歐洲殖民者還沒來到澳洲前,雅拉河是當地Wurundjeri族人的主要糧食來源和集會場所,而雅拉河的漫長歷史以及和原住民之間的共生關係,都透過詩意的語言和精緻的繪圖呈現在本書中。


    《Birrarung Wilam》內頁(取自amazo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吳品儒(譯者/節目企劃/創作者)
2020-06-20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