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地獄,卻也生活在地獄!歷經130年,沉冤終得昭雪…… The Five
哈莉.盧賓霍德(Hallie Rubenhold)著,聞翊均譯,方言文化,39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連續殺人案著實駭人聽聞,本書翻轉了觀看的視角,不窺視獵奇,也不再走警察抓小偷的路子。關注轉移到被害人身上,盡可能地追回5位生活在社會底層受害女性的生命史,也呈現案發時媒體、輿論如何將受害者污名化。儘管不能確認(也不去議論)開膛手的真實身分,經由歸還生命的血肉感官,受害者成為活生生的人。本書不僅彌補了過往故事的缺片,更向案發之時那個黃金時代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提出控訴。【內容簡介➤】
●山林書籤
一位生態學家的山居記事 Al Dente: A History of Food in Italy
陳玉峯著,商周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樂
與其慎重地視本書為生態學家的生活菁粹,不如看做是一位退休人士回到山林懷抱,與土地,與自然的交流。作者似乎替我們一圓脫離紅塵,隱居山野的夢。除了讀植物、生態知識,也增長了一些鄉居見識。隨著購地、整頓、安置、墾作、生活,閱讀著作者安居又冒險,樸實又滿足的狀態,似乎也暫時停下繁忙的步伐,嗅到了採菊東籬下的氣息。【內容簡介➤】
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莉琪.科林漢(Lizzie Collingham)著,張馨方譯,麥田出版,7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飢荒」作為一個政治議題其來有自。本書以「糧食」為頂點概念探討一戰以來的世界秩序,不僅補充了既有的陳論,更避免落入正邪兩立的架構,以全球性的視野重新認識二次大戰。「糧食」問題並非只有「供需」的面向,在政治策略中扮演的角色,與政治文化的交互形塑,本書亦有深入的闡釋。作者的關切當不只在於對戰爭史的補強,舉凡深層結構的洞察,糧食與人類發展的當下關係,乃至於未來趨勢,可能都凝結於本書中,並希望對當代世界有所昭示。【內容簡介➤】
什麼是「世界史」呢?「我們常常誤以為,世界史就是要講一個很大的故事,」以荷裔業餘史家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的暢銷書《人類的故事》(The Story of Mankind)為例,這本影響深遠的通俗巨作,從遠古、火的發現、輪子的發明、新舊石器、蘇美文明一路談到科學與文明、工業革命,這樣一脈相承的長篇大論,直至今日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史讀法。鄭維中指出,這樣的世界史閱讀方式已逐漸形成一套僵化、固定且單一軸線的既定框架。
鄭維中分享自己在研究、撰寫《海上傭兵》時的有趣發現:鄭芝龍對荷蘭人一再講述一句西班牙語:Haz muchos grando mar!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可能是「海很廣大」或「海很險惡」。他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與荷蘭人自澎湖遷往台灣本島的原因有關。鄭維中澄清了過去常見的謬誤:「我們過去的觀念是,荷蘭人很壞,他們想和中國做生意,跟中國人吵半天,然後中國人不高興,所以把他們趕去台灣。」
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War, Trade and Piracy in the China Seas 1622-1683
作者:鄭維中(Cheng Weichung)
譯者:蔡耀緯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6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維中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博士,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鄭維中所受的學院訓練最初為社會學。他是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肄業。大學時代,他選修曹永和教授的台灣史課堂,開始對荷蘭時代台灣史感興趣,碩士論文以荷蘭時代台灣社會與法律為主題。進入台大社會學博士班後,仍繼續以荷蘭時代台灣為研究方向,於2005年獲得荷蘭萊頓大學包樂史教授主持的「邁向新夥伴時代」(TANAP,Toward a New Age of Partnership)計畫贊助,赴萊頓大學研讀,於2012年完成博士學位。
翻譯有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韓家寶《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著作有《荷蘭時代的臺灣社會》、《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及與韓家寶合著之《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
公司與幕府:荷蘭東印度公司如何融入東亞秩序,台灣如何織入全球的網 The Company and the Shogun: The Dutch Encounter with Tokugawa Japan
作者:亞當.克拉洛(Adam Clulow)
譯者:陳信宏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亞當.克拉洛
歷史學家,研究範圍為近代亞洲,包括東亞和東南亞之間的跨國交易、人員流動、觀念交流等。以本書榮獲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的Jerry Bentley Book Prize、國際亞洲學者會議(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ICAS) 的人文類獎項、European Expansion and Global Interaction論壇圖書獎、澳洲歷史學會頒發的Hancock Prize。
除了研究,在教學和歷史推廣、科技數位方面,也多有貢獻,近期利用動畫重現十二世紀吳哥窟的盛世年代。
目前在德州大學任教。
巴達維亞號之死:禍不單行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航向亞洲的代價 Batavia’s Graveyard: The True Story of the Mad Heretic Who Led History’s Bloodiest Mutiny
作者:麥克.戴許(Mike Dash)
譯者:黃中憲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5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麥克.戴許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歷史學博士。
擅長以獨特視角選取特殊歷史事件為寫作題材,再以鉅細靡遺的資料考證功力,建構彷彿感受得到的歷史情境,除了本書《巴達維亞號之死》,還曾撰寫過暢銷書《鬱金香熱》,以及美國黑手黨相關書籍。
在部落格大行其道時,就已開始經營自己的歷史部落格A Blast From The Past。部落格內容精彩豐富,榮獲「克麗奧佩脫拉獎」(Cleopatra prize),後來又為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延攬,為其刊物Smithsonian Magazine撰寫歷史主題文章。
OB短評》#307 焊接歲月與回憶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小物會
夏夏著,時報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樂
本書讓各種生活物件聚集相會,也讓人與物的連結重新上線。由70篇小文章構成的物體系,不僅賦予日常生活中的各物件一種觀看方式,亦是一種新的命名、一種誤會的釐清。此間,人不是被物化的對象,而是情感、人際關係、時間、味覺、記憶、聯繫、聲音、想像等無以名狀之存在,化為物件、成為實體生活,也讓無形之存在得以賦形,陪伴且留住生命中流逝的點點滴滴。【內容簡介➤】
●倒數五秒月牙
李琴峰著,李琴峰譯,聯合文學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延續前作越境的核心命題(超越死亡與再生、亦跨越國境),本作依舊將性認同與情感架構在跨文化(台日語言與文化與日本在地社會的跨群體)的背景下,然寫作功力更加上乘,文字清麗優美,敘事舒緩而節制。與書同名的單篇,是以久別重逢、五秒化為一生、一日度為永恆的深情之作,將情感的向度超越時間的座標,指向一彎明月,光亮灑下的是各自的人生走馬燈。【內容簡介➤】
●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
李璐著,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如書名所趨近探問的,此作與時間的意象緊密嵌合,並重新定義時間的意義。透過遲到的敘事者、在場的小說主角、不在場的前輩作家和失蹤友人,小說開篇預示的「死亡」被賦予多重形式與涵義(懸宕、遲到、不在場),而非僅止於時間(或生命)的結束。這本小說亦是一本寫給文學遺產的致敬之作,一切生命與敘事的推動,都來自不在場之人的牽引;文字自成點點星光,指引著幽暗道路上的可能方向。【內容簡介➤】
●金色大人
金色機械
恒川光太郎著,王華懋譯,獨步文化,399元
推薦原因: 樂
村落、遊廓、遊女、黑道、戰亂、逃生……故事以遠昔傳說物語的姿態,勾勒出一個進入現代社會之前、與精緻文明相去甚遠的底層世界。在破落苟延的現實與對未知力量的寄託中,江戶時代的生機死念交錯起伏,而人憑著本能找生路求去處,靠著無從以理訴說的純粹情感,穿透無力改變的現世網羅。【內容簡介➤】
●開膛手傑克刀下的五個女人
死於地獄,卻也生活在地獄!歷經130年,沉冤終得昭雪……
The Five
哈莉.盧賓霍德(Hallie Rubenhold)著,聞翊均譯,方言文化,39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連續殺人案著實駭人聽聞,本書翻轉了觀看的視角,不窺視獵奇,也不再走警察抓小偷的路子。關注轉移到被害人身上,盡可能地追回5位生活在社會底層受害女性的生命史,也呈現案發時媒體、輿論如何將受害者污名化。儘管不能確認(也不去議論)開膛手的真實身分,經由歸還生命的血肉感官,受害者成為活生生的人。本書不僅彌補了過往故事的缺片,更向案發之時那個黃金時代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提出控訴。【內容簡介➤】
●山林書籤
一位生態學家的山居記事
Al Dente: A History of Food in Italy
陳玉峯著,商周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樂
與其慎重地視本書為生態學家的生活菁粹,不如看做是一位退休人士回到山林懷抱,與土地,與自然的交流。作者似乎替我們一圓脫離紅塵,隱居山野的夢。除了讀植物、生態知識,也增長了一些鄉居見識。隨著購地、整頓、安置、墾作、生活,閱讀著作者安居又冒險,樸實又滿足的狀態,似乎也暫時停下繁忙的步伐,嗅到了採菊東籬下的氣息。【內容簡介➤】
●如佛一樣生活
道元法師與曹洞禪風
吳繼文著,洪侃繪,正好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道元禪師是日本曹洞宗的開山祖師,1223-1227年間曾赴南宋遊學習佛。小說家吳繼文寫自己前往道元所創立的永平寺旅行,並以其對佛法的領會勾勒了道元的一生。內文有對曹洞禪風的思考以及13世紀中日佛法交流的紀錄,讀者亦可以閱讀《普勸坐禪儀》和《永平清規》「典座教訓」、「赴粥飯法」,參考對照轉譯、導讀文,汲取靜心、生活、飲食之法,於喧嚷紅塵中反觀本質,為現代清心生活尋得提點法門。圖文編排清朗,筆調氣定而和順清明,搭配細緻又疏淡的插畫、照片,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心緒沈澱。【內容簡介➤】
●戰爭的滋味
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莉琪.科林漢(Lizzie Collingham)著,張馨方譯,麥田出版,7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飢荒」作為一個政治議題其來有自。本書以「糧食」為頂點概念探討一戰以來的世界秩序,不僅補充了既有的陳論,更避免落入正邪兩立的架構,以全球性的視野重新認識二次大戰。「糧食」問題並非只有「供需」的面向,在政治策略中扮演的角色,與政治文化的交互形塑,本書亦有深入的闡釋。作者的關切當不只在於對戰爭史的補強,舉凡深層結構的洞察,糧食與人類發展的當下關係,乃至於未來趨勢,可能都凝結於本書中,並希望對當代世界有所昭示。【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