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50週年》60本地球級好書 專家認證
●汀克溪畔的朝聖者
Pilgrim at Tinker Creek
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著,吳美真譯,麥田,399元
26歲時迪勒因為一場重病,移居維吉尼亞州的洛亞諾克(Roanoke),寫出了這本充滿生死辯證、自然描寫,語言華麗又哀傷的作品,獲得1975年的普立茲非虛構文學獎,當時引發了讚譽與爭議。隨著時間過去,藍燈書屋將本書選為20世紀百本英文經典,同時也是有史以來五百本女性優異作品之一。
迪勒的作品充滿風格化的語彙、特殊的語言節奏,出人意表的表現(隱喻)方式,還有一點都不讓人心煩的大量典故——把說教式的環境倫理隱藏起來,產生了有別於我過去所讀自然書寫作品的氣息。這是一本「情有獨鍾者看得見,博識者也看得見」生態美學價值的美麗著作。【內容簡介➤】
●尋熊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
黃美秀著,遠流出版,330元
台灣向來缺乏專業生態研究者寫的研究札記,2002年黃美秀老師的《黑熊手記》就是一部透過第一人稱的敘事,讓讀者瞭解生物研究者的進行方式,並切描述了布農文化、時空環境,深入研究者的掙扎、挫折、快樂與倫理上衝突的作品。現在讀者多半因南安小熊事件開始認識黃美秀,但我認為將近二十年前,剛回臺灣投入黑熊研究的黃美秀,更能讓讀者知道某種「初心」。改版後的《尋熊記》至今讀來依然可以讓人有許多反思的地方。【內容簡介➤】
●心向群山:人類如何從畏懼高山,走到迷戀登山
Mountains of the Mind: a History of a Fascination
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著,林建興譯,大家出版,400元
當代英國最具文字才氣、努力與研究精神的自然書寫者,身體力行的步行與登山經驗,讓他的文字不但優美,且充滿力道。再加上知識的充實,閱讀麥克法倫的作品,就有如一部多音複響的壯闊紀錄片,讓你看到真實的同時啟發想像。
選這部作品也因為它是麥克法倫二十八歲的初心之作,在當時他的作品就具有文獻、文化與歷史縱深,世界史、地質史的觀點,以及自己敏銳的心靈情感。【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OB短評》#154 書展期間不容錯過的極品好書懶人包I
走讀台灣》從蘇格蘭Cairngorms、台灣奇萊,到Karakoram K2:「Reading Mountains展讀群山」系列講座全台走讀
●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柯金源著,衛城出版,900元【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老練卻不改初衷:柯金源與江育達的島嶼凝視
●沙郡年紀:像山一樣思考,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之歌
A Sand County Almanac and Other Writings【內容簡介➤】
奧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著,李靜瀅繪,吳淑惠譯,果力文化,320元
●攀樹人:從剛果到祕魯,一個BBC生態攝影師在樹梢上的探險筆記
詹姆斯.艾爾德里德(James Aldred)著,羅亞琪譯,商周出版,380元【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OB短評》#88 讓身心透徹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與時間的河約定:來自極地的永恆呼喚
悠久の時を旅する
星野道夫(Michio Hoshino)著,游韻馨譯,馬可孛羅,680元【內容簡介➤】
●我們的河:科學與救贖的追尋
Toms River:a story of science and salvation
費根著,陳榮彬譯,天下文化,680元【內容簡介➤】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The Forest Unseen: A Year's Watch in Nature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著,蕭寶森譯,商周出版,380元【內容簡介➤】
●大自然的藝術:圖說世界博物學三百年
The Art of Nature: Three Centuries of Natural History Art from Around the World
朱蒂絲.瑪吉(Judith Magee)著,張錦惠譯,暖暖書屋,1000元【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OB短評》#24 含金量超高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亞歷山大・馮・洪堡德用旅行與科學丈量世界,重新定義自然
The Invention of Nature: The Adventures of Alexander von Humboldt, the Lost Hero of Science
安德列雅・沃爾芙 (Andrea Wulf)著,陳義仁譯,果力文化,499元【內容簡介➤】
●昆蟲誌:人類學家觀看蟲蟲的26種方式
Insectopedia
修.萊佛士( Hugh Raffles)著,陳榮彬譯,左岸文化,650元【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地球日選書] 《昆蟲誌》:人類學家觀看蟲蟲的26種方式
●不塑過日子:家裡零垃圾的極簡生活練習
涂月華著,幸福文化,380元
若要挑一本在地書籍,推薦給臺灣想要嘗試無塑簡單生活的朋友,這本書再適合不過了。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提供許多實用的生活指南,從外食外帶、衛生清潔的實踐方式,到送禮、露營、搭飛機的環保撇步,只要願意開始試行書中的建議,會發現要「不塑過日子」,真的沒有想像的這麼困難。【內容簡介➤】
●減塑生活:與塑膠和平分手,為海洋生物找回無塑藍海
How to Give Up Plastic: A Guide to Changing the World, One Plastic Bottle at a Time
威爾.麥卡拉姆(Will McCallum)著,王念慈譯,臺灣商務,350元
除了個人減塑實踐還想做的更多嗎?你可以在書中找到更多元的推廣行動,本書以生活空間作分類,浴室、臥室、廚房、外食,通通都有詳細的行動方針,及其背後的學理依據。後半部更鼓勵讀者發揮自身影響力,提點大家該如何在公司進行環保倡議行動,或是自發性舉辦淨灘活動,以及投書給媒體或執政者,進行政策遊說時,該怎麼說之以理、動之以情。
這是一本讓我們把減塑能量,推廣至同溫層以外的行動指南,運用各自的影響力,把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拉入與塑膠分手的行列吧!【內容簡介➤】
●找尋明天的答案:飲食X能源X經濟X民主X教育,解決人類未來生存危機的全球踏查之旅
Demain : Un nouveau monde en marche
西席爾.迪昂(Cyril Dion)著,林詠心譯,臉譜,380元
環境問題就是人類的生活與生存問題,本書透過飲食、能源、經濟、民主、教育五大面向,來探討面對未來,我們可以有不同於一般思維的方式來解決,從書中的各個實際案例中瞭解到,所有的改變都不是一蹴可幾,需要長時間的醞釀與持續不間斷地行動,更不要小看個人或在地小型組織的執行力與影響力,只要核心理念正確,無論規模與地域,都可以找到改變明天的答案。【內容簡介➤】
●有關環保的100個知識
楊明華著,驛站,240元【內容簡介➤】
●塑膠島
플라스틱 섬 (Plastic Island)
李明愛(이명애)著,蘇懿禎譯,字畝文化,360元【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童書短評》#17陪孩子漫遊太空,馭風逐夢
●如果垃圾越積越多
朴基永著,驛站,陳麗如譯,上人,250元【內容簡介➤】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
Plastic: A Toxic Love Story
蘇珊.弗蘭克(Susan Freinkel)著,達娃,謝維玲譯,野人,450元【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探索宇宙、海洋、異文化與內在自我:邀請少女/少年成為選書家,活動開跑
●塑料,用還是不用?
쓸까,말까?프라스틱(Plastics, Thei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內容簡介➤】
金銀主(김은주)著,李地原(이지원,Ji-won Lee)繪,陳清如譯,新雅,350元
●2018台灣現況:循環冏圖
看守台灣研究中心著,看守台灣研究中心,250元【內容簡介➤】
●零廢棄的美好生活:每月開支省1萬,垃圾越少越富足!
呂加零著,如何,280元【內容簡介➤】
●減塑排毒自救手冊:從個人護理到食衣住行,立即實踐,馬上行動!
Living with a green heart : How to Keep Your Body, Your Home, and the Planet Healthy in a Toxic World
蓋伊.布朗(Gay Browne)著,張簡守展譯,本事出版社,420元【內容簡介➤】
●好東西
黃郁欽著、繪,小魯,300元
人類使用的電力有許多種,火力、風力、太陽能、水力、天然氣、核能……。火力有可能造成空氣汙染、水力是攔河築壩會影響水生動物的生活與生態、風力的風車有時會造成鳥類昆蟲和蝙蝠的死亡、太陽能板在使用年限到期以後可能是消不掉的垃圾,核能的影響更是長年討論辯論的議題。那我們究竟應該使用哪種發電方式呢?哪個才是好東西?【內容簡介➤】
●里山的一年繪本2:雜木林的一年
雑木林の一年
向田智也著,張東君譯,小光點,380元
自從2010年生物多樣性第10屆公約締約方在日本名古屋舉辦時提出「愛知目標」和「里山倡議」這兩個理念,希望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之後,里山這個字就成為熱門的討論話題,但是能夠確實講出里山概念的人並不多。保存里山的目的,並不只有把那片環境及生活於其中的生物保留下來而已,也在於保存人類利用里山生物的智慧與傳統。【內容簡介➤】
●葛莉塔的呼籲:了解氣候變遷的科學、知識,採取正確行動!
Il mio nome è Greta
瓦倫蒂娜.吉亞尼拉(Valentina Giannella)著,曼努埃拉.瑪拉茲(Manuela Marazzi)繪,盧心權譯,三采文化,320元
被稱為環保鬥士、氣候少女的葛莉塔由於個人行動而引發了青少年關心氣候變遷的主題,也讓社會大眾開始在社群網站上討論或轉分享許多新聞。可是,在轉貼分享,或是閱讀新聞的時候,卻很少注意到其正確與否,常會遇到假議題或是不知道該如何判斷。在這本書中列出一些跟環境現狀與保護行動相關的基本概念與科學知識,深入淺出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各個年齡層的讀者都能夠理解,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盡一己之力,實際行動。【內容簡介➤】
●明天會是好天氣
Demain, Il Fera Beau
蘿希.伊芙(Rosie Eve)著,許雅雯、許秀娟譯,水滴文化,380元【內容簡介➤】
●爸爸是海洋魚類生態學家
張東君著,陳維霖繪,小魯文化,290元【內容簡介➤】
●男爵的鳥巢箱
둥지 상자
金晃(김황)著,李承源(이승원)繪,李相美譯,小天下,330元【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童書短評》#48 陪孩子勇於溝通,坦率說愛
●你是大便還是種子?
똥일까, 씨앗일까?
李潤善(이윤선)著,SOBOKI(소복이)繪,尹嘉玄譯,野人,330元【內容簡介➤】
●野鳥食堂
劉伯樂著,青林,280元【內容簡介➤】
●樹
Drzewa
沃依切.葛萊果斯基 (Wojciech Grajkowski)著,彼歐茲.索哈(Piotr Socha)繪,林大利譯,小天下,880元【內容簡介➤】
●地面地下:四季昆蟲微觀圖記
邱承宗著,小魯文化,350元【內容簡介➤】
●台灣生態尋寶趣
許增巧著,水滴文化,340元【內容簡介➤】
●哇!公園有鷹
何華仁著,青林,350元【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2019Openbook 最佳童書》哇!公園有鷹
●氣候賭局:延緩氣候變遷vs.風險與不確定性,經濟學能拿全球暖化怎麼辦?
The Climate Casino: Risk, Uncertainty, and Economics for a Warming World
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著 ,劉道捷譯,寶鼎出版,480元
本書作者威廉・諾德豪斯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號稱氣候變遷經濟學之父。全球首次將經濟學應用於氣候變化問題的先驅之一。他提倡是我們現在必須採取行動,並清晰正確地解釋原由。諾德豪斯提醒讀者,災難性臨界點的風險以及社會和生態系統適應未來變化的能力,有很大的未知數。可以用投資,減緩並最終停止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人類為人類福祉支付的合理「保險費」。本書促成巴黎氣候協定的基礎,雖然時間較早,但可以從最高根源得知氣候變遷如何應對。【內容簡介➤】
●餐桌危機:極端氣候衝擊下的糧食危機
聯合報系著,聯合線上,99元
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早就受到氣候變遷衝擊,例如價格的波動,暖冬或冷冬常常會讓作物變化很大。而糧食生産排放總計將近 25%的溫室氣體、耗用超過六成的淡水資源,開發森林面積並破壞生物多樣性,使用化肥和農藥還會造成氮、磷污染。報告指出,如果不採取行動,到2050年,人口增長以及高脂高糖飲食、肉類食物的消費增加將使糧食系統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上升 50-90%,地球承載能力極限將被糧食生產被打破。因此如何透過更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提高農業生産管理技術、減少糧食浪費及損失等,有機會讓環境壓力減緩一些。【內容簡介➤】
●葛莉塔的呼籲:了解氣候變遷的科學、知識,採取正確行動!
Il mio nome è Greta
瓦倫蒂娜.吉亞尼拉(Valentina Giannella)著,曼努埃拉.瑪拉茲(Manuela Marazzi)繪,盧心權譯,三采文化,320元
2018-2019年,全球最風雲的氣候人物就是Greta,他帶起了一股旋風,也讓氣候世代正義的問題浮上檯面。傳統的氣候議題是科學問題,不少人很難閱讀,但本書以她自己深入淺出的科學資訊搭配圖解,幫助理解環境議題。解決孩子的疑問,了解氣候變遷的現狀與急迫性。下次想氣候罷課時,可以有更深的說服力。
1.提供孩子閱讀科普文章的素材,進行跨領域閱讀。
2.解決孩子的疑問,了解氣候變遷的現狀與急迫性。
3.提供孩子閱讀科普文章的素材,進行跨領域閱讀。【內容簡介➤】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廖月娟譯,時報出版,620元
戴蒙曾榮獲普立茲獎,他的巨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中,討論何以西方文明能發展出掌握世界的科技和能力,本書他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過去偉大文明崩壞的原由,這樣的歷史能讓我們得到什麼啟發?
本書有豐富的的歷史文化論述,從史前時代玻里尼西亞人在復活節島發展出的文化、美洲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所締造一度輝煌的文明、馬雅文明的殞落,乃至中古時期維京人在格陵蘭的繁華與凋零等,探索其崩壞之因,也對現代社會進行精闢的分析。未來二十五年內,維繫地球生態的熱帶雨林可能被砍伐一空。 未來五十年內,全球暖化情況將使洪水、颶風等天災發生機率大增;許多野生動植物物種將瀕臨絕種,甚至永遠滅絕。本書提出了具體的看法,很值得一讀。【內容簡介➤】
●氣候創造歷史
Climate made history
許靖華著,甘錫安譯,聯經出版公司,450元
本書作者許靖華院士是地質學家,從他古生物的探討、十幾年前他的研究,他是反對全球暖化一說的。而臺灣社會普遍相信氣候變遷,但缺乏實質的行動力,追根究柢就是我們對於氣候變遷的內涵仍認識不足,缺少了過去一二十年前曾辯論氣候變遷是否為騙局的驗證,如今雖有許多證據早已證實氣候變遷無庸置疑,但氣候如何改變歷史,未來暖化下的推測與想像,仍可藉由本書來進行探討。【內容簡介➤】
●雷與電:天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Thunder & Lightning: Weather Past, Present, Future
蘿倫.芮德妮斯(Lauren Redniss)著,陳錦慧譯,商周出版,850元
天氣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改變著歷史。本書講述了不同時代關於氣象與人類的故事。跨越時空,帶你到地球上最乾燥的沙漠,前進北極嚴寒的島嶼;從《聖經》故事中上帝以洪水懲罰人類,到西班牙無敵鑑隊慘遭「上帝之風」擊潰;從西元1300年起歐洲歷經小冰河期與獵巫行動的關聯,到越戰期間高度機密的造雨行動,再到現今科學家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所進行的「地球工程」。本書重新檢視個人受天氣影響的生活,大至全球氣候變遷挑戰。【內容簡介➤】
●天氣之子
天気の子
新海誠著,黃涓芳譯,台灣角川,300元
2019年全世界最受矚目的動漫電影就是新海誠的《天氣之子》,他也成為繼宮崎駿之後,連兩部作品破百億票房的日本導演。書中用不斷下雨的日本天氣,以一位能夠改變天氣的女孩來串場,最後也將日本東京因氣候異常的淹水情境都描繪出來,書及影片中的思考徵詢了不少日本氣象專家,本電影也引發全日本對氣候變遷的關注,也在台灣頗獲好評。【內容簡介➤】
●天氣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氣象祕密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賈新興、簡瑋靚著,陳彥伶繪,親子天下,480元
台灣許多的氣候科學書籍都是翻譯的,這是本次由臺灣專業氣象團隊首度跨足童書的代表作,從每一天都會經驗到的天氣現象出發,透過提問、解惑、思辨、討論及動手實驗。自臺灣這個大氣科學天然的實驗室由小窺大,進而認識正在影響全球的氣候變遷關鍵議題。是從每天的天氣到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很合適的書籍,適合中小學配合課綱進行輔助教學,更適合成人的再教育。【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童書短評》#24 陪孩子面對情感擺盪,勇敢成長
●氣象衛星任務檔案 大鳥村的夏日救援
胡妙芬著,曾建華、謝欣如繪,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299元
您知道福爾摩沙衛星三號和七號是做什麼嗎?如何和地球有關係,幫助全球暖化,如何進行地球的觀測與溫度計?
本書是臺灣第一本科技結合人文關懷的輕小說類型衛星科學書,幽默淺白,知識解說深入淺出,是最容易懂的氣象衛星科技圖文書。同時有漫畫和插圖,圖像有趣、豐富多元,最貼近青少年圖像式閱讀的興趣,以校園故事為主軸,最適合對兩性互動充滿好奇的青少年閱讀。【內容簡介➤】
●節氣,就在你的基因裡:跟著中國氣象先生享受 自然科學感知力
二十四节气志
宋英傑著,商業周刊,500元
很多人以為節氣是農曆,但其實節氣是太陽曆,也因為是跟著地球走,所以真的有其代表性。而節氣的發現,是住在黃河流域的中華民族為了計算年歲,由最早幾個天文節氣,加上氣候特徵或是物候特性而來。
從氣象的觀點來看,台灣的氣候和黃河流域差別很大,很多節氣的描述和台灣有很大不同。宋英杰是對岸的知名氣象主播,號稱中國氣象先生,經過多次來台灣考察後,也由台灣本土的「節氣樂活家」發展出中國版的節氣書,其除了氣象知識外,對於詩詞也頗為擅長,本書可以充實您文化內涵與科學素養。【內容簡介➤】
●看雲趣:從科學、文學到神話,認識百變的雲世界
The Cloudspotter's Guide
蓋文.普瑞特─平尼(Gavin Pretor-Pinney)著,黃靜雅譯,遠流,420元
雲是每個人每天都會觀察到的天氣現象,從雲的變化就可以知道天氣現在如何。
作者用想像力結合科學,這本如同「賞雲指南」詳細介紹風起雲湧的科學原理,還有朵朵白雲的趣聞軼事、文學典故及神話。跟著賞雲達人,一起看懂大氣的表情。【內容簡介➤】
●驅動大未來:牽動全球變遷的六個革命性巨變
The Future:Six Drivers of Global Change
高爾(Al Gore)著,齊若蘭譯,天下文化,500元
談到全球暖化,全球都會想到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他最早的《不願面對的真相》掀起一股熱潮,帶動全球改變的力量。這幾年的氣候變遷會議,都會安排一場特別演講給高爾,大家都想聽聽他有什麼新觀念,這本《驅動大未來》比《不願面對的真相》眼光更宏大,影響更深遠。
他全心投入研究「帶動全球變遷的驅動力是什麼?」積極尋找證據,提出影響目前全球情勢,並將帶動未來方向的六大趨勢。【內容簡介➤】
●婆娑伊那萬-蘭嶼達悟的民族植物
董景生、黃啟瑞、張德斌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460元
本書是以雙語寫作的政府出版品,忝為這套民族植物系列書的作者,對我而言,蘭嶼是生命中接觸民族植物議題的聖地與起點,出版後彷彿罹患失語症,雖未進行公眾行銷即已售罄,仍期待讀者有機會到公共圖書館借閱這本絕版書。 書名的婆娑(Pongso)指島嶼,伊那萬(Inawan)是生命,達悟語中應該加個介系詞no,意為生命之島。在島嶼及海洋的國度,達悟子民世代遵循傳統的生活模式,男女分工互助,共同面對自然環境的考驗,善用植物資源永續樂土。本書聚焦於不同生活空間的植物利用,後半部搭配蘭嶼的民族植物圖鑑。 邁入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新興議題是生態文明。物種存活的維繫,亦型塑出在地文化,植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相輔相成。誠摯邀請大家在地球日閱讀,思索生物多樣性與傳統生態智慧的關聯。【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地球日選書]「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種植物爭取時間
●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
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灣土地的南洋植物與料理
王瑞閔(胖胖樹)著,麥浩斯,460元
過去十幾年內,鄉間的家常麵店,已悄悄隨著社會結構,轉變為越南河粉跟印泰小店。政府積極展開新南向政策的同時,台灣的新住民人數也早已超越原住民人數,成為台灣第二大族群,新的台灣人已經注入更多東南亞血脈,豐富台灣餐桌的新住民食材與料理,卻缺乏知識性的導覽。
這本書的出現,恰巧彌補了台灣對東南亞食材、民族植物科學知識的空缺。作者胖胖樹以文圖並茂的街巷食材圖鑑,詳細記錄風行於台灣的東南亞菜餚與民族植物,喚醒讀者對於南洋美食的熱情。婚姻移民帶來的不僅是家鄉的食材,更是家鄉的回憶。
很多重要的民族雜糧作物,諸如原住民的樹豆、小米、地瓜、辣椒等,最初多為外來植物。透過跨海攜帶,海員的交易與交換,逐漸在台灣生根落腳。在這本以東協飲食植物為主角的書中,植物的流動與引入,更普及到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外來植物在廚房開啟新疆界。希望讀者閱讀後能更加包容、同理甚至融合創造出台灣多元文化上的新境地。【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地球日選書] 打拋豬、摩摩喳喳、沙嗲⋯⋯《舌尖上的東協》看見新住民植物
●樹的祕密語言:學會傾聽樹語,潛入樹的神祕世界
Bäume verstehen: Was uns Bäume erzählen, wie wir sie naturgemäß pflegen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著,陳怡欣譯,地平線文化,360元
樹會說話?
早期科學建立起來的權威,歷經更多樹木生理學研究後,彼得‧渥雷本這本有趣的科普書,以不同於阿道‧李奧波經典大作《砂地郡曆誌》的土地倫理觀點,引述近代科學研究對於樹木溝通的各種新知,將釋放氣味、土壤根菌、養分循環、樹葉能量等等基礎科學,詮釋樹木溝通語言的新視界。
本書採取的科學浪漫新取徑,讓讀者深思,我們是否採取正確的方式,去對待周遭的樹木生命。
德國作家彼得‧渥雷本原為公職人員,熱愛森林因而轉任森林看守員,擅長將枯燥的學術論證,轉化成易懂的科普書,除本書外,也推薦讀者閱讀他其他的自然相關系列書籍。【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OB短評》#73 含金量超高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海鮮的美味輓歌:健康吃魚、拒絕濫捕,挽救我們的海洋從飲食開始!
Bottomfeeder: How to Eat Ethically in a World of Vanishing Seafood
泰拉斯.格雷斯哥著(Taras Grescoe),陳信宏譯,時報出版,460元【內容簡介➤】
●多多鳥之歌
Bottomfeeder: How to Eat Ethically in a World of Vanishing Seafood
大衛.逵曼著(David Quammen),楊登旭譯,胡桃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360元【內容簡介➤】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著,鄧子衿譯,大家出版,450元【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現場》最好吃的考題:陽明大學通識課期末考,煮給長輩的菜
●生物多樣性的早餐
Breakfast of Biodiversity: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Rain Forest Destruction
約翰.范德彌爾,伊薇特.波費托(John Vandermeer,Ivette Perfecto)著,周沛郁,王安生譯,綠色陣線協會,350元【內容簡介➤】
●上課了!生物多樣性
農委會林務局著,農委會林務局,200元【內容簡介➤】
●土壤的救贖:科學家、農人、美食家如何攜手治療土壤、拯救地球
The Soil Will Save Us: How Scientists, Farmers, and Foodies Are Healing the Soil to Save the Planet
克莉斯汀.歐森(Kristin Ohlson)著,周沛郁譯,大家出版,320元【內容簡介➤】
●藏種於民:全球保種時代來臨!一顆種子,對抗極端氣候、基改風險,打造我們的永續餐桌
果力文化、浩然基金會、林樂昕等著,果力文化,420元【內容簡介➤】
●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柯金源著,衛城出版,900元【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老練卻不改初衷:柯金源與江育達的島嶼凝視
●行讀美濃山
劉孝伸等著,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350元【內容簡介➤】
2020世界閱讀日》陪你居家防疫 書單開起來! 文化部16館所推出「世界閱讀日 神遊好書」
在全球共同努力抗疫當前,一年一度的「世界閱讀日」今(4/23)日開跑了,為陪伴國人度過防疫非常時期,文化部轄下計16個各擁擅場的博物館等場館,別開生面地運用自家專長,貼心為廣大群眾開出「最適居家防(神)疫(遊)」的精彩書單。
疫情限制得了我們的身體,卻拘束不了心的自由。本次16館所推出的書單,不僅有空間的廣度、時間的深度,還能照顧闔家身心靈的韌度。書已準備好和你展翼同行,何不現在就即刻出發,遨遊一場最安全無虞的走讀臺灣(紙上)自由行,讓我們因閱讀而堅強又健壯!
▉空間之旅:打開幾本書,認識一座城
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別為家中老小搭把手,開列了「尋味、城南」主題書單。以臺北人情交織的市場、街景為拼布,執起共同生活的城市今昔為織線,再配上《一家人的南門市場》、《寵物離家記》精美的繪本雙書,一場家庭讀書會即可就地開起來。不僅有圖文豐富的書中風光,還有機會意外挖掘爸媽爺奶發生在臺北城南的隱藏版故事喔!(詳細書單請點擊前列「尋味、城南」超連結,以下同。)
同樣是城市之南,位於臺中市最南端的霧峰,你認識它多少呢?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推派詩人林德俊的《霧繞罩峰:阿罩霧的時光綠廊》、生態作家劉克襄的《早安,自然選修課》領銜,主打「臺中城南交響夢,樂遊阿罩霧」,以音樂文化園區優雅的交響樂意象,串起霧峰的產業、史蹟、田園的前世今生。本書單特別推薦讀者佐以心愛的戲曲或音樂伴讀,將可獲加倍的享受。
早起的百靈鳥有福了,國立臺灣博物館要帶你從清晨的臺北談起。以白景瑞導演1964年的紀錄片《臺北之晨》為起手,囊括最適合陪你散步的《臺北城中故事》、《單聲道》等書本,規劃「日安,臺北之城(晨)」書單。從建築圖冊、地圖、圖畫書,乃至聲音、味覺等角度,你將發現從破曉中逐漸甦醒的臺北城,竟是如此迷人,如此適合放任心靈出發去探險。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則鎖定中彰投地區的「中部祕境樂讀趣」設計了一系列書單,除了劉克襄與李偉文的生態文化、鐵道文化等文本,更有意思的是漫畫家的走讀路徑,諸如林江汶看圖說故事的《臺中無所事事之旅》、吳欣蓉於《Dream創夢同人綜合情報誌》繪製的〈夜食臺灣〉、張運宗以漫畫觀看歷代望族風華的《臺灣園林宅第》等,生動活潑、Q萌無敵,自然深受親子與兒少所喜愛。
探索建築也是認識城市的極好方法,跟著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的「閱讀嘉義」書單,來場走讀嘉義街景、認識林業文化的紙上之旅,就是不錯的選擇。而結合中國傳統與當代藝術的「閱讀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王大閎」書單,無論是國父紀念館本館、中研院,乃至臺大校園,都將讓我們窺見熟悉的建築中,有陌生的歷史。
《一家人的南門市場》、《食居城南:南門市場與周邊飲食的生活故事》、《菜市》、《馬鈴薯家族》、《蔬菜運動會》、《水果海水浴》、《寵物離家記》、《臺北慢步》、《臺北說城人》、《回家》、《城南舊事》、《魂夢雪泥-文學家的私密臺北》。
《霧繞罩峰:阿罩霧的時光綠廊》、《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霧起峰生:霧峰地方創生經驗20年》、《阿罩霧農村文史紀錄:臺中市霧峰區舊正社區口述歷史基礎調查》、《都市部落與文化傳承:臺中霧峰花東新村豐年祭紀錄初探》、《青青桐鄰,蛙鵲有情》、《阿杰與麗如的米食探險記》、《早安,自然選修課》、《園林尋芳: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樹木導覽手冊》、《一生中的一天:散文日記合輯》。
紀錄片《臺北之晨》、《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歷史街區散步》、《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臺北城:城內篇=你不知道的老建築、古早味60選》、《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解構: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古蹟探秘,解碼臺灣》、《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早田文藏:臺灣植物大命名時代》、《沒有牆壁的教室:悠遊在大自然裡的小日子》、《圖說日治臺北城》、《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及繪本《樹上的朋友》、《寂靜山徑的呼喚》。
《裡臺灣》、《11元的鐵道旅行》、《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李偉文的200個環境關鍵字》、《我的野人朋友:16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地圖有氧運動:從紐約京都到臺灣7+11個綠色生活地圖》、《DREAM創夢:同人 & COSPLAY綜合情報誌Vol.48》、《臺中無所事事之旅:閒閒散步、吃喝遊逛手繪玩帖》、《臺中城市輕旅行》、《臺中園林宅第巡禮》。
鄭開翔《街屋台灣》、徐佳伶《大家逗陣來起厝》、洪佳如《小時候小石猴》、陳俊文《嘉義小旅行》。
《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王大閎的妥協與磨難》、《靜默的光,低吟的風:王大閎先生》、《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臺灣建築地圖:臺北市》、《世紀王大閎:臺灣現代建築的先行者》、《熟悉的建築,陌生的歷史:王大閎與國父紀念館的故事》。
▉時間之旅:縱貫古今,是夢、是戲,是人生
順天意、接地氣,經過長時間的民俗掏洗,相信就算是頑石也能有情。國立臺灣文學館端出近年來在神妖鬼怪奇談上的文學成果,為喜愛魔幻傳說的朋友開列了「走讀文學仙鬼道」書單。從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以臺南為舞臺的《女誡扇綺譚》、許丙丁漫畫小說奇作《小封神》,乃至臺灣地表最強女鬼之一的《守娘》、將鄉野傳奇做了最驚悚改編的《林投記》等等,絕對炸得你頭皮發麻、直呼過癮。
「臺上百款型,臺腳看袂厭」,能將常民幽默與智慧做最精采動人的演繹,莫過於傳統歌仔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跟著歌仔戲讀劇趣」書單,內容包羅許秀年、王金櫻、唐美雲、小咪等藝師的劇本、影音出版品、傳記,不僅是充滿臺語美學的表演藝術,也將這些「人間國寶」精采的人生紀實故事娓娓道來。
接著,讓我們循著腦海裡的臺11線,穿越時空飛到史前的臺灣。什麼是樹皮布?什麼又是人面陶偶?真的有跑得比雨還快的人嗎?蒼蠅取火又是怎麼回事?且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閱在地 閱有趣」書單,一覽史前臺東的自然生態、南島文化,聽聽布農族人精彩的口傳故事。
如果這樣還不解癮,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遙故鄉 遊山徑原夢的行者」書單,帶你加碼踏(神)查(遊)花蓮,親炙原民亙古以來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繪本《月牙公主》、影像集《憶森坂》、詩文集《祖居地,部落,人》等,供你認識撒奇萊雅傳說的淒美、穿梭林田山與拉庫拉庫溪。
不讓花東原民文化專美於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也規劃了「走讀麻豆社的過去與現在」主題書單,帶你實際了解17世紀臺灣最強部落:西拉雅的麻豆社。展讀臺史博出版的《行腳西拉雅》、《看見平埔》、《福爾摩沙的巴克禮》等書,見證麻豆社族人們如何斡旋於荷蘭人與漢人之間。
《殖民地之旅》、《許丙丁的府城文學地圖》、《葉石濤全集》、《守娘》、《妖怪臺灣地圖:環島搜妖探奇錄》、《林投記》、《清藏住持時代推理》、《洪鐵濤小說集》、《周成過臺灣》、《小封神》、《唯妖論》、《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
《拱樂社劇本》、《精采好戲-歌仔戲劇本集》、《徛舞臺的人-百變小咪》、《島嶼歌戲-王金櫻世代》、《歌仔戲選擇了我許秀年》、《人生的身段:堅毅慈心唐美雲》。
《打樹成衣:南島語族的樹皮布及其文化》、《卑南族的家與植物》、《巨石,你好!臺11線史前散策》、《少年加弄與狗》、《人面陶偶的秘密》、《南科考古大發現》、《獵人的考驗:布農族口傳故事》、《蒼蠅取火》、《跑得比雨快的人》、《多元文化繪本》、《蓮想》。
繪本《月牙公主》、《憶森坂-林田山林業影像集》、散文詩《祖居地、部落、人》。紀錄片《我們的島:故鄉,林田山》、《MIT臺灣誌24摩哩沙卡:林田山的記憶》。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行腳西拉雅》、《看見平埔:臺灣平埔族群歷史與文化特展》、《看見十九世紀臺灣》、《福爾摩沙的巴克禮》、《乙未之役資料彙編一》、館刊《歷史臺灣9》。
▉多元視角:換個方式打開眼睛,世界變得更立體
國立中正紀念堂位處臺灣民主勃發之地的中正區,因此提出「推手 Together」書單,期待用「社會議題」與讀者交互共鳴。文本包括《記者囧很大》、《環境家計簿》、《女農討山誌》、《安寧舵手》、《生命的對話:陳澄波與蒲添生》等,議題橫跨環境保育、安寧照護、平權運動、臺灣人權史等不同面向,期使臺灣社會能往更加良善的方向邁進。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反思歷史的苦難,回顧才能勇敢前瞻。國家人權博物館「不義遺址踏查」書單,用《轉型正義之路》、《走過長夜》、《傷痕》等書,邀請讀者一起找回白色恐怖被刻意遺忘的痕跡。
相片是召喚記憶的魔術師,國立臺灣美術館「行攝臺中」系列,特別介紹本土生態攝影與空拍先驅:余如季,以及臺灣早期彩色攝影的幾位先行者:林權助、陳耿彬、洪孔達等人。從認識這幾位前輩攝影師的珍貴作品與精彩生平中,重現臺中城市發展的百年足跡。
有人用文字、圖像寫歷史,也有人用工藝創造歷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走讀草鞋墩」書單,透過木雕、陶藝、漆藝、染織、家具修復等匠師的精工造藝,帶你認識與這些技藝緊密相連的中臺灣地方文史與薪火相傳的故事。
最接近國門的北北桃地區,有哪些共通話題?又有什麼是你從未聽過的新鮮事?答案且看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開列的書單「在他鄉遇故鄉」。透過《舌尖上的東協》、《織物地圖》、《緬甸街》、《蘋果甜蜜蜜》等書,你將會了解東南亞風情,如何在臺灣無縫接軌地交融與重現。●
《記者囧很大:一個新聞記者的採訪現場與省思》、《環境家計簿》、《女農討山誌》、《安寧舵手:陳榮基化醫為愛的故事》、《生命的對話:陳澄波與蒲添生》、《走自己的路:為身障者倡議爭取權益的阿里大哥》、《在疤痕印記中找到真實的自己:陳明里的生命故事》,《被誤解的臺灣史》、《被混淆的臺灣史》、《被扭曲的臺灣史》。
《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走過長夜:在逆風中奮起》、《傷痕》。
《臺灣攝影家:余如季》、《形神化境:余如季見證臺中一甲子》、《綠川同心花園》、《臺灣攝影家:林權助》、《提煉時光的情味:林權助攝影集》、《林權助》、《百年足跡重現:林草與林寫真館素描》、《翻開洪孔達的照片簿:手術刀與照相機的故事》、《攝癮人:江村雄》、《鷺鷥林生態奇觀-江村雄攝影創作選集》。
《深度感動南投陶》、《曾明男:堅守傳統又勇於創新的藝術家》、《游漆園:黃麗淑的漆藝世界》、《人生漆時:黃麗淑漆藝創作專輯》、《精工造藝:臺灣工藝之家深度導覽》、《精藝傳奇:工藝之家、工藝之店深度導覽》、《中臺灣藝遊趣:工藝賞玩達人八大精選路線》、《樂遊五加一中部臺灣工藝之家》。
《蘋果甜蜜蜜》、《艾瑪,媽媽》、《緬甸街》、《舌尖上的東協》、《織物地圖》、《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2020世界閱讀日 走讀臺灣】
關注官方網站,或是臉書專頁獲得走讀臺灣的最新消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