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有夢就有現實,與斷裂共處的療癒漫畫《再見機器人》
圖像小說《再見機器人》是美國漫畫家與童書繪本作家莎拉・維朗(Sara Varon)近15年前的作品,最近因改編動畫登上大螢幕廣受好評,而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
《再見機器人》故事描述小狗買了一隻機器人,與機器人共度了許多美好時光。他們一起去圖書館借書、看DVD。但某一夏日去海邊游泳,機器人碰到海水損壞,在沙灘上動彈不得,小狗拋下機器人,獨自離開。從此以後,小狗和機器人分道揚鑣,小狗回到住處,開始認識其他動物,機器人則留在沙灘上,開始做夢。
一開始,機器人的夢裡都是現實之外,他和小狗的其他可能性。現實裡,他們是兩條平行線,從此沒有交集。他們各自遇見新的朋友,建立新的情誼,經歷生活中的許多挫折與痛苦。直到某天,機器人偶然看見了小狗。雖然物是人非,機器人仍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給予祝福,小狗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收下了這份祝福。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22218/zai_jian_ji_qi_ren_-p1617.jpg)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22218/zai_jian_ji_qi_ren_-p1819.jpg)
➤時光流轉,誰都不曾駐留
這本圖像小說是以月份作為每一章的分野,故事時間剛好一年。一年之中,小狗遇到了特定季節才會出現的朋友:冬天就飛往佛羅里達避冬的鳥;天氣轉暖就消失的雪人和離去的企鵝;也有一起玩樂,但食性不相合的食蟻獸。小狗身邊的朋友來來去去,每一次相聚之後,他都會回到孤單一人。
另一方面,機器人的夢是以漫畫經典敘事手法表現,雲朵框總能清楚分出夢裡的美好與現實的殘酷。機器人的夢起初完全構築在他跟小狗的回憶之上,他的想像由那裡開啟,卻因為自己受困沙地,被迫獨自面對往後的生活,夢境開始出現變化。
機器人的夢是有階段性的,剛開始他還會夢到與小狗的其他美好可能性,或是有人可以幫助他脫離動彈不得的現況,但他很快就受到殘酷現實打擊。他在11月完全無夢,然後先是夢見小狗有了新的機器人,接著夢到自己遇見新夥伴:一株花人,令人聯想起《天空之城》裡被自然環境包圍的機器人。最後,他夢見自己隻身一人,自由、視野廣闊。
機器人的身體雖困在同一個位置,但在夢裡夢外,他來去自如。變動的不只有他的夢,四季更迭,他的心境也逐漸改變。機器人被丟到廢棄物回收站後,他的夢消失了。機械能手浣熊將他接回家修理,但真正的改造卻是由機器人自己親手完成的。最後,機器人與浣熊變成最好的拍檔。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22218/zai_jian_ji_qi_ren_-p4445.jpg)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22218/zai_jian_ji_qi_ren_-p102103.jpg)
➤無話卻非完全無文字
《再見機器人》沒有對話,卻並非沒有文字,許多敘事含文字(在敘述世界中出現的文字,例如:角色閱讀的書籍名稱)或是擬音文字,反而因此被突顯出來。一本無話的漫畫,代表角色想說的話、想的事情,都無法直接告訴對方,讀者也只能閱讀對話缺席的部分,從場景、表情、動作尋找蛛絲馬跡。
《再見機器人》雖有文字,但大部分的敘事不依賴文字,因此仍能看做廣義的無字圖像小說。無字的圖像小說在市面上並不罕見,根據學者米歇爾・尼浩司的研究,有幾本具代表性的當代無字圖像小說(如:陳志勇的《抵岸》、托馬斯・奧特的驚悚圖像小說《數字73304-23-4153-6-96-8》),雖然創作手法迥異,但有個共同傾向,即以這樣的「無文字敘事手法來處理電影式的『觀看』邏輯。」
若以這點來看,會發現《再見機器人》這本書自始至終都以旁觀者的角度來敘事,完全避開角色的視角。讀者以接近全知的角度,觀看小狗跟機器人的後續發展,甚至能窺看機器人的夢。無對話加上近乎全知的視角,可能會讓讀者比當事者更著急,因為知道他們想念對方,彼此卻毫不知情。多想在機器人隻身躺在沙灘上時,告訴他:小狗其實有去找你,他有想要修好你,只是出於種種原因,這件事沒有發生。
作者巧妙地形塑出這種類全知視角的極限:讀者即使知道了這麼多,也無法完全理解他們為什麼會分開。而這點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總是摻雜著許多無解的謎,尤其是追問一段關係為何走向分離。有時,一段關係即是建立在各種無話、各種錯過和遺憾之上。況且,就算使用語言,人也很難不經過掩飾、轉化或是扭曲,將自己的思念不捨、羞愧與悔恨告訴對方,甚至連對自己的心思也是懵懵懂懂。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22218/zai_jian_ji_qi_ren_-p36.jpg)
➤互文性:艾西莫夫《機器人之夢》、雷蒙・布力格《雪人》
《再見機器人》的中文譯名與英文原文書名《機器人之夢》(Robot Dreams)偶然形成了一種對照關係。兩種名稱裡都有機器人,但出發點剛好相反。《再見機器人》是用小狗的角度,強調與機器人告別的漫長過程,同時也呼應最後一幕,雙方如何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再次相見」。
《機器人之夢》則是以機器人出發,英文標題「Robot Dreams」可以看作兩個名詞並列,或者,「dream」作為動詞,強調「機器人」(單數,且為主詞)做夢,著重在機器人的夢境與想像,及其與現實的各種對照,還有機器人如何靠著夢一步步學會孤獨、體會遺憾並重獲新生。
科幻大師艾西莫夫1986年曾出版過一本短篇小說集《機器人之夢》(Robot Dreams),書名取自收錄的同名短篇小說。艾希莫夫的作品雖與這本圖像小說的創作形式、風格和設定截然不同,但兩本書使用同樣的英文書名,也都以「機器人的夢」為重要母題。
在艾西莫夫的作品裡,機器人夢境的內容是科學家盤問出來的,因為機器人做夢這件事本身是危險的訊號。機器人夢境的深度甚至是一種評判標準,決定摧毀機器人大腦與否的標準。這篇故事也改編進電影《機械公敵》,機器人辛尼以繪畫表現了自己的夢,夢裡他是機器人的領導者。
若從創作者與被創作出來的「人」之間的情誼或衝突來談,與艾西莫夫〈機器人之夢〉相比,《再見機器人》的機器人與小狗更像是寓言裡的角色。畢竟故事裡既沒有探討機器人是否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涉及「人工產物」是否會對創造者構成威脅。
機器人在《再見機器人》裡是一個有感情的實體,介於生物與物之間的存在。機器人是小狗買來的商品,機器人體驗的第一段情誼即是與創造者的關係。小狗對於自己第一次做出來的機器人,也投入很深的感情。這點能從小狗過了很久才終於下定決心買第二個機器人看出來。小狗挑選的機器人與先前的機器人完全不同:一個頭是圓的,一個頭是方的,組裝的最後一步剛好相反。
閱讀《再見機器人》也很容易聯想到的另一部作品:1978年出版的經典繪本《雪人》。這部作品曾於1982年改編成動畫,並入圍第55屆奧斯卡短篇動畫獎。
《雪人》是漫畫也是繪本,同樣沒有文字。故事講述小男孩堆雪人,半夜與雪人一起冒險的故事。男孩是雪人的創造者,在冒險的同時,小男孩必須時刻注意雪人怕火、怕高溫。《再見機器人》的小狗則是沒注意到機器人怕水。另外,小狗在故事裡也曾與雪人當過朋友,這個雪人的結局跟《雪人》裡的雪人一樣。
《雪人》的故事同樣構築在一個「夢」之上。但不是雪人的夢,而是小男孩的夢。我們不確定小男孩前一晚是真的跟雪人一起冒險,或那只是夢一場。他跟雪人的情誼戛然而止,或甚至更殘酷,這段友誼只是小男孩單方面的想像。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22218/xue_ren_nei_ye_5-1.jpg)
➤漫畫改編動畫的成功案例
莎拉・維朗與《怪物少女妮莫娜》的漫畫作者諾爾・史蒂文森(ND Stevenson)曾在對談中提到,在《再見機器人》之前,她從未在作品中畫過機器人。她畫這篇故事的契機,是因為有熟識的人在做機器人主題的選集。
一開始這篇故事只有8頁,講述一隻狗做出機器人後,將它丟棄在沙灘上的故事。某次維朗在安頓自家愛犬睡覺時,突然感覺自己好像在拋棄牠,那種拋棄摯友的感覺,成為這本書的核心,於是8頁的故事就延伸成一本書。雖然故事不是寫實作品,故事內容卻跟她的生活經歷十分切合。也因此,她第一次在大螢幕上看到《再見機器人》的動畫時,心裡有種暴露個人經歷的古怪感覺。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22218/zai_jian_ji_qi_ren_-154155.jpg)
身為故事的原創作者,維朗非常喜歡《再見機器人》的動畫改編版。她在訪談裡透露,西班牙導演帕布羅・貝嘉(Pablo Berger)曾買下她之前所有作品,讓動畫師,尤其是角色設計組的人閱讀。動畫裡有一些角色就是引用、改編自她的其他作品,讓她筆下不同作品的角色都出現在同一個世界裡。她認為導演十分尊重她的作品,沒有做過多的更改,也很喜歡電影裡增加的細節,尤其是笑點。
動畫電影的敘事手法與漫畫本就有許多不同之處,改編漫畫的長篇動畫增添音樂、音效、人物、情節都是常見的做法。如諾爾・史蒂文森所說,原作品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但要表達的意義十分深沉複雜。成功的改編電影通常能抓住漫畫原作的精神,展現出簡單故事中複雜的層次。這點和製作團隊掌握故事的能力有關,《再見機器人》的動畫製作團隊成功做到適度增添、取捨橋段和敘事元素。
《再見機器人》的圖像小說可說是因為動畫才受到注目,那為什麼還要回去讀圖像小說?從《再見機器人》的好評程度,可看出導演跟製作團隊功力了得,但絕對不能忽略的是,他們對原作精神和作者風格的重視。導演在訪談中說過,這部圖像小說本身的敘事風格與主題,是他決定要以無對話動畫翻拍的主要原因,這位導演之前從未拍過動畫,因此對他來說,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在這本圖像小說裡,核心主題俐落貫穿整本書,沒有太多旁枝末節,而在動畫中要呈現原作核心主題有千百種可能,卻不能因為增添元素而太過偏離。若能重回原作、深讀原作,對於持續抓住故事精神很有幫助。導演透露,他第一次讀這本圖像小說是在2010年,事隔8年再次拿起這本書,讀完比第一次感受更深刻,甚至流下眼淚。能讓導演有這樣的體會、這樣的熱情來翻拍動畫,這本圖像小說的精彩之處便不言而喻。
莎拉・維朗擅於描繪動物表情,故事本身簡單卻深刻感人,框格之間也展現她獨到的幽默。機器人與小狗的故事,可以換一種跟看電影很全然不同的方式來接受,即靜靜慢讀,以無聲去體會。圖像小說原作的精彩之處,也在於提供了這樣的閱讀經驗。喜歡動畫版的觀眾,也能從原汁原味的圖像小說中,找到最初觸動導演至深的故事精神。●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22218/zai_jian_ji_qi_ren_-204205.jpg)
|
作者簡介:莎拉.維朗(Sara Varon) 圖像小說作家暨童書作家、插畫家,作品皆以非人類事物作為故事角色,搭配她特殊的敘事視角創造出一個個風格獨具的故事,是書籍獎項的常客,2006年出版的《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為其代表作之一,2008年被選入歐普拉的兒童閱讀書單。維朗的其他作品也獲得許多讚譽,例如《Hold Hands》被《紐約時報》評為2019年最佳童書、《Odd Duck》被《柯克斯評論》評選為2013年最佳童書、《Bake Sale》被美國青少年圖書館服務協會(YALSA)選為2012年優秀圖像小說。維朗於2013年榮獲選入「桑達克交流計畫」(Sendak Fellowship),才華與實力備受繪本創作界肯定。 |
現場》人為的制度就具可逆性:皮凱提《平等的反思》新書分享會 feat.苗博雅、楊智強
只要將這本書從書店櫃上取下,讀者第一眼就會看到三行黑色的字,清清楚楚地印在以白色為底的書腰上:「貧富差距逐步擴大的今日,反而是百年來最平等的一刻?」
這樣的疑問句,正是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平等的反思》論述的軸心。而在這本新書的發表會上,這句話也是兩名講者隱約共享的出發點。講座中,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和獨立記者楊智強兩人各自分享這本書帶給他們的啟示,分別從不同的台灣本土議題切入,但都切合了這本書的命題:我們在平等的路上明明就已經走了這麼久、這麼遠,為什麼若要往前推進,每次卻總是顯得這麼困難?
➤邁向平等是可能的,卻也是不確定的
10年前,皮凱提以大部頭巨著《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聞名
,一時之間廣受矚目,有人形容這位法國學者幾乎成了「搖滾巨星」。在書裡,他詳盡分析多國的歷史數據,特別強調「資本報酬率」在財富分配不平等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該書當年同時獲得學界和社會大眾的注意,也直攻美國各大暢銷排行榜,但篇幅和論證過程對許多讀者而言依然不好入口,不時有讀者承認自己始終沒有辦法讀完。
相較之下,他的這本新作《平等的反思》不僅篇幅更短,而且書中的「故事主軸」也更容易掌握。在書裡,他以各種歷史數據為基礎,分析幾項歷史上的重要制度變遷如何形塑社會不平等的長期發展,涵蓋範圍從貴族制到奴隸制,從累進稅率到社會福利,以及各項促進教育、政治機會平等的變革。
皮凱提的論點是,18世紀後期以降一波又一波推動社會平等的運動,確實在很多方面讓社會往正面的方向前進,但現狀仍然有太多明顯的不足之處,而且繼續向前的道路也充斥著不確定性。
在書的第一章第一句,皮凱提自己是這麼說的:「人類會進步,邁向平等之路是可能打贏的戰鬥,但這是一場不確定的戰鬥、一段戰戰兢兢的社會政治進程,永遠都在進行當中,也永遠是人們討論的社會議題。」
而在新書發表會現場,苗博雅和楊智強兩人正是從不同的、個別的本土社會議題入手,呈現這一系列的戰鬥在台灣究竟為何如此不確定,如皮凱提所說充滿了各種戰戰兢兢。
➤人人都「委屈」的背後,是對「平等的具體意涵」理解不同
對此一問題,在20分鐘發言的收尾階段,苗博雅這樣總結自己的觀察:「縱使客觀數據告訴我們,如果把時間拉長到100年,『喔!現在是一個相對平等的年代了』,但每個人的心中都感覺現在超級不平等的,『我人生中感到最不平等的時候就是現在!』甚至即使是有錢人,像我的選區裡有很多經濟寬裕的選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被委屈了。」
在講這段話時,苗博雅的語調輕鬆詼諧,然而,到了下一秒,她的口氣就立刻嚴肅了起來:「這是存在的現象。」對她而言,身為政治人物,「比較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能力找出答案,或者,也許找不到答案,但是找到路徑。」換言之,有些人就是會感到委屈,不論是否認同他們的看法,需要的都既不是訕笑,也不是自暴自棄,而必須當作現實上得想辦法處理的問題。
關於人們現實上會有的種種委屈,苗博雅分析,這經常反映人們對「平等」的具體意涵有不同理解。苗博雅舉例,比如原住民族學生外加名額(俗稱「加分」)的議題,近年來在大學校園社團內引起許多怨懟甚至譏諷。「我做善意的理解,幫他們整理一下意思:『我認識的原住民同學,從小都跟我一樣住在都市,甚至他家的經濟狀況還是比我好,為什麼還可以用制度加分?可以付出比我少的努力,就跟我考上一樣的學校?』」在這樣的案例中,與其說這些人是不認同平等的理念,不如說是對「平等」的意思有不同看法,對平等的想像是以經濟弱勢為主,進而認為原住民族學生得到的「優惠」並不公平。
➤市長說,社會住宅租金太低才不公平?
除此之外,苗博雅也提到,每次內閣改組都會有人爭論,如果沒有證據證明違反「用人唯才」的原則,內閣部長女性比率低是否真能算做不平等?又比如,講座中他也提及自己身為議員非常關心的社會住宅議題,整理出兩種不同觀點。苗博雅說,他自己主張社會住宅應該以照顧弱勢為優先目標,但前市長柯文哲任內卻認為應該「使用者付費」,而且希望做到「自償」,也就是蓋社宅的成本要能夠全數回收,所以曾開出一個月4萬元的房租價碼。
他表示,這從他自己的觀點來說是難以想像的,「社會福利怎麼會把錢收回來?我們每個月也補助中低收入戶,難道也要把錢收回來?但柯市長認為,如果自償率沒有100%,那叫做債留子孫,是對後代的不公平。」
「這個觀點就跟我差很多啊,」苗博雅前前後後用了一個又一個的案例,說明社會上對於「平等是什麼」的歧見,正是爭取平等的道路為何充滿不確定、為何總是令人「戰戰兢兢」的一大原因。
➤「讓他超時工作是我在幫他」:不平等經常來自不理解
楊智強則從他過去的報導經驗當中,提出進一步的觀察:有些時候,這種歧見也來自於人們對於彼此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在簡報的第一頁,就寫出這幾個關鍵字:「未知、非我族類、不想了解、沒有必要了解……」
他分享,當年他採訪烏干達來台打黑工的16位學生:他們是被騙來留學,信任台灣學校招生時「有英文授課師資」的謊言,揹了一身債來到彰化「念書」,實際上卻沒有聽得懂的課可以上,反倒被指揮去位於苗栗的工廠超時打工還債,甚至沒有受到《勞基法》最低限度的保障。然而,當楊智強去詢問負責這些學生的人力仲介時,得到的答案卻是:「我讓他超時工作是我在幫他。」
「我就覺得,『哇……』」楊智強接著說,「因為他們一開始看待這些學生的方式,就不是把他們當成留學生。」他轉述某位受訪的人力仲介業者如何言之鑿鑿:「他直接跟我講,『這些學生來這邊不是來讀書的啦!他們是來賺錢的!」正是在這樣的理解下,人力仲介業者更是理所當然地預設「是他們自願的啊,他們想要賺更多錢」,即使業者情知這些學生是「超時工作」,卻說服自己這一定符合這些學生的意願,以此合理化自己的做法。
「所以,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往後走的。」楊智強在分享的尾端下了這樣的結論。即使社會有了許多更進步的變革,但也難保人們對彼此——比如對於外國學生和移工——的理解都足夠正確,能夠持續支持著社會往平等的方向前進,而不會走上回頭路。
➤制度是可逆的,所以我們更需要「落實在生活每一天」的政治
講到這裡時,楊智強的簡報上秀出了一整段話,引用的是《平等的反思》前言,是皮凱提認為本書最為明確的「結論」:
皮凱提的意思是,既然這些制度都是政治的,而不是僅由科技、由產能、由人類天性所決定的,就意味著人們都依然有可能推翻舊有的結論。何況,這些所有的政策也都經常建立在暫時的妥協、在當下人們的觀念和利益之上。歷史告訴我們往前走是可能的,但反過來說,退後也是可能的,這只不過是一體兩面。
於是,切到下一張簡報,楊智強繼續引用皮凱提的句子:「光靠抗爭和權力關係本身並不足以成事。」在後面的段落裡,皮凱提也提醒不該把抗爭、把權力「神聖化」。誠然,抗爭和掌權都是推動改變的必要條件,但是,誰知道改變會是好的還是壞的呢?皮凱提警告,任何抗爭、任何權力的運用,都「無法保證取而代之的新制度與新政權是否永遠會像大家當初期待的那樣平等,能夠帶來自由。」
「這個東西呢,」楊智強頓了半拍,「真的很難。」他主張,這一切都仰賴著人們不斷付出真實的關心,對於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事關平等的議題,去理解不同群體的人們到底遭遇了什麼。
面對這樣不確定的、戰戰兢兢的戰鬥,楊智強說,顯然不是每4年投一次票、決定由誰掌權就能確保有好的結果,能確保社會往更平等的方向前進。「政治必須要落實在生活每一天」,在演講的尾端,這是他所給出的答案。●
Une brève histoire de l’égalité
作者: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
譯者:陳郁雯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研究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講座教授,倫敦政經學院國際不平等研究中心百年教授。
皮凱提22歲獲得倫敦政經學院及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任教,1995年返回巴黎,陸續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教授,巴黎經濟學院教授。2002年獲法國最佳青年經濟學家獎;2013年獲葉留揚森獎(Yrjö Jahnsson Award),是專門表彰對經濟學研究有重大貢獻的45歲以下歐洲經濟學家的重要獎項。
皮凱提專研經濟不平等問題。其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在全球造成罕見的閱讀與討論風潮,將21世紀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議題推上公共論辯的高點。皮凱提並推動全球150名經濟學家跨國合作,累積資料與研究成果,形成不斷更新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WID.world),將全世界收入與財富分配的現況及歷史演變資料於線上開放瀏覽。
主要著作有:《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資本與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快來吧!》、《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