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創造作者的小說?如何穿越,怎樣再現?專訪《臺灣漫遊錄》作者楊双子

一頭短髮,滿面笑容,楊双子從台北巷弄的日式古蹟走出來,是否也就像一名穿越的少女呢?

類型小說的「穿越」之於這位年輕作家,恰似寫作的靈魂神遊吧,或用現在的話說,腦補。提到那段她稱為「黑歷史」的言情小說創作年代,她笑說:「我都是從流行歌MV腦補言情情節!」只是現在她腦補的對象移轉到成堆的日治史料、歷史書籍。研究者與創作者身分疊合,穿越時空的少女腳上繫線,必須是扎實的考據。

2017、2018年接連推出長篇小說《花開時節》及小說集《花開少女華麗島》後,楊双子或可稱作台灣「歷史百合文學」代言人了。她擅長以日治時代為背景,融入當時生活細節,刻畫女女之間的情愫,樹立鮮明風格。

books3.png

「百合」,與泛指女性愛的「GL」(Girls’ Love)都源自日本次文化。她解釋,百合的定義最廣可包含「從異性戀女的友誼到女同戀情」,但身為創作者,她寫的是最狹義的「友達以上、戀人未滿」,「因為我少女心啦,我最喜歡曖昧的感覺!」她笑了開來。

yang_shuang_zi_04w800.png

新作《臺灣漫遊錄》延續此創作路線,由楊双子和日本已故女作家青山千鶴子共同掛名作者。書中相關資訊顯示,這原是青山出版於昭和29年(1954年)的自傳體小說,經楊双子重譯。青山記述她1930年代末自內地(日本)旅台一年的見聞,以「米篩目」、「咖哩」、「壽喜燒」、「鹹蛋糕」等12道台日菜餚分篇,沿著縱貫鐵道景點記述台灣風土與食物,以及最核心的,她與本島(台灣)女通譯王千鶴之間的情感流轉。

書中對白具體而生動,對諸多菜色的做法、滋味描繪更是引人入勝,轉譯的中文筆調典雅、輕盈,營造出濃濃的時代氛圍,同時又有現代漫畫式的明快節奏。

不為人知的小說出土、距今八十多年的台灣紀遊,在在令人驚嘆。然而就在讀者好奇搜尋青山千鶴子其人其事時,楊双子3月30日在臉書發文說明,青山,其實就是她本人,亦即整部小說「純屬虛構」。

楊双子說,本來與出版社計畫出書兩個月後才要公開「謎底」,但因她假託已故妹妹之名寫的後記,讓許多親友感動,以為妹妹真留下這份翻譯遺稿,「連他們都被誤導,我很過意不去。」


ben_wen_kan_deng_yu_tai_wan_ri_ri_xin_bao_zhao_he_13nian_7yue_11ri_yang_shuang_zi_yi_.png

書中收錄之剪報,附有圖說:本文刊登於《台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7月11日(楊双子譯)(春山出版提供)

自認「玩心很重」的楊双子,多年來悠遊於同人誌、言情、歷史等類型創作,享受如聲優切換聲道般的筆調變幻。這次模仿1930年代日本作家的口吻,初衷很單純,「希望讀者在信以為真後,再發現它是我捏造的小說,從中辨證『歷史與文學孰真孰假』。」

真實歷史與虛構文學的辨證思索,是個恆久主題,藉由捏造的史料探問何謂真相,也在文學史上屢見不鮮,知名案例如艾可《玫瑰的名字》,便讓讀者發現他宣稱自己拾得、轉譯的古手稿,原是虛構。

不過,《臺灣漫遊錄》在書封與作者簡介上都讓青山千鶴子直接登場,出版包裝也「偽裝」成真人真書,連編輯一起縱身躍入這層設計中,是否越過了真實世界的出版倫理那條線?

出版本書的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對此回應:「對一部虛構作品,冠上是否欺騙的道德問題,是對文學很大的諷刺。」她認為,艾可把對手稿的轉譯,寫成一部小說,「相較於艾可捏造了一份手稿,《臺灣漫遊錄》最徹底的捏造則是『身分』——楊双子等於千鶴子,比《玫瑰的名字》更進一步,跳過十幾世紀手稿的層層考證,直接一腳跨到1930年代,挑戰當代台灣作家能否模仿得像的功力。」從而,「在讀者感到內文考據詳細時,發現它是一部小說,在認為它虛構時,裡面卻實際充滿了史料。這種虛實辨證的鏡像關係,是這部作品的張力,也是文學應該思考的事。」


dsc05620aw80.png

左起:春山出版社總編莊瑞琳、編輯吳芳碩與作家楊双子

楊双子補充,她其實安排不少線索供「解謎」,包括由作家「新日嵯峨子」寫序,預期讀者會發現他是出現在其他小說中的虛構人物;版權頁標註內文收錄的青山手繪稿,繪者是楊双子;署名妹妹的後記落款於今年,其實經查可知她妹妹已過世。還有一個私藏趣味是,書中光子姊姊給青山的相親男子名單,「全是《名偵探柯南》裡的角色姓氏!」

然而,這些線索太過隱微,已有不少讀者質疑此出版行銷手法,表示原本樂見是新史料出土而購書,得知實情後有被欺騙之感,認為書封資訊有「託名偽作」、混淆讀者之嫌。莊瑞琳在面對這些聲浪後也做出調整,表示:「雖然文學的虛構與真實是可以討論的,但各種讀者的意見,出版社都虛心接受。」因此春山出版社於4月10日下午發布聲明:「公開定調本書即為楊双子獨力創作之『虛構譯作』」,且介紹文案也將於網路書店與紙本書再刷時修改,以避免讀者誤認。


tai_zhong_liu_chuan_xiao_wu_ce_mian_su_xie_qing_shan_qian_he_zi_shou_gao_w700.png

書中收錄插圖,附有圖說:臺中柳川小屋側面速寫,青山千鶴子手稿(春山出版提供)

回到寫作本身,《臺灣漫遊錄》以歷史為基,書中的鐵道、美食元素,都是楊双子自己所熱愛,「因為青春期發育時家裡窮,常常吃不飽,所以現在很愛吃。」她歉笑不是追求精緻美食,「而是像青山一樣,餓的話一定要吃!」篇名的食物都以「現在還吃得到的」為原則,就是「不要讓讀者餓到」。

為了還原1930年代的台日飲食氣味,楊双子廣泛閱讀諸如《和日本文豪一起吃飯》系列、以考據台灣菜聞名的黃婉玲作品,進行實地美食之旅,甚至到台南吃了黃婉玲重現的辦桌。此外,日治時期發行的《台灣鐵道旅行案內》是基本配備,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等人的紀實作品,陳柔縉、蔡蕙頻等寫作的大眾歷史書籍,都是她的重要案頭書。

為了脫胎成青山,楊双子主要的參考藍本是太宰治好友、日本作家檀一雄的中譯散文《男子漢的家常菜》,她刻意選擇男性角色,好表現青山的直率個性。至於王千鶴的語言,則是從鹿野忠雄等日人留下的台灣考察作品,搜尋與本島通譯的對話與互動。

books2_0.png

在生活史的親民、百合的「萌」之外,楊双子身為研究者的批判性,也展露在小說裡。她解釋,用青山的第一人稱來寫作,才能完整表達她「有侷限的視角」,不僅是青山對王千鶴撲朔迷離的情感,還有她對本島民情看似喜愛頌揚的眼光,其實也未能免於殖民與被殖民者的權力關係。「這種權力的幽微,是我想從本書的前身、短篇〈金木犀銀木犀〉延續擴寫的主題。」

活躍於同人圈、碩士論文研究言情小說,楊双子的閱讀系譜相當「大眾」,她坦率說:「我走直木賞路線的,以宮部美幸為典範!」相較於有些作家抗拒被貼標籤,楊双子則對定位很自覺,而「歷史」與「百合」類型寫作在台灣都剛萌芽,她一次扛下兩個擔子,除了使命,更富有深情。

她回溯,2004年中國大陸「百合會論壇」開站,可謂台灣接觸百合文學的起點。她與孿生妹妹在那不久後栽入百合世界,並從讀者變成創作者,學歷史的妹妹主力研究、讀中文的她執筆創作,合作完成多部百合小說。

双子姊妹同時思考,要在百合原生地日本與人多勢眾的大陸兩邊夾擊下,寫出台灣的百合文學,「出路就是,有台灣史地風味的作品。」於是姊妹倆另闢蹊徑,聚焦台灣獨有的日本殖民時代,場景則捨台北、取自己成長的故鄉台中。

兩姊妹是寫作共同體,既是雙胞胎,又因父母早年離異、扶養的阿嬤在她們15歲即病逝,兩人不論生活、經濟、情感都緊緊相依,甚至半工半讀所念的高職、大學到研究所都同校,這輩子沒分離逾7天過。

如此姊妹情深,無奈命運卻早早拆散她們。妹妹楊若暉於2015年癌逝,臨終前,她交代姊姊繼續「歷史百合」的創作路,這也是她對餘下之人溫柔的告別與呵護,盼姊莫傷悲,靠寫作把她的份一起活下去。

yang_shuang_zi_03w800.png

2016年起,姊姊楊若慈果真用說好的雙人筆名「楊双子」,出版《撈月之人》、《花開時節》等書,持續創作至今。她透露已著手的下部小說,將拋開以往的時空設定,以一棟留在當代台灣的日本建築為場景,描寫現代女性的生活樣貌。雖不再回返過去,但她仍心懷歷史,「建築是歷史的載體,我想藉由日本時代遺留在今的空間來談史,以及人與空間的互動。」

楊双子常說:「我的餘命都是妹妹給的。」那麼若妹妹還在,會有這些作品誕生嗎?她笑稱也許不會,因為要忙著經營妹妹計畫中的出版社。經歷死別後,她最大的改變是更把握時間、更積極,「不只對創作,連愛情都是。」妹逝後五年,她用這筆本來要開出版社的存款專職寫作,並在今年1月與女友完成婚禮。

有過那段令人欲淚的身世,眼前的楊双子卻如此爽朗,笑聲不斷,邁開大步地向前走去。妹妹雖與她天人永隔,卻也活在未來的每部作品中。不如說,這就是文學最大的「穿越」力量吧。

yang_shuang_zi_02w800_0.png

tai_wan_man_you_lu_cover_wan_gao_final-1.png 臺灣漫遊錄
作者:楊双子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楊双子
雙胞胎姊妹楊若慈、楊若暉的共用筆名。姊姊楊若慈主力創作,妹妹楊若暉主力歷史考據與日文翻譯,共同創作台灣歷史百合小說。楊双子著有小說《花開少女華麗島》、《花開時節》,以及合著小說《華麗島軼聞:鍵》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4-10 17:00
閱讀通信 Vol.81》創作和生活緊密連結,與山林為伍的岩村和朗爺爺

通通編最近追蹤了日本繪本大師岩村和朗「繪本之丘美術館」的twitter,除了舉辦講座的消息,也看到很多美術館的「生態觀察報告」,像是「在第二停車場前的油菜花田盛開了!」、「山茶花樹長出新葉了呢」,又或是某隻飛鼠夜晚停留在巢裡睡覺的可愛照片、冬天時的白茫茫雪景……看見這些跟著季節時序變化的貼文,也可以想像,工作室就設在這片大自然中的岩村爺爺,是如何創造出那些與自然緊密連結的動人創作了。

「14隻老鼠」系列繪本是岩村爺爺的經典代表作,透過老鼠大家庭的視角,呈現美妙和令人敬畏的大自然,也生動描摹出森林中老鼠家族的親情之愛。當翻開書頁,光是看著14隻老鼠們一起搗年糕、種南瓜、在河邊洗衣服,就會有置身在自然中的療癒感,令人精神舒爽啊(茶)

請大家一起來讀本月的繪本大師,別錯過岩村爺爺更多充滿自然氣息的溫暖之作——

封面故事】4月繪本大師》圖畫書、自然與兒童:說書人岩村和朗的一生心念
wei_ming_ming_-1.png

最近,《庭守之犬》小說中文版問世,是日本導演岩井俊二在彷如末日的動盪餘韻中,作為對311事件的回應。Openbook與木馬文化合作,推出「作家的末日物語」專題,邀請各有擅長的作家們,透過寫作與岩井對話,各自構築出不同的末日想像:

本週其他精彩好文,請看以下嚴選文章:


【4/1~4/19活動預告】

通通編每週都在埋頭整理閱讀活動,就是為了週五給大家一些出遊靈感,如果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4/11(六)

14:00
親密關係‧映現──「凝視我們之間」的公開課
地點:女書店( 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活動頁面
318488d6-8500-4a79-9ca6-96fb8fcaea8f.jpg

 4/12(日)

14:00
真假?你當年(或到現在)相信的那些都市傳說——謝宜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書友會
地點: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之1號)【活動頁面

 4/17(五)

19:30
慾望的難題?靈界的衝突?精神分析與宗教療癒的對話──《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書友會
地點: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之1號)【活動頁面

4/18(六)

14:00
張愛玲的怪胎家族羅曼史
地點:女書店(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活動頁面
fab57cff-c31e-4a0c-9d89-7c2328656d03.jpg

14:00
03《那些在咖啡館的人》我在日本咖啡館的365天 | Better Life好感生活書房:那些創作者的美好悅讀日常
地點:Lion Link雄獅星空(臺北市中山區南京西路9號2F)【活動頁面
6846013a-c1d0-44d3-9d03-393af2e20d8f.png

 4/19(日)

14:00
04 讓我用「立體書」為你說一些故事 | Better Life好感生活書房:那些創作者的美好悅讀日常
地點:薄霧書店(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302號3F)【活動頁面
43fbd5c4-afca-4a86-a924-00ba92d976be.png

 4/23(四)

19:00
【喀書塾】-讀書會:只有愛,才能駕馭_____
地點:何嘉仁書店(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4/26(日)

14:00
女書的繆思與迷思:你可能不知道的女性觀點
地點:女書店(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活動頁面
46aff128-3710-40fa-bae0-30451e35c0b6.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4-09 12:00
書.人生.王瑞閔》看得見的植物,看不見的藏書

好朋友到我家裡,映入眼簾的,大概是入口兩側那些奇特的植物。我想這也是大家對我的印象吧!不過,我的摯友都知道,我有一間塞滿了書的房間。除了熱帶植物,書,是我最珍愛的收藏;書跟植物,構築了我的人生。

因為幼稚園早讀,所以上小學前有整整一年我都是待在家。當時已識得不少字,也懂注音符號,開始喜歡閱讀。那時候我不認識其他小朋友,幾乎不往外跑,反而常躲在叔公家的書房裡看書,一看就是一整天,往往過了吃飯時間,媽媽叫了好幾回才願意離開。不過,那個時候所謂的書,其實是雜誌,是大姑姑訂給小叔叔的《小牛頓雜誌》。當時我認識的字還不夠多,認識的辭彙有限,因此也鬧出過不少笑話。例如,我尚未認識「牛頓」前,總是以為雜誌名稱要念做小牛「頻」。還有雜誌中每次介紹各項生活用品的發明故事,最後都有一段發明家格言——當時總是誤以為有個名字叫做格言的發明家發明了非常多東西。

一開始我就對自然科學懷有高度熱情,幾乎可以說是背下了每一集雜誌的內容。除了對於動植物特別感興趣,舉凡地球科學、天文學、地質、礦物、氣象等無生命的自然物與現象我也很喜歡。愛抓蟲、養魚、採草,也會拿著星盤觀星、撿石頭、找礦物,樣樣都來。

升上小學一年級,媽媽送給我一整套《漢聲小百科》,開啟了我對更多學科的認識。包括如何到廟裡拜拜、百家姓與名、字、字輩、堂號、野外求生、房屋裡的管線結構,也嚮往可以到書中介紹的許多地方,如淡水紅毛城、野柳地質公園、郵政博物館、台北植物園、美濃黃蝶翠谷、墾丁國家公園。這套書,開啟了我對生活周遭一切的好奇心,也讓我體驗了追求知識帶來的愉悅。而書中介紹的地方,也成為我長大後逐一探訪,甚至影響我前半生的重要地標。

從此後,每次獲得好成績,或是值得慶祝的時刻,我總是跟媽媽吵著要買書——尤其是各種圖鑑,像是恐龍、魚、昆蟲、野生動物、兩棲爬蟲動物,我都十分喜歡。特別記得1993年張永仁的著作《臺灣鍬形蟲》更是愛不釋手。這可以說是台灣第一本昆蟲的專書,堪稱甲蟲聖經。張永仁雖非科班出身,但是他獨自研究,細心觀察,藉由幼蟲尾端分辨鍬形蟲種類的方法獨步全台。除了由衷佩服,他也讓我看到了標竿——所謂的興趣,原來可以如此投入,如此執著。

不過這階段,我的閱讀僅限於圖文書。即便認識的辭彙越來越多,我還是沒有閱讀文字書的習慣。直到升小學五年級的暑假,姑姑送了我一本黑柳徹子的暢銷名作《窗邊的小荳荳》,成了我愛讀小說的濫觴。

還記得起初我是排斥讀文字書的。後來在姑姑的鼓勵下,我開始讀起了這本作者的自傳故事集,讓我一頭栽進了文字的世界。此後,我開始漸漸接觸小說,特別是一些經典著作,如金庸武俠小說、《基督山恩仇記》、《傲慢與偏見》。藉由閱讀感受到文字的魔力:即使沒有照片,透過作者的文字,彷彿在腦海裡勾勒出一些畫面。

與此同階段,有一天在中興大學的垃圾桶裡撿到了寶典——鄭元春《神奇的多用途植物圖鑑》。這是我第一本植物圖鑑。過去關於植物的知識,都是散在《漢聲小百科》或雜誌裡,雖然也有從漫畫學植物學的專書,但是不曾見過這麼完整豐富的圖鑑。這本書是我自學認識植物的開端,也是我一腳踏進植物世界的啟蒙書。

中學以後,雖然升學壓力大了,我還是喜歡翻圖鑑、看小說,也開始看各類散文。記得當時余秋雨《山居筆記》書中有一篇〈藏書憂〉我特別有印象。或許當時我的書還不多,但是剛好經歷過借朋友書卻被弄丟了,還有一次大搬家,來來回回不知搬了多少趟書,所以對這篇文章特別有共鳴。不過這階段,文字書歸文字書,圖鑑書歸圖鑑書,對我來說它們是如此的不同。

高中時國文老師推薦喬斯坦·賈德的著作《蘇菲的世界》,讓我這個從小開口閉口就是為什麼的好奇寶寶,迷上了哲學。也因此,我拿古希臘哲學的發展自比成長歷程:我的童年,只對週遭動、植物、無生命的礦物、無垠的星空等自然界的一切感興趣,猶如蘇格拉底前的宇宙論時期。之後,我漸漸透過外在事物開始認識自己,逐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學之後接觸哲學、文學、歷史;開始注意人類的社會、經濟、政治,我的生命才終於走向人事論階段。

大學以後,學校圖書館裡大規模的藏書,我彷彿發現了寶庫,只要有空就泡在書庫裡,貪婪地吸取知識。而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還有古籍的數位化,我更是欣喜若狂,可以徜徉在知識之海。眾多的古籍中,特別佩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沒有外援之下,只憑藉自己對藥材的熱忱,翻遍古籍考證,走遍大江南北,親自採集、試藥、訪問名醫,歷經三十餘年完成這本空前絕後的大作,亦是歷久彌新的經典。

隨著知識攝取量的增加與積累,我慢慢發現,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界線,不再是那麼涇渭分明。自然科學裡藏著諸多的人文知識,人文科學也總是伴隨著自然科學一起發展。就像是常掛在嘴邊的,植物改變了人類的歷史與文化,人類也影響著植物的生態。透過我所愛的熱帶植物,我慢慢將此生所知所學串連在一起,就如同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

愛看書的我,對書也有許多堅持,總是會在心裡有個不成文、說不清楚的標準,用來認定所謂的「好書」。後來自己有機會成為作者,除了盡心盡力完成,對內容還有排版、封面設計也十分苛求,總希望可以完成一本自己如果站在讀者角度也會喜歡看的書。

這兩年,非常幸運地可以把過去所知所學書寫成冊,陸續完成了《看不見的雨林》與《舌尖上的東協》二本書。成書過程中,我不斷回憶過去看過、也影響我的書,期許自己可以完成一本不論是知識上,或是知識背後,都可以對讀者有所幫助的書。

植物彷彿是我的外衣,書則是看不見的內裡。一個人的時候除了照顧植物,我也愛看書。我從書中找到了人生的興趣與志業,每每有疑惑,我總是會去翻書,從書中也認識了不少懂得跟孤獨做朋友的古人。對我而言,書是獲得知識的管道,是從別人的經驗認識自己的媒介,是低潮時找回能量的充電器,是孤獨時不會背棄自己的朋友,更是改變我一生的重要資產。


王瑞閔
作家、插畫家暨熱帶雨林植物愛好者。座右銘「如果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希望此生可以為臺灣留下更多活的文化資產(熱帶植物)」。
從孩提至今,夢想打造一座熱帶雨林植物園。為了實現夢想,自大學起一方面不斷蒐羅考證相關資料與文獻;一方面尋找失落的熱帶雨林植物,足跡遍布全台。同時,也將這些熱帶植物的記錄分享在臉書與部落格「胖胖樹的熱帶雨林」。為籌措實現夢想的資金,台大森林研究所畢業後還進入房仲業工作5年。30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夢想,矢志成為作家,並在2018完成第一本著作──18萬字的圖文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而第二本書《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也於2019年出版。兩書連續獲得Openbook美好生活書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4-09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