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EP11》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專注開發新人的熱血編輯魂

人在江湖,做人處事要學,應對進退得磨,很多SOP掌握到了,做事不難;但是,知人斷物的「眼力」怎麼練?是門大學問。「閱讀隨身聽」第一季最後一集,邀請到寶瓶文化的總編輯朱亞君,她與她的團隊,擅長開發新作家,將完全沒有知名度的素人,煉鐵鍛金,打磨成深具市場力的作家。2017年話題之作周幕姿《情緒勒索》和林立青《做工的人》,雖在不同領域,但都是新人作家的第一本書,也都出自寶瓶的手筆。究竟,這看人的本領怎麼練?這些年來,又有多少從寶瓶出版第一本書的作家,開枝散葉,獨當一面?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本集精彩重點

  • 出版是一個說服的過程。當你喜歡一個東西時,它必定先說服你了。於是,我們先放下作家的年紀、背景、學歷,也放下他有沒有紛絲團、讚數多寡。通通放下來,這些條件都不管,先問自己:它是不是打動你了?當它打動一個編輯時,編輯得想辦法將把它塑形。它可能是亂的,編輯在做一個轉譯的過程,你得把它塑形,以此跟讀者見面,讓讀者接收到。
     
  • 一位編輯一生只要做過一本暢銷書,信心就來了。此時,你不會再去想去看排行榜上有誰,排行榜上是什麼話題。不會,你會去開發新的話題跟作者。這種成就感,只要享受過一次,就沒有辦法忘記,你會一直往那邊去。
     
  • getimage_30.jpg在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評審會議時,我感覺到詩人黃遠雄沒有另外一個50年了,所以在評審會議上,我極力推黃遠雄,但無奈敗落。那天回去後,我覺得超難過的。隔天頒獎,我遠遠就看到了黃遠雄,那時我已知道他不會得獎了,所以我想,結束時我一定要去向他致個意……你知道我做出版很多年了,所以我太知道,得不得獎是小事,可是每一位創作者的心裡,都非常寂寞,他們要的只不過是迴響:有人讀懂了並喜歡。
     
  • 做編輯很快樂。你知道嗎,如果把激勵自己的點永遠放在銷售多少本,你永遠不會快樂,你永遠在追數字。可是如果換個方向想,你將一個被埋沒的東西讓人看見了,那種快樂真的很難形容,那是一種幸福感。
     
  • 《做工的人》我其實一點把握都沒有,第一刷只印了3000本,因為沒有把握。書裡還有彩頁,只印3000本成本其實有點高,因為這個話題以前沒有人嘗試過,它是一個新的嘗試,大家會不會對這個有興趣呢,我沒有把握……這本書創下了一個奇蹟,從當年農曆年後它上市那天起,博客來的購物車一開,庫存就掛零,然後我們緊急再版。當時因為《情緒勒索》也再版,整個辦公室一團亂,因為大家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一本書再版,所有的通路都在追書。到了第10天,我還沒有看到博客來的庫存是1,全部都是0。
  • 出版不同社會議題的書,可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例如,陳柏青《大人先生》裡很多同志的情節,但陳柏青給我的感覺是,他的文字是超新的文字。記得看完他的稿子那天,我坐在桌前想了很久,我想:我老了。這樣說,柏青的東西好我知道,但以前我們在感受一個東西的時候,是不但覺得它好,而且能完全融入。但柏青的東西,我知道它好,可是得用一點力氣,我在跨一個世代,我知道歷史翻過去一頁了。從柏青開始,那就是一個新時代的文字,前面沒有別人,它就是新的一頁。所以當時,我們努力去宣傳的,是他的文字這一塊,因為他這一塊超優秀。

    qpomreb_460x580-tile.jpg

  • 譬如瞿欣怡的《說好一起老》,講的是她與伴侶的故事,同樣是同志議題。書中描繪她的伴侶生病,陪著對方就醫的過程。但是我們沒有主打她們的愛情故事,我們打的議題是:「法律面前,我們終究是陌生人」……同樣是同志的書,每一本要打的會有不同面向,在大的同志議題下,會有小議題。
     
  • 談樂齡議題的「後青春書系」,也持續了6、7年了,我們一直在做一直在做。好處是什麼呢?它在累積我的讀者,讀者會知道:要找這樣的書,會找寶瓶的書來看,它會形成一個次品牌。
     
  • 信義誠品辦了一個展「台灣書系40年進化史」,選了台灣一些書系,那當然包括寶瓶的Island,誠品當時跟我們要了很多材料,「文學第一軸線」是2010年我們力推的,所以也把當時的很多素材給誠品,但他們沒有用我提供的照片,反而用了一封當時我寫給每個老師和文學作家的一封推薦信,我在展覽現場看到那封信,自己都覺得好感動。67395599_2497028917026914_6075560161672429568_n.jpg

67292661_2497028620360277_1129976694094954496_n.jpg

  • 在那封信上,我讀到自己寫下的文字:「這些年輕的作家,雖然還有一些生澀,但是他們最小年紀只有21歲,我相信給他們機會,鼓勵他們,持以時日,必然會成就一些華文創作的成績!這些今日播下的種子,也許3年,也許5年、8年,若是有一兩棵茁壯了,開出花朵了,那便是編輯卑微的一點期待。」我最感動的是,現在過了8、9年,神小風是《聯合文學》的主編;朱宥勳當然就不用講了,大家對他很熟悉;郭正偉是讀字書店店長;彭心楺則成為編劇;徐嘉澤後來又寫了好多好多小說……當初覺得只要有一兩個開花,如今每一朵都開了。或許他們後來沒有繼續在寶瓶出書,或者我們沒有走那麼近了,可無論如何,這不就是當年我們要的結果嗎?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詩人計畫.曹疏影》深入黑暗之境,擦亮語言的光芒

1979年生的曹疏影,哈爾濱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學士、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曾任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社長,並參與創辦第一屆未名詩歌節,亦曾於義大利佩魯賈(Perugia)進修義大利語,後定居香港,目前任職《端》傳媒,生活在台灣。

從大學時代開始詩歌創作,也寫童話與散文,著有詩集《拉線木偶》、《茱萸箱》、《金雪》,散文集《虛齒記》、《翁布里亞的夏天》與童話《和呼咪一起釣魚》。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香港中文文學獎、劉麗安詩歌獎、時報文學獎散文獎。

《金雪》尤引人注目,其詩歌高度十分驚人,在具象地景拉出抽象藝術,經由語言的實驗與全新掌握,體現純粹但複雜的龐然精神性。

▉哈爾濱:雪如詩

曹疏影年幼時,父親常到中國各地開會,最常帶給她的禮物是民間故事集。「他不知道該送女兒什麼,就想著書總不會有錯吧。」而對曹疏影來說,這些帶著各地特色,甚至是方言的故事宛如寶庫,開拓她對世界的認識與想像。

從小生長在中國東北的曹疏影,頭一次感覺到詩意的存有,「印象中,應該就是冰和雪吧。它們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尤其是當光線照射下來,雪地上的璀璨,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就像是詩。」

中學期間,曹疏影能讀到的詩歌並不多,「哈爾濱在當時並不是一個文化興盛交流的城市。」就讀的學校是整個黑龍江地區最好的高中,成績也挺好,「就是乖乖牌女孩。生活滿無趣的,可是冰雪好像讓我超越自身的百無聊賴。」

「對我來說,超越性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曹疏影如是強調。她喜歡看冰雪在不同地方被光線照亮的樣子,「冰雪十分純粹,但又可以是複雜的呈現,從點線面看,有不一樣的感受,包含形狀與紋理都讓我很著迷。對很多人來說,冰雪代表童話夢幻,但它們從雪白轉成黑色的變化,可以有更多維度的觀照,不會被單一化。」

曹疏影眼睛發亮地說:「冰雪就像宇宙的一幅圖,可以讓我無止境地探祕。」

▉北京:往哪裡都是方向

要認真說起和詩歌的相遇,是家裡有一本《現代詩辭典》,曹疏影沒事就會翻翻。「那才是最初的接觸,比如讀到瘂弦和洛夫,他們詩歌語言的光芒就非常吸引我。特別是他們如何使用語言,讓那些機鋒運作在不同的語境,滿不可思議。」

而後她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從很悶、很緊張的壓力環境中解放,自由自在,非常的開心啊。」常逃課的她,不是去圖書館讀書,就是前往樹林聽音樂,「校園裡的樹林,對我來說是很稀奇的。」她解釋,哈爾濱是平原,又是工業城市,沒什麼樹。她笑著說:「所以當我看見大片樹林時,就有種心靈開闊的感覺,好像往哪裡都是方向。」笑起來的曹疏影,眼神晶亮亮,像有燦爛的神通過。

在中國政府為舉辦奧運而大規模改造北京之前,從1998到2005年,曹疏影度過一段黃金時光。「我愛讀北大詩人海子的詩,一開始讀不懂,但就是一直讀下來,慢慢也就明白了。關於詩的反叛、衝動與自由,讓我逐漸想要挖掘自己的生命更深。」更重要的是,「海子對我的影響是,啟發我去思考語言不同的使用方式。」

語言是活體,是有機生命,本來就不是僵化的死物。曹疏影說:「這就是我寫詩的動機,想要去掌握語言的能量,認識每一個字的意思,擦亮它們,讓語言獲得自由,跟我的自由一起重構。」

2000年左右的北大,延續著1980年代的精神,民間的藝文發展亦暗湧似的鼎盛。曹疏影上北大時,碰巧北大的100週年剛結束,有許多紀念書冊問世,比如《北大百年詩選》等。她也去參加五四文學社,體驗著詩歌的生活,「一下子就把我徹底打入詩歌的世界。」再加上生活周遭就是最鮮烈的藝文環境,胡同裡有許多二手書店、酒吧、咖啡館,「我還記得有家電影咖啡館叫雕刻時光,是一對台灣夫妻開的,常放讓人眼界大開的藝術電影。我也認識很多歌手、詩人、導演、藝術家、民間哲學家。反正到處都有古怪的人,像周雲蓬、左小祖咒那會兒全是朋友。」

曹疏影的語氣充滿懷念:「那真的是自由時刻,當時的風貌對我影響巨大。」但很多場所後來都被中國政府下令弭平,面目全非。在北京住了7年的她不無感慨。

dsc01445-bian_ji_-002suo_.jpg

▉《拉線木偶》與《茱萸箱》:詩歌作為生活

2002到2005年,北大碩士班的曹疏影讀的是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鑽研各個語種的文學,比如德國古典文學、印度語系等等。「其實就是在讀各國的民間文學,我非常有興趣,和小時候讀爸爸買來的故事集好像是一樣的。」

唯雙親不能理解曹疏影讀中文系的選擇,對他們來說,文學是遙遠的、不切實際的事物,而後曹疏影致力於寫詩,他們更是不可能支持。曹疏影並沒有停止下來,仍舊開開心心地在文學路上持續邁進。在北京,她出版了兩本手作詩集,《拉線木偶》與《茱萸箱》。曹疏影說:「印量當然很少,就20本。申請書號這件事太麻煩了,一般作法是自印,輾轉在朋友間交流而已,類似現在的同人作品。」

在曹疏影而言,《金雪》才是正式的第一本詩集,她甚至不太記得《拉線木偶》與《茱萸箱》的內容,只約略記得主題。《拉線木偶》寫戀愛中的女人,就像被淘空的木偶,「很恐懼身體不是自己的。」曹疏影試圖重現當時心境。

在寫詩時,情緒自然是重要的,也是不可能避免的,然而,「我不想成為只由情緒引導的詩人,但也不想清理到像是沒有情緒、過度乾淨的詩人。我比較想在詩歌裡具體掌握、理解情緒。」

至於《茱萸箱》,「那時常去香山的櫻桃溝,看見山茱萸,喜歡它的樣態,連帶覺得茱萸這兩個字很美。另外,我想要有個可以隨身攜帶的箱子,收集所有喜歡的、浪漫天然的東西,好像時光的箱子。」她素淨的臉上泛起亮麗明媚的笑靨。

不過,曹疏影並不走主題式創作的路線,一段時間到了,就整理自己的詩,讓整體感出現。「我就像是語言的平台,」曹疏影說明:「帶著各種語言的歷史在移動,包含東北話、北京官方漢語、民間方言,乃至於義大利語言。我喜歡讓不同事物碰撞,找到中間那道隱密的橋,發掘原先預想不到的狀態。」她傾向於落筆前完全不知道是什麼,而最終能夠寫出全新的東西。

曹疏影真誠地講述:「詩歌對我來說,是開掘語言的可能性,像是深入到絕對黑暗的地方,找出語言的粒子,甚至自己發明字詞,進行照亮一切的動作。那是高度自由的實驗,讓我著迷而非常喜悅。」

▉香港與台灣:多樣性、非中間性,以及鬆軟的部分

2002年曹疏影與詩人廖偉棠相戀,2005年兩人一起移居香港。香港生活對曹疏影有著大衝擊,其一是自然地理的衝擊,其二是語言方面的衝擊。

「北京是大餅一樣的城市結構,一環一環,總是可以通到中央去。」曹疏影分析香港與北京的不同,「但香港不是,香港沒有唯一的中心點,比如東涌在西邊,西貢其實是在香港的東邊。這顯然就不是單一核心的思維,每個地方的人都把自己視為中心。香港並沒有被中央化,還有多樣性。」對曹疏影來說,這是十分重要且美好的部分。

在香港,曹疏影與廖偉棠選擇居住在大嶼山東涌的一棟四十多層高樓裡。「我們住在三十幾層處,窗外頭就是山跟海,也有村落和侯王廟,再前面一些是機場,那兒有個天然草坡,每天都可以遠眺所有的景致。我們等於是被很棒的自然環境圍繞。」對看慣系統化大城北京的曹疏影來說,眼前儼然夢寐場景,教她心開胸闊。

粵劇也帶給她語言方面挺深的刺激。侯王廟每年都舉辦寶誕,會有粵劇班子唱三天大戲,曹疏影感到萬分震撼:「第一次在非劇院的場合看到傳統藝術的天然存在,非常過癮。師傅們會在廟前的草坡,用相當長的竹竿搭建戲棚,包含舞台、後台、走廊、座位,一應俱全。」會場有各種花牌和傳統事物,曹疏影極有印象的是,例如青年花炮會,彷如黃飛鴻電影裡會有的組織,「我很喜歡香港話,感覺他們的語言特別錦繡,有明清話本的意味。香港對字的使用,是繞過1949年後中國對漢語制式化的過程,保留語言天然的彈性,有著豐饒與自由。」

如今曹疏影一家搬遷至台灣,計畫長久定居,主要是為了孩子,因為香港教育體制的壓力太可怕。「另外,這是自由之地,而且文化氛圍很吸引我們。」實際上他們先前就很常來台灣,廖偉棠在2000年業已環台旅行過。而曹疏影則始終渴求著無制式、不固著的生活方式。


_dsc9702.jpg

香港地景

▉全心投入做為母親

「兒子兩歲後,我就逼著廖偉棠跟我一起親力親為。」她笑得燦爛爛,「直到那時,我才開始全心投入做為母親。」

婚前想著要去很多地方玩,喜歡不安定的感覺,結婚後也仍像戀愛時一樣,唯孩子出生後,曹疏影逐步意識到婚姻與家庭意味什麼,人生也才有了大轉向。

兒子2歲前,曹疏影在張鐵志主編的《號外》雜誌任職,出刊前總是加班到凌晨2、3點,在幾乎空無一人的街道搭計程車,由最東邊橫跨香港島,回到東涌。「睡前廖偉棠帶著兒子站在窗前,凝望底下長長的公路,迎面是黑暗與燈火。他會指著下頭說,媽媽就在路上。」曹疏影好氣又好笑地說,「他根本是故意的。」但這樣盼望著媽媽趕快回來的令人欲淚場景,讓曹疏影換了工作。

「我開始想要動手為兒子做什麼。」在工作與母親的天平,她更換砝碼的重量。《金雪》在2013年出版,那時兒子才一歲多,睽違多年沒有新詩集問世,她也不覺得遺憾。曹疏影從容笑語:「最近在整理詩作,看看有沒有機會今年出版囉。」

▉《金雪》:抽象性思維的地景書寫

人在香港,曹疏影才慢慢明白哈爾濱的自然風物與城市空間,對她有何意義。《金雪》詩集名或正標示自然風物對她的重要性,「我不是特別愛野外生活,沒有露營過。」她又笑開了臉,「我喜歡自然地景,應該是一種意象性的審美。」譬如她會觀察各種山水變化,碼頭、海灣、樹葉所占有的空間和它們沒有占有的空間之間的關係,乃至石頭上的草和痕跡,山峰的形貌與植被分布,將之拉昇到形而上,進行詩意與哲學的探討。

1213.png《金雪》收有大量的地景詩歌,每一首詩末都標註創作的所在地。對曹疏影來說,地景不止是寫風景,更把人與地的關係、人在城市與地理結構中的居住、騰挪與超越都展露出來。

以香港為例,曹疏影說:「香港是個神奇的城市,《金雪》有不少詩是在地鐵上寫出來的。每個地鐵站,你走出去看到的景象都有不同氣質,有許多立體的景觀。我就想把眼前的元素重整、轉化,看看會變出什麼樣貌。」譬如在銅鑼灣看到3個年輕女孩談論指甲油,抑或非常立體的中環有許多玻璃大樓,蘭桂坊那幾條街常見人買醉,所有景象都在她的心底,靜靜地發展為詩歌。

還有北角站,外面有碼頭與海鮮市場,再往前走就是殯儀館,「你看到民眾離開殯儀館,去市場買魚,到中段去放生,同時又有人在釣魚,短短的300米,構成生死的循環,十分有意思。」

「我好似用詩歌收集不同的地景,每一個城市有能夠嘔出一首詩的時刻,我都不會放過。」曹疏影語氣平順:「但它必須是不得不成為一首詩,我才真的寫出來。」她不為了寫而寫,曹疏影會等待詩歌自然而然的生長與熟成。

初到香港,曹疏影即經歷到WTO的抗議現場,有世界各地青年遊行,加上往後香港本土的各種社會運動,從天星、皇后碼頭到反高鐵、反國教,「那會兒還是相當樂觀的情況,參與者的精神都是開朗的氣質,常有人在街上讀詩、玩音樂,非常朝氣,讓我大開眼界。」唯雨傘運動以降,曹疏影表示,整個香港的抗爭風氣受到緊縮,一切也就慢慢不同了。

《金雪》也收錄了不少身在社運現場的詩作,如今曹疏影來到同樣處於轉捩點的台灣,問起如何在絕望中維繫希望,她說:「如果不要只用政治的維度去思考,我覺得還是大有可為的,畢竟還有文化、藝術、歷史和種種其他的維度等等,都在生活裡。」曹疏影並不想輕易地放棄樂觀,如同她的詩歌,在冷冽的後面,藏著微微的溫熱,像是厚雪下的各式生命,從來無法被徹底封凍,總有一日會重新萬物生長。

整場專訪下來,曹疏影滿常笑的,大女孩也似,好像下一秒就會乘興跳起舞來,與她的詩歌所流露的典雅、靜僻與憂情,煞是迥異。因為視覺企劃的緣故,沒有白衣的曹疏影還特地去商場買了件白色洋裝,非常有心。又稱跳舞蘭的文心蘭在她手上,彷如是實體化的微笑,璀璨如詩。畫面效果看起來也像是天寒地凍裡,愛冰山旁開了一株金黃花樹,堅定飽滿。

dsc01465-bian_ji_-004suo_.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9-16 12:00
OB短評》#203 詰問真相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十六歲的海洋課

廖鴻基著,蔚藍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益  
廖鴻基的作品一向是台灣海洋文學的標竿,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對海洋的了解應該深植在島民的生活意識中。這本以青少年為目標讀者的作品,延續廖鴻基對海洋深刻的觀察與理解,對於將台灣的海洋文化向下深化紮根具有相當重要性。【內容簡介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護られなかった者たちへ
中山七里著,劉姿君譯,時報出版,43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中山七里雖然出道較晚,卻挾其尖銳的社會意識和明快的急轉劇情,迅速在日本影視圈奪下一席之地。本書以奇特的餓死虐殺開篇,詰問歪掉了的體制與現實,辦案細節的精細鋪陳引人入勝,更讓人覺得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堪稱社會派推理的黑洞之作。【內容簡介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王曉丹、余貞誼、方念萱、姜貞吟、韓宜臻、胡錦媛、黃囇莉、楊婉瑩、孫嘉穗、陳惠馨、康庭瑜著,大家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益  
近年來厭女話語鋪天蓋地透過傳媒放送,眾學者針對PTT母豬教之亂、作家林奕含自盡與八里雙屍案等輿論現象,解析厭女文化將女性劃分為聖女與蕩婦,以貶抑蕩婦、讚頌聖女的兩手策略,催生父權道德懲戒機制。恨是拒斥,愛是挾持,本書勾勒出厭女與社會文化氛圍的細緻互動,並突顯出當今性平教育的重要性。【內容簡介

面對蓋婭

新氣候體制八講
Face Á Gaïa: Huit conférences sur le nouveau régime climatique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著,陳榮泰、伍啟鴻譯,群學出版,66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益  
拉圖所提出的ANT理論對科技與社會(STS)研究的重要性無需贅言,而晚近環境變遷的知識爭議,對偏向社會建構觀點的科學觀產生了新的挑戰。當前科學知識挑戰來自於龐大的既得利益與民粹主義,而所牽涉的議題又攸關人類共同命運,社會建構角度的科學觀要如何因應,是知識發展上的重要課題。本書可視為拉圖對這個議題的回應,值得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細讀。【內容簡介

明日醫學

終結絕症×訂製基因×永生不死,迎接無病新世紀
Zukunftsmedizin: Wie das Silicon Valley Krankheiten besiegen und unser Leben verlängern will
湯瑪斯.舒茲(Thomas Schulz)著,林琬玉譯,蔡佳豪繪,寶鼎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本書描繪了資本主義發展至顛峰,滾滾金流打造的無病新樂園。阿茲海默、帕金森症等絕症可望得到解方;基因編輯技術一開始就剔除帶有疾病的基因,讓富人保證收穫健康寶寶;甚至連時間都可以用金錢買到,對抗老化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展開。然而作者對生技醫學造成的階級固化隱憂論述付之闕如,使本書呈現的未來醫療全景缺了陰暗面。【內容簡介

老人詐欺

把老人當作目標,不僅是因為老人好騙。更是因為「那個世代」,壟斷最多財富
老人喰い: 高齢者を狙う詐欺の正体
鈴木大介著,李建銓譯,光現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益  
此類針對「萌生中的議題」所撰寫的書,對議題的掌握與鋪陳能力強,極具抓住眼球的效果,深度報導也能幫助讀者掌握許多情報。本書針對老人進行詐欺的行為介紹,從錢財到無害卻也無用的醫療行銷,閱讀時在在可映證看見當前台灣的社會問題。【內容簡介

北韓一百問

La Corée du Nord en 100 questions
茱麗葉.莫莉耶(Juliette Morillot)、多里安.馬洛維克(Dorian Malovic)著,張穎綺譯,立緒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獨 
北韓在全球政治、經濟都是個奇特而頑強的存在,對台灣的命運往往也有微妙的牽連。從韓國而起的甲午戰爭、韓戰都深刻改變了台灣在國際體系中的角色。坊間對於北韓局勢與歷史的書已有不少,本書從法國這個深具大國外交與殖民歷史國度的視角,來看北韓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可與過去常見的美、日以及「脫北者」角度成為有趣的對照。
這本來自法國的北韓Q&A,出乎意外地短小精悍,每個細微處都在修正世人對北韓的成見,有四兩撥千斤的平衡與犀利。【內容簡介

島嶼無戰事2︰難以迴避的價值抉擇

The End of the Illusi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Since 2016
寇謐將(J. Michael Cole)著,李明譯,商周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益  
這本台海分析贏在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作者常駐台灣,看事情的角度自有一股局外的超然,雖說兩岸情勢詭譎,風向瞬息萬變,書中某些觀點仍可進一步辯證深化,但這般苦口婆心的分析提醒,絕對有其參考價值。【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