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覺察恐同與厭女的情緒結構:讀《從噁心到同理》與《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在社會中打滾,我們勢必難逃一個經驗:總是有人逾越專業界線,以指導性的語氣,界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我們湧現被教導、被指責的感受。面對這些突襲,我們經常這樣告誡自己:對方這麼專業,這麼友善,我們應該坦然接受,甚至感激對方。直到有一天,這樣的模糊感受,才有可能顯出輪廓,對方看似理性、合宜的言語,遲早會洩露出隱藏在內心的厭惡、甚至噁心的感受。

「我就是覺得同性戀很噁心」、「我就是討厭母豬」、「我就是覺得女性比較不行」,這些都是人的感受,而說這些話的人訴求著:既然是感受,就不該受限制,應該被尊重。這些人彷彿在說:尊重別人的感受,這就叫做自由民主,自由民主你懂吧,不懂意味著不夠文明。

噁心與厭惡,是學習來的

《從噁心到同理》這本書重新看待噁心這種情緒,首先要翻轉的就是,噁心並非自然產生,也非天生如此。相反的,人們會覺得噁心,往往來自於一種區分「正常」、「不正常」的主流規範,以及基於此主流規範的偏誤認知——同性戀就是不正常——是這樣的偏誤認知,讓人產生同志使人噁心的感受。

同樣的,許多人厭惡女人的不理性、無法合作。《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告訴我們,厭女這種情緒的背後,潛藏著區分「好女人」、「壞女人」的主流規範,其中預設了聖女與妓女的二級向度,女人被評價為非此即彼。於是,人們就在「我是為妳好」、「只愛一種家」的保護之名下,掀起任意評價女人的道德聖戰——女人就是不該如此——是這樣的偏誤認知,讓人產生對女人的厭惡。

同性戀噁心,以及厭惡女人的情緒,絕非僅僅是個人的情緒,而是社會特定道德標準之下的集體感受,源自於一個區分「正常」、「不正常」或者「好女人」、「壞女人」的規範結構。換句話說,噁心、厭惡的情緒並非只是稍縱即逝的個人心理活動,而是人與人之間一座無形的阻隔之牆。這座牆,你可以說它是保護,但它更像是一種禁錮,是一種透過社會主流規範與認知框架所展演的道德二分評價系統。

人們口中的真實真理,就是對著厭女道德二分系統所說的話

問題在於,噁心、厭惡的感受,會表現在日常生活的人我互動,透過言論、行動,直接對我們品頭論足。如果已經形成欠缺論據的指控,那我們還要尊重嗎?尊重的限度在哪裡?尤其這些人甚至會更進一步,義正詞嚴嚷嚷著:因為你的存在讓我痛苦,所以你有義務接受我的評價。於是,生活裡面自然出現了以下的真實真理:「同性戀就是離經叛道」、「女兒本來就不應該跟媽媽頂嘴叛逆」、「女人不像女人,應該不會被性侵害吧」。

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以為自己在陳述事實,其實只是受制於道德二分系統的指揮,說出了一個道德二分系統所期待的人我關係。《這是愛女,也是厭女》這本書在第6、7、13章都提到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書。當房思琪告訴自己「愛」上老師的時候,像是在述說一件事實,卻又更像是一種回應厭女道德二分系統的主體行動。「愛」上老師的事實就是在努力抵抗,追求一個成為好女孩的自我。房思琪彷彿在說,事情不是你們想像的那樣,事情應該就是大家都認為正常不過的男歡女愛,這些都是房思琪對著厭女二元道德系統所說的話。

為什麼我們一邊在主張性別平等的同時,另一邊只要遇到社會文化回到日常家庭生活時,所有的人都自動歸位,重新返回坐在刻板印象下的「性別分工、性別角色」的位置,彷彿性別平等只需喊出口號,平等就會實現。或者也可說是,行動主體無法把性別平等的思潮與價值,在日常生活進行生活實踐與落實,只要一遇到障礙與窘境,就自動放棄價值,形成主張、價值與行動三個層面不一致的落差。

——姜貞吟,《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當我們在認知事實時,通常將厭女情緒結構,設定為說話對象,而我們說故事時,往往將敘事指向逃避或抵抗道德二分,以免自我遭到懲戒。試想,如果我們是兢兢業業的同志,受制於這個摸不到卻也扳不倒的城牆;如果我們想像自己是自由人,面對排山倒海、固若金湯的「應該」,可以怎麼回應它?我們的選擇性很少,最最簡單的,就是犧牲自我的完整性,這使得自我主張、價值與行動之間形成不一致。於是,自我不一致,竟成為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性別政治核心在這裡:鍛鍊直視情緒結構的能力

個人的即政治的,這是女性主義的基本信念。過去所追求的,集中於挑戰制度與資源分配的不平等,而今日所面對的,應該要直視厭女道德與情緒結構的不公平。人們的情緒可能是真實的,也可以找到合理的主流認知框架來源,這些都需要我們停下來,體會它,然後就可以思考,厭女情緒是否已然決定了我們如何認定事實、是否已然侷限了我們的性別互動、以及是否已然滲透到家庭與工作的制度設計,而這些,是否很有可能就是不公平的。

《從噁心到同理》將過去因為覺得同性戀噁心,而設立的禁止同性婚姻、懲罰同性戀性交的法律,稱之「噁心政治」。

的確有些極受尊敬、甚具影響力的人,卻擁護以噁心感作為立法準則的作法。

——納斯邦,《從噁心到同理》

至於「同理政治」,《從噁心到同理》是這樣說的:

要做到真正的尊重,必須能夠想像,並且對其他人的人生在感情上有所參與,這是必要的。唯有這種能力是達到尊重的關鍵——要把別人看作終極目的,而不只是工具或手段。因此,同理的政治既包括尊重,也包括想像力,而想像力是尊重之中絕不可少的要素。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所倡導的「多元協商」類似於「同理政治」,目標在於讓弱勢團體、邊緣群體被看見,懷著尊重與想像,讚揚她們以有限的資源突破關係中的主體困境,肯認她們在二元對立間的敘事結構間講出具脈絡的主體故事。如果噁心跟厭惡的情緒是學習而來的,那我們也可以透過學習,直視這些不正義、排除他人的情緒,因而得以鬆動道德二分的情緒結構,促成互動與制度的改變。

性別政治練習題:個體比集體重要

個體面對情緒結構,如果不想被道德二分系統宰制,如果想要多一點自由,有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在個體與集體之間,個體永遠比集體重要。集體所煉造出來的故事,往往就是套用既有的道德二分法,而無法充分反映個體的真實。《這是愛女,也是厭女》提到:

生活在厭女網絡的人,經常欠缺適當的語彙、理論以描繪自身經驗,於是,社會各界難以辨識權勢性侵、無法理解慰安婦的多元主體、欠缺反思社會汙名惡女的傷害,許多人被困在愛厭交織的控制與保護之中,欠缺能動性的資源與行動指引。此時,受困於厭女網絡的人,很容易會產生自我困惑,甚至折損,以致於無法做出突圍的思考與行動。

當個體試圖抵抗情緒結構時,經常因為集體形象凌駕個體,個體被吞沒於集體之中,而只能在集體中感受到自我。例如,個體有時會為了追求集體連結,在情緒下抓取道德二分二分法的道德觀,在創造集體感的同時,也產生了扭曲的事實想像,從而複製了道德輾壓的人我關係。

政治並不必然意味著要透過集體才有可能,集體還是要有一個又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才得以鬆動既有的評價系統,且避免複製既有的壓迫關係。

閱讀這兩本書之後,還需要牽引出下一步的動力:同性婚姻合法、同性性行為除罪化,只是一個開端;只是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絶對不足以造成改變。在拆穿情緒結構之後,我們還需要促發更多主體以其自身利益,持續挑釁、越界、敢於奇異與誇張,才有可能真正撼動主流規範的偏誤認知。

這兩本書提醒我們,必須對「情緒、感受」有更加警慎的覺察。當我們有能力看穿情緒結構認知偏誤的拉攏與懲戒,並且拉開我們與這世界敘事模組的距離,我們才有可能看見這世界複雜的面貌,也看見自己在語言的世界如何被擺放,又如何可以在其中自我協商。至少,當下一次突襲來臨之前,我們要有心理準備,千萬不要在驚嚇中不知所措,我們要直視這些懷疑、貶低、挫傷、厭惡、噁心感受,理解恐同與厭女的情緒結構。


e_xin_tong_li_zheng_feng_.jpg 從噁心到同理:拒斥人性,還是站穩理性 ? 法哲學泰斗以憲法觀點重探性傾向與同性婚姻
From Disgust to Humanity : Sexual Orient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Law
作者:瑪莎.納思邦
譯者:堯嘉寧
出版:麥田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da_jia_zhe_shi_ai_nu_ye_shi_yan_nu_ping_mian_300dpi.jpg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作者:王曉丹、余貞誼、方念萱、姜貞吟、韓宜臻、胡錦媛、黃囇莉、楊婉瑩、孫嘉穗、陳惠馨、康庭瑜  
出版:大家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EP9》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一位編輯就是一間出版社(的老闆)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創辦人暨社長郭重興,曾獲第41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投入出版產業已三十餘載,集團麾下有四十餘個出版品牌。他為編輯打造自由出版的環境,致力出版優質的台灣本土作品。一定有許多讀者好奇,一個出版集團如何運作?如何評判各個出版品牌的價值?是市場、理念或熱情?今天的閱讀隨身聽,一次為大家說分明……

▇本集精彩重點

  • 我真的希望,不管旗下的出版品牌是30家或40家,都可以變成台灣出版產業的風景,每個人有自己的花園。我從來不會限制說,你做這個、你做那個,因為只要我一開口,那成敗的責任就變成我要擔,我不要。我擔的成敗責任只有一個:我用了你這個人,對或者不對。真的來說還是滿放任的方式。
     
  • 有什麼人,做什麼書系,目前還是以這個模式較多。我覺得「人」最重要,怎樣的人呢?有時候談一百次也不見得可以找到,有時是直覺。不過我最重視的還是熱情跟企圖心——當然人品不用說了,人品不行,什麼都不用——熱情,還有企圖心。
     
  • 好的編輯需要什麼樣的素質?每個人的領域不同,但最重要的,必須對台灣的社會脈動保持敏感,這很重要。台灣的本土作家,也許生活類不缺,可是除此以外的創作者是相對缺乏的。常常會變成,我們感受到台灣社會的脈動,但卻必須以翻譯著作來符合應對這個脈動。
    du_shu_gong_he_guo_.png
     
  • 為什麼我們寫書的人相對少?真正根本的一點是,台灣沒有真正的認同。如果沒有真正的認同,一個人無論寫小說、寫歷史或社會,他整個人的承諾,對自己、對這個地方的承諾能有多堅強?假如連這一點都不確定,那會變成只是從生活滿意度來評量自己的生命。
     
  • 什麼意思呢?他對自己會有個度量表,譬如今天我當教授,地位不錯、收入不錯,生活品質也還可以,夠了。對自己的度量,不會變成:我為台灣社會寫了多少本書?我為台灣的下一代年輕人做了多少貢獻?
     
  • 出版社如何永續經營?很奇怪的是,這最後還是會回歸到對出版的熱情。我們很多出版社,每位總編大部分在剛開始都會遇到這類狀況:想做的書很多,一個人做不來,怎麼辦?必須找更多人一起,所以從兩人公司變7人公司,等這些書都做完了,那些人接下來呢?我們的總編有些從這邊獲得很寶貴的教訓:他會慢慢整理,盤點每位編輯的長處,讓他們形成一個有機體。每個人在做書、選書、跟作家溝通上,都發揮各自的長處,變成一個有機體,這樣的出版社一定會成功。
     
  • 讀書共和國近年將會著力較深的幾個方向,包括少年世界史、少年科普、人類經典、漢語學習,以及台灣歷史書寫。
    getimage_1-horz_0.jpg
     
  • 台灣很多科普書也賣到中國,可是我認為新意不夠。我們絕對不會犯大頭症,認為台灣的科學與科技水準高於中國,可是科普書的出版是另外一種專業,台灣具備這個條件。因為懂科技的人不一定會來做出版,而做出版的人則不一定懂科技,但台灣以前有牛頓出版社等科普性質較高的公司,很多人才有基本的Know How,可以做這類型的書籍。

【下集預告】來賓:愛米粒出版社總編莊靜君,9/10首播,主題:與全世界的出版人/版權人為友

zhuang_jing_jun_.jpg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植物園方舟計畫」全面啟動,為台灣瀕臨滅絕989種植物,向未來爭取時間

近來全球最大的亞馬遜森林大火成為媒體焦點,萬劫不復的生態浩劫,讓全球風起雲湧、搶救未來的「植物保衛戰」雪上加霜。

然而就在媒體傳回一幕幕驚悚畫面的同時,你可知道,其實還有一場同樣猛烈、卻悄然無聲的大災難,天天就在你我身邊發生?

生態浩劫,肇因於人禍釀成了天災。包括亞馬遜大火在內,環境汙染、過度開發、濫墾濫伐,分分秒秒都在扼殺生物多樣性,致使物種默默卻快速從地表消失。大自然已一次次向我們提出嚴重警訊:「我們正失速奔向崩壞毀滅的絕境」。

單以台灣來說,目前就有一百多種脊椎動物、989種植物瀕臨滅絕,然而據特生中心最新調查,卻只有13.8%的民眾能正確理解生物多樣性對我們的重要。

***

許多人一聽到「毀滅」二字,就聯想災難片天崩地裂的恐怖畫面,可是一提到「保育」,都自動讓位給政府或研究單位,認為非關己事。有些甚至還會反唇相譏:「保這個幹嘛?能吃嗎?」

「確實是能吃呢!」以人類的自私退一萬步言,生物多樣性都是我們保命的基礎,尤其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我們不但吃它、靠它才能呼吸,還必須仰賴它來維持生存環境的安全與氣候的穩定。

生物多樣性是國際、也是全民議題,如今正面臨倒數計時的空前危機,為了拯救未來,聯合國旗下的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Botanic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為2020年「全球植物保育戰略」制訂了75%的保種率目標。

而台灣正好是亞洲最重要的植物多樣性熱點之一,除了在國際保種行列不缺席,2019年1月,政府亦正式啟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以4年55%的保種率,期能迎頭趕上前述「植物保衛戰」的任務位置。

目前方舟計畫以林業試驗所為首、台北植物園為基地,從公門到民間、從社區到部落,已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

公部門方面,名稱很有科幻FU的「林林特」(林務局、林試所、特生中心)合體了,他們共同拿著一張紀錄了台灣原生植物百年史的地圖,一起分頭進行植物的野外調查與盤點。

由於這麼大規模的盤點工作,過去從來沒有人做過。因此經調查後方才發現,許多過去在人為聚落很常見的里山植物,已從「普遍」變為「稀有」,需要外力即刻介入搶救。


tu_er_zhi_wu_yuan_dui_yu_yi_shou_ji_de_te_xi_you_zhi_wu_ji_lu_qing_dian_ji_zai_pei_qing_xing_.jpg

植物園清點、記錄已收集的特稀有植物。(林業試驗所提供)

負責方舟計畫的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表示:「物種之所以會消失,就是環境出了問題。」

台灣有很多植物重要熱點都位於非保護區的平地和淺山,直接遭遇過度開發、汙染、淹水、田間工廠等等人為干擾的衝擊;此外還有入侵種的競爭,像高美濕地出現美洲植物互花米草,強佔了在地稀有植物雲林莞草的棲地,這樣的案例在台灣各處層出不窮。


hu_hua_mi_cao_-side.jpg

左:入侵種互花米草(維基百科)右:原生種雲林莞草(高美濕地旅遊網

植物獵人的濫採也是物種消失的原因。田間的採集雖讓物種在經濟市場留了下來,卻從原棲地裡消失,造成田邊物種的滅絕,台灣享譽國際的蘭花便是一例。而颱風也會把10%的土地沖刷掉,所以有些不得不移入保種苗圃,做域外保育。

這些都是方舟計劃主要鎖定與優先搶救的標的,估計約有100多種。

「其實很多植物在我們認識它之前,就已經在野外被消滅。」董景生說,最經典的案例是烏來杜鵑,日治時期很流行在警局門口種杜鵑,可是有一天北部蓋了翡翠水庫,烏來杜鵑的原生地就被淹掉了。幸而它恰巧生得美,才得以從林試所種回烏來,否則它也可能就此消失。

令人意外的,如今台灣少數不受人為干擾的「植物避難所」,是一年只在清明節才燒一次的墳墓區,這些特殊區域成為某些稀有植物幸免於難的「小小方舟」,除了地點必須加以保密,也需仰賴民間團體協助監測,才能避免遭到破壞。


ye_wai_mie_jue_de_wu_lai_du_juan_reng_ke_yu_yi_xie_ju_min_jia_zhai_nei_kan_de_jian_._she_ying_fan_su_wei_.jpg

野外滅絕的烏來杜鵑,在一些居民家宅內仍可見其蹤影。(攝影:范素瑋)

「如何將保種升級成為全民議題?」是方舟計畫眼前的當務之急。國人如不從上到下共同為植物撐起一張全民防護網,救命的「進度」便永遠趕不上滅絕的「速度」。

對此,董景生認為好看、好吃、好用等「利用論」,恐怕還是召喚民眾關注最好的切入點。例如阿嬤古早使用的傳統青草藥、野菜、調味料等,都值得再次發揚光大;此外還可以把眾多美麗的原生植物引入園藝與景觀工程中,而非從南到北只懂得種欒樹、民眾想像得到的也只有櫻花。


zi_su_cao_-side.jpg

當人們關心在地物種之後,就會有情感上的美產生。左:紫蘇草是一種用來煮湯及調味的香味蔬菜。右:可作為園藝栽培的桃園石龍尾。(林業試驗所提供)

植物與民生相關的利用價值、植物與在地的歷史故事、文化與植物產生的有趣連結,都是引發人們看見「植物與己有關」的絕佳方式。民眾如果能將植物與人共生的概念,落實到生活與社區之中,就能獲得社區的自信心。

「所謂『越在地、越國際』,外國人來台絕不是想看到各國皆然的風景。像日本很流行的『地方創生』,都在找新的議題,我們何不從自己的家裡找起?有些議題本來就屬於在地的,把物種與當地的關聯建立起來,提出具有『在地辨識度』的事物,才是值得我們追尋的寶物。」

董景生表示,不同的文化,思考就會不一樣,例如麵包樹,漢人想到的是可以吃的麵包果,而蘭嶼人想到的是氣根,因為那是獨木舟的材料;此外,台灣本島常見的花生,蘭嶼就完全沒有,他們天天看到的風景是芋頭。

除了社區,很多學校也都有生態園的需求,可是很奇怪都在養青蛙。台灣島雖然不大,但是由北而南、離島、山區,生物多樣性非常高,其實無論社區、學校,只要將兩三種在地原生植物照顧好,就非常有意義;如果再從中找出可教授的生態知識,或與地方民俗結合,就可以延伸出很不錯的教案或活動企劃來。


zhen_xi_zhi_wu_ming_xin_pian_.jpg

植物園方舟計畫設計的稀有植物明信片。(台北植物園)

拯救未來之前,首先要當歷史的偵探

「動植物都是沉默的,尤其植物更慘,有些人連吃進什麼蔬菜都講不出來,多數恐怕也不認得哪些是原生植物,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在拯救未來之前,我們必須先當植物歷史的偵探。

對台灣原生植物有興趣的初學者,坊間相關入門或導覽的出版品,已有貓頭鷹《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系列;書林《看見台灣原生植物》、《細說台灣原生植物》。適用於景觀設計的,則有內政部建研所《應用於綠建築設計之台灣原生植物圖鑑》。

除此之外,董景生也介紹數本好書,方便我們了解台灣植物的前世今生。

36851890_1854797517938669_4330782899432325120_n-side.jpg

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珍貴之處在於,這是早在日治時期的一群植物學家,根據野外採集鑑定而成。近年加上劉克襄的實際採食經驗及呂勝由的攝影與審訂後重新出版。讀者除可藉此了解日治至今的植物變遷,書中的100種野菜,也可供按圖索驥,尋覓回歸自然的山野好滋味。

而台北植物園,也有一部自然教育解說手冊《植物與人生》,本書從台灣的植物史開始談起,還包羅節慶、文學、宗教、飲食、醫療、民生、建材等植物主題。

至於《沉默的花樹》一書,則解決了很多台灣植物歷史的問題。從清領到日治,我們已分不清哪些植物是本土亦或外來種,這本書幫助我們釐清花木的身世,追溯不會說話的它們,種種不為人知的古老故事。

getimage-side_3.jpg

想了解全球稀有植物的保育秘辛,不可錯過《植物彌賽亞》。作者是英國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s)園丁,憑著搶救植物的使命感,遍行印度洋島嶼、亞馬遜邊陲、澳洲內陸與荒漠,帶回保育現場的第一手實況。他的信念甚至啟發了珍古德,稱他為植物世界的最佳代言人。

此外,董景生鄭重推薦,Kew Gardens出品必屬佳作。例如250年的《英國皇家植物園巡禮》,幾乎就是一部近代植物學的縮影,將可帶領我們深入了解,植物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並影響全人類的未來。

zao_tian_wen_cang_-side.jpg

由董景生參與編著的植物科普書,人物方面有《早田文藏》與《佛里神父》,是台灣早年植物學家採集、紀錄與命名的探險紀事;民族植物系列,則有蘭嶼達悟族的《婆娑伊那萬》、東台灣阿美族的《邦查米阿勞》、中央山脈布農族的《走山拉姆岸》、南澳泰雅族的《綠色葛蕾扇》等書,民族植物是活生生的文化資產,是保護先民智慧資產的開始,也是推動生物多樣性之起點。

986040321-side.jpg

董景生表示,植物的保種計畫,確實是在為人類的未來爭取時間,但這個未來成果會如何?連他自己都不敢打包票。

他說:「我們現在花這麼多力氣做的這件事,當代一定看不到回收;但不做,未來更看不到希望。」然而有太多的事情,正是因為眼前看不見才被漠視,民眾不去聯想災難的前因後果,便不容易有感。

他舉和台灣有許多相似性的新加坡為例。台灣是多元的島,新加坡也是,但新加坡是全球綠化能力最好的國家,綠覆率已達70%以上,他們的未來目標是80%,但台灣要達成10%都很難。

更驚人是,他們的綠覆能力是來台灣學的都市造林,我們卻不知道自己的寶物,從來沒有把綠覆率當成kpi,經過30年,我們仍把路樹含在人行道工程裡,種樹變成綁標的一部分,缺乏專業考量。

「此外,新加坡不像台灣有許多原生種,可是國民都很有意識,前兩年他們終於找到兩種薑,發表時不但舉國歡騰,還做成郵票。而我們是生物多樣性重要熱點,卻沒有人在乎滅絕。」

董景生說,現任新加坡植物園園長Nigel Taylor,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空樹的推手。由於新加坡沒有農業,所以當時都找台灣幫忙,因此他非常清楚台灣的產業實力,可是在「制訂未來」這件事上,兩國的遠見真的不一樣。

國家植物園有保存物種的使命與教育民眾的責任,我們必須借鏡新加坡、建立國人對生物多樣性的憂患意識,因此董景生希望,民眾除了閱讀前述的相關書籍,最好的方式還是前往各地植物園聽聽導覽。

「我們每個研究中心都有很好的導覽人員和志工,像台北植物園每月都有一個主題、每週都有一場定期導覽,只要報名即可,時間地點皆可上網查詢。」

希望從這一小步開始,你也可以成為「植物保衛戰」的戰士,一起加入拯救未來的行列。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lian_shu_feng_mian_1.jpg


點選照片,進入活動官網,可以所在地查詢路線與活動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taiwan-1737087_1920.jpg

huo_dong_lan_ren_bao_3_2.jpg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

協辦單位:xin_bei_shi_tu_logo.jpg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hui_xiong_ai_du_shu_.jpg 131105momo_logobiao_zhun_zu_he_-heng_shi__0.png

readmoo.jpg

du_ce_2.png
san_min_shu_ju_.jpg wen_xun__0.jpg

you_shan_shu_ye_he_zuo_she_.jpg

he_jia_ren_.jpg

jin_shi_tang_.jpg

qing_chun_bo_ke_lai_logo.jpg

cheng_pin_.jpg

wen_bo_hui_logoheng_shi_s.png

lian_fu_logo.png

ge_ma_lan_.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9-02 16:56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