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黃一峯》從美術設計到自然寫作的斜槓人生

很多人以為寫了許多本科普書籍的我,是生態相關科系的科班生,其實我所學的是美術設計。美術對我來說,應該是家族遺傳的天份,家族裡包括我在內,共出了6個設計師,也不知道是耳濡目染還是基因使然,家人們對於美學的概念,都有獨道的見解。

除了畫畫之外,大自然的事物是我從小就感興趣的,不過我對於學習並不在行,消化不了課本裡許多生硬的知識,所以我還是就讀設計科系。雖然學的是設計,卻沒有忘記對大自然的喜愛,高三的畢業設計,就選擇以自然為題材來創作,直到大學的畢業專題,仍然離不開自然。

畢業之後,我到一位著名設計師的公司上班,卻因為不適應早上得準時打卡,下班時間遙遙無期的生活,3個月試用期一到就逃離了我人生中唯一一段的上班時光。2001年,我接到遠流出版公司委託的第一份自然圖書的美術編輯工作,當時只做過平面設計的我,在短短兩週內惡補了圖書的設計編輯方法,還好這本書是系列叢書之一,有前輩設計師的版型可以依循,所以順利在截稿日完成設計任務。就這樣,我編排設計了第一本自然類的圖文書籍。

2004年在大樹文化擔任企劃的好友吳尊賢的引薦下,我受聘擔任特約美術設計。在這之前,大樹文化的自然書籍一直是我走入自然的教科書,甚至每本書都還特地包上書套珍藏著,沒想到有這麼一天,自己可以進到最喜歡的出版社,從一個讀者(使用者),變成編輯設計者。

記得張慧芬總編輯第一次交付工作給我的時候,我緊張地問她對於這本書有什麼要求,她說:「照你自己的風格做,好讀就好。」其實我們都知道,沒有要求是更加困難的。當時,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規定:在設計每本書之前,要把書的內容讀過一輪。有個朋友問我這是編輯做的事,你只是美編,幹嘛自找麻煩?但我認為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暸解作者書寫的內容以及希望呈現給讀者的樣貌。在有限的排版設計時間裡,要讀完數萬字的內容與幾百張的圖片,老實說是相當吃力的,但至今我仍一直保持這個職業習慣。

在大樹編輯的第一本書是《台灣賞蟬圖鑑》,一開始我很興奮地讀完整本書,但真正進入編輯設計之後,說真的,沒有一刻不感到痛苦!全書一共介紹了59種台灣本土的蟬,每一種類的蟬都有雌、雄兩張標本照,每種標本照還分成正面與背面。為求排版精美而且方便讀者比對,我決定要幫每一張標本照去背景,等於光標本照片就有236張圖要去背。若用直接選取色塊方式,蟬的透明翅膀很容易直接消失或缺角,因此只能依著牠們的細細翅脈慢慢地一點一點拉線,慢慢地剔除背景。就這樣,每天加班熬夜,原本預期一個月的編輯設計時間,硬拖稿了半個多月,害我差點丟了工作。還好,這本書在2005年獲得金鼎獎最佳美術編輯獎的肯定。我常常在想,評審之中是不是有人也做過類似的去背工作,懂得其中的血淚,才把獎頒給我吧!

一本圖文書設計到完稿之後,幾乎每個出版社都會在印刷時派人到印刷廠盯印,有時是派美編,更多時候是文字編輯前往,在看過幾輪印樣確認之後就會離開。但自從我設計的第一本書開始,我都待在印刷廠,從第一台(書籍印刷用語,一台等於一張紙印16頁)看到最後一台,最長紀錄曾經在印刷廠待28個小時。因為我知道美術編輯是最暸解全書色彩的人,尤其是生態照片更是不該有色偏,不然對不起辛苦在野外守候拍攝的作者(這大概也是因為我自己野外拍攝經驗的投射吧!)。這些做書的習慣也許與眾不同且辛苦,但能對得起作者的作品,讓我甘之如飴。

zi_ran_ye_qu_diyw300.png

幫出版社設計書籍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第一手吸收我最感興趣的自然知識,還可以與專家作者們面對面交流自然經驗,自己一有時間就往自然裡跑,一邊收集自然物來創作,一邊觀察與拍攝野生動物。到了我美編人生第5年,大樹文化的張總編見我對自然這麼狂熱,問我要不要自己當作者,就這樣,我的第一本書《自然野趣D.I.Y》在她的鼓勵下出版了。很感激當年她給予我這個機會,讓我至今仍然對於出書保有理想與堅持。

在大樹文化的工作經驗教會我,一本書帶給讀者的觸動,永遠不只是點,它會慢慢變成一條線,甚至是面的影響。編輯的工作習慣對我來說不僅只是運用在出書這件事,像我現在帶領的自然課程與活動,也都是在重複使用編輯者的概念,將自然的知識吸收、轉化、美化變成聽眾學員感興趣的內容,這都是職業習慣的影響。

2020台北國際書展兒童與青少年圖書的評審總結中,描述我是個「兼具美術設計、DIY達人、蠻荒探奇及參與生態保育的斜槓作者,真實身分是一位被耽誤的怪咖漫畫家。」其實他們還少說了兩樣:生態攝影師與自然導師。但看似跳躍式的斜槓身分,都跳脫不出使用者與創造者身分角色的轉換。我其實一直在做編輯與整理的工作,將我在自然裡的見聞,透過各種方式轉化成一般民眾能懂的語言,套句網路流行語來說叫做「講人話」。

的確,無論在寫書、編書或準備課程,我常常時不時跳脫製造者的角色,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觀看:是不是合適?是不是能聽懂你的理念?是不是夠有趣?是不是能傳達知識?其實不停切換角色也不太容易,尤其當你沉浸在寫作的自我感覺良好、內容高大上的時候,現實就會一棒子打在頭上,因為看書的對象是一般人,艱澀的自然知識若未經轉化,赤裸裸呈現出來,那就很難達到傳播知識的效果。

對於一個學美術設計卻在教自然知識的斜槓人士來說,要學習的部分還是很多,我只能不斷努力,並自翔當個自然的轉譯者,在科學的基礎上,將在自然裡看到的美好、學習到的知識,運用我擅長的方式,或畫、或拍、或創作,與更多人分享,並且在這多元且豐富的數位時代裡,引領更多人走出藩籬,邁開腳步去看世界。


黃一峯
成長於繁華的都市, 卻擁有一雙善於發現自然野趣的眼睛。
集寫作、繪畫、攝影、藝術設計、空間視覺設計等多重創作人身分於一身,專注於將自然素材做為創作元素,以美學觀點將枯燥的科學記錄方法轉化成活潑的自然創作。
2013年創立自然野趣 Nature Fun 生態教育工作室,用生動有趣的課程引領更多人走向自然、保護自然。
現為自然野趣NATURE FUN生態教育工作室創辦人兼課程總監、CMCN紅樹林保育聯盟顧問。
著有《自然野趣DIY》《婆羅洲雨林也瘋狂》《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自然怪咖生活週記》《鳥類不簡單》《動物怪咖偵探》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231 穿越吧!橫跨時空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跨越世紀的信號

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張隆志、林逸帆、石文誠、鄭螢憶、蘇峯楠著,貓頭鷹出版,490元
推薦原因: 知   獨   益 
以荷蘭商務通信、鄭經的外交信函、葉榮鐘家書、二戰明信片、白色恐怖時期的獄中信簡等素材串連台灣歷史,並突顯政治、語言與認同的斷裂,由多位研究者另外撰寫書信脈絡,讓讀者看見顛危潮流下的個人抉擇,窺見集體趨勢與個人意志的交流與辯證。 【內容簡介

跟著萌貓遊宋朝

文、圖:瓜幾拉,遠流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以混合中國水墨與日系萌俏的古風畫風,點染貓族,取代低端人類,呈現宋朝的繁華庶民生活,有種年畫應景的喜氣。 【內容簡介

當書法穿越唐朝

杜萌若著,漫遊者文化,39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除了裝填許多書法史的軼聞八卦,本書以相當具體的描述,搭配圖片,指引門道外的讀者欣賞書法體例與特色。無論是到故宮看展覽裝文青,或是寫古風網文安排才子人設,皆應入手一本好好參考。 【內容簡介

意猶未盡的黃金時代

追憶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的盛夏
1913 - Was ich unbedingt noch erzählen wollte
弗洛里安.伊里斯(Florian Illies)著,姬健梅譯,商周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獨 
1913年曾是全球化的上一個高峰,西方世界洋溢在對人類繁榮未來的樂觀情緒裡,1914年卻急轉直下,接踵而來的戰爭、法西斯納粹的興起、國家主義抬頭,人類陷入了瘋狂悲慘的數十年。今日人類再度站在全球化的高峰以及急轉直下的歷史時刻,本書讀來格外深刻,也引發更多反思。 【內容簡介

尋找湯姆生

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
游永福著,遠足文化,700元
推薦原因: 知   獨   益 
湯姆生的攝影於近幾年台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理解清末台灣社會的重要窗口。作者沿著一百多年前英國攝影師湯姆生的足跡,追蹤他在1871年的台灣活動路線,比對照片文字透露的線索,從古地名與外來眼光的描述,找出對應的現今地景與實物,突顯出百年來島嶼的風雲變幻。滄海桑田皆是蒙太奇,是現今台灣人對西方凝視的回望。 【內容簡介

我們的搖滾樂        

熊一蘋著,游擊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知  
關於搖滾樂在台灣的引介與生根,主流論述多會提起創辦音樂雜誌的余光,卻忘了還有一個曾經很關心Joan Baez和Bob Dylan,以及「中華青年聽搖滾會不會學壞」的余光中。作者鋪陳美方扶植國民黨政權背景,寫搖滾樂的美國色彩和叛逆精神,如何在戒嚴框架裡,不斷被黨國與文化藝術界重新闡釋,與國族論述產生若依若離的關係,層次分明。 【內容簡介

謊報

一樁性侵案謊言背後的真相
A False Report: A True Story of Rape in America
T.克利斯汀.米勒(T. Christian Miller )、肯.阿姆斯壯(Ken Armstrong)著,楊佳蓉譯,馬可孛羅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益 
當全世界都不相信你,你相信自己嗎?本書取材自真實案件,書寫一位性侵受害者因著周遭的質疑,翻供自稱沒有遭遇性攻擊,之後反被市府控訴誣告。在完美受害者迷思逐漸受到注目之際,此書是探究性侵受害人錯綜心理的參考讀物,也是一則令人心痛的故事。【內容簡介

當你愛的人有成人過動症

When An Adult You Love Has ADHD
羅素.巴克立(Russell A. Barkley)著,丁凡譯,遠流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由於過動症常伴隨其他精神障礙,難以被覺察,而近年台灣社會也出現過動疾患(disorder)過度醫療化的聲音。作者並未將過動症當作一種標籤,而是將各種癥狀如情緒失控、難以自我覺察、注意力缺損等視為光譜,讓病人或家屬辨認過動症癥狀,選取適合的治療模式,理性探討中不失溫柔同理。 【內容簡介

地球其實是昆蟲的    

Terra Insecta
安.史韋卓普-泰格松,張芷盈,漫遊者文化,39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作者以多彩文筆,述說一個個昆蟲傳奇,有奸巧的大藍小灰蝶幼蟲騙局,以及用北歐性平觀點看蜜蜂,沒有爸爸卻有外公的雌性祖譜。一張嘴胡蕊蕊,每個故事都充滿戲劇張力和笑點,可說是昆蟲界的吳樂天。 【內容簡介

第二種不可能

天然準晶的非凡探索
The Second Kind of Impossible: The Extraordinary Quest for a New Form of Matter
保羅.史坦哈特(Paul J. Steinhardt)著,丁超譯,商周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最好的科學家與藝術家一樣,必須對自己的發想有信念,即便備受質疑。作者耗費多年,從普林斯頓到冰天雪地的堪察加半島,全為了證實他對自然界存在天然準晶的假設,讀完讓人想起張愛玲的名言: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專訪》微醺的尾韻:盛浩偉與陳輝龍談《69號線的離開》

大部分的小說像固體,好比一件雕塑,可以供人細細觀看每個細節,或者好比一棟建築,令人置身其中。但有些小說奇特得像液體,彷彿總是在流動變形,讓人無法明確掌握,卻又那麼確切地存在著。陳輝龍的小說就是液體,且還不是無色無臭的水,而是酒,裝在短篇的shot杯裡,讀著讀著就有微醺的興味。

釀得出這等酒,也得要有夠格的釀酒師。陳輝龍確實有種奇特的氣息。8年前,在文壇已消失十數年的他終於復出,由聯合文學集結舊作,重新出版《目的地南方旅館》,宣告回歸。從此,2015年有《不論下雨或晴天》,2017年《固執的小吃們,以及島嶼偏食》,2018年則是《多出來的那個人》,然後一直到今年,我們看到他最新的小說集,《69號線的離開》。

booksw600.png

巧合的是,8年前復出的時候,我也替《聯合文學》訪問過陳輝龍,當年訪問的尾聲,就聊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來了〉、〈69號線的離開〉(當時叫〈消失的69號線〉)。為什麼時隔這麼多年,這些作品才集結在一起?中間又歷經了什麼呢?

「我在2013年的時候回來台灣,之後就沒有在一個公司裡面過團體生活了,可以說80%的時間都放在創作上。我在寫長篇的時候(按:《多出來的那個人》),中間的空檔,就是寫一些刊物、平台專欄裡的短篇(按:《不論下雨或晴天》、《固執的小吃們》等),像是調劑。」陳輝龍說,他現居高雄,就在小時候成長的地方。

或許這是為何在他的小說中會出現那麼多「南方」意象的緣故吧。例如台南的柳營車站;且作品裡不只有台灣的南方,還有日本的南方——沖繩。「南方」,未必指絕對位置上的南,而是一種具有熱帶感的場景,溫熱而不沉冷,慵懶自在而不拘束,醞釀出了陳輝龍小說的基調。

「我特別有感觸的是海邊。我父親是船員,我出生的地方其實是基隆。退伍的時候我有段時間去了紐約,但並沒有很習慣那裡,沒什麼歸屬感。不過海邊都會讓我覺得很有意思。」他也提到了沖繩,因為80年代末,他曾在那裡做過買賣美軍舊貨的生意。這些經驗、見聞,都在他的繆思裡發酵,融進了小說裡。


sheng_hao_wei_yu_chen_hui_long_dui_tan_w800.png

作家陳輝龍(左)與作家盛浩偉對談小說集《69號線的離開》

曾有讚語說陳輝龍的小說輕盈有趣,「完全沒有微言大義,好極了。」然而相較於此,這次《69號線的離開》的諸作好像更寓含了些什麼巨大的東西。「很多人說我寫的東西很像『輕小說』,因為我不是很清楚那是什麼,就花時間去租書店看了一下,但它們的內容、劇情都滿重複的。這讓我覺得,必須開始把平常比較嚴肅思索的東西放到小說裡了。比如〈聽說柯川來過〉,讀過去可能不會覺得很沉重,但裡頭我想表達的是:我對資本主義在現在社會、全球的霸權,其實並不是很舒服。又或者〈69號線的離開〉,則批判了過往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平常我是不會聊這種主題的,但這本有這個企圖。」

那是嚴肅而沉重的巨大核心,但陳輝龍手法之巧妙在於,他並不從正面展開批判,而是呈現那些意識形態或歷史悲劇,對每一個個人生命的影響,「像〈被月蝕吞沒〉,雖然裡頭呈現的是一個人們不樂於見到的生命處境,但我還是用類似曖昧的故事情節去包裹它。」陳輝龍說,「這些作品的語境,我都有更改。因為當初刊在雜誌上的時候,還不確定這些作品會擺在一起;現在擺在一起,語境就需要相當程度地統一。」

「『奇特的瑣碎』大概是構成我小說很重要的路徑。」他說,「我通常都是用寫電影劇本的方法寫小說,除了字數之外,不設任何框架,然後就開始寫。我會先放入風景、道具,最後才是人——可是我盡量減少對話,我覺得說話會阻礙讀者的想像。那太具體了,我希望讀者可以參與在故事其中——然後等故事寫完之後,再來開始改。」這就是為什麼陳輝龍小說的故事發展,總能走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而如果閱讀時,實際在網路上搜尋小說裡出現的音樂、場景,將會更能符合作者書寫的頻率,更貼近故事裡的氛圍。

歸根究柢,小說裡的瑣碎、出乎意料、想像、岐義,卻反倒更能作為陳輝龍的表達工具。「我以前曾經寫過一些雜文集,裡面會批評現實。但後來我再看,覺得好像一是一、二是二,再者,那些東西多少有點時效性。所以現在覺得是有些後悔吧,就不想再寫那樣的東西——但這不會減少我對社會主義的熱愛。」

chen_hui_long_w800.png

如果讀者有足夠的敏銳,就可以從例如〈聽說柯川來過〉裡某些轉瞬即逝的政治性描寫裡察覺,或者,也可以從作品排列裡察覺:前四篇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緒相關,而第五篇,則是投向未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除了小說內容,整本書的形式,也都摻入了陳輝龍的巧思,比如排版,段落都沒有空兩格。「我很小就有這種困惑:到底是誰規定,開頭一定要空兩格?空兩格是什麼意思?小時候寫作文,我都從第一格開始寫,所以每次都被老師罵。」陳輝龍笑著說。

而這本書的扉頁,則是塗鴉在一校稿上的繪圖。「那時候我人剛好在沖繩,一個颱風天,就住在首里城旁邊。桌上還擺了冰的紅酒,瓶子上的水把圖暈染開,我反而覺得不錯,滿有意思的。後來出版社就把這個拿來當創作『贈品』,附在扉頁。」

酒一般的小說。被冰酒瓶給暈染開來的繪圖手稿。我聯想到上一次,那8年前的訪問,陳輝龍曾經說,創作小說時對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酒。但無論是雞尾酒還是威士忌,是啤酒還是紅酒,在那看似慵懶的微醺裡,在那些節奏輕巧又出其不意的故事裡,其實都暗藏著深思熟慮。就像酒的醇美藏在尾韻,轉瞬消失,要留心才能品味得出來。

69hao_xian_de_li_kai_-li_ti_shu_feng_w200.png 69號線的離開
作者:陳輝龍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陳輝龍 
現專職小說創作。
基隆生,祖籍北京。曾任職許多媒體,並創辦許多新媒體。著有小說《單人翹翹板》、《不婚夫婦戀愛事情》、《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季節》、《寫給C》、《每次三片》、《南方旅館》、《雨中的咖啡館》和《照相簿子》、《摩登原始人》、《規矩游街幫》、《情緒化的情節》、《今天天氣晴朗》(多已絕版)。
近作有《目的地南方旅館》(2012)、《不論下雨或晴天:陳老闆唱片行》(2015)等書、《固執的小吃們,以及島嶼偏食》(2017)、《多出來的那個人》(2018)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2-11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