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蘇揆提前頒發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兒童文學戰友齊聚見證幸佳慧榮耀時刻

8月21日,童書創作者幸佳慧在臉書上貼了一則短文,文中說:

常常的常常,對於你們給我的訊息與回饋,我總想寫點什麼跟你們——是告別是感謝,但我老是失敗,最後剩下的精華還是感恩和愛。

要是……那一天我突然走了(主治醫師說我可能領不到金鼎獎),記得我是帶著你們滿滿的愛與祝福離開的好嗎?

引起騷動的發文,讓所有幸佳慧的朋友都急了,朋友們都不希望這成為事實。

8月12日公布的第43屆金鼎獎,是出版界的年度盛事,除了許多好書獲得殊榮,其中最具分量的「特別貢獻獎」,表彰對出版與閱讀社會具有特別貢獻的人,更是獎中之獎。幸佳慧是今年的得主,金鼎獎評審團認為,她勇於挑戰與碰觸台灣社會走向公平正義過程中的各種議題,讓每個看似困難的題目,都能找到與兒童溝通的渠道。

然而得知獲獎時,幸佳慧已與嚴峻的壺腹癌,搏鬥了好長一段時間。

或許是幸佳慧的臉書發文提醒了公部門,金鼎獎主辦單位文化部,開始籌畫一場特別的聚會,名為「行政院蘇貞昌院長與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女士見面會」,讓因為身體虛弱很可能無法出席金鼎獎的幸佳慧,提前收到閃亮亮象徵最大貢獻的獎座。

見面會於今(8/26)日下午於行政院大廳舉行,行政院長蘇貞昌、教育部長潘文忠及文化部長鄭麗君均出席盛會。

_dsc3763-019suo_.jpg


_dsc3881-030suo__0.jpg

這場見面會,也找來了許多台灣兒童文學的工作者,他/她們也是幸佳慧多年的知交與戰友

會中由前中國時報《開卷》主編、同時也是2012年金鼎獎最佳貢獻獎得主李金蓮擔任引言,除了介紹幸佳慧投身創作的歷程,李金蓮也談及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的世代分期,她表示:上世紀90年代以後,台灣開始翻譯引進西方經典的兒童文學,加上許多新一代兒童文學學者、編輯,從國外學成歸國,這個世代的兒童文學,開始強調兒童的主體性、文學的藝術性、以及現代文明的教養。

幸佳慧則是最新的世代,「有別於她的前輩,佳慧標舉出更為激進的『兒童權利』的觀念,標舉兒童也是公民,具有社會的發言權。她不斷地為此書寫,她的網站、臉書,無不站在兒童這一邊,為支持、保護兒童的權利,大聲疾呼。」儘管如此,李金蓮也認為,「或許佳慧仍然是孤單的,因為她衝得太快,跑在大多數人的前面,而且是很前面。」

蘇貞昌院長發言時則回憶,因為女兒蘇巧慧是幸佳慧的讀者,經由女兒牽線而認識這位文筆精妙、以說故事方式讓台灣的孩子,了解台灣了解世界的兒童文學作家。他並承諾以國家的力量,將幸佳慧所奮鬥的目標,繼續下去。蘇貞昌斬釘截鐵地說:「我們會努力。」

_dsc3658-004suo_.jpg

幸佳慧發言時,蘇貞昌特別扶持著瘦弱許多的她,讓她不拘地坐著說話。幸佳慧舉其作品《希望小提琴》為例,表示寫作之初,她曾經忐忑不安。因為該書講述一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故事,她擔心出書後會被貼上反抗國家社會的記號——當時的確有幾位插畫家,因為題材的禁忌,婉拒合作。意外的是,該書出版後,迴響非常正面,不但銷售順利,並有許多學校帶領學生閱讀。該書之後,更漸漸有作家開始撰寫類似的題材。幸佳慧說:「能夠得到讀者和出版社的支持,這個獎是屬於大家的。」

這段書籍背後的故事,很多朋友都是首次聽聞幸佳慧提起。幸佳慧自承,一如李金蓮所說,她總是「衝得太快」,沒有時間回顧。她說:「這個國家有好多事要做,我不做,其他人更不敢做。」

幸佳慧同時也感謝另一半,這位在臉書上被暱稱為「科學家」的先生,是她寫作時的第一位讀者,也是患病後幸佳慧最親密的看護者。


_dsc3970-039suo_.jpg

幸佳慧與來賓一一寒暄、擁抱

贈獎儀式過後,來自各地的好友一一跟幸佳慧講「悄悄話」,這位具有強大感染力的兒童文學作家,以其愛的熱力結識了無數散布各個領域的朋友,朋友們都在等待奇蹟,希望以全心全意的祝福,跟老天爭取「好人好報」。會後,字畝出版總編輯馮季眉私下感嘆,「幸佳慧只有一個。」意思是,後繼者再怎麼跟隨腳步努力實踐,但,幸佳慧永遠只有原初的那一個。

_dsc3728-017suo_.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8-26 19:36
漫畫評論》極簡臉部線條、衰弱個人與瘋狂的網路群眾:評圖像小說《薩賓娜之死》

去(2018)年7月曼布克獎公布入圍長名單,《薩賓娜之死》(Sabrina)是第一本入圍這個獎項的圖像小說,這大大肯定了漫畫的文學潛力。加拿大另類漫畫出版社Drawn & Quarterly甚至因為沒料到這本書受歡迎的程度,來不及加印,讓它在書市上斷貨了幾個月。《薩賓娜之死》推出繁體中文版,不只在時間上具有追上最新優質圖像小說的意義,在內容方面,這本書也以一種幽微的方式,向我們展示當今網路、八卦媒體、假新聞及網路霸凌等台灣乃至世界正在面對的當代問題。

《薩賓娜之死》是個虛構的故事,描述女主角薩賓娜失蹤後,她的男友泰迪、泰迪久未聯繫的現役軍人朋友卡爾文、薩賓娜的姊姊等等她身邊相關的人、無端捲入事件者,以及毫不關聯的群眾之間所激起的大小漣漪。讀者會發現在書中產生張力的角色,許多是出現一下又消失的人,讀者來不及認識、看似平面卻又留下印象的各樣人物。

▇無事表情與身分的分裂

作者尼克.德納索(Nick Drnaso)使用簡單的線條風格,人物的眼睛大多就是兩個黑點,讓讀者幾乎看不出人物表情,彷彿都是掩藏神經衰弱的無事態度。這種風格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當代重要漫畫家克里斯.衛爾(Chris Ware)冷調、近乎無表情的漫畫人物(衛爾對德納索的作品大表欣賞)。德納索曾曾對《紐約客》()表示:「為了讓角色看起來更像人類而加上更多細節不一定有用。」這樣冷靜樸素的風格,卻反而能讓讀者馬上注意到人物臉上瞬間閃現的極端痛苦。


ware-jimmy-corrigan.jpg

漫畫家克里斯.衛爾所繪製的《Acme Novelty Library》,左為原始手稿,右為印刷內頁(取自nybooks.com

書中沒有多餘裝飾累贅雕工,每格畫框、一草一木都是為敘事而設計的巧妙安排。德納索透露:「一般情況下,如果漫畫裡出現加油站,通常會畫4輛車。在《薩賓娜之死》裡,加油站一輛車都沒有。」他在書中某處安排了迷你攝影機,讓細心的讀者可以知道,看似兩人「獨處」的場景,其實並非只有二人。沒有其他車的加油站,以為獨處的兩人,在這種「減法」的美學底下,每個精心近乎瘋狂的場景佈置和細節都成為心理暗示,成為讓人不安、不確定的敘事元素。

這樣的作法除了在漫畫敘事上有其考量外,它同時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向我們展示社群網路及新聞媒體生態所養出來的現代人體驗。《薩賓娜之死》裡面,表情豐富、情緒強烈的角色不是主角及其他當事人,而是只出現在故事中的網路、電視裡,那些評論的網友、被報導人物、甚至是被擺在網路、新聞上的當事人。在網路和電視上的人物,情緒顯得比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接觸時還要激動、誇張。

大家一定體會過,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低調平靜,在鏡頭前卻(被逼)成另一種模樣;或者有些人坐在電腦前化身網友所發表的言論,跟當面談話時的樣子截然不同。另一方面來看,人對於自己在媒體上是什麼樣子,似乎也沒有絕對的選擇權。我們把想要別人看到的照片、身分、個性拋到網路上,期待對方能依我想要他們看到的樣子接受,實際上,卻因為每個人立場跟個性不同,他們的反應不可能完全是自己期待的樣子。可以看到,透過媒體了解到的人,跟實際上接觸的人是越來越分裂的兩個身分。

《薩賓娜之死》裡,我們隨時都能看到點餐的店員、鄰居的問候,友善、禮貌、平靜自然甚至不起眼,但網路新聞所提供大量煽動的人物事件描述,讓我們有錯亂分裂的感覺。我們不再能分清日常中「隱藏的憤怒」和小人物「一般舉動」之間的差異。網路的煽動及陰謀論讓人覺得每個人都不單純,如同書中卡爾文在加油站時,盯著他看的男子是不是寄恐嚇信的人?突然發瘋似地發表懷疑論的同事到底是開玩笑還是認真的?


copyright_c_nick_drnaso_2018_5.jpg

Copyright © Nick Drnaso 2018

▇網路群眾的陰謀論與無處不在的薩賓娜

薩賓娜的模樣具體在封面跟開始的幾頁能見到,之後則是很偶爾突襲於各個相關人物的回憶及夢境之中。但事實上,書中無處不感到薩賓娜的存在。她的失蹤以及之後的下落,在刻意壓抑、不著邊際的日常對話中;在電視新聞、網路報導中;在搜尋關鍵字、Hashtag裡出現。人們都覺得自己有權利知道這位叫做薩賓娜的女子的一切。

她的名字跟「鮭魚下架」、「季後賽」等關鍵詞一起成為最夯的關鍵詞條,讓人不禁有種名字被褻瀆之感。這深刻犀利地直指,當代群眾對於受害者、加害者跟球賽、美食等主題沒有前後連貫關係卻直接並置的現象,絲毫不覺得奇怪。

另一個例子出現在40頁把兇案報導與個人美好的回憶混為一談的詭異現象:「有天晚上,我們在看德魯.彼特森的特別報導,看到一半,我們愈靠愈近,終於第一次接吻。」當事人回憶起來自己也覺得古怪,仔細一想,這不是我們日常中「新聞配飯吃」的一種展示?薩賓娜事件成為群眾的日常,但同時薩賓娜事件也打破了其中許多人的日常。


copyright_c_nick_drnaso_2018_9.jpg

Copyright © Nick Drnaso 2018

薩賓娜失蹤的相關消息無孔不入向男友泰迪襲來,讓他只能逃到遙遠科羅拉多州的朋友家。他不用網路、不用電話、不看電視,不與朋友以外的人接觸,不然就是透過朋友隔離所有與人聯繫的可能。作者更厲害的安排在於,讀者只要順著故事看下去,會跟許多不相干的人一樣,比泰迪更早知道薩賓娜發生了什麼事,且到最後都比泰迪知道得更詳細。

網路鋪天蓋地充滿薩賓娜的消息,家屬、朋友就只能等著更大、更聳動、更新的消息來讓群眾遺忘薩賓娜,以這種方式來逃離記者、群眾對他們的騷擾。對於被新聞餵養的群眾來說,薩賓娜的新聞熱潮消退,意味著對薩賓娜這位女子的片段記憶在此先告一個段落。對於家屬親友來說,薩賓娜事件卻永遠是連續不停襲來、極端悲痛的當下經歷。

一個「契機」使得薩賓娜的事再度被媒體提起,使得陰謀論甚囂塵上。陰謀論者開始認為「無所不在的薩賓娜」其實壓根不存在,她所發生的事情不存在,別人所犯的罪行不存在,這一切都是更高一層,更大的某個團體的「陰謀」。

「證據」都不夠有力,只要家屬不提出薩賓娜「存在的證據」,這件事就是假的。走到後來反變成無所不在的薩賓娜開始被匿名的懷疑論者取消其存在。如同否認納粹大屠殺、否認全球暖化,可怕的不只是罪行本身,還包括從根本否認罪行存在的陰謀論。奇怪的是,泰迪卻能從陰謀論廣播節目主持人那些令人搖頭、荒唐的節目內容獲得心靈上的安慰,因為主持人也從根本否定了發生在薩賓娜身上的事。

▇刪去暴力的場景,反而引人深思

發生在薩賓娜身上的事,讀者是透過一群局外人,以片面隱晦的方式知道的。這群局外人本是過著一般上班族人生,就這樣收到古怪的錄影帶,裡面讓人措手不及的畫面,也同樣打破他們的日常,他們再也不可能「沒看過」那些畫面。那些片段沒有在書中直接呈現給讀者,只能知道看了那些畫面的人的反應。書中人物無法選擇要不要看這個畫面,也沒有做任何心理準備。那讀此書的讀者呢?該幫讀者決定在沒準備的情況下看到那些畫面嗎?


copyright_c_nick_drnaso_2018_10.jpg

Copyright © Nick Drnaso 2018

德納索雖然認為「我們無法真的責怪那些對犯下案件的兇手比較有興趣的人」,但在完書之前,他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拿掉原本已畫好的犯罪場景。這不減整本書的張力,正好相反。就像大噴番茄醬的血腥電影不比「看似什麼也沒發生」的電影更令人恐懼。

這讓我們可以試著探問自己嗜血的好奇心:「我想看那個畫面嗎?」既使知道是什麼內容,還是會點開流傳在網路上的某個隨機槍擊案影片嗎?有人利用了這一點,以為這樣可以永遠被記得,但他們沒看清楚的是,畫面可能可以永留心中,但也很可能就在健忘的現代人被下一則頭條塞滿後,被遠遠拋諸腦後。

▇你看到的是自己

《紐約客》撰稿人D. T. Max觀察到:「最好的小說都是這樣,《薩賓娜之死》讓你自己完成理解故事的任務。有時你需要花幾頁才能知道,這裡的內容是如何與前面幾頁聯繫在一起的。」讀者必須有耐心,等待下一頁的到來,而不用事前得到人物簡介,不該理所當然知道誰是誰。故事靠作者的敘事功力以及讀者精細的閱讀能力一一開展。

開頭薩賓娜與姊姊的日常對話,採用3x4的規則格數,後面隨著劇情及人物對話速度與張力,漫畫分格呈現多種變化,到最後再回到3x4的格數,讓故事收緊、包覆自成一體,也暗示薩賓娜姊姊內心狀態的變化。封面是書中的某一格畫面,封底的花是以特別的玻璃畫技法繪成,據報導是獻給薩賓娜與作者在花店工作的太太。

德納索向我們展示,虛構小說可以如此寫實。牽涉當代社會議題的作品,便是在談一個大家都知道熟悉的題目,唯有透過陌生化我們熟悉的日常,讓讀者自己發掘其中的關聯,才有可能不流於俗套。說得極端一點,在書中兩個黑點、幾條線構成的臉,越簡化,越難辨識出個人,我們就越能看到自己。這也多少呼應了漫畫評論家史考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的理論:「當你進入漫畫的世界,你看到的是自己。」


dian_dian_tou_.jpg

Copyright © Nick Drnaso 2018

getimage_16.jpg薩賓娜之死
Sabrina
作者:尼克.德納索(Nick Drnaso)
譯者:宋瑛堂
出版:臉譜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尼克.德納索(Nick Drnaso)
生於1989年,在伊利諾州帕洛斯丘(Palos Hills)長大,登場作Beverly榮獲《洛杉磯時報》圖書獎(L.A. Times Book Prize)最佳視覺文學首獎,目前與妻子和三隻愛貓定居於芝加哥。相關著作:《薩賓娜之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8-26 12:00
童書短評》#45 陪孩子放聲朗讀,體會閱讀的韻律

生命都是圓柱體

絵とき 生きものは円柱形
文:本川達雄,圖:山本睦仁,賴庭筠譯,步步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從「形狀」來觀察及認識生命,多具創意的觀點!作者從日常可見的生物談起:蝴蝶的翅膀、大象的耳朵、人類的手掌……許多動物身上有著平的扁的寬的形體特徵,但再進一步觀察,包括人貓狗魚蟲,甚至植物的幹莖葉脈,幾乎都是圓柱體呢。這樣的生物共通點,背後藏有什麼智慧與玄機?有什麼特殊舉例?相信孩子們會在這本書裡找到探索的驚喜與知識的樂趣。【內容簡介

sheng_ming_du_shi_yuan_zhu_ti_zhong_wen_ban_nei_ye_0416-9_s.jpg


sheng_ming_du_shi_yuan_zhu_ti_zhong_wen_ban_nei_ye_0416-19_s.jpg

《生命都是圓柱體》內頁(步步提供)

肥皂超人 出擊!

ピカピカヒーローせっけんくん
文、圖:上谷夫婦(うえたに夫婦),葛增娜譯,親子天下,33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創 
方方正正的肥皂超人,搭上泡沫雲,使出泡泡隱身術,誓言保衛手掌城市的清潔衛生,要把髒污壞蛋打得落花流水。能把「洗手」這檔事(偏偏是小孩最常偷懶的事!)發展成一本超人與壞蛋直面對決,充滿速度感與笑料的漫畫圖解繪本,作者「小題大作」的功力真的是太強大了!
生動的故事情節巧妙融合科普知識,肥皂成分、洗手步驟,介紹得一點也不馬虎,讓孩子笑開懷也長知識,爸媽終於不用再提醒小孩洗手到厭世了。【內容簡介

拔蘿蔔

Piлка
文、圖:羅馬娜.洛瑪尼新(Romana Romanyshyn)、安德瑞.雷西夫(Andriy Lesiv),蔡季佐譯,布克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拔蘿蔔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老故事了,以此創作的繪本不少,樂見新一代的繪者青出於藍,賦予嶄新樣貌。這本榮獲德國國際青年圖書館推薦的繪本,以別出心裁的階梯書形式,以及獨具歐洲民間風味的圖像,在熟悉的情節中,衍生出驚豔的新趣味,讓人眼光為之一亮。【內容簡介

阿里的車

Motor Miles
文、圖: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林真美譯,遠流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一起去郊遊

Picnic
文、圖: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林真美譯,遠流出版,350元
趣.圖推薦原因: 趣   圖 
《阿里的車》書中,眾人為了「阿里」這隻難搞的狗,量身打造出一輛車,而阿里也真的左拐右彎前進倒退,駕駛技術練好練滿,開車兜風去了!《一起去郊遊》中,男孩女孩與綿羊、豬和鴨子,一起上山郊遊野餐,意外出現的小插曲,開啟一場奔跑找尋的新鮮遊戲。
無比簡單的故事,在約翰‧伯寧罕手中,卻散發出獨一無二的光芒。他貼近幼兒視角,以幽默獨到的觀點及筆觸,引領孩子的想像力,筆下的兒童及動物,散發一股雲淡風輕的自若風采,帶點好奇與任性,淘氣地四處闖蕩。在他的作品中,世界無疑是個大遊戲場,而童年,本該如此單純美好。【《阿里的車》內容簡介】【《一起去郊遊》內容簡介

q61a02_16-17.jpg


q61a02_22-23.jpg

《阿里的車》內頁(遠流出版提供)

q61a01_08-09.jpg


q61a01_18-19.jpg

《一起去郊遊》內頁(遠流出版提供)

Flying Colors 國旗的故事

世界國旗的設計、歷史與文化
Flying Colors – A Guide to Flags Around the World
文:羅賓.雅各布(Robin Jacobs),圖:羅伯特.G.弗雷森,蔡伊斐譯,麥浩斯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知 
紅白藍、十字與X字、太陽與圓圈、星星、新月、動物、斜紋……各種顏色、圖騰、符號,是構成現代國旗旗幟的基本關鍵要素,象徵並傳達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與希望理想。能從這個有趣的角度去拆解國旗、介紹國旗、認識國旗,進而探索世界近程歷史,真是巧心獨具。
豐富卻不紊亂的版面編排、詳盡有系統的指引解說,讀來興韻流暢。唯一美中不足的,本書並沒有介紹中華民國國旗的單一篇章,否則更能拉近與讀者間的距離。【內容簡介

善良

Be Kind
文:帕特.澤特羅.米勒(Pat Zietlow Miller),圖:簡.希爾(Jen Hill),馮季眉譯,字畝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圖 
小女孩想安慰因為打翻果汁而被訕笑的同學,但如何安慰呢?送她一幅畫,借她濕紙巾,還是把果汁也灑在自己身上,好轉移眾人的焦點?小女孩不停思索著,讀者也跟著她一起找答案。究竟什麼是善良?對方會不會覺得我好虛假,或是不買單?如何不侵犯或傷害對方,又能使對方感到善意呢?
「善良」的確是一個考驗人性的大哉問,作者試圖用顏色出發,以簡單的故事及角色,把「善良」這個抽象感受,轉化為實際的事件與行動。大人小孩共讀後,能夠一起討論,想一想,還可以做些什麼、多做什麼?即使心意再微小,最終還是能夠發酵及反饋,為人際與社會帶來不可預期的改變。【內容簡介

shan_liang_nei_ye_tu_-1_s.png


shan_liang_nei_ye_tu_-2_s.png

《善良》內頁(字畝文化提供)

巨大無比的小東西

La Gigantesque Petite Chose
文、圖: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尉遲秀譯,三民書局,329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充滿詩意又語帶懸疑的文字,色彩筆觸濃烈的大幅插圖,本書讀來真能勾起讀者的好奇心。究竟這巨大無比的小東西是什麼?它在某個夏日從腳邊輕輕走過,有人在門口等了好幾個月,有些人在雨中和它相遇,短短一兩分鐘便已足夠。它到底是什麼?
或許有些人讀到一半就猜到答案,有些人直到最後一頁才恍然大悟,但這都無礙閱讀的感受與樂趣。每頁圖文裡,那些微小細瑣的普通日常,那些環繞壟罩的氣氛,已帶領我們超越紙面,想像並拚湊起屬於自己的「巨大無比的小東西」。【內容簡介

被遺忘的小綿羊

わすれもの
文、圖:豊福摩希子(豊福まきこ),蘇懿禎譯,聯經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圖 
公園長椅上,繫著紅色蝴蝶結的小綿羊孤單坐著,等待主人米娜回來找牠。吹風、下雨,烏鴉來了,小綿羊從傷心不安,轉而氣憤,最後開始擔心:米娜晚上沒有牠的陪伴,如何入睡呢?終於,一張小紅傘慢慢走了過來,傘下是心急如焚的米娜,她絕非故意丟棄,而是不小心遺忘了小綿羊,她一定會回來,也果然回來了。
無論是等待或被等待的一方,都不放棄重逢的信念;絨毛娃娃不只是玩具,也是小主人的守護者。不落俗套的安排,讓這個故事讀來更具動人的情感力量。水彩筆法細膩,情感渲染十足,布局有致的遠近變化構圖,把小綿羊不安懸宕的心緒轉折,刻劃得深入人心,最後一刻的傘下重逢,更以飽滿紅色將情緒釋放到極致。【內容簡介

9789570853087_b5.jpg


9789570853087_b2.jpg

《被遺忘的小綿羊》內頁(聯經出版提供)

大自然的藝術家

不可思議的線條和形狀
Bees, Snails, and Peacock tails
文:貝琦.佛朗哥(Betsy Franco),圖:史提夫.詹金斯(Steve Jenkins),李紫蓉譯,維京國際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圖   創 
蜜蜂窩、蜘蛛網、孔雀羽毛、候鳥飛行隊伍……全部放大放大再放大!近近細看,每一件都是色彩、形狀、幾何、線條的鬼斧神工藝術品,大自然原來就是最偉大的藝術家!充滿律動節奏、如詩般的文字,吸引孩子放聲朗讀;明亮細緻的拼貼插圖,視覺感受新鮮多元,令人大呼驚豔。【內容簡介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