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EP7》手工書達人王淑芬/在這世上,我們心有所愛,為他/她做一本手工書

喜歡手工書的人,一定聽過王淑芬,她2004年出版的《手工書55招》,是台灣第一本介紹此技藝的專書,掀起了手工書熱潮。多年來,她創作與寫作不輟,不僅出版手工書的工具書,也創作許多精彩的兒童圖書。她將手工書藝術帶入生活,採訪時,她提到:「在這世上,我們心有所愛,所以為他/她做一本手工書。」她為兒女做成長紀錄,為心儀的故事製作立體書版本,為心愛的貓而創作。想認識手工書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特別來賓:王淑芬

閱讀寫作雙達人。1961年生於台灣台南縣左鎮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曾任國小教務主任、輔導主任。不但會寫有趣的故事,還主持過數個電視廣播節目來推廣兒童文學閱讀。更喜歡做手工書,架設出台灣第一個手工書專屬網頁:「幸福的手工書」,並獲邀參加韓國國際Book Art大展。熱銷手工書:《一張紙做一本書》、《一張紙做立體書》、《一張紙玩一首詩》、《繪本動起來》,甫出版即造成轟動,是親子一同動手做的最佳讀物。

▇本集精彩重點

  • 在生活應用上,我將手工書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自娛娛人,我自己做了很多的手工書,像聖誕節的時候,我會做幾本手工書贈送給朋友;有時候也不為什麼,就是做了,送給自己的,這是一個很棒的自我對話的過程。還有另一類,是商業的手工書,像國外一直都有手工書製作者,將作品拿出來販賣。也有一類工匠,專門幫人做珍本古籍的修復。
     
  • 從平面白紙,變成一本立體書,有文有圖的製作過程中,大腦的活動是非常多元的。其中包含了藝術的能力、文學組織的能力,以及,可能大家都沒想過──要有空間的智能。
    4_7.jpg
    王淑芬的手工書作品

    5_8.jpg
    內容與形式的結合,是王淑芬十分重視的,左上以咖啡為主的詩作,她便製作了咖啡杯狀的書籍:右上是她為《愛麗絲夢遊仙境》製作的立體書;左下是以雕刻橡皮印後,蓋在書上,成為每頁的文字框線;右下獻給小王子的書籍,以心形表示,以示此書應以心讀之。

  • 現代人,很少有靜下心來的時刻。不為什麼,就跟自己對話,拿一枝筆、一張紙,做一本小書,寫點什麼、畫點什麼。不是要出版,也不是為了什麼,而是跟自己的心靈對話。
     
  • 我們人生中有權利,也有義務,一定要保留一些時間是屬於自己的,那來做一本手工書也好,或者畫一張卡片也好。
     
  • 這家印度出版社,叫Tara Books,像是社會企業的概念,幫助當地窮困的人,教他們學會一技之長,採用當地的紙材,製作的過程都是手工的,譬如說手工折書、手工印刷,每一本書都是絹版印刷。

  • 國外有些年輕朋友也很有意思,他們把手工書做成項鍊、手環、耳環,賦予書籍新的生命。
     
  • 有一年,我教六年級,因為學期末都會請他們做一本手工書,是最簡單的八格書。八格書可以用一張紙做出來,其中會包含3個跨頁,第一個跨頁做自我介紹,第二是寫自己喜歡的東西,第三則寫自己的未來。其中有位小男生,我印象很深刻,他在第三頁寫,他將來當心理醫師還要一面寫詩(笑)!從此以後,他常在下課時間,當別的男孩拿著籃球跑出教室時,他則走到我面前,在我桌上放下一首詩。畢業典禮前一天,他送了我一本他親手做的迷你詩集。這大概是我收藏的最珍貴的禮物吧。每當我看到這本小書,便會回想起那段時間,與一位小男孩交換詩句的日子。
    3_11.jpg
    提起這部學生的作品,王淑芬說是自己收過最珍貴的禮物。

    shou_gong_shu_190819_0072-062suo_.jpg
    王淑芬送給爾雅出版總編輯隱地的手工書其中一頁

    1_9.jpg
    王淑芬作品,名為《到家了》的手工書,攤開後,也以家的形狀顯示

【下集預告】漫遊者文化總編輯李亞南,8/27首播,主題:總編選書術大公開 ft.韓國文學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8-20 12:00
話題》小說家的非虛構分身:張亦絢談紀錄片《馬奎斯如何成為馬奎斯》

每回,我聽說拉丁美洲的小說在台灣很難推廣給大眾時,都會大吃一驚。曾有一個時期,我感覺到四周的氛圍在在都表明了,最出人意表的文學,只會在拉美誕生——或許那種興奮之情是有點偏執與過頭了,通常我也只放在心裡,不說出來——然而,不管是否直接師承,總之,難以想像,誰若要研究台灣文學的幾個重要作者,可以略過拉美文學影響不談。2017年我讀到過的最好小說之一,是西塞.埃拉(César Aira)的《鬼魂們》,著作等身的他,在台灣似乎也只有這個譯作,這背後有什麼結構性的因素,也許有機會可以再請教方家。

也就是今(2019)年,我在一篇訪談中讀到,新譯的《百年孤寂》,「邦迪亞」會變成「波恩地亞」,我感覺我好像要病倒似的——彷彿橘子從此被變成了橘呀子。這當然是身為讀者不合理的任性,但這個衝擊更震撼了我自己,原來馬奎斯的人物是這般深植在心,一旦被改了名字,就彷彿你本人被改名一般。當然啦,這也是因為我有過一段爛熟在馬奎斯小說裡的年少時光……。能夠隨口就背誦出馬奎斯小說段落的台灣作家,我隨手一數就有一隊。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要關心作家的生平?看作家的傳記電影?有時非常尷尬。前者也許沒有小說有趣,後者也許存在先天的困難——我曾開玩笑地說過:「畫家至少可以拍拍潑灑水彩,作家?觀眾能盯著作家寫字或打字5分鐘以上嗎?然而盡拍些作家沒在寫作的畫面,又與文學有何關係呢?」


1_05xxdcqroa2bvqa6l28lag.jpeg

年輕時就讀大學的馬奎斯,當時朋友都匿稱他為「加伯」。

我的說法太極端了,因為《馬奎斯如何成為馬奎斯》(2015)就可以說是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平衡點,既不會流於將作家造神的讚頌會,也沒有變成「理論加文獻」的講義影像化。它由馬奎斯傳記的作者提供了若干傳記資料,但更有多位受訪者「說故事接龍」的興味,這是同類型紀錄片往往沒能做得非常出色的部份,頗值借鏡。

配樂的感情鮮活又恰到好處,影像內容具有充份剪輯過後的眉目清晰。如行雲流水般的90分鐘,呈現了馬奎斯一生中的多個轉折點,就連他與前古巴總理卡斯楚談話的檔案畫面都被找了出來——使得我們可以直接看到,兩人針鋒相對中的機鋒。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的受訪,重點還不在他對馬奎斯的喜愛崇仰,而是間接地讓我們知道,馬奎斯如何視自己的書寫為介入社會與政治問題的契機。由於柯林頓在影片成為焦點之一,多少會轉移了觀眾對馬奎斯本身左派反美帝背景的注意力,這是本片少數幾個「廣告化大於電影思想性」的遺憾之處。

影片中也回顧了馬奎斯最爭議也最為眾人所知的「公案」:他與關押了不少政治犯與文學家的卡斯楚(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的友誼。我還記得年輕時讀到過的說法,有說馬奎斯面對人們的質疑時,回嘴道:如果他要教卡斯楚怎麼處理政治,卡斯楚豈不要反過來教他怎麼寫小說了?在這個版本中,彷彿馬奎斯是一個友情至上,毫不願擔當更多思考與責任的人(或混蛋)。然而,在影片中,我們會看到實情恐怕更加複雜微妙。儘管在短短的影片中,不可能太過深入任何問題,然而不同的證言至少提供了更多的線索,修正了以往傳說中太過簡化的形象。


1_y6ho7aj4-t2qwfbd53kpzg.jpeg

馬奎斯與古巴前領導人卡斯楚(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馬奎斯與卡斯楚的關係,一直是他一生中最受爭議的層面。

如果按照電影中的敘述,馬奎斯作為作家有幾個不典型、但相當有趣之處。一方面,他有過完全不被文學主宰的人生時期,全力投入與文學無直接關係的工作養家活口,他也不感到適應不良。另方面,寫作的熱望也還是會突如其來地襲擊他——而他也就臣服於那如熱病或天命一般的創作慾。至少有兩次,馬奎斯是靠著可以不付或拖欠房租而得以長時間寫作,其中一次就是在完成《百年孤寂》的過程中。這段經驗由馬奎斯本人高度「小說化」的口吻親述,無論對說與聽的人而言,都份外有滋有味。

馬奎斯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作者,這給了世界各處有心保衛本土、駐守地方的創作者相當大的鼓舞與啟發,其中當然也包括台灣。老實說,當電影帶我們走過《預知死亡紀事》中,關鍵的廣場與小巷時,我還真是很難不感到激動呀,畢竟,方位正是這部小說中最戲劇化的角色之一。真希望畫面可以停留得更長久一些,讓我們一一看到小說中曾出現過的地景。


1_xeuegzmq41il4x0r6cdaxg.jpeg

馬奎斯任《觀察報》記者運用豐富的創意跟想像,將文學注入新聞報導。

許多作家都曾有過記者的身份,然而對馬奎斯而言,那並不只是一時的職業選擇。他不僅在深化報導上開展了某種他自己的文學眼,終其一生,他也灌注精力,親自培育更好的新聞寫作者——新聞曾與自由、平等與面向大眾息息相關。儘管這些年,新聞與媒體頗令人有病入膏肓之感,但「非虛構寫作」的文學性,卻也再次引發關注與風潮——影片給出這個馬奎斯一生不棄的「非虛構分身」,也是影片在今日另一個能夠刺激我們思考之處。

中譯片名《馬奎斯如何成為馬奎斯》其實頗得電影敘事的精髓——23歲時,尋求出版的馬奎斯不只被打槍,還被勸導改行。然而,也是同一個馬奎斯,幾年前由哥倫比亞的《新觀察報》副刊刊出了他寫的故事,副刊還另刊出短文,呼籲讀者「關注一位初出茅廬的無名作家」,伴隨而來的盛讚,使馬奎斯產生了「一生都回不了頭」的文學強烈情牽。

本來大家以為會當歌手、大學時常爛醉、駐巴黎時工作的報社還倒閉——馬奎斯怎麼變成馬奎斯的?確實不是一個始終帶有必然性的過程。那不只是他個人命運怎麼變化的故事,也充滿了值得文學愛好者思考的文學史命題。雖然諾貝爾文學獎令馬奎斯為世界各地所知,但那不倚賴諾貝爾獎盛名即有的文學眼光與熱忱,那個現在相對於馬奎斯,彷彿變成「無名編輯」的編輯,或許單單只是想盡責做好自己的工作,而這難道沒有起了比諾貝爾獎還更決定性的力量嗎?這個小故事的寓意也許就是:關於文學,與其研究諾貝爾獎或國際文壇究竟存在什麼機制,或許還不如認真閱讀並信任,每個就在我們周遭的「無名作家」。

本文經「Giloo紀實影音」同意轉載,原標題為:〈無法預知的馬奎斯紀事〉


Giloo文學影展:寫字的模樣


cbyjn-oajkc.png


點擊圖片即可至Giloo平台觀展

《馬奎斯如何成為馬奎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是拉美魔幻寫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作家之一。《百年孤寂》一書多年來啟發過許多人的心靈。成名後的他,甚至曾試圖促成美國與古巴和解。電影從其童年成長的阿拉卡塔卡出發,追溯馬奎斯從離鄉、以記者為業、到專注文學路上的蹤跡,同時描繪他深具人文關懷的一面。

《馬奎斯如何成為馬奎斯》預告,全片於Giloo平台獨家放映,觀影連結:http://bit.ly/2KyoBJI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同婚過後,持續理解 上》結婚一定有風險,公證有賺有賠:爸媽也出櫃的公開說明書

同婚法案三讀當天,立法院外集結了上萬名挺同民眾,男同志小天與家人舉著「我們是同志的父母」布條,在雨中迎來放晴後的彩虹。看到這張布條,Openbook閱讀誌遞出了名片,促成了這場難得的同志與父母一同現身的採訪。

時間快轉至今日。歡欣氣氛來不及褪盡,卻有新聞報導指出,目前已有2對結婚未滿月的同志離婚。主因是尚未調適好進入婚姻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沒有與雙方父母取得共識。

法律保障了權益,卻保證不了幸福。同婚法案通過,像推倒一張骨牌,旁人以為都將開展出一幅百年好合春暖花開,唯有局內人知曉,仍有更多問題必須一起面對。

首當其衝,便是同志的父母。他們也許接受了孩子性向,可是一旦孩子決定步入婚姻,父母本身也將面臨對自己家族、朋友出櫃的抉擇。

「我是同志」和「我的孩子是同志」,後者,或許更難開口。

有著家人力挺的小天看來幸運,其實他與父母都各自努力了數十年,才換來並肩仰望彩虹的一日。現年37歲的小天有兩個家,一邊是親生父母(江爸爸/江媽媽),一邊是養父(李爸爸)。兩邊家庭,各自承載了小天一半的人生。

這天,小天與李爸回到江家,聊聊這條顛簸路途,他們如何從不解走至相互扶持。


2m7a0035-001suo_.jpg

採訪這天,同志小天的父母江媽媽和江爸爸正親手下廚燒菜,請小天與工作人員一同享用

▇6歲那年,我撒的第一個謊

還未出生前,老天就給小天的性別開了個小玩笑。

江媽媽回憶,懷小天時每次產檢都是女孩,生出來竟是個男嬰。

更大的玩笑,是小天的性向。他6歲就知道自己喜歡男生,第一個暗戀對象是幼稚園校車叔叔。那時,江媽媽問他以後想娶什麼樣的女生?小天說:「我用白雪公主的樣子,亂編了一個形象。」這是他對母親撒的第一個謊。

在江爸爸江媽媽眼中,小天從小就是個不需要人操心的孩子,只是有一點讓江爸爸看不慣,「他什麼都怕,打針也怕,男孩子不應該這樣啦!」

餐桌上一道蔥油餅,是江爸爸自己做的,極富嚼勁,十足硬漢口感。江爸爸白天在油漆工廠上班,晚上擺攤賣蔥油餅,最高紀錄曾經一天做4份工,養活一家六口。

這樣一個每天睜開眼睛就奮力求生的老爸,過去對於同志的認識接近於零,與兒子的關係也十分疏離。「小時候有那種很愛跟女生玩的男同學啦,我們都會笑他娘娘腔,哪知道什麼同志。」聊到這裡,宏亮嗓門的江爸爸不自覺放低音量。

2m7a0623-087suo_.jpg

▇母親:是不是我前世做錯了什麼?

小天唸高中時,手機剛開始普及,他每天偷偷摸摸抱著電話聊一整夜;到外地唸大學時也有了過從甚密的同性好友,種種跡象都讓爸媽隱隱感覺不對勁,直到小天出櫃,終於證實了兩人的猜測。

出櫃那刻,沒有驚天動地的爭吵或哭泣,連江媽媽都忘記了當時場景。但接下來父母心迸出的種種問號,才是一波波驚濤駭浪。

寡言的江媽媽說:「那時我很自責,想說是不是我前世做了什麼?」

2m7a0492-066suo_.jpg

嘴上安慰太太,其實江爸爸也沒那麼看得開。「我第一個想法是『為什麼會這樣?』,不想被人覺得我怎麼生出這種孩子。」

老是訓斥小天「男孩子不要扭扭捏捏」的江爸爸,很意外地沒有與兒子吵架。

「我們不贊成也不反對,順其自然,希望他哪天會回歸正途。」

▇人生本苦,少一樁是一樁

如果「正途」是與異性結婚生子,那麼當時的江爸爸可能沒想過:他人的正途,差點讓兒子走上絕路。

小天曾有一段感情,交往後才知道對方刻意隱瞞已婚生子的事實。直到東窗事發,太太離家出走,小天站在前任家神明廳,被前任母親訓道:「你吃素的人,還破壞人家家庭!」

一樁狗血戲碼,映射出兩款同志困境。若是正途,為何無人不傷。

好不容易得到雙方家長的默許,對方卻又劈腿,深受打擊的小天徹底崩潰了。面前斯文如他,竟曾抓狂至砸毀滿屋家具杯盤。滅頂之際他伸手抓浮木,「有天喝了酒才發現,原來酒可以讓我不用想起那男人。」而後,他與酒相伴長達5年。

為了餬口疲於奔命的勞工家庭,再不捨也力不從心。是養父李爸爸,接住了不斷下墜的小天。當時小天已經過繼到李家,而李爸爸無時無刻的陪伴他,上班也待在他身邊,就怕小天想不開。

李爸爸講起話來不疾不徐,講起那幾乎毀滅的5年,他坦言數度失控,卻也都及時忍住情緒。「我將小天當做菩薩,他用各種方式考驗我,讓我不斷提升自己。」

小天說,李爸爸是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對他十分驕縱。這份理解不只針對個人,也延伸至同志的普遍困境。「如果不了解同志,一定會把小天趕出去。我沒有,因為我大概知道同志心中的掙扎有多劇烈,對外又沒有傾訴的管道。」


2m7a0381-045suo_.jpg

李爸爸

對於同志的理解,李爸爸的腳步比多數人早上許多年。

70歲的李爸爸,近五十年前隻身到華盛頓唸書,「一下機場,哇,好多黑人,我有點怕。後來跟我要好的同學大多是黑人,當時我就知道,社會是很多元的。」

畢業後李爸爸到紐約工作,同事中有同志,也有少數族群,接觸不同文化已是家常便飯,「再說古希臘、中國古代就有同性戀文化,有什麼好不能接受?」

▇如果不認同,可能會失去一個孩子

那5年是一段長征,幸運的是,小天不是一個人。

雖然失控時,李爸爸常常吼:「你不要挑戰我的極限!」但一次又一次的踩線,將他撐成了一艘船,承載小天涉過生命最湍急黑暗的險流。

如果李爸爸是船,那麼江爸爸江媽媽就是赤手空拳陪著小天渡河了。

「那次失戀滿關鍵的,讓親生父母看見我生命的處境,明白同志低潮時有多掙扎。所以我想,人其實要學著揭露自己的痛苦。」小天說。

參與了兒子的痛苦,加上專業醫師說同性戀是天生的,無法改變,江爸爸終於改變了觀念,選擇接受小天的性向。

「小天跟我說過很重的話:『你不認同我,可能會失去一個孩子;但你認同我,就會多一個兒子。』我當然不願意失去他,但我不是因為擔心失去他而挺他,而是真心希望他不要走得那麼辛苦。我沒辦法影響別人,至少我們可以陪著他。」江爸爸說。

▇同志不能拜公嬤,怎麼辦?

的確是接受了,也陪伴了,但心裡就有一小小塊餘地,期盼著轉圜。江爸爸透露,幾年前有個女孩子很喜歡小天,「我滿想撮合他們的,但不敢講啦。這女孩子很不錯,我們心裡有希望說他會轉變。」提起無緣的媳婦,江媽媽眼睛都亮了,很滿意的直點頭。

其實他們也明白,娶妻生子未必幸福。這年頭頂客族不少,媳婦都很做自己,「如果娶個媳婦,對家裡沒向心力,那我寧可不要。」江爸爸有點激動,「我很重視祖先,人絕對不能忘本。」

可是小天沒有下一代拜公嬤,怎麼辦?江爸爸頓了頓,「如果祖先有靈,祂會原諒這一切。」

2m7a0519-071suo_.jpg

祖先或可通融,但最難按捺的,終究是人。

小天過去的幾個交往對象,礙於工作與家庭觀念,往往選擇隱瞞性向,小天在對方的世界,永遠只是個隱形人。「這種不對稱的關係,讓我滿難調適的。尤其當我試著鬆動對方的家庭,反而造成更大的對立跟斷裂。」

他接著強調,同婚法案通過,將迫使更多同志面臨類似的困境,以及交往以後,兩人對於婚姻究竟有沒有共識的問題。

「假如貿然登記了,你怎麼跟父母解釋戶口名簿上那個名字?為了結婚而結婚,感情反而可能瓦解。法案通過等於是政府給同志一個問答題,如何作答,就看各自選擇。」

李爸爸看來,同志最大的困境來自於家庭認同,畢竟「可以換工作,但不能換家人」。小天則提出另一種看法:職場友善度的重要性,有時凌駕於家庭,「職場很直接影響同志生計,有些爸媽不接受,是因為擔心孩子丟工作。」

當然,要不要結婚,也不全然取決於他人。「5月17日之後,我才開始思考結婚對我的意義是什麼,當結婚不再是烏托邦,很多未來是可以想像的。如果我結婚,也要盡法律義務耶!那我就會考慮要不要這麼快結婚綁住自己。」

▇父母:從未想過,走上街頭的這一天

2016年,畢安生教授輕生事件震驚了同志圈,也讓小天跨出舒適圈,開始走上街頭爭取平權,而父母始終站在他身邊。

「收養小天之前,我沒想過自己有天會上街頭。」李爸爸聊起第一次參加同志遊行情景,「氣氛和平歡樂,有很多其他國家的人,還有像google、微軟的大公司參加,我覺得很棒啊!好多年輕的臉孔,只有我一個老人家。我要讓同志看到,長輩也可以支持你們。」

江爸爸的初體驗則顯得有點不自在,「以前沒接觸過同志團體,我覺得好奇怪,整場只有我一個白髮阿伯。」已經如坐針氈了,小天還說:「搞不好別人會以為我們是一對……」父子都有點彆扭。但若不是真的靠近了,又哪來彆扭的機會。

家人陪著上街頭,夢寐以求的一幕,從不是一天收成。

同志污名根深柢固,唯有比謠言更勤,才有機會洗刷偏見。比如曾經最讓江爸爸江媽媽擔心的愛滋,經過小天不厭其煩解釋,他們才真正放下心來。每當媒體出現同志相關報導,便是最好的「機會教育」時機,「有時候一個家庭要開始改變,靠的是同志本身。」小天說。

而每個同志背後的故事,都能成為強大的力量。

▇父母將為孩子而走的照片,貼到臉書與群組

江爸爸說:「同婚法三讀那天我好感動,社會居然有這麼多想愛又不能結婚的人,他們其實都很正常啊,只是臉上貼一堆彩虹旗……叫我貼,我不要。」

大家笑了出來,他繼續認真地說:「我覺悟到台灣各個角落有很多同志家庭,既然同志無法改變,那我們就要站出來挺他們。」

站出來,最難面對的恐怕不是社會大眾,而是周遭親朋好友。同婚法的通過,也間接促使父母「出櫃」。

5月17日上街頭的照片,江媽媽上傳臉書,李爸爸則分享到鄰居群組,各自用不同管道揭露同志父母的身分。社群軟體是最方便的篩網,誰按讚誰不語,一目瞭然。

「你可以不贊成,我們互相尊重。」李爸爸說得理性,即使如此,他也有關卡得突破。

s_17178665.jpg

s_17178662.jpg

▇消失的祝賀卡片

2017年,大法官釋憲,表明反同婚違憲,有人給小天送來祝賀花籃。本來整籃花擺在客廳相安無事,但就在李爸爸手足來家裡作客時,小天發現花籃的祝賀卡片憑空消失。

想當然,是李爸爸收起來了。

「這是我們的家,為什麼要藏?」小天問。當天晚上,那張卡片又歸回原位。

李爸爸一旁解釋,那是匆忙間的動作,沒想太多,「後來我想,那時不收起來豈不更好?就順勢讓大家知道了嘛。不過,家裏很多同志相關書籍,我都沒收呀。」輕輕一句,聊表小小的辯駁。

也許有些事,還是得慢慢來。「如果小天要結婚,我一定會邀請手足參加婚禮,所以接下來打算向他們揭露這件事。」李爸爸一派輕鬆,假如手足有負面反應,自己肯定能想辦法說服對方。

2m7a0249-030suo_.jpg

至於許多人最大的壓力源職場,對李爸爸來說更不是問題了。他擔任同步口譯廿餘年,同時也是多間公司的顧問,在業界是知名人物,「他們需要我。」

孩子的結婚進度,永遠是親戚朋友關心話題前三名,江爸爸江媽媽也不例外。過去他們習慣以「兒子還在攻讀博士學位,婚事不急」含糊帶過,今年母親節,小天終於受不了:「你們不要把別人推進不可能的想像裡。」

▇同婚法通過,父親說:可以放心對周遭親友出櫃了

此時,江爸爸講出一件連小天都不知道的事:6月1日那天(看他日期記得有多清楚!),他在一場聚會中,向好友們坦誠了兒子的性向。

「同婚法通過,我認為時候到了。如果沒有通過,我們也沒必要公開。法案通過,代表社會有這個需求。我敢告訴朋友,我不怕。」

國家的認同,無疑是臨門一腳,讓父母有了說出口的決心。

好友的反應,像大眾縮影。有人認為本來就沒資格反對愛情,有人可以接受同志,但不能接受同婚,理由是「這樣很奇怪」。

「同婚通過,不代表每個人都理解同志了。這就是我們要繼續努力的地方,接下來的路還很長啊。」小天感嘆道。但至少兩邊家人有志一同,只希望他這條路走得幸福快樂,磕碰難免,一起面對。

最後問江爸爸,出櫃前想像過好友反應嗎?是不是需要很大勇氣?他輕輕「哈」了一聲,聽不出是笑還是嘆氣。

「沒有一個家庭願意這樣,遇到了,只能勇於面對。」

好像在說,他們已經勇敢了很久很久,不只那一刻。

2m7a0717-097suo_.jpg

【下期預告】

同婚過後,持續理解 下》面對親密關係難題,9位名人教你如何去愛的好書
在同志議題相關的出版著作,如雨後春筍愈來愈多。藉著此次在民主法案上的一個顯著突破,邀請9位持續對同志平權有身後觀察與耕耘的推薦人,將相關出版著作推薦給讀者。讓陌生的,甚至是對立的知道如何同理與溝通,讓書本成為一個認識與理解的起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8-18 12:21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