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美好食光中的Truku故事:Apyang(程廷) ft. 郭熊「走讀支亞干:耕吧樹洞餐桌」
在太魯閣族Truku的傳說裡,過去曾有個極為高大的巨人Mawi,他一腳就能從這座山跨到那座山,座落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便是被巨人踩踏而形成的平原。8月24日正午時分,眾人於花蓮火車站集合,轉乘巴士抵達林榮休憩區,Apyang與夥伴Bakun Ruiy正等著大家。
「走讀支亞干:耕吧樹洞餐桌」是Openbook閱讀誌2024年「島讀共同體」系列活動第三場。在太魯閣族語中,Qmpah(耕吧)是勞動之意,這場走讀既然放入Qmpah一詞,自是要親手實作。於是,在正式展開活動前,大家從領到的茄芷袋中換上桃紅圍裙、防汙袖套及棉布手套,準備前往Takaday高台砍竹去。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40524/20240824-1o2a2180.jpg)
「進山之前,我們會習慣先向祖靈打招呼。」Bakun點燃三根香菸,低聲向祖靈稟告來意、祈求平安,才領著眾人爬上陡坡。過往原住民上山狩獵,就地取材,以竹筒盛裝白米炊煮而食,漸漸演變成人們熟悉的美食。這日的實作項目,即是讓大家從砍竹子開始製作竹筒飯。
Apyang與Bakun教大家挑選外表青碧、直徑約50元硬幣大小的竹子,削去頂端的枝葉後,輪流手持鋸子截切成一端保有竹節、另端開口的竹筒。看人示範是輕鬆俐落,手無縛雞之力的城市人嘗試之下,始知竹子纖維堅韌,不一會兒便滿頭大汗。
![Apyang帶領參與者砍竹,為故事餐桌的竹筒飯預備食材](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_main_image/public/carousel-tp1/20240824-1o2a2357.jpg?itok=azTw_o2k)
![參與者在工作人員的陪伴下,加入砍竹的行列](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_main_image/public/carousel-tp1/20240824-1o2a2427.jpg?itok=T-bXDVV6)
![郭熊挑到一支很棒的竹子,看起來十分駕輕就熟](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_main_image/public/carousel-tp1/20240824-1o2a2381.jpg?itok=qwofRBJP)
![竹子內部相當乾淨](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_main_image/public/carousel-tp1/20240824-1o2a2445.jpg?itok=nZhI4W4z)
![現地一一分節後,裝入竹簍](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_main_image/public/carousel-tp1/20240824-1o2a2356.jpg?itok=alJG2p6B)
在這座島嶼上,竹子是各個族群皆廣泛運用的常民素材。Bakun趁著空檔,展示過往出草儀式中僅有Truku巫師或祭司才能吹奏、用來引領亡魂返家成為守護靈的獵首笛,更用以薄竹片和細麻繩組成的口簧琴,吹奏了一首追求心儀之人的情歌。
![過往僅有Truku巫師或祭司才能吹奏、用來引領亡魂返家成為守護靈的獵首笛](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carousel_type2/public/carousel-tp2/20240824-1o2a2466.jpg?itok=y1RZoDhJ)
![阿改玩生活的夥伴Bakun示範以薄竹片和細麻繩組成的口簧琴](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carousel_type2/public/carousel-tp2/20240824-1o2a2485.jpg?itok=3EDvu9Gx)
鋸完足夠的竹筒,Apyang領著眾人往山腳下的山蘇田前進,同時娓娓道出Truku族人自南投翻越中央山脈遷徙太魯閣地區,而後又因日治時期集團移住政策搬遷至此的歷史。從曾挖掘出新石器時代玉器製造遺跡的Takaday高台,朝支亞干溪(壽豐溪)眺望,窄細的溪水流至下游部落處突然變寬,有如大樹長出枝枒與樹葉,彷彿深邃的洞穴被打開、受陽光照耀,古名便稱為Rangah Qhuni(打開的樹洞),也是《我長在打開的樹洞》書名的由來。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40524/20240824-1o2a2754.jpg)
沿途遇上Truku常用的植物,Apyang便停下解說:比如,能食用的芋頭葉子頂端的「耳朵」是分開的,但經常伴生的有毒姑婆芋,其葉子頂端則為相連。樹豆Sungut伴隨小黑人神話,據說體型迷你的小黑人常攀爬於樹豆之上,便被稱為Msungut。山棕和天祥都叫Tptu,代表天祥是長有許多山棕的地方。血桐、月桃的葉片,則可充當食器。
Apyang曾在書中寫下山蘇的「異化」:山林裡的山蘇外形張狂,常與姑婆芋一同用於搭建獵寮。這個部落獵人偶爾食用的野菜,卻因偶然被平地人視為珍饈,轉而成為部落的經濟作物。Apyang指著附生於樹幹的山蘇,告訴眾人:「這才是山蘇在自然中的原生樣態。」至於眼前山蘇田裡一株株嫩葉被截切販售的植株,則是族人為了便利採收,才集中種於地表。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40524/20240824-1o2a2660.jpg)
結束導覽行程,來到耕吧園區,眾人挽袖洗刷稍早鋸下的竹筒,跟著Bakun的示範,逐一填裝洗淨的白米及清水至八分滿,用香蕉葉覆蓋開口,以棉繩綁緊後送入廚房炊煮。
眾人期待的「故事餐桌」時間終於展開。3年前,Apyang與部落青年夥伴成立「阿改玩生活」 ,推廣在地生活體驗。「故事餐桌」環節不只結合食農教育,還融合了部落故事。活動中每一道菜的名稱及設計,更通通來自Apyang書中的文章。
他請大家坐到Truku家庭必有的「三石灶」(象徵著爸爸、媽媽及小孩)旁,來自客家庄鳳林的主廚小七,端出第一道以過貓、秋葵、橘子、紅藜及蜂蜜檸檬醬汁組成的開胃菜「耕吧天光」。返鄉10年的Apyang分享,2017年他與伴侶一起務農,由於耕吧指的是勞動,天光在客語中為破曉、天空之意,那篇文章記錄的,即是他倆一起努力工作並相愛的點滴。
第二道「咖哩火雞」是地瓜、芋頭、玉米筍搭配南瓜醬和洛神蜜餞。Apyang調皮地要大家在蔬食盤中找找火雞在哪裡?原來所謂的咖哩是「Kari」,意指說話、聊天,Truku以Kari搭工寮、養家禽。火雞則來自書中那隻鬧得眾母雞生不出蛋、被抓起時卻總是順受到令他不忍殺死的火雞故事。而大家品嘗入腹的食材,亦是族人飼養雞隻時常用的飼料。
第三道以蒜蓉醬涼拌山蘇及過貓的「下山的山蘇」一上桌,Apyang便臨時抽考大家是否還記得參觀山蘇田時唸的族語Sruhing,並再度進行過貓Rmala的族語教學。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carousel_type2/public/carousel-tp2/1920_1-001.jpg?itok=BqRREZkL)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carousel_type2/public/carousel-tp2/1920_2-002.jpg?itok=cAyeElHI)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carousel_type2/public/carousel-tp2/1920_5_2-005.jpg?itok=rTHvtMze)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carousel_type2/public/carousel-tp2/8.jpg?itok=2I6mMElE)
當盛裝在香蕉葉上的燻魚送至桌面,竹棚外下起了夏季午後山區常見的傾盆大雨。Apyang感性敘述這道菜來自〈家的流速,回家或離家的沒語季〉一文。2018年撕裂族群的同婚公投過後,他在社群上出櫃,原本想像父母與自己會像戲劇裡所演的,互訴苦衷淚眼相擁說「怎麼樣你都是我的孩子」,但現實是,父母因信仰而難以接受。
賭氣搬離家門的他,在梅雨季接到父親來電,要他一同去修理被沖壞的雞寮水管。儘管心傷未癒,也不確定父親是否釋懷,Apyang仍去協助父親。「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療癒,因為無論如何,他還是希望我能回家呀!」他理解到,家庭就是這樣,也如同返鄉後進行的一切,就算和族中長輩有著不一樣的意見,但心的方向或許就如同雞寮旁水圳的淙淙流水,流向並無不同。
書中細膩呈現不少同志身分在部落中的困境,〈愛的豬肉轉圈圈〉敘述一對同性友人決定成婚、殺豬慶祝。親友不好張揚,對於族人的詢問一律找理由搪塞,但分完豬肉、酒酣耳熱後,新人的弟弟搖搖晃晃地抓起卡拉OK的麥克風,真誠地為兩位新郎道賀,眾人也拋開顧慮,一同在幸福泡泡裡歡笑暢飲。
另一篇文章〈Tminum Yaku.編織.我〉中,儘管對編織深感興趣,Apyang卻受限「男子不得碰觸織布機」的傳統,無法學得更深。直到某次訪談一位女性耆老,應其要求協助搬出織布機而深受感動……眾人料想不到,此刻口中咀嚼著的石板烤肉和如織布般繽紛的醬料,不僅僅是原民美食,更包含諸多情感及文化底蘊。
喝過了糯米酒(先以指尖點三滴祭祖靈),以及三石灶上燉了樹薯、紅白蘿蔔及金針花的熱湯,眾人合力完成的竹筒飯也煮熟了。在Apyang眼中,竹筒飯不只是一種食物,也好似一連串人與土地的關係——就像家族中最老的長輩Payi Rabay曾告訴他,做竹筒飯「不只要土地,要竹子,還要有人」。
最後一道菜的靈感來自工寮元素,以涼拌雞絲、水煮蛋及青蔬組成的清口菜「Biyi─彼憶」,和運用山蘇粉染出淡綠色澤的甜點「芋見山蘇」。擔任本次活動特別嘉賓的郭熊與眾人分享,由於他長年研究黑熊,也因此與卓溪的布農族人產生交集、進而猶如家人。一路走來,能以布農之眼看待山林、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他誠摯地說:「是卓溪的族人手把手帶著我長大。」
![一道菜餚一個故事的故事餐桌](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_main_image/public/carousel-tp1/20240824-1o2a3345.jpg?itok=8JYTR625)
![參與餐桌的學員以敲擊的方式打破竹筒](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_main_image/public/carousel-tp1/20240824-1o2a3817.jpg?itok=9_626IGw)
![佳餚背後的掌廚人小柒](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_main_image/public/carousel-tp1/20240824-1o2a3364.jpg?itok=hCLEDwWH)
![共飲一鍋湯](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_main_image/public/carousel-tp1/20240824-1o2a3493.jpg?itok=kr4d1HhR)
聽Apyang講述殺豬的種種,郭熊深感共鳴,殺豬文化對原住民相當重要,「『人人都有份』這個共享的概念,對當年剛開始接觸部落的我來說是很大的震撼,了解到原來殺豬是這麼有凝聚力的事。」
兩年前《走進布農的山》出版,郭熊特意在卓溪舉辦了一場部落新書發表會,與族人共享他的書寫成果。這樣的盛會當然少不了殺豬,好笑的是,他親手殺豬卻未一刀斃命,讓豬哀叫了兩次,沒見到殺豬現場的耆老還以為他一共殺了兩頭豬。
與眾人一同參與整場走讀,「故事餐桌」將書寫與食物、傳統融合在一起,令郭熊感到十分驚豔。他不禁也構思著,若能將《走進布農的山》化作一道道料理,會呈現出怎樣的風情。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40524/20240824-1o2a3702.jpg)
與Apyang本身就是Truku族人不同,郭熊是以外來者的身分進入布農部落,但是兩人同樣在推廣部落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育的過程中,面臨如何取得族人認同的考驗,這也是郭熊讀Apyang作品時特別心有戚戚焉的部分。郭熊笑著表示:「當耆老會罵你、說你什麼地方做得不好,某種程度上這才是你真正『走進』部落的開始。」
比起居住城市的漢人,原住民與自然相依共生,人與土地的連結也格外緊密。多年累積的經驗,讓郭熊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轉譯者」,不只要傾聽部落的聲音、領會他們的邏輯,同時也要讓部落理解當代科學研究的意義,才能降低因視角不同產生的誤會,達成走向共好的可能。
Apyang則回應,部落裡人與人的關係非常親近,面對許多不同的意見或質疑時,也常會感到疲倦或自我懷疑,「可是,我很喜歡自己在做的事,如果我不做,還有誰會做呢?」如今,他已學會適時放下,並下了一個十分有原住民智慧的註解:「不要忘記生活本身。」
竹棚外的雨不知何時停了,向晚的天空依然透藍,遠方掛著一彎彩虹。對Truku而言,生命的價值在於走過彩虹橋;而彩虹亦是當代社會性別與性向多元群體的象徵,代表希望、驕傲與各種形狀的愛。或許也如這一日,眾人一同以開放的心,以雙手雙腳,以眼睛、鼻子、耳朵、味蕾,認識何謂Truku。●
|
作者簡介:程廷(Apyang Imiq) |
|
作者簡介: 郭彥仁(郭熊) |
話題》雙向的肖像:鴻鴻讀《藍圍巾的男人》
一位藝術家是如何創作的?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魯索(Henri-Georges Clouzot)用一部《畢卡索的祕密》(Le mystère Picasso)試圖解答這個千古謎題。他把攝影機放在畫布後方,透過一種特殊顏料,將畢卡索作畫的過程顯現在整個銀幕上。例如我們會看到畫家如何在五分鐘內,將三個圓圈畫成了魚,魚又變成了鳥,鳥又變成了一張孩子的臉,最終又長出角來,成為魔鬼的形像。
然而,如此生動而美麗的電影,卻還是無法解釋畫家的腦海是如何運作的。以致評論家安德烈.巴贊下了這麼一個結論:「不言可喻,觀察一位畫家作畫並不能解開藝術家天才之謎,也看不出他的藝術奧祕。」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卻在《藍圍巾的男人》這本書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回答。這次的畫家是盧西安.佛洛伊德,英國當代的重量級畫家。他生於德國,是心理學家佛洛伊德之孫。他和同代畫家法蘭西斯.培根的作品均違逆70年代波普、歐普、抽象藝術的洪流,堅持以肖像為主題,也曾多次繪製彼此的肖像。
然而培根動筆迅速,不會浪費時間和模特兒蘑菇,更常直接利用相片作畫。佛洛伊德卻是細火慢煨,一畫數月甚至經年,模特兒必須像打卡上班一樣定時報到。可想而知,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藍圍巾的男人〉是佛洛伊德的一幅畫作,畫的是他的作家好友馬丁.蓋福特。這本同名著作,便是蓋福特在擔任模特兒期間,長達七個月的思聞紀錄。油畫完成後,他們又花了幾乎同樣長的時間,製作了一幅版畫。兩人原本即是好友,經常一起看展、聽爵士樂、吃飯、出遊。作畫期間,雖然蓋福特一動不動,卻並非一言不發。兩人仍然持續天南地北交談,並且一起用餐。這給了蓋福特一個大好機會——雖然他本來沒有意識到——可以仔細觀察一位藝術家的工作與思考過程,並不斷經由交談印證。何況,蓋福特對佛洛伊德筆下的對象,恐怕沒有人比他更熟悉——就是日日鏡中相見的自己。
因此,畫家的詮釋,便在這樣的對照與對話中清楚顯影,無可遁形。
臺灣讀者有幸,在2024年6月到11月之間,可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看到與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合作的大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其中就展出了數幅佛洛伊德的名作,包括〈女孩與白狗〉與在本書中論及的〈抽菸的男孩〉,也有培根所畫一組三聯的佛洛伊德肖像。展場中引用了加拿大攝影師傑夫.沃爾(Jeff Wall)的見解,指出傳統繪畫創造的瞬時感僅是一種幻象,卻可以讓過去、現在、未來同步存在,無論是矛盾衝突或水乳交融。
這種觀察完全印證了蓋福特的經驗:由於長時累日的凝視與交流,畫家的觀察愈益深入,被畫者也會隨著歲月與心情改變形貌樣態,而這些都累積在單一一幅畫面中。以致於完成時,有人直指這幅畫比蓋福特還像他自己,而畫中人的表情也顯得複雜而微妙——嘴脣似在微笑,而眼神卻顯得猶疑甚至憂鬱。這裡面有時光的痕跡,也有內在的皺褶。蓋福特在被畫過程中就不禁一再自問:「『我』是什麼?」透過模特兒的夫子自道,我們必然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肖像這門藝術。
同時,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藍圍巾的男人〉不只是蓋福特的肖像,也成了佛洛伊德的肖像。肖像中的客體發聲了,這是史無前例的。於是,原本是畫家獨白的藝術,在書中變成了對話。我們不但透過蓋福特的眼睛,看到一個工作中的畫家——這是畫家自己看不見的:永遠站著,像是在跳舞般前一步、後一步地移動,為了一筆、一畫反覆思慮、反覆測試色彩,畫了又抹去,錙銖必較,像進入著魔狀態。但同時,畫家與模特兒還可以自在聊天,談藝術判斷、談生命體驗。剛好這位被畫者是一位作家,可以成為比任何訪談者更深入的一位紀錄者;何況,佛洛伊德向來是一位注重隱私、幾乎不接受採訪的藝術家。
於是我們和作者一起發現佛洛伊德的審美重點在於真實感、臨即感、重量感。比如他覺得達文西是個很糟的畫家、拉斐爾的人物輕飄飄、維梅爾的人物不像真實存在過,但是對卡拉瓦喬和提香卻讚譽有加。他覺得畢卡索意在震驚世人,卻更敬佩馬蒂斯將生活與藝術形式完美結合。不過,最能夠表現佛洛伊德個人特質的,恐怕是他對自己作品的「胸無定見」——不去想像畫作完成的樣貌,而是在過程中持續摸索、冒險。他偏好作品的不均衡、不連貫,勝過風格的優雅。這也反映在他幾乎從不接受委託創作,反而是邀約生活中與藝術絕緣的人物,無論是黑幫混混、或是餐館服務生。
我不敢說,了解佛洛伊德作畫的細節,便足以了解藝術的奧祕。然而,這本書卻讓我彷彿明白了,文明在於細節的講究。不論是王文興小說的一個音節或一格空白,威爾第歌劇追求的不那麼完美的音色,或是佛洛伊德對看似平凡無奇的肖像背景的琢磨。即使畫完後作品已經完成、已經遠去,留置在某戶人家樓梯的牆面,絕少有人能再看見。然而,行動就是存在的證明。那就是即使一幅陌生人的肖像也足以耐人尋味的藝術祕密。●
作者:馬丁.蓋福特
譯者:趙琦
出版:鏡文學
定價:7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丁.蓋福特 Martin Gayford
英國作家、藝術評論家。
出生於1952年,曾擔任《旁觀者》、《每日電訊報》藝評與《彭博新聞社》首席藝評。著作有《威尼斯:圖像之城》、《春天不能被取消》、《塑造世界》(與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合著)等,內容多與偉大藝術家的工作過程、藝術作品分析相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