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怪MIT.特展》不只在鄉野,妖氣橫流,都市縱走:「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

覺得夏天聽鬼故事、看恐怖片,就能從腳底「涼快」到頭頂的人有福了。今年暑假,這個活動將陪你度過最文學、最藝術的中元節,7月鬼門開與關當天(國曆8月1日與31日),還有前所未聞、超鬧的巨妖出閘,邀你一起逛大街。

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與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聯合主辦的「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自7月5日起將在空總妖艷登場。活動內容橫跨3000年,從原民巫覡到漢族民俗,從森林神靈到都市傳說,並集合文學、美術、圖像插畫、VR/AR、裝置行動、遊戲、遊行等多元藝術形式,企圖魅惑你的元神、顛覆你的三觀。

從明華園畫師陳冠良手繪螢光色調的主視覺即可預見,本次特展絕對超乎大眾的普遍想像——金剛護法神三頭十臂、怒目圓瞪,卻表情詼諧、戲感十足。祂一邊手持媒體麥克風與智慧型手機,一邊還掖著買醉的酒瓶;祂一手捧著保育鯊魚、高舉抗議,另一手還握著核能標誌。古老的傳統元素誇示出眼前社會的荒謬,帶來生猛的批判性與反思。

策展人之一的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龔卓軍表示,「妖怪,其實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原始莽林」。本次特展正是試圖讓文學、民俗與當代文化場域中的各種「妖鬼魍魎」得以著陸發聲,並跨出文本,與當代社會對話。

「在山稜線的後方,妖氣宇宙、妖氣都市蠢蠢欲動,不幸的生命、受辱的靈魂、被殖民的從屬、污穢的環境、遺忘的廢墟,角落黯黑勢力,無明怨氣集結,佈署出異樣的臺灣精神地理學。」龔卓軍如此描述。


bei_cheng_bai_hua_tie_c16-2-c-bing_2-rgb_s.jpg

AKRU的作品〈文學少女黃鳳姿〉

在鬼怪文學方面,本次特展以巴代小說《巫旅》為起手勢,其他作家作品還包括日治時期佐藤春夫的〈女誡扇綺譚〉,乃至當代的甘耀明《殺鬼》、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說妖》等。主辦單位依據這些作品,邀集藝術家運用各種藝術形式,勾勒展演台灣百年來妖氣流變的大眾文化。

image003-side.jpg

本次展出共由龔卓軍、羅傳樵、王嘉玲、黃啟瑞4位策展人跨域策劃。除了文學家及團體,還囊括8組當代藝術家與建築團隊(侯俊明、許自貴、李俊陽/妙工俊陽、涂維政、陳飛豪、何采柔、NAXS、鄭乘騏/Group B)、6組圖像插畫藝術家(柘榴君、角斯角斯、張季雅、AKRU、Nofi、陳冠良)、6組聲演藝術家與團隊(李凌子、陳慧勻、曾伯豪+戴開成、楊秀卿+微笑唸歌團、楊雨樵、蘇俊穎木偶劇團)、6組VR/AR電影動畫遊戲團隊(原金國際、肯特+國網中心、羊王創映、綺影映畫、高雄電影館、踢歐哎哎)等,共計30組創作者及團隊參展。

作家巴代以原住民巫覡文化為基礎,藉由山林精怪、樹精巫魂,探索人類於生存環境中的價值觀與道德責任的小說《巫旅》,是這次展出中文學跨域呈現的一大亮點。藝術家李凌子採集自然聲響的作品《巫聲》(Illusory),透過8聲道系統(Octophonic)構建身歷其境的感受,用以敘述少女巫師血液覺醒過程中時空旅行、與鬼魂或樹靈交談中的心靈聲音。

此外還有肯特動畫與國網中心合作,運用i-flyover的3D技術及雲端算圖技術所製作的妖怪地誌影片《巫行》,以俯視的科技視野、空中流動的視覺畫面、超自然的觀影經驗,來詮釋《巫旅》文本裡的小女巫,透過「意念飛行」的尋妖旅程。

預計於8月1日及31日傍晚舉行的兩場慶典式妖怪祭,也將依《巫旅》書中的巨妖形象,由南藝大的Group B團隊負責設計製作、雞屎藤舞蹈劇場陳慧勻導演遊行活動。


image011-side.jpg

阿美族傳說中的巨妖「阿里嘎蓋」

「阿里嘎蓋」為阿美族傳說中居住在花蓮美崙山區的巨妖,他們能施法術、喜歡嬰兒內臟,甚至與阿美族舉辦豐年祭的由來有關。在北地異開發的桌遊《說妖》及張季雅所繪《妖怪台灣》中均有著墨。

而日本文豪佐藤春夫描繪台南廢屋鬼影的作品〈女誡扇綺譚〉,則由擅長以動態錄像詮釋台灣歷史的藝術家陳飛豪,透過影像作品結合微笑唸歌團的說唱藝術來呈現,企圖以當代眼光來旁視殖民者眼中的漢族女鬼形象,以及日本浪漫派文人認知的台灣異國情調。

自幼生活在魔幻鄉野奇譚中的作家甘耀明,會場中布置有「水鬼教室」為作家及作品代言。近年來對「台灣妖怪學」頗有建樹的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則將作品化身為「說妖密室」。


image019-down.png

北地異的《說妖》密室(上圖)及結合動態影像與台語說唱藝術的〈女誡扇綺譚〉。

圖像插畫藝術創作方面,展出作品有描繪台灣300年妖鬼神遊的奇幻誌《妖怪台灣》(張季雅);時空設定在1930年代的台北、能與妖怪溝通的奇幻漫畫《北城百畫帖》(AKRU),第一本匯集台灣本土起源神話的插畫作品《怪生島》(角斯角斯),以及觀察都會百態、挑戰世俗禮教的「台北妖怪繪卷」(柘榴君)等。上述圖像插畫藝術家的精彩畫作,都將以巨幅呈現,為觀眾帶來異世界繽紛壯闊的臨場感受。


guai_sheng_dao_-down.jpg

參與特展的圖像插畫藝術作品都有巨幅呈現。上圖為角斯角斯的《怪生島》、下圖為柘榴君「台北妖怪繪卷」系列中的作品「公幹」。


zhan_chang_gui_hua_.png

展場規劃示意圖

當代藝術的展演部分,作品常與台灣政治環境及社會現況相連結的畫家侯俊明,將展出談論國族之妖的《盧亭》,以及擁有各式因慾望過度壓制而變相者的現代神鬼人圖誌《搜神記》。土味十足又反骨的畫家李俊陽,則有壁面現地繪製的一系列作品及《台灣妖怪》。


image027-side.jpg

左:侯俊明的《搜神記》有各式因慾望過度壓制而變相者;右:李俊陽《台灣妖怪》系列中的「八肚妖」與「酒鱉」。

裝置藝術方面,何采柔飄浮的兔子面具女郎《半透明》,將在展場創造出既令人熟悉又脫離現實的荒誕氛圍。常藉動物講述人性,認為妖魔總伴隨人性出現的許自貴,則帶來萌系作品《大腳十二生肖》,幽默嘲諷人類的慾望基因。


zhan_pin_.jpg

左:何采柔《半透明》。右:許自貴,台灣新門神「風調」及「雨順」。

除了室內的裝置藝術作品,空總的戶外草皮區還有涂維政依據張系國的科幻寓言,仿擬的考古遺跡《巨人與巨獸遺跡—義村遺址》,為極具張力、打鬥雙亡的兩具5公尺巨人和7公尺妖怪的骨骸。有趣的是,藝術家還運用工作坊邀請民眾自帶家中物件,翻模仿製成出土文物展出。

民眾心中最炫的,莫過於高科技、沉浸式的新媒體藝術體驗了。本次特展引入原金國際360度的環景VR設備,以50張妖怪圖像製作《妖市蜃樓》。每扇緊閉的都市窗景,都將感應觀者的腳步,逐一打開,露出躲藏在城市中面貌各異的百鬼奇妖,叩問人們內心幽微的聲音。

本次創作《妖市蜃樓》的藝術家王世偉,過去同樣曾以環形劇場創作《水生相》。從影片可一窺環景VR的觀影經驗。

另外,NAXS團隊運用儀式劇場手法創作的數位船筏 《XR-XATA躰-02》,將藉由VR的漂浮、下沉、揚升,嘗試塑造當代信仰體驗。對VR電影有興趣的朋友,特展期間更有《全能元神宮改造王》、《恐怖廟宇》兩部短片可觀看。


noxwdjzvaosowqfnacy4-500x708-side.jpg

左:《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右上:《恐怖廟宇》海報,右下:《XR-XATA躰-02》展場示意圖

想在空總實境中見鬼嗎?展覽現場有TOII實驗室的《都市傳說冒險團》,可利用手機AR與「靈界」進行互動體驗。現場還備有iPad,供民眾觀看結合台灣特色建築的妖怪醫院,《印象中的角落》為羊王創映最新推出的AR立體概念書。

空總55放映所將於7月20日及21日兩天推出「妖怪電影院」,播映《新桃太郎》、《魔法阿嬤》、 《紅衣小女孩》等影片,民眾可鎖定時間前往觀賞。

***

事實上,在打造文化生態系的構想下,空總自今年2月起即與北地異及台文館合作,共同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妖怪學院平台「妖怪學院:妖異文化實驗場」。該平台現階段除做為「妖氣都市」特展的前導宣傳介面、舉辦一連串諸如表演、說書、講座等暖場活動之外,長期來看,妖怪學院也將為台灣特有的妖怪文化及內容表現,繼續進行知識的匯聚積累,並擔當台灣妖怪學跨國、跨域合作的基地。

策展人龔卓軍指出,在關心台灣文化的浪潮中,「台灣妖怪」最具有在地性、識別性與未來性。本次「妖氣都市」特展,在跨越中元普渡的民俗節氣中,希冀開拓台灣妖怪的文化創作新視野,重啟俗民社會內在喧囂,讓群眾重新感受台灣妖怪當下的生猛氣息。

「『妖氣』的不馴化、不服從,在人類之城裡,進行異類結界,正含藏著一種文化實驗的底蘊態度,成了必須要帶有跨文化批判思考、成了一種描摹未來異類的當代意氣之聲,這正是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國立臺灣文學館與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攜手合作,共同策辦『妖氣都市』的初衷。」

▉鬼門開!Openbook送周邊

即日起至8月6日24:00止,喜愛鬼怪的你,只要在FB&IG上參加我們的贈獎活動,就有機會得到妖氣都市小禮組哦!快來一起搜妖儲魔!


zeng_jiang_gif.gif

✨妖氣都市涼嚇扇+血盆大口杯墊✨

【台灣鬼怪與它們的產地】完整專題

yao_guai_zhuan_ti_tu_c.jpg

【妖氣都市——百鬼行】

67208985_503692743770024_1736446511744548864_o.jpg

  • 時間:共兩場,8/1(四)17:30|8/30(五)17:30(約1.5小時)
  • 參與方式:17:30前於「圖書館展演空間戶外廣場」,領取「百鬼行」通行布條
  •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園區戶外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 內容:結合動態機械裝置、空間構築、偶戲、舞蹈、劇場行動,以及南藝大師生合力打造的巨妖裝置
  • 限定放送:當日穿戴自認具妖異之氣的衣物裝扮,或攜帶可敲擊出聲響的日常小物或小樂器(如金屬筷、水壺等),現場打卡「妖氣都市」,即可在集合地兌換限定「妖怪口罩」(款式隨機贈送)
  • 更多詳情https://yaochi.clab.org.tw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7-01 12:00
現場》拒當聖女,不做婊子:重新認識女性欲望和開放式關係,鄧惠文帶讀《性、謊言、柏金包》

「很開心有這個機會,我們可以在公開場合談性。」

在風和日麗的週日下午,超過百位讀者抱著期待的心情來到誠品信義店,參加由鄧惠文醫師主講的《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欲望的新科學》新書講座。眾人齊聚,令人一時忘記,在許多情境下公開談性和欲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鄧惠文開場便說,她覺得原文書名「Untrue」取得相當有意思,特別是看完書後,發現其實Untrue的含義非常複雜。作者馬汀(Wednesday Martin)並不是只書寫那些「不誠實」的女人,而是在推翻那些關於女人情欲與不忠的刻板言論。我們習以為常,關於女人外遇和情欲的許多描述,有許多都與現實不符。作者在書寫過程中要做的便是:找出新的發現、資料和故事來讓我們自由。這個「自由」指的是誰的自由呢?是男人,還是女人?或者其實不是只有這兩種性別?我們原本背負什麼包袱,又要從哪裡解脫?

正如同馬汀在序言裡的自白,身為女性,她對性的糾結、不敢坦白、渴望,以及最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罪惡感,讓她長期生活在不自在的壓力中。即使結婚生子,她仍然有「不正常」的性幻想,迷戀不同年齡和風格的男性,甚至女性。

▇ 約束女性的緊箍咒

「天底下怎麼會有我這種老婆和媽媽?」馬汀在書裡花了不少篇幅鋪陳,好似她必須花很大的力氣來解釋這個「不正常」:為什麼她想做這個題目?為什麼女人想要多重性伴侶?為什麼女人很想要性?但更應該被問的,難道不是:為什麼女人對性的渴望會被視為「不正常」?

鄧惠文用一個自身遇過的例子,開啟了關於「女性不正常」的討論。在她待過的醫院中,某精神科主治醫生開立憂鬱症處方箋給因為先生外遇而感到憂鬱痛苦的女病患。當女病患不解為何丈夫外遇,卻是自己需要吃藥時,該名男性醫生回說:「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的老公有外遇嗎?為什麼別人不會有憂鬱而你會有?可見你需要吃藥。」

鄧惠文也引用了書中的一個歷史案例:1856年美國史托爾醫師(Horatio R. Storer)的個案描述,B女士經常感到性欲高漲、會做春夢、會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男性有欲望,但先生卻有性功能方面的障礙。因此醫師針對B女士「不正常的性欲」所開治的處方箋包含了:

B女士須戒除跟先生行房;先生搬離家裡、妹妹搬進來。不能吃肉喝酒(避免激起肉欲的刺激物)。不能睡羽毛床墊,限制睡眠時的舒適品質。每天要洗冷水澡、用冷水灌腸、用硼砂溶液擦拭陰道等等,並且B女士需要停下手邊正在寫的小說。

姑且不論史托爾醫師的處方箋是治療還是虐待,但他明白點出B女士的問題出在「主動性」。因此從洗冷水澡、折磨陰道到抑制創作,都是為了要消滅B女士的主動性,連帶的是進一步壓抑性欲。

女人是否能夠自我主宰自己的情欲和身體?

兩個例子,前者諷刺地呈現了男性的欲望是如何被體制所保護與包容,後者則反映了女性無法對生活和欲望有主宰權和主動性。只要關係出了問題,都是女性的問題。即使是男性不舉,或是男性外遇,該被「治療」的仍然是女人。

說到底,問題不是出在性或性欲,而是出在「女人」。


deng_hui_wen_c.jpg

主講: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 榮格分析師 / 作家 / 廣播主持人)

當女性試著表達自己在欲望和關係上的感受,卻被視為不正常時,我們就必須追問:還有多少情境和議題,是讓女性難以啟齒卻深受其擾的?

鄧惠文提到,過去在大學當輔導心理師的時候,大學女生普遍都知道、在各式的宣導中也會一直被提醒,自己「需要避孕」。而避孕的方式,是外出約會時隨身帶著保險套以防萬一。然而真的會在緊要關頭拿出來用的女性,其實非常少。

「為什麼女生不敢拿出來用呢?」鄧醫師問。

現場馬上有男性讀者回答:「因為女生怕被貼標籤。」

此時,鄧惠文嚴肅地表示,的確,他們接觸到的很多狀況都是當事人「怕被貼標籤」,這其實是很讓人擔憂的狀況。到底有什麼觀念如此難突破,讓僅僅是保險套的使用都如此困難?我們到底在怕什麼?性與負面刻板印象的連結,讓人們為自己戴上了緊箍咒,也連帶地牽制了人們的行為。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鄧惠文經常遇到的情形:妻子來諮商並抱怨先生不願意有性關係,但她真正焦慮的並非自己的性欲沒有被滿足,而是擔心先生是不是不愛她了。性行為在關係裡的意義變成按表操課:「就像點貨一樣,沒點到就會焦慮是不是出問題,是不是自己沒有吸引力,是不是老公在外面有別人。」

然而,當夫妻兩人一起來諮商時,太太卻絕口不提性生活不滿足這件事。就算好不容易有機會提到,先生往往一頭霧水,並且表示大部分時候自己是想要有性行為的,但太太會以各種理由拒絕先生,諸如「打呼太大聲去隔壁睡」、「應酬喝酒太臭不想要」、「已經很累不想要」。

在長期親密關係和婚姻關係中的女性,可能會對另一半感到倦怠。倘若女性對自己的情欲或是感情沒有足夠清楚的認知,很容易會去怪罪關係中的另一半,抱怨對方哪裡沒做好,但對另一半來說反而覺得莫名其妙。鄧惠文更提到,她在與夫妻進行溝通時,常會覺得先生是相較容易溝通的,「因為女性不能承認和不能討論的事情太多了。」女性在性欲、身體、情感的有口難言,即便到了長期關係中仍然沒有好轉。

▇ 想像第三者,開放式關係?

「如果有一天,你的伴侶和別人發生性關係……」

在座談會中場時,鄧惠文提議讓大家玩個小遊戲,與身邊的人三人一組,並設想:「當另一半跟別人有性關係的時候,想像那個畫面時,你會有什麼感受?」

為什麼是三人一組呢?貼心的鄧醫師表示:「三人組合是比較舒服的數字,如果不想講自己的話,至少可以說『我們這組有人說』。」

「會好奇第三者是什麼樣的人。」

「會有憤怒的心情,可能會質疑對方和自己。」

「憤怒,釋懷,可能會原諒對方的錯誤。」

「不公平、會想比較、覺得受傷。」

「如果想像畫面的話,會有興奮的感覺。」

「自尊心被踐踏、被掏空。」

「懷疑是不是自己哪裡不好。」

現場讀者陸續分享了自己的想法,難以想像上述這些帶有許多負面情緒的回答,來自於剛剛熱鬧且歡笑聲此起彼落的討論。


tai_xia_guan_zhong_c.jpg

現場讀者分組針對「想像第三者」進行討論、分享

現場關於「想像第三者」的討論,順勢開啟了書中在「情欲」之外的另一條主軸:「開放式關係」的實踐。

「開放式關係是什麼?」、「你會想要開放式關係嗎?」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重點是大部分的人,可能根本沒有仔細思考過這類的問題。

在當代社會裡,我們已經習慣「一對一」的伴侶模式,但為什麼我們的預設選擇是「一對一」關係?又為什麼我們排斥「開放式關係」,並對打破「一對一」關係的人如此憎恨?套句作者的話:「真是很不可思議,人們承諾相守ㄧ生,然後根本沒討論過性專一這件事,就結婚了。」包括她自己的婚姻也是。

鄧惠文提醒讀者,馬汀這本書給讀者的提醒是:「用挑戰的心態去看你看到和聽到的事情,是真的嗎?是絕對的嗎?」

刻板印象中,「女性比較在意情感,男性比較在意肉欲」,「男性要四處播種,確保自己能夠流傳後代;而女性是懷孕的一方,必須要慎選配偶,才能有優良的後代」。這些振振有詞的「理論」是真的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根據是什麼?如果不是,那為什麼我們依然傳頌這樣的言論?而真實的狀況會是什麼?

馬汀在書裡大量引用心理學、生物學、性學研究與人類學的研究成果,而近代的研究成果早早就推翻了上述的刻板印象。例如,在某次實驗中,研究者讓女性和男性受試者在小房間中觀看各種不同的色情照片或影片,並在受試者的陰莖和陰蒂上接上小型感應器,測量充血量。研究結果指出,男性和女性受試者的身體都會有反應,充血程度並無差異。

而有趣的發現是,女性幾乎對任何畫面都會有反應,即使她們是異性戀女性,不論看到男男、女女、甚至是猿類之間的性交畫面,都有著不相上下的反應。反之,男性通常只對自己宣稱的性傾向有生理反應。書裡引用許多不同的實驗,都是要證明,在「性」這件事情上的反應和需求,男女之間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

現場有位女性讀者問:「如果這個社會的蕩婦羞辱還是很嚴重的話,女生到底要怎麼坦然面對自己的性欲?」


guan_zhong_ti_wen_c.jpg

現場讀者提問

同樣身為女性,聽到蕩婦羞辱的確讓人心裡一把火都起來了。想想在批踢踢上常見的仇女言論、仇CCR言論,台灣雖然號稱是全亞洲性別意識最進步的國家,但網路上的匿名發言,還是毫不掩飾地暴露出惡劣的性別歧視。

但鄧惠文出乎意料地回答:「我們的社會真的不允許女性有情欲嗎?」

整個社會並不是要求女人沒有情欲,而是情欲必須要被管理,需要符合「權威者」的需求。所謂女性要「出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進得了臥房」,難道不就是在暗喻女性既要幹練得體又要淫蕩風騷?而「綠茶婊」這種名詞的出現,同樣也在暗示女性如果不懂得透過耍心機來施展魅力,就會在異性爭奪的鬥爭中慘敗。

所謂蕩婦羞辱,是羞辱不合時宜、不符關係期待的性,而非真的對情欲採取打壓和禁止。鄧惠文提醒:「女性同時被期待既要當婊子,又要當聖女。」然而這兩者是不可能在一個人身上同時滿足的,女性必須要超越婊子與聖女這兩個角色的限制,才能超脫這個宰制。

「女性因為一直被兩種極端的標準所分裂,所以自身的力量才一直被削弱。我們必須要超越這兩個分裂,才能有機會保留完整的自己。」男人和女人之間,有很多因為恐懼和不解而產生的憎恨,我們則期望找到理想中的伴侶,來克服這種恐懼。但我們必須要有所覺悟,自我的成長不能只仰賴另一半。

「希望我們從整理自己、面對自己開始,不要一直去責怪另一半,才會有成長的可能。」《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欲望的新科學》書中的女性故事和諸多研究就是在挑戰我們的認知,試圖打開我們的想像,推翻那些「Untrue」的印象,幫助我們讓尚未打開的情感和欲望找到出路。

wei_tu_c.jpg

getimage_14.jpg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欲望的新科學
Untrue: Why Nearly Everything We Believe about Women, Lust, and Infidelity Is Wrong and How the New Science Can Set Us Free作者:溫絲黛.馬汀
譯者:許恬寧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作家及文化評論家,於紐約有逾20年的寫作與社會研究者經驗。著有《紐約時報》排名第一暢銷書《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及《Stepmonster》,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每日野獸》、《好萊塢報導》、《哈潑時尚》、《倫敦泰晤士報》,以及《每日電訊報》。此外,她也是《早安美國》、《今日秀》、CNN、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NBC News、BBC Newshour的常客。馬汀於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與丈夫和兩個兒子定居紐約市。

Website|wednesdaymartin.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章雁婷(韋恩州立大學醫療人類學碩士)
2019-06-30 21:00
OB短評》#182 投奔自然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聽一整塊大陸唱歌

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四千英里鳥鳴之旅,跨物種翻譯者的自然觀察與生命記事
Listening to a Continent Sing: Birdsong by Bicycle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Pacific
唐納.柯魯茲馬(Donald Kroodsma)著,呂良正、劉曼君譯,臉譜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實   樂   獨   益  
鳥類學者騎單車橫跨美國,不只沿途拼湊出這塊大陸的鳥鳴地圖,也譯解出啼聲的不同意義。作者的單車冒險體現了對知識的原始熱情,也隱含著美國探索拓荒的立國精神,所幸現在探索自然已非以建立人造物,摧毀生態為目的。
透過現代科技的加持,讀者可以透過書中的QR Code欣賞作者一路慢行所蒐集到的鳥叫聲。本書呈現出的設計概念對華文世界的自然書寫有非常大的啟發意義,值得大力推薦。【內容簡介

山之生

一段終生與山學習的生命旅程
The Living Mountain
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著,管嘯塵譯,新經典文化,2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來自英國的山林書寫,溫婉奇妙的陰性特質,不同於披荊斬棘的美式作風,這裡的大自然更像是一座精巧的花園,隨時觸動著作者纖細的心思,頗能反映出大不列顛全面馴化過的地貌,令人想起一位徜徉山林又不急著嫁人的珍.奧斯汀。
本書以英國英格蘭高地為描寫對象,雖沒有配圖,但透過作者的妙筆,讀來讓人覺得興味盎然。【內容簡介

一個女人,在北極

Eine Frau erlebt die Polarnacht
克麗絲汀安.里特(Christiane Ritter)著,賴雅靜譯,創意市集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能到北極去旅行,當然會是一件非常棒的經驗。但若是到北極去過日子呢?到了北極又應該怎樣活?如何活呢?這本傳記用女性視角細膩地呈現出旅程中所遭遇的許多問題,讀來興味盎然。
男人到北極是探險,1930年代的女人到北極,卻是去照顧探險家。然而作者也在生活中實踐她的冒險,搜索枯腸想出料理海豹的一百種方式,觀察門前北極狐的蹤影,收拾男人製造的麻煩。文字迥異於男性強調遠征自然的極地文學,著墨於對空間的感知,人與極光、冰雪、苔蘚、動物融為尋常生活,是特殊的極地書寫。【內容簡介

荒園

Das Feld
羅伯特.謝塔勒(Robert Seethaler)著,鐘寶珍譯,商周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小鎮的亡魂們叨叨訴說小鎮的人事,令人想起前些時候出版的《林肯在中陰》。不過這裡的德國幽靈不像他們的美國同儕那麼潑辣亢奮,只是靜靜地道出生而為人的諸般不得已和慾望,滲透著一股清冷的日耳曼詩意。
過往常見的地方書寫,多是以地方歷史發展的編年體來記錄。是否有別種地方書寫?本書運用地方人際關係,包括跨越陰、陽兩界人群的互動來展開,是一個很好的參照。【內容簡介

金色聚落

記金瓜石的榮枯
賴舒亞著,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作者生在礦鄉黃金歲月沒落後,寫故鄉不故作姿態,不強調大起大落的戲劇性,將史料與耆老口傳的庶民回憶交織成篇,一磚一瓦築起金色聚落的過去與現在,文字平實,回歸鄉土書寫的初衷。作者並不是離鄉的城市青年,而是選擇返鄉重新探索鄉土生活價值的人,此間流露出的變遷過程,值得細細玩味。【內容簡介

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

吳芬著,啟明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文 
作者很認真地玩文字遊戲,嘲諷與自嘲濃烈又酸澀,髒話詛咒瀆神謗佛皆怨毒成詩,像留著尖指甲摑耳光,讓讀者又痛又爽。
這樣的體例與其說是詩,其實更像是箴言。作者的機心針針入穴,令人痠麻難當,只能跟著呵呵,呵呵。偽聖經的包裝也誠意滿滿,有求必應,不妨當成文青籤詩,困頓哀怨時信手一翻,即見如來!【內容簡介

完美人類

游善鈞著,鏡文學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樂   益  
儘管書中的科幻梗看著有些眼熟,然而畢竟是難得的國產作品,情節和詭計的設定誠意滿滿,頗有可觀,不少議題也反應出當前的焦慮……今天從事科幻創作並不容易,如何寫出有別於歐美的作品,這是有志者可以進一步深思的課題。【內容簡介

木蘭與麒麟

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
Multicultural China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陳三平(Sanping Chen)著,賴芊曄譯,八旗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這是一部觀點很有意思的歷史書。作者從語文學下手,提出了若干極具刺激性的觀點,如「木蘭」一詞源自鮮卑、白居易系出中亞等等,教人眼界大開,浮想聯翩。雖然論證還有待進一步檢驗和補強,卻絕對是不與時人同調的史家手筆。本書代表了非學院研究者的學術野心與具體取得的成果。【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