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評論》當跨界成為必然:日本漫畫產業的跨媒體綜效

▉當漫畫走向「斜槓」

「斜槓青年」是前陣子熱議的議題,「斜槓」象徵著傳統專業界線逐漸模糊,青年工作者不受制於既有的職業畫分,從容遊走於不同工作。斜槓的概念背後,反映著數位時代帶來的自由與解放——不只是拉低專業的入門門檻,同時也帶來全新的解放。科技在實體和觀念的推波助瀾下,過去的「領域」界線或分類漸次瓦解,事物跳脫了原本脈絡的限制,呈現嶄新的風貌。

「多元化經營」(Strategy of Diversification)或「跨界」過去可能是眾多經營策略的選項之一,但在今日,多元已成為任何事業體的本質,在起點就迫使每項產業要以觸類旁通的複合式思考,構思未來的走向與發展。

漫畫產業即是一例,漫畫的界定日趨模糊,尤其當紙本不再是唯一公開的媒介之後,廣義的漫畫正以不同的形式走入讀者生活。不管是週邊或動畫,乃至其他不同媒介的跨界合作,許多漫畫是在企畫階段即已整合。

當台灣漫畫在努力復興之際,他山之石的跨界整合,特別是和台漫發展息息相關的日本動/漫產業的結合,是值得借鏡和參考的對象。

▉ACG產業創造龐大宅經濟市場

日本漫畫的歷史淵遠流長,可上溯至12世紀的「鳥獸戲畫」,或17世紀的「鳥羽繪」,但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受到西方文化傳入的影響,才有了當代定義下的「漫畫」。二戰結束後,在手塚治虫引領下,從傳統諷刺漫畫發展出的「故事型漫畫」蔚為主流。手塚在構圖中運用了電影的蒙太奇手法,賦予漫畫更多敘事的可能,豐富了漫畫的內涵,也因此獲得「日本漫畫之父」的美譽。


di_yi_tu_.jpg

鳥獸戲畫(取自wiki

1970年代後期,日本動漫次文化逐漸影響了主流文化的發展,成為日本特有的文化現象。其後更走上國際舞台,演變為1980年代蓬勃發展的ACG(Animation, Comics and Game,即動畫、漫畫與遊戲)跨媒體產業,成為日本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之一。

日本於2001年制定《文化藝術振興基本法》(2017年修改為《文化藝術基本法》),將漫畫與電影、音樂、演劇、文藝、攝影、動畫及遊戲等產業,共同列入文化創意産業的範圍。其中最具國際競爭優勢的,便是結合動漫與遊戲的ACG產業。依據日本動漫協會的報告,2016年日本動漫產業的市場規模已突破2兆日圓,ACG產業的運作,已成為上中下游緊密連結的產業鏈。

在漫畫端,如同日劇《重版出來》的場景,出版社的編輯與漫畫家之間密切溝通往來,針對故事情節、角色設定等不同細節深入討論。漫畫故事情節的轉化,及角色的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更成為流通過程中的主要收益來源。

根據日本學者中野晴行的研究,日本漫畫產業的經濟利益主要來自「一次流通市場」與「二次使用市場」兩階段的收入。透過原作的初次刊載,以及素材授權使用,跨媒體IP授權(如:電視動畫化、電影化、影像資料化、符號形象使用等)創造產業的長尾效應。

▉生態健全的漫畫產業

gong_ke_ji_dong_dui_.jpg

筆者曾於2006年拜訪以《攻殼機動隊》聞名的日本動漫公司Production I.G,透過其公關部門與製作部分的解說,深刻了解日本動漫產業在內容創新(劇情豐富度、內涵)、技術開發(從靜態文本轉化爲動態影像,公司內部更有一個系統設計和程式開發部門,進行遊戲軟件開發)、跨界授權(人物角色IP,甚至到近來的好萊塢電影真人劇場版)與國際行銷上(如《攻殼機動隊》同時在日、美、英播映)的細緻度。

根據訪談得知,日本國內的漫畫產業活絡,產業間的操作代理人會從受歡迎的漫畫作品中,挑選出在經濟價值上值得被轉化爲動畫的文本,再從動畫媒體挑選出少數轉化爲劇場版,或授權遊戲使用的文本,使產業鏈持續發展。

根據日本全國出版協會統計,2016年度日本紙本、電子漫畫銷售額即分別達到2963億、1491億日圓。其中,「2.5次元」的市場規模,2016年在日本達129億日圓,比前一年增加24%,無論作品數、公演次數、動員人數,都比前一年增加一成以上,作品包括:《網球王子》、《刀劍亂舞》、《火影忍者》等。

以漫畫產業為基底的跨媒體運作,不斷在「科技」、「行銷」與「文化」三個迴路中彼此相互交疊,滲透或影響,創造文創產業經濟的生成,共同建構漫畫體驗的產業與文本結構。

pin_tie__0.jpg

▉以「文化氣味」進軍全球消費市場

當上述三個迴路共構出「生產—商品—消費」的生態系,替漫畫產業帶來大量的市場資本與動能,並進一步回饋或刺激文本的創新,凝聚了死忠的「鐵粉」(如「御宅族」)。日本漫畫產業的跨媒體綜效,更以獨特的「文化氣味」,作為全球定位與市場進入的策略。

一反傳統經濟學認為去除「文化氣味」方能讓文化品牌與商品進軍全球消費市場的思維,日本是以保留「在地元素」建立起文化關聯性,運作發展出文化產品,在出口之前經歷「創意—創作—出版—應用—取得/近用」的文本創作與授權的循環經濟概念。

譬如Production I.G這家公司的創作已經是多角化經營,包含原創劇院、電視、線上短片、遊戲動畫和遊戲軟件的製作。在創意與創作面向上,Production I.G擁有從規劃到編輯的統一生產線,透過專案管理人員的科學管理制度來維持品質,不僅管理創作者的創作進度、生產預算等,更努力積累專業知識和技術訣竅。

在製作上,Production I.G幾乎每年皆有新的作品問世,原生創作的內容豐富且多元,成為公司得以永續經營的契機。在出版面向上的穩定成長,則有賴於電視與電影通路的播映,穩固其基本營收。

在應用面上,Production I.G除特許權使用費、專案和原創作品等等收入外,也積極向國內外銷售「二次創作」(Derivative work)的部分權利,獲得相對應的收益分享收入。另外也透過遊戲軟件、音樂/音像軟體、特色商品銷售、雜誌和小說插圖……來獲得銷售和生產收入。

Production I.G一方面邀集並培養優秀的創作者,一方面透過技術的改進,製作出能滿足寬頻時代需求的高質量作品,努力藉由原創作品與海外的合作擴大收益,努力搶攻「宅經濟」的大餅。


cang_qiong_zhi_zhan_shen_-tile.jpg

Production I.G近期作品 (取自Production I.G官網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積極推動產官學間的合作關係,以大學扮演孵化基地,讓文化創意產業得以永續經營。政治大學NAR Labs研究員李世暉便以東京大學為例,指出該校曾開設「內容創作科學產業—大學合作教育學程計畫」(コンテンツ創造科学産学連携教育プログラム),邀集在ACG跨媒體產業中知名的創作者,如井上雄彦、押井守、角川歴彦、鈴木敏夫、大友克洋、鈴木裕(時任Sega研發中心主任)與松原健二(時任Koei光榮公司執行役員)等共同執教,讓產學得已緊密連結,發揮綜效。

總體而言,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力度,必須由政府、產業與教育三方單位共同攜手合作,同時憑藉著文化資本進行深度的技術研發、人才培育,並且深化科學管理實踐,產業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表現與創新動能。

▉他山之石一直都在,究竟何時可以攻錯

日本ACG產業一直是台灣民間或官方努力仿傚的典範,長期關注台灣動漫產業的余曜成在《動漫透視鏡:動漫畫與產業研究之旅》書中,描繪出一矛盾的圖像,即歷任文化主事者都積極取徑日本,但台灣ACG產業不只未曾開展,在實務上往往更是連基本的統計數字都缺乏,只能靠民間有志者單打獨鬥。其間的差距,可能出於政策無法有效貫徹或維持,也可能涉及日台雙方ACG產業在體質上的根本差異。

這個問題,需要民間和官方持續探索,析解出日台雙方的異同:哪些部分可以全然學習和參考,哪些部分對「虛不受補」的台灣ACG來說是太高遠的目標。

也或許如同伊安.康德理(Ian Condry)在《動畫之魂:創意合作的日本動畫產業》(The Soul of Anime: Collaborative Creativity and Japan’s Media Success Story)指出的:「動畫的成功意謂著尋找不同脈絡下最有意義的東西,而不是追著錢跑。」

透過人類學民族誌的觀察,康德理反覆強調日本動漫成功背後的「集體」要素,是協作創意和深度小眾之間的往返互動,過程中即使看似渺小的角色,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當專業的界線逐漸漂移甚至消滅,跨界的合作和串連已成為各行各業的日常,如何打通並凝聚這些解放後的創造能量,給予足夠的空間自由抒展,產生整體的體質變化,可能才是台灣ACG產業在表象的模仿之外,更關鍵的復興之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邱誌勇(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2019-05-30 21:00
書.人生.羅位育》誰說的算數

美好的咖啡香味中,一個親族晚輩突然凝目問我,《百年孤寂》的著名開場好在哪裡?

許多年後,當邦迪亞上校面對行刑槍隊時,他便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不就是寫出兩段時間以及童年記憶嗎?何況,書中也多處出現「許多年後」的句子。他上網閱讀多人的推崇意見,卻沒人讓他獲得「原來如此啊」的酣暢情感。他笑說:「來!你說說看。」

此刻,我們正在咖啡館內談天,嗯,別等許多年後,我先喝口咖啡再說。並不遙遠的半小時前,我們才在市立運動中心殷勤健身,好好流出男子漢的熱汗。眼前這名壯漢向來服膺科學觀,凡事能以科學以及邏輯方法驗證的才算數,無法證明的,何必多言。他又瞅著我笑說,因為我曾經熱情推薦,也為奇妙的小說開場掏心美言,他聽入耳了,才去閱讀這本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名作。

是啊,多年以前,我喜讀小說也愛寫小說,很為《百年孤寂》的開場欣悅叫好。這位小說大師調度故事時空瞬間遷變的筆法,簡潔俐落,充滿了氣魄和純真,奇妙迷人。多年以來,只要在課程上有機會分享令人眼亮叫絕的小說開頭,必有川端康成的《雪國》、《美麗與悲哀》,米蘭昆德拉的《笑忘書》,以及馬奎斯的《百年孤寂》等。面對台下認真的表情,《雪國》和《百年孤寂》的開場句,一瞬間,就飄飄然的從嘴唇一一飛出來,愈背愈開心。

然而,幾天之後,因為要認真回答這位壯漢「好在哪裡?」的質疑,我將《百年孤寂》請下書架,重新閱讀爬梳全部故事。一開卷,訝然發現,自己一直誤讀或誤記了一小句《百年孤寂》的開場。

原句是:「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而我的記憶卻誤植成「『去河邊』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河邊」何時潛入記憶之中?不得而知,然而,當我首次向學生喜悅背誦這一小句時,「河邊」已在「冰塊」前自然就位了。當下我的腦中風景應是:眼前。澄清的河水潺潺流動著,而河邊,一頂帳篷內,小邦迪亞準備伸手觸摸,前所未見的,冰塊。

嗯。小邦迪亞應是摸了我的記憶一把,讓我眼斜了……

忽然發現,正是河邊的記憶錯位,才讓我極為著迷這一小句開場的優美意象。帳篷內那塊巨大透明的「東西」,正和澄清的潺動河水相互映照。我甚至還忘情著,似乎隱約看見河面有小碎冰流動,卻忘了馬康多這座虛構村子的氣溫,正如哥倫比亞一般,四季總在零度以上。

續往下看,我明白了。「那個遙遠的下午」句子之後,馬奎斯描寫馬康多這個小村子的房屋是「沿著河岸建起,澄清的河水在光潔的石塊上流瀉」。不知為什麼,我的記憶將這句濃縮為「河邊」,並且移位到冰塊之前。我猜,記憶還將「光潔的石塊」轉化為「冰塊」了。

呃……我該如何將這多年來的美好幻覺,讓那位壯漢獲得「原來如此啊」的酣暢情感?

究竟多久之前,我建議這位晚輩,科學人可也讀讀《百年孤寂》《山之音》《門》《明暗》《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模倣犯》等文學作品?是在他就讀大學還是研究所的時期?

也許是因為認定「凡事都要合個科學思考邏輯吧」的人生觀,他先相中了推理大家宮部美幸的作品《模倣犯》,讀出滋味了,這就開啟了一段宮部推理時光。隨之,不少日本巨匠的作品,也一一成為他鍛鍊推理嗅覺的好所在。

最近,我在私Line上請他簡單寫寫宮部美幸小說的特色,他立即灑寫著:「她的角色就是要解決各種麻煩,把某個時代的社會狀態下所產生的人的問題,用合理的方式展現出來,但我認為她的合理性包含另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可能也是她的特色之一,也就是這樣的人們,不管放在怎樣的社會裡,都多半會出事的吧。」

我才想著:「哇~」下一個對話框就出現了:「打字花時間,不玩了」

真是難為他了。他在電話和Line上惜字如金,不是「好」就是「不知」「再說」,如今為著宮部美幸卻貢獻不少的文字。幾個字詞有些端倪,我注意到了:「時代」「社會」「問題」「合理」「多半會出事」。

這位晚輩初入社會勞心勞力之際,得空時,他會在小書桌上埋頭進入網路世界,羅取一批批社會、文化、歷史的影音紀錄(譬如越戰始末)和文字,東張西望,隨著作者抽社會的絲剝世界的繭,並以自己的科學邏輯天平,秤出它們真理的含金量。若說他因此對這個常常顛倒是非的世界緊皺眉頭,倒也沒有,我問他看法如何?他面無表情地回答:「好看」

不知何時啊,他已經閱讀了《百年孤寂》《山之音》《門》《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等文學作品,而且願意說出他的看法。不過他並非閱讀紙本,而是可以隨身攜帶的電子書,工作空檔時,隨點隨撥。他「謙虛」地說,怎知譯筆孰雅孰優,也沒時間品嘗美文修辭,只要邏輯通達、文字易懂即可。

喜歡讀就好,與哪一支譯筆交心,我沒意見,只問他讀了什麼。他對《山之音》《長日將盡》《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頗有好感,卻不喜歡《門》,認為瑣細無趣。我當然深深不以為然,只說有機會不妨再看看吧。不過,他曾簡要分享幾位日本小說大家書中的人物狀態:「夏目漱石的人物是自找麻煩;川端康成的人物是本身就麻煩;村上春樹的人物是明明麻煩卻裝一點都不麻煩;真正解決麻煩的只有宮部美幸吧。」

依他的邏輯,我想《百年孤寂》中的麻煩事更多吧。而且故事中,自找麻煩的、本身就麻煩的、明明麻煩卻裝一點都不麻煩、解決麻煩的……所在多有。然而,我認為,如何面對麻煩從來就不是《百年孤寂》的重心,麻煩是邦迪亞家族的空氣,他們生活其中,自然而然。

這位晚輩承認無法看懂也不喜歡《百年孤寂》,故事的魔幻情節安排沒甚麼道理。他勤於閱讀諸家評論之後,更加看不明白了。我請他從文學的角度賞味,他皺眉說,除了意象繁複、隱喻處處之外,那又如何?沒道理的,還是沒道理。

他並非認為文學是來攻防道理的,但總要合乎一些邏輯吧。他倒是認同昆德拉的筆法:「米蘭.昆德拉就是用文學的方法肢解角色,像法醫把某個器官放到不銹鋼台上評估是不是它的問題,是角色哪個部分造成種種麻煩的狀態。比較像科學。」

我有一位握有彤筆才氣的學生是《百年孤寂》的擁戴者,一次聊天中,我說出這位晚輩的文學意見,她聽出興味來了,想和這位壯漢對話。

在台大附近一家小咖啡館,依壯漢的指點,我們各點了一杯醇香回甘的咖啡。都是大人了,他們的開場,是禮貌說些生活經歷和興趣,有關爬山或衝浪的運動經驗等。直到觸及《百年孤寂》和《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的話題時,我的學生安靜聽完壯漢的論述後,微微擰眉,客氣卻直言《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是一部俗品,所有的想法清楚明白,毫無魅力,怎麼能視為文學?而《百年孤寂》處處都是豐饒飽酣的意象和隱喻的樹林,進入閱讀,彷彿深入密林散步,不時撫摸每株奇樹之美,真是難以言喻的壯闊感受啊……

嗯,我低頭喝了一口咖啡,心想:麻煩了。

一抬起頭,卻見這位壯漢微笑說著:「沒道理的,還是沒道理呀。」

噢。我心想:他們還有得談呢……會不會不打不相識呢?


羅位育
寫作人、退休教師。
已出版中篇小說:《不歇止的美麗回光》
短篇小說集:《鼠輩》《熱鬧的事》《食妻時代》《天生好男人》《貓吃魚的夢》
散文集:《等待錯覺》《有限關係》《各就各位》
小說自選集:《我不是第一個知道的》
 編有《溫柔鬍渣渣》親情散文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女紅三鐵.Round 1》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ft.才女江鵝、柳丹秋、黃麗群
  • 企畫:陳愷昀
  • 攝影:韓承燁
  • 動畫:陳宥任
  • 協力:陳宥任、郭正寧、周月英
  • 文字:乳瑪琳、Openbook編輯部

傳統沙文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女性向來有才得很。下廚烹飪、刺繡縫紉,繪畫書寫,堪稱傳統女紅三項——小家碧玉專攻前兩者,名門閨秀擅長後兩項,技能滿點者更是所向無敵,女紅針黹規矩禮數,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一不精。

身處21世紀,編織描紅不為冠蓋京華,手作反成當代紓壓妙方。Openbook特別企畫「女紅三鐵」專題,邀請三位文壇才女同台競技,既分工又合作,為大家挑戰什麼是當代女子力。

三位作家,其一是眾人翹首盼望多年終於出版新書的黃麗群。占星學家點評其文字「有土星人的冷酷,火星人的強悍,還有水星人的靈活」。新書《我與貍奴不出門》匯總一貫風格,在看似平淡,看似困頓無聊的細微關鍵處,犀利寫出複雜深沉,令人低迴的意象。

其二是散文集《俗女養成記》近期改編成電視劇的江鵝。她的臉書粉絲頁「可對人言的二三事」把生活瑣碎寫得有滋有味,即使在談笑扯淡的敘事中,轉瞬便能丟出一串精闢簡練的警句,於迷惘時代混沌人性裡看透人情世局。

其三是方從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回台的柳丹秋。她以《待月記》被譽為十年不遇的文學新星,在現實與二次元世界遊弋的文字令人驚豔,「謙和與憤怒並進,意圖通往那複雜難解的人心世間」,創作潛力備受期待。

shu_feng__40.jpg

文字通透玲瓏的作家暫擱筆墨,轉持針線,纖纖細指如何將色彩練成畫,將綿線繞成詩?Openbook發出「女紅三鐵」競技邀約,設立重重挑戰,作家仨接下戰書,欣然赴會。

在接受三鐵挑戰前,三人早已惺惺相惜,彼此在臉書往來頻繁,只待良辰吉時相約見面,沒想到今日早一步由Openbook拉線牽成。

活動當日,連日陰雨突然轉晴,街道清爽、涼風吹送,連番顛老人都變可愛。率先報到的是從台中北上的柳丹秋,後腳跟進的是前一日就離開府城夜宿台北的江鵝,最後到場的則是早已抵達,卻誤以為外觀樸實的OB辦公大樓是即將都更的廢墟,於是在新生南路來回走六遍的黃麗群。

好友相會,繽紛熱鬧。得知江鵝為此活動提前來到台北,黃麗群說我家有空房啊,早點跟我說嘛。江鵝一臉一切都來不及了,但下次我一定提早告訴妳的表情。柳丹秋則老神在在最為淡定,莫不是臉友來到真實世界,初見仍有些拘謹……

嘈雜的寒喧招呼聲中,主辦單位鳴槍擊鼓,中斷各種漫散到天際的開心閒聊,宣布女紅三鐵正式開始。

▉第一鐵—— Mini Cooking

  • 景:Openbook辦公室
  • 時:2:00 pm
  • 人:柳丹秋、黃麗群、江鵝
  • 遊戲規則:以桌上的生鮮食材及器具,三人分工做出4、5道菜餚,含一壺咖啡,限時一小時內完成。

round1_kong_jing_zhao_.jpg

Openbook辦公室的大木桌上擺置了各式廚房用具,砂鍋、平底鍋、鑄鐵鍋、中華炒鍋;長盤和方盤,砧板菜刀打蛋器,連盆裡的鮮花俱皆等比縮小。看似是精緻的玩具,實則一個個都能妥貼地烹煮出今日的考題:咖哩、火鍋、咖啡和玉子燒。

首先登場的mini cooking,一開始就讓所有與會者失心瘋地放聲驚呼。面對琳琅滿桌的袖珍食玩,黃麗群和江鵝不可思議又歡天喜地:「這什麼啊太可愛了!」、「到底(企畫案)是誰想出來的?你們這個好誇張喔……」、「媽呀……哪裡買啊……」、「好療癒喔……」再高嚷下去簡直就要破音。場中最為冷靜的唯獨柳丹秋,她對小物的欣賞是眼裡亮著光,反應極為自持。

若現場有分貝機,第一名非黃麗群莫屬。本身收集了無數袖珍玩具的她,新書中有一短篇〈小敘事〉曾冷靜形容這類迷你小物:「或許在那當中,許多其他的事,也讓人誤以為等比例地縮小了,沉思是蛋糕,傷心是一滴茶,時態安詳睡在它的完成式裡……」

xing_zheng_zhu_chu_huang_li_qun_gif.gif

黃麗群認為「壁內走電,燈能日夜開關,小爐子起星星之火」的手工袖珍屋若過於寫實,便如同某種膠著於現實的宏大敘事觀,牆面與傢俱間失去氤氳與靉靆。然而在OB編輯部張羅鋪排的一應迷你鍋具食材面前,她已完全淪陷,一落座便忙不停地擺拍上傳IG臉書,並賞給OB最高的讚美:「荒唐到極點!」(OB全體燦笑領受)

collage2_0.jpg

鍋具食材是袖珍迷你的,歡樂的情緒卻可無限放大。一旁的江鵝擔當手模,輕取鑷子夾物,讓黃麗群連拍眼前的微型視角。

保鮮膜下的食材如假包換,只因登上舞台而變換了身分。於是小魚乾扮成秋刀魚,烏魚子充當明太子,櫻花蝦飾演大海老,目宿芽化身為細粉,西米露偽裝成貢丸,而玉米筍演的就是玉米它本人……還有添滋加味的各式調料:花蓮來的新鮮馬告、四川麻辣鍋底、南洋綠咖哩塊,一切正宗且童叟無欺。

liao_li_chang_liu_dan_qiu_gif.gif

連紅磚灶都是用「孔固力」一磚一瓦手工砌成,三分鐘即可燒滾滾。雙耳平底鍋的木質手把,則是拆下鋼琴腳粘上去的。

從進場就一路醉心於小物太迷人的世界裡,幾經提醒催促,三位作家終於準備就緒,開始洗手作羹湯。

江鵝先挑戰為火鍋配料。她擺盤時如同作畫般細膩,除注意食材配色,也考量了整體的美味度,以至全鍋整備齊全了才意識到自己剛剛沒洗手。黃麗群回她:「這沒有人吃啊!」又說,「我覺得這個這麼小,含菌量還好啦。」引來眾人一陣歡笑。

療癒小物為大家帶來莫名的快樂,也讓黃麗群找到印證:「現在你們懂我的心情了吼?」

懂了,懂了。

bo_bo_bo_gif.gif

做菜不能拖,寫稿可以

日本作家三浦展的《下流社會》中有項調查提到,70%的女性說起最幸福的時刻竟然是吃。不過對江鵝來說,吃卻是挑戰權威的問題,因為小時候阿嬤帶她吃的都是違禁品——炸物在中醫裡是容易上火的東西,其他什麼濕熱啦、毒啦、寒涼啦,讓人失去理智的食物統統是禁忌。

火鍋備料完畢,江鵝瓦一匙麻辣鍋底,以針筒注入清水,攪拌後倒入鍋中,送上灶台。三五分鐘後,在燭火上奔騰的湯汁啵啵啵冒出小水泡,帶著輕煙的水氣引來眾人驚嘆。江鵝隨即又挑戰第二道菜餚,奶油在快炒鍋上滋滋融出柔和甜香,蔥花烘蛋逐漸漂亮成形。

zong_pu_shi_jiang_e_gif_0.gif

《俗女養成記》裡提到曾祖父傳下一副藥方叫消化散,消膩化滯非常有用,不過江鵝告訴我們,現在吃科學中藥比較快啦。眾人聊到吃什麼會瘦?她則說:「少吃就會瘦——如果有得吃我就自己吃了,還告訴你們。」

黃麗群手持平底鍋,由香腸cosplay的偽牛排散發的肉香有點逼人。關於吃的意義,她說:「我希望能不吃就不吃啦,人最好可以不要吃東西。」

剛才不是還問有沒有大蒜可搭牛排,讚嘆江鵝的擺盤美、料理香?這中間好像有點矛盾?

「我滿喜歡吃東西的,」黃麗群解釋,「但我們不是常會有個問題:中午要吃什麼?晚上要吃什麼?真.的.很.苦.惱!如果不用吃的話,就可以好好地去做別的事情,所以我希望人只要吸空氣就能活。」

問她省下來的時間要幹嘛?「也沒要幹嘛。」嗯,那就繼續煎牛排吧。

img_9614_s.jpg

「我因為太過專注,常會忘記吃東西。」柳丹秋聲音平穩,動作俐落。她有條理地照著自己的步驟,先熱鍋,續放油,用針筒抽取蛋液,攤平蛋面,仔細捲邊,熟稔地為大家示範了一個完美的玉子燒。一路行來彷彿讀她的文字,流暢又嚴實。蛋煎至鮮美嬌嫩、色澤恰到好處,若不是鍋子太小,或許還可炫技來個總鋪師的一手式翻鍋。

collage_6.jpg

這是練家子的架勢哦,可是孤獨的美食家?柳丹秋卻說:「吃對我來說意義比較其次,我反而要定時吃東西,最好每餐都營養均衡,否則完全不在意自己吃進了什麼。」她補充說:「我根本不關心吃這件事,朋友都說我是『胃吃』,意思是有吃到就好了。」

既然三位對吃的感情放不深,如果要做三、五道大菜邀請朋友來家裡吃喝,或寫一篇特定題目的邀稿,哪個會是優先選擇?

「做菜不能拖啊,寫稿可以。」黃麗群的回答讓大家又開心大笑。她說:「我不會去計算拖多久,但沒有在計算就是一個很可怕的事。」

看起來不太會拖稿的柳丹秋,寫稿時會採強烈的絕食手段:「稿子愈拖我愈不會吃東西耶,其實就是吃不下,趕快交比較好。」

江鵝則要看交稿字數的多寡,以及寫不出來是否決定告訴編輯要去死了的狀態。「因為三、五道大菜聽起來很麻煩,而且我受不了拖稿,無法面對我自己。」

「蛤……」黃麗群在一旁發出長長的不可思議的氣音,江鵝聲音突轉微弱:「所以我會交一篇我自己看了都想死的稿。」

「等等,大菜的定義是什麼?」柳丹秋突然從自己安靜的小世界跳出,「我剛才是說三杯雞、麻油雞這種。」

江鵝露出一臉還是很麻煩的表情,她想的大菜是佛跳牆。最後,三人一致通過:若只是交一篇3000字的稿,那還是寫稿去吧。

img_9578_s.jpg

mini cooking再可愛有趣,療癒完畢終歸要回到現實世界。手藝不是重點、人生不必糾結在吃上面,如果十天不用出門,她們選擇白粥、肉鬆、蛋和蘇打餅乾便足以度日,因為省下來的時間可以多做不管是有用或無用的事。

女紅三鐵第一回完美結束,三人合力完成的大菜計有:色香味俱全四川麻辣鍋、濃稠香就是它南洋綠咖哩、鎖住肉汁不知幾分熟牛排、媲美日式職人玉子燒、文青吃了也流淚蔥花烘蛋,外加意猶未盡再來一杯黑咖啡。


wei_tu_c_s.jpg

(陳宥任攝)

Round 2準備開始!

huang_li_qun_shu_.jpg 我與貍奴不出門
作者:黃麗群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jiang_e_shu_.jpg 俗女養成記
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作者:江鵝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liu_dan_qiu_shu_.jpg 待月記
作者:柳丹秋
出版:印刻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女紅三鐵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