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評論》數位資訊加值應用,從巴黎聖母院到台灣老照片,從「歷史地圖散步」到「CCC創作集」

今年(2019)4月15日巴黎聖母院慘遇祝融,引起全世界高度注目,相關修復工作專家預測需要數十年;然而數位化如何協助古蹟與歷史保存,也引起關注。數年前已有學者利用3D數位重建,讓讀者可在網站中一覽巴黎聖母院由外而內,不同角度的全景照片,甚至可以做到3D圖像。遊戲《刺客教條:大革命》,對於建築與現地所能做到的高度擬真,同樣蔚為話題。

該遊戲對聖母院所有的細節還原,來自Ubisoft 藝術總監Caroline Miousse花費大量時間的考究,為了在遊戲中還原聖母院,她花了約2年的時間,數度造訪這座建築物,分析構造、仔細比對照片,甚至和紋理藝術家合作,讓每塊磚頭都呈現應有的樣貌,以確保遊戲中的建模符合「真實」。這一切努力,成了玩家遊玩時「如臨現場」的關鍵、也成了意外之後,重建聖母院的依據。


bi_dui_tu_.jpg

現實中的聖母院(左,取自wiki)及《刺客教條:大革命》遊戲中的聖母院(右,取自twitter

▇老地圖數位應用,建構台灣地理資訊系統

從歷史和古地圖對當代城市重新進行觀察,藉數位工具拉出歷史縱深的常識,台灣的學者也著力了許多,如以「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為觀察焦點,近年已陸續有相關成果面世。這個中心成立的緣起,可追溯至2008年由科技部前身「國科會」所推動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如同該計畫主要推手,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強調的,數位典藏是要「走入生活,伴隨未來」,數位典藏的初衷除了追求方便保存和查找之外,更著重於數位化之後的加值應用。

將文件及物質資料數位化後,即可擺脫了文物原本形式和脈絡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跨界,被不同屬性的媒介重新融合應用,開展出新的脈絡和姿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逐步從台灣老地圖的整理出發,經由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應用,層層堆疊,打造了連結歷史和地理之間的時空基礎,開拓出各種應用的可能。

1313153-horz.jpg

該團隊在「普及」的執行上可分為兩個不同的方面,一是非虛構的寫作,從2016年開始陸續推出「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目前分別有《臺北歷史地圖散步》(2016)、《臺中歷史地圖散步》(2017)、《臺南歷史地圖散步》(2019)。

這套書乍看內容似乎只是坊間史學書籍的再升級,集結了數十位台灣史青壯輩優秀的研究者和文史工作者,文章選題上也切合著近期歷史學最看重的生活史風潮,從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待一座城市的發展,並集結著大量精美的圖片。


p5-6_s.jpg

將老地圖與現今地圖並置,並可結合APP使用(取自《臺南歷史地圖散步》內頁,東販出版提供)

p7-8_s.jpg


p13-14_s.jpg

《臺南歷史地圖散步》內頁(東販出版提供)

▇用數位跨越時空,在歷史地圖中散步

若更細看本書的編排,會發現一條以地圖出發的主軸,利用簡單的數位技術,打造一依循空間而非時間的敘述邏輯。三冊皆附有免費的城市歷史地圖可供下載,讀者可以一邊依照書中圖片所附的二維條碼,在手機上點開地圖,一邊搭配著各章節的歷史主題進行翻讀。

p1-2_s.jpg


p3-4_s.jpg

《台南歷史地圖散步》內頁(東販出版提供)

這樣的安排,除了體現原本計畫的數位精神,也成功在一般歷史書寫以時間或主題為編排之外,另立了一道潛藏的經緯,依著城市的空間將這些史事一一串起,結合類似日本平凡社著名「別冊太陽」系列的人文深度,以及常青旅遊叢書「寂寞星球」(Lonely Plant)的行旅樂趣,打造出一場跨越時空的城市旅程。

「臺南歷史地圖」App宣傳說明影片

▇藉漫畫創作,再現歷史氛圍

相較於「歷史地圖散步」的中規中矩,中研院團隊另一條非虛構的路向,更使人感到驚喜,不只走出學院,而且是「CCC創作集」為名,走入在過往填鴉式教育視之為牛鬼蛇神的漫畫領域,嘗試以漫畫作為數位典藏加值應用的媒介。依據王佩迪主編的《台漫不死》一書的訪談,CCC的團隊以「編輯」的身份建立起知識研究和漫畫創作之間的橋樑,將已經整理好的資料,和漫畫家反覆討論,使得嚴肅的知識「轉譯」為漫畫的情節或素材。

綜觀三十多期的「CCC創作集」,內容各式各樣,然而以歷史作為素材的作品還是最為吸引人。最高明之處,是在這些作品中的「歷史」,並不是生硬地將文字書寫硬化為圖像,而是以「背景」或「氛圍」的方式,讓虛構的劇情在過去的舞台自由舒展。

不只讓創作者有更多揮灑的空白,也讓漫畫的媒介屬性得到盡情的發揮。要讓歷史化作一種氛圍,最直接也最常用的作法,即是對空間進行還原和考究,如AKRU的《北城百畫帖》、張季雅的《異人茶跡》系列,即是最好的例子,在故事情節中自然帶入了過去空間的場景,兩系列合觀幾乎就是一部台北城的發展歷史。其他如簡嘉誠《阿里山林鐵奇事》、左萱的《神之鄉》,針對這樣以特定景點、城鎮為主題的作品,對空間的講究自不在話下,即使一些看似和空間無關的主題,都隱藏有堅實的地理資訊,在「CCC創作集」中會不時給予介紹。

ccc2-p27-side.jpg


ccc2-p31-side.jpg

《CCC創作集 Vol.2 漫畫歷史力》內頁(《異人茶跡》/張季雅/CCC編輯部,蓋亞文化提供)

在復刊第11集《擬人勢力來襲》中,更有Litalan嵐的《歡迎來到《山神一家》!》由時下最熱門擬人化的方式,介紹台灣的山岳,可以見得該團隊對各種新可能的嘗試。

▇老照片,新創作;老研究,新出口

從知識傳遞或數位加值的角度,虛構(或部分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以及漫畫圖像的訴說魅力,兩相結合所產生的巨大能量,讓一度停滯不前的數位典藏計畫,找到了全新的出口。

對比於純學術領域,同樣以數位典藏為基礎,嘗試走出結合數位技術和人文研究的「數位人文研究」領域,仍在迷霧中摸索典範。CCC團隊所開拓出這條面向大眾的道路,更加充滿潛力,並已有具體的實績,甚至有明確的know-how或SOP流程。

倘若從台灣漫畫的面向觀察,本意是在推動數位加值應用,卻意外帶動了另一波台漫浪潮的復興,細究CCC團隊所負責的工作,舉凡收集資料、企畫主題、和創作者者針對資料改編進行討論、再到最後成果給予建議,甚或常態的出刊或連載,無形之中建立起台灣漫畫體系一直較為缺乏「編輯」、「出版」形式。

該團隊在數位技術的長項,也給予漫畫在推廣上的不同的想像。今年(2019)國際書展即為一例,若有前往參觀的朋友,即使從來未曾聽聞CCC團隊,又或者對台漫從未關注,但只要從展區經過,一定CCC所主導的數位體驗展,留下深刻的印象。

▇歷史結合地理,還原一座城市的記憶

當台灣學界談起「地方學」,多半都會強調要拉進人和土地的距離、培養對鄉土的熱愛,忽略了理性到感性之間的距離,絕非一蹴可幾,需要打磨和轉化,將知識化為故事,將平面文字化為生活空間,這些地景背後的流轉和身世才能散發出魅力的光采,不只增加這些景點遊憩的價值,也喚起日日生活其中的人們,對土地的歸屬感和愛戀。

市鎮景點吸引人的誘因,多半在於人文因素長時間的累積與作用。不管是具體的人造物或抽象的氛圍,一座城市唯有歷史縱深,才具有讓人忍不住反覆品嚐的回甘韻味。更白話點形容,「故事」的有無,決定人或空間的魅力或價值。而不論是個人或城市,要擁有「故事」,端看人們如何從過去的流逝之中,勉力挽留和保護,留下歷史。

這個說法看似常識,但在追求速度和效能的時代裡,反而是最困難的挑戰。更何況長期沉浸在「經濟奇蹟」迷思之下的台灣,要在時光的掩蓋中,執著於歷史的回望,時常被視為無用之舉,忽視了正是這些陳舊的記錄,串聯起人和空間之間連結。也唯有經由這些千絲萬縷的牽連,形成足夠穩定的基石,讓空間能穿越時間的限制,展現出自我的特色,散發魅力,並提未來的發展指引方向。

ccc8-p37-side.jpg


ccc8-p39-side.jpg

《CCC創作集 Vol.8 非虛構的力量》內頁(〈這裡從未現代過〉/Adoor Yeh/CCC編輯部,蓋亞文化提供)

當時間結合空間,當歷史結合地理,不僅還原了一座城市的身世,拉進人和土地的連結,同時也勾勒出空間所具備的根本性格。也唯有參考這深植於DNA之中的獨特性,才能替城市勾勒出兼具深度和發展的未來。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非虛構和虛構的推動,前者如同物理變化,提供史學書寫堅實的根基,除了CCC團隊的出版外,也和許多文史工作者合作,陳柔縉備受好評的《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就是很好的例子。後者則如同化學變化,徹底改變了既有框架和遊戲規則,在帶動知識之外,也成為引領台灣漫畫復興的重要力量。

不管是哪一個面向,最後要問題都是一樣的,數位資訊需要人的保存與應用,同時,也需要更多讀者的觀看,不妨藉數位典藏的加值應用和台灣本土漫畫的創作,重新認識台灣這塊土地。

tai_bei_li_shi_di_tu_san_bu_.jpg臺北歷史地圖散步
作者: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出版:台灣東販
內容簡介➤

tai_zhong_li_shi_di_tu_san_bu_.jpg 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作者: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出版:台灣東販
內容簡介➤

tai_nan_li_shi_di_tu_san_bu_.jpg 臺南歷史地圖散步
作者: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出版:台灣東販
內容簡介➤

xia_zai_1_0.jpg 條漫新宇宙:CCC創作集13號
作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Sally, 小峱峱, 日下棗, 宣政佑, 星期一回收日, 韋蘺若明, 清水, 楊双子, 藍尼  
出版社:蓋亞
定價:200元
內容簡介➤

getimage_1_4.jpgBL最前線:CCC創作集12號
作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Miyako, MN, WASTE戊, 日下棗, 米奇鰻, 艸肅, 李衣雲, 張資敏, 清水, 陳沛珛, 詭太郎, 廣下嘉  
出版社:蓋亞  
定價:22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9-04-30 21:00
東亞書房》奧姆真理教原信徒出版獄中悔悟記,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 2019書店大獎於本月初出爐。書店大獎是由日本全國書店店員投票,選出他們心目中「最想賣的作品」。今年大獎由瀨尾麻衣子的《接棒家族》(文藝春秋)拔得頭籌,第2名到第5名分別為小野寺史宜的《人》(祥傳社)、深野綠分的《柏林放晴了嗎?》(筑摩書房)、森見登美彥的《熱帶》(文藝春秋),以及平野啓一郎的《那個男人》(文藝春秋)。
    d3sijhquwaaeahk.jpg
    日本2019書店大獎入圍書(取自twitter

    瀨尾麻衣子的首獎得獎作《接著,交棒》,是一本以高中生森宮優子為主角的家族小說,優子幼年喪母後,彷彿一根接力棒般經歷不同大人交接撫養的生活。17歲的優子每換一次繼父/繼母,就要再換一次姓氏。雖然是這樣的非典型家庭,但她總是愛著雙親,也被親人所愛。優子說:「我有三個父親以及兩個母親。家族的型態在這17年來變化了7次,但我完全不覺得不幸。」透過優子與家人的日常,瀨尾試圖解構「家族」一詞的刻板意義,將家庭的概念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愛與牽絆,溫柔地描摹這個辭彙底下涵蓋的不同形式,是本讓人讀了更想愛惜身邊之人的感動作品。

    ben_wu_da_shang_.jpg
    獲得2019書店大獎首獎的瀨尾麻衣子(左)與去年贏得該獎項的辻村深月合影(取自好書好日

  • 在日本已有44年歷史的川端康成文學獎,上個月25日宣布因紀念會理事長川端香男里健康狀況欠佳,以及不堪連年虧損的巨額資金缺口等問題而停辦。據川端康成紀念會的聲明,目前為止,為舉行文學獎所造成的虧損金額,已超過2億日圓,紀念會的營運因而背負巨大壓力。但紀念會也表示,未來若能找到資金贊助解決財政問題,還是有機會重啟文學獎。

【作家動態】

  • 曾以《戀紅》、《薔薇忌》、《死之泉》、《剖開您是我的榮幸》等作橫掃各大知名文學獎的暢銷小說家皆川博子,上個月底出版短篇小說集《夜晚的阿波羅》(早川書房),公開早期未曾出版的16篇作品。《夜晚的阿波羅》中收錄的〈冬蟲夏草〉、〈死化妝〉、〈魔笛〉、〈螢式部秘抄〉等短篇,充滿青春、犯罪、時代、暗號等多樣炫目的元素,在由濃厚的惡意所構成的深闇中,點綴出剎那的「生」與魅惑的「謎」。
     
  • 曾以《殘虐記》、《東京島》、《有甚麼》等作榮獲多項文學大獎,上個月又以《OUT》獲選平成書籍代表作的日本小說家桐野夏生,3月底出版新書《無盡的細語》(幻冬舍)。
    塩崎早樹與比她年長許多的資產家丈夫,一起居住在「母衣山庭園住宅」腹地內、正對相模灣的豪宅。因前夫發生海難而喪偶的早樹,與前妻因急病過世的現任丈夫結為連理,但這場二度婚姻中卻夾藏著複雜的悔恨與愛情。某日,早樹的手機響了起來,意外的來電者是她本應緣盡的前夫母親。在海難發生8年後被目擊到身影的前夫、無言電話、不知從何處響起的微小音源,這之中隱藏著什麼謎團?早樹的前夫又是否仍然活著呢?
    71tuw2sqvnl-side.jpg
    左起:《夜晚的阿波羅》、《無盡的細語》、《中野爸爸能否解開謎題?》及《保時捷太郎》

  • 享譽盛名的日本推理小說家北村薰,繼2015年出版日常推理作《中野爸爸》後,上個月底再添系列新作《中野爸爸能否解開謎題?》(文藝春秋)。意外肇事逃逸的犯人、文豪之間的爭執、病榻上丈夫呢喃的話語、書本中的未解之謎,《中野爸爸》系列中的父女偵探組,將繼續挑戰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謎團。本書共收錄中野爸爸推理解謎的8篇短篇故事。
     
  • 日本小說家羽田圭介,日前出版新作《保時捷太郎》(河出書房新社)。羽田在2003年以文藝獎得獎作《黑冷水》正式踏入文壇,其後又出版了《夢幻國度的男子》、《跑》、《鄙人是》等多部作品,並同時活躍於電視圈。
    在新書《保時捷太郎》中,羽田描繪事業起步意氣風發的35歲男子太郎,在買了保時捷後被捲入一連串事件。太郎以自豪的保時捷運送內容物不明的貨物,這輛保時捷所開往的目的地,究竟是欲望還是死亡?日本知名入口網站「活力門」前任總經理堀江貴文評述:「為滿足所有欲望所必須的東西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這本小說中。」
     
  • 透過關於黑猩猩的知識,人類是否也能對自己有多一些瞭解?京都大學的靈長類學者兼人類學家山極壽一,以及知名文學作家小川洋子,於本月底共同出版《猩猩之森、語言之海》(新潮社),妙語橫生地編織出人與猿的鮮明故事。
    一邊是擁有野生之眼以及野性洞察的靈長類研究者,一邊是居住於故事森林的文學家,兩人之間的跨領域對談,一點一滴梳理出猩猩與人的關係,以及現代人的本性。​
    401308_l-side.jpg
    左起:《猩猩之森、語言之海》、《我們的世紀末》及《戴高樂》

  • 曾以青春小說《吉普森》奪得第21屆坪田讓治文學獎,又以《扔在8月的路上》拿下第135屆芥川獎的作家伊藤高見,本月中出版青少年文學《我們的世紀末》(理論社)。
    根據猶太預言家諾斯特拉達姆斯(Nostradamus)的預言,世界將在明年夏天滅亡,但是對於中學三年級的主角們而言,大考比世界毀滅更加近在眼前。身上總是帶著殭屍般人形玩偶的娜娜子,以及從小學就暗戀娜娜子的一誠和阿廣,住在彷彿什麼都不會發生的屬於他們的小鎮。在《我們的世紀末》中,伊藤勾勒出主角三人的夏天,以及他們在流逝的時間中時而迷惘時而蹣跚的青春身影。
     
  • 日本歷史小說家佐藤賢一,本月底出版關於法國政治領袖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的歷史人物評傳《戴高樂》(角川出版)。從日本東北大學法國文學博士課程肄業的佐藤賢一,靠著自身對於歐洲歷史的廣袤知識,譜寫許多以中世紀到近代歐洲為舞台的歷史小說,代表作有《傭兵皮埃爾》、《王妃的離婚》、《女信長》等。透過此次出版的《戴高樂》,佐藤評述戴高樂波瀾壯闊、充滿了戲劇性的一生,呈現二戰期間領導自由法國運動的這位政治家,在兩度失足、兩度救國的歷程中,如何於內於外建立法國政權的威信。

【業界新聞】

  • 日本流行雜誌《SODA》,邀請演員田中圭進行以東京大眾澡堂與和菓子鋪為主題的連載巡禮。上個月底,與雜誌連載主題同名的書籍《大眾澡堂、和菓子與田中圭》終於出版,內容彙整3年連載期間,田中拜訪過的18間大眾澡堂與18間饅頭、糰子、大福、蕨餅等和菓子專門店,推薦給喜愛日本庶民文化與日式甜品的讀者。
    20190329-tanakakei02_full.jpg
    日本演員田中圭(取自cinra

  • 在紙本書籍銷量下滑的出版業不景氣時代,提供各種「書籍邂逅」的新式旅館因應而生,今年在東京神保町小巷內開設的漫畫旅館「漫畫 藝術 旅館 東京」便是其中之一。該公司代表御子柴雅慶提到,希望能以漫畫這個「世界共通語言」,打造出具備新式魅力的住宿設施。
    該漫畫旅館不只收藏了數千冊漫畫供住宿者閱讀,同時也販售紙本書籍,顧客甚至可能與網路上難以搜尋到的圖書來場偶然邂逅。這個空間彷彿為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提供了「非日常」的悠閒避難所。
     
  • 經典漫畫《魯邦三世》作者Monkey Punch(本名加藤一彥),本月11日因肺炎病逝,享壽81歲。《魯邦三世》出版於1967年,風格深受美國漫畫與插畫影響。1971年這部作品改編成動畫,並開始在電視播出,後續又製成多部電影版,其中包含宮崎駿執導的《魯邦三世 卡里奧斯特羅之城》,2015寶塚歌劇團甚至改編為歌舞劇,數十年來人氣不衰。
    除了創作外,Monkey Punch也致力於CG繪圖技術的研究和提攜後輩,曾在大學擔任客座教授,80年代以來先後榮獲AMD Award功勞獎、東京動畫功勞獎等多項大獎。日本電視台收到訃聞後,臨時取消4月19日預定播放的節目《週五路演秀!》,改為播放1978年上映的第一部《魯邦三世》電影版《魯邦三世 魯邦VS複製人》,以紀念逝世的作者。

    《魯邦三世 卡里奧斯特羅之城》預告片

  • 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曾深入採訪1995年由奧姆真理教主麻原彰晃所主導的「沙林毒氣事件」,並將內容整理為97年出版的《地下鐵事件》一書。距離事件發生及村上出書二十多年後,奧姆真理教原信徒廣瀨健一在獄中寫下的《悔悟:奧姆真理教原信徒.廣瀨健一的手記》(朝日新聞出版),於上個月27日發行。已在去年7月接受死刑的沙林毒氣事件實行犯廣瀨健一,透過這本書揭露自己當初深受奧姆真理教教義吸引的原因、教團的目的,並對自己的教團進行冷澈的批判和分析。書中毫不迴避地面對在司法制度中難以被處理的宗教問題,並從宗教角度,對當初的事件進行側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走讀台灣》全台文學地圖大搜查

協同整理/陳彥明

人與土地的關係密不可分,認識土地,可以從風景名勝、觀光景點、歷史古蹟、餐旅美食開始,也可以踏入文學的世界,走入作家的生命現場,捕捉城鎮和地區風貌的另一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世界閱讀日年度主題「走讀台灣」當前,讓我們先來一覽台灣各地曾規畫過哪些文學地圖。


trip_map_mobile.jpg

(截自苗栗縣文化局

▇以「地方」為題的文學地圖

有些作家喜歡以自己的故鄉或眼前的居住地入題,或許是大到整座城市,或許是小到家門前的巷弄,只要意義深刻,就能刻畫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與關懷。透過作家筆觸,讀者也能發現,生活中平凡的事物,若換個角度觀察,細細品味,處處留心皆驚喜,每一個路口轉彎處,都可能有一場故事正在發生。


xia_zai_1_0.png

《苗栗文學地圖》(截自苗栗縣文化局

台灣各縣市發展文學地圖的形式不一,也各具特色,拿《苗栗文學地圖》來說,就以「半文半X」概念,結合文學與苗栗觀光據點,希冀透過文學作品帶領讀者深度了解苗栗。所謂「半文半X」,亦即一方面依循作家作品給予的信息進行體驗;另方面結合文化與環境來從事旅遊活動,建立起個人與地方的「X連結」。

例如苗栗縣客家人的李喬,寫作五十餘年,其寫實風格觸及許多小人物的無奈,像著名的《寒夜三部曲》便記述了台灣的開發史,也讓靜湖村、上蕃仔林、玉泉村等地,在讀者心中留下屬於苗栗的鄉野風景。又如詩人莫渝,作品時時流露對苗栗的深厚情感,〈到出海口〉描述站在好望角遠眺海平面;〈風車風語〉寫屹立海岸旁的風車,都記錄下詩人對土地的永恆情感。

在今年世界閱讀日「走讀台灣」之前,其實苗栗縣政府於2016年就曾邀學生參加文學地圖遊程設計比賽,為地方旅遊添加新視角;同年並為10位作家進行旅遊導覽,期許文學之筆,能協助他們記下苗栗風情。

《苗栗文學地圖》裡的走讀建議路線

路線:竹南 - 崎頂子母隧道 ➔後龍 - 鄭崇和古墓、好望角 ➔公館 - 台灣油礦陳列館、出磺坑➔大湖 - 雪霸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 泰安 - 清安豆腐老街 ➔大湖 - 大湖酒莊➔三義 - 勝興車站、龍騰斷橋【活動簡介➤

提到文學 vs. 地方小旅行,沒人能略過能寫能畫又能走、且開自然書寫先河的劉克襄。早在2012年的台北文學季,他便親自導覽了「一溪、一線、一山」走讀活動,行程包括寶藏巖與新店溪岸、北淡線、陽明山等,並列有相關文學作品。這些路線至今仍非常適合讀者循著他的足跡探訪。


2012tlf_walk_05-side.jpg

 劉克襄為「一溪、一線、一山」親畫的走讀地圖。(截自2012年台北文學季

然而最全面的文學地景資料庫,莫過於台文館於2015年推出的「台灣文學網-文學地景」,內容涵蓋全台超過400個地景、200位作家的相關作品,使用者只要開啟GPS定位,即可找到500公尺範圍內的所有資料,供你邊看(文學景點)邊讀(文學作品);若一時文思大噴發,還可寫作發表,與他人分享。

台灣文學網「文學走讀」之一

林煥彰詩遊:謎樣的九份
路線:
豎崎路 > 基山街 ➔ 輕便路 ➔ 悲情城市 ➔ 半半樓【活動簡介➤

▇以「人物」為題的文學地圖

《臺中文學地圖》一書由詩人路寒袖主編,以楊逵、呂赫若、齊邦媛、楊牧、蔣勳、洪醒夫、廖玉蕙、劉克襄等27位作家為對象,邀集學者與寫作者,撰寫這些作家的生命史與在臺中留下的生活印記。


0_0.jpg

台中文學地圖(取自遠景)

27位作家筆下或足跡,曾走過台中公園、中央書局、演武場、台中火車站等126處景點,透過整理撰述,街角景物躍然紙上,隨書並附地圖,讓讀者可實地走訪。
例如楊翠執筆的〈走進故事的產房──楊逵與臺中的親密關係〉,就詳述了祖父在1920年代與台中的初識,並為農民運動與台中結緣50年。台灣文學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首陽農園、一陽農園、東海花園,都是楊逵與台中親密關係的見證。
 


20180323_104907.32748.png

(左)1953年台中一中附近的一陽農園。(右)楊逵於一陽農園耕作的背影。(取自台中市文化局,楊翠提供)

網路上並已有人使用《臺中文學地圖》製作連結,只要點擊轄下各區,亦可得知臺中市該區「出產」了哪些作家。

《臺中文學地圖》所記錄的景點案例:劉克襄篇(試閱版)

景點:烏日九張犁、居仁國中外操場、台中刑務所演武場、柳川、台中一中、烏溪溪口、台中醫院、第五市場【景點簡介➤

以人物為主題的文學地圖,台文館於10年前舉辦「大河浩蕩:鍾肇政文學展」時,就做過鍾肇政作品與台灣土地間的網絡地圖。大溪《台灣人三部曲》、美濃《原鄉人》、台東《卑南平原》等,展示其文學的源頭。鍾肇政的故鄉龍潭,則為其繪有鍾肇政文學地景全覽圖


22730127_156035864993794_7522691617806497750_n.jpg

鍾肇政文學地景全覽圖(取自FB

彰化文學代表人物是賴和、美濃是鍾理和、台南是葉石濤,當地也各有基金會與作家的文學紀念館。賴和文教基金會曾與社區居民合作繪製鉅細靡遺的賴和文學地圖;而鍾理和文學地圖影片方式,由文化部的兒童文化館建置;葉石濤文學地圖則由台南市政府印製文宣,目前在網路平台「台南意向」仍可下載。


wei_ming_ming_2.png

賴和文學地圖。(原圖出自賴和文教基金會,陳世強繪製)


xie_shi_tao_wen_xue_di_tu_.jpg

葉石濤府城文學地圖(取自台南意向


xie_shi_tao_fu_cheng_wen_xue_di_tu_3.jpg

葉石濤文學地景古今對照(取自台南意向

▇以「特定主題」,推出文學旅行手冊

除了前述以人物為主體的葉石濤《府城文學地圖》,台灣文學館自2013年起亦編有【府城文學踏查地圖】系列,一年一冊,主題也年年不同,並附有地圖,供讀者可隨身攜帶踏查。

1010200936_01-side.jpg

例如《遇見愛情》,是20個地景搭配20則與愛情有關的地方逸事或民間傳說;《穿越五條港》,以14首台灣古典詩來陳述五條港的故事。《南方有佳餚》以16首台灣古典詩做為瞭解府城飲食的文本。《漫遊神仙府》,從《全臺詩》及《臺灣古典詩選》中挑選10首與信仰相關的作品,提供讀者走讀廟宇古蹟。

《漫遊神仙府》推薦的景點路線

路線:五妃廟 ➔ 延平郡王祠 ➔ 萬壽宮 ➔ 臺灣縣學舊址 ➔ 奎樓書院 ➔ 銀同祖廟 ➔ 油行尾福德祠 ➔ 清水寺【活動簡介➤


faee1971-0775-4a59-97cf-f10d57e4161b.jpg

(取自國立台灣文學館

其他主題式文學地圖,台文館另有《遇見文學美麗島:25座臺灣文學博物館輕旅行》,包含三毛夢屋、吳濁流藝文館、林語堂故居、梁實秋故居等25座文學相關館舍,並連結作家與作品,讓讀者能一訪作家原鄉、創作現場與文學地景。


wei_ming_ming_3_1.png

宜蘭書店旅行地圖

逛書店也是一種文學走讀,溫羅汀生活圈不僅是台灣,也是整個華文世界獨立書店密度最高的區域,富藏值得玩味的文化風景;另有旅人書店執行製作5家書店X5位插畫家的「宜蘭書店旅行地圖」,提供書店口袋裡的私房好去處。

▇因著對作家的追尋,展開文學踏查行動

有別於公部門或民間團體的文學地圖,台南一中30位科學班學生,將許丙丁、葉石濤、李安等11位文化前輩歸結出11條路線,經實地走訪,拍攝一萬張照片、書寫25萬字,紀錄了路線內的地景歷史、故事以及現況。
學生們花費一年時間,最後成果出版《府城文學地圖1:舊城區》與《府城文學地圖2:大臺南區》。這班學生尋著地圖探索與偵查,向我們揭示了府城的觀光亮點不只小吃,更包括了文學的追尋樂趣。

getimage-side_1.jpg

《府城文學地圖》所記錄的景點案例:李安篇

景點:全美戲院、台南公園、公園國小、公園路321巷藝術聚落、台南一中、韋家麵店、知事官邸、美勝珍蜜餞、阿娟肉粽魯麵【景點簡介➤

同樣由老師帶著學生進行踏查的,還有台灣文學工作室費時一年半才完成的《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此書不從作家、作品或地景出發,而是回到百年前的歷史現場,針對台北三個市街,進行當年食、衣、住、行、育、樂等史料的田調與訪談,企圖帶領讀者穿越時空,一窺日治時期台北文青「很潮」的生活日常。本書堪稱是一本「永不過期的歷史旅遊書」,隨書並附贈三市街手繪導覽地圖供讀者按圖索驥。


114ae5a4f9005056ae4296.jpg

《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附贈地圖

文學踏查行動不是大哥哥大姊姊的專利。早在2013年,關子嶺上的仙草國小老師即帶著僅僅35名的學童製作家鄉的觀光地圖,並於2015年代表「台南市兒童文學活動」,規劃關子嶺文學地圖走讀,導覽女詩人陳秀喜詩中的碧雲寺、水火同源、紅葉公園、嶺頂公園等地。

01-down.jpg

▇選編大師小說集,輔以文學地景導覽

一生都圍繞著故鄉台南創作的台灣文學作家葉石濤,自1940年至2006年共留下150篇小說,其中約有120篇以台南為背景,這樣的地景書寫也是他創作一大特色。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近年推出的【葉石濤文學地景作品選集】計4部8冊,分別是《浪漫之心》、《白色之網》、《黑色之光》、《食夢之獸》。每部選定一個主題,例如《浪漫之心》是葉老出生與啟蒙之地;《白色之網》與白色恐怖有關;《黑色之光》是獄後棲身之所;《食夢之獸》是文學生命的搖籃。


a20171214001_l_lang_man_1-tile_0.jpg

【葉石濤文學地景作品選集】

與前述專門介紹作家生平或作品相關景點相反,該系列是依地景來選編葉老作品,亦即這是一套葉石濤小說集。只是,又與一般小說選集不一樣是,每篇文章開頭均會附上地景現址與簡易地圖,例如〈西拉雅族的末裔〉配的是赤嵌樓;〈母親─戰鬥的天使〉配的是林百貨;〈雞肉絲菇〉配的是臺南州廳;〈鳥籠〉配的是土地銀行。

每個地景均引用作品裡的舊稱,讓讀者閱讀小說的同時,也能循著大師的文學足跡,認識作家出生之地、參與讀書會與教書之處、工作場所等地,一步步探尋台南舊建築與老巷弄,進行一趟時光之旅。


25659773_912146042288548_5515033342896433088_n.jpg

書中景點皆出自版畫家洪福田之手,被藏家視為精品。

同樣是地景文學,集結13篇「2014年馬祖文學獎」得獎作品的《在馬祖的地圖上》,呈現馬祖在地的人文景觀。並特別邀請評審丁威仁、平路及蘇偉貞赴馬祖實地走訪,寫下對當地的觀察和想像,希望讓讀者透過此書,以不同於觀光的角度,重新認識馬祖的四鄉五島。

而嘉義「第5屆桃城文學獎」除出版得獎作品集,也繪製過一張「藝文到嘉 古文學地圖」。

getimage_2-side.jpg

不過近二、三十年來,由各縣市政府支持的地方文學獎遍地開花,地景書寫十分蓬勃,得獎作品集從未少見。關於地景文學,文化部建置的「文學工具箱」中,所挑選的地景文學作品包括舒國治〈人在台北〉、王家祥〈我住在瑪哈星的漁人碼頭〉、陳列〈玉山來去〉、黃春明〈龜山島〉等10篇。

負責策劃的台大台文所教授蘇碩斌表示,所選作品都經過充分的知識考察,加上作者親身體驗,以巧妙的文筆與布局帶領讀者進入文學的世界,無疑是最傑出與深入的台灣導覽。地景文學之外,另附有「延伸閱聽」,包含《媽祖迺台灣》在內的紀錄片、電視劇、電影等10部,也均有專家撰文導讀。

土地讓文學家有了創作的靈感,文學作品則提供了讀者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生動圖景,當作家以文學歌詠土地,以文字書寫家鄉記憶,城市的模樣有了浪漫的想像、寫實的深刻與魔幻的色彩,在地的歷史與故事有了意義與被記憶的可能。現在,就跟著文學走動踏查,帶著一本書,給造訪的城市一個新面貌吧!那是城市的骨幹與血肉,是受到文學所滋養、豐富深刻的靈魂。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lian_shu_feng_mian_1.jpg


點選照片,進入活動官網,可以所在地查詢路線與活動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taiwan-1737087_1920.jpg

huo_dong_lan_ren_bao_3_2.jpg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

協辦單位:xin_bei_shi_tu_logo.jpg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hui_xiong_ai_du_shu_.jpg 131105momo_logobiao_zhun_zu_he_-heng_shi__0.png

readmoo.jpg

du_ce_2.png
san_min_shu_ju_.jpg wen_xun__0.jpg

you_shan_shu_ye_he_zuo_she_.jpg

he_jia_ren_.jpg

jin_shi_tang_.jpg

qing_chun_bo_ke_lai_logo.jpg

cheng_pin_.jpg

wen_bo_hui_logoheng_shi_s.png

lian_fu_logo.png

ge_ma_lan_.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諶淑婷(作家、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
2019-04-25 19: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