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EP9》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一位編輯就是一間出版社(的老闆)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創辦人暨社長郭重興,曾獲第41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投入出版產業已三十餘載,集團麾下有四十餘個出版品牌。他為編輯打造自由出版的環境,致力出版優質的台灣本土作品。一定有許多讀者好奇,一個出版集團如何運作?如何評判各個出版品牌的價值?是市場、理念或熱情?今天的閱讀隨身聽,一次為大家說分明……

▇本集精彩重點

  • 我真的希望,不管旗下的出版品牌是30家或40家,都可以變成台灣出版產業的風景,每個人有自己的花園。我從來不會限制說,你做這個、你做那個,因為只要我一開口,那成敗的責任就變成我要擔,我不要。我擔的成敗責任只有一個:我用了你這個人,對或者不對。真的來說還是滿放任的方式。
     
  • 有什麼人,做什麼書系,目前還是以這個模式較多。我覺得「人」最重要,怎樣的人呢?有時候談一百次也不見得可以找到,有時是直覺。不過我最重視的還是熱情跟企圖心——當然人品不用說了,人品不行,什麼都不用——熱情,還有企圖心。
     
  • 好的編輯需要什麼樣的素質?每個人的領域不同,但最重要的,必須對台灣的社會脈動保持敏感,這很重要。台灣的本土作家,也許生活類不缺,可是除此以外的創作者是相對缺乏的。常常會變成,我們感受到台灣社會的脈動,但卻必須以翻譯著作來符合應對這個脈動。
    du_shu_gong_he_guo_.png
     
  • 為什麼我們寫書的人相對少?真正根本的一點是,台灣沒有真正的認同。如果沒有真正的認同,一個人無論寫小說、寫歷史或社會,他整個人的承諾,對自己、對這個地方的承諾能有多堅強?假如連這一點都不確定,那會變成只是從生活滿意度來評量自己的生命。
     
  • 什麼意思呢?他對自己會有個度量表,譬如今天我當教授,地位不錯、收入不錯,生活品質也還可以,夠了。對自己的度量,不會變成:我為台灣社會寫了多少本書?我為台灣的下一代年輕人做了多少貢獻?
     
  • 出版社如何永續經營?很奇怪的是,這最後還是會回歸到對出版的熱情。我們很多出版社,每位總編大部分在剛開始都會遇到這類狀況:想做的書很多,一個人做不來,怎麼辦?必須找更多人一起,所以從兩人公司變7人公司,等這些書都做完了,那些人接下來呢?我們的總編有些從這邊獲得很寶貴的教訓:他會慢慢整理,盤點每位編輯的長處,讓他們形成一個有機體。每個人在做書、選書、跟作家溝通上,都發揮各自的長處,變成一個有機體,這樣的出版社一定會成功。
     
  • 讀書共和國近年將會著力較深的幾個方向,包括少年世界史、少年科普、人類經典、漢語學習,以及台灣歷史書寫。
    getimage_1-horz_0.jpg
     
  • 台灣很多科普書也賣到中國,可是我認為新意不夠。我們絕對不會犯大頭症,認為台灣的科學與科技水準高於中國,可是科普書的出版是另外一種專業,台灣具備這個條件。因為懂科技的人不一定會來做出版,而做出版的人則不一定懂科技,但台灣以前有牛頓出版社等科普性質較高的公司,很多人才有基本的Know How,可以做這類型的書籍。

【下集預告】來賓:愛米粒出版社總編莊靜君,9/10首播,主題:與全世界的出版人/版權人為友

zhuang_jing_jun_.jpg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植物園方舟計畫」全面啟動,為台灣瀕臨滅絕989種植物,向未來爭取時間

近來全球最大的亞馬遜森林大火成為媒體焦點,萬劫不復的生態浩劫,讓全球風起雲湧、搶救未來的「植物保衛戰」雪上加霜。

然而就在媒體傳回一幕幕驚悚畫面的同時,你可知道,其實還有一場同樣猛烈、卻悄然無聲的大災難,天天就在你我身邊發生?

生態浩劫,肇因於人禍釀成了天災。包括亞馬遜大火在內,環境汙染、過度開發、濫墾濫伐,分分秒秒都在扼殺生物多樣性,致使物種默默卻快速從地表消失。大自然已一次次向我們提出嚴重警訊:「我們正失速奔向崩壞毀滅的絕境」。

單以台灣來說,目前就有一百多種脊椎動物、989種植物瀕臨滅絕,然而據特生中心最新調查,卻只有13.8%的民眾能正確理解生物多樣性對我們的重要。

***

許多人一聽到「毀滅」二字,就聯想災難片天崩地裂的恐怖畫面,可是一提到「保育」,都自動讓位給政府或研究單位,認為非關己事。有些甚至還會反唇相譏:「保這個幹嘛?能吃嗎?」

「確實是能吃呢!」以人類的自私退一萬步言,生物多樣性都是我們保命的基礎,尤其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我們不但吃它、靠它才能呼吸,還必須仰賴它來維持生存環境的安全與氣候的穩定。

生物多樣性是國際、也是全民議題,如今正面臨倒數計時的空前危機,為了拯救未來,聯合國旗下的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Botanic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為2020年「全球植物保育戰略」制訂了75%的保種率目標。

而台灣正好是亞洲最重要的植物多樣性熱點之一,除了在國際保種行列不缺席,2019年1月,政府亦正式啟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以4年55%的保種率,期能迎頭趕上前述「植物保衛戰」的任務位置。

目前方舟計畫以林業試驗所為首、台北植物園為基地,從公門到民間、從社區到部落,已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

公部門方面,名稱很有科幻FU的「林林特」(林務局、林試所、特生中心)合體了,他們共同拿著一張紀錄了台灣原生植物百年史的地圖,一起分頭進行植物的野外調查與盤點。

由於這麼大規模的盤點工作,過去從來沒有人做過。因此經調查後方才發現,許多過去在人為聚落很常見的里山植物,已從「普遍」變為「稀有」,需要外力即刻介入搶救。


tu_er_zhi_wu_yuan_dui_yu_yi_shou_ji_de_te_xi_you_zhi_wu_ji_lu_qing_dian_ji_zai_pei_qing_xing_.jpg

植物園清點、記錄已收集的特稀有植物。(林業試驗所提供)

負責方舟計畫的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表示:「物種之所以會消失,就是環境出了問題。」

台灣有很多植物重要熱點都位於非保護區的平地和淺山,直接遭遇過度開發、汙染、淹水、田間工廠等等人為干擾的衝擊;此外還有入侵種的競爭,像高美濕地出現美洲植物互花米草,強佔了在地稀有植物雲林莞草的棲地,這樣的案例在台灣各處層出不窮。


hu_hua_mi_cao_-side.jpg

左:入侵種互花米草(維基百科)右:原生種雲林莞草(高美濕地旅遊網

植物獵人的濫採也是物種消失的原因。田間的採集雖讓物種在經濟市場留了下來,卻從原棲地裡消失,造成田邊物種的滅絕,台灣享譽國際的蘭花便是一例。而颱風也會把10%的土地沖刷掉,所以有些不得不移入保種苗圃,做域外保育。

這些都是方舟計劃主要鎖定與優先搶救的標的,估計約有100多種。

「其實很多植物在我們認識它之前,就已經在野外被消滅。」董景生說,最經典的案例是烏來杜鵑,日治時期很流行在警局門口種杜鵑,可是有一天北部蓋了翡翠水庫,烏來杜鵑的原生地就被淹掉了。幸而它恰巧生得美,才得以從林試所種回烏來,否則它也可能就此消失。

令人意外的,如今台灣少數不受人為干擾的「植物避難所」,是一年只在清明節才燒一次的墳墓區,這些特殊區域成為某些稀有植物幸免於難的「小小方舟」,除了地點必須加以保密,也需仰賴民間團體協助監測,才能避免遭到破壞。


ye_wai_mie_jue_de_wu_lai_du_juan_reng_ke_yu_yi_xie_ju_min_jia_zhai_nei_kan_de_jian_._she_ying_fan_su_wei_.jpg

野外滅絕的烏來杜鵑,在一些居民家宅內仍可見其蹤影。(攝影:范素瑋)

「如何將保種升級成為全民議題?」是方舟計畫眼前的當務之急。國人如不從上到下共同為植物撐起一張全民防護網,救命的「進度」便永遠趕不上滅絕的「速度」。

對此,董景生認為好看、好吃、好用等「利用論」,恐怕還是召喚民眾關注最好的切入點。例如阿嬤古早使用的傳統青草藥、野菜、調味料等,都值得再次發揚光大;此外還可以把眾多美麗的原生植物引入園藝與景觀工程中,而非從南到北只懂得種欒樹、民眾想像得到的也只有櫻花。


zi_su_cao_-side.jpg

當人們關心在地物種之後,就會有情感上的美產生。左:紫蘇草是一種用來煮湯及調味的香味蔬菜。右:可作為園藝栽培的桃園石龍尾。(林業試驗所提供)

植物與民生相關的利用價值、植物與在地的歷史故事、文化與植物產生的有趣連結,都是引發人們看見「植物與己有關」的絕佳方式。民眾如果能將植物與人共生的概念,落實到生活與社區之中,就能獲得社區的自信心。

「所謂『越在地、越國際』,外國人來台絕不是想看到各國皆然的風景。像日本很流行的『地方創生』,都在找新的議題,我們何不從自己的家裡找起?有些議題本來就屬於在地的,把物種與當地的關聯建立起來,提出具有『在地辨識度』的事物,才是值得我們追尋的寶物。」

董景生表示,不同的文化,思考就會不一樣,例如麵包樹,漢人想到的是可以吃的麵包果,而蘭嶼人想到的是氣根,因為那是獨木舟的材料;此外,台灣本島常見的花生,蘭嶼就完全沒有,他們天天看到的風景是芋頭。

除了社區,很多學校也都有生態園的需求,可是很奇怪都在養青蛙。台灣島雖然不大,但是由北而南、離島、山區,生物多樣性非常高,其實無論社區、學校,只要將兩三種在地原生植物照顧好,就非常有意義;如果再從中找出可教授的生態知識,或與地方民俗結合,就可以延伸出很不錯的教案或活動企劃來。


zhen_xi_zhi_wu_ming_xin_pian_.jpg

植物園方舟計畫設計的稀有植物明信片。(台北植物園)

拯救未來之前,首先要當歷史的偵探

「動植物都是沉默的,尤其植物更慘,有些人連吃進什麼蔬菜都講不出來,多數恐怕也不認得哪些是原生植物,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在拯救未來之前,我們必須先當植物歷史的偵探。

對台灣原生植物有興趣的初學者,坊間相關入門或導覽的出版品,已有貓頭鷹《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系列;書林《看見台灣原生植物》、《細說台灣原生植物》。適用於景觀設計的,則有內政部建研所《應用於綠建築設計之台灣原生植物圖鑑》。

除此之外,董景生也介紹數本好書,方便我們了解台灣植物的前世今生。

36851890_1854797517938669_4330782899432325120_n-side.jpg

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珍貴之處在於,這是早在日治時期的一群植物學家,根據野外採集鑑定而成。近年加上劉克襄的實際採食經驗及呂勝由的攝影與審訂後重新出版。讀者除可藉此了解日治至今的植物變遷,書中的100種野菜,也可供按圖索驥,尋覓回歸自然的山野好滋味。

而台北植物園,也有一部自然教育解說手冊《植物與人生》,本書從台灣的植物史開始談起,還包羅節慶、文學、宗教、飲食、醫療、民生、建材等植物主題。

至於《沉默的花樹》一書,則解決了很多台灣植物歷史的問題。從清領到日治,我們已分不清哪些植物是本土亦或外來種,這本書幫助我們釐清花木的身世,追溯不會說話的它們,種種不為人知的古老故事。

getimage-side_3.jpg

想了解全球稀有植物的保育秘辛,不可錯過《植物彌賽亞》。作者是英國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s)園丁,憑著搶救植物的使命感,遍行印度洋島嶼、亞馬遜邊陲、澳洲內陸與荒漠,帶回保育現場的第一手實況。他的信念甚至啟發了珍古德,稱他為植物世界的最佳代言人。

此外,董景生鄭重推薦,Kew Gardens出品必屬佳作。例如250年的《英國皇家植物園巡禮》,幾乎就是一部近代植物學的縮影,將可帶領我們深入了解,植物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並影響全人類的未來。

zao_tian_wen_cang_-side.jpg

由董景生參與編著的植物科普書,人物方面有《早田文藏》與《佛里神父》,是台灣早年植物學家採集、紀錄與命名的探險紀事;民族植物系列,則有蘭嶼達悟族的《婆娑伊那萬》、東台灣阿美族的《邦查米阿勞》、中央山脈布農族的《走山拉姆岸》、南澳泰雅族的《綠色葛蕾扇》等書,民族植物是活生生的文化資產,是保護先民智慧資產的開始,也是推動生物多樣性之起點。

986040321-side.jpg

董景生表示,植物的保種計畫,確實是在為人類的未來爭取時間,但這個未來成果會如何?連他自己都不敢打包票。

他說:「我們現在花這麼多力氣做的這件事,當代一定看不到回收;但不做,未來更看不到希望。」然而有太多的事情,正是因為眼前看不見才被漠視,民眾不去聯想災難的前因後果,便不容易有感。

他舉和台灣有許多相似性的新加坡為例。台灣是多元的島,新加坡也是,但新加坡是全球綠化能力最好的國家,綠覆率已達70%以上,他們的未來目標是80%,但台灣要達成10%都很難。

更驚人是,他們的綠覆能力是來台灣學的都市造林,我們卻不知道自己的寶物,從來沒有把綠覆率當成kpi,經過30年,我們仍把路樹含在人行道工程裡,種樹變成綁標的一部分,缺乏專業考量。

「此外,新加坡不像台灣有許多原生種,可是國民都很有意識,前兩年他們終於找到兩種薑,發表時不但舉國歡騰,還做成郵票。而我們是生物多樣性重要熱點,卻沒有人在乎滅絕。」

董景生說,現任新加坡植物園園長Nigel Taylor,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空樹的推手。由於新加坡沒有農業,所以當時都找台灣幫忙,因此他非常清楚台灣的產業實力,可是在「制訂未來」這件事上,兩國的遠見真的不一樣。

國家植物園有保存物種的使命與教育民眾的責任,我們必須借鏡新加坡、建立國人對生物多樣性的憂患意識,因此董景生希望,民眾除了閱讀前述的相關書籍,最好的方式還是前往各地植物園聽聽導覽。

「我們每個研究中心都有很好的導覽人員和志工,像台北植物園每月都有一個主題、每週都有一場定期導覽,只要報名即可,時間地點皆可上網查詢。」

希望從這一小步開始,你也可以成為「植物保衛戰」的戰士,一起加入拯救未來的行列。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lian_shu_feng_mian_1.jpg


點選照片,進入活動官網,可以所在地查詢路線與活動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taiwan-1737087_1920.jpg

huo_dong_lan_ren_bao_3_2.jpg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

協辦單位:xin_bei_shi_tu_logo.jpg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hui_xiong_ai_du_shu_.jpg 131105momo_logobiao_zhun_zu_he_-heng_shi__0.png

readmoo.jpg

du_ce_2.png
san_min_shu_ju_.jpg wen_xun__0.jpg

you_shan_shu_ye_he_zuo_she_.jpg

he_jia_ren_.jpg

jin_shi_tang_.jpg

qing_chun_bo_ke_lai_logo.jpg

cheng_pin_.jpg

wen_bo_hui_logoheng_shi_s.png

lian_fu_logo.png

ge_ma_lan_.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9-02 16:56
漫畫評論》漫畫交叉點,評:《北齋漫畫》與狂人畫家的一生

葛飾北齋除了是浮世繪大師之外,也是繪畫指南《北齋漫畫》(共計15篇)的作者。《北齋漫畫》第一篇於兩百多年前就出版了,但即便在日本,也是到了近20年,人們才逐漸知道葛飾北齋也有這樣的有趣作品。這一切都因古董美術商浦上滿將近50年的奔波與蒐藏。

1951年出生的浦上滿,18歲就開始蒐集《北齋漫畫》,迄今已有1500件作品。2017年,他將多年心得寫成《〈北齋漫畫〉與狂人畫家的一生》一書。要如何看待這樣一本嘔心瀝血的作品呢?葛飾北齋的創作、漫畫史專家清水勳的解讀以及浦上滿的蒐集介紹,在漫畫交叉點上碰撞出跨越歷史時光的火花。

▉像浮世繪那樣畫漫畫


image001_0.jpg

已成為日本文化視覺符碼的〈神奈川衝浪裏〉©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672年,畫師菱川師宣在書中插畫提筆寫下「繪師」一詞,這成為浮世繪歷史的起點。浮世繪,浮世意味著現世、現實之意,簡言之,也就是呈現現世事物的繪畫。漫長的250年歷史裡,知名畫師不少,但卻也無人能達到葛飾北齋的境界。葛飾的名作不少,《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作品尤其經典,〈神奈川衝浪裏〉的浪已不知為多少美術設計所援用,那種援用是帶著對北齋的嘆服而來。


image002_0.jpg

《北齋漫畫.初篇》庶民生活 職人©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江戶時代問世的浮世繪洋溢著草根氣息,畫作主題是受歡迎的相撲選手、美女、演員等,可以說浮世繪師們與庶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那個時代裡,所謂的正統藝術指的是貴族御用的畫家,他們受貴族供養,繪畫主題多是筆工精細的花鳥。浮世繪代表著江戶庶民的產物,《北齋漫畫》大體是畫家的隨手素描,和我們通常所說有特定故事進行的漫畫有所不同,北齋之所以畫出這些作品,有些像是將繪畫功力與經驗化為繪畫指南供後進參考。有趣的是,一如浮世繪的庶民視角,畫作內容像是民間生活的萬花筒。

▉漫畫史視角的《北齋漫畫》

即使《北齋漫畫》與今日所說的漫畫意義不同,卻也吸引漫畫史專家的研究。1939年出生的清水勳,幾乎將生命奉獻給日本漫畫史研究,他的相關著作已達30部,2014年居然回過頭來研究並出版《北齋漫畫:日本漫畫的原點》(北斎漫画:日本漫画の原点)。從書名的副標題可以看出,清水勳將葛飾北齋視為日本漫畫的出發點。《北齋漫畫》有何特別?清水勳驚異地看到葛飾北齋與時代潮流同步甚至超前的遠見。

漫畫的起源是19世紀中期,歐洲報業興起,漫畫家們為報紙繪製插圖增加讀者群,內容多以嘲諷時政為主,例如1832年法國的《喧鬧報》(Le Charivari)將當時菲利浦國王的頭形以西洋梨加以表現,大獲人氣。1834年《北齋漫畫.十二篇》裡的「臭風景」(くそ別所)便是嘲諷政治之作,地位尊崇的武士正在廁所解手,旁邊的三兩百姓只能在廁所旁聞其臭,官尊民卑的諷刺不言可喻。


image003_0.jpg

《北齋漫畫.三篇》雀舞(雀踊り)©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80年代,清水勳與手塚治虫曾在富士電視台某個節目同台。該節目把《北齋漫畫》第三篇雀舞圖(雀踊り)裡的每個動作,用機器快速移動呈現,果然出現人們跳舞的動態。也就是說,葛飾北齋的漫畫是「動的漫畫」,就像電影問世之前,已有先進者開始構思讓畫動起來的方式,比方說要呈現人跑步的動態,每張圖卡上畫人從靜止到跑動過程的每個動作,然後在機器上快速轉動,於是呈現。應該說,葛飾北齋可能已有動態畫作的想像,這已經是相當驚人的想像了。

▉古董美術商浦上滿的視角

3年之後,浦上滿出版的專著裡又有何特別之處?如果說清水勳如同研究者閉居看著《北齋漫畫》裡的所有作品,苦思作品與日本漫畫史的關係,那麼浦上滿就是在國際藝術交易市場裡單兵作戰。

關於《北齋漫畫》,有一則美麗的傳說:1856年,法國畫家布拉克蒙(Félix Bracquemond)意外發現陶瓷器包裝紙上的畫居然別開生面,那正是葛飾北齋的作品《北齋漫畫》。而後,北齋的作品在歐洲開始引發關注,甚至引發一股日本趣味,喜愛北齋作品的莫內也畫過仿作。這則美麗傳說的背後,意味著為數不少的北齋作品流落巴黎。

果不其然,按浦上滿的說法,他蒐藏的1500本《北齋漫畫》裡,就有500本是從海外蒐購而來,辛勤奔波可想而知。然而,還有個根本問題值得探究:江戶時代日本國內的庶民人氣浮世繪畫作,地位不如宮廷畫家,卻因在巴黎萌生的日本趣味,身價突然水漲船高,在國際交易市場上居高不下。然而,《北齋漫畫》相較卻無人聞問。作為古董美術商的浦上滿必須要有過人的洞見,才能注意到《北齋漫畫》。

浦上滿的起點也許來自父子之情。他的父親是浮世繪收藏名家,18歲時父親帶著他到浮世繪店,看到一隅受冷落的《北齋漫畫》,借了一萬日圓給浦上滿買下。浦上滿日後也成為美術商,就從父親的偶然之舉,開始長期蒐集《北齋漫畫》。


image004_0.jpg

《北齋漫畫.三篇》相撲比賽(すもうの取組)©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北齋漫畫〉與狂人畫家的一生》裡可以看到作為古董美術商的浦上滿的職業習性:拿到《北齋漫畫》時他會先看版權頁裡的出版商,書中討論出版商時其實也就勾勒了江戶時代大眾文化生產機制的輪廓。此外,在浦上的文字裡也可以看到,美術商是如何從頁數、廣告乃至內容,品評《北齋漫畫》的每一篇作品。有趣的是,英雄所見略同,浦上滿根據《北齋漫畫》第三篇的18幅相撲比賽圖,推論如果葛飾北齋活在當代,應該也會製作動漫,這與清水勳見解一致!

《北齋漫畫》其實也就是江戶時代另一種浮世繪,《〈北齋漫畫〉與狂人畫家的一生》一書透過文字與圖像做了精采的介紹。讀了本書,讀者可能意猶未盡,尤其書中所說的江戶時光何處可尋?

江戶東京博物館是理解江戶的好地方,許多仿實物製造的模型,讓人進入一目了然的江戶時空,附近的墨田北齋美術館更對北齋的一生與作品有詳盡的介紹。此外,杉浦日向子的漫畫《百日紅》與同作品改編的同名動漫,也是進入葛飾北齋世界的佳作。

pic_1564475923_54202_2.jpg 《北齋漫畫》與狂人畫家的一生:
從莫內到手塚治虫,引領全世界畫壇的繪畫技法聖經

作者:浦上滿  
譯者:張懷文、大原千廣
出版:遠足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浦上滿
1951年生於東京。畢業於獨協大學外國語學部。自學生時代起著迷《北齋漫畫》,收藏約1500本,不論本質或數量皆為全球第一。2016年致力於傳達《北齋漫畫》的價值與魅力,榮獲第10屆國際浮世繪學會賞。其本業是在東京.日本橋經營「浦上蒼穹堂」,以交易東洋古陶器為主的古董美術商。為「蒼穹堂」命名的是作家.立原正秋。目前擔任東京美術俱樂部常務取締役、國際浮世繪學會常任理事、東洋陶磁學會監事。著有《跟著古美術商學中國.朝鮮古陶器的鑑賞方法及選品》(淡交社)。

譯者簡介:張懷文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畢業。大阪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文學博士。專攻文化形態論,以代表台灣文化的歌仔戲為對象,研究其百年發展之美麗與哀愁。曾任中學教師,留學返台後遊戲於手工飾品創作的文創世界數載並兼任日商隨行翻譯、口譯。目前任職於競爭激烈不見天日的電商公司,繼續默默進行觀察人生百態的文化研究。

大原千廣
日本京都嵯峨美術短期大学(現稱嵯峨美術大学)専攻繪畫I(日本畫)。長榮大學應用日語系研究所畢業。曾擔任奈良元興寺文化財研究所保存科學中心出土遺物修補技術員兼自由插畫家。與Nihon Hallmark合作約10年,擔任日本和風賀卡系列插畫家。現任長榮大學應用日語系與崑山科技大學推廣部兼任講師,兼台南衛屋茶事和菓子職人。喜歡創作,畫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李政亮(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2019-09-02 1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