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從產地到餐桌:你聽過「好好吃故事車」嗎?
去(2018)年的5月和10月,一台白色餐車分別開進了屏東縣車城國小與台中大甲的德化國小。這輛餐車同時也帶來了手藝精湛的廚師、米其林級的美食、有趣的科學實驗、熱情的志工團隊,以及「好好吃」的繪本故事。提倡兒童全人教育的信誼基金會推出的「好好吃故事車」,要以食育合一的方式,讓台灣的孩子愛上「好像很熟悉但其實很陌生」的地方特產食材。
「好好吃故事車」創意來自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何奕佳,因為工作必須時常探訪產地、接觸農場的她,同時也是小學6年級學生的母親,在餐桌上分享食物的故事是她的習慣。但該怎麼讓生活在農村的孩子明瞭土地與食材的價值?她認為只透過教學太過死板了,最好能夠好吃、好玩、好看、好感動!
何奕佳的這份期望,在「好好吃故事車」駛入車城國小與德化國小時,終於實現了。餐車開進校園後,立即「大變身」,除了讓學生認識煎檯、烤箱等廚具設備,在廚師料理餐點時,團隊還會帶著孩子們先進行一場科學實驗,例如自製簡易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測試澱粉含量等。接著再回到餐車前,學校川堂已經被布置成餐廳,洋蔥蕃茄沙拉、法式洋蔥湯、味噌豬肉佐焦糖洋蔥燉飯等,孩子們未曾見識過的佳餚已赫然上桌。
雖然生長在洋蔥的故鄉,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吃洋蔥、敢吃洋蔥。這些既特別又少見的西式套餐料理,讓孩子的味蕾推翻過去的經驗,重新認識洋蔥的美味。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德化國小,許多孩子排斥芋頭綿密黏糯的口感,因此來自新加坡的主廚Jimmy格外用心,特別設計了包含軟泥、炸物、脆片並以咖哩調味的沙拉,以及灑上爆米花的芋頭紫地瓜椰香濃湯、慢煮鴨腿芋香薏仁燉飯,還有芋頭口味的冰淇淋甜點。透過廚藝,想讓孩子們知道,家鄉的洋蔥和芋頭真的很好吃、很值得驕傲!
「聽到孩子說,未來想當廚師,要煮好吃的飯給窮人吃,就知道他們的腦海裡已經有一道門被開啟了,那是對未來不同的憧憬與想像。」兩場活動都親自參與、並捲起袖子擔任工作人員的信誼基金會體驗長廖瑞文,回想起孩子們的回饋時,依然充滿感動。
好好吃故事車的最終目的,就是實踐「從產地,到餐桌」,讓孩子知道好的食物來源就在自己身邊——擁有豐富資源的台灣孕育出豐盛蔬果,它們美味的來源不單單存在於餐桌上,還包括在田間被種植、採收的過程,必須總總的加乘,才賦予了食物好吃的價值。
「與其他食育計畫不同的是,我們從食物的產地起跑。餐車料理的食材是孩子非常熟悉的,都是自家的阿公阿嬤、爸爸媽媽種的,盛產時他們可能天天吃、餐餐吃,可是我們製造了不一樣的經驗,意圖讓孩子發現,原來身邊的這種食物這麼好。對於學校老師來說,也更能善用地方豐厚的資源來教學。」廖瑞文說。
這也是好好吃故事車團隊,選擇以科學實驗來「破題」的原因。例如芋頭成長期長達9個月,住在大甲的孩子,想「看」到芋頭的成長著實不難,但光是看,孩子就真的了解芋頭嗎?正好餐車開拔進校園的德化國小校內,就闢了一小塊芋頭田,志工團隊先割下新鮮芋葉,讓孩子倒水在葉片上,進行「滾珠實驗」,再拿學校現有的菩提葉兩相比較,學童才知原來不是每種植物的葉子上,都有絨毛可讓水分集結成水珠。
接著,戴起手套,切開芋頭,觀察切面的花紋,再滴上碘液,發現芋頭會慢慢變成藍黑色、藍紫色,用以證明芋頭含有豐富澱粉。最後,把芋頭煮熟,取湯水加入白醋,因為水煮芋頭會溶出青花素,結果又變色了。
這些簡單的實驗不需要複雜的科學儀器,孩子回家就可以拿洋蔥、紅蘿蔔再次仿作。廖瑞文說:「我們希望帶動孩子主動觀察、關心生活環境的動力,他們未來在下過雨的日子看到芋頭葉,就會想到曾經學過的滾珠現象。」
兩位設計料理的主廚,肩負著顛覆孩子食物刻板印象與味蕾記憶的重任。
「難道洋蔥只能炒蛋或是煮湯?」負責洋蔥料理的Richie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很明瞭孩子偏好的口味,雖然他設計的每一道菜都使用了洋蔥,但吃起來口感與味道截然不同。前菜是冷菜,他將洋蔥切薄片、泡水,保留清脆又微帶辛辣的口感;而濃湯藉由梅納反應帶來濃厚甜味、燉飯則靠著洋蔥增加香氣,在在希望讓孩子對家門前曬著或賣的洋蔥,看到的不只是價格,也能領略它們的價值。
在台中開餐廳、負責芋頭料理的Jimmy來自新加坡,因為喜愛台灣的豐富物產而在此落地生根。他擅長在料理中設計多重口感,但這次他要求自己拋下「很厲害的菜單」思維,重新站在孩子的立場,規畫一份可以和小朋友「溝通」的料理。Jimmy形容這是「在食物裡放入對的語言」,所以他設計的湯上面浮著爆米花,燉飯裡除了芋頭還有紅白蘿蔔與蛤蜊肉、煎得酥脆的烤鴨。
談到兩位好好吃主廚,廖瑞文說:「他們就像是食物的魔術師,要在短短時間內出菜餵飽80至100個孩子,不但口味能顧慮到孩子的喜好,且精緻的程度完全跟餐廳沒兩樣。」
「這是一場整體性的學習,產地長大的孩子本來就看得到這些食物的原形,而好好吃故事車除了把孩子再熟悉不過的食物變成有別於以往的好吃餐點之外,我們再帶一場好玩的科學實驗,目的是讓孩子知道,好吃的東西不是從廚房而來,是從土地來的,需要農人在種植的時候,細心、耐心的照顧。」
「例如在農人眼中像超難養小孩的芋頭,我們取了被蟲咬傷、碰傷的芋頭,和完好無缺的芋頭一起取湯汁做青花素實驗,發現受傷的芋頭青花素含量確實比較低。」廖瑞文說,藉著這個簡單小實驗,就是想告訴孩子們:每一個能夠被送到市場販售的蔬果,粒粒皆辛苦,因為成長過程有太多病蟲害或天災的威脅,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吃」這份得來不易的「好好吃」料理,感謝農人的用心、感謝土地的照顧。
另一方面,學校老師也相對得到新的刺激與啟發。為了增加校園特色與活化課程,許多學校都積極向外尋求資源,但好好吃故事車的經驗讓老師們發現,其實近在眼前、容易取得的社區農產,就是最佳的現成素材,簡單就地取材,就能利用季節與盛產食材的特性,開發出獨一無二的特色課程。雖然單憑一次的故事車活動,能參與到的學生有限,但往後每年的產季,學校都可以自行比照辦理,重現這樣的活動與實驗。
與活動一起出版的「好好吃故事書」系列《愛吹風的洋蔥》、《好難養的芋頭》是最好的搭配讀物。負責撰文的何奕佳,從洋蔥飄洋過海的歷史開始寫起,講述洋蔥如何從埃及、中東、歐洲、日本,最後來到台灣。氣候濕熱的台灣,照理說不太適合洋蔥生長,但擁有強勁落山風的屏東,卻意外種出了香甜多汁又耐保存的洋蔥。
至於芋頭的故事,不同於快速採收的葉菜或是4、5個月內即可收成的瓜果,芋頭必須種植很久,該怎麼克服水分控制及病蟲害的問題才能豐收?也都是一道道考驗農民智慧的學問。
兩本書都藉由張哲銘寫實的筆觸,描繪出極具即視感的田間風景。例如洋蔥田裡的雜草、生長不良而發爛的洋蔥;因輪作呈現不同風貌的一片片大甲芋田區;或是芋頭天敵福壽螺的粉紅色蟲卵等等,都希望讀者未來有機會來到車城或大甲時,能發現「這就是台灣洋蔥和芋頭的故事」!
活動規劃需要耗費非常長的時間來設計與準備,因為每一場好好吃故事車的活動,都是針對地方物產、產地和產季而設計,故事車開進社區時,也必須是當地農產盛產的季節,所以故事車的活動不僅難以複製,規劃時間也特別長。第三場好好吃故事車,最快將於今年下半年與小朋友見面。
廖瑞文說,雖然收到許多學校的邀約,希望故事車能前去採用他們當地的農產,但故事車實在無法開太快,必須「天時、地利、人和」三元俱足才行。故事車只要一開拔出門,就希望帶給孩子知識與經驗的驚喜、創造生活嶄新的連結。無論是廚師、科學老師、志工團隊或出版部門,大家共同的目標,就是一起來「為孩子做一件重要的事」,一件既好吃、好玩、好看又好快樂的事。●
▇食農路線特搜
2019年春夏之交的閱讀嘉年華「世界閱讀日」,特別以「走讀台灣」為題,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及百家獨立書店共襄盛舉,在4至5月間,策劃了數百項的文學慶典活動,並囊括全台的北中南東甚至離島100條包羅萬象的走讀路線。歡迎利用「Openbook閱讀通」中「找活動」,搜尋你想前往的地方,以下是今年世界閱讀日有關食農的精彩走讀路線,請別錯過。
- 4/22(一),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非走book-親子走讀體驗活動
- 4/23(二),4/30(二)中衛發展中心:茶文化路徑走讀坪林茶鄉
- 4/27(六),4/28(日)國立台灣文學館:走讀農民力:從農田到餐桌的文學之旅
▇食農路線,推薦書籍
- 《異人茶跡》(蓋亞)
- 《男人的菜市場》(遠流)
- 《水梯田:貢寮山村的故事》(無限)
- 《滇味到龍岡》(二魚文化)
- 《台灣版食通信》(台灣版食通信)
- 《熟手の慢工細活:高雄百工之山線&部落─食農工藝師老手藝》(我己文創)
- 《新港都‧舊食光:高雄巷弄間的百樣滋味》(晨星)
- 《竹籬笆裡的飯菜香:充滿幸福溫度的眷村菜》(群學)
- 《宜蘭味》(宜蘭縣文化局)
- 《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貓頭鷹)
走讀台灣》我們都是秦得參?——賴和,以及《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
1895年以降整整50年,台灣處於日本殖民時期,日本半世紀的統治深刻影響台灣整個近代的各面向發展。大多數人接觸這段歷史始於教科書,短短幾個章節的課文,保留幾項重大事件、記錄幾名重點人物,是經過「政治正確」的篩選。我們或許能從宏觀且旁觀的角度粗略認識那個大時代,卻無法觸及大時代底下,庶民的生活原貌,因為他們的喜怒哀樂從來不是教科書裡的重點。
但文學不同,文學家們勇於在高壓統治下呈現人們的真實生活與情感,他們置生死榮辱於度外,以書寫來抵抗時代的黑暗,讓我們無論經過多久的歲月掏洗,都能一睹時代巨輪輾壓下的痕跡。
例如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重要作品〈一桿「稱仔」〉,收錄於高中國文課本,是許多學子認識日本殖民時期庶民生活樣貌的入門文章。主角「秦得參」為艱苦生活打拚、受日本警察欺壓,在賴和筆下令人深深同情。尤其文中暗示性的殺警及自戕的結局,為敏感的青春學子們帶來不少衝擊,再對照歷史課本日本殖民時期的章節,格外令人反思。
▉我們都是秦得參?《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
最近,〈一桿「稱仔」〉的秦得參即將從文本裡走出,化為有血有肉的影像,重現在我們面前。
客家電視台近期推出經典文學改編戲劇《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精選賴和5部經典作品,包括:〈一桿「稱仔」〉、〈前進〉、〈浪漫外紀〉、〈豐作〉、〈蛇先生〉,將其重要情節重新打散串接。
該劇以〈前進〉一文為主要精神,描述一對兄弟在蒙昧黑暗中摸索,唯有互相扶持不斷前進,才有見到光明的機會。弟弟的原型是從〈一桿「稱仔」〉裡提煉出來的秦得參,並揉合〈豐作〉裡的添福性格,塑造出以賺大錢、過好日子為人生目標的蔗農身份。哥哥則是以賴和的形象架構出來的知識分子,名叫秦得隆,在劇中並將由他來搬演賴和的生平事蹟。
弟弟遊走法律體制邊緣,哥呵遵照法律尋求正規途徑,兄弟截然不同的價值觀造就各自的「生存法則」。倆人在日本殖民壓迫和剝削的黑暗中摸索跌倒、相互扶持,尋找前進的方向,卻也無可避免遭遇農民與知識分子的價值觀衝突。
有別於以往時代議題的戲劇,《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調性相對詼諧有趣。主要編劇兼製作人陳南宏表示,採取喜劇的改編策略,是希望讓一般觀眾能「更輕鬆地進入」嚴肅文學作品。
陳南宏觀察到,賴和的小說人物有著多樣貌的特質──〈豐作〉不單寫蔗農被欺壓的委屈,也赤裸呈現貪婪的性格;〈浪漫外紀〉大力讚揚流氓的重情重義,也無可避免地勇敢好鬥;〈蛇先生〉中受過科學訓練的日本西醫,竟也迷信著鄉野傳說中,蛇先生擁有的仙丹靈藥……這些人物多層次的表現,展現在各種細節之中,讓小說不再是單向的沉重與悲壯,更多了喜劇般的荒謬性。
然而,回歸到戲劇的核心價值,陳南宏表示:「採喜劇手法來面對嚴肅文學,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主題的呈現上,最終還是必須回到嚴肅本身。劇中雖不特別突顯大時代的剝削壓榨,但劇情走向最終還是會回到大時代的黑暗。」
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黑暗」,「生存法則」代表在黑暗中委屈或奮鬥生存的價值觀。《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傳遞的不僅僅是兩兄弟的價值觀,也包含劇中出現的農民、日本警察等不同角色各自面對大時代的生存方式,而陳南宏更希望看劇的觀眾能想到「當下的我」。
在最新釋出的預告片中,提出了一個質問:「我們都是秦得參?」秦得參在日治時期遭遇不公不義,而活在當代的我們又何嘗不是正面臨著混亂的民族、階級、資本、全球化議題等,這世代的專屬黑暗?我們各自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但唯有不斷前進,才能找到見到光明的方向。
▉日人口中的「惡化市」,源自彰化磺溪精神
改編賴和作品的《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向賴和致敬的意味濃厚。陳南宏說道:「賴和是台灣新文學之父,卻少有人改編過他的作品或傳記,因此一直想嘗試。」他帶領年輕編劇並與導演林宏杰討論,費時8至10個月才完成劇本。全劇12集劇本中安排了不少彩蛋,例如除了借用賴和形象的秦得隆以外,另安排賴和屈身獄中,與秦得參相遇;每一集也會安插一首賴和的詩、散文或小說,切中該集故事的主軸核心。
賴和一生橫跨日本殖民台灣的50年,他行醫救人、寫文救世,1920年代加入政治運動團體「台灣文化協會」,從事抗日運動和文學創作,提倡台灣的白話文學書寫。《台灣民報》稱賴和為:「中部青年中的錚錚人物,最熱心的台灣社會改革者,具有偉大的抱負與覺悟。」
除了成長在與民間習俗密切相關的家庭環境,因而產生對底層人民的同理之外,造就賴和的,還包括他經歷了台日差別待遇而萌生不平之怒,此外,也與他的出生地及生活圈彰化,有著牢不可分的關係。
從台灣開墾史的政經脈絡來看,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鹿」,即是西臨台灣海峽,與福建省泉、漳二州相望的彰化鹿港鎮。鹿港鎮作為台灣第一個由漢人移民開發的城市據點,不僅漳泉械鬥民風剽悍,更是文風鼎盛人才輩出。這兩種風氣,在文人身上融合出濃厚的批判精神。
賴和曾籌組磺溪學會,「磺溪」為文人雅士愛用的彰化雅名,後來延伸出的「磺溪精神」,代表在異族壓迫下無比英勇的抗拒精神。那種為公理正義大鳴大放的情操,為賴和匯集出一股引領時代思潮的寫作力量。
日本殖民時期,為了從政治面與日本政府周旋而創立的台灣文化協會,八百多名成員中,就有約200名來自彰化,稱它「反日政治運動的中心地」也不為過。當年的日本議會直呼彰化為「惡化市」,現在看來,此種蔑稱倒像是一種對反骨的讚美。
▉台灣文學原鄉:走讀彰化文學地景
彰化是歷史古都,更是文學之城,在政府與民間文人如吳晟、康原的支助下,發展出許多文學地景,開啟了不同的文化旅行。畢業於彰化高中,曾在「賴和文教基金會」擔任志工的陳南宏,特別向我們介紹彰化兩處文友必訪的景點。
八卦山曾是古戰場,抗清戰爭、抗日運動,都在這座山頭轟轟烈烈地展開過。2001年規畫的八卦山文學步道,選定昔日「彰化神社」參拜道作為基地,起點始於八卦山山腳下的彰化文學館,沿途包含八卦山文學史碑石暨年表、文學步道、文句紀念亭、九龍池、賴和詩牆等景點。值得一提的是賴和詩牆,由100片鋼板組列成大型裝置藝術,鏤刻賴和筆跡的〈前進〉一文,營造出莊嚴樸實的視覺空間。
而彰化文學館及文學步道,又與周邊1895八卦山抗日保台史蹟館、彰化縣立美術館、彰化藝術館匯集成一個文化園區,展現彰化兼具歷史、藝術與文學底蘊的魅力。
賴和生長、行醫、寫作都深根於彰化,位於彰化市中正路上的故居,就是今日的賴和紀念館,展示有賴和文物及近代作家手稿,供民眾參觀與學者研究。
除了賴和紀念館,彰化街市處處是賴和的行跡。賴和文教基金會出版的《賴和帶我去散步:賴和彰化文學地圖》,將其文學作品與彰化地景相結合,有興趣的民眾不妨按圖索驥,透過文本和老照片的對照,走一趟賴和筆下的觀音亭、孔廟、彰化公園等地。
彰化曾是漢人移民的繁盛商港、日本統治的難馴之市、台灣文學的創作原鄉,是這些歷史種種的重要定位,才構築出彰化豐厚的特殊性。《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4月上旬即將開演,坐下來觀看賴和文學劇之外,也不妨站起來走出戶外、造訪彰化,伴著賴和的詩文,一同來走讀這座城市的多重樣貌吧!
▇行腳彰化,文史踏查走讀路線
2019年春夏之交的閱讀嘉年華「世界閱讀日」,特別以「走讀台灣」為題,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及百家獨立書店共襄盛舉,在4至5月間,策劃了數百項的文學慶典活動,並囊括全台的北中南東甚至離島100條包羅萬象的走讀路線。歡迎利用「Openbook閱讀通」中「找活動」,搜尋你想前往的地方,以下是彰化縣市今年世界閱讀日的精彩走讀路線,請別錯過。
4/28(日),走讀寶藏寺:從閱讀古建築到親手搭作
▇推薦書籍: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指導單位:
協辦單位: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