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賴香吟》阿里阿德涅的紅線

邱妙津兩部作品,《鱷魚手記》與《蒙馬特遺書》,完成於鍵盤寫作尚未風行的時代,一字一字手寫思緒。強烈的情感與慾望,在沒有即時電郵也沒有通訊軟體的情況下,反倒費時費心,釀成更濃烈的懺情。指向特定對象的筆記與書信格式,在兩本書裡都佔了極大比例。

《蒙馬特遺書》英文版在2014年出版,美國詩人邁爾斯(Eileen Myles)被打動,為這位素昧平生的年輕作者寫了書評〈Missive Impossible:Qiu Miaojin’s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of love and grief〉(難以投遞:邱妙津對愛與悲慟的哲學研究),其中提到:「不要忽略這本書寫作的特別時刻,1995年,這可能是真實類比的最後一年。還能記起網路出現之前我們是如何感知嗎?這本使人著迷的小書,其部分魅力正來自它準確地落在那個發光的裂縫之中。」

去(2018)年6月,澳洲作家荷西(Nicholas Jose)綜合評論邱妙津,以「苦樂參半」(The Bittersweet)為題,同樣指出在電郵與社群媒體使手寫信件成為過去式的現在,《蒙馬特遺書》或是最後一本傳統意義的書信體小說。這篇評論也對《蒙馬特遺書》卷首引文作家利斯佩克托(Clarice Lispector)略加說明,這在過去文獻裡是比較少見的。

《蒙馬特遺書》以來二十餘年,台灣關於邱妙津的研究持續累積,不過,時代更迭,手寫書信已成遺物,同志平權亦有進展,那些文字裡的糾結可能使人費解:何必如此?何以如此?台灣讀者閱讀邱妙津的情感高峰或已過去,但這也是好的,抹去悲劇光暈,邱妙津作品除了作為同志文學重要文本,其實尚有強烈的個人性,其所糾結、所追尋,恐須回返文藝語言方可解釋,方可同理。但這一點,在群策群力的運動浪潮、理論建構過程裡是難有餘裕,也暫且可以等一等的。

倒是近年出現的外語書評,從邁爾斯到荷西,彷彿沈澱靜止又再迎來一波新浪。透過他人之眼,擺脫情感牽制,反倒簡明梳理了邱妙津這樣一名作者可以擺進世界各地、各時代文學裡什麼位置?她的作品可以併讀哪些類型作家?她的文化養成從哪兒來?台灣彼時彼地又何以會有這樣的作品出現?

**

邱妙津外語化,由學院翻譯引介開始,馬嘉蘭(Fran Martin)和韓瑞(Larissa Heinrich)是起步較早的兩位。前者將邱妙津第一本小說集《鬼的狂歡》中的〈柏拉圖之髮〉譯成英文,並於2003年編入《Angelwings: Contemporary Queer Fiction from Taiwan》出版。韓瑞則於2008年與我連絡,詢問《蒙馬特遺書》英譯狀況,並表達翻譯這本書的希望。

其後,我們電郵往來,雖然沒見過面,但我感受得到韓瑞對這本書的深情,即使無出版社允諾,翻譯補助也不見得順利,仍願投注心力。翻譯過程裡,韓瑞請教多方意見,也找過出版經紀,只希望讓這本書接觸更多讀者,即使《蒙馬特遺書》並非一本符合暢銷條件的書。

不過,接下來,韓瑞消失了一段時間,我不清楚遇到什麼情況,自己生活亦過得勉強,心想最糟不過是不了了之。直到2011年,韓瑞再度來信,為失聯致歉並詢問能否繼續翻譯?那時,我正一篇兩篇寫著《其後》,似有決心又有猶豫。韓瑞說,本身也從事藝術的經紀人王久安(Joanne Wang),因為喜歡這本書,願意無合約幫找出版公司。另一名譯者許博理(Bonnie Huie)來信詢問《鱷魚手記》,差不多也是這時期的事。回想起來,幾個人,連面也沒見過一次,談不上利益,更無人情包袱,不過是各自被書的內容打動或說服了。

我們繼續下去。2012年初,《其後》反覆打磨,傳來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車禍辭世消息。那之前,哈維爾、木心、就連書裡提到的李維史陀也死了。終須一別。我去信詢問進度,韓瑞回信說王久安剛把初稿提給紐約書評出版社(New York Review Books,NYRB),等等看吧。

5月,《其後》出版,NYRB傳來消息,確定出版《蒙馬特遺書》。我和韓瑞都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結果。又幾個月,負責編輯的年輕詩人楊君磊(Jeffrey Yang)主動來信,表達出版社希望一併簽下《鱷魚手記》。

**

紐約書評出版社是《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旗下的書籍出版部門,創設於1999年,主編法蘭克(Edwin Frank)以NYRB Classics書系起家,除了重現經典,更擅長挑選被忽略的作者以及譯本。這類事,完全取決於編輯的辨視力,法蘭克也的確讓人稱服地推出不少跨文類、跨地域的秀異作品,除了法、德語系,對東歐、拉丁美洲的選擇也非常出色。成功例子不勝枚舉,最受矚目(也是該書系銷售最佳)是2006年重出約翰.威廉斯(John Edward Williams)1965年的作品《史托納》(Stoner)。此外,推介匈牙利女作家薩博(Magda Szabó)的《門》(The Doors),也是一絕。華語方面,這個書系首先發現了張愛玲,2006年出版《傾城之戀》。

2014年,《蒙馬特遺書》列入NYRB Classics出版,是繼張愛玲之後第二位華語作者,2017年接續出版《鱷魚手記》,譯者許博理在翻譯過程便經常朗讀、撰文介紹邱妙津,她與韓瑞對書付出的心力,遠大於我。2015年《蒙馬特遺書》入圍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Best Translated Book Award)的長名單,2018年《鱷魚手記》拿下了美國文學翻譯協會(The American Literary Translators Association)主辦的斯泰克亞洲翻譯獎(Lucien Stryk Asian Translation Prize)。

qiu.crocodile.hires2_1024x1024-side.jpg
《鱷魚手記》(左)與《蒙馬特遺書》英文版

《蒙馬特遺書》出版,評論隨即而來。其中,最觸動我的就是邁爾斯,她成熟而精煉地看出了妙津的追尋與生命力,她也理解那些激情勝過技巧的文字是怎麼回事,且能把它們指向更遠。《鱷魚手記》出版後,更掀起新一波關於邱妙津的評論,多數人從未聽過這樣一位作者,卻被其中的活潑前衛,時而深切痛楚、時而黑色幽默的筆調吸引住了。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讀者接受了邱妙津的拉子、鱷魚意象,討論她的文學兼及台灣性別狀況的書評逐漸增多,戰後台灣與戒嚴歷史以一種新的方式被認識,其中多篇並合併提到了2017年的台灣同性婚姻釋憲案。

**

回歸2012年的心情,《蒙馬特遺書》繞過大學機構或官方補助,進入一般書市,此去前途如何,我未必有把握,只是考量書與作者本質,決定抱著即使一顆小石子投入大海也去試試的心情。我也佩服NYRB在當時願意為一個在國際書市毫無奧援、文學履歷也幾乎空白的台灣年輕作者,投石問路。

《蒙馬特遺書》雖寫死亡,卻像一顆種子,長出了新的生命,加上《鱷魚手記》,後續在光磊國際版權的協助下,其他外語如法文、義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德文等陸續出版。其中,2018年面市的《蒙馬特遺書》法文版,尤其使我感觸。一趟何等漫長的旅行,夢與傷逝之地,邱妙津重返巴黎,成了一本書。書裡的大天使愛蓮.西蘇(Hélène Cixous),髮色如銀似雪,當年在《猶太新娘》(La fiancée juive)的書扉,她是這樣寫的:

Pour mon oiseau chinois dont j'attends qu'elle m'envoie un message de sa plume.
(給那隻我等著她寄給我隻字片語訊息的中國小鳥。)

現在,來自那隻小鳥的訊息,終於抵達了。

西蘇為法文版的《蒙馬特遺書》寫了序文。

ge_guo_shu_feng_.jpg
《蒙馬特遺書》各國版本,左起:土耳其版、西班牙版、法文版及義大利版

邱妙津有其生命,不止息,她走得比我想像要早,卻也去得比我想像要遠。今年5月16日深夜,我收到一封電郵,是久未聯繫的NYRB編輯寄來的。她說:今年秋天,NYRB Classics成立20年,將由法蘭克主編一本紀念選集,其中預計收錄《鱷魚手記》部分章節。

在台灣同婚專法通過的前夜,收到這個消息,即使純屬巧合,仍然不免感觸。書系20年,數百冊書精編濃縮,如果幾年前的合約是機緣,如今應是明確的肯定,一個台灣90年代因同性戀情孤獨自苦的靈魂,穿過時間,穿過語言,觸碰到了許多理解而思索的心靈。

我至今沒有見過韓瑞(Larissa Heinrich)和許博理,但前兩年在導演陳耀成的紀錄影像,我看到了名為Ari的韓瑞(Ari Larissa Heinrich),才後知後覺那些中斷的時間裡,他經歷了性別轉換手術,奇異而必然艱辛的旅程。我想起好多年前與Larissa一直沒有約成的台北會面,不,事實上是我迴避了,那段因為無法承受傷痛而總是迴避邱妙津的歲月。我看到許博理動情而難以隱藏的淚水,而我自己終也走出婚姻的泥沼,寫作的困頓。一切並非容易,不過是為了找回自己,這兩本書與我們走過這一段,冬天葉子落盡,春天又枝枒滿生,年復一年,不可思議的神奇。

我們同樣沒有名字,
必須去借一個,有時候。

這是《蒙馬特遺書》最後的引詩。如今,台灣攀過一個山頭,這本書已走得很遠,她會有自己的名字,那未必等同台灣讀者想像的邱妙津,也未必是我所認識的邱妙津,而是屬於作品的邱妙津,多種閱讀與讀者匯聚生成的邱妙津,在這個意義上,作者確實已死,可書寫有其未來。

**

邁爾斯評論《蒙馬特遺書》,是這樣作結的:

我曾經懷疑,這還是一本書嗎?不是因為它難以卒讀,而是其中花般燦爛的意志如此難以承受。這是一份深刻的個人化文本,經得起一讀,再讀,不斷重讀。這就是儀式藝術的效果。神祕,總是重複,猶如春天。永恆的愛情追求已不可得,如今她只追求永恆,展現自我。帶著那麼點神聖。這些並不是她要寄給絮的信件,因為,她解釋了:這樣做只會導致更多傷害。於是,她把信件寄給了我們。

**

選集名稱預定《The Red Thread》,或是出自希臘神話裡阿里阿德涅(Ariadne)送給特修斯(Theseus)紅色線團,那是指引特修斯進入迷宮殺敵而又能全身而退的線索。一個書系20年,呈現不同時代的思考結晶,的確是如紅線曲折迴繞,可為讀者指引知識迷宮的路徑。不過,反思台灣此時此境,我又多幾分聯想,神話裡,那個迷宮裡居住著半人半牛怪物,雅典人為了求和,每9年必須送7個童男童女獻祭餵食,而這正是特修斯之所以前去挑戰的原因。

人生如迷宮,人心更如迷宮,其中豢養什麼,又長成什麼,這是艱難的問題,迷宮建造者也誇稱沒有人能走出這座迷宮。特修斯憑靠敵人之女阿里阿德涅的愛,以紅線備忘紊亂的迷路,並以阿里阿德涅送的魔劍,完成斬殺怪物的任務。愛與智慧,這是後世對這段情節的詮釋。邱妙津的文字,記載了她的勇氣與奔赴,也記載了她的困惑、碰壁與絕望。她的確沒有走出那座迷宮,不過,她的文字預早替我們留下了紅線,我們應去,我們該去,拾起遺落的紅線,想辦法回到出口,使童男童女得以自由。期待特修斯的勇氣,更等待阿里阿德涅的愛。


賴香吟
曾任職誠品書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現專事寫作。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台灣文學獎、吳濁流文藝獎、九歌年度小說獎、台灣文學金典獎等。著有《文青之死》、《其後それから》、《史前生活》、《霧中風景》、《島》、《散步到他方》等書。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6-13 12:00
專訪》bô-îng 看漫畫,看漫畫沒空:獨立漫畫雜誌《波音漫畫誌》

《波音漫畫誌》創刊於2018年,由漫畫家劉倩帆與房瑞儀共同創辦,是台灣少見以獨立出版方式營運的漫畫季刊。這是一本自由、豐富,風格與表現形式不拘,提倡漫畫藝術、挑戰漫畫形式的漫畫雜誌,每期皆有不同主題,從「島」、「少女」到最新一期的「樂透」,邀請台灣當代活躍的漫畫家、圖文作家、藝術家、插畫家等,依照當期主題自由發想,讓創作者大展其趣地揮灑、創作。

「波音bo_ing」,取自台語的沒空(bô-îng)。「沒空,因為忙著看漫畫、畫漫畫」,而bo_ing又剛好長得像英文中的無聊一詞「boring」,少了一個字母「r」,正如她們創辦的漫畫誌一樣,一點也不無聊。

趁著漫畫與漫畫間的空檔,Openbook閱讀誌專訪《波音》在台灣的創辦人房瑞儀,並電訪定居英國的劉倩帆,一探bo_ing背後的力量源泉。


dsc01060.jpg

《波音漫畫誌》共同創辦人之一房瑞儀

▇ 一本刊物,多種風格

2018年時,房瑞儀與劉倩帆在安古蘭漫畫節相遇。房瑞儀是當年獲選的駐村漫畫家,劉倩帆則因獲得安古蘭數位競賽漫畫銀獎前往領獎,二人因此相識,發現彼此有共同欣賞的藝術家,對創作的想法也有共識,一拍即合。成為朋友後,兩人時常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有天發現文化部有針對漫畫作品的補助計畫,決定合作。「我們寫了計畫書,拿到補助後,頭剃了就必須洗下去了。」這樣的合作真是隨性,但房瑞儀說:「要是考慮太多,當初就不敢做了!」

在台灣的房瑞儀與定居海外的劉倩帆,兩人的跨國合作宛如異地戀情,雖有便捷的科技與無遠弗屆的網路,不但要克服時差問題,平日也各自有其他工作。不過因為彼此互相信任,分工順利,合作過程從未吵架。房瑞儀形容自己個性較柔軟,兩人也對許多事情抱持著開放的心態,「不鑽牛角尖,我想波音才得以這麼順利的誕生。」

討論要如何製作刊物時,房瑞儀回想起在安古蘭漫畫節眾多特色館所中,她特別鍾愛、也是最有共鳴的是Spin Off Venue,就像台灣的ZINE小誌市集,有各式各樣、如百花齊放的創作,從裝幀、主題、畫風都別具特色,饒富巧思。其中最令她念念不忘的,是一套後來再也找不到的漫畫刊物,這個刊物先訂定主題,邀請不同漫畫家和藝術家進行創作,裝幀成冊,不同主題再匯集成套書。「雖然有著相似樣貌的封面,但每一冊都有不同的主題,而同一主題內部,更有截然不同的畫風,我覺得很特別。」房瑞儀說,這正是《波音漫畫誌》概念的起源。


dsc01284.jpg

房瑞儀隨身攜帶畫具,無論搭乘捷運、等一碗麵或咖啡時,隨時可進入繪畫模式。

▇ 土法煉鋼編出一本漫畫雜誌

在此之前,房瑞儀與劉倩帆從未有過編輯台的工作經驗,手上只有擬定的刊物方向:找一群台灣的漫畫家、插畫家甚至藝術家,繪製一本擁有各種風格的漫畫誌。憑著在國外接觸過的大量漫畫刊物,兩人一步步摸索出工作流程,邊做邊學,從創作者轉換成雜誌編輯的頭腦,學習編輯的基礎。「我們有些編排,讀者看了會有自己的解讀、評論,但其實我們是無心插柳。」

工作分配上,劉倩帆負責電腦排版與編輯,在台灣的房瑞儀則負責封面繪製、印刷與送貨。一方一旦負責某項事物,另外一人也不多問,給予對方十足的尊重與信任。兩人隨和、自由的個性,展現在創刊號的主題決定上。她們將胡亂發想的主題,丟入網路線上的抽籤機,抽選出了第一期的主題——島,這與台灣的島嶼國家意象不謀而合,做為創刊號的主題,意外地適切。

敲定主題之後,兩人會一起討論當期希望邀請的創作者,達成共識後便寄出邀請訊息。問及邀請的標準,房瑞儀笑說:「都是我們私下很欣賞的創作者。」

房瑞儀與劉倩帆希望引入歐漫多元包容、不需要正確答案的解讀與充滿可能性的漫畫風格,《波音漫畫誌》中可見各異其趣的風格,正是她們所追求的。每位受邀的創作者,以最自由的模式創作,讓讀者看到同一個主題之下樣貌不同的漫畫之後,發現作品各自的獨到之處,進而發現台灣的創作者如此不同,且創作能量豐沛。也因此,在收到稿件進行後期編輯時,她們從不干涉作者的創作。

▇ 無法定義風格的自由創作

創刊號《島》中,除了劉倩帆與房瑞儀自身的作品之外,有許多當代備受注目的漫畫家:在安古蘭攻讀漫畫碩士的Wei Middag、以插畫和設計為業的台南插畫家薛宗憲,以及入選2018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灣館參展的藝術家曾耀慶。

劉倩帆的作品描繪充滿遊樂設施的遊樂園島,情人受到慾望的誘惑,引發了爭執、傷害、離別與重聚的故事,寓言性十足。曾耀慶的作品則描繪男人與男人的複製人,和女人與女人的複製人,在孤島中論辯原型、複製、替代、城市、旅行等問題,初看摸不著頭緒,細看則使人咀嚼再三。Wei Middag的故事描繪歸國的學子,打開相簿,回憶年少往事,從青春日常中拾起人在時光中,地域、生活重心等不得不的轉移與變化。不同的作品雖然風格各異,但大多篇章均有寓言特性,以有限的篇幅,捕捉當代人的生命境況,引人思考。


dao_wei_middaghui_.jpg

〈島〉作者:Wei Middag

如果說第一期《島》訴說的是,每個人都是一座風景相異的孤島,第二期《少女》則展現了女性的不同面向。在討論第二期主題的會議上,房瑞儀與劉倩帆聊到常見形容某人有顆少女心,她們覺得少女心是不論男女、不分性別的人們都會經歷過的一種心理階段。在那樣狀態下的人們,相信世界充滿玫瑰色,會因一些小事而咯咯發笑,是一種純粹的狀態。於是「少女」這主題便誕生了。

以少女為主題所收錄的作品,無論是筆觸、情節或表現手法,都有細膩且精彩的展演。首篇是圖文作家A Ray的黑白作品,不同於他在社群媒體發表的詼諧圖文作品,展現了另一種創作風格,強烈的筆觸帶著鋒芒,第一頁就是比著中指、帶著眼鏡眼睛扁平的女性,後面的情節發展也充滿暴力的意象。正如他在作品後的說明 「少女的心,是一朵多情含蕊的花⋯⋯薄情郎來戲弄」,如非黑白,肯定是限制級的作品。

這一期還有漫畫家低級失誤繪製的作品,粉嫩多彩,線條飄逸夢幻的少女,宛如珍珠閃閃動人,讓發情期的狂亂如花綻放。房瑞儀的創作則是緊扣著時代,打開錦囊,穿越時空與兒時的自己一同看電視,小虎咖啡、茉莉蜜茶、豐年果糖、健乳霜⋯⋯重溫美好的少女時代。《少女》中的其他漫畫家,如和平製品、嚴翎文及劉倩帆的作品,也各自展現少女的切面。單一主題,各自發揮的方式,讓讀者看見女性豐富的樣貌。


shao_nu_nei_ye_s_0.jpg

〈少女〉作者:低級失誤

▇ 截然不同的視覺語言

若將日漫與歐漫比擬成光譜的兩端,房瑞儀覺得《波音》更向歐漫靠攏一些。她說,日漫有著固定的視覺語言,如:輔助線、速度線、手寫字體擬聲詞、倒Z閱讀、文字氣球、漫符,且透視與比例會拿捏精準。相較之下,歐漫更強調敘事性、畫面氛圍與細膩情感的掌握,兩者在閱讀上予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房瑞儀認為,日漫的劇情緊湊、因果明確,而歐漫更著重在開放性與包容性。在歐漫中,主角抽根菸、街角一輛車駛過,其所描敘的細膩情感變化,10位讀者就會有10種或者更多的解讀可能性。甚至於,「看不懂」也是一種解讀,也無所謂。沒有正確解讀,這正是歐漫的巧妙之處。

被譽為「美國動漫教父」的美國著名漫畫家、編劇與企業家Will Eisner,開啟了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的創作形式,這也是房瑞儀所熱衷的。Eisner撰寫的《漫畫和相繼的藝術》(Comics and Sequential Art)和《用圖畫講故事》(Graphic Storytelling)更是將漫畫從兒童與青少年讀物,提升到另一種敘事與閱讀的形式。


will_eisner2-side.jpg

美國漫畫家Will Eisner (左)及其著名作品《閃靈俠》(取自wiki

從90年代開始的《新少年快報》、《寶島少年》、《快樂快樂》以來,台灣的漫畫閱讀環境一直是日本漫畫獨大,連綿不止的日漫產業一波波地進入台灣漫畫領域中,久而久之,人們對於漫畫便有了固定的印象,提及漫畫便直接聯想到日漫。

房瑞儀與劉倩帆因著對漫畫、連環圖像的熱情而創辦《波音漫畫誌》,便是希望在台灣以日漫為大宗的環境下,引入更多的可能,提倡漫畫藝術、挑戰漫畫形式,重新定義台灣讀者心中的「漫畫」,讓具有強烈個人風格、新的視覺刺激、截然不同的閱讀經驗,為台灣的漫畫創作者與讀者帶來更豐富、自由、耳目一新的風氣。

▇ 職能治療的繪畫世界

房瑞儀的本業是職能治療師,大學就讀職能治療相關科系,在學期間擔任美術宣傳。當時的她還未點燃對繪畫的熱情,真正進一步對繪畫產生興趣是大五那年,意外的延畢使她開始有時間畫圖,心中也逐漸萌出繪畫的苗,只不過當時以為這只是短暫的,很快便會枯萎。後來在實習階段,某位精神障礙者贈送她一幅自己用原子筆畫成的畫,整幅的色塊。繪畫因此在她心中再起漣漪,而且是抑止不住的波瀾。

畢業後,房瑞儀遠離台北,搬到苗栗工作,將生活整理成只有工作與繪畫。她心想若能堅持下去,必定代表自己對於繪畫是有所熱愛、有熱情的。她認真看待自己在繪畫之路的探求,以專業的插畫家自居,大量觀看、閱讀各種作品,不斷精進自己的繪畫能力。終於,她以漫畫家的身分前往法國安古蘭駐村,拓展視野,累積豐沛的創作能量,並與未來的夥伴劉倩帆結緣。

回台後,房瑞儀以自己在診所上班遭遇到的趣事,開啟「診所小日子」的連載,利用交通時間繪製一系列捷運肖像畫插畫,把握所有的零碎時間畫圖、累積自己的作品。


shao_nu_fang_rui_yi_hui_.jpg

〈少女〉作者:房瑞儀

房瑞儀的創作題材相當廣泛,從工作、生活、故事到奇想,貼近生活卻有獨特的視角。身為職能治療師,工作上有許多接觸活生生人們的真實體驗,她將工作上的體悟或經歷揉入,讓作品的深度與生命力源源不絕地展現出來,進而與讀者產生共鳴。

除了個人的興趣,房瑞儀也將繪畫作為「藝術療癒」的方法,引入職能治療領域。她舉辦藝術療癒工作坊,名為「漂浮島」計畫:「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你可以選擇受否要與其他島嶼連結,但是事情、事件不會是單一的,而是會互相影響。好好的活著不只為了自己,也因為每個人都還是有連結,彼此會互相牽連。」

採訪時,房瑞儀透露她最近離職,專心創作診所系列漫畫,偶爾到診所打工,也開始居家治療的接案,生活、創作方式皆與過去不同,當然也不乏喜怒哀樂。她不甘停留在醫院內典型的治療師工作,於是動手寫企劃,透過人脈找尋機會,希望將藝術與職能治療融合在一起,吸取兩個領域的專業,以自己的熱情鑄造更多可能。


hua_hua_.jpg

房瑞儀對人物的描繪著重在意象的傳達

▇ 將解讀與想像的空間留給讀者

波音雜誌的另一位創辦人劉倩帆從小就喜歡畫畫,她回憶對於繪畫的熱情,可一路回溯到幼兒時期,在家人看護下第一次拿筆畫畫,學生時期一邊看各種日本卡通,一邊把國文課本填滿畫滿。她從未探究喜歡的理由,宛如天生內建的喜好與才能,喜歡就畫,畫了開心。五專畢業後唸了商業設計相關領域,畢業後在設計公司工作,後來毅然辭掉工作,遠赴法國學習當代藝術。

劉倩帆最初只打算唸短期語言學校,但在家人的支持與鼓勵下,她報考了貝桑松高等美術學院(Institut Supérieur des Beaux Arts de Besançon),並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在法國居住了3年,直至最近搬到英國定居。她深受法國的教學影響,雖然學校會提供專業技師的補助,學生可以透過這個管道去學習,但法國的老師並不會在技術層面進行指導,技術上皆由學生自行摸索,尋找自己的需求並學習各種技法。

法國的教育方式讓劉倩帆了解,無需糾結在作品的正確意義上,將想像與解釋的空間保留給觀眾,反而更有趣。一如她在《少女》這期繪製的漫畫,透過鳥、羽翼與飛翔來描繪少女對慾望的初探,臉融化爛掉的人身邊圍繞著蒼蠅,而被指稱行為放蕩的女孩則長出羽翼,飛向天空⋯⋯

劉倩帆自言對於創作漫畫又愛又恨,因為漫畫的藝術實在太浩瀚,不只是繪畫技巧、劇情安排、符號處理、分鏡與文字,畫得越多,越能感受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然而對此卻又愛不釋手,不法斷絕。


shao_nu_liu_qian_fan_.jpg

〈少女〉作者:劉倩帆

劉倩帆的創作風格主要為鉛筆素描,她熱愛鉛筆塗繪出來的筆觸,使用電繪則是為了上色。大多時候她都是手繪黑白稿,保留鉛筆筆觸之後,再掃描進電腦上色。最近她也開始學習直接以電腦繪製作品,然而在電腦上追求手繪筆觸花了她大量時間,「只能說我還在尋求心理與電繪技巧的平衡。」她笑著坦言,電繪真的比較方便,不會把桌子弄得一團亂,不用東找西找,她總是在花時間找橡皮擦與尺。

「漫畫對我而言就是敘事的藝術,把好幾個單幅的圖像放在一起便會產生敘事性。我常會把漫畫想成是不被時間約束的電影,介於文學與電影之間,像是在紙本上讀電影。」提到創作,劉倩帆說靈感都來自生活周遭。譬如她最近搬遷至英國居住,英國人不愛拉窗簾,窗戶又大,走在路上她最愛偷偷觀察每一戶人家的裝潢與互動,每扇窗戶都像漫畫一樣,都是一格格的故事。

劉倩帆的作品多為現實中帶點奇幻的內容,創造出另一種觀看世界的可能性。在虛實穿梭來去自如的創作者,會有什麼樣想挑戰的題材?劉倩帆說她一直在構思與森林有關的短篇漫畫,希望之後能集結出一本短篇集。另外她也想挑戰長篇漫畫,將文學作品改編為兒童繪本、動畫作品甚至手工耳環⋯⋯「想做的事太多,但執行力不足才是人生最大的挑戰。」

傳統教育體制下,過往作文題目生硬死板,創作宛如公式,難以伸展拳腳,令許多人聽到「訂定主題」就忍不住頭疼。《波音漫畫誌》不一樣,主題只是一個跳板,讓創作者藉此跳得更高更遠。這份雜誌不侷限風格、不限定表現形式,追求充滿藝術性、原創性的作品,強調保存作者原汁原味的強烈風格。它帶給讀者的不只是台灣的原創漫畫,也將解讀與想像的空間留給讀者,透過多元豐富的漫畫視覺語言,理解更多漫畫的可能性。


【同場加映】


ji_zi__0.jpg


《波音漫畫誌Vol.3》募資計畫主視覺(擷自募資頁面,點擊圖片可獲得更多募資訊息)

FB​粉絲專頁: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177 轉譯八方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任明信著,大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雖仍以情詩為主,任明信玩轉文字的技巧更為嫻熟,從題目與內容時態對照,到單純置換同樣句子的一兩個詞語,短短幾行透露情愛多種樣貌,暗中更換流年的筆法,簡單日常中蘊含作者的愛情觀。【內容簡介

魯賓之壺破掉了

ルビンの壺が割れた
宿野薰著,王蘊潔譯,皇冠文化,2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小說往往是運用情節的安排來帶動讀者對故事裡的時間空間變化的理解。本書在情節方面的設計令人著迷,忍不住一直往下看。書中的另一個亮點則是對當代社群媒體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描述。【內容簡介

狂女的逆襲

썅년의 미학
閔瑞瑛(민서영)著,劉宛昀譯,臺灣商務印書館,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這四格漫畫乍看普普裝可愛,實則刀光血影,把男歡女愛劃得皮開肉綻,教人毫無還擊之力,只能陪著駭笑。不只男人會被一句「不是很愛做嗎怎麼都做不好?」堵得英雄氣短,女人得了便宜也賣不了乖,照樣被描畫成托腮哀怨,欲迎還拒,怎一個癢字了得……
要對抗整個社會在背後撐腰的性別歧視,溫良恭儉讓說道理已經行不通。這本漫畫,線條圓潤,人物造型可愛,對話卻抽刀劈砍父權結構最厚實穩固的那一塊,刀刀都是金句。姐不是無的放矢飆腎上腺素,而是掐準喉頭精準批判,令人大呼過癮。【內容簡介

性、謊言、柏金包

女性欲望的新科學
Untrue: Why Nearly Everything We Believe about Women, Lust, and Infidelity Is Wrong and How the New Science Can Set Us Free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著,許恬寧譯,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當性別議題碰到階級,往往會碰出很多火花與階級妒恨的可能醞釀。繼《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一書後,身為人類學者,同時是紐約上東區的媽媽,作者再次走入一般學者無法輕易接近的田野,並選擇討論親屬關係中較少被放大但容易吸引讀者目光的問題:不忠。
然而,雖然作者多方引用學門研究,書中談論的女性不忠卻稍嫌過時淺薄;討論現今多元性傾向與性關係的趨勢也流於渲染。要討論女性的性自主權,外在文化的箝制已不如過往緊繃,當前文化中,交友軟體的機動與即時、情色資本與性愉悅的曖昧關連,散佈私密影像的色情報復等等,或許是更值得探討的議題,而這些已非「不忠」的概念可以涵納。【內容簡介

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

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
塩澤亮著,張良澤譯,遠足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文   樂   獨 
本書是關於日治時期戰爭「疏開」經驗的史料書。作者運用隨筆畫的形式,搭配文字說明,鮮活地記錄了非常多戰時台灣鄉村生活的實像。史料價值甚高,堪稱向外推銷的台灣史料書代表。
若說出版與編輯的天職,是讓書抵達更多該去的人身邊,這本書的幕後推手的確做到了。作者為日治時期台北第一師範學校教授,他在戰後初期手繪並配上文字解說的繪卷,記載了他帶領台北學生至雙冬避難的過程,既是珍貴史料,水墨淡彩描繪的女學生晾棉被等日常情景,又有庶民風情畫的美感。整體編排明晰優美,註解詳盡,超越了一般史料書籍的編輯水準。【內容簡介

從北齋到吉卜力

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
李政亮著,蔚藍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動漫文化是台灣引入日本文化的一個重點,但台灣如何逐漸由仰慕者、接受者的角色,逐步走向本土化的發展,是引人關注的跨國文化發展問題。作者走訪日本各大動漫博物館,串連出動漫發展史,以台灣人的角度切入,試圖解釋日本動漫的歷史發展,整體用心值得推介。
日本動漫文化龐雜豐富,本書無法囊括眾多類型領域,書中介紹者泰半是成名已久的男性創作者,有所侷限。然作者對於資料的梳理和大眾文化的識見,仍有一定功底。【內容簡介

阿拉伯人500年史

The Arabs: A history
尤金.羅根(Eugene Rogan)著,黃煜文譯,貓頭鷹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本書以茉莉花革命開啟討論阿拉伯世界的歷史,如此的切入角度,已不只是大學教科書層級的歷史書,而具有對當代重要事件的反思意義。全書譯筆流暢,值得推薦。【內容簡介

你的耳朵裡是魚嗎?

為什麼翻譯能溝通不同文化,卻也造成誤解?從口譯筆譯到自動翻譯,「翻譯」在人類的歷史如何發揮關鍵影響力
Is That a Fish in Your Ear? Transl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Everything
大衛.貝洛斯(David Bellos)著,陳榮彬、洪世民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實   文   樂   獨 
這本相當專業的書本,運用提問與解答的方式,揭示了新一代翻譯工作者會遭遇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
作者勇於挑戰屢見爭議的翻譯問題,包括兩種文化交涉時,翻譯其實涉及文化間的位階與權力關係;譯者不單純只是轉換語言,也扮演著引介與詮釋的角色,由此擴充翻譯的定義,試圖解答其他爭論。作者不認為翻譯是消弭歧異,反而近似在語言巴別塔開一扇窗,讓人窺見不同風景,立論耐人尋味。【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