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41 如夢似幻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 陳澄波密碼
柯宗明著,遠流,350元
推薦原因: 知 獨
以推理小說來羅織一整段台灣美術史,又能編得如此成熟而合情合理,作者的功力不可小覷;不過就推理小說而言,太貼近史實終究是一道緊箍咒,也許作者可以挑戰一下更天馬行空的歷史推理。
與其說是陳澄波的密碼,不如說是台灣這塊土地的密碼。涉及中日台的背景故事,就是台灣曾經的過去,我們好像知道一些,卻又不太知道全局。密碼解開了,能打開空間,我們也當打開自己鎖住的門。
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本來就是書寫的挑戰,要加上推理的伏筆更有其難度。編劇出身的作者,為這部陳澄波的故事提供強烈的節奏和畫面感。最後的謎題,解開的不只是台灣的藝術史,更是台灣史上令人心痛的一頁。 【內容簡介➤】
● 超現實藝術家的謎夢人生
他們真實人生的第一手見證
The Lives of the Surrealists
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著,何佩樺譯,原點,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這本超現實主義的點將譜像一份擴增實境的型錄,把各家的藝術和人生提煉得精簡而聳動,彷彿看進了創作的潛意識,這樣的大補帖總是多多益善,貪多還嚼得爛的。
能活到90歲,見聞足資格老,此時講什麼話也沒什麼人能反駁。作者牌子夠大,更是少數仍活著的見聞人。書中可見到20世紀各傳奇藝術家的小故事,很不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那種。並非正經八百的勵志故事,卻輕易讓人記住了藝術家的生平,對作品生出幾分親切。
談到超現實藝術家,一般只想到達利、米羅、畢卡索這些課本上出現的人物。超現實藝術離當代最近,那些對抽象世界的探索,正是對現實世界的反照。本書以簡明扼要的筆調,替大家好好補了一課。【內容簡介➤】
● 跳舞的熊
Tańczące niedźwiedzie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著,林蔚昀譯,衛城出版 ,38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怪奇物語般的舞熊、似幻似真的情節、強而有力的隱喻,這樣的報導文學可遇不可求,幾乎完美得像場夢——東歐作品總帶有這樣的迷離感,輕輕一扯,就揭掉了現實的薄紗。
蘇聯解體後的故事,有人懷念威權時代的美好,有人珍惜自由之後的舒暢。這本書很多元但並不雜亂,很豐富但並不艱澀,能如此舉重若輕地處理,作者火候到位,書名與開場的寓言更是畫龍點睛之舉。
報導文學並非只能長成一個模樣,紀實的嚴肅關懷也可以充滿趣味,讓人讀來津津有味。作為隱喻和對照,跳舞的熊在歐洲土地辛苦學習不跳舞的自由,種種挫折和打擊,不免讓人回頭看看,台灣的黑熊,是否已經了解自由的滋味和意義。【內容簡介➤】
● 新加坡之夢
一段漫漫東方行旅
Aus Indien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著,張芸、孟薇譯,自由之丘,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獨
赫塞的小説向來有種YA感,非常適合多愁善感的青澀歲月,但這本東方隨筆忽然就轉了大人。洞悉世情卻又有小孩子的興奮,看什麼都有趣,見證了當時東方對西方文青的魅惑,讓人想起第一次的出門遠行。
如一瓶優雅精緻的東方辛香調香水,混著熱帶叢林氣息,隨作者吐納高溫與濕熱。些許濕潤泥土香,隨作者出入航行南洋島嶼,走馬人文風情,還有幾朵芳艷鮮花,吐露體內的汩汩情慾。這是特有的背景與生存年代才能養出的情懷與文字,曾經存在但再難複製。
赫塞的文字有他獨有的魅力,配上特有的思維,讓這本寫於百年前的書籍,今日讀來仍充滿新意。書中場景多數已不存在,但對於亞洲文化、心理或精神層次的觀察和描繪依舊成立,更別提那越沉越香的文字。好的旅行書寫理當如是。【內容簡介➤】
● 巴黎
Parij
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著,陳太乙譯,衛城出版 ,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如此這般的架空小說自然教人想起《高堡奇人》,不過作者卻以一種小巧精緻的規模,把玩各種文類,刺探創作與權力的幽微,幾乎示範了某種「散文詩科幻」。
雖然故事關乎言論自由,但作者點出了不只出現在文化出版的微妙狀況:當我們恣意享受水源的便利,就不會珍惜水資源,當我們恣意享受權利與權力,就不會覺得過去的掙扎有多頭破血流。要怎麼跳脫這種失去後痛苦爭取,得到後不知珍惜的輪迴呢?值得我們前進巴黎,靜心深思。
用架空的歷史回應真實的挑戰,招數雖然常見,但獨特筆調讓這部小說呈現出不同的新意。細節的描繪和起伏的節奏,有報導文學或非虛構寫作的韻味。用最虛構的杜撰,寫出了面對極權最真實的人性。【內容簡介➤】
● 遺忘的慰藉
遺忘真的只是一種病,一種失去和空無嗎?
Forgetting: Myths, Perils and Compensations
杜威.德拉伊斯瑪(Douwe Draaisma)著,謝樹寬譯,漫遊者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記憶比遺忘重要得多,但遺忘卻比記憶大得多。作者援引各種實驗與案例,拆解遺忘的負面印象,甚且試著模糊遺忘與記憶的對立,頗有知己知彼而了無罣礙的用心。這對活在二者交界的我們來說,實在是太矜貴的心法了。
關於大腦的記憶,本書以科普知識架構「記」和「忘」之間的連結。不僅於此,書中還試圖理解失去的悲傷,特別是失去身旁生命的痛苦,這些夾藏散布在章節裡的瑣碎情感,散發著微暖的魅力。
作者是討論記憶和遺忘的行家,以溫柔且優美的筆調,給予「遺忘」正面的價值。很多時候我們不是選擇記憶什麼,而是選擇哪些經歷該被遺忘。讀本書不只看知識層面,更要看作者如何將生硬知識寫成一篇抒情散文。【內容簡介➤】
●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2
性愛與溝通、性表現、性犯罪與性產業
Human Sexuality: D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Vol. 2
威廉.亞伯(William L. Yarber)、芭芭拉.薩雅德(Barbara W. Sayad)著,林哲安譯,大家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文 樂 獨 益
比起 Part I 的小荷才露尖尖角,這本 Part II 簡直獸走禽驚,霧破山明,把這幾十年來的性別論述做了一次犀利扼要的融會整理。還滿期待所有的老師和大學生都能人手一冊,這會是一次成人性教育的改革開端。
講義2更詳細深入地探討「怎麼做」。別擔憂啊,這不是一本性愛大全,而是解說該如何在尊重雙方的前提之下,不傷害身心地進行性接觸,又該如何尊重別人的性傾向。特別讚賞關於性攻擊與兒童性侵的篇章,言簡意賅,清楚傳達該理解的基本狀況。條理分明,字數拿捏妥當,在有限篇幅下,明快又不尷尬地解說欲傳達的事情,是教科書典範。世界不是無菌室,一昧地以性為骯髒,刻意封鎖隱蔽,恐更讓魔魅叢生,不如推開緊閉的門,打開天窗說亮話,不論身與心與靈,當是明亮又開朗。
這套教科書真的很強悍,光是看圖片的選擇和編排,譬如使用不同膚色或性向的伴侶來說明書中內容,就看得出編者在細節上的用心,以及打破刻版偏見的努力。本冊的主題是性愛,或許是系列三冊中最「禁忌」但又最重要的內容。在各種錯誤性知識打著神聖的旗號群魔亂舞之時,這樣一本教科書的翻譯,不只讓人學習,更讓人感到汗顏,關於性別平權,我們還有漫漫長路要走。【內容簡介➤】
● 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
光榮革命、理性主義、咖啡館文化誕生,奠定現代英國基礎的四十年
The Time Traveler’s Guide to Restoration Britain
伊恩.莫蒂默(Ian Mortimer)著,溫澤元譯,時報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英國控的福音又來了。這次作者鎖定工業革命的前夕,伊莉莎白時代的一切都發展到了荼蘼花事,宛如一顆顆飽脹的汽球,就等著瓦特的蒸汽機一一爆破,炸出日不落國的璀璨輝煌。
持續穿越古英國的作者,這次來到17世紀,同樣生動的筆法,同樣逸趣的見聞。閱讀本書時,忍不住想像兩三百年後,若有人撰寫漫遊20與21世紀古OO,此時我們的一切,恐怕會讓未來讀者驚呼:天阿,原來那時的社會還這麼野蠻啊,竟然還有獨裁國家,原來婚姻還有這種規範制度……
專營古英國漫遊的這家「莫氏旅行社」粗看排程大多雷同,但細讀之後,不得不承認旅程著實精彩有趣。這次行程雖然只有短短40年,不再是動輒一千年的壯旅,但卻和今日密切相關,絕對值得實際走訪打卡按讚。【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11月繪本大師》鴻飛哪復計東西:楊志成(Ed Young)的圖畫書創作之路
2009年7月,曾以《狼婆婆》(Lon Po Po)一書贏得凱迪克金牌獎,以《公主的風箏》(The Emperor and the Kite)和《七隻瞎老鼠》(Seven Blind Mice)兩度獲得凱迪克銀牌獎,並兩次提名國際安徒生大獎的Ed Young楊志成,應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之邀,赴香港擔任第一屆頒獎典禮的主講嘉賓。
與會時,他從港島眺望對岸的九龍島,想起了弟媳錢媛曾經和他說過「龍生九子」的故事,傳說這就是九龍地名的由來。看著維多利亞港璀璨的燈火,楊志成更想起了1948年時,他以難民的身分,和姐姐、弟弟由上海搭上了往香港的瑞士貨輪。那是他初次離家遠行,17歲的青春少年,對於未知的旅程,心情既忐忑又興奮,那時還不知道香港會是他人生的分水嶺。
楊志成於1931年11月28日出生在中國天津市,就在東北剛剛爆發「九一八事變」之後。隨著時局愈發動盪不安,這個生於多事之秋的小孩,3歲時和家人向南遷移至上海。雖然中日戰爭的烽煙四起,楊志成的童年幸運地在這個東西文化薈萃的大都會中平安度過。
戰時的物資極其困窘,飢餓的感覺成為終身的記憶,但楊家五個兄弟姊妹的心靈卻是富足的,父母親樂觀溫暖的個性,給予孩子們莫大的支持和照護。
楊志成的父親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工程師楊寬麟,成長於傳教士氣息濃厚的家庭,自幼即接受中西合璧的教育。楊志成7歲時,父親自美國留學歸來,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工學院任教。因為買不起租界的房子,楊寬麟在郊區租了一塊地,自己設計建造了一幢小樓,為家人打造安全的堡壘。
楊志成在80歲時創作的《爸爸建的房子:一位藝術家在中國的童年記憶》(The House Baba Built - An Artist’s Childhood in China)一書,將老照片融入拼貼畫裡,記錄了那棟如方舟般神奇的房子,以及在其間充滿歡笑、多采多姿的家庭生活。
書中,楊志成回憶起爸爸為他們建的游泳池和蹺蹺板,春天養的蠶寶寶,在充滿蟬聲的夏天鬥蟋蟀,還有來避亂的親友,以及分租房子的英國家庭、流亡的猶太夫妻……每一個片段都是閃閃亮亮的記憶。
為這些美好記憶敷上金粉的,還有父親說故事的魔力。楊寬麟博學多聞,信手拈來的素材,都能講述得淋漓酣暢。即使在日軍空襲的威脅下,他依然在每天晚餐後,為孩子們說一個個經典故事,而且不時穿插他自己發想的情節。年幼的楊志成分不清故事的由來,他就像聆聽一千零一夜的傳奇般,為之目眩神迷。
故事的種子播在楊志成的心田,令他最感動的是一則關於王子和一隻燕子的故事。直到1971年,在偶然的機緣下,楊志成才知道這是王爾德的名著《快樂王子》。自從7歲聽父親說這個故事起,他一直以為這是父親即興的創作。對父親充滿孺慕之情的楊志成,立刻動手畫下這個故事的插圖,直到1989年才成書問世。這段期間,他前後畫了數個版本,是他創作生涯中經營最久的一部作品。
於是1951年高中畢業之後,楊志成的生命之舟航向了舊金山,承父命負笈美國修習建築。楊寬麟認為建築結合了工學與美學,應該能讓楊志成發揮藝術的才能,期待他日後學成歸國,能與父兄一起經營建築事務所。美國全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深深震撼了含蓄內斂的楊志成,他不僅專注於學業,也漸漸打開心門,在異國的文化中,從頭學習溝通和說話。
1953年,楊志成參加伊利諾大學足球賽徽章設計比賽,並獲得首獎,開始體悟到,建築並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他決定聽從內心追求藝術的渴望,於是鼓起勇氣帶著微薄的獎金,飛到洛杉磯改讀洛城藝術學院的廣告設計系,實現成為藝術家的夢想。這是個被家族視為不切實際的決定,又恰值中美兩國因越戰而切斷邦交,楊志成因此失去了經濟的支援,只能靠著打零工,半工半讀完成學業。直到1978年,他才得以與家人重聚。
1957年楊志成自大學畢業,初生之犢帶著僅有的25元美金,前往紐約的廣告公司工作。他並不喜歡像推銷肥皂、影片這類商業設計的工作內容,他一直在尋找對他來說有意義的東西。什麼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道路呢?他始終記得離開中國時,父親對他說:「生命不可能有真富足和真意義,除非你與他人共同分享。人生的價值不是只追求你個人的快樂,而是能夠幫助其他人。」
廣告的工作無法帶給楊志成心靈的滿足,他繼續廣泛地學習,充實藝術內涵,同時隨太極名家鄭曼青習拳及閱讀儒道經典。在放鬆與平衡的冥想運動中,引發了他對人和動物的聲音與韻律的關注。
當時,除了上班,楊志成還到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選修圖像藝術和工業工程課程,也經常參觀博物館、動物園和植物園。午休時就到中央公園盡情素描、觀察眾生百態,從自然界學習不同的事物,以及傾聽他人訴說異文化的故事。
後來,任職的廣告公司不幸倒閉了,朋友建議失業的楊志成去童書出版社求職。他帶著一堆在餐巾紙上塗鴉畫成的動物手稿,去見哈潑出版社(Harper)的童書編輯諾斯壯(Ursula Nordstrom)。諾斯壯是位識見卓越的出版人,發掘過許多日後的兒童文學大師。桑達克、E.B.懷特等人,都和她有緊密的合作關係。
諾斯壯給了楊志成《自私的老鼠和有關自私的故事》(The Mean Mouse and Other Mean Stories)的文稿,請他繪製插畫。起初楊志成因為不想畫「會說話的動物」而拒絕了,但出於對書籍出版流程的好奇,他還是在1962年完成了這件作品的插畫,並且隨即獲得美國平面設計協會(AIGA)的年度大獎。雖然後來楊志成再也沒和諾斯壯合作過,但諾斯壯卻影響了楊志成走向童書創作之路。
真正的伯樂是資深童書編輯阿姆斯壯(Elizabeth Armstrong),她是促使楊志成下定決心投身童書創作的重要推手,後來兩人展開了長期的合作。1968年楊志成和文字作者尤蘭(Jane Yolen)攜手創作《皇帝與風箏》(The Emperor and the Kite),兩位新秀首次獲得凱迪克銀獎的肯定,日後他們的作品也分別得到金獎,尤蘭質量兼具的創作力,被譽為「美國的安徒生」。
《皇帝與風箏》是一則充滿了濃郁中國風的童話,楊志成採用民間剪紙藝術的創作手法,並在構圖中留下文人畫裡常見的大量留白,意喻風的流動。這樣的藝術表現不僅精確傳達了故事的旨趣,更讓當時西方的圖畫書界大為驚艷。這次的嘗試極為成功,但楊志成並不因此滿足而沿襲舊法,後來直到2004年他自寫自畫出版的《龍王的九個兒子》(The Sons of Dragon King),才再度使用剪紙藝術,結合書法、水墨、篆刻等技法,由此可見一個創作者不斷求新求變的歷程。
1990年獲得凱迪克金獎的《狼婆婆》,標誌著楊志成的作品進入成熟期,但在此之前,他認真研究過不同時期的藝術流派,探索過各異其趣的畫風。60年代,楊志成受美國極簡主義影響,作品的構圖精簡且抽象。到了1972年,同樣和尤蘭合作的《喜歡風的女孩》(The Girl Who Loved the Wind),展現了波斯、印度微型藝術精巧和裝飾性的特質。透過異文化的視覺傳統,楊志成成功地為故事找到了最恰當的時空背景。
到了80年代,楊志成心儀印象派大師竇加(Degas)迷人的粉彩畫風,他發現粉彩自由多元的表現方式,非常適合做為藝事創新的媒材。1982年出版的《葉限》(Yeh Shen),是中國版本的「仙履奇緣」,這個故事可以溯源自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的筆記小說《酉陽雜俎》。楊志成的挑戰是要如何創造一個具有中國傳統,又能為西方讀者接受的灰姑娘角色。粉彩適切地塑造了葉限柔美輕盈的形象,並賦予這個傳奇浪漫的色彩。
由接下來陸續出版的《但願我是蝴蝶》、《快樂王子》,可以看出楊志成運用粉彩的技藝更加精進純熟,後來的《狼婆婆》會成為經典之作,即可從中看出其脈絡。《狼婆婆》改編自我們耳熟能詳的「虎姑婆」傳說,但楊志成在重述時,又揉合了「小紅帽」的情節,讓中、西方的讀者都能由自己的文化角度去理解。雖然用的是粉彩,但他卻畫出了悠遠的水墨意境。書中還使用紅色的框線,將畫面分割成類似國畫連屏的結構,而視角的變換又猶如電影運鏡般生動。
楊志成在圖畫書中融合中國美學觀點和西方設計理念的視覺語言,令蔚為主流的西方童書出版界耳目一新。但永遠向自己挑戰的楊志成,並不甘於重複慣習的套路。1992年,他又交出《七隻瞎老鼠》,大膽地突破童書禁忌。這本書改編自印度寓言故事「瞎子摸象」,以黑色為底色,用剪紙、拼貼的方式,將原本盲人的角色改變成7隻好奇心重的小老鼠。這樣的更動不僅更親近兒童讀者,也屏除了舊故事中對身障人士的歧視。他在援引傳統的素材時,總是會思考如何賦予新意。
透過不同材質和視覺元素的構成,楊志成創作中拼貼的觀念與時代並進,譬如加入電影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追求作品更多元的趣味和更繁複的意象。《侘寂》(Wabi Sabi)是一隻京都貓咪的名字,這個故事不只揭示侘寂的奧義,也意在尋找人的真我。
《汝若為川澗》(Should You be a River)是楊志成追懷過世妻子的深情之作,《越過高山》(Beyond The Great Mountains)是一首充滿音樂性的視覺詩。這幾本書結合了攝影、書法、篆刻、詩歌、天然物等元素做拼貼,楊志成從心所欲揮灑,創意突破無極限。
2016年,美國插畫家協會頒發終生成就獎給楊志成,表彰他多年來創作了將近百本的童書,無論就藝術的表現、主題、技法、形式或概念,皆不斷的拓展了童書的邊界,為兒童文學做出持久的貢獻。這一年,楊志成同時出版了《飢餓山的貓》(The Cat from Hunger Mountain),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十大圖畫書。八十多歲的高齡,楊志成的創造力仍然生機蓬發。這或許來自他長年潛心修鍊太極之道,讓他能在變動的世界中,知道如何在變化中保持自己的力量。
楊志成認為,每一個故事都有自己的靈魂和背景,他的責任就是從故事中體會應該將它置於何處最恰當。創作時不能預先決定非用什麼材質不可,每一本書都需要經過不斷的嘗試,設限過多反而學不到東西。他相信,有時候作品必須等待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獲得出版的機會,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時序,誰也不能強迫它們,如果時機是正確的,那麼事情自然會實現。
楊志成曾經表示:「我相信圖畫書及兒童文學的重要性是在於,讓孩子找到他們在這世界上所屬的地方。」當年由香江遠颺新大陸,孤鴻萬里何曾知曉生命未來的落腳處?楊志成的個人生命史就是一部具體而微的中國近代史,背負著傳統文化和歷史記憶自東向西行。在汲取了西學的養分之後,並無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情結,他全心奉獻於藝術的精神,已超越東西文化的界線,為自己找到最適切的位置。
自1962年創作第一本圖畫書至今,楊志成最喜歡的永遠是自己最新的作品。雖然已三度獲得凱迪克獎,他的生活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仍繼續在創作中研究和遊玩。童年時想當個魔術師的夢想已經成真,如今,他已不再滿足於從萬物的外在檢視或複製生命,他想深入生命形式的內在,並從其中創作故事。他發現自己再度進入童年那個空房間裡,只是這一次,他自己就是那一個空房間。●
繪本大師一週年了,每月幫一位大師慶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