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有譯思》Parij:參與一場用文學挑戰歷史的實驗

Parij。來自烏拉山脈到窩瓦河一帶,歐洲最遠端的士兵們用這個字指稱這座古老城市東北側那半邊。Parij,標示看板上,「j」所代表的西里爾字母,「Ж」,六隻長觸爪遙遙伸展,伸向城市的四面八方,甚或更遠。在貫穿全城的圍牆另一邊,這座城的名稱並不全然相同,僅差一個字母,最後那個。一個子音驅除了六隻觸爪。

時值一場以冷為名的戰爭之末期。

Parij就是Paris,巴黎。      

這是我翻譯的第三本菲耶小說,又一部精采的作品。他的書寫常以現實細節為基調,蘊藏各種層次的含意,並採用跳躍的敘述手法,融入不同敘事者的觀點及心理,每每是真實與想像的碰撞。翻譯時,免不了查找大量(冷僻的)資料,反覆推敲拿捏文句口吻,每一次都是苦戰,卻也是享受,因為菲耶總能讓我在工作的同時保持閱讀、求知與再創作的樂趣。最難得的是,即使有點冷門另類,出版社仍很有意願繼續引介這位法國當代少見的中短篇小說家,我為自己和讀者深感幸運。

「菲耶的作品是哪些特質吸引妳?」我問衛城總編輯莊瑞琳。

「孤獨,以及存在的不可溝通性」,詩人回答。

能夠如此一針見血,果然是真愛!而就衛城的出版風格仔細想想,這也不是偶然。《巴黎》(Parij),菲耶這部早期的小說,呈現的正是一個城市中不能溝通的兩個區域:一邊盡情展現輝煌光明,另一邊深陷恐怖幽暗;一邊不在乎分裂,另一邊念茲在茲要統一。

架空歷史(Uchronie)向來是菲耶的拿手好戲:移花接木,錯置時空,造成某時某地曾發生的某事件發展出現「短路」,藉此探討某些特定題材。但他不預設立場,並非為了客觀,而是比記者或史官更甚地,以一種近似科學家的精神,推測控制變因下的各種現象,反應,可能性。為了這次的實驗,他把柏林圍牆搬到了巴黎。

這樣的設定讓我不禁想起1970年代的一部法國諷刺喜劇片《巴黎紅禍》(Les Chinois à Paris)。那是一個中國解放軍占領巴黎的虛構故事,左手自嘲法國人各種淫亂貪婪的醜態,右手諷刺中國在文革時期完全封閉愚昧的蠢相。情節與演出極盡誇張之能事,其中一段樣板芭蕾舞〈卡門〉堪稱經典,令人拍案叫絕。但那個荒謬的結局更在我腦中揮之不去:前來解放花都的中國紅軍反被花花世界腐化,連指揮官自己也淪陷,悔恨交加地打遠洋電話哭求中央委員會放棄巴黎,連夜撤軍。而紅禍退去後的首都,唉,原形畢露。

《巴黎紅禍》中〈卡門〉片段

他倚在窗邊,駐足良久。藍寶石的夜空下,西城燈火輝煌。沿著樓房設置的巨幅霓虹廣告閃爍,面板上,靛藍,朱紅或土耳其藍的光點輪流播放宣傳標語。「西城塗上了口紅,攔道阻街,賣起身來……」

那部電影裡的巴黎有一絲相似小說裡的西城,像一具光鮮亮麗的空殼。《長崎》和《三境邊界祕話》的讀者應該感受得到:菲耶筆下的城市和地域其實皆扮演著不同於人物的重要角色,自有其個性,而且個性會說話。而在《巴黎》中,很明顯地,擁有靈魂的是東城──那裡有極權主義與恐怖統治壓迫出的文學與音樂,不是樣板,而是藝術;還有曾是巴黎公社基地之一的蒙馬特,以及為紀念被同胞屠殺的兩萬到五萬甚或更多的巴黎公社成員而興建的聖心堂。

翻譯時,為了釐清東西兩城的分界,我曾嘗試製作一份本小說專屬的Parij地圖,除了標示書中提及的地點,看看沿著塞納河築起的圍牆兩岸如何壁壘分明以外,也順便追隨人物們的足跡,跟著菲耶這位嚮導,巴黎走透透。於是我常花許多時間在Google地圖上流連神遊,甚至打開瀏覽街景功能,把那個黃色小人抓進秀蒙丘公園,按照書中的路線,亦步亦趨地,越過自殺橋,循石階爬上山頂的神廟亭,又下山到橋口岩壁下方的湖閣餐廳……


google_map.png

譯者未完成的Parij地圖(陳太乙提供)

書中三位主人翁皆來自東城:被放逐到西城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情婦小提琴家,介入兩者通信的郵務審查員。他們皆想找出大作家的一份傳奇手稿。

除了前述的疏離不可溝通,菲耶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創作主題:「消失」。他把「消失」寫得千變萬化,令我百讀不厭,且深刻感受到那種「明明該在卻不在」或者「看似不在其實真切」的存在。《巴黎》中亦有多種消失,比方說,那份手稿。讓頭號人物深感威脅,權力單位認為威力足以瓦解東城,非要找出來銷毀不可的手稿,在大作家本人的腦中卻已不復記憶,幾乎蕩然無存。再比方說,巴黎這座城。頭號人物無法統一分裂的兩邊,竟想出無比瘋狂的點子,下令搬遷東城,移地原樣打造一座完整的新巴黎:於是,巴黎眼看著即將因重建而消失……

多少死人因而被打擾!遷移整座拉雪茲神父公墓!……他想像,深夜裡,一列列挑夫默默擡棺材的場景。第二次的葬禮,埋入人造丘陵的土裡。大樹橫躺在長拖板上,用大卡車載運,而所有樹木還必須經過事先修剪。那是一座被剷平殆盡的城市,在北方重新生長。這一切純粹只能是文學構思,因為很快地,一切都會站不住腳。如何將霧之小徑和它秋日的氤氳移植到那裡?如何移植小丘歷史悠久的每個世紀,採石場和長達幾公里的地下廊道?如何重造拉雪茲神父公墓,墓園裡的十字架和老樹?還有城市的芬芳:每條大道、市集、春意瀰漫的廣場,這些地方各自的氣味,如何輸出到那裡?

啊!先前我辛苦標示,逐漸成型的Parij地圖,原來也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複製,是一場沒有靈魂的紙上談兵,無中生有,白費力氣,Peine perdue。男主角在東城的屋子取的正是此名,我譯為「徒然莊」。龐大的製圖計畫於是懸宕在那裡,弱弱地證明或者嘲笑譯者曾經的努力。但是,多虧這徒然一場,我頓時醒悟: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架空的歷史上若只著於一相,豈不違背了菲耶的基本實驗精神?

比方說,「réunification」這個字,根據小說的情境與情節發展,譯為「統一」,應該沒有什麼爭議,我也順理成章地採用了。然而,其他翻譯選項提供了我別種閱讀邏輯,啟發我去猜疑菲耶創作時是否也懷著製造多種理解可能的意圖。想像一下,若是把「統一」改成「合體」呢?或者「合併」?

一場洪水讓不可溝通的兩方產生了短暫接觸。眾人假裝忘記遷城動土的期限將至,西城的泥沙夾帶蘇格蘭威士忌酒瓶漂入東城,洶湧高漲的湍流勾起窩瓦河士兵的鄉愁……可不是嗎?羅蘭.巴特說過,巴黎不曾淹水,只是過了一次節(《神話學》)。

據說菲耶本人亦十分關心《巴黎》何時會在台灣出版上市。是否因為在他心目中,台灣多少仍像東西柏林中的西柏林,南北韓中的南韓,東西巴黎中的西巴黎?照理說,這部小說必然得到台灣書市關注,畢竟,書中談的應該是能引發本地讀者共鳴的話題……在初版問世那一年,1997,整整20年前,安然度過95年閏八月,完成96年首次總統直選的小島,是否會熱烈看待這本書?今日又如何呢?或許反而會令人感到隱隱的不安?是的,隱晦不安的氛圍又是菲耶的另一個強項,因為他要說的從來不是表面所看到的那麼簡單:如果東西巴黎果真那樣壁壘分明,這小說還有什麼好看?

以歷史為背景的小說,隨著時代、情勢、立場等變因的鬆動,虛構與現實的對立逐漸模糊,必然將有新的解讀;而歷史,無論架空與否,也可能被重新詮釋,另闢蹊徑……政治意識形態以外,《巴黎》這場實驗,在你我的參與之下,不知不覺中,似乎已發展出一套文學與歷史價值的相對論。

ba_li_shu_feng_.jpg 巴黎
Parij
作者: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
譯者:陳太乙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艾力克.菲耶
一九六三年生,路透社記者,一九九一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隔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已有散文及小說作品十餘部,包括《我是守燈塔的人》、《雨海上的郵輪》、《我的未來灰燼》、《一段沒有你的人生》、《我的夜車》、《可憐蟲工會》、《孤獨將軍》、《沒有痕跡的男人》,以及《三境邊界祕話》、《Parij》等等。曾多次獲得文學獎項,二○一○年的《長崎》更榮獲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最新作品是二○一六年出版的《失蹤日本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11-08 12:11
OB短評》#138 光影錯落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

李永平著,麥田,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如此轟轟清純的李永平,真是教人驚艷不已。在作家身後重讀他的少作,什麼都在那裡了,更多了一股開天闢地的混元之氣,讓人想見當年文學少年的意興風發。這不正是創作最動人的片刻嗎?
十八歲少年的世界生氣勃發,有熱帶雨林豐沛的能量,直接而大膽,是尚未磨緩的野性豪氣,剖問血緣土地的糾葛情緒。不為人熟知的李永平,竟是這麼陌生得引人入勝。
「少作」常被拿來後悔,但初生之犢的無畏氣勢和新鮮視角,或有生澀,卻是江湖走老交不出來的一生一次。本書是多數人不曾接觸的李永平,少年作家有著成名後難以觸及的獨特魅力。【內容簡介

䒌靘處細雪飄落

葉含氤著,釀出版,27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許多人曾在京都被這座城市的細節感動,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將那些觸動化為言語文字。本書文字典雅,有種老派作風,或許也只有回歸漢文秀麗簡約的傳統,才適合京都。
書中文字讀之有聲,踩葉擦沙,誦經吟哦。書中文字聞之有味,煮茶烹香,雪透寒息。隨作者緩步婀娜,一字一生花,就靜了紛紛心緒,似帖藥湯,除亂寧躁。
作者是個對日本前世念念不忘的老靈魂,寫景寫情,玩味再三,卻依然不得排遣,只好進一步向古詞古字求援。這是非常溫婉的怨靈之氣,看似舒泰,實則糾結,像細雪中的足跡,走得很奇,很險。【內容簡介

殺人者的記憶法

살인자의 기억법
金英夏著,盧鴻金譯,楊忠銘繪,漫遊者文化,31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書中這位記憶不斷崩壞的敘事者,令人想起魯迅的狂人或谷崎的瘋癲老人。這樣的變態是有所為而為的,金英夏的不凡之處,就在於把這種技法玩得潮而有力,宛如一顆切割完美的鑽石,嵌在殺手小說的戒台上,每個切面都令人讚嘆。
故事2017年改拍電影時引起熱烈討論,甚至推出雙版本,兩種不同視角、不同剪接,暗示著迥異的真相。而今原著小說中譯問世,讀者終可一窺作者真正的意圖。
金英夏已是韓國文壇的大師,終於得以在台灣書市陸續看到他的身影。本書承繼又顛覆了日記體小說的傳統,寫下的不是記憶而是遺忘,不變的是人性的陰暗和瘋狂。超高速的節奏,荒謬又冷酷的情節,像是一本村上吸安後寫成的小說。【內容簡介

預見未來的人

氣象預報先驅與天氣實驗
The Weather Experiment: The Pioneers who Sought to See the Future
彼得.摩爾(Peter Moore)著,陸維濃譯,貓頭鷹,599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氣象預報到哪裡都是帶狀節目,還常要背負亂報的罵名,如今有了這本天氣預報史,感覺像為這個專業正了名,大氣科學系的不要再妄自菲薄了齁。作者很知道怎麼去調度排山倒海的知識和軼事,翻閱起來有如紙上觀雲,延綿不絕,變幻莫測。
以淺顯文字記錄氣象學的發展,除史料外也講解天氣現象的成因,讀完本書,就能大致掌握氣象學的基本歷史與基礎知識。每天出門前先了解一下氣象,是許多人日常必備的舉動,不管是讚嘆預測神準或嘲笑相信預報不如自己開窗觀察,氣象預報已是制約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本書以優美文字,還原預報專業形成的歷史,不論準或不準,皆是一群獻身科學者鍥而不捨的努力。【內容簡介

雙生夢魘

Mischling
艾芬蒂・柯納(Affinity Konar)著,陳佳琳譯,啟明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場納粹怪胎秀既恐怖又荒謬,既荒謬又華麗,讓人在提心弔膽中不知不覺就翻到了最後。集中營小說常有種令人擔心的戲劇性,這裡也有,甚至毫不遮掩,反而引人入戲。作者是功力高超的模型師,把納粹的實驗動物園還原得極其駭人而迷人。
本書以同卵雙胞胎為主角,形體雷同、一樣的外貌藏著不同的靈魂,對應比較不同髮色眼珠的種族,擁有一樣的感受情緒。什麼是同?什麼是異?值得珍惜的又是什麼?作者架構故事的火侯到位,文獻考究功力強大,是優秀的歷史小說。
納粹的暴行,揭露潛藏在人性底層不可思議的黑暗,這股黑暗力量也是諸多創作者反覆直視、反省的對象。如果你喜歡浦澤植樹的《怪物》,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相較於浦澤選擇悵然若失的絕望,本書提供了在黑暗中繼續相信人性的勇氣和光。【內容簡介

每天,回家的路就更漫長

And Every Morning the Way Home Gets Longer and Longer
菲特烈.貝克曼(Fredrik Backman)著,杜蘊慧譯,天培,2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益  
存在是因為存在,還是因為別人的記得?若別人已遺忘,是否就抹滅了自己的存在?小說如此提問,這恐怕也是窮盡一生的問題。來自瑞典的作者,作品近日陸續譯介來台。這本如詩般的短篇小說,呈現了不同於長篇的樣貌,沒有誇張的情節轉折,但有一貫溫暖的能量,以及將平凡點石成金的能力。
這位瑞典寫手的文字總給人一種Ikea感,明亮潔淨,輕巧實用,溫溫人性,帶點自然的非自然。在這般環境裡老去、失智、告別,或cross over走入白光中,應該很幸福吧?【內容簡介

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

Thoreau and the Language of Tress
理查.希金斯(Richard Higgins)著,金恒鑣譯,張老師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拆章撿篇的梭羅,自然沒有完整的梭羅那般的靈魂飽滿,不過這本以樹為主題,挑選文章字句,別有一番奇趣。很適合鋼筆社團,選篇練字養心,曬作品必能搏得好評,也適合躁亂不定的節氣,空個10分鐘,漫步書裡林道,呼吸一下乾淨的空氣。
跟著梭羅認識樹木,同時認識自然和偉大的心靈,一舉兩得,既是科學也是文學。本書文字和圖片構成的獨特節奏,提供了生活在高壓中的人們一個舒緩的出口,該是找時間去親近綠意的時候了。【內容簡介

杜特蒂要什麼?

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
Duterte Harry: Fire and Fury in the Philippines
喬納森.米勒(Jonathan Miller)著,陳珮榆譯,好優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這書談不上驚艷,卻也流暢好讀,重點是夠稀有,想深入了解杜特蒂,目前也只有這一本。好的傳記總會讓人生出無限的理解和同情,本書也做到了,特別是看到小杜特蒂被傳教士上下其手那一段。
作者立場鮮明,立論自然有其特定角度,但仍值得一讀。本書揭穿杜特蒂偽裝的假象,不過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國家政治仰賴強人恐怕不怎麼如意,社會問題得從基層根治才妥貼,而不論選誰,中心思想永遠比好聽的改革口號更要緊。
在狂人政治成為主流,幹話取代政見,吸睛比負責更為重要的此刻,杜特蒂絕對是了解這股風潮的重要例證。本書旨在批判杜特蒂,或許沒有四平八穩的客觀,但可了解狂人獨裁者必要的偏駁。你說發生在菲律賓的事與我們無關?呃,讓我們四顧張望一下,你確定不會改變答案?【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觀看與書寫災難的不同可能:專訪《日常的中斷》作者阿潑

《日常的中斷》主軸雖非講述台灣,但面對災難,阿潑選擇回到自己的921經驗。那日清晨,她獨自在房間裡操作電腦,就在一個瞬間,先是房間的電燈熄滅,書桌上檯燈的光也跟著不見,坐在書桌前的阿潑眼睜睜看著電腦畫面緊接著消失。在一片黑暗中,最後只剩下來自舊式電腦顯示器畫面消失前的微光,伴著她迎接突如其來的天搖地晃。

「事後回想起來,只要感受到晃動,我一定會先往光源看去,用這個判斷自己該要怎麼反應。」以個人經驗為出發點,她認為每個人所擁有的災難記憶,著實影響著各自對於往後其他災害的態度。

然而,面對災難,為何不同國家的人,會有著迥然不同的反應?

▇政治力量也形塑對災難的認知

「寫台灣,對於一個受過人類學訓練的人來說還是太近了,但也不可能完全忽略自己的經驗。」基於這個理由,當阿潑決定要寫一部關於災難的著作時,她選擇以他國的經驗為本,對亞洲不同地區的災難事件進行綜合討論。

3個因地震所引發的災難,分別是日本311海嘯中國四川大地震南亞大海嘯。阿潑自言,除了希望更貼近台灣讀者的經驗外,她認為這種同中有異的對照,可以找到共同對話的課題,更能清楚地釐清,不同歷史與政治力量到底如何形塑人們對災難的認知差異。

她以印尼為例,指出印尼雖然和台灣、日本一樣,都受到由地震引起的海嘯襲擊,但印尼的人命顯得相當不平等。相較於太平洋地區,印度洋周邊國家在當時並沒有同等的海嘯警報系統。同時,印尼政府又正與受災最重的亞齊發生內戰,使救災成了另一場災難。如此情況,當我們試圖了解印尼災後的景況,除了關注後續進駐的國際團體之外,「伊斯蘭信仰」則是理解那些無法仰賴政府的亞齊人時,同樣需要認識的重點。

dsc00733-bian_ji_-006suo_.jpg

「講到像這樣的例子,我就很討厭台灣在看待災難時候的封閉性。」阿潑突然有感而發。每當災難發生時,國人往往忽略災難當地在世界中的相對位置,這讓台灣社會論及災難時,顯得十分侷限。她語重心長地表示:「明明台灣是個開放的島嶼,我們對災難的理解更應該有這樣的自覺。」

▇從不同的地域看見跨國網絡

阿潑以參與多處災後重建的台灣建築師謝英俊為例,她表示,若不是有過去在921地震賑災的經驗反省,由謝英俊率領到四川協助災後救援的工作團隊,不見得能夠這麼快在重建過程中,同時兼顧生態與農業文化的復育。阿潑強調,人對災難經驗與知識的累積,會隨著他們的移動,影響到不同層面。

有鑑於此,阿潑主張不該只關注單一國家或只將災難視為獨立的狀態。在走訪日本、印尼、菲律賓等多國後,她提醒,應該試著以「跨國網絡」的視角來重新認識災難。

舉例來說,她提到自己時常在不同國家的災難現場與其重建的歷程中,見到來自台灣、甚至是不同地域的人。這些人以志工、救難隊、技術人員、非政府組織成員等各式各樣的身分參與於其中,實際上也藉此將他們過往的經驗、對災難的認知都給帶了進來。

大多數非虛構寫作的典範都是單一地點而深入,人類學者往往也以一個社區、部落或國家地區為單位,相較之下,阿潑希望開拓其他的可能性。她提到:「我不是特別對某一國家或社會癡情的人,跑來跑去,常會看到一種內在連結或普世的東西,可以比較異同。所以我一直想以一個主軸把不同地區串起來。當然,專注書寫一個地方會非常深入,但是,這些地區不乏有更專精的學者作者或當地人書寫,例如311就非常多書。作為一個島國的作者,我會更想以一種島國的開放性來看待這個世界,甚至回頭跟自己生長的環境對話。」

dsc00500-bian_ji_-001suo_.jpg

▇對日本媒體的批評與反省

在闡明寫作此書的關懷後,阿潑提到許多書中的小巧思,比如時序的編排。她將最後才發生的日本311海嘯(2011年)放在最前面的章節,依序接著是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與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時序採倒敘方式。「我的目的是要從還沒重建好的地方開始說起。」在阿潑看來,當讀者逐一讀過這3個天災的故事之後,也跟著故事的主人翁,逐漸從因災難中斷的日常,重新步上軌道的過程。

說來汗顏,身為讀者,筆者其實沒有留意到前述的時序安排。阿潑另外提到,她是以記者身分採訪日本、以志工角色進入四川,以旅人的方式拜訪亞齊。她以3種不同的身分寫這3部故事,而不同身分能夠看見的視角不盡相同。

「以記者的身分去到日本災區,我就會看到比較多第一線公務員處理災後重建工作的過程。」因為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記者同業,她得以藉此見識到日媒處理災難新聞時的嚴謹態度。災後的報導中,台灣媒體與民眾一面倒地盛讚日媒,但阿潑卻留意到當地民眾對於媒體的不信任。

核災的事主東京電力公司對媒體的控制早已為人詬病,日媒的「專業、節制」形象卻同時也在刻意隱藏部分事實。阿潑認為:「我們的誇讚,對他們(日本)來說可能反倒是束縛。」這不僅將會使外人對他們的刻板印象更為根深蒂固,也可能影響他們自己在面對災難時候更為壓抑的態度與行為表現。

「這本書有罵台灣媒體,當然也有想為他們說話的部分。」做為新聞學專業出身的作家,阿潑在寫作此書的時候,想讓自己偏向記者多一些。對她而言,今日的媒體環境不允許記者有足夠時間與篇幅書寫災難,但不表示他們無法看見更深刻的層面。

▇災難不只是破壞

四川大地震的那個章節,阿潑加入並安排了許多與921地震災後重建的對照。關於這點,她提到,跟參與921一樣,她也是以志工身分進入四川,所以關心和處理到的事務往往相去不遠。就像是前述謝英俊的例子那般,阿潑在面對災民需求、物資分配的問題,以及做為一個陪伴者的時候,會不斷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對話。

至於在亞齊的經歷,又是另一番不同的光景。2004年南亞大海嘯發生的那天,阿潑人並不在場,直到9年後,她才因為要寫這本書而以旅人身分造訪亞齊。她在訪談時坦白表示,出行前其實並未準備完善,且亞齊幾乎已經看不太到災難的遺痕了,加上任憑地陪擺佈的狀況下,她花了許多時間才逐漸沉澱出,當年影響甚鉅的災難到底留下了些什麼。

亞齊因海嘯而終止了內戰,又在大量國際資源及人力湧入的情況下,搖身一變成為世界性的都會。看著亞齊人嘴裡說的改變,包括他們現在過著的生活,阿潑不禁想問:「天災難道必然意味著破壞嗎?跟著經歷災變的人們一同檢視他們記得或遺忘的那些事情,難道就一定是種消費嗎?」

在書中,阿潑也引述台灣社工黃盈豪對921重建的描述:「921是現代台灣首次面臨的重大災難,這個災難也撐出很大的空間,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有機會回到故鄉,找到空間與土壤發揮創意與專長。」

dsc00531-bian_ji_-003suo_.jpg

選擇不以單一國家,而是多個國家為田野調查的對象,並選擇使用多種不同視角,阿潑希望讀者可以藉由其中的差異與轉換,看見災難的不同模樣。

▇回到單純的文字

如何認識與書寫災難,是阿潑經常思考的問題。而身為媒體人,她也思考如何將災難重現在讀者面前。

構思《日常的中斷》時,她嘗試不放任何照片,挑戰讀者閱讀災難相關資訊的習慣。尤其當年的南亞大海嘯因逢數位手機的普及,成為第一個即時有災難現場影像快速被傳遞出去的案例,但快速與即時不見得能促成良好的討論。由於天災經常只被訴諸自然現象或聚焦於生命的驟逝,關於其中文化面的影響,格外需要時間的沉澱。阿潑希望通過單純的文字,讓災難重新被認識與想像。

不只給讀者的內容如此。阿潑自言在構思書稿的過程中,她也不看任何照片,而是依據筆記與自己寫過的新聞報導為靈感,回想相關見聞。為了不讓讀者因為過度渲染或強調視覺的文字而失焦,她將重讀時自己會流淚的情節一一刪去,適時插入神話、歷史與科學知識的段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保有理性的態度,不被文字中的情感牽著鼻子走。

阿潑提到:「很多神話都是從天崩地裂的情節開始,那並不代表災難將使全部歸零。」她認為,我們應該要認知到,災難絕對不只代表破壞,讀者往往因為媒體過度渲染,忽略或來不及認識,災難也是重生的契機。

「我們不該一味用同情施予的態度面對災區與災民。」阿潑以自己在日本觀察到慈濟與當地居民互動的過程為例:慈濟人不對居民說加油,也不願稱其為災民。因為這些經歷災難的人們都很努力地過著每一天,唯有先將這些標籤給剔除,才能夠真正好好地理解災難為何物。

dsc00813-bian_ji_-008suo_.jpg

getimage_12.jpg

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作者: 阿潑
出版:八旗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阿潑
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曾擔任記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員,資歷多樣。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等。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合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咆哮誌》等。在轉角國際、鳴人堂等媒體平台持續筆耕。Facebook:「島嶼無風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11-05 20:38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