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EP1》張亦絢/一位台灣文學青年作家的第一本書,洪明道《等路》
「閱讀隨身聽」首集邀請台灣知名小說家張亦絢擔任開台嘉賓,她向來以博覽群書聞名,也曾擔任2018年Openbook好書獎文學類評審。在企畫之初,我們原預定邀請她談推理小說,她卻自告奮勇,希望談台灣文學,尤其是近年她所讀到的優秀作品。於是,雙方漸漸聚焦,決定來聊青年小說家洪明道的第一本小說集《等路》(九歌出版)。本書有豐富的台語詞彙,不諳台語的張亦絢稱自己是「帶著我的殘缺來推書」,但此殘缺卻一點也不馬虎,讀者點擊聆聽,便能感受其真誠。
▇特別來賓:張亦絢
台北木柵人。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早期作品,曾入選同志文學選與台灣文學選。另著有《我們沿河冒險》(國片優良劇本佳作)、《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小道消息》,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 / 巴黎回憶錄》(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2019年起,在《BIOS Monthly》撰「麻煩電影一下」專欄。
▇《等路》
這本小說讓人聯想起上世紀80年代末期,以台灣本土為對象的寫作,沒有理論的雕飾或文青的作態,在努力捕捉現實的過程中,尋找屬於這塊土地的聲音,在樸實的文字裡藏著對眼下熱切的關注和期盼。閱讀本書是溫熱的,熱度來自作者對母語和土地的感情,不賣弄寫作技巧,單純寫出盤踞心中的故事。以地方派系政治為背景的劇情舖陳,在大選熱鬧紛亂時節,讀來特別有趣。(取自〈OB短評 #139〉)
▇本集精彩重點
- 其實台灣文學,就是世界文學,喜歡讀小說,就是喜歡開放跟自由。如果有什麼特殊的理由,不太想讀台灣文學,我覺得都沒有關係,條條大路通羅馬。有時候讀一些國外的作品,還是會讀回來。台灣很想擁抱世界,卻忘了台灣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 〈路竹洪小姐〉以輕詼諧的方式進行,非常淡,雖然有悲劇作為背景,可是你可以看到這位洪小姐,她渾若無事地過自己的生活,但渾若無事,絕對不等同無事。
- 〈路竹洪小姐〉是一篇生活化的小說,現在大家都會在臉書po自己的生活,生活化似乎是很簡單的事,但文學重新處理生活化,是不一樣的事。
- 在小說中,作家就是文學扮裝,在小說中飾演跟自己不同性別的角色,這在文學中是很多的......有一些這樣的創作,讓人感覺很有說服力,洪明道給我的感動,很像當初太宰治所給我的。
- (《等路》中的短篇〈零星〉)把家庭內部的階級焦慮寫得相當出色。
- 《依海之人》中,裴索人給自己的定義是「不聰明」的人,他們不做長期的經濟計劃,特點是不儲蓄,錢很容易花掉,這與生活環境有關,幫助我們去看身邊這樣經濟特色的人,不需用善惡、是非去看待經濟概念與環境,將視野拉開。
- 張亦絢朗讀:
為了讓黃大一受更好教育,黃楊清蓮帶著三個稚幼兒女搬到台南。任教職的她,也希望從路竹調至台南服務,然而做為黃溫恭遺孀的身分,讓調動案一再受到阻撓。每日在天未明之前,黃楊清蓮就得出門趕從台南到路竹的第一班火車,而早眠的作息,也讓黃楊清蓮僅能在清晨出門前,看看自己在台南讀書的兒女依舊酣眠,除了週末,她不能好好抱抱他們,不能好好地同他們說話。(出自《無法送達的遺書》頁95,衛城出版)
- 主持人邱顯忠朗讀:
那段時間,伊每日走向台南車頭。之後伊很少向人提起這段通勤的日子,伊希望這就像其他的人生困難一樣,過去就過去了。同樣的時間,伊的形影在同樣的路上。總是會有人看到,看到的人老了,或忘記了、過往了,形影越來越小。月亮猶在天空的邊角,濃霧沒給光線一點空縫。趕早市的挑夫們行路難,只得慢下來了。他們在半睡半醒之中撞見彼此,互相說「今仔日真寒」,然後繼續趕路。伊穿著一身米白色的裙裝,快步走在堆滿籮筐的亭仔街,閃避地上的果菜前行,像跳一段戰前的舞。胸前繫著的絲帶褪色了,裘仔拖著一些線頭。然而齊邊的短髮露出一截白色的頸項,擺在地上、貨架上的虱目魚肚都不及那一截顏色透亮。有些挑夫注意到了,把肩上的扁擔放下來休息。(出自〈改札口〉,《等路》頁9)●
- 註:本集最末張亦絢推薦閱讀邱常婷中篇小說集《新神》(聯經),節目錄音時尚未出版,播出時已正式出版,歡迎找來一讀!
【下集預告】阮光民,7/16首播,主題:像他這樣一位漫畫家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英美書房》《此情可問天》改編成舞台劇,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消息】
左起:《City of Girls》、《Fall; or, Dodge in Hell》、《Furious Hours: Murder, Fraud, and the Last Trial of Harper Lee》
具有歷史學背景的主持人Matthew Sweet日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對此觀點提出強烈質疑。Sweet指出,法庭紀錄中出現的「死亡紀錄」(Death recorded)一詞,意思是罪犯被赦免其罪行,而不是判處死刑,與本書敘述完全相反。Sweet並說明,19世紀的《雞姦法》也適用於虐待兒童,書中所舉出的例子實際上是一名青少年對一名6歲男孩進行猥褻,而非雙方同意下的同性戀行為。事後Wolf在個人推特上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修正,但她同時表示「強烈反對」出版社延遲發行的決定。
作家尼可拉斯.史派克(取自官網,photo credit : James Quantz Jr.)
【業界新聞】
為了克服心理疾病,波托芬多年來受盡折磨,今年6月1日她在Instagram上發表最後貼文,宣布自己「將在10天內離世」,並敘述自己一生多數時間都遭受「無法承受之痛」,「雖然有呼吸,但不再活著」,「經過多年的奮鬥與戰鬥,我真的筋疲力竭了。」並隨後於自家中過世。
這起事件一開始以「17歲少女在當地診所接受合法安樂死」為題,引發全球媒體大幅報導,後來證實為錯誤報導,事實上波托芬被醫師拒絕執行安樂死後,因絕食而亡。媒體報導不經查證的新聞的亂象,也引發批評。
Butler對自己的書籍被禁表示抗議,他說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希望廢除監獄,並以非裔人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來實現,當中沒有涉及任何威脅囚犯或獄卒安全的行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