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再現1》大友克洋《AKIRA阿基拉》—— 傳說的起點與朝聖之旅

▉傳說的起點

《AKIRA阿基拉》於 1982 年 12 月開始在日本講談社《Young Magazine》連載。在開始連載前約兩星期,大友老師要為即將連載的新作繪畫第一張宣傳圖,但事實上當時他的腦海中無論故事與角色設定等等都還沒想清楚,那宣傳圖要畫什麼呢?最後他畫了一個小孩子的側臉:「我當時只決定了主角是一個年輕小男孩,所以那時就畫下了這張圖,至少往後並不會文不對題吧。」

2_4.jpg

插畫在 1982 年 12 月 6 日的《Young Magazine》上刊登,預告其漫畫即場登場,這就是傳說的起點。

▉《AKIRA阿基拉》的靈感來源——《鐵人 28 號》

後來在訪問中大友老師也有解釋,當年他無論角色、名字與故事設定都參考了橫山光輝作品《鐵人 28 號》的設定——例如《AKIRA阿基拉》兩位主角「金田正太郎」與「島鐵雄」,他們的命名就是來自《鐵人 28 號》故事中的角色,金田正太郎就是駕駛機械人的同名主角,而島鐵雄則是取自科學家敷島博士其兒子「敷島鐵雄」,他同時也是金田的好朋友。另外超能力兒童們身上也有一個編號,AKIRA掌心的就是鐵人 28 號的「28」,代表其蘊含的終極力量。

3_5.jpg

關於故事設定,大友老師笑說那時也借用了一部份:「有一件威力巨大的軍事武器,過往因為戰爭而暗中開發,現在再次被喚醒。如果你說《AKIRA阿基拉》的概念是根據《鐵人 28 號》而發展出來,相信也不會距離太遠。」

「AKIRA」的名字由來很有趣,大友老師回憶起當年構思時,因為其他的工作關係所以經常到一所電影製作工作室,埋首工作時,他偶爾會聽到隔壁有人叫喚著:「AKIRA!AKIRA!」他當時很好奇那究竟是誰呢?雖然沒有特別詢問或查證,但他和工作夥伴推測,當時在另一邊工作室的,其實是著名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這也是「AKIRA」這個名字的其中一個由來。

▉人類無法駕馭的強大力量

大友老師兩套主要作品《AKIRA阿基拉》(漫畫/動畫)與《蒸汽男孩》(Steamboy,2004 年動畫),正是探討同一主題 —— 當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出現在人類面前時,他們會怎樣面對與應用?《AKIRA阿基拉》裡的是未來的精神超能力,《蒸汽男孩》則是十九世紀的蒸氣科學力量。兩種對當時的人類來說同樣是嶄新及強大的,但最終都可能被應用在戰爭與破壞之上,兩部作品中有著一個共通點——

人類無法駕御如此強大的力量。
一種不屬於自身的力量。

核武正是現實存在的強大力量,AKIRA發動力量的那一幕,其破壞力如同二戰核彈爆破之時,這也表現出大友老師心中,核武對日本甚至世界的深遠影響。

▉漫畫完結後的紅色身影

漫畫版從1982 年 12 月開始連載,直到 1987 年左右,因為要集中精神在動畫電影上而休刊了數月,動畫一推出,大友老師立刻重投畫漫畫的懷抱,繼續連載直至完結。

1988 年的動畫版無可否認是套經典之作,不過因為動畫製作時漫畫原作也尚未完結,所以動畫版的故事多從漫畫前半部份改編,雖巧妙結合了後半部金田與鐵雄在奧運會場的大戰,可是AKIRA近乎沒有出場,只有「象徵式」帶過;而個人認為漫畫後半部中最好看的地方——大東京帝國的相關描寫,在動畫內也只是輕輕帶過。所以如果想完全感受「AKIRA」作品內完整的世界觀,漫畫版絕對是不二之選。

1991 年漫畫版完結後,相關後續商品企劃也多是集中在畫集與動畫的設定分鏡集等等,大友克洋或「AKIRA」相關的大型主題展覽近乎沒有。以下選取了三件比較重要的合作企劃與展覽簡單介紹。

4_3.jpg

▉GENGA 展,2012

2012 年 4 月,大友老師決定在東京 3331 Arts Chiyoda 舉行大型的原畫展「GENGA 展」。該次展覽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 2011 年東日本 311 大地震而舉辦的賑災活動,展覽部份收益撥捐到賑災基金。

5_5.jpg

當年有幸到場參觀展覽,最震撼絕對是《AKIRA阿基拉》展出全部黑白原稿!是!全!部!接近 2300 張的親筆原稿,整齊的陳列在數十個銀色的鋼架之上,而每個架也有六層,所以走進鋼架陣就像是處於大友老師畫中經常出現的密集大樓之間,而觀看內裡每層的畫作就是觀看大廈中人們的生活。

6_3.jpg

7_2.jpg

近距離觀看真跡,親眼看見那些印刷在單行本的畫作,發現原稿的大小並不是比單行本大很多,即是那些精細得恐怖的大廈外牆線,甚至鐵雄失控後肌肉與機械的混合體,也全是在那麼細小的空間內繪畫完成。

80 年代的電腦作畫並不如現在盛行,大友老師與助手們逐筆逐筆地繪畫,加上白油與剪貼的修改痕跡,在原畫上也幾乎都可看到,完全感受到老師與助手傾盡全力的樣子!

8_2.jpg

除了漫畫原稿外,當然也少不了彩稿作品!最吸引人的除了《AKIRA阿基拉》漫畫、動畫海報或相關產品的宣傳插畫,另外也有《蒸汽男孩》、《回憶三部曲》(Memories)的畫作,還有一些他曾參與的商業插畫等。大友老師的彩稿技法變化很大,有厚塗膠彩、淡水彩、麥克筆等等,甚至有一系列是和著名印刷用油墨品牌 Pantone 合作的宣傳插畫,使用廠方提供的油墨直接繪畫在動畫膠片之上!

最後壓軸登場的,就是真實的金田紅色機車!其實在動畫完成後的宣傳期時,曾製作過一架 1:1 的機車,不過那時只是模型而不能真的開行,而且這模型最後也難以理解地消失得無影無蹤(完全不明白為何會遺失一部那麼搶眼的機車)。

而這次的重型機車,其實是一名來自福岡的死忠支持者自行研發及製作!最後他得到大友老師與團隊的賞識,決定放在展覽中展出。在展覽前期宣傳時,製作團隊拍攝了不少重型機車在真實街道上駕駛的情況,非常帥氣呢!

而展出的機車可以隨便拍照之餘,只要額外追加捐款,就可以穿上特製的金田紅色外衣,坐在機車上來個世紀合照~

9_2.jpg

ji_che_.jpg

展覽相片(由於場內不可拍照所以引用):
http://ism.excite.co.jp/design/rid_E1336717768074/
機車影片:大友克洋GENGA展バイク走行 大阪

法國安古蘭漫畫節,2016

2016 年 1 月,大友克洋得到法國世界三大漫畫節之一 —— 法國安古蘭漫畫節「最優秀獎(Grand Prix d'Angoulême)」,大友老師當年也繪畫了該次活動的宣傳主視覺插畫。

14_0.jpg

除了日本漫畫大師如手塚治虫,當年大友克洋無論在視覺上或是形式上都受到西方漫畫的衝擊,特別是法國漫畫大師莫比烏斯(Moebius),從線條的描繪以至作品世界觀也看得到其影響,例如點點細碎的線條和陰影,還有無比複雜但仍層次分明的背景。

他也曾在雜誌或其他媒體談及過這位大師,甚至繪畫一些致敬畫作。近年最顯眼的一張,應該就是這張主視覺圖了,除了有他的代表作——金田的紅色機車外,也有向莫比烏斯(Moebius)致敬之處。

除此之外,主辦單位更為他舉辦了名為「Tribute to Otomo」的展覽活動,邀請了世界各地的畫師各自繪畫一幅向大友克洋致敬的作品,更推出了同名畫集(日本版、歐美版),收錄了 80 多張畫作,而當中更有香港的漫畫家代表利志達,繪畫大友老師的名作《童夢》。

15_0.jpg

 TRIBUTE TO OTOMO - 向大友克洋(Katsuhiro Otomo)致敬畫集 - 日本版

大友克洋 X 河村康輔 X PARCO 涉谷 PARCO 外牆,2017

著名的涉谷 PARCO 在 2016 年暫時停止營運,並進行全面拆卸和翻新工程。工地的白色圍板上,突然貼上了一張金田與其紅色機車的巨大貼紙!難道是塗鴉嗎?

16_0.jpg

原來這是大友克洋與 PARCO 官方合作的企劃「AKIRA ART PROJECT」,並找來了與他合作多年的拼貼藝術家河村康輔(合作作品:GENGA 展海報/Inside Babel),隨著建築工程預計的進行,到現在為止已有三個階段的拼貼作品登場。

第一階段(2017 年 9 月)就是如上所說只有金田與機車,第二(2017 年 12 月)與第三階段(2018 年 5 月)則把大部份的白色圍牆貼滿了漫畫畫作,加上河村先生獨特的拼貼效果,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

至於金田旁邊「A.D. 2019」的字樣也極其重要,《AKIRA》故事發生在 2019 年,這同樣也是涉谷 PARCO 預定完成工程重啟的年份!此企劃也入選了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2018 的「Good Design Best 100」。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

21.jpg

17-tile.jpg

19_0.jpg

第三階段

23.jpg

24-tile.jpg

 大友克洋《AKIRA》 X 河村康輔拼貼作品(第二階段影片):

 大友克洋《AKIRA》 X 河村康輔拼貼作品(第三階段影片):

▉大友克洋與《AKIRA》,都是世界的

我熱切期待著,2020 年的東京奧運開幕典禮,有一輛紅色的傳奇機車,飛輪牽著綠光,車上的駕駛者穿著「GOOD FOR HEALTH / BAD FOR EDUCATION」的紅色外衣,手持著聖火進場。

Welcome to the Neo Tokyo.

更多相關報導請參考東立出版社

akira1_0.jpg AKIRA阿基拉 1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akira2.jpg AKIRA阿基拉 2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akira3.jpg AKIRA阿基拉 3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大友克洋
日本知名漫畫家兼電影導演,1954年出生,1973年於双葉社漫畫雜誌『MANGA ACTION』出道,代表作為《童夢》、《AKIRA 阿基拉》等作品。

細緻寫實的畫風、絕不妥協的背景架構及獨特的世界觀,深深影響80年代後的漫畫創作,被認為是「大友之前,大友之後」,足見其所帶來的跨時代轉變。

《AKIRA 阿基拉》是大友克洋從1982年開始於講談社漫畫雜誌『WEEKLY YOUNG MAGAZINE』連載的作品,在1988年由大友克洋本人擔任導演,改編成電影版上映。其魅力席捲全球,獲得國際上諸多好評,不只是彭湃龐大的科幻冒險設定,包括別出心裁的視覺設計和畫面呈現都是經常被討論的要點,而主角金田的紅色夾克及機車、鐵雄的紅色披風等更是經常出現在各大領域的創作之中,這些象徵成為無數創作者的燈塔,直到現在仍然是難以超越的經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1-18 11:46
睽違13年》用所有氣力造一座橋:從《偷書賊》到《克雷的橋》

2005年以長篇小說《偷書賊》受到國際矚目的小說家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是當代澳洲小說界獲獎最多、著作最豐、讀者群最廣的作家。

《偷書賊》發行以來,全球銷售超過1800萬冊,在台累積銷量20萬冊,擁有廣大讀者群。13年來眾多讀者引頸期待朱薩克的新作,終於在去(2018)年10月等來《克雷的橋》英文版問世。新書首刷即突破50萬本,並迅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廣受國際文壇及讀者好評。

《克雷的橋》一書講述母親病故、父親離家出走的鄧巴家五兄弟自生自滅的故事,支離破碎的家庭,透過一座橋的修建,原諒和解接納,並在愛與心碎裡茁壯。這部作品是由美國、英國與澳洲三國出版方合作推出,朱薩克在2016年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歷經十餘年的創作:「它不一定要比《偷書賊》好,但它必須很不一樣。」

Openbook第一時間取得《克雷的橋》中文版作者序,獨家搶先刊出,以饗讀者。

回家的橋,也是離家的橋

寫完《克雷的橋》一年後再為它寫序,有種回到家的感覺。這使得我再一次想起這本書,以及書中角色伴我度過多麼長的一段時間,我想他們應該會和我在一起一輩子吧……完成《偷書賊》後的13年間,這些角色在我心中,也在我身旁。他們是我的朋友,也是最了不起的對手。他們是我身為作家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大的喜愛。從過去到現在,我一直都是鄧巴男孩。

這個靈感第一次是出現在我20歲。(寫下這句話時,我已經43歲了。)那個時候,我全心投入作家這個職業,即便當時遭遇的多是挫敗。我總會在住家附近散很久的步。其中一次散步時,我在心中看見一個正在建橋的男孩,並為他取名「克雷頓」(Clayton)。我本來打算將書命名為《克雷頓的橋》(Clayton’s Bridge),幾個月後我又想:不,不要叫《克雷頓的橋》,叫《克雷的橋》(Bridge of Clay)好了。

這個改變為我的靈感注入全新深度的意義與情感。我見到一個以石頭或木材當材料建橋的男孩,但這材料中也包括了他自己。他將自己的整個人生鑄進橋中。就這個靈感而言,若以英文的角度來看,克雷(Clay)同時可當作名字,也是一種建材:黏土。黏土可以塑造出任何事物,但需要火焰使其定型……於此,我見到一個全新的故事開頭成形,以及一個確切的結局。只是還沒準備好下筆寫它。

嚴格說來,我在二十幾歲前半就試圖寫下第一個版本,卻也很快地發現,我寫出來的東西跟想要的並不一樣。你總是在找一個能將心中感受轉化為紙上文字的方式。所以我先將《克雷的橋》放到一邊,書一本接一本出,直到我創作的第五本作品,也就是《偷書賊》出版。該是時候再來挑戰這個男孩、他的橋,以及他對偉大成就做的嘗試了。

我開始蒐集新點子是在2006年。這些點子包含一個五兄弟的家庭,一名從東歐前往澳洲的母親,還有一個深深著迷於米開朗基羅的父親,尤其是大衛像,還有他未完成的作品,奴隸們(又稱囚徒們)。當我想著潘妮洛普.鄧巴帶著一只手提箱,裡面放了兩本書(《伊利亞德》與《奧德賽》),就這樣從歐洲來到澳洲的畫面,真心相信我有了必要的元素。我們時常覺得自己像是住在一個渺小的郊區,但在這樣的一個地方,有著艱苦而殘破的一家人,受到旅途與笑聲、美好的生活和悲慘的死亡撼動。更有一個男孩,他受盡一切苦楚,只為將全家凝聚在一起。我想將所有美好、所有悲劇與所有勇氣全放進這個設定在郊區的故事中。

最後,我覺得應該可以稍微談談書中、故事中的那些橋,尤其是這本書。敘述者(克雷的大哥馬修)時常對讀者講起,他做為這個故事的作者與做為聽眾的讀者間的距離。我也常想像這件事。我在一處寫作,而這些字句延伸遠走,來到閱讀這本書的讀者面前,不管他們身在何處。這麼一來,即便是在我寫作的當下,讀者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

如果用更直接,更故事導向的說法,那麼《克雷的橋》中的橋梁隨處可見。尤其,克雷是為了將他的家人凝聚在一起才建橋,但同時也是為了找到一個離開的方式。那座橋的方向能通往家,也能離開家。而馬修也在建他自己的橋。他不僅是想了解自己的弟弟,更是為了理解自己有多麼愛他。就是因為這樣,他才要寫這個故事,這些字句都是愛的證明。

創作《克雷的橋》時,我遭遇許多挑戰,並靠著意志力讓書得以成形。我認為,我之所以在《偷書賊》後花上13年才完成此書,是因為我一直想在寫作上超越自己,我向來以此為目標,想抓取稍微超出能力範圍的成就。有時我會覺得,這好像是自己與自己在爭搶世界盃寫作冠軍。但如今一切都結束了,我知道我已盡了全力。故事中的橋是克雷,但這本書則是我。暫且不管其他人怎麼看,我知道這本書是以勇氣寫成。就目前而言,我已十分欣慰。我希望你也能在書中找到勇氣,在這些角色中找到善意。

在此致上最高的祝福與敬意

馬格斯


2008年朱薩克首度訪台,睽違11年之後,今年將再度來台會見讀者,預計於台北國際書展期間,與作家張惠菁、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等人進行對談。

朱薩克訪台活動:

  • 2019/02/16(六)12:15 台北國際書展 主題廣場
  • 2019/02/17(日)14:15 台北國際書展 藍沙龍

mu_ma_ke_lei_de_qiao_ping_zhuang_ban__0.jpg 克雷的橋
Bridge of Clay

作者: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
譯者:馬新嵐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格斯朱薩克
一九七五年生於雪梨,父母為奧地利與德國後裔。馬格斯.朱薩克可說是當代澳洲小說界獲獎最多、著作最豐、讀者群也最廣的作家。迄今出版《偷書賊》(木馬文化,2005)、《傳信人》(木馬文化,2008)等書。

經歷過《偷書賊》全球性的成功,朱薩克沉寂數年時光,都是為了醞釀創作生涯中最好的故事。「你總是希望每字每句都能完美,要把故事說對、說好。其實我的心情就像書中的主角克雷,他想造出一座最美麗也最完美的橋――可是內心深處,他知道這不可能做到。但是這個嘗試的動作是美好而且了不起的。我在寫這本書時就是這個感覺。」藉由《克雷的橋》,朱薩克想描繪一個充滿缺陷、彼此恨著又愛著的家族;他想讓讀者感受到文字的生命與力道。對於朱薩克的成功,你可以說他擁有與生俱來的寫作天賦,但這一切更可能歸功於他對完美的追求,十三年間持續創作,未曾間斷。「身為作家,我是這樣覺得:其實你一直處於熱身的狀態。就某方面來說,寫書就是為下一本作品熱身。」這是他的創作之道,而在《克雷的橋》之後,我們必能再次迎來他超越自我的下一本鉅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1-17 18:44
書.人生.吳曉樂》文學從不擔保快樂

小學六年級,廁所內,我跟我信賴的女朋友在享受著鐘響後還能夠耍賴的幾分鐘,我也忘了那時聊到什麼,總之她斜歪著頭,看著我說,妳的想法好多、好複雜。妳真是一個怪人。聞言,我的身體隨之僵硬,五官凍結。

我從小就時常被形容為一個纖細、多敏的小孩,但那多是長輩對於我的評價,我自可以用某種叛逆的態度與之抗衡,但,頭一回有年紀相近,還是我坦露心事的密友這樣形容,怪人。這形容好可怕,感覺不是一個社會悅納的存在,那一天起,我疏遠了那位朋友,並非因為厭怪她這樣說我,相反地,而是出於某種行跡敗露的倉皇感,精怪一旦現行,除非傷人,只能遠避。

我懷抱著千萬不能再被第二個人這樣形容的心情,謹慎地選擇相處的伴,也絕不在友人面前陳述自己的忠實感受。直到高中,自書店買回《流離》這本書。起初只是覺得文字裡的光線濃淡暈染,非常引人,等我發現時,自己簡直是以貪婪的速度,吞噬著每字每句,黃宜君的文字,讓我首度明白到,纖細、多敏雖必然導致感傷,但也有一項古老的發明能夠與之斡旋,那便是文字。

書寫不能防禦生命之暴烈,但書寫可以紀錄一個個體如何與生命中各式傷害對談的過程。我又回頭去翻推薦序,駱以軍寫的,「她以時間術,以細微耐性地修改光影,以爬蟲類般的自我修復,靜靜縮坐在正常生活裡人們來來去去的樓梯下死角,以夢境練習的停格、走位、刷淡或刮畫的技巧,將它們偷渡至她的「莒哈絲式房間」。有很長一陣子我時常是撫著這行文字來度過日常生活,我告訴自己,如果這世界上有一個人的心思那麼細,而世界上有另一個人那麼小心翼翼、視若珍稀地評價他,那麼,我可以有期待,有朝一日我也會遇到一個人這樣理解我,而非以「怪人」框架我。

高二,在網路上加入一個文學社團,管理員是一位住在高雄的小姊姊。她的文字帶有一股灰髒的華麗,我十分著迷,反覆哀求她與我分享自己的品味養成。小姊姊說她最愛的作品是席薇亞・普拉絲的《瓶中美人》。我好不容易找來,那是繼《流離》以後的第二次驚懾,若云《流離》呈現了驚人的自傷慾,《瓶中美人》可謂是更上層樓,暴露出強大的死慾。

上了大學後,不曉得誰在廁所內扔了一本《躁鬱之心》,我很快地認出這本書,紀大偉給《瓶中美人》寫的推薦序中,提到了這本書。《流離》和《瓶中美人》是現象的描述,《躁鬱之心》是對現象的解釋。傑・凱米森本身有兩個身分,躁鬱症的醫界權威以及患者。她以詩意的遣詞點出了當她在躁期時,整個世界是浮光幻采,任她把玩,然一旦進入鬱期時,她像是進入了繭,動彈不得,且對於外在人事的變動毫無興趣。

身為霍普金斯大學精神醫學系教授,傑米森明白「發生了什麼事」,她對於躁鬱更有動人的曼麗形容:「我非常非常思念我的土星,如果星辰曾在你腳邊閃耀,星球的光環曾在你手中穿過,那麼,要放棄心靈和情緒的展翅翱翔著實不易。」我最欣賞凱米森的一點是,她深諳當靈感經過時,我們腦中大放異彩的壯觀景致,但她也反覆提醒,我們終究要尋找到回到地球的路徑。

我自己買了一本《躁鬱之心》,放在《流離》的隔壁,那時我還懷抱著有朝一日能夠一睹黃宜君風采的憧憬,我設想,可能是在她的新書發表會上。到了大四,我納悶著書市上怎麼未有她的更新,漫不經心地查詢起她的近況,才遲遲懂得,早在《流離》出版的同年十月,作家即自縊身亡,得年三十歲。抬頭看了書櫃並肩而立的兩本書,作家的死把我牽進了更深一層的思考,敘事本身能帶來救贖嗎?似乎不是這樣子的。

很多年以後,鼓起勇氣在社群媒體上,把《流離》列為十本我珍愛的書,多數的臉友都對於其他九本反應熱烈,只有一個朋友留言表示,他也喜愛《流離》。戲劇性的是,一年後,這個男孩墜樓身亡。紀大偉在《瓶中美人》的推薦序中,寫道「我的一位摯友在自殺未遂數次之後,終於成功跳樓身亡,化為晚報一角的鉛字。」然而,今日已是數位時代,鉛字太沈重,朋友的死訊化為一則網路即時新聞,並且很快地被洪量的資訊沖走,男孩的死把我牽進了更深的迷境,閱讀本身能帶來救贖嗎?

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最末跟精神科醫師的對話,林奕含先告訴醫師,她認為自己的寫作是徒勞的。寫這麼多,不能拯救任何人,甚至不能拯救自己。而在一段鋪陳後,醫師復問她,「整個書寫讓妳害怕的是什麼?」林奕含回答,「……寫完以後再看,最可怕的就是:我所寫的、為可怕的事,竟然是真實發生過的事。而我能做的只有寫……」醫師回答她,「妳知道嗎?妳的文章裡有一種密碼。只有處在這樣的處境的女孩才能解讀出那密碼。就算只有一個人,千百個人中有一個人看到,她也不再是孤單的了。」

我相信我的朋友,他也跟我一樣,因為《流離》而輕減了寂寞,但這份連結感似乎也不足以支撐,一個人持續與世界保持對話所需要的能量。我因為想懂了這兩件事,而傷心了好一段日子。

日子又昏昏沈沈地往前,幾個月後,我遇到《渺小一生》這本書。此書討論的是主角裘德如何在重大慘傷的命運後,與「他人」爭奪對「自己」的詮釋權。數十年下來,裘德無法停止追問「我到底是誰」,在有些人眼中,他是淫蕩的、渴望被支配的小男孩;但,同樣地,在有些人眼中,裘德是蘋果,是生命對他們的慷慨贈與。

詛咒與祝福都發生在單一個體之上,裘德的情況時興時衰,最終,在漫漫旅途上,裘德做出了選擇,很多讀者說,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作者給了一個這樣的結局,眾志無法成城,反倒塌陷。我則從中思量起我從《流離》以降的困惑,文學是什麼?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文學跟人類的命運如何牽扯?我漸漸歸納出了結論,文學從來不擔保人類感受上的幸福無傷,相反地,文學會不斷地逼近你,許你苦痛,許你掙扎,甚至,讓你感到歸屬後又要你承受百年的孤寂,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仍對文學有渴望?有期盼?

我承認,我還是抱持高度的疑惑,但我欣賞義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看待這問題的方式,他曾說過:「我對於文學的前途有信心,因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著只有文學才能以其特殊方式讓我們感知的東西。」美哉斯言。

從前我深信,若一本書讓我中毒,必定有一本書會是解藥,如今我已接近而立之年,我必須坦承並非如此,多數的書既不致病也不治病,文學所做的無非是:世界的另一面掀起小角,等待你的撕開。躲在底下的可能是一個美麗新世界,也可能是滿佈醜陋與不仁。文學要你感受更多,並且一直如此。


吳曉樂
作為作者,我相信一件事,以作品的日常遠近,來區分一位作者的宏觀或深邃與否,均屬無效分類。廚房裡的刀具雖比不上槍砲彈藥,但作殺人用,也應是得心應手。 我所盡的大小嘗試,就是為了談這樣一個信仰:所有的里程碑,都是日常生活小小的歪曲與扭斜開始。寫過專欄若干,散文若干,書評若干,小說一本。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征服言情小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