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成為暗箱裡的器械:關於三餘書店的《單車失竊記》吳明益小說科遊展

「無問題啦,我真早就會起床。對啦,汝替我將腳踏車騎去中山堂伊邊停。」

——吳明益《睡眠的航線》

2018年初秋,因為暴雨襲擊,位於高雄市前鎮區的「《單車失竊記》吳明益小說科遊展」延遲了一週開展。

《單車失竊記》是小說家吳明益於201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不僅出版當時蔚為話題,更於2018年入圍英國曼布克國際獎,是台灣小說少數能進入此殿堂的作品。高雄三餘書店舉辦的這場特展,導入科學元素,讓文學以科幻的美感呈現在讀者眼前,並進一步思考虛構的小說如何與在地文化進行對話。

▇被歷史驅動的單車

展覽開幕前,不自覺浮現的期待是,進入帷幕之後第一個看到的物事,也許是一本書,也許是小說情節的解說牌,也或許是書中最重要的單車物件。

但實際上,我是開門進去的。做為展場的貨櫃屋前並無人員佇留門口,我看到幾組人馬略帶疑惑地,打開那扇通往小說虛實的門,進入後回身關上,彷若儀式的揭示。

單車就立停在展場的最前端,每個踏入展區的參觀者不免駐足端詳許久,看它胎紋上的記號,細數有幾個幸福牌標誌,驚嘆車身的作工,揣想它可能易過多少主人……


dan_che_.jpg

設置於展場入口,由吳明益出借展示的幸福牌單車


xi_jie_zhong_de_xing_fu_pai_.jpg

單車零件上的幸福牌標誌

單車是這項展覽起始的重要物件,也牽引著兩部吳明益的小說——在2007年《睡眠的航線》中,主角受父所託將車子停至中山堂前,而後父親便隨著中華商場的拆除而消隱。現實中,一位去信給作者的認真讀者,為小說中那部彷彿父親化身的單車開啟了後續。將近十年後(2015年),它從父親遺留的物件,轉化成《單車失竊記》中貫穿全書與探問世界的齒輪。

令人好奇的是:當單車擺脫任何詮釋,跳出於小說之外,變成實際存在的物質時,可視做什麼樣的意義?

▉利用細節與物件,創造虛實交感

前文提到,入口處閉鎖的門,旋開與覆上都是一種儀式性的行動,象徵著參觀者即將進入一部小說,或一個被創造出的空間。而實質存在的單車,則代表著展覽隨之移動的故事軸線。

策展團隊首先用文字與真實的裝置,創造虛實的交錯:牆面上總有著從小說提取而出的文字,並以實體物件延伸詮釋小說的元素——說到(書中人物)阿巴斯與老鄒,就有岡山發展的相關書籍;說到巴蘇亞,就有鄒族的介紹;說到〈雨夜花〉,就有台灣歌后純純的歌聲,以及《跳舞時代》的紀錄片。

如此一一細數,從單車起始,經過阿巴斯與老鄒的地下室,已逝去的二高村與阿公店溪、巴蘇亞的錄音帶、阿巴斯的暗箱(Camera obscura)與攝影、騎乘單車穿越時空的浮空投影(Hologram,或稱全息投影)、阿雲的蝶畫、動物園以及小說中的生物,最後以作家收藏的單車物件與照片收束。

策展人之一的陳瀅羽表示,這場展覽是「從實際的腳踏車,回到實際的照片跟物件;從現實到虛構,再次回到活生生的現實。」


ying_yu_2.jpg

陳瀅羽

展覽是以「虛」質的小說,配合「實」質的延伸內容。又或者說,小說與現實,在展場中同時以「實」的存在展示,印證著閱讀過程會發生的互動關係。

▉高雄的缺席與在場

無論是事前的宣傳或開展後的解說,策展團隊都希望突顯這場展覽與高雄在地的關係。然而,《單車失竊記》的主要場景並不設定在高雄,如何創造出兩者的關係,是策展團隊面對的一項重要挑戰。

策展團隊經過田野調查,特別介紹來自高雄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舊稱沙阿魯阿族)。他們居住在高雄的桃源區(部分居住在那瑪夏區),長久以來,被官方錯置歸類為鄒族,並與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合稱「南鄒」,直至2014年方得正名,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15族。

拉阿魯哇族是很少被介紹與認識的高雄風景。借用小說主人翁在高雄當兵,遇見「鄒族班長」的情節,策展團隊邀請到了於中正大學授課的溫英傑老師,透過朗讀小說中的段落,將時空轉錄,置於展場供讀者聆聽。也以這段虛實交織的描述,帶出了高雄原住民的特殊樣貌。

展覽中也簡介了台灣的捕蝶歷史。從日治時期開始,台灣多元的昆蟲生態,即形成蝴蝶標本大量輸出的加工產業。

小說中蝶畫師阿雲的父親,是南投山谷中的捕蝶人,展覽中則介紹已逐漸被遺忘的高雄「蝴蝶王」陳文龍,藉由他同樣來自南投的身世,與阿雲的父親交疊,帶出這位六龜彩蝶谷最早發掘者的真實歷史細節——他將捕蝶技術傳授給在地人,牽動了高雄蝴蝶產業的興起,由此點出高雄六龜與美濃等觀光勝地背後的人文風景。

憑藉著小說中缺席的高雄,這場展覽辯證了歷史的在場。


zhan_chang_xian_chang_s.jpg

展出的蝴蝶標本,右上角為蝴蝶翅膀拼貼成的蝶畫

▉書店即遊樂園

一本書當作一個遊樂設施來呈現,那讀者在進入遊戲的過程中,就會想要瞭解每個故事的情節、主角的遭遇,或者裡頭的時空背景,用「體驗」作為閱讀的源頭。

──〈策展人的話〉

you_le_yuan_.jpg

小說家在寫作之初,有自身的文學關懷;而策展人於策展之時,也有他們希望對話的社會議題。三餘書店店長鍾尚樺在先前發表的〈在高雄與未來書店相遇〉文中,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何讀者越來越難走入書店?

這場精彩的展覽,即是他們面對這個困境的反攻之戰。展覽的形式參考了東京銀座的森岡書店「一店一書」的概念,圍繞著單一書籍,發展出一座文本與符號交織的迷宮,藉此吸引讀者駐足。將書店想像成「遊樂園」,是三餘的書店社運實踐。

陳瀅羽認為,如果直接談戰爭、談運動,也許對某些人來說,就不會去讀這部小說。不讀小說,也就少了一次機會去思考故事背後多層次的豐富意涵。展覽的目的在引起讀者的關注,擴大閱讀的邊境。

展覽中除卻小說文本,更引人注意的是各種科學機關以及器物的設置。浮空投影、光柵欄,暗箱設計、影像與聲音,以及實質的腳踏車物件,在文學與科學共存的空間裡,讀者無論被何種媒介感動,或是因而提起興趣,願意去理解認識另一個領域裡的知識,對於培養廣泛閱讀的人們都是實質的挹注。

▇光的技術:浮空投影、光柵欄與暗箱

為了讓書店過渡為「遊樂園」,三餘書店使用了「科學」的元素為橋梁,使閱讀的展覽加入了科幻之感。

但科幻感說來容易,需要的卻是高昂的經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三餘書店像是手工業一樣,從無到有地捏拔出展覽的形貌。他們與在地的正修科技大學通識中心教師林燈河合作,以最少的經費,一點一滴創造出奇幻的感受。

展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浮空投影」。這項技術利用光線反射的原理,將動態影像藉由透明投影片,創造出看似不需要布幕的浮空影像。這項裝置是策展單位自行了解投影原理後,不依靠廠商,特製訂做而成的。

其次,展覽中也借重吳明益擅於描繪昆蟲與動物的特點,製作生物的「光柵欄」動態剪影,呈現它們優雅的形貌。此項技術是透過黑白條紋間隔,創造出光影暫留的視覺錯覺(optical illusion),使觀眾得以凝視生物姿態的變化。

陳瀅羽特別提到,「阿巴斯的暗箱」是她對這項展覽最初的科學想像。「阿巴斯」除了是小說人物之一的名字,也同名於伊朗知名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暗箱則是一種光學儀器,把影像經由針孔或透鏡投射到螢幕上,這也是攝影的初始型態。

暗箱是成像的科學過程,也是小說人物阿巴斯透過回到戰地攝影,覺察自己的重要經歷。陳瀅羽表示:「我們彷彿可以在一張張的黑白照當中,搜尋到故事的影子。我們既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走進相機的核心,在一格格的凝視中對望。」

▉成為暗箱裡的器械

閱讀就像是成為暗箱裡的器械。

暗箱裡的透鏡分界了明暗兩處,亮處呈現的是實物的樣貌,而身處暗處的觀者,看到的則是在暗箱裡的成像,那是個上下左右反轉的畫面,以視覺慣性來說,是個難以辨明的環境。

透過暗箱觀看到的影像變化,就像是閱讀小說,以及身處展場所得到的感受。我們不確定自己是否掌握了模糊相片裡的哪個部分,當發現自己終於能看懂影像的某些部分時,那也就是感知共鳴的開始。

同樣地,在小說與展場空間中,每個身處當下的人,都是默默運作的器械。我們觀看外在的物事,然後在內裡感知著,直到感覺自身的生命與文字及空間產生聯繫,關於閱讀產生的一切變化才開始運作。

現場有人停留在蝶畫與蝴蝶標本前許久,有人看著單車的投影,也有人翻看光柵欄裡的動物像。小程、阿布、阿巴斯、老鄒、巴蘇亞、阿雲、薩賓娜、穆班長、靜子、白頭翁、阿忠、阿虎、大象、一郎……那些身處於小說中的角色,或顯或隱地出沒在展場的某個角落。

zhu_zu_de_qun_zhong_.jpg

我訪問了不同的參觀者,有些是過路客,被科遊的聲光效果吸引而來;有些則是仰慕吳明益小說之名而來。其中一位鄭先生,是先知道這個展覽後,才開始閱讀小說,同時還在他主持的讀書社團共讀了這部作品。對他而言,來到這個展覽的目的,是要看一本小說如何被具現化。

當我們聊天的時候,那座浮空投影中騎著單車的士兵,彷彿永無止盡地踩著踏板前進。

如同吳明益所言,寫作仰賴著現實給予的養分。努力建構而成的虛構小說,實際上呈現在作品中的,不過是冰山的尖端,隱於海平面下的巨大基座,則來自創作過程的知識積累。這場展覽,展示了基座的一個區塊:關於高雄在地歷史,與光學成影的科學知識。

小說的段落,以及展場的一切,都是單車的一枚零件。

而那部停在中山堂的腳踏車,至今不知是否安好。

▇活動資訊

  • 展覽簡介:三餘頁行│《單車失竊記》吳明益小說科遊展
  • 展覽日期:2018/08/31~2018/11/04
  • 開放時間:平日13:00~18:00、假日11:00~18:00
                      週二休館(休館前30分鐘現場停止售票)
  • 活動地點:集盒.KUBIC(高雄市前鎮區復興三路5號)

菲涅爾透鏡暗箱抽獎活動

即日起(9/14)至下週一(9/17)中午12:00前,於臉書本篇報導貼文上按讚及分享文章(前往該貼文:按我),可以抽由河川實驗室設計製作的菲涅爾透鏡暗箱哦!我們會抽出兩名幸運的讀者,並於下週三(9/19)下午17:00前公布得獎名單。


zeng_pin_.jpg

菲涅爾透鏡暗箱


huo_dong_.jpg

實際使用效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吳金龍(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研究員)
2018-09-14 19:11
閱讀通信 Vol.011》寫封情書給生活:致日常起居中令人動情的物事

哈囉大家好!!終於又來到通通編出現的日子了(摩拳擦掌)

這週我們邀請到《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作者羅浥薇薇進行私房對話。這本書其實兩年前就計畫出版,只是當時薇薇(裝熟)意外生了病,一應事務也跟著停滯下來⋯⋯只能說老天爺關了這扇門,必會開了那扇窗,兩年後的現在書終於出版了,那些靈動的文字再度活跳跳回到我們眼前。「有一種自己正很緩慢回來的感覺」她說。重出江湖的薇薇裝熟again,像全新的人,非常美麗呢(臉紅)。

「寫情書可以盡力準確地表現感覺,是對文字最好的練習。」作家在訪談中提到,甚至到現在仍會寫信給丈夫。身為盡(ㄐㄧㄚˇ)責(ㄅㄞ)的文青,通通編也決定要寫信給生活(收起你的白眼),情書的內容我不方便透露啦(根本沒寫)。但羅浥薇薇和她的破美人的故事絕對不能錯過:

本週還有很多精彩文章,請見:

  • 【書評】多聲道的編織工法:讀西西《織巢》
    ​對上週提到張貴興以《野豬渡河》重返文壇,但其實另一位好久不見的作家西西,最近也推出新作《織巢》,編輯部特邀作家李欣倫撰寫書評。
  • 【書・人生・盧郁佳】愛女兒就為她上拶刑
    書人生專欄這回絕對讓你大吃一「斤」(讀完就知道通通編在說啥了)。拶,ㄗㄢˇ。拶刑:中國古代一種夾手指的酷刑。這篇讀完通通編感覺心酸酸的......但又覺得好紓壓喔,因為連大作家都會為胖瘦而苦,通通編也決定和自己厚實的腰內肉好好相處。

    zhu_tu__1.jpg

  • 【英美書房】美國地區為瘋狂亞洲瘋狂,及其他藝文短訊
    這週讓通通編覺得最有趣的消息是最近歐美作家們在推特上的新運動:那些曾被出版社退稿的作家們,紛紛在推特上以#ShareYourRejection為標籤,分享被出版社拒絕的經驗。想到每個禮拜被總編改稿甚至退稿的慘痛經驗,通通編也要來去建一個推特爆料!(嗚)
  • 【現場】透視《上流兒童》,進行「父母」的社會學想像
    這篇社會學者曾凡慈與作家吳曉樂的對談,不只知識含金量極高,也精彩到好像在看PTT家庭版的婆媳大戰。通通編決定把連結寄給所有當媽的女性朋友,大家一定都有話講! 
  • 【每週童書・童書人物】讓孩子拿起來就放不下:鬼混大王Dr. Seuss一生的大冒險
    蘇斯博士大學時曾因為喝酒被懲罰、博班更是唸到一半就瀟灑放棄,跑去畫畫。但轉換跑道一開始也並不是那麼順遂的,他被拒絕了27次,到第28次才成功出版第一本書(有個資料來源還說被退稿三十幾次XD)。但後來的他,作品暢銷全球6億本、還被改編為動畫,甚至有人替他成立博物館。(好勵志的人生故事)
    支撐他的,也許是那封來自12歲讀者的信:「我好喜歡你的作品,可不可以請你簽名給我?」
    zhu_tu__3.jpg
    蘇斯博士(小天下提供)

  • 【每週好書・童書短評】#27 陪孩子穿梭天地,揣想古今
    |檸檬圖書館|鼻病毒|妖怪地圖|嘰咕怪|候鳥|布的搖籃曲|我的永恆之船|月亮雪酪|不想等待的春日|捨不得睡的夏夜|

    27_s.jpg

  • 【每週好書・OB短評】#128 追問人生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從此刻到永恆|可喜可賀的臨終|親愛的馬塞爾今晚離開我們了|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和動物說話的男人|夏天,屍體到底在哪裏?|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為你沉淪|

    128_s.jpg

▇9/14(五)~9/23(日)​活動預告

通通編整理了接下來兩週的全台閱讀活動,祝你能找到假日出遊的靈感!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9/14(五)

19:00 ~ 20:30
《麥提國王執政記》新書分享會​

地點:金石堂信義店 臺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活動頁面
19:00 ~ 21:00
音像星期五:二五評圖會

地點:在地方人文講堂 屏東縣公園東路29號活動頁面
19:30 ~ 20:30
【文學出擊-九月】曹馭博.楊澤​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活動頁面
19:30 ~ 21:00
《Kenny甘思元運動健護全書》新書講座​

地點:力格運動健護中心 臺北市松山區光復北路218號B1-1號活動頁面
20
:00 ~ 21:00
《性、高跟鞋與吳爾芙:一部女性主義論戰史》新書分享會​
地點:誠品台大店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98號3樓藝文閣樓活動頁面

9/15(六)

14:00 ~ 16:00
詩的復興 陳育虹現代詩塾系列講座四場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1_1.jpg

活水來冊房《藏書之家》全台新書發表會​​
地點:政大書城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2段120號活動頁面
19:30 ~ 21:00
拆解《驟雨之島》,談危崖人生的勇氣【台南場】​
地點:政大書城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2段120號B1活動頁面

9/16(日)

15:00 ~ 16:00
《走河》新書分享會——誠品花蓮遠百店​

地點:品花蓮遠百店2F forum 花蓮縣花蓮市和平路581號2樓活動頁面
 

2_1.jpg

9/18(二)

10:00
2018樂音幼享閱讀趣──親子活動​

地點: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影音館1F 臺中市霧峰區中正路738-1號活動頁面
 

3_1.jpg

 

9/19(三)

19:00 ~ 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不「泰」一樣,來去異域​

地點:在地方人文空間 屏東縣公園東路29號活動頁面

9/20(四)

19:00 ~ 21:00
閱讀分享會:吳明益(2015)「單車失竊記」​
地點:在地方人文空間 屏東縣屏東市公園東路29號活動頁面
19:30

2018「核電影」環台映演_水木書苑​
地點:水木書苑  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風雲樓一樓活動頁面

9/21(五)

20:00 ~ 21:30
[敦南推理課]推理小說與輕小說的混血交界:讀《少女音樂盒》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 臺北市誠品書店敦南店2F 藝術區閱讀桌活動頁面

9/22(六)

10:00
為兒童說故事-2018親子繪本系列活動​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4_0.jpg

14:00 ~ 16:00
詩的復興 陳育虹現代詩塾系列講座四場​

地點:齊東詩社 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15:00 ~ 16:30
《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新書座談​

地點:松菸誠品3樓 Forum 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活動頁面
19:00 ~ 21:00
歌聲中的台灣故事系列講座​

地點:永樂座 臺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3巷6號活動頁面

5_1.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給香港青年們的遺言——關於《盧麒之死》

多年來,我一直該懂而不懂你為何住到老遠西班牙塞維亞古城?放棄主義?在香港,你早是了。《烈佬傳》的烈佬「至烈而無烈」,《末日酒店》(你送的港版《末日酒店》封面畫,裱好了掛在書桌正牆面)寫與香港同樣殖民地澳門葡人經營旅店時間與人生的錯置暗晦。然後,《盧麒之死》明寫沒有名目的無名者之死。

(今年6月我帶學生去里斯本研討會,終於取道塞維亞,我一到就重感冒,去看你住處,說不出話,躺你床上休息,你在客廳畫畫,我彷彿聽見炭筆沙沙作響,睡不住,你拿出三大本畫冊,我一張張翻著,然後別過臉,那線條不像筆跡,像刀痕,難怪我聽見聲音。我們出門去和學生吃晚餐,穿走小巷石路,你和迎面瘦削臉溫柔男子微笑調情,是髮型師,錯身後你淡定:「他一直喜歡我。」我只是問問不必答案,「怎麼確定?」我們相視一笑。都晚上8點了,仍艷陽藍天,這麼長的白天要怎麼愛?難怪入夜人人捨不得睡地喝酒交際。繞出小巷,意外撞上嚮往的德國建築師Jürgen Mayer H設計的全球最大木建築「都市陽傘」。據說老城任何地方都看得見它。第二天,你回香港,我們停留,身分對調,我還是該懂而不懂。)

是今年1月1日日出般第一信,回首去年,「剛寫完新書《盧麒之死》,是一個非虛構小說。盧麒是1966年香港一場因小輪加價引發暴動的領袖。他出獄後幾個月被發現吊死在上格床,死亡裁定是自殺。春天開始讀他的報導,夏天在香港找檔案,9月至11月我在倫敦,在英國找到幾個有關66年暴動的檔案。66年的暴動,不像67年那個由文革引發,是純粹青年人的不滿與激情。其實讀檔案時,找到他的屍體照片,那時就決定,要為他及那個時代寫一本書。……我在摸『非虛構』的路,都有幾年,寫了幾稿,都扔了。我在趕插圖與做校對。」

那時還不知為何「非虛構」?逐回以:「不現實,不寫實,不真實,閻連科說,神實。」(你喜歡的對比,傳來兩張畫稿,一張明亮,一張黯淡。你寫,「其實黯淡那張比明亮那張,多花很多時間與嘗試。黯那張當初很明亮。加到無可再加,還覺未到,只好抹走,減。」原來黯淡更花時間。那亮晃晃的塞維亞生活該怎麼處理?我輕拿輕放:「明亮那張有點小學生風格。畢卡索的小學生。黯淡人物背景透視,像隱約的火焰。都耐看。你的畫總有種未完成的感覺。我也許成不了你小說粉絲,但可以是畫的粉絲。」)

這次,大家都不在場的「非虛構」暴動現場,「沒有一個參加遊行的人超過25歲。」66年4月5日這一晚,彌敦道火焰燃燒,動員警察三千名,群眾的情緒「已達嚷鬧不堪的程度……幾乎全部是青年和兒童……青年和兒童面露笑容,舉手拍掌……」(英國航空公司的航機,緊急運至香港24箱333/66防暴子彈。)

只是一群〔「『鬧著玩』的十餘歲兒童」「在『鬧著玩』時選擇警察,巴士,停車收費錶,或私家車作為攻擊對象,……因為在全世界的十餘歲兒童暴動事件中,它們都似乎是通常的目標。」〕(這裡,容我保留原文標點符號以示《盧麒之死》行文。後文有類似保留。以〔〕最多。)

警方當場拘捕了7名12歲以下孩子,76名12至15歲的少年。海棠道也拘留了24名童犯。簡直港版頑童歷險記。心慟的是,孩子們只不過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成年的人來支持我們。」卻成了一群拉上法庭的「偽」反社會小鬼,也像瑪莉蓮‧羅賓遜《管家》孤女茹絲和露西兒父不詳母親自殺自生自滅!所以,人人都是孤臣孽子,開章便無情荒地無情天降大雨4月4日下午6時到午夜,創下7吋雨量記錄,前奏曲。〔如果4月4日沒有下大雨。〕寓意天災人禍,真假鬧事隊伍青年們有不少文革、三年災害南來背景,調查報告指涉他們心理,「本港居民有時由於對遞解出境一事產生莫須有的恐懼,而加深他的欠缺永久性的感覺。」人們亡命於途,卻遠兜遠轉撞上了小輪加價風暴。

但明明青年盧麒1974年5月1日香港出生、盧景石1947年11月香港出生、何允華1951年12月香港出生。24名在海棠道被拘留的童犯,多數〔十八名〕是香港出生的。所以,「香港」就是問題本身。(〔如果盧麒不在香港出生〕〔香港出生。我們。但我們那麼不一樣。〕)

這同時是一本「如果」之書,「來不及長大」的青年命運關鍵詞。盧麒說出現蘇守忠絕食現場「只是路過」。「如果那天他沒有路過」?「如果」,是青年們變形人生的開場白,全書不時浮現這樣的句式:如果沒有那麼多人被雨水沖走?如果盧麒被殺?如果沒有那天晚上?如果沒有未來?如果沒有開槍?如果盧麒有一個房間?如果你無法找到愛?如果我們的人生還有未知與等待?

《烈女圖》、《無愛紀》、《七宗罪》虛構,暴烈與溫柔對話帶動一代香港文學語言;這回,《盧麒之死》非虛構,但題材其實我們並不陌生,《烈佬傳》人物便有依據,(上個月香港作洪聖誕,在小島沙螺灣老村,我們從東涌坐渡輪過去,大雨過後正午,搭棚舞台上演神功戲棚外辦桌飲宴。回程渡輪口遇見一浪子,我們坐下來喝啤酒吹海風,依碼頭一圈垂鉤者,我問,這人是?「打劫坐過牢,我訪問過他。」我笑了,「倒不難看」,你也笑,「是啊!」這兩年在港時間常住沙螺灣,畫畫,除了浪子,還認識了上下船搭手的男子,露天夜宿流浪漢,邊緣人,彼此不問電話號碼,「他們知道我會找他們」。)

但是,《盧麒之死》以標點符號「、(、『、〔……區隔敘事、報導及作者自述,怎麼說呢:「班雅明想寫一本全部由引文組成的書。這是一本引文(號)的引文(號)、語言的語言之書。」你老實回答:「是啊,校對最花時間的,竟然是引號!有的有三四重之多,我寫的時候會漏關。」

真的,那些關在符號裡的句子,根莖交互千重台,文本的歧路花園,避不開的你的複式手法,譬如對言語的思考,托附於檢察官要求盧以英語回答問題。盧大聲回答:「我不想講英語,因為我是中國人。」引得聽眾大笑。〔言語家園,在那裡?〕譬如暗藏故事原初:〔如我記得的吳君。他死之前,還一直惦念:我沒有出賣同志——重要麼,各自離散。沒有人知道盧麒。〕(我知道用〔〕,一點不合理,但人家一本書都耐煩用了,這次,還那句「輕拿輕放」吧。)

咦,「我記得的吳君」是誰?你的信:「蘇守忠在香港比較多人認識,反而盧麒,大概只有同代人聽過。我是從已故的吳仲賢口中聽得盧麒這名字。吳1994年終,死時48歲。我那時還在報館上班,他臨終時每天下班去看他,看完他可以走路回家。他住院大概一個多月,後來他太太也病倒了,我們就每個朋友輪流夜晚去守護,那一晚是該我去,誰知下午在報館收到電話,說不用去了,他已經死了。我放下電話,下樓,在工廠區的停車場繞著走了幾個圈,半小時左右,讓自己平靜了,回報館寫稿。」這樣的朋友,也只能「非虛構」了。

盧麒沒有活到20歲生日那天,他在遺下的紙張上塗寫,「夏蟲雖疽,唯其質不變……始終他們還是民族敗類。」以前的青年看來比較有理想,還有一張寫道,「盧麒非死不可了,難以傳奇的絕處逢生了,怎麼辦呢?」有沒有可能他絕決的意識到,既有敗類,「盧麒非死不可」,於是孤注一擲,這次,不是路過,而是實踐「難以傳奇的絕處逢生」。用一生翻轉路過無名,我以為這才是他給香港青年們的遺言。

getimage_8.jpg

盧麒之死
作者:黃碧雲
出版:大田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碧雲
香港大學社會系犯罪學碩士,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法律專業文憑。曾任新聞記者。為合格執業律師。她的小說創作深具特色與驚嘆,長久以來重量級的溫柔文字觸動讀者,教人願意追索與守候其作品。

  • 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新秀獎
  • 1994年 《溫柔與暴烈》獲第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獎
  • 1996年 《我們如此很好》 獲第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獎
  • 1999年 《烈女圖》獲選為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中文創作類)
  • 2000年 小說 〈桃花紅〉(收錄在《無愛紀》)獲花蹤文學獎第一屆世界華文小說首獎
  • 2000年 《烈女圖》獲第六屆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小說獎
  • 2001年 《無愛紀》獲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
  • 2003年 《後殖民誌》獲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
  • 2012年 《烈佬傳》獲第十二屆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小說獎
  • 2014年 《烈佬傳》獲第五屆 紅樓夢獎首獎
  • 2014年 獲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蘇偉貞(小說家、成大中文系特聘教授)
2018-09-13 20:02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