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好書之外》2018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

去(2018)年12月,大小圖書通路紛紛發布2018年暢銷排行榜以及閱讀趨勢觀察,雖然實際的銷售金額並未對外公開,但仍能從榜單、相關統計與報告內容,歸納出這一年台灣讀者的樣貌,同時一窺各通路如何規畫接下來的發展。

本文從這些通路所公告的數據,分析2018年出版市場概況,回顧書市趨勢,並藉由各通路書籍的銷售排行榜名單,觀察各通路閱讀族群的差異。

一、出版市場營收概況

▇可能微幅成長,但仍在低檔徘徊

任何產業都需要明確的營收目標,所以在討論之前,我們先看看文化部對出版業的具體目標。根據107年度施政計畫所針對出版業產值的營收指標,期望2018年能較前一年成長1%。

這1%相當於1.9億元(新台幣,下同),也就是2018出版業的總產值希望能來到193億。目標能否達成呢?由於統計資料目前僅能查詢至2018年10月,我們可先以比例推估:

16-18yu_gu_.png
近3年出版業營收數據(資料來源: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項目【5813-11圖書】及【5813-12數位圖書】,*為推估數值)

長條圖綠色部分為1至10月營收,可看到整體趨勢是向上的。除非11至12月銷售異常低落,否則以此推估,2018年較前兩年略微成長(雖然幅度極小)。若以2016及17年1至10月的平均值估算,則2018年出版業產值約為193.4億,亦即達成文化部的目標。但為何市場上聽到的聲音仍是一片不景氣?

若要說這個數字「有進步」,書業稍有資歷的人大概只能苦笑。暫且不提解嚴後到90年代暴衝的購書量,甚至是2000年後因《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等小說帶起的暢銷風潮,光看近幾年的數字,可發現2013年出版業「還有」270億,但當時卻被形容為大挫折,因為首次跌破300億的水平線。2014年只剩220億,2015年之後便再也沒回到200億的關卡。

15nian_qu_xian_.png

雖然2018年初曾傳出「春燕回來了」,但整年觀察下來,表現與前兩年無明顯差異,即使較前兩年微幅上升,對出版端而言,應是各家漲跌互現。到了通路端,普遍聽到的資訊更偏向「比去年(2017)更糟」,實際狀況或可從數據及各家年度報告中推知一二。

【延伸閱讀】

電子書上看4億,與紙本書相輔相成?

「電子書元年」喊了10年,在本土廠商與跨國品牌紛紛推出閱讀器,及最大圖書通路博客來投入市場後逐漸升溫。據統計,2018年數位圖書至10月時銷售超過3.2億,預估全年至少可達3.8億元,上看4億大關。

dian_zi_shu_.png
根據「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之統計,2013至2018年電子書市場的銷售數據曲線圖

雖然相較於紙本書,電子書占比仍低,但根據讀墨及博客來年度報告,其電子書的營收皆為倍數成長。讀墨至11月底營收為2017年同期兩倍,博客來經營電子書滿週年,業績攀升三倍。顯著提升的銷售數字,為整體電子書產業帶來良性循環,願意投入資源的出版社增加,以往最為人詬病的「內容貧乏」問題逐漸改善,讀者接受度亦隨之提升。

讀墨執行長龐文真在年度報告中提到「讀者生活型態改變了,閱讀人口轉到電子書了。」但相較於電子書的連年攀升,對紙本書銷售情況的形容詞,近年從「寒冬」、「冰風暴」到「雪崩」,今年似乎已經想不出新的字眼。從整體產值退縮的程度看來,電子書與紙本書並非你消我長,兩者應合力將餅做大。

實際上,紙本書的營收狀況,根據同資料顯示,可以看出是緩步向上,有機會回到2015年的190億水準(參閱下圖)。只是因成長幅度小,很難判斷是不是「回溫」。

zhi_ben_shu_.png
2013至2018年紙本書出版市場的銷售數據曲線圖

若檢視通路端數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台灣「書籍、雜誌零售」(4761-12)至2018年10月為167.5億,較歷年同期持續下滑。以平均比例估算,全年可能落在204.5億左右。

2013zhi_2018nian_tu_shu_ling_shou_shi_chang_.png
2013至2018年書籍雜誌零售市場的銷售數據曲線圖

然出版端曲線呈現漸趨平緩,甚至稍微回升,而通路端的營收曲線看起來卻是下降的,雖然由於統計維度不同,數值無法完全疊合比對,但2018年通路端的營收趨勢,似乎與聽到不少書店表示「圖書銷售情況並未較2017年好轉」的狀況相互呼應,是否出版業雖然表面看似止跌,但可能僅來自於出貨量提升,但並未轉換到最末端的零售銷售上呢?回顧2018年,台灣的書店通路概況又是如何?

【延伸閱讀】

5d4_2167-008suo__0.jpg
2018年全台電子書營業額持續上漲,上看4億,但仍僅占出版整體營收的一小部分(Readmoo讀墨提供)

二、通路版圖變化

▇三大通路:多方嘗試、分眾經營

業內合稱「三大通」的博客來、誠品、金石堂,2018年都推動了不少新計畫。

博客來自2015年開放港澳到店取貨服務後,業績顯著成長,2018年將此服務拓展至馬來西亞,並大幅增加港澳及新加坡的取貨店點,據稱海外業績成長超過10%;同時設立「青春博客來」品牌,帶動學生族群閱讀及購買,13至24歲藉由行動服務購書的比例高達8成

54143.png
2004年博客來成立「三魚網」,專責高中校園的閱讀推廣。2011年設置「高中生平台」,開放在校生線上投稿書評,2018年正式更名為「青春博客來」。(截自青春博客來官網)

誠品仍舊維持有開有關的策略,2018年展店積極。雖收掉租約到期的高雄大統店及桃百店,但2018年5月插旗花蓮,下半年桃統店開幕,台北南西店則與位於地下街的R79形成商圈連結;年底除了在台中三井設點,籌備多時的深圳店日前亦開始營運。

今年誠品成立30週年,與日本三井合作的東京店預計於秋季開張。年度報告中雖未提到整體營收,但破天荒公開200萬會員族群分析,可看出讀者具有一定品牌忠誠度,占比最高的26至35歲區間,每人年購書量近10冊。相對於博客來耕耘年輕市場,誠品購書量最多的年齡層落在46歲以上,顯示不同世代購物習慣的轉變,也在出版通路造成影響。

cats_20181205140740.jpg
(取自迷誠品)

金石堂預估2018年業績持平。先前曾一度減少商場駐點,2018年除了改裝部分店面外,也重新開始與不同品牌合作,包含區域性百貨(如高雄大立、桃園遠百)及量販店如大潤發等,藉由降低維運成本及調整商品結構增加營業利基

▇電商加入戰局、品牌書店成地產寵兒

2017年底開始販售圖書的MOMO購物網,銷售類型針對網購客群,以實用知識、生活、親子圖書、高單價套書為主。由於是從電商角度接觸出版,一開始曾發生自行將緩銷品以清庫存的概念,用破壞性價格出售(一般圖書通路通常會以退貨方式處理),是異業跨足的特殊現象。雖然上線後銷售反應熱絡,並有持續擴大經營意願,但根據文化部最新公布的資料,會在網路商城購書的占比為10.6%,較2017年的14.2%降低,後續趨勢尚待觀察。

實體市場方面,即使圖書不景氣,近年仍出現新的書店品牌。正如2017年6月本刊〈書店+房地產,1加1真的大於2嗎?〉中所提,2016年進入台灣展店的Tsutaya Bookstore,目前分由中環娛樂及潤泰集團經營,2018年新增台中市政店(中環)及台北松山店(潤泰),多座落於新建社區間。秀泰影城旗下的「小書房」,除台中站前店外,又開了台中文心店及台北樹林店,都標榜賣坪大、藏書多,樹林店更以長期79折吸引買氣

位於華山文創園區的青鳥書店,則以品牌授權給建設公司或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模式展店,近期於北、桃、屏等地積極擴點。另一方面,誠品與裕隆的合作案多年來則只聞樓梯響,目前據說預計於2020年開幕。

qing_niao_shu_dian_qu_zi_lian_shu_2.jpg
青鳥書店(取自官方臉書)

2018年底最後一間開幕的「書店」,是7-11的新複合店型,結合統一集團數個業種的「Big7」。該店也設立了博客來選書專區,成效如何尚待觀察。

對出版社、供應商而言,新的通路就是新的機會,能夠有更多地方鋪貨、開發更多客源。但書店人才養成困難,如雨後春筍林立的新品牌,標榜裝潢、氛圍、大賣坪,卻可能難以掌握選書的質量均衡,先不說對閱讀風氣的提振有無幫助,能在這門薄利的行業撐多久,同樣值得觀察。

【延伸閱讀】

▇獨立書店:有人道別,有人投身

根據文化部的調查,曾於非連鎖/獨立書店購買圖書的受訪者占比為23.3%,如以204.5億的零售市場規模回推此比例,台灣的2,099間非連鎖書店,每月營收應該來到14萬元。即使如此,光銷售圖書雜誌要達到這數字,對許多小書店而言仍然是不可及的高標。

相較於前幾年動輒每年少掉三、五十家的數值,比起前一年的2,113家,2018年明顯衰退趨緩,不過普遍仍無法單靠書籍銷售支撐。除了增加銷售品類如餐飲、規畫收費講座、市集活動、校園書展──各個都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長期下來不啻為嚴重耗損。

shu_dian_jia_shu_.png
2013至2018零售家數統計圖。資料來源: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第7次修訂(2013-2017年)及第8次修訂(2018年1-10月) 類別:4761-12書籍、雜誌零售

就筆者所知,2018年決定歇業的獨立書店包括旅人書房(2018.6.30)、給孤獨者書店(2018.8.31)及偵探書屋(2018.12.28)及預計營業到2019年2月底的永楽座,截稿前更收到屹立23年之久的東海書苑亦決定收攤,留下甫開幕的「邊譜」。另外在桃園十分活躍的南崁小書店將於2019年2月起暫時休息後再重新出發。

但另一方面,決心投身書店業的「勇者」卻也前仆後繼,2018年少說開了十來間。北部有來自香港的「電光影裡書店」、大馬的「季風帶書店」;新竹有以青少年為主題的「筆耕小書店」、苗栗除了「苑裡掀海風」開了「苑裡掀冊店」,年底又出現「日榮本屋」;台南運河博物館裡有「時之河書屋」,運河邊有「烏邦圖書店」,原2018年9月歇業的城南舊肆,也於2019年元旦由新團隊重新原址營運;高雄有伸手不見五指的「無關實驗書店」。

從基隆的「見書店」到屏東的「小島停琉」,書店的力量仍在台灣各地迸發。重新出發的書店亦不在少數:女書店於2018年3月重新開始門市營業,勇氣書房則甫搬遷完成。陪伴高雄人成長的「明儀書店」6月因租約到期本將結束營業,因居民請願得以續存;台中人重要的書店記憶「中央書局」,更即將以全新面貌與讀者見面⋯⋯

zhu_tu_23213.jpg
季風帶書店經營團隊陳官廷(左)、林韋地(攝影:桑杉學)

大家都知道「開書店難賺」,這些投身書業的人常被視為具備高度理想性及使命感,我們卻很容易忽略了在理想的背後,其實是由無數瑣碎繁雜的工作堆疊而成。道別固然令人不捨,但無論書店規模或大或小,比起感傷,我們更該持續思考如何讓閱讀的精神延續、擴散。

【延伸閱讀】

三、從「年度銷售排行」觀察讀者樣貌

▇網路書店議題當道,實體書店黏著度高

從各家公布的暢銷排行榜,則能觀察出不同通路的讀者屬性。實體書通路除了誠品的榜單只鎖定當年度出版品項外,其他通路多半都直接統計當年總銷售,有些會另外拉出「新書榜」。

tou_ying_pian_1_1.jpg

tou_ying_pian_2_0.jpg

tou_ying_pian_3.jpg

總銷售排行向來是熟面孔的天下,《斜槓青年》、《情緒勒索》、《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等出版已有一段時日的品項,都同時占據博客來、金石堂、讀冊的年度總榜前十名,顯示大部分讀者對於閱讀議題的需求和反應需要時間。以類型而言,亦可看出「情緒」與「人際」仍然最受關注,電子書通路則出現哈拉瑞(《21世紀的21堂課》、《人類大歷史》)這樣長/暢銷的作者。

誠品雖未公布整體榜單,但透露新書銷售總占比為全體的42%,假設此比例各通路相去不遠,那麼台灣書市仍有過半銷售來自一年以前的出版品。

ilohrki_460x580-tile.jpg

新書榜相對稍微「有趣」一點。網路通路(包含紙本書和電子書)讀者對時事較為敏感,下半年出版的《真確》因緊扣「假消息」議題,分別衝上博客來總榜第十和電子榜第九,也在讀冊生活擠進一席之地,更成為讀墨和樂天KOBO兩個電子書通路的排行冠軍。博客來榜首首次被語言學習書拿下,除了因多益改制,也與網紅推薦有關。

實體通路則與客群屬性高度相符,誠品書店的消費年齡層以青壯年為主,故前十大偏向文學、小說,也是唯一出現村上春樹的榜單。而金石堂則以新型態社區店型發展,所以生活類(旅遊、圖文書、健康)占去半數,輕小說亦未缺席。

讀者在收到資訊的同時隨手就能下單,是網路通路在議題操作上的優勢(日前知識型網紅「理科太太」在訪問蔡依林時,片中提到《脆弱的力量》旋即登上博客來即時榜冠軍)。實體書店的讀者則仍具備品牌忠誠度,誠品2018年「月讀一冊」案型,會員回購率為先前的2.8倍,是借力使力的好例子,2019年將繼續實行。

▇暢銷無力、長尾不再,閱讀單一化危機

綜觀三大通路,年度新書前十名僅有兩本交集,一是《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新作《起源》,二是作家張曼娟書寫中年感懷的《我輩中人》。前者是以「蘭登教授」為主角的系列作,顯見高知名度的續集仍具備相當程度的銷售動能;後者則彷彿是作者與讀者共同成長,從《海水正藍》的青春年少到中年感懷,同時呼應近年高齡社會關於長照與老後生活的討論。不過《起源》雖是年度總冠軍,卻沒有超過10萬本的門檻,也讓不少出版人感到憂心。

3667lc5_460x580-tile.jpg

以往大型書店庫存品項豐富,但近年受限於營運壓力,逐漸調整商品結構,主力放在暢銷及長銷品項,「長尾」一度轉移至網路書店,只要購物車開著,讀者就有機會在瀏覽時發現舊書目。但行動消費比例日益增長,手機介面力求效益、簡潔,必須減少商品訊息,讀者愈來愈難「巧遇」自己不知道的書目,「長尾」也逐漸從網路書店消失。若暢銷書爆發力也衰退,就變成頭尾的消費能量都萎縮。

當讀者閱讀口味趨於單一,出版社也將愈來愈沒有餘裕承擔開發新議題、新作者的風險,只能從讀者容易親近的作品下手。近年許多出版社不斷重新出版公版經典書目的現象,即為其一。儘管經典本來就有重新詮釋的價值,儘管台灣一年仍舊將近4萬種新書,但長此以往,出版的多樣性將降低,造成閱讀市場的惡性循環。

▇小,卻很重要:微型出版、獨立書店

如果說大型通路的重要性在於支撐產業,同時接觸、反映大眾讀者的喜好及需求,小型通路的重要性則在於深化及引領閱讀市場。獨立書店多半有著對閱讀充滿想法的店主/店員,他們能夠以獨特的觀點,撈出茫茫書海中撈出被忽略的好作品。

位於永和的小小書房,所公布的2018暢銷榜,完全能夠展現這間店的特色。光看前十名,就有漫畫、劇本、經典、台灣本土創作。據店主劉虹風的分析,可看出一間獨立書店在辛勤推薦好書多年後,真的能「養出」讀者:「小小的會員在我們多年持續推薦漫畫之後,終於,也都願意跳下坑來收藏這些大師的漫畫了!我要認真說,這兩位漫畫家的粉絲,這些年在小小真的增加不少。」

由於友善書業合作社的年度榜單於截稿前尚未公布,但近年微型出版蔚為風潮,許多出版人「校長兼撞鐘」,以獨到眼光引進、發掘看似較冷門的作品。這些書雖然不容易擠進大通路的排行,卻常有機會在獨立書店成為暢銷品項。台灣的出版品在華語市場仍具有優勢,而儘管一般認為網路等其他娛樂瓜分了閱讀的時間,但書本仍然是系統化獲得知識無可取代的重要管道,如何讓這些看似小眾的選題能被更多讀者看見,是出版與通路要共同努力的課題。

【延伸閱讀】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1-06 21:27
繪本書房》在書桌上來場音樂會:無字繪本的DJ閱讀法

帶閱讀活動請孩子朗讀時,我喜歡加點背景音樂,而且最好同樣的文章段子,搭上風格迥異的配樂。例如:我們曾共讀過余光中的現代詩《小木屐》,頭一回配上《嘉禾舞曲》,第二次則試試聖桑的《天鵝》。前一曲踢踏跳耀的如兒童天真快樂,下一曲變得「轉大人」的端莊沈穩,相當有趣。

之所以想搭配背景音樂,是受到迦納博士(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的啟發。每個人的8種智能發展各有突顯的強項,對待音樂、肢體智能較敏銳的孩子,我便試著用聽覺、動態進入閱讀。

後來發現:運用配樂來聆賞圖畫書,也另生滋味。學生透過圖像、文字,加上快慢節奏、抑揚頓挫的旋律後,似乎更容易進入書中氛圍。例如:《走進生命花園》我們搭配《小星星》鋼琴曲朗讀、《阿利的紅斗篷》配上了Spencer Brewer的新世紀音樂〈monkey talk〉閱讀,效果都很好。

點擊可聆聽〈monkey talk〉片段

更進一步挖掘,赫然發現,不少無字圖畫書在翻頁設計上,即具備了豐富的音樂元素。這回「繪本書房」我們就來瞧瞧……不對,應該說聽聽,3本無字圖畫書開的音樂會。

▇Intro(前奏)

既然是無文字的繪本,讀圖是基本條件啦。來,先試試封面:長型版式正中央,一位武士戴著頭盔,一手持盾、一手握劍,他正跨坐在一匹儼然飛馳的馬背上。細瞧武士的神情,哇,他竟然閉著眼睛呢!是傲慢自大,還是沉浸在出征的激昂情緒中呢?


shu_feng__29.jpg

《小小蠻族》書封,由左至右分別為巴西版、法文版及英文版

書名《小小蠻族》(葡萄牙文版Bárbaro,英文版The Little Barbarian)背景音樂該怎樣搭配,才能彰顯此「小小蠻族」的氣勢呢?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會不會太隆重了?

咚、咚、咚、咚~~翻到書名頁,我們的男主角仍是一派輕鬆,瞧他踏著輕快步伐,準備~

翻頁,畫面右側出現一匹坐騎;翻頁,主角一躍,飛越一座深谷;翻頁,他毫不畏懼鷹爪攻擊;翻頁,這會兒躲過百蛇偷襲。

再翻下一頁,呦,他往下一蹲,立刻又閃過萬箭齊飛的陣仗。再翻……他又是往上跳起;再翻一頁,再度落地迎敵……


gif.gif

《小小蠻族》內頁(取自法文版官網

我們似乎可以抓到什麼固定節拍了: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像……盪韆鞦嗎?像海浪嗎?加上征戰的裝扮,也許希臘配樂大師范吉利斯Vangilis為電影《1492》所做的配樂〈Conquest of Paradise〉挺適合的吧,隨著哥倫布海上探險開拓新世界去。

這本《小小蠻族》出自巴西插畫家雷納托.莫里克尼(Renato Moriconi)之手。他是當前巴西最重要的優秀插畫家之一,專攻視覺藝術和平面設計。他的繪畫作品從1994年起即風靡巴西、墨西哥、法國和韓國的出版界。

莫里克尼的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授予的榮譽,這部無字圖畫書也在2014年獲得巴西「雅布提」(Jabuti)文學獎。「雅布提」文學獎創建於1959年,共設有二十幾個獎項,是巴西最傳統、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圖書獎。

在我們跟著這位武裝的野蠻人跨騎皇家戰馬,無人能擋地展開難以置信的騎行宣戰時,每翻過一頁前,不妨推測前來挑戰騎士的狠角色,又將會是哪些奇獸猛敵陸續登場?


barbarodentro.png

《小小蠻族》內頁(取自libriemarmellata

在一路過關前進時,我們的主角,小小野蠻人有什麼變化呢?只見他無畏於肉食植物噴著密毛紅蕊,不怕那群手握長柄箭的獨眼巨人,甚或宙斯的怒火……畫面就這麼一頁躍升、一頁著地的上下來回著,不是挺單調的嗎?

翻著、翻著……咦,音樂嘎然而止。小小蠻族睜開雙眼,愣住了。他嘴角下癟,嚎啕大哭起來……一雙如同神祇的大手從畫面右上方伸了下來。


screenshot_2015-10-07-22-41-42.png

《小小蠻族》內頁(取自libriemarmellata

什麼?故事急轉,相信讀者必定「噗滋」一笑,原來封面早已劇透,趕緊翻回尋找線索,真的吔!內頁出現的角色的確都符合安排,尤其那匹始終一號表情的駿馬。作者巧妙藉由圖像營造動態,將兒童觀點的想像力表現得相當出色。

最後的場景,建議配上波蘭手風琴三重奏Crazy Accordion Trio cover演繹的〈We are young〉,你聯想得到故事的場景設定在哪裡嗎?(偷偷給個線索:跟某種遊樂設施有關喔!)

▇Inter(間奏)

轉一下音樂頻道,我們換一本無字圖畫書來「聽聽」。《青蛙花》(개구리꽃),光是書名便引人遐想了。這是韓國插畫家具信愛(구신애)幾乎無字(全書不到10個字)的作品。


shu_feng__30.jpg

《青蛙花》

夜的顏色下得出奇——霧霾藍,這是義大利畫家Giorgio Morandi(1890-1964)的愛用色,沉靜冷冽、穩定淡雅。以這個顏色做為揭啟的夜幕,會在耳畔製造出怎樣的樂音?


20170329_03_03.jpg

《青蛙花》內頁(取自picturebook-museum

叮~鈴鈴~我們好像聽見被微風輕撫的吊鈴。
翻頁,「失去光芒的月兒~」,叮~鈴鈴~是月兒的碎片墜落聲哪。
翻頁,叮~鈴鈴~月兒碎片飄向一片花圃。
翻頁,叮~鈴鈴~碎月吻向花朵。


05_700_700.jpg

《青蛙花》內頁(取自cargocollective.com

翻頁,叮~呱呱~花朵變成青蛙啦!
翻頁,咻~咻~青蛙蹦向空中;砰~砰~變成煙火啦!


14_7700_700.jpg

《青蛙花》內頁(取自cargocollective.com

圖畫書最大的關鍵在「設計」:設計怎樣的內容、應和怎樣的圖像;設計這一頁如何翻到下一頁;設計在讀者腦海中沾黏點什麼;設計讓讀者讀過之後會再翻一遍……

這本《青蛙花》便在每一頁圖像裡,悄悄設計了翻頁的音譜:利用色彩、造型、運動的線條等,製造一點點懸念,讓讀者加上一絲絲的想像力,便能化身演奏者,詮釋起這曲樂章。


15_700_700.jpg

《青蛙花》內頁(取自cargocollective.com

具信愛是韓國新生代插畫家,在她的個人網頁上讀不到太多訊息,書頁上只輕描著:「慢吞吞的人、作家、插畫家……心中塵屑很多的人、想將這些收集起來做點什麼的人。」可愛!她目前已有6部出版品,包括另一本《펭귄 랄랄라》(企鵝啦啦啦)幼兒數數書,也可以做為大人學習韓語的基礎呢。

我們該搭配怎樣的樂章,來映襯這場從靜謐、落寞到奇幻、歡騰的深夜秀呢?一開始想到的是陳揚作品《歡樂中國節》,一點電子混音、一點鋼琴,但節拍似乎快了些。後來試著配上貝多芬的鋼琴曲〈Silence〉,稍稍符合氣息,可是似乎又缺了點奇幻氛圍。最後找到冰島樂團Sigur Ros為電影《我們買了座動物園》所作的配樂〈Glósóli〉,試著用耳朵走進一本圖畫書中的神祕世界。

 故事樂章即將來到終曲,遂願的月兒碎片返回夜空,「重獲新生」,最後一聲音符敲下。非常適合靜夜「演奏」的一本無字圖畫書。

▇Outro(尾奏)

第三本無字繪本來自法國,它的書名就是音樂術語——《Diapason》,一解為「音域」、「全協和音」,另一解為「管風琴的音栓」,還有一解是「調音用音叉」。我們且先翻翻書,感覺一下它適合怎樣的書名。


01_1.jpg

Diapason》書封及內頁(取自作者個人官網

書殼上頭印著五條成一束、微微顫抖的橫條紋,會是「五線譜」嗎?封面上,一位身著燕尾禮服的小小人兒手持指揮棒,佇立在一株高聳的樹冠層上,右上方有幾隻飛鳥。會是一場森林音樂會嗎?

拉開內頁,哇,這是一本如屏風摺疊的「拉頁書」(也有傳統裝訂版),先前的「五線譜」變成垂直線,由書底向上延伸,逐漸形成一座森林。一位男士走進畫面,他開始往樹上攀爬,立定後即搖著指揮棒,幾片樹葉翩然飛舞,慢慢變成鳥群翱翔……


la_ye_.jpg

Diapason》內頁(取自作者個人官網

本來還在理著頭緒,揣想這究竟在傳達怎樣的故事?卻在內頁越拉越長的運動中,感覺自己就是那位指揮,右手一上揚,一群白鳥翱翔盈空,左手一點指,一群黑鳥俯衝嬉遊。啊,真的聽見音樂了呢!


gif2.gif

Diapason》內頁(取自作者個人官網

這本無字圖畫書,是法國插畫家雷蒂西雅.德芙奈(Laëtitia Devernay)的第一部繪本創作,獲得2011年波隆納加拉茲Opéra Prima獎項提名、2012年英國V & A插畫獎等多項大獎肯定。德芙奈說她在創作時喜愛聽音樂,古典、爵士、民謠……無所不聽。

在這部繪本中,她以濃黑墨色線條構築畫面,圖像單純聚焦而力道十足,留白宛若休止符般演繹著樂曲,尤其結尾的處理,讓閱讀過程充滿聆賞音樂的享受,又留下餘韻。

還記得觀賞過一齣好戲或好歌之後的心情嗎?我們不會想立即起身離場或鼓掌,而是想靜坐一會兒,沉澱、沉澱。

閱讀這本書時,應該搭上怎樣的配樂呢?

當代新創的樂曲如何?可以試試風潮音樂吳金黛創作的〈親愛的地球,讓我為你唱首歌〉。

若襯以旅荷台灣音樂家方斯由以詩人周夢蝶先生的作品《孤獨國》為主題,與當代爵士八重奏S'yo Fang Octet共同演繹的〈Lonely country〉,也別有風味。 

其實已有不少團體詮釋過這本無字圖畫書,譬如作者官網上可以看到的劇場版,還有在Youtube上可看到的網路版:

 對了,應該取怎樣的書名呢?義大利文版的書名為《樹的協奏曲》(Concetro per alberi),英文版則為《指揮家》(The Conductor)。顯然法文版最難翻譯,《音叉》、《音栓》很怪,《音域》音階從最低到最高,可能就是一場大自然的試音演奏會,感受一下這個眾生世界是否「走調」?

演奏結束,指揮家重返樹下,群鳥也各自返回樹梢。像執行一場莊重恭敬的儀式,這位小小人兒俯身蹲下,在一株樹根旁挖了一個小坑,他將指揮棒「種」下……


diapason_normal_galerie05-517x600.jpg

Diapason》內頁(取自作者個人官網

多棒的無字圖畫書音樂會呀!

【同場加映】

image025_1.jpg

為什麼

作者:Nikolai Popov
出版:鹿橋文化
推薦原因:
獨坐石上的青蛙賞著花,卻無端地被甫鑽出地洞的老鼠搶走手上小花,繼而持續引發一連串的你爭我奪的戰事,直至雙方皆無贏家,徒留焦土一片。
故事情節的運動方向與翻頁節奏跟拉摩(Rameau)的〈母雞〉(La Poule)非常搭喔。

image026_0.jpg釣魚日

作者:樓弘.莫侯(Laurent Moreau)
推薦原因:
《你在想什麼?》作者2008年的無字圖畫書,敘述主角騎單車、帶著釣竿,一路悠哉地往海邊騎去。沿途狀況不斷,唯主角氣定神閒,不受影響。抵達海岸後,他架竿、甩線……哇,有魚上鉤了!不~~~主角的臉氣得通紅,前面的悠哉完全破功。到底發生什麼事?封面和沿路的圖像都有線索,封底也有結局。高雄市立圖書總館繪本區有館藏喔!

來一曲尤.蒙頓(Yves Montand)的香頌〈La Bicyclette〉(腳踏車),享受徐風拂面的閱讀樂趣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1-05 13:02
跨世紀臺漫 3》從「雷克小子」到《上海大少爺》:董事長黃熙文的漫畫路

小時候筆者家裡有個金屬製的垃圾桶,說是垃圾桶,只是一個直徑15公分左右、高度約莫相等的正圓柱體,上面附有鐵蓋,下方則有用來開蓋的踏板。真拿來使用也裝不了什麼,從來不曾用來裝垃圾。

lei_ke_xiao_zi_s.jpg
雷克小子系列商品

沒記錯的話,這好像是某次交換禮物抽籤得來的「成果」,符合那種場合的購物邏輯,不見得實用,但小巧精美。吸引人的亮點是上面的圖案,「雷克小子」(這名稱也是很後來才知道的)倚著摩托車,站在夕陽映照的港邊。圖像層次分明,有著細膩的質感,在雷克小子的天真中,注入淡淡少見的成熟。

雖然是單幅圖畫,沒有前因後果的情節或對話,卻似乎藏有許多故事,讓人忍不住聯想各種可能。對小孩來說,這樣的想像,已是他最接近所謂「浪漫」的事物。

▉用飽滿的圖像賦予商品鮮明個性

雷克小子是今日許多中年人成長時期的共同記憶之一。搭配著當時的知音文具,雷克小子以不同姿態,被製作成無數產品,陳列在文具店或書店裡,等著孩童們下課返家前的逗留。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雷克小子,和稍晚些由凱西.陳所繪製的凱西系列,以圖像結合商品的方式,席捲了當時的文具禮品市場,成為許多人「包包」裡或「本本」上常見的圖樣,和進口的外國圖案如史努比、加菲貓等分庭抗禮,平起平坐。

m24613168_big-tile.jpg
凱西.陳所繪製的凱西系列(取自阿秀商行

雷克小子和凱西系列的共同點是都屬於「單幅」圖案,依循不同的商品屬性,柔順自然地銜接,取得商業的成功。但兩者的畫風截然不同:雷克小子精緻豐富,有如廣告看板般華麗,凱西則帶有信手塗鴉般的質樸。

凱西還有少量的文字敘述,以文字發揮畫龍點睛的效果,賦與凱西和她的夥伴們某種「故事」性格,進而形成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使用者認同和消費對象。而雷克小子則幾乎沒有文字,沒有明確的角色和情節設定(即使有,多數消費者大概也不太清楚),只有「Blue Rex」的標題或偶爾出現的狀聲詞。

lei_ke_.jpg
《就是雷克It's REX》

雷克小子完全擺脫依循文字組合所構成的世界,純粹以圖像直接對決,還能吸引這麼多人的注意和喜愛,顯示了創作者黃熙文豐沛且獨特的魁力和創作能量。透過圓潤飽滿的筆觸,縝密堆疊、雕塑出不同的細節,讓謎樣的雷克小子順應著商品屬性,一同產生鮮明的「個性」,吸引消費的目光。

在「文創」還沒泛濫到廉價,甚至完整的概念要等到多年後才會正式出現的年代裡,雷克小子開創了圖像創作與商品結合的合作和獲利模式。這個發展脈絡自成一格,一路延伸到下新世紀初彎彎的出現,以及目前如雨後出筍般浮現的圖文作家們。

以畫面構成的風格替代故事,或許是雷克小子在商品市場獲得成功的條件。但令人忍不住好奇(或說遺憾):如果將這一幅幅圖像串連成完整敘事的漫畫,不知會是怎樣的面目?這可能是無數當年擁有雷克小子相關商品的孩童或青少年,曾經在腦海中浮現過的念頭。

雖然在2003年出版的漫畫集《就是雷克It's REX》曾短暫滿足了雷克小子迷,但這部漫畫集的流通有限,加上黑白四格或短篇的形式,似乎還離童年的想像有些距離。這樣的遺憾背後,不只是針對雷克小子,同時也是對能創造出那麼完美圖像效果的作者黃熙文,在創作能力上的期待。

作畫風格再進化

 《上海大少爺》 預告動畫短片

《上海大少爺》在2018年問世,這份遲來的意外,多少回應了漫迷跨越時代的期盼。

《上海大少爺》的故事舞臺設定在1929年的上海,以獎金獵人「大少爺」冼小冬為主角,開啟一場剷惡鋤奸的青春大冒險。主角雖然不是雷克小子,但相似的畫風和外型設定,馬上勾起人們的回憶。

除了充滿「黃熙文風格」的人物設定之外,能喚起人們印象的就是畫面構成的細緻。多數人翻開這部作品,最搶眼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圖像的「滿」。這不只是全彩造成的效果,更是黃熙文一路以來作畫風格的再進化。

shou_gao_.jpg
《上海大少爺》手稿

從人物到前景或背景,一層又一層細細的雕琢,藉由色彩及無數細節,營造出厚實滿溢的飽和感,承襲過去商業圖像的「腔調」,又以這份飽和感替代了商品所提供的基底,開發出全新的「語法」。這樣的語法不只應用在故事的講述,更從盈滿的構圖中,生成出動感。

如果雷克小子如同作者自己形容的,是商品導向的「靜態」作品,那麼「升級」過後的黃熙文在《上海大少爺》中不只給予劇情,更藉由「滿」的技法,將整個畫面推向了「動態」的極端。譬如第九章〈相信〉中的最後高潮,一格格快速的節奏,與其說是漫畫,倒不如說具有更濃烈的動畫感。

讀者不只等來了老朋友,而且還是在「精神時光屋」中修練多時,已成為「超級賽亞人」的老朋友。

在夢想和現實的斜槓之間堅持淬練

許多人應該是經由《上海大少爺》的宣傳文案,才知道黃熙文是「十八銅人行氣散」的經營者。這段消失的空白,某種意義上是在夢想和現實的「斜槓」之間,尋找平衡的摸索和苦鬥。十年一劍,讀者在《上海大少爺》看到的種種改變,或許就是在這苦鬥中被淬鍊的強韌。

shi_ba_tong_ren_.jpg
於2010年臺北國際玩具創作大展推出的「十八銅人.PIZZA CUT FIVE.PUSH COMIC」聯名展

從90年代到新世紀,臺灣漫畫經歷過太多令人啞然無語的頓挫,使許多才華洋溢的創作者喪志,或選擇轉換到相對安穩的跑道。然而同時還是有不分世代的創作者,選擇在逆風之中繼續航行,堅持與風浪對抗,如同《老人與海》裡的主人翁,即使最後只能拖回魚骨,但過程中與大環境的肉搏,已是可歌可泣的史詩。

在書末和水瓶鯨魚的對話中,那個在正職之外徹夜未眠,只為一圓漫畫夢的黃熙文,不僅體現出臺灣漫畫某種不倒的倔強,也是所有逐夢者的典範。

zuo_hua_ji_jie_.jpg
 黃熙文為圓漫畫夢,利用下班之餘創作漫畫

史家本質上就是一群守著過去殘存的懷舊者,創作者則理應相反,必須不斷向前,和未知的挑戰奮鬥,雙方觀點理應不同。歷史從來不是一面鏡子,過去和現在分屬不同時空脈絡,直接比對只會造成偏差。然而史學確實能從已逝的時光中,萃取出抽象的經驗,雖然不見得能完全避免錯誤,但至少降低了同樣錯誤一再重複的機率。

面向過去是為了未來創生的參考。像黃熙文這樣的創作者,了解他一路走來的歷程,除了加深對他作品的理解,也能為在前線和他共同作戰的人們提供參考。雷克小子時代,黃熙文對於圖像和商品兩者性質的探索,仍是當下許多圖文創作者在思考文創的商業運作時,值得參考的標的。而黃熙文對漫畫的堅持,更是一則關於夢想的勵志故事。

無論如何,十年等到黃熙文一劍,只希望下次出鞘,不要又是十年。

wei_tu_2.jpg
《上海大少爺》內頁

zi_hua_xiang__0.jpg
黃熙文自畫像

0831-shanghai-book.jpg上海大少爺
Shanghai Junior: A Story in China 1929

作者:黃熙文
出版:大辣文化
定價:6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熙文

  • 1966年生,A型天秤座,臺灣嘉義人
  • 日本東京設計師學院(Tokyo Designer Gakuin College)畢業
  • 曾以「雷克小子」(BLUE REX)造型人物風靡卡片禮品界
  • 現任和氣藥品公司董事長和漫畫家
  • 1981年,因受到《小咪漫畫周刊》影響,在嘉義和幾個熱愛畫漫畫的朋友共同創立了「漫畫之友」研究社團
  • 1984年,成為「漫畫之友」會長,之後北上就讀復興商工、同時一面打工接漫畫、插圖、設計稿件繪製。隔年發行《漫畫之友》刊物,並舉辦二屆漫畫比賽
  • 1987年,進入卡片禮品界工作,以時尚造型風格、精湛細膩的畫風《雷克小子》(BLUE REX)風靡全臺灣的年輕人,期間推出無數周邊系列商品
  • 1991年,赴日求學專攻電腦繪圖,於1995年以「最優秀賞」的成績畢業於「東京デザイナー学院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専攻」
  • 1999年,成為老牌藥廠第二代接班人,接手「和氣藥品」董事長。公司最著名的商品為「十八銅人行氣散」、「鳥頭牌愛福好」
  • 2000年,因支持漫畫家好友林政德創作理念,共同合作鹿鼎記、星貓等行銷與動畫前製設計和製作
  • 2003年,出版個人第一本漫畫作品集《就是雷克》
  • 2006年,在《漫樂雜誌》共發表三期短篇漫畫:〈有沒有一種感覺叫溫柔〉、〈有沒有一種趕稿叫無間〉、〈有沒有一種驚聲叫尖叫〉
  • 2008年,開始構思17歲時就想畫的長篇漫畫《上海大少爺》劇本,進行老上海資料蒐集、場景考查、劇本編寫、人物設定
  • 2009年,為改變30多年老牌藥品新形象,特以十八銅人為核心概念打造全新形象「十八銅人浴火重生」,於臺北紐約紐約六樓展演廳舉辦的「十八銅人X PIZZA CUT FIVE聯名藝術展」
  • 2010年,「十八銅人‧PIZZA CUT FIVE‧PUSH COMIC」首度在臺北國際玩具創作大展推出一系列震撼聯名
  • 2018年,完成第二部漫畫作品《上海大少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9-01-03 17:09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