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注寫好小說的老文青:訪《野豬渡河》作者張貴興

採訪那日的早晨大雨如傾,市中心車道擁擠,但張貴興早早就到場,好整以暇候著。讀者的等待則綿延更長,上一次他出版長篇小說,距今已隔17年。

1976年張貴興赴台求學,畢業於師大英語系,後入籍中華民國。和當時大多數作家一樣,他先從文學獎嶄露頭角,大學時期就已頻頻獲獎,幾乎一出手就能獲得不錯的迴響,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中篇小說獎、時報文學推薦獎等。

自1992年的《賽蓮之歌》後,每隔2、3年張貴興都有新作問世,長篇小說《群象》和《猴杯》更讓他聲名大噪。然而2001年後他即少有新作,2013年出版中、短篇小說集《沙龍祖母》,號稱是重現文壇的暖身之作,但此後只有一篇長文在文學雜誌上現身,再無其他作品發表。平日亦深居簡出,極少在公開場合露面。

這本新書《野豬渡河》,出版社在宣傳上擺開大陣仗,強調17年磨成一劍。張貴興則說:「出版社誇張了,我這本書只寫了一年多。」

過去接受採訪時,張貴興曾提到,自己有時會一邊看學生早自習,一邊伏於講台前寫作,學生也知趣地不打擾他。2016年7月,他自台北市成淵高中英文科退休。雖然可繼續教書,但為了專心寫作,他選擇一屆退休年齡即卸下教職。此後花了一年多,完成《野豬渡河》。

問他空白的這十幾年,都做些什麼?張貴興平淡地說,「就是閱讀跟寫筆記。」讀的速度很慢,但做了許多筆記,將想到的場景與意象一一記錄下來。如此說來,十多年磨一劍,或許並不誇張。

張貴興鮮少涉足文壇,多年來他的主業就是教師。近年雖有數本研究他的專論,學術界更視他為「當今最重要的華文作家之一」,但這一切似與他無關,他並沒有刻意追求作家的光環。不過,選擇屆齡退休專心寫作,或許正透露出,他本質就是一位小說家。

dsc08253-bian_ji_-002suo_.jpg

▇太多詩意的老文青

張貴興的長篇小說創作,多在繪製雨林原鄉的圖景。《野豬渡河》雖也發生在雨林,但他自覺更勝以往。這部作品由25個章節構成,每篇初初閱讀時看似獨立,讀完又覺得無法割捨任何章節。作家運用時間順序的錯落及虛虛實實的書寫,以歷史為主,卻又與一般平鋪直敘的歷史小說大不相同。「我的敘述時空是跳躍式的,有時候現在,有時候過去,時間是很長的,但主要集中在1941年至1945年。」小說背景設定於二戰前後,張貴興企圖從複雜的人物與時序安排,展現超越以往的敘事技術。

「這本小說跟過去的小說有很大的不一樣,」張貴興說:「我之前的小說,如《猴杯》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的推展非常緩慢,甚至會給讀者很多閱讀障礙。這本新小說,情節的推展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物很多且關係複雜。文字風格方面也不太一樣,至少我認為是自我的超越,不能跟之前一樣,總要往前走。」

評論者常評及張貴興小說中的詩意表現,他自況:「你看我寫《賽蓮之歌》,就知道我是一個很文青的人。」問及《野豬渡河》是否是他最滿意的作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至少在下一本書出來以前是。」在此之前,他評價自己最喜愛的作品是《賽蓮之歌》,有點像是自傳體小說。另外入列的還包括《群象》和《猴杯》,「其他作品,現在我都不想提了。」說畢,他自己笑了。

▇從前的荒地,現在高房價

《野豬渡河》的原型之一,來自張貴興父親的相親經驗。張父年輕時,日本人會抓未婚女子充當慰安婦,已婚者則放過,因此未婚女性紛紛忙著結婚。張父曾與一名女子相親,對方面相姣好、長髮飄逸,因突然刮一陣西南風,吹起覆蓋的頭髮,露出臉上的胎疤,最後相親未果,父親才與母親結婚。張貴興常常想到這個面有胎疤的女子,遂將她發展為小說中的人物。

雨林場景也來自記憶。張貴興說:「我出生的地方就是在雨林邊陲的小鎮,在我那個時代,那個地方還是非常荒涼,抬頭就看到天上有老鷹,地上有大蜥蜴,樹上有猴子,穿山甲時常還會跑到家裡。加上歷史背景,在這種地理環境,很自然就會把它寫進小說裡。」

再如書中〈龐蒂亞娜〉一章,引言中描述馬來女吸血鬼是孕婦死後變成,這並非來自西洋的吸血鬼故事,而是當地普遍熟知的坊間傳說。書中還有許多人物的原型都來自在地人士,像是牙醫、攝影師、賣雜貨等角色。問他當年那些人物出沒的地方現在還在嗎?他回答,還在,但已大不相同,從前的荒地「現在房價是附近最高的」。

▇寫給砂勞越的華人

張貴興曾在《猴杯》描繪主角雉的離散處境:雉19歲來台讀大學,畢業後用雙重國籍入籍台灣,隨後放棄馬國國籍,台灣人卻把主角當成東南亞的野蠻人。這樣的鄉愁,到寫作《野豬渡河》時,有什麼轉變嗎?

張貴興說,台灣人一直把他當成「馬來幫」,有時又當成台灣人:「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太太、我兒女都是台灣人,但我的兄弟姊妹現在也都還在馬來西亞。你說鄉愁,是因為我從小在那個地方長大,但現在鄉愁已經慢慢減少。我不是用鄉愁來看待故鄉了。」

他舉例:喬埃斯《都柏林人》寫20世紀初期愛爾蘭首都的都柏林人,面對歐洲來勢洶洶的資本主義、文化、科技的心理轉折,他們有種又自卑又仰慕的複雜心理:「這種心理在我看來,普遍存在於砂勞越的華人心裡。」很多當地華人在殖民地時期,不管是受華語教育或英語教育,都被教育成英國人。為了生活,漠然接受英國的統治,漠然承認英國政權的正當性,內化成被殖民者的價值觀。

sha_lao_yue_.png
砂勞越是馬來西亞在婆羅洲領土上兩個行政區域之一,也是全馬面積最大的州。

因為這種英國高高在上、華人卑微在下的階級差異,造成自卑又驕傲的心態。南洋華人有寄人籬下的自卑感,又經常夢想成為驕傲的(假)英國人:「一堆中國人坐在一起,他們也許不是受華語教育,但他們會講方言,會講客家話、廣東話、福建話,可是他們都用英語交談,全都用英文,而且講得洋洋得意,好像自己是英國人的樣子。我覺得很不以為然。他們心甘情願地,心懷感激地被壓迫著。」景況類似《都柏林人》,或許也可類比台灣與日本的關係。

「但人在面對困境與衝突時,會產生一種自覺,像一面鏡子,照亮靈魂,而有了頓悟。」張貴興說。

故鄉砂勞越是在被迫的狀態下,加入馬來西亞。因為有著豐富的天然資源,過去被英國人剝削,現在被馬來亞剝削,大部分資源被轉移去建設馬來亞,而砂勞越本地卻仍然貧窮與落後。既使現在華人有自覺,希望獨立,但馬來亞政府是不可能放過砂勞越的。

張貴興看見砂勞越的華人雖然開始漸漸有自覺與頓悟,但不敢面對自己的靈魂,活在一種麻痺與軟弱的狀態中。「我現在寫作會用一種批判當地華人的角度,因為砂勞越到現在還是被馬來亞政府剝削。」張貴興將鄉愁換置,以批判的方式思考故鄉現況的困境,藉小說回顧歷史、檢討現狀。他的下部小說應會繼續書寫婆羅洲,有計畫性地梳理婆羅洲整體的歷史脈動。

dsc08256-bian_ji_-004suo_.jpg

▇對悲劇的著迷

張貴興的作品偶會出現武俠及民間傳說的元素,除了前述〈龐蒂亞娜〉取材自馬來民間的吸血鬼傳說,《伏虎》中的〈武林餘事〉也呈現武俠元素。他讀金庸小說和一般讀者不一樣,他將它當成純文學研讀,從中看見金庸受莎士比亞影響很深。悲劇精神是張貴興一再強調的重點:人物磨難到最後極致,人性的美麗與偉大的光輝慢慢地自然會體現,這也展現在《野豬渡河》主角關亞鳳身上。

張貴興自認影響自己最深的西方文學家,首位是莎士比亞。「我中學的時候就閱讀莎士比亞,還沒來台灣之前就讀他的作品。他的重要作品我至少都讀了五、六遍以上,有些地方我可以倒背如流,但現在已經大概忘得差不多了。」

張貴興說:「他(莎士比亞)的作品影響我最大的是裡面呈現的張力跟強度。你讀他的作品就好像開一部跑車,一開始油門壓到底,砰~就衝到了底線,所以你必須看第二遍、第三遍,才能看得更清楚。第二遍把速度慢下來,開慢車,用步行的方式,去看周遭風景。看兩三遍還不夠,以後你還要慢慢用跳躍、空降的方式去讀那些你很熟悉的東西。隨著年齡增長還要反覆閱讀,他的精髓才會慢慢出來。」

其次是喬埃斯,如上文提及的《都柏林人》對比砂勞越華人處境,以及《尤利西斯》等作。張貴興自陳《賽蓮之歌》有一小部分即受到喬埃斯的成長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影響,但兩者並不一樣:「我寫的《賽蓮之歌》是情慾啟蒙的部分。」

另外,福克納小說通過各種角度敘述、意識流、希臘神話、聖經等,展現非常複雜、冗長而斤斤計較的精緻文字。馬奎斯的魔幻寫實則彷佛出現新境界,「他創立出來的魔幻世界,好像不屬於地球,好像是宇宙大爆炸出現的一個新的星球、新的東西。」

影響張貴興的西方作家,大抵就是這四人:「這四位作家,是我可以一直重複閱讀的。」講起自己喜愛的作家作品與文學人物,張貴興如數家珍。

至於中國文學,五四以前第一個讓他想到的人物是孫悟空,其他還有《史記》的項羽、《紅樓夢》的賈寶玉等。五四以後則有魯迅筆下的阿Q、老舍的駱駝祥子、錢鍾書《圍城》裡的方鴻漸、莫言《透明的紅蘿蔔 》中的黑孩,以及金庸筆下的喬峰與楊過等人。這些人物的影響所及不只在創作層次,「就好像進入我的生命一樣,甚至影響著我的思考模式、我的生活方式。」張貴興說。

▇專注於小說

雖然在台灣被視為馬華幫,但張貴興大多數學生並不在乎他是從哪個國家來的。偶有學生問起:「老師,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張貴興回答:「我是華人,我在馬來西亞是華人,我在台灣也是華人。」學生無法理解其中背景的複雜,他並不以為意。「我無所謂,」訪談中觸及這類問題時,他最常這樣回答。

對於自己應該如何在(台灣)文學史中定位,張貴興說:「我把作品寫好就好,那是我沒有能力影響的事。」他開玩笑說,這種事情交給黃錦樹跟張錦忠吧。「放在台灣文學中,我不反對,這是可以的;排除掉,我覺得也無所謂;不承認我是台灣文學,我也無所謂。」他隨後說到:「把作品寫得好最重要,沒有好的作品,說什麼都是假的,作品的力量最大。」

寫作時,是否有預設的讀者呢?張貴興答:「有時候會有。我是寫給台灣人看的?還是寫給馬來西亞的人看的呢?兩者都有。有時候我會想,如果被翻譯成英文,人家會怎麼看。不過,真正寫的時候,就沒有在想這個東西。」

問及台灣社會的整體氛圍與文壇發展,有無影響到他的創作,張貴興的回答是:「嚴格說起來沒有。」問他是否喜歡在台灣旅遊,他也表現出沒興趣,說每次出去,都是跟高中畢業班一起畢業旅行,自己很少出門。年輕時還會跟高中生一起坐海盜船,後來也都不會了。

雖然總用無所謂來回應這類問題,但這或許正透露出張貴興面對族群問題時的小心翼翼。除了小說作品受主流評論的相對忽視,長年在公務教育體系中,同儕或學生也難免觸及族群相關問題。面對台灣的拘謹侷促,與談起故鄉歷史及經典文學時的精神奕奕,形成極大的反差。或許也是他在作品中如此張揚揮灑的部分原因。

張貴興透露,來台灣生活那麼久,他心中也有寫台灣的盤算:「我打算最後一部長篇作品,以台灣為背景。我在台灣住了四十幾年,總要有一部以這裡為背景的長篇,不然對不起台灣。」是不是太多評論者提起這類問題,讓他不得不寫台灣題材?他說:「不,我自己也想寫。四十幾年了,總有些東西可以寫。」

採訪結束後,進行拍攝時,張貴興聊起砂勞越的歷史,專注得旁若無人。問他要不要看攝影師拍攝的成果,他毫不考慮地拒絕了,對於鏡頭後自己的模樣,他顯得一點興趣也沒有。採訪前Openbook編輯部曾建議他穿西裝或襯衫,但他並不理睬。指了指身上的褚紅圓領鈕扣T恤,他說:「去見總統,我也穿這樣!」

dsc08388-bian_ji_-008suo_.jpg

採訪:白依璇/撰稿:白依璇、吳致良/攝影:王志元/場地贊助:高傳真studio

8f7jmal_210x315.jpg

野豬渡河
作者:張貴興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貴興
祖籍廣東龍川,1956年生於馬來西亞砂勞越,1976年中學畢業後來台,師大英語系畢業後於國中任教。其作品多以故鄉婆羅洲雨林為背景,常處理華人與當地土著間的愛恨情仇與剝削關係。文字風格強烈,以濃豔華麗的詩性修辭,刻鏤雨林的凶猛、暴烈與精采,是當代華文文學中一大奇景。代表作有《伏虎》、《賽蓮之歌》、《頑皮家族》、《群象》、《猴杯》、《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沙龍祖母》等。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中篇小說獎、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好書獎、時報文學推薦獎、開卷好書獎、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選讀者票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等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白依璇(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2018-08-31 14:57
閱讀通信 Vol.009 》生活摺紙學:觸手可及的小小愉快

大家好,終於到星期五了!這個週末算是月底(淚),所以通通編要來推薦一個集有趣+省錢+增益智慧、可獨處享用又可和親友同樂的東西給大家~~那就是摺紙!

摺紙不但是種專門藝術,更被廣泛用於設計與科技領域,通通編就聽說有個印度科學家Prakash,發現母國的很多學校不敢使用國外捐贈的顯微鏡,因為太昂貴了,大家都怕摔破,於是捐贈來的顯微鏡都鎖在櫃子裡。這位科學家便和學生研發了一款只要1美金的摺紙顯微鏡,不但可以放大2000倍,並且因為本體是紙,所以也不怕摔。

誒,不過第一次要體驗摺紙的話該從哪裡開始呢?編輯部挑了近期出版的摺紙機關、摺紙機器人、金氏紀錄紙飛機、摺紙幾何學4種不同摺紙書,邀請三位腦力工作者——作家王盛弘、李欣倫和陳柔縉來測試。採訪結束的時候,還獲得三人異口同聲說「從來沒有一個採訪這麼好玩」的回應。

aaa.jpg

李欣倫與她的摺紙小兔(左)、陳柔縉豪爽射紙飛機~

摺紙最棒的地方,或許是會讓人靜下心,然後在過程中忘記時間,結束後還會憑空變出一個作品可以自拍(喂)。李欣倫體驗後,說她「現在」就要去書店買回家給小孩,因為這能開啟孩子的靜音模式。王盛弘則說因為平常要和文字工作,平日的休息一定是「動手做」,因此會想繼續挑戰最難的摺紙幾何學。至於陳柔縉,則是老早就拿著自己摺的小飛機跑到巷口試射了,一邊還發出陳式豪爽「哇哈哈」笑聲,通通編直到現在都難忘哩。

週末時光讓人可以稍微放下手邊工作,做做不同事情喘息一下,你是會打個手遊,打掃家裡,還是逛街看電影呢?希望這樣的轉換,會讓你下週充滿能量!或者也可以看看本週飽滿到噴汁的文章充充電唷:

  • 【封面故事】寫累了就來摺紙吧:王盛弘、李欣倫與陳柔縉的午後動動手​
    (如果你很想看看作家們摺紙時的崩潰享受表情,一定要點進去啊XD)
  • 【書・人生・張嘉泓】科學與普及:擁抱群眾的 vs 很難親近的科學家
    (這篇是正港科學家來講科學家的八卦~本次書人生特邀理論粒子物理學家張嘉泓大大,與我們分享他的偶像費曼——以及費曼的死對頭施溫格的精彩故事)
  • ​​【對談】神仙妖怪到人間:劉如桂與角斯的鬼怪繪本
    (通通編第一次看到兩位藝術家之間的Line問答對談,覺得滿足了偷窺欲。本篇談及工作節奏、工作卡關與工作心得,雖然是創作者之間的對話,但是上班族看了也好療癒,金句處處~

    摘句:「掌握好現有的素材,不要時時想著別人的作品怎麼做,那些參考都無法代表自己,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土地裡找尋自己喜愛的部分來詮釋,更能讓作品展現獨有的氣息。」

tu_xiang_su_cai_you_jiao_si_ji_bu_bu_chu_ban_ti_gong__0.jpg

角斯角斯與劉桂如作品(圖像素材由角斯及步步出版提供)

  • ​​【每週童書・繪本大師】天生藝術家:朵貝.楊笙和姆米的純真世界
    (大家,插畫人物「姆米」的作者不是日本人是芬蘭人啦。芬蘭是現在被評為最適合居住的國家之一,但是姆米誕生的時代卻是戰爭的年代,作者朵貝.楊笙以創作來救贖戰時自己疲乏的心靈,那時的她失去了工作動力,也覺得畫畫一點用都沒有⋯⋯或許感動作者自己的故事,才有可能感動廣大的讀者吧。)

yi_shu_jia_duo_bei_.yang_sheng_xie_zi_amazon_0.jpg

藝術家朵貝.楊笙(擷自Amazon)

  • 【世界・日本書房】戰後日本的「他者/異物」:安部公房、後藤明生、林京子的「歸鄉」之路
    (知名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大大,在某次表演中,應主辦單位邀請以母語和觀眾問候,竟然用中文說出「你好」兩字!?原來小澤先生當年是在中國瀋陽出生的,而戰後有幾位作家如安部公房、後藤明生、林京子都曾以自己的殖民地生活經驗寫作,這篇文章是本週讀者最愛top1、知識含金量+10000分唷。)
  • 【東亞書房​】日本漫畫網J-Comic籌建絕版漫畫平台,及其他藝文短訊
    (絕版漫畫哪裡都找不到嗎~日本漫畫網J-Comic即將建立平台搜羅絕版作品,讀者也可以自行掃描家中珍貴作品投稿分紅呢。另外另外,報導東洋藝文事件的《秋刀魚》雜誌真的要和日本攜手合作了,期待他們之後更多的內容。)
  • 【每週好書・OB短評】#125 幻化記憶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盧麒之死|科幻電影的預言與真實:人類命運的科學想像、思辯與對話|人不管幾歲,都值得好好活下去|夢遊的大地|回望|宇宙通信|從杜甫到達利|大英帝國的經驗:喪失美洲,帝國的認同危機與社會蛻變|

125.jpg

▇8/31(五)~9/9(日)​活動預告

通通編整理了接下來兩週的全台閱讀活動,祝你能找到假日出遊的靈感!
對了對了,我們近期做了一個「移動閱讀233」專題,裡面有3種書店旅行路線跟233個全台閱讀空間大盤點,出去玩之前也可以參考喔。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9/1(六)

10:00
美好動物園—李憶婷繪本原畫展開幕分享會暨簽書會​​
地點: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巷6號活動頁面
14:00
詩的復興 陳育虹現代詩塾系列講座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14:00 ~ 16:00
活水來冊房《藏書之家》全台新書發表會台北場
地點:慕哲咖啡 台北市紹興北街3號活動頁面

cang_shu_zhi_jia__0.jpg

fbhuo_dong_ye_banner_1_zhu_tu__0.jpg

9/2(日)

14:00 ~ 15:30
拆解《驟雨之島》,談危崖人生的勇氣【台中場】
地點:新手書店 臺中市向上北路129號 活動頁面
14:00 ~ 16:00
詩的復興 張芳慈、謝韻雅《詩與音樂的顧盼之間》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shi_de_fu_xing_.jpg

9/4(二)

10:00
2018樂音幼享閱讀趣──親子活動

地點: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影音館1F 臺中市霧峰區中正路738-1號 活動頁面

9/7(五)

19:00
此生必遊!《浪遊西藏》新書分享會

地點:何嘉仁書店民權店8樓演講廳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3ae44218-fe65-4d29-9088-a4af87cd2cdc.jpg

【我們的文學夢】系列講座──孫大川​「用筆來唱歌──台灣原住民文學與我」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2F活動頁面
生活台灣有意思9月場:台東到底有什麼?你所不知道的台東之美
地點:永樂座 臺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3巷6號活動頁面

9/8(六)

14:00 ~ 16:00
詩的復興 張芳慈、謝韻雅《詩與音樂的顧盼之間》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新北市青少年圖書館】9/8主題講座:「宮鬥、穿越、IP劇:漫談大陸網路文學改編戲劇」​
地點:新北市青少年圖書館 新北市新店區安康路2段151號活動頁面
15:00 ~ 17:00
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新書分享會​
地點:何嘉仁書店民權店8樓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010d744b-355b-41b3-8ce4-b288b7fc763c.jpg

9/9(日)

10:00
2018九昱人文講座:文學與劇場的相遇​​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14:00 ~ 15:30

拆解《驟雨之島》,談危崖人生的勇氣【高雄場】
地點:三餘書店 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活動頁面
14:30 ~ 16:00
《上流兒童》新書分享會​
地點:瑯嬛書店 桃園市中壢區榮民路165巷6號活動頁面
15:00 ~ 16:30

C城的紅花|《沒有的生活》新書分享會
地點:梓書房 臺中市西區福人街89號活動頁面

mei_you_de_sheng_huo_.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張嘉泓》科學與普及:擁抱群眾的 vs 很難親近的科學家

有一次上廣播節目談科普書,主持人開門見山問了一個問題:「這些書,對你們科學家應該太簡單了吧!你們平時真有興趣讀科普、寫科普嗎?」

這的確是個犀利的問題。合理的推想,認真的科學家應該提不起勁來講究簡單的科普書吧。為了顯示我是很認真的科學家,後來再上這個節目時,我只好談皮凱提的《21世紀資本論》。

事實上,西方的科學家,常態性地會從事科普的書寫,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的文章。它細緻、親切卻精確的書寫,特別是對科學家自己的科學活動的傳神描述,可以說是科學寫作的範例。不只雜誌,只要出現新發現、新理論,從基因組、希格斯粒子,到最近的引力波,很快就有專家將這些令人興奮的結果,奮力寫成科普書,吸引一般大眾的目光。畢竟科學的研究,無論經費上、士氣上都要依賴社會的支持才能持續。

但科學家對科普的熱情,並不僅限於一份責任感。

我從小的偶像是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他可以說是科普精神的典範。科學的重心在戰後由歐洲轉移到美國,費曼是第一代完全在美國養成的大師級物理學家。除了科學上的成就,他也是一位好老師、優秀的溝通者。他自己非常自豪可以找到方法,把深奧的概念用直覺的推理,比手畫腳地講到連剛開始學的大一新生都能聽懂;而且他的熱情,讓你感覺這是必要的。

richard-feynman_wiki.jpg
理論物理學家費曼(取自wiki)

據說,某次一個大一新鮮人問了他一個問題:「為什麼自旋為二分之一的基本粒子,就一定遵守費米統計?」費曼看了看他:「我來準備一堂課就講這個。」過了幾天,費曼痛苦地回來告訴他:「我做不到,我沒辦法把它簡化到大一程度,可見我們物理學家自己還沒有真的搞懂這件事。」

這是一種擁抱群眾的謙遜與熱情。套句新書的廣告詞:科學實在太有趣了,不能只有科學家知道。科學對費曼來說是充滿樂趣與美的。他的藝術家朋友曾經手拿一朵花,嘲笑科學家只知道分析,不像藝術家懂得欣賞花的美。費曼覺得這實在是超笨的(見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 Feynman, 1999)。

首先科學家也可以感覺得到花的美,而且他可以更深入看到裡面細胞的運作:他可以了解花的色彩會吸引昆蟲,他可以因此推論昆蟲一定也看得懂色彩,他更可以進一步追問昆蟲是否有美感。有這麼多有趣的發現與問題,都是奠基在美感所能欣賞到的美之上,這不是非常快樂的嗎?

費曼的溝通態度不只是面對大眾,他面對科學也是如此。費曼最偉大的發明就是費曼圖,這種圖是把相當複雜的計算,非常精巧奧妙地,用如漫畫一樣的圖解來表示。例如以下這張圖,就是兩個電子透過交換一個光子,進行電磁交互作用的散射。你看,多簡單。

tu_shi_.png

更厲害的是,在這個圖中,每個元件都對應一個數學式,將所有的數學式乘起來,就可以得到這個散射發生的機率。

嚴格講,費曼圖只是一個計算的簿記,但因為太生動了,現在幾乎已或多或少被當成真實發生的事情了。面對大眾、吸引大眾,就不能太計較。

但也有不喜歡迎合大眾的科學家,施溫格(E. Schwinger)就是這樣的例子。施溫格並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但他與費曼是同一個時代的大師。同一年(差3個月)同樣在紐約市出生(剛剛才發現,戰後到60年代前,最偉大的5位粒子物理學家全都出生在紐約市,怎麼回事?),同一年因解決同樣的問題(量子電動力學的重整化)得到諾貝爾獎。兩人互為瑜亮,個性果然也天差地別。讓我提醒大家:施溫格比費曼早了一年算出後來得到諾貝爾獎的結果。

julian_schwinger_wiki.jpg
理論物理學家施溫格(取自wiki

施溫格正經、有點嚴肅、害羞、不善寒暄,很難親近,連學生都不喜歡面對,何況是大眾。我聽他的學生,康乃爾大學的顏東茂教授描述,施溫格在哈佛大學物理系時很少進辦公室(而且都很晚),他指導的學生得像掛號看病一樣,在他很有限的時間內,排隊等著與他討論。

那總得上課吧?上課也是一絕。據說,施溫格一進教室就開始講,就像演奏會,中間完全沒有空隙讓你發問(你怎麼好意思打斷他那如莫札特音樂般優美的演講)。等到下課時間一到,他一定優雅地正好走到黑板與門之間結束,然後一溜煙,直接走出教室。學生自然會蜂擁而上,追著他問問題,但通常都追不上。有一次,他在廁所被堵到了,學生直接站在門口等他,等了非常久都不見施溫格出來,進去一找才發現他已從窗子逃了!

施溫格的研究以嚴謹著稱,他曾說過:「如同矽晶片,費曼圖將計算能力帶給了大眾。」這句話,恐怕是有一點貶意。因為以他的標準,費曼圖混淆了真實與簿記,實在是非常誤導的一個工具(波爾就曾批評,粒子不是遵守測不準原理,位置與動量無法同時精確測量,怎麼現在又可以畫出一條軌跡來了呢?)。

施溫格上課、研究都不用費曼圖,學生用他就皺起眉頭。但費曼圖簡直像流行音樂,禁也禁不了。傳說有一次,施溫格在上課時出了一個題目給學生做,自己就先離開教室。施溫格一走,學生一起擠到講台前,把黑板翻過來,直接用費曼圖,很快把答案算出來。等到施溫格回來時,學生們已經把費曼圖擦得乾乾淨淨,只留下正確的答案。據說施溫格一直不知道這回事,也許這就是自視甚高的天才的寂寞吧。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曾經比較這兩位大師(或許有些偏心,但針對施溫格的部分應該是對的),他說:費曼是本能的小丑,加上職業的不遵循常規者(professional nonconformist),加上聰明的物理學家,他在成為偉大物理學家的同時,也成為了一個大表演家。施溫格害羞、博學、以完美而手藝高超的句子講話與書寫,是個有文化修養的完美主義者,安靜而內向的紳士。

但無論大師怎麼想,即使費曼圖可能不是那麼嚴格,重點是容易溝通。科學已由少數菁英的遊戲,進入了眾人或多或少都能參與的時代,現在粒子物理的科普演講絕對少不了畫上幾個費曼圖,來顯示演講者親民的作風。而躲避學生的施溫格,卻訓練出大量非常優秀的學生(數一數竟有70人,至少4個諾貝爾獎得主。相對的,費曼就少得多),而且大部分學生在回憶時,想到施溫格對他們的啟發,都感覺受用一生。

施溫格與費曼以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而同獲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這顯示兩個人都參與了當時的科學社群強烈關注的研究活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個性,科學家共同的志業都得面對科學社群,聆聽、對話、辯論、說服。看似離群索居的施溫格,其實也必須入世。

科學離不開科學社群。這個社群定義了問題,也提供了對話的對象,更重要的,它規定了規則。在科學活動中,參與者的任何陳述永遠隱含著一個承諾:我隨時準備為自己的陳述,向科學社群辯護或提供理由(justify)。關鍵是:辯護時所訴諸的不能是權威、宗教、情感,而只能是理性。而所謂理性,就是無論任何人,即使是販夫走卒,只要願意運用其天賦智能,就必須能夠理解、能被說服的思想方式,所以是人人能懂、也必須是人人能懂的。引用費曼的話:如果沒辦法把一個科學簡化到大眾程度,科學家一定還沒有真的搞定這件事。

當學生或一般人殷切地問:「費曼先生,憑什麼物體運動速度不能快過光速?」費曼那種自然熱切的回應:「讓我解釋給你聽……」就如同在科學活動中,科學家為自己所相信的論述,提供一個理由的辯護精神,而且必須是任何有理性的人,只要願意就能夠理解的理由。

這是內在於科學核心本質的。這類提供理由的動作,對科學家來說是本能的。因此我大膽主張:科學家對科普的熱情,是這種本能在無意識狀態下的反射動作。

科學家會有興趣讀或寫科普書嗎?會,因為與人,與所有人溝通,本來就是科學的本質。


張嘉泓
理論粒子物理學家,畢業於哈佛大學物理系,現任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曾經擔任時報開卷版書評委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8-30 0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