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房屋廟宇蓋起來!北市圖穿越古台北的生存遊戲:「漂人巴士全員出發」
從地理上而言,台北為盆地地形,具有沖積平原低窪平坦的地質特性,而且氣候變化劇烈,包含黏稠悶塞的濕氣等等因素,都讓早年到此開拓的先民備感艱辛。尤其過去醫療與科技皆不如現今發達,這樣的現實條件令開墾更加困難。
5月上旬,台北市立圖書館首度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走讀計畫:「漂人巴士」。該館以數百年前(遠自清康熙年間)的台北盆地為藍圖,帶領一群介於13到22歲之間的青少年穿越時空,進入精心設計的「Gara」遊戲之中,一起回到昔日的老台北,體驗先民奮鬥打拼的生存險境。

「Gara」是北市圖自行研發的策略型拓荒遊戲。(取自台北市立圖書館服務「讚」、簡有慶臉書)
▉ 在虛(遊戲)/實(導覽)之間,走讀古台北歷史
過去台北曾被稱作「佳臘」或「加蚋」,其音來自凱達格蘭族語:Gara,有「沼澤」之意。如今台北已高樓林立、交通發達,成為台灣最舒適便利的城市,不易看出過去篳路藍縷的痕跡。北市圖全新企畫的漂人巴士,便是要帶著大家走出圖書館,變身成為「Gara」遊戲中的拓荒者角色,一起走讀隱藏在台北街道之中的古台北歷史,並在專家的「實境」導覽下,共同胼手胝足開發「虛擬」的大台北盆地。
遊戲由幾個重要的「人設」組成。扮演拓荒者的青少年們,細分為五大家族,分別是平原、沼澤、石頭、大河與森林,並各自擁有不同物資,如水、石頭、木頭和錢等。每一家族都會得到一只交易袋,內裝有地圖及名牌,團隊可指定某一成員作為聯絡官,登入線上聊天系統交易,或者交換情報。
除了五大家族,還有負責發放物資與金錢的Gara銀行。兩位行員與嚮導阿金,皆由北市圖的工作人員擔當,而文史專家簡有慶則扮演說書人,為拓荒者詳細解說先民開墾之道。

(左)北門為台灣少數僅存的清代建築之一。(右)紅樓原為台北第一座公營市場。(取自台北市立圖書館服務「讚」)
▉ 老台北古蹟地標紀事:北門、紅樓
活動行程從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出發,第一站往古蹟北門前進。北門又稱承恩門,建於清光緒年間,是居民及官員進出城的主要通道。門外原本還建有甕城,如今已隨著時間流逝而拆除。
說書人詳述北門事蹟之時,行員開始發放交易袋,推進拓荒者之間略帶緊張的氣氛。五大家族也慢慢展開地圖大冒險,查閱起各項規則及蓋房子所需的物料,如木造房屋、石造房屋、商行、茶園、廟宇等建築,計算它們各自需要多少的石頭、水、木頭以及金錢,蓋成後有什麼功能、多久能夠進行收成等等細節。家族之間且可透過交易進而互助、攻防或者競爭。
第二站,來到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西門紅樓。嚮導阿金介紹紅樓是三級古蹟,更是台灣第一間官方興建的公有市場,代表日治時期重要的娛樂場所。日本政府戰敗後,國民政府來台,紅樓開啟劇場演藝、書場等功能,成為撫慰人心的放鬆場所。2000年時紅樓曾遭祝融之災,經修復再造後,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文化樣貌,目前已成為台北西區知名地標。
在導覽的同時,Gara遊戲仍持續進行,銀行發放給拓荒者開墾的第一批物資。若交易得宜,每個家族可建造至少兩間建築,越快完成交易,能夠得到的資源也越多。有的家族經過討論,當下即決定擁有一座茶園,以收成茶葉;也有家族希望穩扎穩打,從好入手的木、石造房屋開始。官設銀行的適時投入,帶領青少年們更深入遊戲的精神,也讓車上的氛圍緩緩變得熱絡、緊張。

作為漂人巴士中繼站的孔廟,內有4D劇場。(取自台北市立圖書館服務「讚」)
▉ 平安符的日常用法與孔廟的眉眉角角
漂人巴士第三站:孔廟,直轄市定古蹟,落成於1930年,建地面積超過4000坪,有萬仞宮牆、黌門、泮池、禮門、欞星門、大成殿、崇聖祠等格局規劃。廟宇建築獨特濃厚的文化色彩,一走進去便有微妙的時空錯置感,古樸且莊嚴。細緻的雕刻擺排皆有其深意,如大成殿石階中間置有一塊雕刻龍形石板,又稱御路,為帝王、神明行走的踩腳石,寓意此道為帝王、神明專屬。
還有屋簷上雕飾的梟鳥,傳說中是種會食母的不孝惡鳥,但孔子仍舊施予教化,此寄寓著至聖先師有教無類的偉大精神。嚮導阿金與行員帶領拓荒者一一停駐講解介紹,探究老台北文化傳統的豐富面貌。
參拜完成後,一扇門在拓荒者面前緩緩打開,裡面僅有昏黃燈的光,周圍略顯黑暗,地板透出冰涼的冷氣,幾道人影在眼前晃動,令人感覺陰森。直到看見門牌上寫著4D劇院,才鬆一口氣,委實讓人身歷其境。進入劇院後,發現裡面站著多位行員與說書人,一字排開,面容肅靜,神情嚴厲。他們手持黃紙,紙上透著神祕的紅黑字跡,而前方的大銀幕微微閃爍,揭示此時此地,將進行一場平安符的探討研究。
執行農作、開墾荒地、賺取金錢和打造居住環境,是先民來台後,日復一日需要面對的生存難題。不熟悉環境帶來的嚴峻考驗,加上所有努力皆可能因為瘟疫、氣候或者聚落間械鬥等不穩定因素而落空,造成巨大損傷。
幾經波折,先民求助家鄉的精神信仰,以虔誠之心應對困難,讓原鄉的神明保佑身在異地的子孫。原鄉神明信仰在古台北歷史中非常多見,因攜帶神尊飄洋過海來台不便(極可能損壞或者遺失),先民改以輕巧好收藏的平安符,來面對生活的每一種險難。另一方面,平安符也蘊含先民面對災苦的不屈精神。
平安符分成多種不同功用,簡有慶打開圖片,神情殷切地對大家詳細解說:「一種是香火袋,裡面裝有信仰廟宇的香灰,還有錫製香火;一種是貫絭,在傳統民間信仰中,擔心小孩長大的過程『歹育飼』,會認神明做『契父、契母』,並在神明生日當天立契,以紅色絲線貫穿一枚方孔銅錢,戴於孩童脖子上,以求庇佑。」
簡有慶補充:「台灣常見的契神有關聖帝君、觀世音菩薩等等,其他還有鎖片、絭牌、捾絭以及符咒。符咒又分木雕或者橡皮製的寺廟大小符,功能符咒,普遍可見的有黑色水符,多用於發生過火災之處。」

學員摺好的平安符,需經過「過香火」的啟用儀式才具有庇護效力。(取自簡有慶臉書)
平安符雖方便取用,卻也必須經過正確的啟用儀式,才具有庇護效力。說書人口氣嚴肅地說道:「有兩種方式,一是過香火,將平安符懸置在有插香的香爐上,順時針畫圓三圈即可;另一種是請道士進行敕符。而有啟用儀式,就有停用的必須過程。不再使用的平安符,一定要進行火化,火化升天,過化存神,這是對平安符的尊重。」
台灣先民多數的信仰為道教,如泉州三邑的觀音佛祖、泉州同安的保生大帝、泉州安溪的清水祖師、漳州的開漳聖王,還有汀洲的定光古佛等。道教的符咒多用於鎮宅、避邪與庇佑,而佛教早期並無符咒一說,隨著時間變化,後來才出現咒語成符。
平安符對先民生活寄託的重要性,甚至出現香火袋建廟的狀況(先供奉香火袋,後雕刻神明金身),如艋舺龍山寺、內湖碧山巖與士林芝山岩惠濟宮,這些廟宇建立至今,香火持續鼎盛。
▉北台灣媽祖信仰代表:關渡二媽
結束精彩的平安符講解,說書人與嚮導掏出數疊關渡宮的平安符,教導大家摺疊步驟,折成一般常見的六角形。雖然過程有些曲折,連行員都摺出五角形,引起現場眾人嘻笑,但在彼此救援的情況下,最後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護身符,接下來準備前進最後一站──關渡宮,一起執行平安符啟用儀式。
然而在抵達前,拓荒者迎來了本次旅途的第一個噩夢──天災來襲!

(取自簡有慶臉書)
一上車,行員們便催促拓荒者加快交易,因為稍後抵達目的地時,就必須結算成績。家族們收到消息,一反先前鎮定輕鬆的姿態,展開熱絡的喊價:「我們用10個石頭,交換12個水,接受嗎?」得到的回應是:「不行!10個石頭換10個水!」或者另一邊傳來的交易狀態是:「有人需要錢嗎?我們似乎是最有錢的家族耶!」整車的拓荒者因為「被炫富」而哄堂大笑,但還沒笑完,就聽嚮導阿金準備廣播「噔噔噔噔!」他帶著不安好心的微笑宣布:「天災來襲、天災來襲!所有家族都被風雨擊垮兩棟房屋。」
家族們的哀嚎聲此起彼落,隨後聽見嚮導補充:「如果有蓋廟宇就可以擋災,神明保佑你,損失下降!」天災過後,幾家歡樂幾家愁,促使大家更積極地交易,決定多蓋幾座建物,填滿地圖。而家族的顧慮是有道理的,因為在抵達目的地前,又接連有兩場天災降下,令人猝不及防。

關渡宮是北台灣最早的媽祖廟,也是先民的信仰中心。早期先民渡海來台,從淡水、關渡沿河進入台北盆地,辛勤開墾,奠定了現今台北的發展基礎,因此這裡是漂人巴士的終點,卻也是台北歷史的起點。(取自台北市立圖書館服務「讚」)
最後一站──關渡宮,由簡有慶帶領拓荒者回到老台北的時光氛圍中,講述北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信仰。「香火延續超過300年,信眾由水路及陸路擴散,西至宜蘭、南至桃園皆有廣大信眾支持,並得到『南有北港媽,北有關渡媽』的盛名。許多民眾從他處長途跋涉來祈求媽祖庇佑,處理災難,不論是農作歉收,還是疾病事故頻傳等,只要媽祖出馬,即可保順利平安。」
站在神像面前,說書人眼神帶著光亮,對大家侃侃而談:「關渡宮內部供奉多尊媽祖神像,其實都是仿『二媽』雕刻的黑面分身,也有人稱祂太平媽,有所到之處皆為太平之意。另外正殿還有一尊粉面媽祖。因為關渡媽祖信仰遍布整個北台灣,分身媽祖一年內有半年以上都在外出巡。最知名的事件,為明治時期,大稻埕鼠疫災害嚴重,便有信眾請媽祖出巡,踏遍大街小巷,以驅逐瘟疫。」
關於媽祖的每一件歷史,簡有慶倒背如流:「讓二媽聞名的另一事件,是日治初期,民眾持續抗日,關渡宮因為是抗日的其中一個據點而被縱火焚燒,造成媽祖金身臉面被燻黑,但沒有造成其他損傷,信眾認為金身不壞是神蹟。」
隨後,說書人再補充道:「每次關渡媽出巡,都會有很多人求金身上的手帕以保平安,但求了就要還,所以隔年關渡宮就會收到巨量的手帕答謝。在深坑老街一帶,居民甚至會把要還願的手帕丟上出巡鑾駕,數量之多,也讓工作人員需要想辦法發送出去消化存量,由此也可知關渡二媽受民間信仰愛戴的程度之廣。」

(取自簡有慶臉書)
隨著簡有慶詳盡的解說終了,拓荒者們依序參拜,將平安符過爐,神態從一開始對老台北、古歷史保持距離的旁觀聆聽,逐漸轉變成投身其中、樂意參與。這般的變化,不禁令人會心。最後,參與的學員們三三兩兩回到車上,彼此道別,完成今日老台北生存挑戰的模擬遊戲。●
▉「認識老台北」書展資訊
兩場漂人巴士走讀計畫雖已結束,但「認識老台北」書展活動還在進行當中,歡迎有興趣的讀者,至官網了解活動辦法。
-
活動期間:
108年5月1日至5月31日 -
活動地點(台北市立圖書館各分館):
東區:永春、中崙、舊莊、啟明分館
西區:建成、萬華、大同、東園、延平、中山分館及蘭州、龍山、恆安民眾閱覽室
南區:萬興、木柵、力行、景新、城中分館及萬芳民眾閱覽室
北區:民生、吉利、石牌、天母、清江分館及秀山、永明民眾閱覽室 -
活動內容
➤臺北城任務一
於活動期間至書展單位領取認識老臺北酷卡後,需至漂人巴士途經地點與指定建物合照,完成合照並上傳至「台北市立圖書館服務「讚」」粉絲專頁,可於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3樓諮詢服務櫃臺兌換限量文宣品。
➤臺北城任務二
於活動期間至「台北市立圖書館服務「讚」」粉絲專頁按讚,以及於指定貼文下留言分享自己最喜歡或最有感觸的臺北風景,即獲得抽獎資格。由台北市立圖書館進行公開直播抽獎,預計抽出20組悠遊卡+卡套組合。
話題》旅行的異義:《絲路分手旅行》作者李桐豪 vs. 普立茲獎小說《分手去旅行》作者格利爾
以上,是小說《分手去旅行》的開場。去(2018)年,普立茲獎頒給了這本幽默小說,作者格利爾(Andrew Sean Greer)寫旅途風光,也自嘲寫作之路的灰頭土臉:「喜劇從來不是耍幽默或尖酸刻薄,而是誠實面對自己。」
之所以受邀向格利爾提問,不外兩個理由:我在《壹週刊》幹過8年的旅遊記者,以及少年時出過一本書叫《絲路分手旅行》。
「California的陽光趕快治療我的憂傷」,「我離開你這就是旅行的意義」。旅行可以治療失戀,關於這點我深信不疑,正因為相信旅行的神奇魔力,投入旅遊記者的行列。
但長年天地任我行,從Lonely Planet的世代到TripAdvisor的紀元,發現世界上每個城市長得愈來愈相近了,到處都是H&M、ZARA和Starbucks,旅行更像是克漏字練習,參觀景點,購物血拼,種種行程皆是既定句型,無意外,無驚喜,你只是到場,打卡,把自己填進空格裡。旅行不大需要專業了,這個世界已經不需要保羅.索魯(Paul Theroux)或澤木耕太郎這樣的旅行家,我們更樂於對IG、網紅、YouTuber的迷戀退稅的攻略和血拼的情報按讚。
故而讀到這樣一本仍謳歌著旅遊神奇魔力的小說是由衷感激的。我的問題也繞著這個核心打轉:「地球愈來愈無聊了,如何還能像您這樣純潔地相信旅行魔力?」
(取自格利爾IG)
▉ 旅行就是一路錯到底,重置大腦
李桐豪:在這本書裡,小說家勒思創作的內容或多或少跟旅行有關係:《卡利普索》揣摩奧德賽的歷程;《捷足斯威夫特》是主角走遍舊金山,回首過往,甚至名字還與《格列佛遊記》的作者同名(弗雷迪說,你寫來寫去,寫的全是旅遊版的《尤里西斯》)。旅行這件事對您的意義為何?
格利爾:對我來說,旅行就是無時無刻都在「犯錯」。搞錯硬幣、看錯公車、記錯博物館開館時間、點錯卡布奇諾或葡萄酒、說錯致謝用語之類的,一路錯到底——但我覺得這很棒。因為這能讓你的大腦重置後,發現在這世上原來有這麼不同的生活樣貌,而自己的是多麼的單一。
(取自格利爾IG)
這些旅途中犯的錯反而令人開心,返家後,我的心態會不一樣了,更謙虛了。可能因為我跟勒思很像,是個糊塗旅人,只是我偏好隨意自在的旅行。錯誤滿點更好,這比安排規劃妥當、不容犯錯的行程好上許多,更何況那樣子的旅遊起來,反而是花了大錢而限縮自己看世界或認識人的視野。我覺得錯中學才是可貴而無價的。
李桐豪:除了《分手去旅行》之外,您心目中最好的旅遊書和最棒的旅遊作家為何?
格利爾:我一直都很喜歡讀M. F. K. 費雪(M.F.K. Fisher)的作品,她是自20世紀以來很重要的飲食見聞寫作者,她還寫了一些在法國旅行的故事,《I Was Really Very Hungry》這部作品尤其深受大家喜愛。
對我個人來說,英國旅遊作家布魯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或許是最棒的。其實踏上旅途後,這些書都幫不上忙,所以比起實用旅遊書,我比較喜歡讀旅途在地的故事。理想上,找到一位在當地有人脈的人,會是最合適的導覽。而讀小說會讓你知道在地人怎麼想,對旅途更有譜,對我會更有用。再強調一次:與其擁有完美的旅行,我會努力讓自己「迷路」,甚至「不知所措」也好。
李桐豪:過去一年,您花了多少時間在旅行,是什麼樣的旅行,一個人或者結伴?
格利爾:託普立茲的福,我一下子收到不少邀約,這些地方都好美,但我無法一一接受這些盛情邀約(而且我正在撰寫新書)。過去我從未參加過國外的文學節,去年很榮幸受邀造訪印度,這是趟難忘的旅程。
我自己的旅行通常會和朋友一起,在同一個地方待上一段時間。我喜歡待在小鎮,試著結識當地雜貨店的店員、咖啡店老闆,或餐廳服務生。最理想的安排是,早上我可以寫點東西,下午開始探險。如果旅行都在趕行程可是會漏了許多細節的,而這些細節都是我的心頭好。
(取自格利爾IG)
李桐豪:葉慈有句詩:“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 The young one another's arms, birds in the trees.”您在小說中寫到:「人到中年,有趣變無趣的事務多到數不清。」愈來愈難對付的時差、再也無法忍受青年旅館……旅行會在這個無趣的清單裡面嗎?有沒有什麼地方是年輕的時候覺得很有趣,但年紀大了覺得很無聊了?反之,有沒有什麼旅遊目的地以前覺得無聊,但現在覺得很欣賞的?
格利爾:嗯,年輕時我們徹夜狂歡,現在反而是舒服愜意地迎接早晨,這不是很有意思嗎?我從沒懷疑過這件事,因為愈來愈能享受早晨時光(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正是清晨呢)。但我必須承認,自己年輕時太不懂得享受青春。我記得年輕時在印尼當背包客,看到其他背包客邊脫衣服邊躍身跳入海浪中,我完全不明白他們這樣哪裡好玩?年輕對我來說並不是自由自在或無憂無慮,我沒等到它們就老了。所以現在看我多自由自在呢!至於無憂無慮,嗯……等我80歲吧。
李桐豪:旅途中長達十餘個小時的夜間飛行,您通常會做什麼?
格利爾:我正準備出發前往澳洲,那會是將近20個小時的航程。我迫不及待,我愛極了長途飛行,因為可以做各種我喜歡的事。比如說,我會嘗試能睡多久就睡多久。還有坐在位子上讀完一整本書,這會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取自格利爾IG)
我的旅行小祕訣是犒賞自己,不吃飛機上的餐點,事先在機場買很棒的食物帶上飛機,就好像搭乘頭等艙一樣,讓旁邊的乘客羨慕不已。當你拿出煙燻鮭魚,而飛機上只提供義式方餃——這就是我所說的稿賞自己。我會在下飛機前換衣服,讓整個人有煥然一新的氣息。這些小癖好,大部份時候不會被關注,因為我一個人旅行,我要怎麼「瞎搞」都可以。
李桐豪:您曾買過最古怪的旅遊紀念品是什麼?
格利爾:哈哈!我不太喜歡紀念品,但我會帶一些特別的小東西給我的侄子們。我曾在印度南方遇到一個做木雕拼圖的男人,做工精細而漂亮,我向他訂做了兩個。我喜歡重溫旅途上遇到的手工職人,其實小說家對人物比對物品更感興趣,這一點也不古怪。
格利爾穿著紅色西裝出席2018年的普立茲獎頒獎典禮(取自wiki)
▉ 生活太辛苦,得獎是純粹的喜悅
李桐豪:恭喜您去年獲得普立茲獎。假使要您重寫小說中勒思在義大利得獎的段落,你會怎麼改動?可以談談頒獎典禮上那件紅色的西裝嗎?
格利爾:兩週前,我聽到今年的普立茲獎小說獎得主是鮑爾斯(Richard Powers)時,我真誠地為他感到開心——因為這個獎項也曾帶給我很大的鼓舞。寫了這麼多年之後,我逐漸沒有信心,甚至寫作的手感好像也不見了。然後,我得到了普立茲獎的肯定,在頒獎典禮唸到「普立茲小說獎作家安德魯.西恩.格利爾」時,我知道自己當下笑得有多開心。一想到他也將經歷同樣的喜悅,我就更開心了。
重寫的話,我肯定不會讓羅伯接到電話!因為我後來才知道普立茲委員並不會打電話通知,他們是在紐約市一個中午餐會的場合公布得獎者,接著你的文學經紀人或是相關人士才會跟你聯繫——或者像這幾年,你會從推特上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我的話,哎,剛好當時人在義大利的鄉下寫稿,直到很晚很晚才有人跟我說。不過我確實寫對了一件事:獲獎的當下真的是一陣驚呼。
至於頒獎典禮上穿的那套紅西裝,我後來又穿去出席一場醫院慈善活動,它讓我在人群中十分醒目,難以被忽略。我不穿沉重嚴肅的暗色系,選擇這套紅西裝的原因是希望將我的喜悅分享給大家。尤其在生活如此辛苦的世界,這是我難得可以純粹感受喜悅的時候,我怎能輕易放過呢?
我也在美國版《Vogue》提到這套紅西裝,看樣子這已經成為我的招牌。我還打算穿去在澳洲與紐西蘭的新書宣傳活動,讓大家感受到這份喜氣。更何況,《分手去旅行》書中的亞瑟.勒思也有一套亮眼的招牌藍色西裝嘛!我是這麼想的:有些事物或許俗氣,但如果我以激勵人心的方式進行,相信能將喜悅渲染給更多人。
▉ 後記
我也思考了一下,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旅遊書、最近一次旅行,和買過最古怪的紀念品是什麼。
第一題答案是剛剛前述提及的保羅.索魯;第二題是今年春天和母親去九州別府泡湯;買過最古怪的紀念品則跟《分手去旅行》書中勒思在巴黎幹的事很類似——他去巴黎買了一件黑夾克,朋友勸敗的理由是「你希望你在墓誌銘這樣寫嗎?他去巴黎卻捨不得奢侈一下?」某一年,我在巴黎春天百貨買了一件Burberry風衣,回台只有一次冬夜穿去巷口買鹽酥雞,此外再無穿過。●
(取自格利爾IG)
Less
作者:安德魯.西恩.格利爾(Andrew Sean Greer)
譯者:宋瑛堂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安德魯.西恩.格利爾(Andrew Sean Greer)
著有5部小說,其中《分手去旅行》獲普立茲小說獎,《愛情的謎底》(The Confessions of Max Tivoli)榮登暢銷榜,受《舊金山紀事報》與《芝加哥論壇報》推崇為年度佳作。曾獲北加州書卷獎、加州書卷獎、紐約公立圖書館幼獅小說獎、歐亨利短篇小說獎,以及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和紐約公立圖書館研究獎助。現居舊金山與義大利托斯卡尼。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