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蘇惠昭》那些美麗的鳥,以及我的鳥書

此時此刻,我望向書桌前的兩層書架,政黨輪替,江山易幟的滋味,我似乎有點明白。

那些一伸手就可以取得的書,有新有舊有二手:《大衛艾登堡的鳥類世界》、《觀鳥大年》、《鳥的感官》、《鳥蛋 世界上最完美的物件》、《鳥的天賦》、《烏鴉的教科書》、《羽的奇蹟》、《醒來的森林》、《像鳥一樣思考》、《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沒有名字的鸚鵡》、《雀喙之謎》、《老鷹的故事》、《希望之翼》、《我的野鳥朋友》、《我的貓頭鷹寶貝》、《愛鳥阿嬤的追夢人生》、《台灣83條小確幸賞鳥路線》、《台灣經典賞鳥路線》、《鳥羽 台灣野鳥羽毛圖鑑》、《魚鷹之戀》、《漫天飛蛾如雪》……我獵取我所能獵取的鳥書,包括鈴木守的兒童繪本《鳥巢大追蹤》和《我的山居鳥日記》,都沒有放過。

滄海桑田,人老珠黃,那個最重要的位置,曾經屬於村上春樹,曾經有一整排的電影書,曾經被貓的腳印佔據,曾經是減肥和跑步書的領土(唉這就別提了),一度混進鋼琴譜,並且認真經營過一座植物書園(這還是最愛,僅僅下降一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想我絕不會再移情別戀。

床邊讀物則是三大冊的《台灣鳥類誌》、單本的《台灣鳥類全圖鑑》,有的已經翻到邊角捲起。

覺得有必要去理解「行為成癮」的定義。

Adiction
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必然帶來不良後果,仍然被持續重複,可能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造成。

我當然不願意承認我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但過去5年,我的大腦幾乎被一件事填滿——今天可以到哪裡看鳥?下個月呢?大雪山或阿里山?明年呢?除了蘭嶼和觀霧,把一整個台灣從天涯的合歡山掃到海角的馬祖東引,並且以全新的角度看待這塊土地——以前的我不識台灣有27種特有種鳥,而夏天,澎湖的一座小島險礁竟然有兩千隻紅燕鷗到此繁殖……操煩的內容也大變,舉凡太陽能光電廠掠奪棲地、濕地的陸化、鳥網與農藥的殺戮,都曾令我輾轉難成眠。

peng_hu_xian_jiao_hong_yan_ou_.jpg
紅燕鷗(蘇惠昭攝於澎湖險礁)

該做的家事,該寫的稿子,該打針的貓(糖尿病!!),該看的劇,該去體驗的餐廳,該陪伴的我的母親,日常生活看似如常進行著,但因為大腦被飛羽病毒入侵,經常有一種靈魂不在家的恍惚,心在他方的出界神遊。

更大的悲傷是,過往視錢為身外之物,日子能過就好,如今方知有錢真好,如果時間能倒退,一定努力掙錢,最好賺到能夠買下一塊棲地,一片森林。我們從來不知道人生的路會如何轉彎,自我會如何更新。

鳥之所以介入我的人生,緣於與大學室友意外的久別重逢,我到她花蓮的家拜訪,一入門一整面牆貼著一張紅頭大鳥,說是叫做cock-of-the-rock,動冠傘鳥,簡直看呆了我,不信地表上存在著如此美麗如此奇異的生物,接之配著莊園咖啡,我一整晚都在聽/看她的哥倫比亞賞鳥全紀錄。

全世界有一萬多種鳥,哥倫比亞剛好是擁有最多鳥種的國家,1821種。

當時朋友賞鳥15年,以合歡山為起點,足跡遠至哥倫比亞、祕魯、烏干達、印度、新巴布亞新幾內亞......人生目標是看遍天堂鳥。我則不知天堂鳥為何物,只不過是看了一整晚的鳥照片,何以我無波的人生便如遇亂流,走上回不了頭的看鳥之路?是後中年的性情突變?腦部的愉悅中樞需要新的事物刺激?埋伏在基因裡對大自然的渴望忽然被喚醒?或者就是最簡單的想要逃避,背對崩壞的自我與失控的世界,不願面對現實?

答案啊答案,像一隻在灌叢裡跳躍的小鳥。

yi_lan_xia_bu_fen_hong_ying_zui_.jpg
粉紅鸚嘴(蘇惠昭攝於宜蘭下埔)

賞鳥需要裝備,首先我買了望遠鏡,我人生中唯一的施華洛世奇,買了佳能的類單眼相機,買了各種版本的圖鑑,短短幾日就記住上百種鳥的名字。不過我不會腆著臉說我愛鳥,頂多愛看鳥與拍鳥。從類單到單眼,從小砲到大砲,器材不斷升級,癡迷的同時,一股毛骨悚然的貪念亦被挑起。最先只希望拍清晰的靜態照片,接著癡心妄想一整套的生命戲碼:求偶、交配、築巢、坐巢、破殼而出、振翅、學飛、餵食……從而陷入無盡的等待、驚喜、失落與挫折的輪迴。

說起來閱讀鳥書是看鳥拍鳥延伸出來的支線,起初也以為只是支線,但一本書與另一本書連結起來,慢慢結成一張愈來愈細密的網,形成某種強而有力的後盾,讓我的拍鳥看鳥裹上一層知性意義,不至於淪陷到「只為拍攝美麗的照片」。

「如果能讓一隻昏厥的知更鳥重返巢穴,我就不虛此生」這叫我怎能不愛艾蜜莉.狄金生?當李奧帕德在《沙郡年紀》中寫道:發明「優雅」一詞的人,必曾見過高原鷸收攏翅膀的模樣——在親眼看過北海道丹頂鶴降落雪地的姿態後,我覺得完全可以以此類推。當黛安.艾克曼衝出屋外,聽不見昨天還住在木蘭樹葉巢中鷦鷯寶寶的啁啾聲,鳥屋則已墜落在地,她感到胃裡一陣翻騰,這我也感同身受;接下來她騎單車出去散心,卻因為心情太灰暗,撞上了汽車,兩節脊椎移了位,「我們喜愛牠們(野生動物),關心牠們的命運。當然,如果你不關心會比較好過,但你也會失落很多。」這是她寫在《艾克曼的花園》的一段故事。

bei_hai_dao_dan_ding_he_s.jpg
丹頂鶴(蘇惠昭攝於北海道)

還好《觀鳥大年》免除了我的罪惡感,畢竟再如何癡迷,都不至於看鳥看到拋棄整個世界。大衛.艾登堡著迷於鳥的行為,他在BBC主持的生態紀錄片和書寫,在我看來是全世界最酷,也最幸福的工作。

《鳥的感官》每一頁都讓我智識大開,卻因為讀到崖海鴉事件——在缺乏食物的惡劣環境下,族群中的成鳥會瘋狂攻擊雛鳥——心上彷彿破了一個大洞。《漫天飛蛾如雪》提到韓國新萬金海堤工程,為了擋下河口的浩劫,挽救這水鳥的天堂,曾經有一群人以「三步一拜」的方式,從新萬金走到首爾,全程65天,但即使如此都無法擋下國家所謂的經濟建設。那個破洞又更大了。

終究人類才是魔鬼,每一本鳥書多少都會提及殘酷的人類屠鳥史、食鳥史,如何揮棒打死企鵝,血流成河,如何為經濟利益致盔犀鳥瀕臨絕種,如何以鳥網攔截過境的金鵐……不看鳥拍鳥讀鳥書,日子會比較好過,這是真的。

最後,因為看鳥拍鳥讀鳥書,我已經沒辦法吃兩條腿的家禽了。

jin_men_li_hou_feng_hu_.jpg
栗喉蜂虎(蘇惠昭攝於金門)


蘇惠昭
文字工作者。
採訪過企業家藝術家作家科學家農人移工漁夫原住民外籍新娘不老騎士……
生命不斷被拋擲至未竟之地,自我不斷位移。
買書看書,養六隻貓,找鳥拍鳥,心醉於高山植物,不覺老之將至。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8-23 11:09
人物》拒絕成為一般人想像的人:鄭聖勳,一位表演者、出版人、學者、美編、教師,以及詩人
鄭聖勳2010年9月於《我相信許美靜》詩集分享會,題字者為郭品潔(攝影:蘇淑芬;蜃樓提供)
鄭聖勳2010年9月於《我相信許美靜》詩集分享會,題字者為郭品潔(攝影:蘇淑芬;蜃樓提供)

2012年我跟國北教大南海藝廊、台北詩歌節策劃了第一屆的「台北詩路跑」。當年還在「跨界」的迷思中,一直希望能把詩的戰場拉到紙本以外,例如與各類藝術家合作、以非典型的方式提供詩的體驗。我們決定邀請出版社、寫作者、藝術家、音樂人等不同身分的夥伴,走上街頭並現場表演,讓路過的市民看見、聽見,或可能成為他們通勤的阻礙。2012年的11月,鄭聖勳代表蜃樓出版的朋友,在牯嶺街小劇場的公車站牌前,與波綠舞蹈劇場共同演出。

對我來說,聖勳先是表演者,後來才發現他搞出版、學術研究與平面設計。他也看鋼彈、棒球、玩遊戲、迷偶像跟流行音樂。至於詩,一直到《少女詩篇》面市,才知道他寫了那麼多。身為一個知青,當然要憤怒、要激進、要戰鬥。但現在閉上眼睛,腦中只浮現他穿著寬鬆的籃球衣,染著有點台的金髮,隨時找機會拿起啤酒喝一口,像高中生一直想要跑到外面偷抽菸的樣子。不論遊走在文青、知青、憤青的領域都顯得格格不入。

軟軟 甜甜 黑黑 的尖叫
我的眼睛是多話的 無拘無束的高歌
仍然活著 仍然要飛行
暈車的星星 無所謂憂傷的原因

他只是一個在路邊唱歌(看起來很緊張)的人。那首歌叫《因為瘋的緣故》。

▇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

在蜃樓出版的「聖勳作品集」中,清楚介紹了他是一個優秀的學術研究者、美術編輯、教師及出版了一本詩集的詩人。〈編輯說明〉中寫到:

他不與強大的主流論述為伍,親近一切被厭棄的存在。聖勳有意無意之間,抹去了務實與想像的界限,我們很難區別他學術與非學術的著述,或者說,跨界與破界的曖昧邊際就是他畢生奮力傾向的寫作位置。

sheng_xun_zuo_pin_ji_xian_liang_ban_tao_shu_.jpg
蜃樓為鄭聖勳出版完整作品集

他的格格不入、尷尬與容易害羞(我甚至懷疑他的走音都是刻意)可能源自於此。他的學術論文好看極了,除去那些無可選擇的、被翻得亂七八糟的專有名詞以外,他的研究如同富感染力又易讀的散文,不時帶入強烈的情感與個人經驗。身為研究者,他抱持著好奇心及豐富的想像力挑戰「理所當然」的各種觀點,例如他批評人文主義習慣性的關懷、抬高弱勢者:

在我自己的價值觀裡面,「拒絕成為常人的你所想像的主體」,比(即便是為數不那麼多的)以「以善良、純真抬高弱勢者」更重要……在此脈絡底下,我覺得強調此弱勢者的「抵抗成為」,是更重要的。

我解讀為,別人怎麼認為,管他的。你甚至可以不用成為你想要的樣子,只要抵抗那些你不想要的樣子就好。他的論述幾乎圍繞著各種抵抗,如他引用陳沆在《詩比興箋》的觀點,認為將陶淵明視為田園詩人是可惜的,因為「一旦被認定是『田舍之翁,閒適之祖』,這時他的深邃、痛苦的作品便會不易被讀者看見」。他談論歌手楊丞琳被營造出來的「中性」或「正面」形象時,也透過粉絲訪談裡「發現此『正面』、『健康』的螢幕形象,其實來自於許多非正軌的生活、來自於許多憂鬱與神經質的情感支撐,楊丞琳的粉絲不一定可以『扮演成為』此正面、健康的人」。彷彿他越是相信世界,就源自於他多麼的不相信世界。

這樣說來好像有點悲觀,像是一個相信不相信的人。但這終究只是我的猜測,像你試著同理整個世界,但往往發現根本不可能做到。你追得越快,它跑得越遠;你越同理它,越是不能理解它。這與我所理解的詩,似乎有一點像。

yan_guan_zhao_.jpg
鄭聖勳將自己的倒影畫在岩館的外牆(蜃樓提供)

▇想像以外的詩

蜃樓出版的書籍,主要分成兩種。第一是學術研究的論文集,第二是詩集。論文集本身的主題就圍繞在創辦者的專業,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至於文學創作方面,則完全展現在聖勳所主導製作的詩集上,包括郭品潔與唐捐的詩。

從出版的選擇隱約能看出蜃樓的選書「多元但專注」,其論述強度與面向之廣,正如聖勳本身對事物的好奇與博學般,從性別、語言、權力、動漫偶像及音樂等研究,都包括在內。但他們也專注於自身喜好的作家身上,如詩人唐捐、郭品潔的作品。扣除聖勳作品集的5個品項,蜃樓出版品只有12種,但上述兩位詩人就包辦4個品項,可見其重要性。

wei_guo_de_chai_shi_-tile.jpg
蜃樓歷年作品

以讀者的角度來看,聖勳的編選都帶著一種反差:外表冷靜,內在狂亂矛盾。幾乎無視市面上對於詩集的主流喜好,任性表現詩的可能。我認為唐捐的《金臂勾》及《蚱哭蜢笑王子面》最能體現外冷內熱、瘋狂又內斂的這種衝突性。難以區分這些詩是笑話、蠢話還是實話。這也幾乎符合聖勳的口味,那些讓人感到尷尬的、遊走在意義邊緣的性格,如同不斷滑移於意旨的意符,如海市蜃樓的幻覺。

▇開心的醉漢們

newsheng_xun_chuang_zuo_-yan_guan_xi_lie_-3_0.jpg
鄭聖勳(蜃樓出版提供)(未滿18歲請勿抽菸飲酒)

詩路跑表演後不久,隔年(2013)台北國際書展又碰面。那是「獨立出版」剛被媒體注意的一年,繼2012年的「讀字車站」成功吸引讀者目光、攻占版面後,2013年以逗點、一人、南方家園為首的獨立出版夥伴(那時還沒成立獨立出版聯盟)再推出「讀字小宇宙」的企畫,與會單位也包括蜃樓出版。那時跟聖勳還不太熟(只是邀過他表演),透過小寫出版的游任道引介,很快的加入抽二手菸及喝酒行列。

那幾天除了賣書,大部分的時間都跟他們聊天、閒逛,酒沒了便跑去附近101大樓的超商買(選擇比書展樓上的超商更多,而且人也比較少)。我當時以角立出版的名義帶著自製刊物《出詩》及其它出版品參展,聖勳那年主推蜃樓出版的《明星》,不過喝到後面就變成幾個醉漢在攤位上互相稱讚、推銷彼此的書(還好沒被讀者申訴)。彼時還不知道聖勳的文筆與才華,只覺得此人真是個不錯的酒友。

chen_jia_yue_.jpg
本文作者沈嘉悅於國際書展演出(攝影:陳藝堂,沈嘉悅提供)

2014年的國際書展,逗點出版幫我安排了一個演出機會。概念延續2013年的表演〈我操詩詩操我〉,但跟不同的夥伴一起即興演出。我穿著藝術家黃大旺設計的旺T,頭戴摔角面罩(聖勳提供)失控演出,只記得自己喝了很多。演出後聖勳害羞的說,他覺得好棒,但是好羞恥,希望能跟我一起表演。當然沒問題,我很開心的說。雖然直到現在仍不懂他為何這麼想。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們漸漸有一些機會碰面。仔細想來都是與文學相關的事,例如請他來紀州庵賣書、唱卡拉OK(那個活動叫『作家演歌』,其實就是跟里長借了卡拉OK機,請作家上台K歌的意思),還請他工商服務(賣一種可以變成詩集的袋子——藏詩袋)客串走秀模特兒。他每次上台都說好害羞,也總是在喝啤酒。

ming_xing_.jpg
在《明星》中,鄭聖勳寫到:「當你對糟透了的世界揮出最後一擊後,失敗的邏輯就是繼續活著,但到頭來再也換無可換。好難過,但我知道你不是悲傷的明星。」

▇少女詩篇誕生

可能是玩上癮了,某天接到聖勳的電話。只記得他興緻勃勃的說,想做一本跟日本名導演寺山修司詩集同名的《少女詩集》。中間一度談到寺山的《少女詩集》多屌、超酷(對不起我記不清細節了)。結論是,他想做一本詩集,就叫《少女詩篇》。當下我沒多留意,按慣例只能說好(對不起工作中腦波很弱)。過了一段時間看到詩稿,深深感動。《少女詩篇》的每一首詩都很可愛,也很可怕。每一首詩都思念依戀那個幾乎絕望的、碰不到的戀人,只能發出毀天滅地的閨怨能量:

〈家庭主婦的快樂〉

綁起家裡的垃圾袋好快樂
洗你夾過菜的盤子好快樂

裝作鎮定的叼著菸
但心裡撲通撲通的

我不能掃得太乾淨
不然女主人回來會有點失落
我想她也很想掃家裡的地

羨慕牆角的灰塵
掃起來的時候有點不忍心,
它們原本可以在家裡比我多待幾天

在這首詩裡,少女跟灰塵是同樣卑微。不論是誰在打掃,都有人失落,也有人需要離開。這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但該掃的還是要掃吧。

也有愛到偏差的變態少女說:

檸檬檸檬檸檬檸檬
你說的檸檬好好聽。
我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為了檸檬勃起的人
因為你說的檸檬好好聽

少女詩篇的編排很有趣,從負號開始一路倒數,直到最後(雖然一開始就破題自稱我是少女)才出現一首名為〈少女詩篇〉的詩。但若你讀過,更能明白每一首詩的位置、閱讀的節奏非常明確,既可單獨成篇欣賞,一口氣讀完更有另一番滋味(而且花不了太多時間,約30分鐘,不過就是一集動畫的長度)。從任何角度看來,都是寫得相當完整、風格強烈的一本詩集。同為寫詩的人,只覺得羨慕敬佩。

▇少女的野心

在最初的企劃中,聖勳一直想把《少女詩篇》當成跟詩相關的行動。所以我們與Readmoo電子書的葉彥希成立了「少女假面團」,自稱是詩的偶像團體。受到他的作品啟發,我也寫下《假面詩篇》電子詩集(與其說是希望大家閱讀,不如當成彩蛋比較恰當。)同時邀請聖勳的好友黃民安擔任模特兒,製作《少女詩篇》電子書。聖勳原本還提出很多有待完成的概念,諸如碰到圖片的某些地方才會浮現詩句等等,都在我轉換工作及忙著戀愛的過程中半途而廢了。

shao_nu_shi_pian_.jpg

但最後,在少女假面團的發表會裡,我們唱歌、邀請朋友回到南海藝廊(我們最初相識的所在)開趴。詩人唐捐、孫得欽、林群盛、廖之韻等都有參與。也認識了幾位讀者,他們是真正為了這個計畫而來,不光是親友捧場而已。兩場演出後我們筋疲力盡的去了慶功宴,及聖勳家附近的(看起來很黑)的卡拉OK一起唱歌。

那天晚上,我唱了許多讓他害羞的歌(可能不是歌本身的問題,而是我的唱法)。他依然擺出招牌的嬌羞表情,一直傻笑。

sheng_xun_she_-yan_guan_-18.jpg
鄭聖勳(蜃樓出版提供)

▇我還是變態

聖勳離開2年多後的今天,還是忍不住想跟他分享一些蠢事。最近看了哪些難看的電影、好玩的遊戲、想寫的東西。不知是否巧合,他的摯友宋玉雯出版這套「聖勳作品集」恰好與《少女詩篇》初版的發行日一致(8月8日)。但我已經不想再想念了,看著被印得好好看的這套作品集,這是全新的聖勳。過去因詩而起的緣分,已經告一段落。

20160315sheng_xun_.jpg
鄭聖勳(蜃樓出版提供)

我要繼續當我的變態。我結婚了,還是繼續寫詩,還是繼續唱奇怪的歌。我還是很變態,做盡讓聖勳害羞的事(不過是陽光正向的那種),可能下次碰面會跟聖勳說,你詩裡提到那個對於家庭的貧乏想像,其實非常非常迷人。至少我已經被日常生活的穩定與一夫一妻制徹底征服,變成一個有用的人了。

(小聲說:雖然醫生說我的精蟲活動力不夠,還是要去生小孩。希望聽了你唱一整晚的歌後,會更強壯一些。)

1zi_ye_feng_mian_.jpg

子夜:文化研究視野中的文學與社會
作者:鄭聖勳
出版:蜃樓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30元
內容簡介➤

2zhou_meng_feng_mian_.jpg

晝夢
作者:鄭聖勳
出版:蜃樓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3yan_zhi_feng_mian_.jpg

胭脂
作者:鄭聖勳
出版:蜃樓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4shao_nu_shi_pian_feng_mian_.jpg

少女詩篇
作者:鄭聖勳
出版:蜃樓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sheng_xun_zuo_pin_ji_xian_liang_ban_tao_shu__0.jpg

聖勳作品集限量版套書
作者:鄭聖勳  
出版:蜃樓
定價:1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聖勳(1978-2016)

  是種種的恐怖與不安穿越了生存,所以得寫,
  儘管能抵擋的只是幾毫升的黑夜。

出生於台灣彰化,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美術編輯,文學與文化研究學者,詩人。熱愛動漫和音樂,往復於古典文學與當代流行文化,投身憂鬱理論和情感研究,喜歡唱歌、游泳、創作。著有詩集《少女詩篇》(角立,2015),合著《明星》(蜃樓,2012),文化評論與散文作品散見香港《字花》雜誌和《明報》。
2009年與友人創辦蜃樓,編選出版多種學術論述專著與文學作品、評論集,並擔綱美術設計。長年參與組織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的學術活動,以海報設計介入知識生產,重慶時期開設的「岩館」,是他最後躑躅傾心之所在。
與聖勳相處過的朋友,相信都深刻感受過他的熱與光,他在有限的年歲裡拚盡所有,留給活存於世疲累終日的我們,許多啟發與長久念想的文字。聖勳年少時曾發夢想當明星,如今已然漫遊太空的他,或許終於得以另種形式完成心願,幻化為黑夜裡的一顆明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8-22 14:34
OB短評》#124 飽滿舒暢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拾貝人

The Shell Collector
安東尼.杜爾(Anthony Doerr)著,施清真譯,時報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呼喚奇蹟的光》得到2015年普立茲獎後,作者可說是當前美國炙手可熱的作家,現在回到看這本2002年短篇小說的合集,不免有些生澀的片段,但已經能見到日後獨特魅力,甚至比長篇更能體現作者那特殊文字觸感,甜而不膩,創意無窮,要不是已經知道日後作者將征服更高的山峰,這已經是令人讚嘆的山頭。
孩提時期,喜歡弄個盒子,揣著好看石頭、貝殼碎片、鈕扣卡片什麼的,要自個把玩,還是向同儕炫耀,兩相宜。閱讀拾貝人的感受,也是如此的,像漫步海邊,輕鬆愜意,行於鬆軟沙土,邊尋找收羅那些,可愛的、閃著偏光的漂亮東西,滿心期待下一個驚喜。而永遠也猜不到,作者設計的寶物,藏在哪裡,又以什麼形式出現。
作者的小說向來文句華美,幾乎要文勝於質,操作意味濃厚。這批短篇大量採用水族的意象,博物學式的描繪美不勝收,幾乎讓人忘了故事的存在。儘管有得筌忘魚的危險,但畢竟還是一套編得精巧玲瓏的筌,往檯上一擺就是藝術品,很是奇特的閱讀體驗。【內容簡介

眾神與野獸

陳牧宏著,川貝母繪,大塊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書名直接引用著同志電影的經典,毫不矯作地書寫,踏入中年後在青春和衰老邊界,於情欲糾葛中的所見所聞。每則個人內心的糾結其實是外在社會的投射,每則重大的社會事件也不過就是凡人心底欲望的擴大,透過赤裸露骨的詩,大我與小我再也無所謂的隔閡,人間不過就欲望或大或小的集結,等待一場盡情的噴射。
介乎神與野獸之間,就是人吧。有時明心見性,甚有神性,有時奔放狂亂,宛若野獸。本書以神的視角俯瞰慾望橫流,以獸的眼神仰望愛虐寂寞,字句隨著肌肉賁起,筆尖滑過唇舌齒間。若有日肉身敗壞,還有什麼能留下?神無言,獸亦無語,而人呢?
這本同志詩集汗水淋漓,血跡斑斑,在愛與傷之間欲拒還迎,終於飛蛾撲火,臣服於愛染。作者的自序極其精彩,我手鍵我口,直白無礙,活蹦亂跳,力道甚至蓋過後面的文雅詩作,也許可以多加耕耘這種更為自由的散文詩形式。【內容簡介

被誤讀的哲學家

從笛卡兒、霍布斯到盧梭,九位啟蒙時代重要思想家對現世的影響
The Dream of Enlightenment: The Rise of Modern Philosophy
安東尼.高特列柏(Anthony Gottlieb)著,劉維人譯,麥田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繼《理性之夢》談希臘到文藝復興後,本書主旨是啟蒙時期的哲學,日後還有一本談康德之後哲學變化的著作,英文原名清楚標示這三部曲的哲學史屬性。雖然成書於2017年,但卻採取最本格的觀念史進路,嚴肅而深入,這或許還是看待人類思想結晶的不二法門,將重點置於法國核心之外,並強調和科學之間的連繫,更是有史識之見。這樣的「誤讀」才是正道。
網路上流行過法國高中的哲學會考考題,眾口稱讚法國哲學教育的扎根。哲學一直不是台灣教育的重點,這本很適合作為接觸哲學的入門書籍。作者褪去教科書口氣,解析17至18世紀的哲學「神主牌」,拆解各哲學大家的思想脈絡,怎麼「長成」,怎麼發展,怎麼更接近「真理」一點。看點在於,哲學大家畢竟也是肉身人魂,困於當時的環境視野,思維難掩謬誤,作者毫不避諱,但評論並不刻薄。
看多了速食快餐式的哲普書,這本《啟蒙之夢》(原文書名)一下子就現出了深度!雖然寫法有些傳統,但哲學的思辨體質,果然還是得穩紮穩打。好好跟著思想家們練功過招,浸潤日久,自然就會化為你的思考肌。【內容簡介

黑洞簡史

Black Hole: How An Idea Abandoned by Newtonians, Hated by Einstein, And Gambled on by Hawking Became Loved
芭杜席雅克(Marcia Bartusiak)著,嚴麗娟譯,貓頭鷹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日常口語中使用「黑洞」一詞好像理所當然,或許忘了直到21世紀前夕,人類才能實際觀察到這一特有的現象。本書成功之處是在令人昏昏欲睡的難解算式爭論中,整理出高低起伏的故事線。也許讀完還是一知半解,但至少已超越字面解釋的胡亂想像,知道如何活在牛頓的世界,去理解愛因斯坦的偉大。
黑洞理論橫跨20到21世紀孕育孵出,但一般讀者通常只知一二,黑洞著實是個「黑洞」。這本簡史編排筆法簡明流暢,兼著穿插軼聞趣事,比如揭發霍金慘烈的打賭運氣,讓讀者輕鬆理解黑洞的命名、激辯推演,直到今日的理論模型。另一看點則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親身示範怎麼寫好硬派的科學文章,讓大眾讀得興味盎然,我們或能從中偷學些什麼。
當代的天文物理學,其實已經發展得比形而上學更形上,最代表性的概念自非黑洞莫屬。這本簡史把艱澀的黑洞研究交代得流暢可親,妙趣橫生,功德不小。不論是學生還是專家,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物超所值的黑洞豆知識,還可以看到一個比黑洞更黑的洞:科學家的人心。【內容簡介

末日松茸

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Capitalist Ruins
安娜・羅文豪普特・秦(Anna Lowenhaupt Tsing)著,謝孟璇譯,八旗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很難為這本跨界跨形式的書籍定位,這恰好說明了當前人類學充沛的研究能量,以及民族誌書寫在解放之後所具有的無窮可能。透過松茸,呈現出資本主義市場運作的各種面向,從大自然一路到市場買賣,看到當下運作機制的逐漸失控和崩壞,也點出了(一點點)未來的希望和曙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株松茸承載著人類世界的危機與轉機。
與其說作者入林採松茸,不如說作者入林採了人類學、生態學、社會經濟,還兼採新移民族群,以及資本主義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撞擊。讀末日松茸,像跟著作者走完一次健行,知性飽滿、通體舒暢。
又是一部清芬四溢的微物誌,松茸雖已強勢介入人類文明,卻依然不改傲嬌野性,不屑人工栽培,頗有教訓意味。作者東飛西跑,探訪這種尤物在各地的蹤跡,見微知著,看的當然還是人類及其慾望,這樣的書既是蒐奇,又是修練。【內容簡介

漫.話三傑

張玉佩著,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3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如果這書只有前半部,如同書名所揭示的介紹陳定國、葉宏甲、劉興欽三位台灣漫畫前輩,那絕對是年度力作。關於台灣早期漫畫的著作甚多,但多半只是引介,能像本書這樣圖文並貌,兼有論述深度的集合,實屬少見。但後半部的論文實在不明所以,想不透這樣安排的用意,充頁數?賺點數?計畫所需?還是根本也沒多想?無論如何,都可惜了一本好書。
本書整理了許多台灣漫畫史料,完整回顧50、60年代的花團錦簇以及不可思議的荒謬審查制度。各篇章作者著重領域不同,有時有發散跳躍的感受,部分文章用詞較學院風格,不是那麼好讀。但本書收整的半世紀前漫畫史料仍值得入手,如今似有新苗竄起,當是好好細讀源頭的時候。
最近的本土漫畫界似乎有些懷舊風起,繼世紀末群像和鄭問回顧之後,眼光終於落到了戰後第一批代表人物的身上:陳定國、葉宏甲、劉興欽。這樣的史料整理雖然來得晚,不過也只有當漫畫已經成為民生必需品時才有可能,但願這也是台漫復興的契機。【內容簡介

明石元二郎

埋骨台灣的日本總督 日俄戰爭的諜報大將
賴青松著,前衛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埋骨台灣的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一生在台的時間實在有限,埋於此處除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使命,更多的是身為明治人對未來的理想和自我的期許。後來的歷史發展,很容易使人遺忘這些明治時期的大將們,都保有改新國家的武士魂。本書基於對明石的推崇,以非學者身分撰寫傳記,細節仍有討論空間,但精神上或許才是不二人選。
原來除了種稻頗有心得,作者對於歷史研究亦有大志。明石總督在作者筆下,是豪邁不羈、不拘小節的性格男子漢。而這樣的人,竟然在日俄戰爭中做了諜報人,最後又輾轉來到台灣。書中史料扎實,缺點也是太過豐厚的史料,並不怎麼好處理。本書部分像歷史小說,部分偏論文撰述,其間的掌握仍未臻純熟,敘事筆法略為生硬,但誠意滿滿值得一探究竟。
這位遺骨長眠台灣的台灣總督,形象從來沒這麼清晰過,尤其是日俄戰爭中的所作所為,更是令人驚詫不已。從日本,而歐洲,而俄國,而台灣,這位武官憑一己之力在地球上畫了一道弧線,帝國主義歸帝國主義,豪情還是令人熱血澎湃。【內容簡介

便所

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
トイレ:排泄の空間から見る日本の文化と歴史
屎尿.下水研究會著,陳嫻若譯,健行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日本廁所的圖鑑,時序從古到今,具有窺探時空變遷的閱讀趣味,雖未曾言明討論,也隱然暗藏一條現代化的軸線。對象雖然是日本,別忘了台灣如廁的種種變遷,昔日的殖民者是背後重要的推手。讀這部便所演進史,想想四周廁所前進到哪裡,還有多少路程要趕上,或許另有一番趣味。
本書野心不小,想從廁所的變遷窺探日本如何邁向今日的現代化。資料仔細豐富,但編排稍嫌單調,這個有趣的主題,沒有被妥善安排運用。滿滿的廁所史料,是很有意思的聊天談資。
這是獻給逐臭之夫的豪華大禮,從最原始的山林解放到溫水注菊的免治馬桶,有查有典故,有圖有真相,真真拉出文化來!翻完這本,忽然覺得大家都是便友,下次出恭一定要有感恩的心,給下一位一個清爽舒適的環境。【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