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通信 Vol.001》青春不老的祕密

整理:阿多利

初次見面,大家好~我是Openbook閱讀通信的通通編,來這裡除了公開徵友,也是想和大家閒嗑牙回顧一下這禮拜編輯部的大小事:哪位編輯又在哪個專訪被弄哭了(不是),OB編輯部的心情週記,一週文章八卦,還有我們覺得好玩的活動場子……在忙碌的生活中,就由通通編帶大家回望過去7天的風塵往事(下拉PPT)。

這禮拜最酷的事就是採訪黃春明老師了。出發前大家一直互相做心理建設,因為聽說老師前幾天外出參加活動過於疲累,身體有點不適,因此採訪要盡可能精短……結果編輯部到了老師家,迎接我們的是兩眼炯炯有神、說話時雙手還會不斷揮舞的春明大ㄟ,不僅和我們大聊創作、對文學的信心,還有黃色笑話呢(可惜這裡必須消音)。配著師母端上來的滿桌水果甜點,老師有點激動的結語說:「你們所有人在我眼中,每個人都是一本長篇小說,有很多故事可以說、可以寫。沒有誰比誰優等或低階。」(淚)通通編猜想,當一個人不斷在創作與思考,如水晶般和這個世界在共振時,大概是很難變老的吧。

_dsc8981_0.jpg

然後呢,編輯部爆肝加班,本週還重磅推出了全新專欄「書.人生」,也因為這個專欄,通通編生平第一次拿到白先勇老師的稿子。老師說他這50年人生「一腔幽怨都寫進小說去了」,和老友奚淞聊起年輕歲月「不禁莞爾,終至呵呵。」呵呵,彷彿看見白老師在身旁掩嘴笑,那就呵呵回去吧。

唉喲,通通編的字數到了,其他好玩的事情,就請大家自己去發現吧,通通hen好看喔(不是在自誇):

20180705_title-horz.jpg

zhu_tu_2_12-tile_1.jpg

/(六)~7/15(日)活動預告

通通編整理了接下來兩週的全台閱讀活動,祝你能找到假日出遊的靈感!

對了對了,我們近期做了一個「移動閱讀233」專題,裡面有3種書店旅行路線跟233個全台閱讀空間大盤點,出去玩之前也可以參考喔。想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7/7 (六)

14:00 ~ 16:00
詩的復興七月 胡德夫、楊 澤/江文瑜 現代詩講座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14:00~ 16:00
姚銘偉:日本人的心靈故鄉-淺談伊勢神宮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活動頁面
 14:30 ~ 16:00
【王明勇健康好煮義】 新書分享會
地點:金石堂台中店(秀泰2館2樓)臺中市臺中市南京路66號臺中市南京路66號【活動頁面
19:00 ~ 21:30
日治台灣的人類補完計畫|楊双子x瀟湘神新書對談
地點: 讀字書店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04巷6號 【活動頁面

01_ri_zhi_tai_wan_de_ren_lei_bu_wan_ji_hua_.jpg

7/8(日)

14:45 ~ 17:00
慢步在台北導覽活動──齊東老街場
地點:齊東老街 臺北市齊東街【活動頁面

02_man_bu_zai_tai_bei_dao_lan_huo_dong_.png
15:00 ~ 16:30
《下午三點,前往零雨的膚色時間》
地點:詩生活  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二段75巷37號【活動頁面

7/9(一)

19:30 ~  21:30
性教育可以怎麼學,怎麼教?從《性的解析》一書看台灣性教育現況
地點: 臺北市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 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號B1【活動頁面

03_xing_jiao_yu_ke_yi_zen_mo_xue_.jpg

7/10(二)

10:00
2018樂音幼享閱讀趣──親子活動
地點: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影音館1F  臺中市霧峰區中正路738-1號【活動頁面

7/11(三)

20:00 ~21:30
作品就是事件—字母會第三季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 2F  臺北市臺北市106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45號【活動頁面

04_zuo_pin_jiu_shi_shi_jian_-zi_mu_hui_di_san_ji_.jpg

7/12(四)

09:00~ 16:30
親子共讀~史前繪本小書創作營
地點: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東縣臺東市博物館路1號 【活動頁面

7/13(五)

19:00~ 21:00
原來,改變一個人可以這麼簡單!動機式晤談的改變力
地點:馬偕醫院(台北院區)福音樓9樓 第一講堂  臺北市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92號(捷運雙連站2號出口) 【活動頁面

7/14(六)

14:00 ~ 16:30
【繪讀菜市場‧綠繪本活動】菜市場有意思系列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多功能教室  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活動頁面
14:00~ 16:30
謝旺霖╳鄭宗龍╳吳耿禎╳吳欣澤——《走河》新書座談會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拱廳  臺北市臺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活動頁面

06_xie_wang_lin_xzheng_zong_long_xwu_geng_zhen_xwu_xin_ze_-zou_he_xin_shu_zuo_tan_hui_.jpg
14:00 ~16:00
記憶回音,時間補註——《天河撩亂》的腹語/複語/腐語術
地點:敏隆講堂 臺北市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活動頁面

07_tian_he_liao_luan_.jpg
14:30 ~ 15:30
王浩一《孤獨管理:一個人一生最核心的課題》新書分享會
地點:誠品園道店3F藝術書區  臺中市西區公益路68號3F藝術書區【活動頁面

wang_hao_yi_gu_du_guan_li_.jpg
14:30 ~ 16:30
《保密到家》新書分享會:離家與返家之間
地點:詩生活-詩人雜貨店  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二段75巷37號【活動頁面

09_bao_mi_dao_jia_.jpg

7/15(日)

10:00 ~ 16:30
2018九昱人文講座:旅行中的文學-高粱酒、菜刀與金門島
地點:齊東詩舍  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活動頁面

10_dan_ni_shi_yi_zhong_e_xi_qi_zhi_he_xin_shu_.jpg

14:00 ~ 16:30
耽溺是一種惡習|《棄之核》新書座談
地點:永楽座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123巷6號【活動頁面

11_ping_mian_she_ji_de_she_hui_li_.jpg
15:00 ~ 16:30
平面設計的社會力——彭星凱╳李取中
地點:台鋁MLD Reading  高雄市前鎮區忠勤路8號【活動頁面

  • 以上資訊請以各主辦單位公告為主。
  • 如希望於Openbook閱讀通信免費曝光活動資訊,請參考「資訊刊登」,並於每週一中午12點前登錄完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白先勇》追憶我們的似水年華:記奚淞與我的文字因緣
(攝影:許培鴻)
(攝影:許培鴻)

算算我跟奚淞結緣已有五十年了,半個世紀前第一次見到奚淞時,他還是個二十剛出頭、神采飛揚的年少書生,那時他看起來眉眼高挑,有幾分孤標傲世的模樣,可是幾句話下來,我就發覺他原是個善解人意、一點就透極端敏感的人物。我們一開始結的應該就是「文字因緣」。那時我正在寫《台北人》的系列,那是我的《哀江南》,寫的是江山崩裂後一群外省人流離失所、落魄飄零的悲劇故事。

大概那些故事中一些愁緒觸動了奚淞,所以他放心將他的第一篇小說〈封神榜裡的哪吒〉交到我手裡。那是一顆璀璨發光,文采灼灼的寶石。哪吒「割肉還父、剔骨還母」的一則寓言故事,是一篇〈天問〉。謫落紅塵的三太子,仰問蒼天,生命的終極意義到底為何?這篇小說是以極為抒情詩化的文體寫成,形式完全現代,我把奚淞第一篇小說發表在《現代文學》上,馬上引起當時文藝圈中議論紛紛,都在揣摩這位青年作者到底想講些什麼。

事隔多年回頭看來,奚淞與哪吒太子原來有這麼深的宿緣。他在塑造封神榜裡的哪吒時,恐怕下意識竟把自己代入了哪吒這個角色裡了,他一生中不是一直在「天問」,追溯生命的神祕意義嗎?哪吒最後化身成「一朵端麗的蓮花」,這不也正是奚淞最後嚮往的涅槃境界嗎?其實奚淞很年輕很年輕時已寫下了自己的生命寓言了。

奚淞在《現代文學》上一共發表了三篇小說,另外兩篇是〈盛開的扶桑花〉及〈吳李錦鳳的禮拜天〉。奚淞的小說不多,可是每篇他都在尋找一種有創意的藝術形式,探索人生一些終極的問題。〈盛開的扶桑花〉是我看過對於「生」與「死」有著最敏銳探究的短篇小說。這篇小說奚淞注入了極深厚體貼的情感,應該是自傳性的。

如果奚淞的小說寫作繼續下去,我相信他會寫出更多深刻動人的作品來。那個時節是奚淞的「藍色文學時期」,我們在一起談論得最多的也是有關「文學」這個牽涉人生最深的題目。那時台灣的文藝思潮,西方的現代主義當行,我們很自然的就談論到一些現代主義的作家作品了。喬哀思的《逝者》,最後那一幕大雪紛飛的場景:只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人的七情六欲一時冰消。湯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大導演威斯康堤把這篇小說改成了一部淒愴無比的電影傑作;衰老病危的音樂家阿申巴赫在海灘上臨終的那一刻,伸出絕望的手,想去捕捉美少年達秋,指向天涯的青春幻影,青春與暮年,那一幕是一則摧人心肝的人生寓言。奚淞與我都深愛李商隱的詩,尤其是他那首〈暮秋獨遊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
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常在
悵望江頭江水聲

人之大患患於有身,人之大患也患於有情,這首詩寫的是人生亙古之恨。就在這些閃閃的文學靈光照耀之下,奚淞與我便漸漸建立起一段終身不渝高山流水的情誼來。

因為信任,彼此「交心」,常常在酒過三巡之後,半醉半醒,互相道出了心中一些平日不願也不敢碰觸的密語,有時訴說到深夜,一直講到天明,恨不得一夜間將平生心事都掀了出來,因為好不容易遇見一個聽得懂自己話的人,所以盡情傾吐不能自已。「若有知音見採,不辭遍唱陽春」——這是晏殊的詞。

奚淞也出身於大家庭,兄弟姊妹多。大陸撤守,兵荒馬亂,幼小的奚淞被寄養在親戚家,這與父母驟然的割離,似乎造成了他永恆的童年「創傷」(trauma),他青少年時的「落寞寡歡,乖僻離群」恐怕都是根源於那道無法癒合幼年時的傷痕。不要小看這些小時候受過的傷痛,這種幼稚心靈上的「創傷」,可能像幽靈一般緊緊跟隨你一輩子,摔也摔不掉的。幾年前我和奚淞一同到香港,他在香港大學開畫展,他回憶四歲時從台灣到香港迢迢尋親,我們找到他住過的那棟樓房,他親生父母的住處。我看到他面上驚喜過後那淡淡的一絲悵然,大概他又憶起他那孤獨的童年來了。

我在六歲染上肺病,被家裡隔離以前,據母親說,本是個活潑好動,還有點霸道的孩子。那一病將近五年,有時我一個人被「囚禁」在半山上,有時被「放逐」到郊外獨棟的房子裡,遠遠離開我那一大群兄弟姊妹,因為抗戰期間,肺病在中國幾乎是等於絕症,極易傳染,大家談癆變色,沒有人敢親近,我的玩伴是幾隻撿來的流浪狗。失去童年的歡樂,使得我變得孤僻不群,過度敏感。我在中學的青少年階段,是「寂寞的十七歲」,不愛理人,同學們誤以為高傲,事實上外表的孤傲只是在掩飾內心的慌張。這種青少年時期離群的孤獨,奚淞是了解的。

奚淞在《姆媽,看這片繁花!》的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寫到:有一次親戚揹著幼年的奚淞逛街,奚淞看見路旁電線桿下蹲著一個孩子在嚎啕大哭,哭得十分傷心,他從親戚背上掙脫下來,跑到那孩子身邊,也陪著那個孩子痛哭起來。那個孩子可能也是一個患了肺病無人理睬的棄兒。小小奚淞便有著聞聲救苦的菩薩心腸,所以他日後註定要走上禮佛修行,普度眾生的道路。因為世人的苦痛,他體驗最深,憐憫也最甚,他手繪的觀音佛像不知曾經給過多少人帶來心靈上的安撫與慰藉。我在美國及台北的家中,也各迎回一幅奚淞的觀音菩薩。

似水流年,五十年間如反掌,「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奚淞古稀,我亦耄耋,奚淞早已修行得慈眉善目,我的一腔「幽怨」也都寫進小說中去了。兩個老友日暮相逢,偶而憶起遙遠的當年,狂歌當哭,放浪形骸之外的青春歲月,不禁莞爾,終至呵呵。

奚淞手抄唐詩贈送予我,我將之懸掛案頭,是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的後半首:

行色秋將晚
交情老更親
天涯喜相見
披豁對吾真

中華民國一○七年六月十八日於台北


白先勇
白先勇(1937年-),生於中國廣西省桂林,熱衷於文學創作與傳統文化崑曲推廣。臺灣文學家,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時,創辦《現代文學》,後取得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文學創作藝術創作碩士。多部作品改編影視,短篇小說集《臺北人》、長篇小說《孽子》和戲劇《青春版牡丹亭》等著作等身。

奚淞
奚淞(1947年-),生於中國上海市,幼年逃難經歷影響甚深,國共戰亂後,遷居台灣。臺灣畫家、作家,以手藝人自居。國立藝專美術系畢業後留學法國巴黎習畫。回到台灣後,任《漢聲雜誌》編輯、《雄獅美術》主編,在本土文化的努力及耕耘。後潛心修佛,以白描觀音像和佛教藝術繪畫聞名。著有《封神榜裡的哪吒》、散文集《姆媽,看這片繁花!》等、小說《夸父追日》。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英美書房》翁達傑推出新作,及其他藝文短訊
《英倫情人》作者翁達傑推出新書
《英倫情人》作者翁達傑推出新書

【作家動態】

  • 曾以《英倫情人》獲得1992年布克獎的小說家麥可.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發表重磅新作《Warlight》,《紐約時報書評》譽之為翁達傑自《英倫情人》以來最棒的作品。「1945年,我們的父母離開了,留下了兩個可能是罪犯的男人照顧我們。」小說開頭的第一句話立即吸引了讀者的目光。二戰後滿目瘡痍的倫敦,主角Nathaniel與姊姊得知父母將前往新加坡駐守,兩姊弟則留在英國由母親的兩名舊識代為看管。神祕的監護者與父母親充滿謎團的工作,將在數年後Nathaniel成年之際,逐一解開……
     
  • 被譽為「新新聞主義之父」的美國知名記者兼作家沃爾夫(Tom Wolfe)5月14日於曼哈頓醫院逝世,享壽88歲。沃爾夫在1960及70年代以主觀敘事角度新聞寫作,其大膽的風格改寫傳統報導手法,對美國文化影響深遠。
    新新聞主義(New Journalism)是指利用文學書寫手法進行新聞報導,將新聞內容中的人物對話、發生場景和心理描寫等細節刻畫下來,使報導變得更加引人入勝。
     
  • 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被送往集中營前,藏身密室時寫下的《安妮日記》,一直被視為研究猶太大屠殺的珍貴資料,當中有兩頁因被牛皮紙黏蓋住而無法得知內容,如今已被研究人員利用數位攝影技術還原,首度曝光於眾人面前。安妮之家博物館館長Ronald Leopold表示,安妮蓋住那兩頁,是因為她寫下數則被她形容為「讓人害羞」的笑話,以及她對性的看法,但不想讓祕室內的其他人看到。專家認為,鑒於《安妮日記》的歷史價值,公布這兩頁文字深具意義,也有助於學術研究。
    800px-annefrank1940_crop.jpg
    安妮.法蘭克(取自wiki

    an_ni_ri_ji_.jpg
    被安妮以牛皮紙黏蓋住的日記內頁(擷自youtube

  • 新銳作家Tommy Orange首部小說作品《There There: A novel》以自身印地安血統為背景,勾勒出一般人未曾見過的美國樣貌,推出後佳評不斷:12名擁有印地安血統的人,不約而同來到奧克蘭參加傳統慶典。12個人,12種生活,串起12個人生故事。生活中各自面臨不同苦難的他們,橫跨了多個世代,並在暴力、修復、記憶與身分認同中,展現了歷史交織的美麗與失落。《There There》充滿著詩意與憤怒,閱讀起來鏗鏘有力,將印地安文化具體呈現在讀者面前。​

ban_sheng_bu_shou__0.jpg
安東尼.波登近日在台重新出版的《半生不熟》

  • 最會說故事的美國名廚、作家兼CNN美食節目主持人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6月8日於法國一家飯店上吊輕生,享壽61歲。CNN隨後在推特上發布了波登的死訊,並表示極度悲傷,痛失一名朋友和同事。波登生前暢銷著作包含揭開餐飲界內幕的《廚房機密檔案》與半自傳作品《半生不熟》。
     
  • 六月為同志驕傲月,許多關心同志平權的作品紛紛亮相,社會學家史坦因(Arlene Stein)推出關於跨性別男性的研究《Unbound: Transgender Men and the Remaking of Identity》。史坦因花費一年時間,記錄下Ben、 Parker、Lucas、 Nadia四位跨性別者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過程。雖然四人都期望將胸部男性化,卻仍因為其他元素而組成了多樣化的群體。Parker想成為一個男人,對於男性特權的渴望毫不掩飾;Ben卻希望以變性人的身分生活,讓人們知道他出生時的性別為女性。史坦因記錄了年輕的跨性別世代如何勇敢地重塑他們的身分,並挑戰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 有Instagram吟遊詩人之稱的英國模特兒、演員兼詩人Yrsa Daley-Ward,在最新回憶錄《The Terrible: A Storyteller's Memoir》中抒情表意,透過散文與詩歌,描繪了成人世界的殘酷與美麗,並從自我探索與家庭關係裡得到救贖。Daley-Ward是網路世代、新興作家的一員,這類創作者利用社交媒體分享其作品,建立品牌並找到讀者。據皮尤研究中心最近一項研究顯示,72%的美國青少年有使用Instagram的習慣,使該平台成為繼YouTube之後第二大最受歡迎的線上平台,同時也是許多新生代作家活躍的舞台。

【產業新聞】 

  • 坐落於布魯克林市中心、占地17,500平方英尺的新布魯克林小說中心(New Brooklyn Home of Center for Fiction)即將於2019年1月開幕。該中心包含書店、咖啡廳、圖書館、教室及160個座位的禮堂。執行董事Noreen Tomassit表示:「布魯克林是許多美好作家和忠實讀者的家園,我們非常期待在這座美麗的新建築中為他們和所有紐約人服務。」
     
  • 隨著電子書日益普及,瞭解其使用規範對於閱聽者來說越來越重要。長年替《紐約時報》解答印刷與網路科技問題的J.D. Biersdorfe提到,電子書與紙本書籍所應對的法律不同,譬如討論到捐贈的可行性,欲捐贈電子書的民眾須先與當地圖書館聯繫,不同機構的政策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地方或許有自己的電子圖書捐贈方案。美國圖書館協會網站指出,一般而言電子書無法捐贈,因為它們的使用規範是依據其合約而非版權法管理。當讀者從網路書店購買電子書時,商店的「使用條款」便包含了商品的不可轉讓性。
     
    zinzi_clemmons.jpg
    控訴遭狄亞茲性騷擾的女作家克雷蒙斯(取自官網,photo by Nina Subin)

  • 普立茲小說獎、美國國家書評人獎得主狄亞茲(Junot Díaz)日前因被多名女作家指控性騷擾,宣布辭任普立茲獎評選委員會主席,並靜候司法調查。其中一名控訴者、女作家克雷蒙斯(Zinzi Clemmons)在與狄亞茲共同出席雪梨作家節時,當眾質問他過去性騷擾她的事件。克雷蒙斯隨後並在自己的推特上透露,當年她26歲、還是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時,曾邀請狄亞茲到工作坊講論文學,卻遭對方強吻。根據美聯社的報導,狄亞茲任教的麻省理工學院也對其不當性騷擾的指控展開調查,結束調查後,麻省理工學院宣稱「未收到相關的證據或訊息必須使我們採取任何行動來限制迪亞茲教授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教員」,並恢復狄亞茲的教職。調查期間,《波士頓環球報》向狄亞茲本人查證後,仍舊保留他文學評論的職務,該報3名編輯為此辭職以示抗議,但未因此改變報社的決定。
    狄亞茲後續於《波士頓環球報》的採訪中,公開否認關於性騷擾的指控。「我沒有親吻過任何人。我沒有強行親吻Zinzi Clemmons」狄亞茲在律師陪同下表示:「這件事從未發生。」狄亞茲亦多次提到他幼時所遭受的性虐待,表示這段經歷使他「破碎」,更自述是#MeToo運動的受害者:「對像我一樣身為倖存下的受害者來說,MeToo發起的議題很重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