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經營》策展,展現書店自我的靈魂
圖為雜誌《攝影之聲》今年5、6月在誠品R79的重現編輯台的書展。(獨立出版聯盟提供)
圖為雜誌《攝影之聲》今年5、6月在誠品R79的重現編輯台的書展。(獨立出版聯盟提供)

去年底的某個夜晚,我和兩位設計師完成了「獨立出版聯盟」與「Openbook年度好書獎」在從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布展工作後,走到學校對面的速食店用餐。因為忙了一整天,三人沒怎麼交談,靜靜地吃著漢堡薯條,那個畫面讓我想起在網路上看過《復仇者聯盟》第一集的美國版彩蛋,是一群「下班的超級英雄」面無表情在土耳其小吃店裡吃著遲來的沙威瑪。

chao_ji_ying_xiong_.png
取自YouTube

雖然書店店員不像超級英雄那樣能拯救世界,不過在書店的日常工作中,「書展」絕對是最有趣但也最花心思的一環。

對書店而言,「書展」並不只是單純的展覽,而是藉由顯眼的陳列、介紹,讓讀者對這些書目產生好奇,從而增加書籍銷售的機會,簡言之就是一種促銷方式。

25352111_1134799669990788_1071760500252618854_o.jpg
獨立出版聯盟2017年12月在清華大學的書展,策展人:林峰毅、葉飛(照片取自獨立出版聯盟臉書)

▇好的書展,可反應時事,更可拉開議題的討論寬度

提到「促銷」這種字眼,有的人就會覺得「好商業喔」,彷彿書店是個只要喝露水就能生存的行業(還怪書店徵人薪水太低,或是平常明明不去買書,又在書店結束營業時大聲哀嘆)。但「銷售」與「文化」在這一行裡,不僅不是相互對立的,反而互為表裡,是支撐書店營運的原動力。

書店銷售的商品雖然不是自己生產的,卻能藉由「書展」,對書做出不同的詮釋,從而引起讀者的興趣與好奇心,達到增加銷售、推廣閱讀的機會。

策劃書展的第一步便是決定主題,可能是當下社會關注的時事(如性別平權、環保議題等)、藝文活動(例如配合當地的電影節),也可以是因為受到某本書啟發,甚至單純只是自己喜歡而做的題目。

決定好主題之後,可以開始羅列書目,如果只是將相關的書全部選進來,不僅空間無法允許,也不能凸顯書展的「觀點」。所以,選擇時必須貼近主題,一本本仔細取捨。

25311068_1134797943324294_9030937206409487140_o.jpg
獨立出版聯盟2017年12月在清華大學的書展,策展人:林峰毅、葉飛(照片取自獨立出版聯盟臉書)

前不久逛書店的時候,我就遇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書展。這個名為「有病『樂』醫」的展台,文宣上以帶著無厘頭風格的文案寫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病要醫」,但選了許多認認真真要討論人類心理狀態的作品。

桌上陳列的書分為不同面向,有以不同類型的病態主角為題的小說,如《二十四個比利》、《人間失格》等;有以真實事件、歷史為主題的相關書目,如《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精神病院裡的歷史學家》;也有心理諮商類書籍如《心好累》等。

tai_wan_xi_men_dian_shu_zhan__0.jpg
(沈如瑩提供)

如何評斷一個書展的好壞並不容易,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不過這個書展很顯然抓住了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厭世」當道的趨勢。心理類書籍多年來一直都具有相當規模的閱讀市場,出版品多如牛毛,在書展裡可以挑選最符合趨勢與點題的品項作為入門,增加讀者對於閱讀門檻稍高,關於精神疾病的史實或研究作品的興趣;《二十四個比利》或《人間失格》此等經典文學,一方面可藉由書展賦予新的定義,同時也能藉由虛構故事拉開議題的討論寬度。

▇從文宣設計到活動規劃,店員變身策展人

花費心思擬出的理想書單,後續會因實際狀況必須微調,每本書要訂多少量也必須仔細評估,訂得太少,擔心會斷貨;訂得太多,如展後庫存過多,也會造成壓力。

雖然經營者都有評估銷售的基本眼光,但書展開始後,會有什麼效果很難說得準。在架上乏人問津,曾想退掉的書,可能因書展找到知音;以為會反應良好的入門書,反倒有可能因為太過普遍,銷售不如預期。這些變數對書店工作者而言,既是難以捉摸的煩惱,也是值得反覆觀察,提供未來策展的重要經驗。

除了進貨,有些店員會為書展製作文宣。不同於日本書店,時常貼滿大量的手寫卡片與美勞(?)作品,獨立書店通常以自行設計的小型文宣為主;連鎖書店則一般由美術設計製作輸出,尺寸或規格統一。無論是何種做法,都必須自行構思標題、文案甚至風格、尺寸等細節,在思考的過程中,也能再次重新整理自己想對讀者說的話。

dsc_1518.jpg
日本京都丸善書店(沈如瑩提供)

dsc_1434.jpg
台北Tsutaya書店(沈如瑩提供)

除了自行策展,書店也經常與出版社或其他單位(如Openbook好書獎)合作,這類書展的書單和文宣通常是雙方協調的結果,書店的角色更像是將出版社或藝文單位介紹給讀者的媒介,如果協調順利,通常工作比自行策展來得單純,雙方同時宣傳,也能加強曝光效果。

zhen_shu_xuan_.jpg
台北真書軒展出Openbook好書獎的特陳(真書軒提供)

▇運用空間優勢與網路資源,讓書展成為讀者到訪的媒介

實體書店唯有讀者親身走訪時才可能真的「把書賣出去」,相較之下,網路書店的書展因為容易傳播的特性,只要標題精確、視覺搶眼就能提高能見度。最擅長呼應時事的TAAZE讀冊網路書店,便多次以社會事件或政治議題為題企劃書展,引發諸多討論,雖然成效與分寸拿捏皆見仁見智,但的確相較於其他通路展現了不同的創意。

實體書店如今也必須藉由網路的力量宣傳書展,甚至要同時運用自身的空間優勢,配合書展規劃講座、展覽,對實體書店而言,書展不僅是網頁上一排排的書封,更可能成為吸引讀者特地走訪的原因。

許多書店愛好者可能都十分熟悉,2015年於日本東京銀座開幕的「森岡書店」,以「一室一冊」為概念,在數坪大的店內每週只賣一本書,但整間店都以這本書為概念策劃展覽,可說是「書展」的最高級。開幕近三年至今,不僅持續此策展模式,更年年都有盈餘,成為強調商品豐富、多元經營的書店產業中異軍突起的案例。

森岡書店或許是個特例,但策展卻是一間書店展現自我的靈魂。下一次逛書店時,不妨多留心店內的主題書展,那可都是書店人的心血結晶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6-01 15:17
書評》大獨裁家:史達林與極權崛起的時代

書評似乎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通常要到最後才會提及編輯或翻譯的用心。賀列夫紐克《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一書在編譯上所下的苦功和展現的成果,值得打破這樣的慣例,開篇即給予最高的肯定。

為譯者、導讀者和編者鼓掌

本書譯者陳韻聿,參考了俄文版和英譯本,相互參照,補上了許多僅在俄文版出現的段落,如最後一節〈史達林神話〉。又如〈閱讀與思索的世界〉一章,增添了英譯本刪去史達林言談、文字偏好粗鄙的段落。譯者也堅持在人名最後放入俄文拼音,並儘量以俄文發音進行音譯。

這些畫龍點睛的補強,還原了作者寫作時的思路,並讓中譯本超越英譯,成為最佳的外語譯本,不再只是從屬於英語學術世界的附庸。此外,不遜於本書內容的詳實精彩,卷末的〈譯後記〉亦值得一讀。其中對多元視角的呼籲,不單針對翻譯,同時也是對台灣常見思考盲點的批判,更重要的,切合了這本史達林新傳所欲表達的核心價值。

jstalin_secretary_general_cccp_1942.jpg
史達林(取自wiki

翻譯之外,本書一開始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夏克勤撰寫的導讀〈為獨裁者立新傳:以歷史事實對抗當代政治神話〉,概述了全書精華,並綱舉目張、鉅細靡遺勾勒出近年來關於蘇聯歷史的研究趨勢。那宛如「觀於海者難為水」的三重轉折,從最初以高層政治人物為核心,到「由下而上」視角的興起以及新文化史的轉向,在層層洗禮後,重新回頭書寫政治人物傳記,擦撞出全新火花,豐厚了個人生平在解讀時所能承載的可能。

這條轉折軸線既是蘇聯研究,也是當代史學研究的大勢。對於專業習史者,乃至對歷史有興趣者來說,這篇導讀,除了可藉以按圖索驥進一步閱讀相關書籍,並能知曉在學術演變的脈絡中,本書被置於何樣的位置,象徵著何種觀點。

如此厚實而隱含新意的著作,尤其對象又是史達林這樣一般人耳熟能詳,但所知十分模糊的人物,編譯的企圖和認真,絕對是必要的。

▉認識所有獨裁者的原型

為何要在今日認識史達林?大概是人們看到這部厚重的傳記時,腦海中必定會立刻浮現的疑問,也是作者或導讀者反覆明示暗示讀者思索的課題。

理解史達林的生平,並非重溫逝去的歷史,增添知識。如同另一位史達林研究者Stephen Kotkin在訪談中曾提及的,史達林「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登峰造極的專政」,他曾擁有和行使的權力是20世紀的極致,「史達林建立的專政是專政制度的最高標準」。換句話說,史達林可視為20世紀後所有獨裁者的原型。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Stephen Kotkin發表《Stalin: Volume I: Paradoxes of Power》座談影片

從一位來自喬治亞沒沒無聞的年輕人,沒有顯赫的家世和背景,一開始在共產黨中的位階也不高,卻能逐步高升,位居要津,並在列寧去世後,扭轉曾被列寧否定的劣勢,短短數年內成為蘇聯唯一的權力者,並一直掌權直到去世,未曾面臨任何實質的挑戰。史達林的經歷幾乎已是所有獨裁者的「夢想」,也形成了某種極權發展的模式。

即使對近代蘇聯史或史達林完全陌生的讀者,閱讀本書時仍會感到強烈的熟悉,因為無論透過新聞報導的紀錄或媒體的演繹創作,我們已看過太多相似的身影。閱讀史達林的一生,不是觀看單一的孤例,而是以他為切入,剖析極權的形成與運作。

史學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任何人事物都有發展的時空脈絡,機械生硬的類比和移植,注定是失敗的徒勞。本書的優點是,從史實中析離出某些抽象的通則,消化得出普遍的意義。這也是上乘史籍應有的標準,更重要的,這樣的觀察是緊扣現實而發。

重返歷史現場,是為了看清現在

不可諱言的,我們處在極權逐漸復甦的時刻,民主的價值和功效受到各種精心包裝的質疑和挑戰。也許今日的新興極權者無法、也不會照抄史達林的統制體制(如同作者所言,當前世界「實務上遵奉史達林政治遺產的只有北韓」),但在精神層面卻有著高度的親近。

這正是前述讀者會感到熟悉的原因:書中的許多場景雖然發生在上世紀,但相似的鬼魅無一不在我們身邊潛伏甚至橫行。史達林神話於今日的出現即為一例,針對那別有用心的吹捧,我們需要重返歷史的現場,重新還原史達林以凡人獲取至高權力的算計和意外,正視極權的原型,才能夠釐清面對極權死灰復燃時的態度。「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本看似討論上世紀蘇聯強人的傳記,和我們有著緊密切身的相關。

從這個觀點,導向更深一層的提問:「我們該如何訴說極權強人的一生?」,從書中對史達林種種神話的分析,那些出於政治目的的有心渲染,最根本的特質就是對過去事實「片面」的使用,加以扭曲和突顯,刻意高估實際成效,忽視有限效果背後所付出的龐大代價。

如果「片面」的歷史敘事是極權的特色之一,那麼最有效的回應方式,便是回復過去的多元和複雜。

雙軸線敘述,對照出時代的複雜

本書採雙軸線敘事,包括緒論在內的每一章,都附有另一個平行的對話篇章。如果前者較接近「傳統」歷史敘事,後者就補上了來自新文化史,更從個人角度出發的視角。

甚至在敘述的時間軸上,本書也有特意安排,一是順時的敘事,從1879年史達林的出生開始講起;另一則是倒敘的方式,從1935年3月史達林的病危開始談起,兩兩相對:

  • 史達林對蘇聯的影響/史達林權力的小圈子
  • 初入革命/政權構成
  • 追隨列寧/以教條為核心的思索和閱讀
  • 1930年代的大清洗/向他「效忠」的戰友們
  • 獨裁體制的齊備/個人的身心狀況
  • 二次大戰領導的成敗/家庭生活的起伏
  • 戰後絕對的權力/身後體制的快速瓦解

兩條軸線最後交織在史達林的葬禮,並總結於對史達林神話復甦的批判。

雙軸線的敘述帶出歷史中那略帶嘲諷的機遇和偶合,一前一後的排序,也對照出史達林及其所處時代的複雜。這些分別從大我和小我視角的對話,進而展現了獨裁最本質的特徵,那就是:獨裁者需要被視為唯一正確的人,是真理的化身和代言。他用盡各種威嚇手段,要他人服從,並事後更改、修正各種文件,讓自己永遠處在真知灼見的「對」的一方。

這個過程不只要求他人,同時也是不斷的自我說服和催眠的過程。在軟硬兼施構成的意識形態之網中,打造一言堂的世界,再也不會有跳出來大喊國王裸體的孩童。從革命者到獨裁者的過程,就是把事物的複雜度和專業簡化成片面、單一屬於獨裁者所餵養的「真理」,進而打磨形成「神話」。

stalin_in_july_1941.jpg
史達林(取自wiki

獨裁神話最大的犠牲者

本書精巧的寫作編排,體現了新文化史的洗禮,也試著還原大我和小我盤根錯節的不同層次,在形式上即是對獨裁和專權的抵抗。

不管是哪一條敘事軸線,作者都企圖捕捉或描繪史達林之外「他者」的角色,這裡的「他者」可以是圍繞在史達林周圍的高層要角,也可以是整體社會。史達林的獨裁體制並非他主觀想望即可達成,而是經由高層權力鬥爭的不斷洗牌,逐步消滅了能與他相抗衡的力量。

在作者的描述下,潛藏在洗牌過程下的,其實是每個人的私利。早期可能是希望和史達林結盟、打倒第三方的敵對者,後期則是為了自保,選擇噤聲和服從。無論何者,都強化了史達林的絕對權力。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史達林大權獨攬的私欲,並非依靠他一己之力達成的,而是無數個人私欲的集結和凝聚。從整體社會的角度來看,無名的芸芸眾生,是整個獨裁神話最大的犠牲者。不管是經濟發展或戰爭策略,當專家的意見被獨裁者的一意孤行所取代,當國家運作依賴著杜撰的數據時,付出代價的是無數民眾的生計和生命。

書中提及的死亡數據,常是令人不可置信的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人,結果是:許多人畏懼龐大的監控網,積極配合演出;有些產生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情感,謳歌著偉人神話;有些人則選擇沈默的消極抵抗,社會應有的動能和生命力逐漸被瓦解。這對人民生命和社會動能的傷害,才是專制片面化造成的最重大、也最殘暴的惡果。

作者在提及「傳記」這個史學類別的寫作時,曾直言這是特別難以處理的體例,很容易陷入歷史細節或人情世故中,或者流於主角、時代背景之一端,失去了應有的平衡。

好的傳記作者必須能在個人及時代無數的遺留中,淘選出最具代表的事件。這正是本書最成功之處,不單只是運用大量檔案,而是在檔案之海中,篩選勾勒出史達林個人和時代整體的面貌。

書中處理的眾多事件裡,關於史達林之死的描述,或許是對獨裁或集權最戲謔的批判。面對中風的史達林,從近身侍衛到掌握國家大政的領導圈,大家思考的不是如何送醫救治,而是如何自保,分攤責任。人們連替獨裁者呼叫醫生的主動與判斷都已失去,這或許是獨裁體制下場最悲涼的寫照。

908574.jpg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
Stalin: New Biography of a Dictator
作者:奧列格.賀列夫紐克(Oleg V. Khlevniuk)
出版:左岸文化
譯者:陳韻聿
定價:7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奧列格.賀列夫紐克(Oleg V. Khlevniuk

莫斯科「俄羅斯國家檔案館」資深研究員,專長領域為史達林主義,研究史達林逾二十年。他以新近公開或解密的檔案史料,諸如:史達林私人信件、備忘便條、政治局文件、國安機構資料等為基礎,建立史達林時期的蘇聯論述。著作尚有The History of the Gulag (2005)、In Stalin’s Shadow (1995)等。

譯者簡介:陳韻聿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歷史系碩士。有數年台俄媒體和藝文界經驗,目前為俄文譯者、自由撰稿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8-05-31 17:47
OB短評》#104 解離世界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除魅的家屋

張詩勤著,張暐鈴繪,寶瓶文化,2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張詩勤筆下的人間彷彿幽冥世界,處處都是鬼,鬼鬼都是刀,刀刀都見血。《除魅的家屋》寫的是人活於世的切膚之痛,與魅共存。總是有些詩叫人無法逼視,但到底還是得回頭細細地看,刺刺地痛。那就像人生,就像張詩勤的詩。
以文字傳達某種抽象形式的殘忍、暴力,像濃稠焦黑的瀝青,直撲口鼻,讓人無法呼吸。某些片段讓人想起了全盛期的三池崇史,原始而粗糙,有時甚至近乎破局,卻以最坦誠而直接的方式,面對人心最黑暗的部分。這是個努力想活在現象界中的聲音,卻又時時聽到來自靈界的召喚,於是不斷在情緒、邏輯和頓悟間輪迴,飛蛾撲火去經驗肉身的解離,以測量存有的極限。正正反反而不合,有悲心。【內容簡介

非洲失落的白色部落:探險家、科學家與一段改變人類命運的假說

The Lost White Tribe: Explorers, Scientists, and the Theory that Changed a Continent
羅賓森(Michael F. Robinson)著,梁永安譯,貓頭鷹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黑暗大陸」非洲原來散落著白色人種/部落?19世紀末西方人「發現」非洲各地存在白色部落,這個謎團到底是怎麼回事?作者抽絲剝繭的同時,點出文化假說緊扣意識形態,令世人警醒任何假說與倡議背後的危險性。本書是假說的解謎之旅,同時也是一趟蒐奇之旅。
這則不可思議的故事,道盡了19世紀「含族假說」的歷史。白人至上的種族優越觀點,強大到足以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觀察,甚至科學的判斷和發現。除了現象的描繪,作者更捕捉表象之下西方文明整體的精神危機。作者未曾明言的,這強大的危機感,將牽動著整個極端的20世紀,甚至影響今日。本書不只談論過去,也映照出我們當前的歧視。
西方人尋找非洲的白色種族,既是為了合理化對非洲的殖民,又是為了探究自身的起源,這是一段自大與自卑交雜的歷史,一次人類對自己的殺伐旅。不過闔上書後,讀者倒可以繼續腦補,為什麼非洲不能有白人?如果想到那些傳聞中的外星人或地底文明的話。【內容簡介

意外的守護者

The Incidental Steward: Reflections on Citizen Science
阿奇科・布希(Akiko Busch)著,王惟芬譯,左岸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由於投身環境正義的前行者挺身而進,開拓版圖,今日人人都能參與「公民科學」,成為環境的觀察者、生物的守護者。然而,本書並不只是呼籲公民參與環境保育,也點出參與者在熱情之外,必須擁有知識與反思的能力。唯有如此,意外的守護者,才不致因為無知而造成另外一樁意外的悲劇。
「科普」已為人們所熟悉,但常忽略背後更深一層的意義:除了知識的獲得,更認識我們身處的世界,對科學的理解可以是一種道德的責任和實踐。「公民科學」的概念,正是在強調科學不應屬於少數人,理解科學也不僅是滿足求知的渴望,而是能對現實帶來巨大的影響。我們是自然的觀察者,所以也可以是(業餘的)科學家;對自然的紀錄,可以是科學的發現,並進一步改善身處的環境。這或許有點烏托邦,但想要改變世界,有時正需要一點天真。
這12篇觀察報告,寫在地人調查在地環境。說是「公民科學」可能有些過於運動化或標籤化,其實他們所做的,不過是對周遭事物的好奇,這是生物的本能。無論如何,這本文集還是一次重要的示範:在好奇之餘,每個人不妨偏執一些,大膽撩落去,一旦好奇出了探索,科學就誕生了。【內容簡介

民粹時代:是邪惡的存在,還是改革的希望?

ポピュリズムとは何か:民主主義の敵か、改革の希望か
水島治郎著,林詠純譯,先覺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民粹時代來臨,我們如何找到面對之道?作者不無樂觀地觀看民粹之為物,卻也清晰地一一剖析民粹主義的貢獻與危險之處。本書聚焦歐美世界,梳理民粹主義的起源與發展脈絡,遺憾之處是缺少亞洲案例,但仍可作為他山之石,供讀者回頭檢視自身文化現場,並且理解:民粹主義沒有全然壞,也沒有全然好,重點在於警醒之心。
本書篇幅不大,但對「民粹」一詞的探索遠勝同類書籍,重建了民粹生成的歷史脈絡,更點出民粹在最初曾具有的正面功能。說到底,民主的問題永遠不是「過度」,而是「不夠」。書中注釋多引用自日人研究,也間接提供了日本看待世界的方式。
這本民粹論深知善必有惡,惡必有善,避開了一味指責民粹的媚俗陷阱。以各國的事例析理出民粹與民主間的曖昧關係,一體兩面,互為表裡,很可以作為公共論述的基本教材。【內容簡介

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克思與《資本論》

Marx, Capital and the Madness of Economic Reason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毛翊宇譯,聯經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實   樂   獨 
這不是哈維第一次導讀馬克思,但卻是相關作品的最佳入門讀本。哈維也並不只於導讀,而是藉此進一步思索、解析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一現場,有意療傷止血。若要做個譬喻,可以說:資本主義存在病灶,馬克思是一把手術刀,哈維是操刀者,而本書毫無疑問就是一本臨床醫案。
不可諱言,面對厚重的三卷本《資本論》,許多人都是透過二手研究來理解。哈維是許多人理解馬克思的重要啟蒙者,幾部著作不只清楚扼要介紹了《資本論》的核心概念,也傳達作者個人對當代左翼思想的看法和展望。今日人們重新提起馬克思,絕非只因為兩百年誕辰的紀念,而是時代需要重新自馬克思思想中深刻反思。本書翻譯和導讀認真專業,提供了最好的入門。
從這本近作,可以看到哈維這位馬克思鐵粉如何將硬梆梆的《資本論》理出簡明的架構,再套用到當今的政經局勢上,無往不利。對必須讀馬克思卻又啃不進去的學人來說,「哈維詮釋」簡直天降甘霖,尤其是本書,讀完就能打通任督二脈,絕對是穩賺不賠的資本論。【內容簡介

拯救或毀滅世界的十種新創科技

Soonish: Ten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ll Improve and/or Ruin Everything
凱莉.韋納史密斯(Kelly Weinersmith)、查克.韋納史密斯(Zach Weinersmith)著,黃靜雅譯,天下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思   樂   獨 
預見十大酷炫科技?這種事情真的辦得到嗎?本書從太空旅行、機器人、合成生物學一手包辦,幽默感、好奇心、科學力全部俱全。而且別害怕,要是書中的科技解說有看沒有懂,至少插圖漫畫會讓你哈哈大笑。請懷抱著這樣的彈性心態迎接未來吧!
用幽默的筆調和有趣的插圖介紹10項新科技,作者並非一昧樂觀的進步論者,本書也不是烏托邦的進度報告,而是對當代科學如何摸著石子過河的描繪。重點不在於預言是否成功,而是期望的目標和方向值得繼續堅持,以及即使預言幻滅,我們能學得的經驗和教訓,並在調整後不斷嘗試。這不僅是科學之道,也是人生之道。
這本迎向近未來的技客書有種辛普森家庭式的電波感,自嗨嗨人,有心也有趣。不過你真的要把自己調到相同的波頻才比較進得去,或者也可以辦個讀書會,應該比較容易找到同溫層的好技友。【內容簡介

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

Which "aesthetics" Do You Mean? Ten Definitions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著,蘇文君譯,行人文化,2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獨 
以哲學思維為起點,從不同角度探問「美」的辭彙定義,本書既是顯微鏡,又是望遠鏡,逐步敲打、鍛造、燒製出「美」的內涵與範疇。關於美,李歐納.科仁給了我們一本深度與廣度兼具的小書。
與其說本書提供了什麼深刻的美學討論,不如將書本身視為藝術的創作,這也是作者作品的一貫風格。想要思考美學,浩瀚書海裡有更好更深刻的選擇,但要看如何將抽象的哲學化為精巧的平面展品,本書是絕佳示範。
這本談美的小書薄薄的,有昔日文青的手工感,很適合找個空寂小角落,煮茶,聞香,聽雨,跟著作者神遊一番:美到底是什麼呢?說的是他,頓悟的是你。【內容簡介

微縮模型雙料冠軍的創作小世界

Hank的感人回憶、有趣發想,以及驚人技巧

Hank Cheng(鄭鴻展)著,木馬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光是以假亂真的模型圖片,就可以令人在閱讀時嘴角上揚。但本書值得推薦之處並不只是老少咸宜、男女通吃的閱讀樂趣,也不僅因為模型作品本身展現的本土特色與在地議題,更在於作者的追求技藝之路,不啻為我們具象展現「御宅族」與匠人的求道身姿。
微縮的模型和真實的人生彼此呼應,是閱讀本書最大的樂趣。我們總喜歡高歌夢想,但夢想往往必須在人生的各式選擇中,才能慢慢勾勒出清楚的樣貌,有堅持有修正,甚至因為意外,才得以綻放出美好的花朵。這是一則關於夢想的直接紀錄,不做作、不廉價。
微縮模型的世界深不可測,瞬間就把每個目擊者都變成小人國裡的格列佛。比例上的錯置除了驚奇之外,也令人懷疑起現實中的一切:是不是也有人在上面盯著我們?作者對日本業界的第一手引介是額外的彩蛋,這是個技職當道的世界,文憑學歷真的只是缺乏自信的遮羞布了。【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